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doc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诗中写的是张继夜泊枫桥的情景。
枫桥即今江苏省常熟市枫桥。
唐代的枫桥,因其美丽的风光而有“江南第一桥”的美誉。
文章描绘了夜晚枫桥的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回答以下问题:1. 《枫桥夜泊》中的枫桥位于哪个地方?2.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什么意境?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 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 枫桥位于江苏省常熟市。
2. “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寂静的夜晚中,诗人通过钟声传递出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表达了要想有清澈的水,必须有源头不断地涌出活水的意思。
4. 诗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让金钱成为空虚的象征。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说明:本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卷45分,第二卷10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一,(共六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倩影(qiàn) 婀娜(ë) 纤细(xiān) 脉脉含情(mò)B 鱼鳍(qí) 孱头(chàn ) 冠冕(guàn) 残羹冷炙(zhì)C 寥落(liáo) 菲薄( fēi) 圭臬(guī) 长歌当哭(dāng)D 创伤(chuān) 拖沓(tà) 苑囿(yŏu) 殒身不恤(shŭn)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浮浅羞涩百折不挠消声匿迹B 喋血绯红穷形尽像自惭形秽C 情味蛰伏永葆生机妄加揣测D 犀利描模梦寐以求焦燥不安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殒身不恤.(顾虑) 惩戒.(警戒)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B 不盈不溢.(多出来) 惨淡..(暗淡无光)..经营(形容苦费心力) 日色惨淡C 款.塞入朝(叩) 积毁销.骨(熔化,消除) 何厌.之有(满足)D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惴惴..不安(小心谨慎的样子) 托体同山.阿(山陵)4,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开发区的白主任,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定了联合开发新港的协议.B.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基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C.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革命老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D刘同的文章写得相当流畅,可是说起话来却汩.汩滔滔...,让人听不明白.5,下列语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火车在广阔的高原上奔驰,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 )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 )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 )不是有些地方为着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一些草原,( )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A. 然而却有只要似乎B. 虽然只有只要似乎C. 虽然却有如果简直D. 然而只有如果简直6,下列语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他背着领导和同志去到农村帮助希望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C,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使他的考试成绩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D,经过刻苦学习,他六门功课期中考试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灵感思维与模糊性综合考察灵感思维的新线索、新结果、新结论,就会发现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安徽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名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土的生活秩序对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同样具有提示与比照的意义。
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人们依照四季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进程。
乡土的人文时间紧密地依靠着自然节气时令,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信仰无不与四季时令相关。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乡土社会自然而然。
同时乡村的和谐基础还是人伦原则,“忠孝”“孝友”“孝义”这些人伦概念是乡土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孝敬长辈,友爱亲邻,互助互惠,乡土共同体的亲密感觉让人们感受到相互依存的温暖,如乡村家庭养老与亲邻互助养老等。
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的精神有两点长处:一是伦理,一是人生向上。
”正因为如此,中国乡村生活温暖而有生气。
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除了其牢固的精神核心之外,往往还因为有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有适应本村落社区的乡规民约与村落公共事业。
如何将传统的家族规训文化、村社规约文化转变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社会公益的文化,值得我们在乡村建设中思考。
我们要着重关注村规民约的制订与施行,考察其对村落治理的效果。
村落共同体的维系不仅在于社会制度习惯,还有赖于村民共同的利益维护,如水源的保护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桥梁道路的维护,寺庙、祠堂的管理等。
这些公共设施关联到村民各家各户,如何整修、维护、使用,需要村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与规约原则,集体协商,沟通调和,达成共识,出资出力。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了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的迫切要求,即人们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要知道我们各个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
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
“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或“托物兴词”。
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
“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
起情,故兴体以立。
”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
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
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
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悠然自得(yōu)恍若隔世(huǎng)B. 琳琅满目(láng)惊心动魄(pò)C. 鸿鹄之志(hú)欣欣向荣(xīn)D. 轰轰烈烈(lèi)震耳欲聋(zhè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稳步提高,得益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C. 这本书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D.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时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B. 她写的字既工整又美观,让人赏心悦目。
C. 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
D. 他跑得快,跳得高,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
4. 下列词语中,字形相近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欢乐欣喜B. 灵活灵敏C. 欣慰欣喜D. 欣慰欣慰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山就像一位巨人,静静地屹立在远方。
B. 星星像眼睛一样,在夜空中闪烁。
C. 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美丽的桥,横跨在天空中。
D.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6. 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原名曹沾。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原名施复恩。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原名吴应恩。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原名罗贯。
