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11环科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总学时:16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环境生物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自编讲义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生物学实验》是配合环境生物学而设置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现代环境生物学实验多种多样,本实验课程涉及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和生物有效性实验,主要包括(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3)污染物对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4)种子发芽毒性实验;(5)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6)空气中尘埃污染的简易测定方法;(7)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8)环境中有机物新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等。

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怎样写作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书面报告,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等;(2)实验报告: 5次(3)考核及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及课后后所完成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建议侧重于平时成绩。

五、参考书目1.《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2.《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爱杰,2004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4.《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程树培,1995。

(完整word版)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完整word版)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环科11级、环科10级生态10级环境监测实验安排注:为保证实验教学秩序,请按下列分组安排准时参加实验,不得擅自更改。

环境科学11级:第一组:学号20111304001~ 20111304019共18人第二组:学号20111304020~ 20111357038共17人环境科学10级第一组:刘钰明及学号20101304001~ 20101304017共16人第二组:学号20101304018~ 20101304036共17人生态学10级:不分组共25人为一组实验一、环境监测实验预备知识(自学)一、实验目的1.验证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巩固、加深、拓展理论知识;2.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三会”:会选择仪器;会配制试剂;会进行计算】二、实验的程序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20%)-实验后的报告(20%)-实验结束考试(60%)三、实验预备知识(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监视、测定、监控,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方法(对于有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质量问题,下同) 1。

化学分析法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 2.仪器分析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

三类常用仪器分析方法介绍(1)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学性质(如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和化学性质(如溶液的组成、浓度等),通过传感器——电极来测定被测物浓度的仪器分析方法. 【相关实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中的氟】(2)色谱分析法——基于不同的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性质或溶解能力的不同来实现分离,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相关实验: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光谱分析法——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态氮;土壤对铜的吸附(一、二);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测定水中的钙;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牛奶中的铜】(四)环境样品浓度表示方法1。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指导书实验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实验目的《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是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进入我院实验室的第一门实验课。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正确的使用实验的仪器设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无菌概念和掌握无菌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后续课实验和研究的基础。

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学时的情况下,得到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悉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二十年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经历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有关教材,总结、综和各方面的经验,编写了本实验指导书,力求在各个实验里安排尽量多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和微生物学知识点。

本实验指导书书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和菌落形态观察、染色方法、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无菌操作、微生物检测和分离、生理生化反应、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实验,水中微生物分布调查等内容。

同时也注意和环境微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

整个实验课中贯穿了显微镜使用——三种灭菌方法——无菌操作——环境工程微生物菌种分离筛选鉴定、选育——污染物分解和调查这一主线。

微生物学需掌握的基本操作在实验中得到训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实验内容与目录如下: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示教片的观察实验二微生物的染色技术及细菌的观察实验三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和活性污泥的观察实验四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实验五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定性实验及其生化特征观察实验六纯种微生物的分离、转种和培养实验七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实验*实验八污染土壤和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注: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选做其一。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1.1 环境生物学概述1.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1.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1.学习生物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生物样品的处理技术2.2 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1.了解环境因素的种类和测定方法2.熟悉环境因素分析的实验操作步骤第三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基础3.1 生物技术概述1.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掌握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3.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1.学习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2.熟悉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4.1 水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水环境中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水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4.2 土壤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土壤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土壤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案例5.1 基因表达与功能验证实验1.学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染方法2.掌握基因功能的验证实验技术5.2 环境生物降解实验1.学习环境生物降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环境生物降解实验的操作步骤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6.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2.学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6.2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1.学习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数据分析7.1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1.了解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掌握基因表达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7.2 生物信息学应用1.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熟悉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实验中的应用8.2 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实验报告的案例9.1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特点9.2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的案例第十章:实验安全与伦理10.1 实验安全知识1.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2.掌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10.2 实验伦理与规范1.了解实验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2.学习实验规范和实验室行为准则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环境生物学概述和实验设计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意义与方法1.3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与安全知识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2.2 生物指标测定技术2.3 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2.4 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三章: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3.1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述3.2 实验设计与方法3.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实验4.1 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概述4.2 实验设计与方法4.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5.3 细胞工程实验技术5.4 蛋白质工程实验技术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6.1 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6.2 水体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3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4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七章: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设计7.1 实验项目设计原则与步骤7.2 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的选取与设计7.3 实验项目的实施与调控7.4 实验项目的总结与评价7.5 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能拓展与应用8.1 环境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2 实验技能拓展训练8.3 实验技术在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8.4 实验技能竞赛与交流8.5 实验技能拓展案例分析第九章: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9.1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9.2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与方法9.3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与反馈9.4 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与分析9.5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案例分析第十章: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10.1 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10.2 实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10.3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10.4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10.5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重点解析重点解析: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生物指标测定技术,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

