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
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
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一、概述记忆,作为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记忆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使得我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它。
对记忆的科学研究,尤其是记忆术的研究,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记忆术,即提高记忆效率和准确性的技巧和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记忆宫殿,到中世纪的修辞学记忆法,再到现代的信息处理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记忆术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通过深入剖析记忆的本质和过程,结合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介绍一系列实用的记忆术技巧和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提高记忆效率,从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记忆。
1. 记忆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记忆术,或称记忆技巧,是一种旨在提高记忆效率和能力的方法或技术。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学者和演说家们使用各种技巧来帮助他们记住长篇的诗歌、历史和法律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
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精通记忆术,并将其应用于他们的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中。
记忆术的核心概念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存储、回忆和使用信息。
这些方法可能包括关联记忆法、位置记忆法、音乐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等。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而选择合适的记忆方法则取决于个人的学习风格和记忆特点。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记忆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研究人员,都需要高效、准确的记忆方法来帮助他们应对日益复杂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对记忆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记忆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原理和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和能力。
2. 记忆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记忆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人类是如何学习的
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 异
Hale Waihona Puke 对专业知识记忆表征、思维加工和深度 解读能力的差异 4种知识记忆与表征模型: ⑴层次网络模型: ⑵激活—扩展模型: ⑶特征比较模型: ⑷集理论模型:
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 异
迅速灵活地提取应用相关信息能力的差 异
由于专家是的知识库是条件化的,即是 一个产生式系统。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7)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8)学习是一种意义获取。因此,学习必须围绕个体 将要从事的意义建构(Construst Meaning)开始。 (9)部分的理解有利于整体意义的理解。部分必须纳 入整体关系中理解,因此学习过程集中于原始概念而 非孤立的事实。 (10)学习的目的是建构个体自己的意义,而非重复 他人的意义获得“正确”答案。 总体来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 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 过程。
感觉与记忆的重新解读----学习入 口处的重大发现
在信息时代,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我 们如何有选择的加工处理信息?如何提 高我们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科学的兴起 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现代语言学、人 工智能等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 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 认知科学对人的信息加工的解释:
专家学习智慧的发现
专家之所以为专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具有比别人更强 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不在于 记忆能力的强弱。
专家学习智慧的发现
专家的知识结构与识别一记忆模式: 一位国际 象棋大师、一位A级棋手(优秀但非大师)和 一名新手,让他们同时观看一盘国际象棋中局 对弈的棋盘布局。5秒钟后,把棋盘盖上,要 求每位参加者在另一棋盘上复现棋子位置,大 师级棋手复位比A级棋子多,而A级棋手比新手 都,三者分别是 16、8和4。然而,产生这些 结果的条件是棋子的布局与有意义的国际象棋 比赛相符,当棋子布局随机打乱后,重复以上 操作,结果象棋大师、A级棋手和新手的复位 能力几乎相同。
baddeley 1992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
baddeley 1992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
巴德利(Baddeley)在1992年提出了工作记忆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对短期记忆的解释和理论模型。
该模型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
1. 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协调和控制其他两个部分的工作。
它负责处理和管理信息的加工过程,决定将哪些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中,以及在什么时间进行处理。
