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发生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

这次变法的主张是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洋务运动,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等。

戊戌变法代表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最终遭到满清王朝和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在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深刻的政治改革。

而变法的主要倡议者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他们在现代思想启蒙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中国政治制度的方案。

变法主张涉及到政治、教育、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核心的主张是废除科举制度,改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推行教育改革。

同时,还提出了建立议会制度、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等方案,力图改革中国政治制度,强化现代化建设。

然而,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许多阻力和问题。

一方面,清朝官员和其他保守势力极力反对变法,认为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变法本身的推行方式也存在问题。

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利益的改善,反而因为改革带来的开支增加等问题,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随着清廷和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对和压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康有为、梁启超等主要变法者被流放,政治改革进程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还加深了中国的政治危机。

然而,尽管戊戌变法未能成功开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它却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思路。

尤其是废除科举,建立择优任用的考试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范例。

总的来说,戊戌变法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改革实践,但它对中国近代思想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未成功,但其在中国历史和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戊戌变法反映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与传统制度的决裂和改革方案。

其倡导的民主、科学、法制、教育等理念甚至在今天仍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推进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从而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无数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同时,社会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民不聊生、民族危亡等问题,这时候,中国刚刚度过的甲午战争更是给新政府敲响了警钟。

于是,清朝政府在慈禧太后的倡导下,开始了庚子赔款、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强硬政策,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让国家恢复起来,相反,中国社会更加陷入了深渊。

为了让国家跨入现代化,彻底改变面貌,绝不能再沉浸在旧有的观念当中,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变革。

由此,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对中国现代史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其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

二、戊戌变法的影响1.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较早的维新运动,其提出的许多政治改革方案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如改组朝廷,推进君主立宪制度,废除八旗制度,实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这些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化影响戊戌变法还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变法前后,许多革命先驱在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他们倡导民主、科学、开放的思想,推荐现代物理、化学、经济学等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3. 经济影响戊戌变法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提升,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变法后,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实行了新式国家管理制度,发起了小学教育等项目,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建设。

4. 军事影响戊戌变法推进了中国军队近代化建设的步伐,启动了许多军事改革的创举。

他们建立了新式军队,招收许多年轻军人进行现代化战争的训练,加强了军事实力,维护了国家安全。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它扭转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轨迹,促进了中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指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问题。

在外,日本、俄国等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分割;在内,腐败的清朝政府导致国家治理混乱,社会矛盾激化。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开始呼吁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

二、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

其中,政治改革包括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建立宪政体制等;经济改革包括推行工商业自由化、加强农业发展、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教育改革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体制等;军事改革包括新建现代军队、改革军制等。

三、影响1.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变法的机会。

戊戌变法是中国尝试进行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为后来的变法运动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2. 推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

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觉醒,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3. 唤醒了民族觉醒和抵抗外侮的意识。

戊戌变法过程中,列强的干涉使国人开始觉醒,对外来侵略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为后来的革命运动铺平了道路。

4. 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推动。

5. 激发了革命意识和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未能顺利推行,反而因清朝内外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这次失败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清思潮,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

虽然在实践中并未取得成功,但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一、戊戌变法背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18 98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

此项改革起源于对西方列强侵华压力的应对,以及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朝政府在此时开始尝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以图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二、改革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官,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农商业,以及改革财政制度。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三、改革影响戊戌变法对清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此项改革在短短的103天内就被废止,但其影响却持续到清朝灭亡。

通过改革,人们开始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觉醒和现代化的进程。

四、改革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措施过于急进,缺乏政治基础和民意支持。

缺乏外部支持,受到列强的干涉和打压。

维新派领袖人物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组织能力不足。

五、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对后来的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对现代化的渴望和对民族自尊心的追求。

六、相关人物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袖,他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变法。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在变法期间担任了多个要职,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谭嗣同则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他主张激进变革,对旧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相关事件解析戊戌变法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如“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事件”等。

“公车上书”是指当时大量的知识分子和留学生联名上书皇帝,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事件,它是戊戌变法的开端。

