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11环科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总学时:16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环境生物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自编讲义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生物学实验》是配合环境生物学而设置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现代环境生物学实验多种多样,本实验课程涉及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和生物有效性实验,主要包括(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3)污染物对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4)种子发芽毒性实验;(5)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6)空气中尘埃污染的简易测定方法;(7)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8)环境中有机物新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等。
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怎样写作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书面报告,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等;(2)实验报告: 5次(3)考核及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及课后后所完成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建议侧重于平时成绩。
五、参考书目1.《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2.《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爱杰,2004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4.《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程树培,1995。
(完整word版)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环科11级、环科10级生态10级环境监测实验安排注:为保证实验教学秩序,请按下列分组安排准时参加实验,不得擅自更改。
环境科学11级:第一组:学号20111304001~ 20111304019共18人第二组:学号20111304020~ 20111357038共17人环境科学10级第一组:刘钰明及学号20101304001~ 20101304017共16人第二组:学号20101304018~ 20101304036共17人生态学10级:不分组共25人为一组实验一、环境监测实验预备知识(自学)一、实验目的1.验证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巩固、加深、拓展理论知识;2.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三会”:会选择仪器;会配制试剂;会进行计算】二、实验的程序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20%)-实验后的报告(20%)-实验结束考试(60%)三、实验预备知识(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监视、测定、监控,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方法(对于有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质量问题,下同) 1。
化学分析法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 2.仪器分析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
三类常用仪器分析方法介绍(1)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学性质(如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和化学性质(如溶液的组成、浓度等),通过传感器——电极来测定被测物浓度的仪器分析方法. 【相关实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中的氟】(2)色谱分析法——基于不同的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性质或溶解能力的不同来实现分离,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相关实验: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光谱分析法——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态氮;土壤对铜的吸附(一、二);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测定水中的钙;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牛奶中的铜】(四)环境样品浓度表示方法1。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指导书实验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实验目的《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是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进入我院实验室的第一门实验课。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正确的使用实验的仪器设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无菌概念和掌握无菌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后续课实验和研究的基础。
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学时的情况下,得到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悉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
通过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二十年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经历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有关教材,总结、综和各方面的经验,编写了本实验指导书,力求在各个实验里安排尽量多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和微生物学知识点。
本实验指导书书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和菌落形态观察、染色方法、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无菌操作、微生物检测和分离、生理生化反应、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和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实验,水中微生物分布调查等内容。
同时也注意和环境微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
整个实验课中贯穿了显微镜使用——三种灭菌方法——无菌操作——环境工程微生物菌种分离筛选鉴定、选育——污染物分解和调查这一主线。
微生物学需掌握的基本操作在实验中得到训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实验内容与目录如下: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示教片的观察实验二微生物的染色技术及细菌的观察实验三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和活性污泥的观察实验四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实验五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定性实验及其生化特征观察实验六纯种微生物的分离、转种和培养实验七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实验*实验八污染土壤和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注: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选做其一。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1.1 环境生物学概述1.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1.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1.学习生物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生物样品的处理技术2.2 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1.了解环境因素的种类和测定方法2.熟悉环境因素分析的实验操作步骤第三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基础3.1 生物技术概述1.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掌握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3.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1.学习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2.熟悉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4.1 水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水环境中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水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4.2 土壤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土壤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土壤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案例5.1 基因表达与功能验证实验1.学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染方法2.掌握基因功能的验证实验技术5.2 环境生物降解实验1.学习环境生物降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环境生物降解实验的操作步骤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6.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2.学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6.2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1.学习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数据分析7.1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1.了解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掌握基因表达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7.2 生物信息学应用1.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熟悉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实验中的应用8.2 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实验报告的案例9.1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特点9.2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的案例第十章:实验安全与伦理10.1 实验安全知识1.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2.掌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10.2 实验伦理与规范1.了解实验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2.