中央执行系统也可以进行注意力的控制和分配,帮助人们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和集中注意力。
2. 音频循环系统(Phonological Loop):音频循环系统负责处理和维持语言和语音信息。
它由两个子部分组成:音频短期存储(Phonological Store)负责暂时存储语音信息,例如听到的话语;语音复述(Articulatory Control Process)负责重复和保持语音信息在意识中的活动状态,以防止其被遗忘。
3. 视觉空间系统(Visuospatial Sketchpad):视觉空间系统负责处理和维持视觉和空间信息。
它帮助人们在脑海中形成和操作图像和空间信息,并在解决视觉或空间任务时提供辅助。
中央执行系统通过音频循环系统和视觉空间系统与外界交互,将外界的信息暂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和操作。
该模型提供了对工作记忆的结构和功能的解释,并强调了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特点。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短时记忆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回忆出来,或当该刺激再现时能够再认,你知道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方式1.Sternberg的搜索模型Sternberg(1969)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
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称记忆集合(memory set),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
Sternberg提出同步平行扫描(parallel scanning)假说和系列扫描(serial scanning)假说。
如果平时扫描说成立,那么记忆集合的大小不会对检索时间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系列扫描说成立,则记忆集合越大,检索时间越长,即反应时是记忆集合大小的函数。
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成一条直线,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
接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被试在进行系列扫描时,是从头到尾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检查一遍即系列全扫描(exhaustive)?还是遇到检验项目就终止扫描即自我终止扫描(self-terminat-ing)?Sternberg的实验结果支持了系列全扫描方式,即被试在发现检验项目后仍然继续把剩余的项目和检验项目进行比较。
Sternberg解释是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分不开的,比较过程进行得很快而决策过程费时长,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其比较一次作一次判断不如全部检查完毕作一次性判断更经济。
Sternberg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都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引起人们更广泛的研究。
方式2.直通模型直通模型认为,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Wickelgren,1973;Eysen-ck,1977),按照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
[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工作记忆理论模型
《[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工作记忆理论模型》摘要:rl xv) 、语音回路( lgl l) 和视空模板(Vl k) 三子系统构成,新模型(图3)增加了新子系统即情景缓冲区( br)并且加入了工作记忆与长记忆系,97年Bl和模拟短记忆障碍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rkg r)替代原"短记忆"(rr r )概念工作记忆( rkg r) 是指体执行认知任, 对信息暂储存与操作能力你知道工作记忆理论模型有哪些吗?下面由编给你带关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希望对你有助!理论模型、Bl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Bl 和提出三成分模型由央执行系统( rl xv) 、语音回路( lgl l) 和视空模板(Vl k) 三子系统构成央执行系统相当系统核其功能主要包括对工作记忆各子系统功能协调、对编码和提取策略控制、操纵系统以及从长记忆提取信息语音回路责以声音基础信息储存与控制能通默重新激活消退着语音表征而且还可以将面语言换语音代码视空模板主要责储存和加工视觉空信息可能包含视觉和空两分系统三成分模型指导日常活动假想图该模型不但释了许多实验结似乎还能释我们日常生活现象因提出便备受推崇但是不可避免也存着以下些缺陷、各子系统与长记忆分离例子是随机单词记忆任被试只能即回忆出约5 单词但如根据散容进行记忆则能够回忆出6 左右单词很显然这多出这0 多项目()长记忆、央执行系统没有存贮能力有些脑损伤患者他们智力表现良而且央执行系统也能够正常地工作他们延回忆成绩却非常差而即回忆成绩却很三成分模型设定其子系统容量有限并且央执行系统没有存贮能力所以这不能很地释这种现象3、语音回路和视空模板两不子系统分离许多研究证明即使是简单言语单元也都是言语和视觉编码结合也就是说语音回路和视空模板并不是完全分离它们信息某种水平上存着相作用理论模型二、Bl四成分工作记忆模型了弥补以上这些缺陷000 年Bl 对原模型进行了升级[]新模型(图3)增加了新子系统即情景缓冲区( br)并且加入了工作记忆与长记忆系情景缓冲区与语音回路、视空模板并列受央执行系统控制是容量有限存储区它是能用多种维代码储存信息系统语音回路、视空模板和长记忆提供了暂整合信息平台通央执行系统将不信息整合成完整连贯情景虽然不类型信息整合身由央执行系统完成但是情景缓冲区能保存其整合结并支持续整合操作新模型视空模板、情景缓冲器和语音回路这些部分表示流体智力系统;而视觉语义、长情景记忆和语言这些部分则表示晶体智力系统通新工作记忆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不但流体系统可以影响晶体系统而且通学习程晶体系统也可以接地对流体系统产生影响这两者是相作用和影响根据心理学ll提出智力结构学说r般智力可以分成两种普通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包含推理能力、记忆容量和信息加工速等知觉、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与遗传因素(天赋)关系较密切;晶体智力则包含了将己获得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问题能力与词汇、数学技能及知识验关系密切受天环境(学习、训练、实践) 影响作用较因四成分工作记忆模型提出能更地释工作记忆和长记忆关系也给人们研究工作记忆能力和智力(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关系提供了新启发其他理论模型除了Bl多成分模型学术界还流行着很多其他工作记忆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三、嵌套加工模型嵌套加工模型是由l 