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范文

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范文

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一、引言清朝末年,封建政治与思想的保守性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停滞不前,社会经济落后,早已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而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什么是戊戌变法呢?为什么会出现戊戌变法?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对戊戌变法这个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讨论。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片陷入浩劫的混乱世界。

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割去了大片领土,清政府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位。

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低谷。

3月12日,戊戌学后,发生了连环的政治事件,政治高压引发了各地士人的发动,直到7月21日,“辅臣奏批”才暴露康有为等人在背后指使,清廷逮捕了康有为他们;至10月,刘光第等人妄称发动广东起义,宣告成立“中华电报部”,造谣说北京已经爆发起义,欲借这股浪潮拥护他们的倡议变革,革命邪说日浓,他们有悔不当年的感觉,这场“戊戌政变”,被恢复了光绪帝巨大权力,变成花瓶式的上层政治事件。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清廷摇摆不定,盲目反英,没看到国家的疲弱,只想“维新”,推行“新政”。

清朝光绪二十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颁布了《戊戌变法》。

戊戌维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

从政治方面来讲,戊戌新政最主要的改革是坚持“西法比东法有理”,明确宣称采用西式宪政制度的必要性,试图通过制定宪法和设立官产代表制等措施,改革清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实现民主自治,同时也谴责清政府腐败无能。

在这一背景下,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议废除八股,倡导白话文教育,建立学问教育机构,拓宽知识面,并建立翰林学堂,允许在军队和学校里进行批判式开课,加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也想设立国会,实行议会制度。

戊戌变法还涉及宗教、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即推出了同等名利的法规,鼓励民营经济,给予各民族以平等尊严待遇,打击腐败等。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政治家
光绪皇帝是一位政治家,他积极参与了维新派的 政治活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悲剧人物
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在宫中, 最终被迫害致死。他的悲剧命运令人深感惋惜。
03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改革官制,裁撤冗员
精简政府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官员职位,提高政府效率。
选拔人才,废除科举
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促使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转向革命。他们认为,只有通过 革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进步。因此,戊戌变法对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产生了
间接影响。
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这对现代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启示,即必须不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族尊严受辱
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引发 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 民族自尊心。
民族危机的加深
国家分裂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迫,中 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的危险,民族
团结和统一受到威胁。
社会动荡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民族起 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对国家的 发展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际地位下降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受到严 重损害,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戊戌变法的背景 •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与教训 • 戊戌变法对后世的影响
01
戊戌变法的背景
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01
02
03
经济落后
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处于 封闭、落后的状态,农业 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工业 发展缓慢。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简明史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简明史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简明史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变革,旨在改革政治制度、强化国家实力,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篇文章将为您进行简明介绍。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已实行西学东渐的改革,但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却没有达到真正的接轨状态。

在这个时期内,社会民生困苦,财政瘫痪、政治腐败、国势衰弱局面加剧。

不仅如此,近代化、国家繁荣的道路也受到了各种障碍的阻挡。

在这一时期之前,清政府所进行的另一次改革——洋务运动,目的是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改革力度不够大,成效有限。

因此,社会各阶层渴望进行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改革。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是慈禧太后与康有为、谭嗣同等改革派人士所发起的。

它以加强君主集权和推进现代化改革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是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戊戌变法在这方面的发起者,提出应该大力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增加学校建设和改进教育内容,比如设立正规的师范学校、国家财政补助学生等。

2. 财政改革:在戊戌变法之前,清朝财政预算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落实。

戊戌变法中,加强了清政府财务管理,提出实行地租改革,使土地档案详细准确,税收增加,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收入。

3. 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加强中央的行使权力,尤其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为此,清王朝实行了强力的集权政治,实行“直属掌握制度”,并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和官员,并成立“河南制度”,用来确保中央实行其既定政策。

4. 强化军队:军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戊戌变法强调建设现代化军队,加强操练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没有达到当前财政、政治、文化现代化等方面的预期目标,但其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等现代化事业,但由于一些原因无法得到充分的推进。