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

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2023-11-11CATALOGUE目录•环境生态学实验概述•水环境生态学实验•大气环境生态学实验•土壤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环境生态学实验概述01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手段解决环境生态学问题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与步骤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植物、土壤、水样等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分析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变量和观测指标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安全与注意事项注意保护实验场地和设备,保持实验室整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注意保护个人和他人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在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不要私自进行危险操作水环境生态学实验02使用合适的容器和方法采集水样,注意避免容器对水样的污染。

采集方法保存方法运输方法将水样保存在清洁、避光的容器中,并尽快送至实验室处理。

运输水样时要确保容器密封,避免摇晃和振动,并注意保持低温。

03水样采集与处理0201检测水样中的pH值、水温、溶解氧、浊度、总悬浮物等指标。

检测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均值、标准差等。

分析方法根据分析结果解释水质的状况,评估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结果解释水质检测与数据分析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生生物进行调查和识别。

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估调查方法根据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指标,评估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评估指标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保护和治理建议,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结果解释大气环境生态学实验03总结词大气污染物监测是通过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测量,以评估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风险。

详细描述大气污染物监测包括采样和分析两个步骤。

采样通常在室外不同地点进行,如公园、学校、商业区等,以收集足够的数据。

分析则包括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和生态学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来源。

环境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

环境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

环境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种群分布和密度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适应性和竞争关系的变化。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设备:五个玻璃容器,每个容器的体积均为1000ml。

2. 实验材料:沙土、石块、种子、水。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在每个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沙土,并在容器底部放置一层石块,以提供排水。

2. 实验组设置:将容器分为三组,每组两个。

第一组作为控制组,不添加任何环境变量;第二组添加光照变量,每天提供12小时自然光照;第三组添加温度变量,保持恒定的25摄氏度。

3. 种子播种:在每个容器中均匀撒布相同数量的种子。

4. 维护与观察:每天定时给定适量的水,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

5. 实验时间:实验持续10天。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了10天的实验后,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结果:1. 控制组:种子有较好的生长情况,发芽率为90%,茎长平均为8cm,根系均匀发达。

2. 光照组:种子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迅速,发芽率为95%,茎长平均为12cm,根系较为分散。

3. 温度组:种子在恒定的温度条件下发育相对较慢,发芽率为85%,茎长平均为6cm,根系较为集中。

由实验结果可知,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条件,良好的光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过程。

而温度对植物的发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

3.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关系会发生变化,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更容易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实验改进: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和方法:1. 在光照组实验中,可以设置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专业:环境科学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一、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生物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有关基本知识。

系统地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1 、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印证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实地观察的技术,培养进行科学工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客观地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综合。

三、考试(考核)方式:以考核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并提交报告,并用百分制记分,然后求平均分 = 总分 / 实验次数。

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 30% 。

实验内容在课程考试中占 30% 。

四:主要仪器:光学显微镜(含有关配件)50 台,超净工作台4台,高压蒸气灭菌锅2只,烘箱、恒温培养箱各3台,电炉 10 只,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针)、培养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等若干。

五、主要参考书目:[1]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一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或急性毒性实验(4学时)农药是一类特殊化学品。

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对生物的影响日益突出。

在施用过程中,仅有1 %左右的农药作用于靶生物,其余的或残留于土壤,或通过间接途径进入水环境,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