988年他早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其主要目是了结构对和工作记忆领域系列观察结进行释说明嵌套加工模型仅有储存结构这储存区就相当长记忆系统而且它还被假定对系列相关特征表征进行储存(或称特征整合)首先长储存区嵌套信息子集可以被放入突出临激活状态这种激活有限而且容易消失其次这被激活信息子集可被进步激活而进入焦这就使得这些信息更突出明显(也就是工作记忆)这焦容量(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次只能容纳少量信息虽然这模型与Bl模型有共处但它们还是有些质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包括嵌套加工模型把工作记忆看作长记忆子系统而不是专门暂储存系统对不类型刺激(比如视觉、触觉和语言信息)短储存是共存储媒介(长记忆)进行而不是像多成分模型那样储存具体材子系统进行除了基言语复述外策略性加工也对重新激活已储存信息也起重要作用工作记忆信息保持既可通基言语复述获得也可通策略性(隐)加工已储存信息获得其他模型还有Lv等R模型、Brr 等认知交模型和g等控制模型等等这些模型从不角对工作记忆实质和结构进行了阐述概括起这些模型致可以分成两类类是欧洲传统模型其代表就是Bl 多成分模型强调把工作记忆分成多种具有独立附属系统突出通道特异性加工和储存另类是北美传统模型以程嵌套模型代表强调工作记忆整体性突出般性分配和激活重探讨工作记忆复杂认知任作用工作记忆定义作记忆是种对信息进行暂加工和贮存容量有限记忆系统许多复杂认知活动起重要作用97年Bl和模拟短记忆障碍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rkg r)替代原"短记忆"(rr r )概念工作记忆和短记忆有了不义和语境工作记忆(rkgr)工作记忆是种较短围记忆形式能够让脑组织处理多种想法工作记忆是从长记忆提取出存着分离记忆结构工作记忆依赖脑前额叶皮层神环路功能尤其是谷氨酸神元与多巴胺神元平衡。
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模型
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是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接收、存储、处理和应用信息。
在信息处理模型中,信息被认为是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决策等过程进行处理。
本文将探讨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模型,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处理模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感知、编码、存储、检索和应用。
首先是感知阶段,它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感知到大量的信息,然后选择对其进行关注和处理。
接下来是编码阶段,它指的是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可处理的内部表示形式。
这个阶段主要依赖于人们的注意力和意识,我们会将感知到的信息加工和筛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进行组织和编码。
编码可以是语言、图像、符号等形式,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信息。
存储阶段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在记忆系统中储存和保留。
人类的记忆系统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部分。
工作记忆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有限的容量决定了我们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数量。
长期记忆则是我们永久性地存储和保留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等。
检索阶段是指我们从记忆系统中获取和提取之前存储的信息。
我们通常会根据需要和目标主动地在记忆中进行搜索和回忆。
检索可能受到编码和存储方式的影响,有时候会遇到记忆的遗忘和遗失现象。
不过,适当的提示和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检索。
最后是应用阶段,也就是将获取的信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个阶段主要涉及到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思考、问题解决和决策等过程,我们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目的。
信息处理模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中,我们通过感知和编码来接受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存储和检索来记忆和提取学习内容。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将其编码并存储在记忆中,以便日后使用。
在决策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之前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和权衡,最终做出选择。
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在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模型是一种描述人类如何处理和加工信息的重要理论框架。
该模型通过分析和解释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信息如何在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传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
1. 感知阶段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知阶段是信息加工的起始点。
当外界刺激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后,我们首先进行感知的过程。
在感知阶段,我们会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筛选和加工,以提取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信息。
感知阶段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它为后续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输入。
2. 注意与选择性注意在感知阶段之后,注意力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注意力决定了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和处理。
由于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能够处理的能力,我们需要利用注意力的机制来选择我们关注的对象或信息。