戊戌变法简介

戊戌变法简介

戊戌变法中国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政治运动。

发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因以干支计为戊戌年,故名。

又称戊戌维新。

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公车上书记》封面康有为的变法活动引起帝党的注意。

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曾亲往会晤,商讨变法。

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的支持实现其参政目的。

于是两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推动变法运动。

7月,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人草拟新政诏书,准备呈请光绪帝陆续颁行,却又担心触怒慈禧太后,遂决意请在皇族中威望很高的恭亲王奕訢面陈皇帝。

奕訢断然拒绝。

从1895年夏至1898年春维新派为了团结力量、制造舆论,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

1895年8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11月中旬,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

同月,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

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奏劾强学会,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遂遭封禁。

但维新风气渐开,已难遏抑。

历史戊戌变法戊戌政变ppt

历史戊戌变法戊戌政变ppt

03
手段与过程
戊戌变法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推动国家现代化;而戊戌政变
则是通过软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官员等手段来实现权力更迭。
历史对后世的启示
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都表明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 荣发展。
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两场运动都涉及到权力斗争,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这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建立公正、透明 的政治制度,避免权力滥用和政治腐败。
历史戊戌变法戊戌政变ppt
2023-10-28
目 录
• 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背景 • 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实施 • 戊戌政变的爆发与原因 • 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比较与启示 • 结论
01
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背 景
晚清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背景
政治
清朝晚期,政治腐败,官僚体系臃肿,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经济
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列强入侵,经济遭受重创。
两场运动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清朝末期,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
族危机。然而,戊戌变法主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良运动,而
戊戌政变则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
02
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振兴国家,实
现现代化;而戊戌政变则是光绪皇帝试图通过改革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
政变的影响与后果
社会动荡
政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激化了民族矛盾,引发了 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没有得到改革和创新。
慈禧太后专权
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掌 握大权,清朝政治更加黑 暗和腐败。

戊戌变法内容是什么

戊戌变法内容是什么

戊戌变法内容是什么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后,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

这一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变法主要是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推行君主立宪。

这一举措旨在限制皇帝的权力,赋予议会更多的决策权,以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在经济方面,戊戌变法主要是要进行财政和经济的改革。

其中包括推行新式税制,改革货币制度,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进行对外贸易的开放。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国家的财政实力,推动经济的现代化。

在军事方面,戊戌变法主要是要进行军制的改革。

其中包括改革军队编制,推行新式军制,进行军事技术的引进和改良,以及进行军事教育的改革。

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国家的国防力量,提高军事实力。

在教育方面,戊戌变法主要是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其中包括推行新式教育制度,进行教育内容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外国教育的学习和吸收。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戊戌变法并没有取得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主要是由于变法过程中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和压力。

最终,戊戌政变爆发,变法失败,光绪帝被软禁,变法派遭到镇压,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清朝的政治改革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总的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和革命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发生和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不仅改善了中国政治体制,推进了新文化运动,而且在许多方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知识点。

一、戊戌变法背景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当时的中国因为长期被列强压制,人民生活困苦,社会混乱不堪,国家经济彻底崩溃。

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呼吁革命和改革,希望中国能够实现现代化。

国内各种改革派对当时的满清政府强烈施加压力。

二、戊戌变法内容戊戌变法的实施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改革政治制度:建立宪政体制、设立议会等。

2. 发展经济:提倡工商业、鼓励科技创新。

3. 推行教育:修订教材、兴办学堂。

4. 推进军事改革:新建武装力量,改革军队编制等。

这几项内容充分体现了戊戌变法的整体思路和改革方向。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尽管戊戌变法有诸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它的实现过程时断时续、推进缓慢。

1. 保守势力的干扰:清朝皇族和大臣等官僚阶层不支持变法,反而有意制造阻碍,制造分裂局面。

2. 外部压力的影响:当时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资源,甚至反对中国政府实施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变法很难持续推进。

3. 统治者本身的局限性:时人对变法的立场、态度和实际操作,中途出现的问题以及统治者的局限性等,都限制了变法的全面推动。

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成功,一些变法派被迫辞职甚至亡命海外。

然而,戊戌变法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未能实现全面的改革,但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文化艺术、文学、语言、思想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2. 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戊戌变法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

