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华《激情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引领·科研促教’主题培训讲座激情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主讲教师:黄艳华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作为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屡屡遭受学生的冷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试卷的偏题、怪题;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文本等。但究其根源,语文老师毫无激情的讲析也难辞其咎。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评价一节语文课时,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是却总觉得像缺少点儿东西:教师中规中矩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得不到任何的体现。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
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举个例子说,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满腹的牢骚传给学生,把你内心
的伤感留给学生,从某种角度讲,是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我在听一个老师讲析《我的祖国》一诗时,老师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激不起学生的热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读进文本,语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学生就好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课文,如果说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相反地,而我在上这首诗时,只是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
感悟,最后大家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那么,语文老师的激情来自哪里?激情首先源于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应该是激情的源头活水。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
他们也正是凭借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非凡的业绩。
激情来自自身素养。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每一篇教案。激情来自自身素养。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每篇教案,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这些自信带来的激情,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激情还来自志趣。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兴趣广泛,性格乐观、豁达,这些应是语文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头脑灵活,幽默风趣,反应机敏。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可以构建语文教学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在语文课上,激情怎样表现呢?我以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语言表达宜抑扬顿挫。“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这类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二、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
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
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而且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
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 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孔子深沉,藏而不露,他的激情更多地表现为循循善诱与耐心开导。《论语》中《侍坐》篇有这样的记载:在讨论理想问题时,孔子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言启发弟子发言:当听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意见时,一“哂”而过,于无
声处表现对学生的关爱;弟子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描绘了一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正是孔子以“仁治国激情的曲折表露。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熬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老师们,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激情而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