通过选择性注意,我们能够把大量的信息中选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最相关的部分进行深入加工。
3. 短期记忆与工作记忆短期记忆(STM)和工作记忆(WM)是信息加工模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
短期记忆是指大脑短暂保存并加工信息的能力,它的容量相对较小,维持时间也较短。
而工作记忆则是更广义上的记忆系统,它不仅包括了短期记忆的功能,还包括了对信息的操作、加工、存储和检索等复杂的过程。
工作记忆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角色,它的能力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4. 长期记忆长期记忆(LTM)是指记忆系统中持久存储的信息。
在认知过程中,经过重复和加工,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形成了新的知识和经验。
长期记忆的容量较大,保持时间较久,它对于我们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长期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显性记忆指的是我们有意识、故意回忆和使用的记忆,而隐性记忆则是我们无意识和下意识中通过学习和经验习得的记忆。
5. 信息加工的过程在信息加工模型中,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了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环节。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是认知心理学中居主导地位的范式和理论取向。
2. 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心理学是以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时,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3.两种加工方式: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4.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5.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6.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但是,减法反应时实验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
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法法的广泛使用。
7. 加法反应时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
使用加法反应时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是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视觉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型
视觉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型视觉信息处理是指人类大脑对于外界视觉刺激的感知、理解和加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脑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模型来将视觉输入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本文将介绍视觉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型以及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
一、视觉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型概述视觉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型是一种描述了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处理外界视觉信息的理论模型。
它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感知、注意、认知、记忆和决策等过程。
1. 感知感知是指人脑对于外界视觉刺激的感知和传递过程。
在感知过程中,视觉输入通过眼睛进入大脑,并通过视网膜、视觉皮层等结构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分析。
2. 注意注意是指人脑对于感知到的视觉信息进行选择和集中处理的过程。
人类的视觉系统具有有限的处理能力,因此必须通过注意来筛选和聚焦于重要的视觉信息,忽略或减弱对于无关信息的处理。
3. 认知认知是指人脑对于感知到的视觉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的过程。
在认知过程中,人脑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感知到的视觉信息进行解释、分类和识别,从而提取出其中的有用信息。
4. 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于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存储和保持的过程。
人脑中的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形式,其中工作记忆用于临时储存和加工当前的视觉信息,而长期记忆则用于保存长期的经验和知识。
5. 决策决策是指人脑根据对感知、注意、认知和记忆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通过对视觉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人脑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认知模型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认知模型不仅在人类视觉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认知模型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算法和模型,用于模拟人类的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从而实现计算机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分析和理解。
在计算机视觉中,认知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目标检测与识别、图像分割与语义理解、行为分析与动作识别等领域。