水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途径逐级浓缩,从而导致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百草枯、草甘膦、敌杀死和乐果是目前我国广泛施用的除草剂和高效杀虫剂。

本实验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来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实验动物:体长约5~8cm的鲫鱼;实验药品:草甘膦实验仪器:塑料桶(容量约﹥10L);容量瓶(100ml);移液管;烧杯(250ml);三、实验方法步骤(一)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1.急性试验剂量分组(1)先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学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相同生物种类和相同染毒途径得出LD50(LC50)值作为受试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以此LD50(LC50)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以3倍之差的剂量各推1~2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求出生物全活、全死剂量。

(3)在预试验的全活全死剂量之间设5~6个剂量组,一般的各组间距按1.2~1.5等比级数设计。

2.选用适宜的染毒方式染毒,观察两周内的死亡情况。

3.症状观察:LD50值并不能充分说明受试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因此应详细观察实验动物接触不同剂量外源化合物后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

一般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兴奋现象、抑制现象。

4.剖检死亡和濒死动物及部分存活动物,做大体病理解剖检查。

5.计算LD50(LC50),及其标准法。

通常采用寇氏法和几率单位法。

6.根据所得结果,按相关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定其毒性大小,如急性毒性作用带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反之,则愈小;LD50值愈小,毒性愈大。

(二)本实验方法步骤1、农药的配制:母液稀释法(二次稀释法)即先用少量的水把农药稀释,配成母液,再用大量的水把母液稀释成所需浓度。

这样配出的药液高效又稳定!2、剂量分组按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进行。

每种农药设6~7 个试验浓度组,并同时设一对照组。

每组5-6条鱼。

3、实验条件实验用鱼体长约5-8cm,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完整的健康鱼;实验容器采用塑料桶,盛水量以每尾鱼1-2L水为宜,水的pH值为6.7-8.5,水温为室温;水中的溶解氧不应低于4mg/L,用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试验期间的光暗比为12∶12,温度23 ±1 ℃。

4、LD50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四、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2、实验方法步骤3、实验结果(观察结果并计算LD50)并分析试验结果实验二不同类型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检测及水质量评价(4学时)水中细菌总数往往同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因此,它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试验采用标准平皿法对水样中细菌作计数,这是测定水中好氧和兼性厌氧异养细菌密度的方法。

由于细菌在水体中能以单独个体、成对、链状、成簇或成团的形式存在,此外没有单独的一种培养基或其一环境条件能满足—个水样中所有细菌的生理要求,所以由此法所得的菌落数实际上要低于被测水样中真正存在的活细菌的数目。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24h培养后所生长的菌落数。

一般规定,1mL自来水的总菌数不得超过100个。

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①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00个/mL 大肠菌群<3个/L一、目的和内容了解并掌握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二、材料和器皿(—)固体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牛肉膏3g;蛋白胨5g;氯化钠10g;琼脂15~20g; pH 7.0~7.2;水1000ml硫代硫酸钠(二)无菌采样瓶,灭菌移液管,灭菌培养皿,盛有4.5mL灭菌蒸馏水的试管,高压灭菌锅,废旧报纸,放大镜。

三、方法和步骤(一)采集水样:注意采集水样的代表性和数量,详见第四章。

水样采集与保存:要求按无菌操作进行采样,全过程不受污染①采样自来水:先用酒精灯将龙头灭菌→水龙头完全打开放水数分钟(排除管道内积存的死水)→采集水样(如水样中含有余氯,要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氯,即3%硫代硫酸钠1ml/500ml)江、河、湖、塘、水库等处水:→先将采样瓶灭菌→将采水器在距水面10~15cm深处取样。

采样后,采样瓶内的水面与瓶塞底部应留有一些空隙,以便在检验时可充分摇动,混匀水样。

②保存立即检验: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应超过2h保证原水中细菌不起变化。

不能立即检验:可在1~5℃下冷藏保存,不得超过6h(二)吸取0.5ml水样(河水、污水、游泳池水或港湾水等),注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成10-1稀释液,注意在吸水样前,水样及稀释水应彻底搅动均匀。