8. 下列词语中,多音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 脑(nǎo)脑(náo)B. 拐(guǎi)拐(guài)C. 塞(sài)塞(sè)D. 着(zhe)着(zháo)9. 下列句子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一、基础积累运用(2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蓊蓊郁郁(wěng wěng)含情脉脉(mòmò)残羹冷炙(zhì)B。
冠冕堂皇(guān)繁芜丛杂(wú)拖沓(tà)C。
端倪(ní)黯然(àn)桀骜(ào)D。
约车百乘(chéng)贾人(jiǎ)沟壑(h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耽误字斟句酌梦寐以求浅尝辄止B。
噩耗百折不饶民不聊生永保生机C。
耸峙安然无恙穷形尽像毛骨耸然D。
连绵礼上往来言简意赅焦燥不安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年人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着巨大的创造活力。
B。
以往在气功界,人们把气功说得很神秘,其实是故弄玄虚罢了。
C。
奶奶虽年事已高,但仍精神饱满,坐在椅子上夸夸其谈。
D。
他的文章单纯地就事写事,就景物写景物,人物显得无血无肉,读来索然寡味。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_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②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____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③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____国际间的共同协调和联合行动,____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重新和谐。
A。
所以只有只要就B。
所以只是只有才C。
然而只有只要就D。
然而只是只有才5.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那绿茸茸的草坂,仿佛是一支悠扬的乐曲。
C。
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___上奏着的名曲。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都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妩媚妩媚妩媚B. 沉默沉默沉默C. 潇洒潇洒潇洒D. 美妙美妙美妙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多种课外活动。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C. 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热心帮助他人。
D.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 她的歌声悠扬动听,仿佛在夜空中飘荡。
C. 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D. 他的脸色铁青,显然是被气得不轻。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有句古话:“穷则思变。
”B. 他经常对同学们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C. 他在课堂上讲:“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家,如:张衡、祖冲之等。
”D. 这本书是他最近读的,内容非常精彩。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工作非常努力。
变换后:他非常努力地工作。
B. 原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变换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C. 原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变换后: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D. 原句: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变换后:这个问题太复杂,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兰亭集序》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
”7. 《离骚》中,屈原对楚怀王的劝谏是“______,______。
”8. 《赤壁赋》中,苏轼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是“______,______。
”9. 《滕王阁序》中,王勃对人生哲理的阐述是“______,______。
”10.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______,______。
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doc
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要为语文期末考试做好复习准备。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题3分)1、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弄( lng)堂箕(j)踞衣钵(bǒ) 不容置喙(hu)B.粳(jīng)米修葺(q) 泥淖(no) 蓊(wēng)蓊郁郁C.渐(jiān)染韶(sho)光轻佻(tio) 涸(h)辙之鲋D.遗(wi)施鞭笞(chī) 濯(zhu)足夙(s)兴夜寐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A.辩护编纂再接再历陨身不恤B.斑驳笔杆前仆后继一枕黄粱C.授权幅射首曲一指稗官野史D.妇孺演绎义愤填赝焕然冰释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妖童媛女 (美好的) 匪我愆期 (拖延)以我贿迁 (财物) 靡室劳矣 (无、没有)B.敛裾 (衣襟) 忍尤而攘诟 (责骂)对酒当歌 (对着)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皇上)C.少假借之 (宽容、原谅) 之沛公军 (到)失其所与 (给)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看见)D.彳亍 (走走停停的样子)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见)女也不爽 (爽快) 长太息以掩涕兮 (眼泪)4、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我们的________。
②爷爷经常想起他那一段忘不了的______往事。
③他没有___上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_______这次又犯下了类似的错误。
A.权利心酸在/以至B.权力辛酸从/以致C.权利辛酸从/以致D.权力心酸在/以至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
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
B.狄更斯出身寒微,幼时家贫。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
C.正是这一误会,使作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读者读到这里难道不是不比没有误会更受感动吗?D.胡适写自己的母亲是"慈母兼严父",写出了母亲独特的品质,不仅懂得如何教孩子做人,而且懂得如何爱孩子。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请将1——4,7——11,13,16——18这13个小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抹在机读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其它小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规范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清民国文章学的转型,基于传统,并以西学推动革新,体现了典型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特征。
西学东渐为传统中国打开了世界之门,促进了文章学分支如修辞学、阅读学、鉴赏学的产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修辞学家,他们都有修辞学著作传世。
阅读鉴赏也成为专门学问,一方面是对古文的读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是专门探讨文章的阅读和鉴赏,总结阅读的一般规律。
西学东渐也促进了文章分类法等领域的转型。
叙事文、议论文、抒情文、说明文的四分法,取代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传统分类法。
姚鼐《古文辞类纂》将文章分为十三类,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则简化为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等十一类。
而现代文章学受西学影响,构建了新的分类,如高语罕《国文作法》的文体分类是叙述文、描写文、解说文、论辩文等四类;章衣萍《作文讲话》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说文、议论文等四类。
传统文章学家还运用现代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文章学,以姚永朴、林纾、王葆心等最为突出。
王葆心的综合在于“承学应循之途辙”,姚永朴和林纾则重视体悟,尤其是林纾的意境论,更属创造。
除了以上三位,还有陈子达《国文法详说》对于文章条贯和笔法的总结,姜证禅《国文法纲要》对字法、句法、章法、篇法的总结等。
西学东渐带来的全新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在传统文章学家与现代文章学家之中都引起了深刻的震动,进而大大推进了中国文章学的发展。
从文章学研究的社会风气上看,西学东渐推动了文章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与趣味化。