1. 目标检测与识别目标检测与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于输入的图像或视频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中检测和识别出其中的目标物体。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一)二因素说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 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 和S 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
换言之,各人的S 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
不论个人有几种S 因素,这些S 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 因素。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 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 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
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2)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5)记忆能力:对事物强记的能力;(6)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7)推理能力: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5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解析
二、提取的过程
• 编码提取范式
• 提取模式 • 提取体验 • 重复提取
两种编码与两种提取 方式交互作用 有意与偶然提取 记得和知道范式
实验范式
– 首先,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字母(启动刺激)。 要求被试识别其中一个字母(目标字母),而 忽略另外一个字母(忽略字母)。 – 然后,呈现探测刺激,也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字 母。
• 在目标重复启动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字母与 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 • 在忽略重复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忽略字母与探测 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 • 在控制条件中,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没有任何关系。
直通模型
• 直接通达所要提取的项目。 • 强度、痕迹对提取的影响。
双重模型
• 直通模型:用于很熟悉和很不熟悉
– 判断标准对记忆提取的影响。 – 对sterberg实验的理解。
第三节 内隐记忆
• 一、概述
– 定义 案例 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 二、内隐记忆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 • • • • •
第一节 提取 第二节 记忆的提取模型 第三节 内隐记忆 第四节 记得和知道 第五节 错误记忆 第六节 记忆的遗忘
第一节 提取
• 一、提取的概述 • 二、提取的关键因素
一、提取的概述
• • • • 提取的概念 提取的测量 提取与信号检测论 提取的原则
提取的原则
• • • •
– 记忆提取的障碍:记忆七宗罪 保持短暂 心不在焉 阻断 张冠李戴 易受暗示 偏向性强 固执
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1、下列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 观察法不需要实验设计B. 实验法可以控制所有变量C. 调查法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D. 实验法一定涉及真实被试2、在心理学实验中,以下哪项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有效方法?A. 双盲实验B. 单一变量实验C. 真实被试D. 反向因果关系3、以下哪个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部生理需要所驱动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人本主义理论4、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认知过程?A. 知觉B. 记忆C. 想象D. 思维5、关于情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引起的B. 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C. 情绪没有生物学基础D. 情绪与个体的认知和经验有关6、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常用的评估工具?A. 心理测试B. 观察法C. 访谈法D. 案例分析7、关于认知过程的理解,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多选)A. 认知过程涉及到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只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与其他身体部位无关。
C. 认知过程中,人们会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D. 认知过程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8、关于情绪的表述,以下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多选)A. 情绪是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与人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B. 情绪只能通过面部表情、言语和动作来表达。
C. 情绪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D. 情绪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和判断决策。
9、以下哪些说法正确描述了大脑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多选)A. 大脑主要由左脑和右脑两个半球组成。
B. 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和分析等功能。
C. 右脑主要负责空间感知、艺术感知等功能。
D. 大脑的基本结构包括灰质和白质,其中灰质主要负责信息处理和控制。
实验心理学II04 记忆
精选ppt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验心 理学家第一人。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 与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 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 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精选ppt