(三)吸稀释液0.5ml按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2、10-3、10-4等连续的稀释度(图2-1)。

(四)根据水样的洁净程度,污染严重者选取10-2、10-3、10-4三个连续稀释度,中等的选取10-1、10-2、10-3三个连续稀释度。

稀释度的选择是本试验精确度的关键,选择适宜者,平皿上菌落总数介于30和300之间。

(五)吸取由高倍至低倍的稀释液,每个稀释液分别注入两个培养皿,每皿1ml。

(六)注入彻底融化,然后冷却到45℃的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河水样)约15ml,立即旋摇培养皿,充分混匀。

方法是握住平皿,先往一个方向画圆,再朝相反方向回转;或一面画圆,一面适当倾斜。

小心勿使这个混合液体溅到培养皿的边缘。

让平皿培养基于水平位置放置至固化。

(七)接种河水样的培养皿,倒置于37℃培养24h,接种海水样、港湾水样的培养皿,应倒置后于18~20℃下培养到长出明显菌落(5天左右)。

细菌总数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检验中所用的一切用品必须是完全灭菌的。

在灭菌前应彻底洗涤干净,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或160℃干烤2h。

培养基和稀释液按规定要求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2)同时各接种空白样品、同一稀释度平行样品和不同稀释度的几个平板平皿作对照。

(3)水样稀释时应小心沿管壁加入,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以防吸管尖端外侧部分粘附的检液混入其中。

(4)将水样注入皿内时,从皿侧加入,不要揭去皿盖,最后将吸管直立使水流空,并在皿底干燥处再擦一下吸管尖将余液排出,而不要吹出。

(5)为防止产生片状菌落,水样加入平皿后,在20min内向皿内倾入营养琼脂培养基,并立即混合均匀。

(6)皿内琼脂凝固后,不要放置长久后才翻转培养,而应于琼脂凝固后,在数分钟内将平皿翻转进行培养,这样可避免菌落蔓延生长。

图2-1 菌液逐级稀释过程示意图四、结果与分析(一)菌落计算原则平皿菌落的计算.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防止遗漏,也可借助于菌落计数器计数。

对那些看来相似,并且长得相当接近,但并不相触的菌落,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相当于最小菌落的直径,便应该一一予以计数。

对链状菌落.看来似乎是由于一团细菌在琼脂培养基和水样的混合中被崩解所致,应把这样的一条链当做一个菌落来计数,不可去数链上各个单—的菌链。

若同—个稀释度中一个平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皿计数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若片状菌落少于平皿的一半时,而另—半中菌落分布又均匀,则可将其菌落数的2倍作为全皿的数目。

在记下各平皿菌落数后,应算出同一稀释度的平均菌数,供下—步计算时用。

(二)计算方法l、首先选择平均菌落效在30~300者进行计算,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即可用它作为平均值乘其稀释倍数。

2、若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都在30~300之间,则应按两者的比值来决定。

若其比值小于2,应报告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

3、如果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5、如果全部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2—l)。

6、菌落计数的报告,菌落在100以内时按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

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

在所需报告的菌落数多至无法计算时,应注明水样的稀释倍数。

五、实验报告1、阐述细菌计数原则。

2、报告样品中细菌总数。

表2-1 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例次不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两个稀释度菌落数之比菌落总数(个/ml)报告方式(个/ml)10-110-210-31 1360 164 20 -16400 16000或1.6×1042 2760 295 46 1.6 37750 38000或3.8×1043 2890 271 60 2.2 27100 27000或2.7×1044 无法计数4651 513 -513000 510000或5.1×1055 27 11 5 -270 270或2.7×1026 无法计数305 12 -30500 31000或3.1×104实验三植物种子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中萌发率的变化(4学时)1 实验原理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培养植物种子,研究重金属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进行的毒性实验的具体方法及毒物对植物发芽势与发芽率的影响;通过植物种子发芽毒性试验,了解重金属对植物种子的毒性效应,监测水体污染程度以及评价水体的使用价值,为早期预报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为环境监测中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