3. 拓宽了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开始有了更为现代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意识。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 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 放松。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 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 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 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
原 因
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就是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 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 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失败原因再探
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 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 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 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 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 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 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 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 (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 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 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 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 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 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历史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历史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历史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该运动发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戊戌政变”命名,因此得名。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改革,以挽救清朝的危局。

变法的发起人是当时的首辅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他们认识到清朝面临的严重困境,如外国列强的侵略、内部官僚腐败、政治腐化等问题。

在政治改革方面,戊戌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如设立参议院和内阁等,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此外,还进行了人事改革,减少官员的封建特权,并试图改善官员选拔制度。

经济改革方面,戊戌变法主要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开放政策,如允许私人银行的设立、鼓励商业和工业发展等。

此外,还试图消除赋税和商业壁垒,促进贸易和经济繁荣。

在军事改革方面,戊戌变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如改建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装备等。

此外,还试图建立现代海军和航空力量。

然而,戊戌变法面临了来自保守势力和外国列强的严重阻力。

保守势力认为变法威胁到其利益和地位,而外国列强则担心变法后的清朝将更加强大。

因此,戊戌变法最终在保守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干预下失败了。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被迫撤销变法,变法派人员被清朝政府迫害,一些人甚至被处死。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标志着清朝最后一次尝试改革的努力,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点。

它为后来的新政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那么戊戌变法的内容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经济建设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15]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三、变法目的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指1898年

戊戌变法指1898年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简述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人物,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维新变法变法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变法高潮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戊戌变法的历史故事

戊戌变法的历史故事

戊戌变法的历史故事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也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变法开始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

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

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新政内容主要有: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

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

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

戊戌政变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

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

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触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究其根本,则为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然有初步的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所面对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其次,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脱离群众。

原本应与民众的斗争相结合,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改革措施,但维新派采取脱离民众的方针,使之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加上其缺乏军队的支持,到危机时刻,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再者,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来帮助其变法。

侧面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表明维新派依就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也说明戊戌变法最终将以失败告终的必然性。

虽然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然而,维新志士用生命唤醒了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和平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不可能的。

致使许多维新志士抛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即便,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大多数是纸上谈兵,从未实施过,但它表明历史是走向进步的。

并且深刻的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等。

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从经济上来看,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历史戊戌变法戊戌政变

历史戊戌变法戊戌政变

历史戊戌变法戊戌政变ppt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戊戌变法•戊戌政变•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历史意义与价值•结论与反思目录01戊戌变法1背景与原因2319世纪末,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危机严重。

社会危机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改革走向现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知识分子和官员们开始意识到必须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

救亡图存03光绪帝作为当时的皇帝,光绪帝支持变法,并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和措施。

重要人物01康有为作为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等。

02梁启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追随者,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方案。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裁减冗员、改革官制、设立议院等。

措施戊戌变法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导致了政变的发生。

然而,它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影响改革措施与影响02戊戌政变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策划救亡图存改革方案,请求光绪帝推行新政。

策划准备9月,光绪帝发布一系列改革上谕,包括改革官制、裁减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措施。

实施改革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官员,废除新政措施。

反对新政发生经过原因分析外部原因列强对戊戌变法持观望态度,对维新派支持不够,同时日本也反对变法。

自身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不周密,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没有争取到足够的社会力量支持。

内部原因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势力强大,他们担心新政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因此极力阻挠新政推行。

思想影响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的追求,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中国的影响社会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政治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意愿,中国政治更加腐朽和黑暗,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

0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戊戌变法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清朝统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强盛。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二、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维新运动开始於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和自然经济,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①敌强我弱②脱离人民群众③过于激进④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四、意义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在百天之后就以遭到镇压结束,戊戌六君子被斩首示众,康梁二人匆匆逃亡国外。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这场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最后结局令人扼腕,为壮士痛惜。