3
短时记忆的容量
记忆广度(memory span)法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
,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 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 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 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正确再现一个 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以得1 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 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认知模型理论 王寅 认知语言学第六章
⑷常规(Stereotype) Putnam (1975 )提出的术语 正常情形的理想化心智表征(an idealiz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 normal case)
⑸脚本(Script) Schank& Abelson 1975, 脚本理论 主要是用来描写一个动作性场景中的有情节有 程序的事件。 “去饭馆吃饭” 人物,道具,事件
例如:A是一个范畴,B是A的一部分,用B代 表A或A代表B就会产生范畴的转喻模型,就会 发生原型效应。我们不仅可用其来解释一个静 态性事件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还可用来解释 一个动态性动作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
4.2 其他转喻模型(Lakoff, 1987)
社会常规(Social Stereotype): 转喻模型与社会习俗常规密切相关,它是特 定的语言社团在相关的ICM基础上形成的,人 们往往用此来以偏概全的表示整个范畴。如在 西方社会中,“母亲”的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 就是“惯常为家庭主妇(the stereotype of the mother as housewife) ”。
第二部分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
Lakoff “星期”
理解“星期二”这一概念需要一个相关的理想化 模式,即有一个由太阳运转所定义的自然周期,这个 周期我们规定为七天,按照线性排序,从第一天星期 日开始,到第七天结束,而第三天便是“星期二”。 这一“星期”模式是理想化的,并非是自然界中 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主观创造出来的。而在有的文 化中(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巴厘人)一个星期并非固定 七天,五天、六天都有。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 情感等最基本的CM。 2.复杂认知模型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 知模型
空间型失算症
空间型失算症张璞;恽晓平【摘要】本文对空间型失算症的行为学表现及其产生机制进行回顾,同时初步介绍其大脑机制及相关的认知障碍.【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1(017)006【总页数】3页(P543-545)【关键词】空间型失算症;行为学表现;大脑机制;综述【作者】张璞;恽晓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康复评定科,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脑部病变导致的数字加工和计算任务能力丧失被称为失算症或获得性计算障碍(acquired dyscalculia)[1]。
认识失算症需要从计算功能所涉及到的多种认知能力入手,如言语、知觉、空间、记忆和执行功能等。
而计算过程,尤其是多位数计算,其成功的完成往往需要视空间认知能力将计算过程所涉及到的数字和符号正确地对位和排列,同时保持合理的数字间距以及从右至左的运算顺序。
当视空间认知能力发生障碍时,将不能对计算过程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继而导致空间型失算症(spatial acalculia,SA)的发生[2-3]。
虽然近年来失算症的研究不断受到认知神经科学家和认知康复研究工作者的重视,但国外既往的失算症研究多为左脑损伤、双侧脑损伤或弥漫性脑损伤患者[4],其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数学认知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国内学者的数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正常人群和儿童,很少对脑损伤患者进行相关研究。
国内外鲜有对空间型失算症的相关研究。
空间型失算症在右脑损伤患者的发生率约为24%,左脑损伤患者的发生率仅为2%[5],有必要对空间型失算症展开深入研究。
1961年Hecaen等[6]第一次提出“空间型失算症”的概念,指出“这是一种不能按恰当的顺序、在合适的位置书写数字的空间排列障碍,常伴发空间忽略和数字颠倒”。
1992年张文华等在国内首次报道2例空间型失算症患者,认为空间型失算症的计算障碍起因于不能理解、运用位置系统的规则,但运算法则未受损,表现为心算能力相对保留,多位数笔算有不同程度对位、进位或退位错误[7]。
理论模型一、baddeley的三成分工作
理论模型一、baddeley的三成分工作理论模型一、baddeley的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baddeley 和hitch 提出的三成分模型由中央执行系统( central executive) 、语音回路( phonological loop) 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三个子系统构成。
中央执行系统相当于系统内核,其功能主要包括对工作记忆中各子系统功能的协调、对编码和提取策略的控制、操纵注意系统以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储存与控制,能通过默读重新激活消退着的语音表征,而且还可以将书面语言转换为语音代码。
视空间模板主要负责储存和加工视觉空间信息,可能包含视觉和空间两个分系统。
三成分模型指导日常活动的假想图该模型不但解释了许多实验结果,似乎还能解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因此,一经提出便备受推崇。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
1、各子系统与长时记忆的分离。
一个例子是,在随机的单词记忆任务中,被试只能即时回忆出大约5 个单词,但如果根据散文内容进行记忆,则能够回忆出16 个左右的单词。
很显然,这多出来的这10 多个项目(item)来自长时记忆。
2、中央执行系统没有存贮能力。
有一些脑损伤患者,他们的智力表现良好,而且中央执行系统也能够正常地工作。
他们的延时回忆成绩却非常差,而即时回忆成绩却很好。
三成分模型设定其子系统的容量有限,并且中央执行系统没有存贮能力,所以,这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
3、语音回路和视空间模板两个不同子系统的分离。
许多研究证明,即使是简单的言语单元也都是言语和视觉编码的结合。