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陈独秀、胡适等人已经确立了通俗写作、大众写作的规范。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第Ⅰ卷一、(20分,每小题2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密密匝匝..(cuīwéi)绚.烂(xuán)..(zā)翱.翔(áo)崔嵬B.矗.立(chù)剥.落(bō)诱.捕(yòu)渣滓.(zì)C.意兴盎.然(áng)缥渺.(miǎo)浸渍.(zì)隽.秀(jùn)D.缺憾.(hàn)执拗.(niù)噩.梦(è)粗犷.(guǎn g)2.选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最接近的一项()A.①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②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
B.①两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子弹的攒射的时候……②可是这复杂辗转..的全部过程只用了七个多小时。
C.①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②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D.①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又始来听我的讲义。
②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整天沉湎于酒色,不思收复失地,实在可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B.走出峡谷,眼前便豁然开朗....。
C.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故弄玄虚....,设置悬念。
D.榆林地区近些年来植树造林工作卓有成效....,当地的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4.下列各句的括号中,必须加“过”的一组是()①杏花和桃花都已经开()了,你再去果园里还赏什么?②我们曾经吃()经验主义的亏,上()教条主义的当,现在还能让旧戏重演吗?③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④小王在网上聊()天以后,感到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我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样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样题(含答案)一、阅读理解(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问题回答。
(1)短文:在一个小村庄的暮色中,一位老者孤独地坐在自家的门口。
他是这个村庄中最年长的人,也是唯一的一位留守者。
老者眺望着远方,沉思着自己曾经的往事。
几十年前,他曾是这个村庄中最富有的人,也是最受人尊敬的长者。
他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一大片肥沃的田地,还有许多忠实的朋友。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失去了一切。
他的房子被烧毁了,田地也变得荒芜。
朋友们也渐渐地疏远了他。
他不得不离开这个村庄,孤独地生活在山野之间。
老者并没有因为失去而变得消极和绝望,相反,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心态。
他相信人生总会有起伏,也相信坎坷的路上总会有收获。
他的乐观和善良感染了周围的人,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和他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这天,一位年轻人经过这个村庄,听说了老者的故事,便决定去找他聊聊。
年轻人问老者:“为什么你可以保持乐观和善良呢?你的经历应该让你变得消极和绝望才对。
”老者微笑着说:“人生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有时候我们会失去,但也会重新找到。
保持乐观和善良,让我们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
”(2)问题:1. 老者曾经是村庄中的什么人?2. 老者失去了什么?3. 老者离开村庄后,是怎样生活的?4. 老者是如何保持乐观和善良的心态的?5. 年轻人为什么要找老者聊聊?6. 老者对年轻人说了什么?(3)答案:1. 老者曾经是村庄中最富有的人,也是最受人尊敬的长者。
2. 老者失去了房子、田地和朋友。
3. 老者离开村庄后,孤独地生活在山野之间。
4. 老者相信人生总会有起伏,也相信坎坷的路上总会有收获,所以保持乐观和善良的心态。
5. 年轻人听说了老者的故事,想去找他聊聊。
6. 老者对年轻人说:“人生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有时候我们会失去,但也会重新找到。
保持乐观和善良,让我们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A.我国古代常采用干支纪年纪月和纪日,如“壬戌之秋”是纪年,它的下一年为“癸亥”;“是月丁未”是用干支纪日。此外古人也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B.“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阴”则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故“淮阴”指淮河以北地区,“华阴”指在华山的南面。“阳谷”是山南的山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成功是需要机遇的,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和杜甫都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正好适逢其时。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B.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C.白居易之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上登上峰巅,青史留名,是因为离不开他的一身正气。
D.纪录片《白居易在龙门》以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为主线,以旁白介绍加配乐的形式展现了他坎坷多难、跌宕起伏的一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忽魂悸以魄动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2.在下面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
②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③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D.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6.下面一首《沁园春》的上阕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高一的学生将要进行期末考试,想要提高语文期末考试的分数,多做语文期末试题是一个好方法。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
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
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
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
"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
《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
《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
"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
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
"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
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 10年03月02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部。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招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
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4.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 )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④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⑤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⑥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A.②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4分)(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3分)(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5分)9.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3)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多事芭蕉张瑞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
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
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
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
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
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
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