然而,分析其局限性,不难得出维新变法注定会是一场草草收尾的改良运动。

1.错误把改革重任交给光绪帝
康有为等人在听闻《马关条约》被迫签订时,深感国家与人民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其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给光绪皇帝,并未成功。

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一次上书光绪皇帝。

仔细了解戊戌变法整个经过后,不难发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的那一天,整个变法的核心人物是光绪皇帝,而康梁等人的主要活动就是协助光绪帝拟定各种诏书,出谋划策。

同时,也可以说康梁等人变法的主要方式手段就是说服光绪帝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绪皇帝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政治伙伴。

首先,此时清朝政权实际由慈禧太后一人掌控。

比较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二人实力的话:慈禧太后在光绪帝亲政之前已在掌权多年,政治经验丰富,运筹帷幄能力自不在话下。

反观光绪皇帝,此时他亲政也不过五年的时间,身边也没有什么既信得过又有实力的力量。

光绪皇帝名义上是亲政,可以自己处理事务,但根据《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准确可靠的考据可知: 戊戌变法前,有一种事后报告制度,即光绪在自己处理事件后的第二天须报告给慈禧。

同时,根据档案记载,光绪皇帝是在当面请示之后才开始百日维新的谕旨。

由以上两件事能看出光绪皇帝的权力不属于他自己。

康有为等人如何依靠一个不能自主定夺的人呢?
康有为等有抱负的政治家们一心寄希望于光绪帝,希望他能想俄国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一样具有雄才大略。

然而事实证明光绪帝并不是拥有这样潜质的领导人。

改革后期,光绪帝曾一度希望既不惹恼慈禧太后也能使康梁等人满意。

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光绪帝缺乏改革的魄力,洞察力,只是单有青年人的一腔热血罢了。

康有为想要辅佐出一代明君,并使清朝脱离危机的理想从一开始就是场幻灭。

2.错误估计中国国情,操之过急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通过与日本的比较认为中国可在三年内快速实现强国梦。

1898年,中国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想要改革,必将触动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利益以及顽固派人的特权。

总之,改革的阻力重重,步履维艰。

要想成功推动改革,在我们看来,至少也要先积蓄实力然后一步步将内部阻力清除。

然而,从历
史中我们知道,改革派党人接近于天真的政治家们。

即使没有阻力,中国在那个时期也不可能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摆脱危机,富国强民的大跨步。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革新,然而一个社会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完全不同的状态,是类似于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即将社会老化了的细胞血液排出后,再慢慢注入以新的血液,从而激活社会的各个组织。

然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显然,光绪帝的做法不符合社会改革的规律。

日本在相对压力较小,封建因素较少,经济基础较好的情况下也用了三十年。

国情固然紧急,然而统筹国家大局的人应有一颗赤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客观分析,不过分乐观也不悲观,才能使所有的才略得以正确实施。

3.无法统一想法缺乏凝聚力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改革与革命,团结的人们将所有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山”推倒往往也就在一瞬间。

因此,我们不认为,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与反动势力的雄厚构成关键因素。

然而致命的是内部的分崩离析。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从这里也能看出,改革派内部没有统一的思想基础,虽然都是要“变”,但却没有设计出完美的方案。

内部的意见分歧必然会影响改革推广的程度和实施行为的效果,同时也会分化力量。

资产阶级的力量此时本来就不够强大,再经分化,显然改革的过程也无法保证。

另外,即使光绪帝是变法支持者,作为统治者的他始终与康有为等人变法的目的有所不同。

光绪皇帝主要是不愿做亡国之君,想要巩固祖宗基业。

而改革派等人主要是想要建立一个像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实现国富民强。

维新变法在群众中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谭嗣同将热血洒于菜市场的街头的英勇行为并没有得到当时百姓们的歌颂,相反人们都一边朝他扔去烂菜叶,一遍加以辱骂。

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普通的人们对维新变法知之甚少。

这场改革可以说是一场士人们发起的运动。

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发动群众的运动不可能成功。

总之,维新变法实际是一场离心离德的改革。

参考资料:
《成败得失-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著,中国致公出
版社2012年2月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三联书店 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