也就是说,语音回路和视空间模板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之间的信息在某种水平上存在着相互作用。
理论模型二、baddeley的四成分工作记忆模型为了弥补以上的这些缺陷,2000 年,baddeley 对原本的模型进行了升级[11]。
新的模型(图3)增加了一个新的子系统,即情景缓冲区(episodic buffer),并且加入了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联系。
心理学:第六讲 记忆: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
▪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的保存时 间约为0.25-1秒。听觉信息的保存时间为5秒以 下。
▪ 除非学习者有意将刺激材料经注意及辨别后, 立即传送入短时记忆,否则在瞬时记忆中停留 的信息很快就被新收录的其他信息冲掉了。
对教育与学习的启示 忆(工作记忆): 记忆的缓冲器
认知论
▪ 将遗忘解释为记忆检索困难的结果。而检索线 索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难的主要原因。 如果线索不足或不当,或与学习时的情境脱离 太远,形成检索困难,就会造成遗忘(线索关 连遗忘)。
▪ 提取效果是编码情景与提取情景相似性的函数。
▪ 有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消 失的,遗忘只是一种提取障碍。
们所使用的主要结构方式之一。
▪ 听课时如何更好的利用组块技巧?
长时记忆: 最后的目的地
长时记忆的类型
▪ 陈述性记忆(知道是什么)
1. 语义记忆(一般性知识) 2. 情景记忆(个人的回忆)
▪ 程序性记忆(知道如何做)
▪ 应用:下列回忆,分别包含了哪些记忆?
“昨天下午下班后,我骑自行车回家。迎 面碰到一个同学牵着一个我不认识的漂亮 女生的手散步,我向他做了个鬼脸。他们 很囧,我很得意,吹着口哨而去。”
▪ 用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代表具体事物。
▪ 存储
▪ 将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必要 时可供检索之用。
▪ 贮存的时间长短,视记忆类别而定。
▪ 一般认为,不同性质之信息(如属视觉、听觉、 味觉等不同信息), 与大脑皮质之各部位功能 有关。
▪ 提取
▪ 指在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 的心理历程。
▪ 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动机论
▪ 认知学派:即使某种信息确实贮存在长时记忆 之内,但如个体对刺激或检索指引缺乏动机, 不感兴趣,因而不予注意,自然就会出现较多 的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3):330~33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周荣刚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对物理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规律的探讨一直是空间认知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空间行为,而且为相关的诸如界面设计、虚拟环境等空间认知应用领域(研究)提供支持。
该文从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理论、坐标系统模型、空间情境模型和位置记忆的空间类属模型4个方面对当前有关物理环境中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或模型进行了回顾并作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空间知识记忆,内在参照系理论,坐标系统模型,空间情境模型,空间类属模型。
分类号 B842.21 引言有关空间认知 (Spatial Cognition)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就本源的意义来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发生在而且只能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之中。
其中空间更是具有及时性和现实性,人类在了解自己以及人和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必然对空间关系产生极大的兴趣。
对人类如何获取物理环境中的空间知识以及如何使用所获得的空间信息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方位判断、导航策略和参照物等)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自身关于空间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为旨在提高相应空间判断任务绩效的界面设计[1](包括地图、座舱仪表、空间定位系统和电子导航帮助等)和虚拟环境[1~4](包括完全沉浸虚拟环境、桌面虚拟环境和internet)中的信息呈现以及特殊状态(如失重和聋哑人[5])下的空间知识获取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与其他领域的知觉和认知研究相比,一个良好的空间认知模式初出端倪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反映了空间能力本质的模糊性,即便是“空间(spatial)”这一个词语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物理环境中空间知识记忆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
本文仅根据当前有关空间知识记忆方面的研究报告,对研究者所构建的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或模型进行了回顾和简单评价。
2 理论模型2.1 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intrinsic reference system)理论[6~9]根据McNamara等人的理论:人们是以空间参照系来建构环境的空间结构,进而形成对收稿日期:2003-1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5)、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FBB011067)、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JHJ02013)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张侃, E-mail: zhangk@; 电话:(010)64837096第12卷第3期 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 -331- 物理空间进行表征的认知空间结构,获知环境中物体的空间信息,而参照系统固有于物体布局本身,即环境的空间结构主要是以其自身特性(如房间中桌椅排成的行和列)被加以表征的,这种参照系统即为内在参照系统(intrinsic reference system )。
内在参照系的方向或轴的选择是基于线索的,如学习空间结构时的视角、经验(如指导语)、物体特性(如物体间的类似程度)和环境结构(如房间墙壁的突显),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自我经验方面的线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内在参照系的选择或其方向的确定不是静态的,随着其中某些线索(如视角)的变化而改变:当观察者以第一个视角对空间布局学习时,他们以与该视角平行(匹配)的内在参照系统对空间布局进行表征,通常情况下基于第一视角所选择的内在参照系不会随着观察者的移动和视角的改变而进行更新,当观察者处于后继视角时就如同从新的方向观察一熟悉物体。
但是如果第一视角与环境中某一突出轴不匹配而后继视角与之匹配,新的内在参照系(方向)就会取代原有的内在参照系(方向),相应的就以后继内在参照系(方向)对环境布局进行表征。
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或实验对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根据实验结果McNamara (2003)认为:如果要求被试从两个观察点对某一场景进行学习,如被试先从0度对图1所示场景进行学习,此时所依据的内在参照系统与视角、物体所在的垫子以及房间的墙壁都是平行的,当位移到135度时其视角与环境线索(物体所在的垫子与房间的墙壁)不再平行,因而基于0度视角的内在参照系不会被破坏、被试会继续以0度位置时的内在参照系统对该空间布局进行表征。
所以当想象空间中的朝向与匹配视角(0度)平行时被试相对方位判断(如“想象你站在book 上,面对wood ,请指出shoe 的方位”)的成绩最好,而想象空间中朝向与非匹配视角(135度)平行时相对方位判断(如“想象你站在clock 上,面对shoe ,请指出wood 的方位”)的成绩并不比和非匹配视角不平行的朝向时相对方位判断(如“想象你站在skillet 上,面对shoe ,请指出book 的方位”)成绩好。
相反如果第一次以135度视角对该场景进行观察而位移到0度视角时,内在参照系统就会发生变化。
Mou 和McNamara (2002)的研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空间记忆的内在参照系统理论,在其一系列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对如图2的场景进行学习:物体放在与密闭房间墙壁平行的一正方形垫子或圆柱型空间中的一块空地上。
在实验(Exp2)中,被试从315度学习该场景,要求一组被试以自我轴315度[如clock (站的物体)-jar (面对的物体)、scissors-shoe 和wood -book]、另一组被试以非我自我轴(如scissors -clock 、wood -shoe 、shoe -jar 和banana -book )0度学习该布局,结果(见图3)主要发现:在判断成绩和判断时间没有明显代偿的情况下,被要求以自我轴315度识记该场景的被试在从315度想象该空间布局(如“想象你站在图1 McNamara 等人研究中所采用的场景布局之一(被试所识记的是真实物体;McNamara, 2003)-332-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scissors上,面对shoe,请指出clock的位置”)时的成绩要好于从0度想象该空间(如“想象你站在scissors上,面对clock,请指出shoe的位置”)时的成绩,反之亦然,以非自我轴识记该布局的被试在从0度想象该布局时的成绩要好于从315度(也即真实观察点)想象该布局时的成绩。
这一研究有力地说明了主体的经验(如指导语)会影响主体进行空间布局识记时内在参照系的选择。
McNamara等人把主体以空间参照系来学习空间布局的过程与主体确定某物体或图形上方进行类比,结合一系列实验逐步构建了空间记忆的参照系统理论。
与McNamara等人早期的理论框架相比,内在参照系理论抛弃了空间记忆是基于自我参照和环境参照两个系统的看法,而是认为主体是以物体布局自身结构作为空间记忆的参照系统,这一系统不是固定的,其最终的确立或更新受主体经验、物体的空间或非空间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主体经验是主导因素。
2.2 空间知识获取的坐标系统模型(coordinate-system model of retrieval)[10~13]Sholl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空间知识获取的坐标系统模型,该模型假设人是以两个子系统,即自我参照系统(Self-reference system)和物体内在系统/认知矢量空间(Object- to-object system/Cognitive vector space),对可行走环境内空间知识(navigating an environment on foot)进行表征和提取。
人们必须借助于参照系才能对空间位置和方向进行说明,研究表明人们对周围空间知识的组织是以身体为中心的即自我参照系统。
坐标模型的中心假设是以身体解剖轴(anatomical axes,如上-下轴、前-后轴和左右轴)组成坐标表征系统,而坐标系统对数量的物体空间关系进行调整。
坐标系统如图4B:由前-后轴和左-右轴组成,图为矢量空间和坐标系统的组合,为空间距离和方向的计算提供了一些列基本矢量。
矢量空间中自我参照系统的原点与主体在物理空间中的真实或想象位置一致,其方向与主体的朝向一致(前-后轴的前点)。
第12卷第3期空间知识记忆和提取的理论模型 -333-而且从计算角度而言,负责编码物体——物体空间关系的矢量可以从参照轴中加以推测,至于矢量角如何编码物体间的相对方向该模型没有说明。
在这个模型中,物体—物体的空间关系存储于环境中心表征中,即朝向自由矢量空间(orientation-free vector space)。
朝向自由表征即在该表征系统中任何朝向的可利用性都是等同的,跟主体的朝向没有关系,其构成基础是若干朝向特定表征(orientation specific representations):功能上源于若干朝向特定表征的聚集性活动(collective activity)或结构上作为建构于若干低层级朝向特定表征(multiple lower-level orientation-specific representations)之上的单一高层级朝向自由表征(single higher-level orientation-free representations)。
坐标系统模型所假设的是物体—物体空间关系的单一高层级朝向自由表征,其作用形式类似于一认知矢量空间,如图4A所示:圆圈节点表示的是表征于数量网络中的物体、连接节点的矢量编码的是物体间的距离和角度。
矢量空间不包括整体参照系,因而不足以说明矢量角,因为至少需要3个物体才能创造一个空间角度。
在认知矢量空间中,矢量强度(随物体如路标被使用频次的变化而变化,使用频次高也即强矢量比使用频次低也即弱矢量更容易被激活)、物体间的距离(长距离矢量被激活所用的时间比短距离矢量被激活所用的时间要短)和物体间矢量的直接程度(图4A中节点4和节点5的连接是通过3建立起来的,因此矢量4-5可利用性程度要比矢量3-4程度低)都会影响主体对物体间相对关系的判断。
A B C图4 坐标系统模型图注:A表示的认知矢量空间,B表示的是自我参照系统,C表示的是认知矢量空间和自我参照系的结合(译自Sholl, 2000)目标矢量一旦被激活,主体便以欧式坐标(Euclidean coordinate)在自我参照系中对物体加以表征。
图4C说明了当主体想象身处节点3的位置时自我参照系统和认知矢量空间(物体内在参照系统)的结合。
如果与该模型预测的一样——认知矢量系统和自我参照系统在功能上是分离的,那么这两个系统中空间关系的易达性应是相互独立的。
比如影响自我参照系中某物体相对方向易达性的因素对认知矢量空间该方向的获取没有影响,反之亦然。
众多研究表明基于真实环境和想象环境的想象空间物体定位任务中存在方位效应,最为突出的是前-后效应,即主体定位前方物体的时间比定位后方物体的时间短,且在物体—物体的空间关系(object-to-object spatial relations)的情境下,这种效应依然存在,所以其表征或提取是在自我参照系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