学习实验规范和实验室行为准则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环境生物学概述和实验设计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意义与方法1.3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与安全知识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2.2 生物指标测定技术2.3 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2.4 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三章: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3.1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述3.2 实验设计与方法3.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实验4.1 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概述4.2 实验设计与方法4.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5.3 细胞工程实验技术5.4 蛋白质工程实验技术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6.1 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6.2 水体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3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4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七章: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设计7.1 实验项目设计原则与步骤7.2 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的选取与设计7.3 实验项目的实施与调控7.4 实验项目的总结与评价7.5 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能拓展与应用8.1 环境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2 实验技能拓展训练8.3 实验技术在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8.4 实验技能竞赛与交流8.5 实验技能拓展案例分析第九章: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9.1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9.2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与方法9.3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与反馈9.4 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与分析9.5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案例分析第十章: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10.1 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10.2 实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10.3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10.4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10.5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重点解析重点解析: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生物指标测定技术,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
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2023-11-11CATALOGUE目录•环境生态学实验概述•水环境生态学实验•大气环境生态学实验•土壤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环境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环境生态学实验概述01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手段解决环境生态学问题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与步骤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植物、土壤、水样等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分析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变量和观测指标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安全与注意事项注意保护实验场地和设备,保持实验室整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注意保护个人和他人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在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不要私自进行危险操作水环境生态学实验02使用合适的容器和方法采集水样,注意避免容器对水样的污染。
采集方法保存方法运输方法将水样保存在清洁、避光的容器中,并尽快送至实验室处理。
运输水样时要确保容器密封,避免摇晃和振动,并注意保持低温。
03水样采集与处理0201检测水样中的pH值、水温、溶解氧、浊度、总悬浮物等指标。
检测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均值、标准差等。
分析方法根据分析结果解释水质的状况,评估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结果解释水质检测与数据分析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生生物进行调查和识别。
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估调查方法根据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指标,评估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评估指标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保护和治理建议,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结果解释大气环境生态学实验03总结词大气污染物监测是通过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测量,以评估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风险。
详细描述大气污染物监测包括采样和分析两个步骤。
采样通常在室外不同地点进行,如公园、学校、商业区等,以收集足够的数据。
分析则包括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和生态学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来源。
环境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
环境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指导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种群分布和密度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适应性和竞争关系的变化。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设备:五个玻璃容器,每个容器的体积均为1000ml。
2. 实验材料:沙土、石块、种子、水。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在每个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沙土,并在容器底部放置一层石块,以提供排水。
2. 实验组设置:将容器分为三组,每组两个。
第一组作为控制组,不添加任何环境变量;第二组添加光照变量,每天提供12小时自然光照;第三组添加温度变量,保持恒定的25摄氏度。
3. 种子播种:在每个容器中均匀撒布相同数量的种子。
4. 维护与观察:每天定时给定适量的水,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
5. 实验时间:实验持续10天。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了10天的实验后,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结果:1. 控制组:种子有较好的生长情况,发芽率为90%,茎长平均为8cm,根系均匀发达。
2. 光照组:种子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迅速,发芽率为95%,茎长平均为12cm,根系较为分散。
3. 温度组:种子在恒定的温度条件下发育相对较慢,发芽率为85%,茎长平均为6cm,根系较为集中。
由实验结果可知,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条件,良好的光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过程。
而温度对植物的发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
3.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关系会发生变化,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更容易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实验改进: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和方法:1. 在光照组实验中,可以设置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环境科学实验技巧
环境科学实验技巧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实验技巧则是环境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环境的相关数据,进而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环境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技巧,以帮助读者在实践中取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环境科学实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下是一些实验前准备的技巧:1. 研究实验目的和要求,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
2. 确定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物品,检查并确保它们的完好和充足。
3. 清洗实验器材,以确保实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4. 根据实验的需要,调节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5. 参考相关文献和经验,熟悉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操作技巧在进行环境科学实验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操作技巧,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实验操作技巧:1. 器材操作技巧:- 使用计量器具时,注意读数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 使用容器时,注意容器的清洁和合适大小,并避免废液的溅出。
- 在操作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和摔落。
2. 试剂处理技巧:- 在取用试剂时,要使用干净的试剂瓶和工具,并按照要求取用适量的试剂。
- 在溶解试剂时,可使用适当的溶剂和溶解方法,加快溶解速度。
- 注意化学试剂的安全操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吸入毒性气体。
3. 数据处理技巧:-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清晰地记录每个数据点,避免遗漏。
- 建立相应的数据表和图表,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分析实验结果。
- 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三、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环境科学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关注实验的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应遵守相关的实验室安全规范,如穿戴实验服、戴好手套、佩戴护目镜等。
2. 对于有毒化学品和易燃物品,应妥善储存和使用,避免造成人身和环境的伤害。
3. 在实验中,要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意外事故。
实验11环境微生物的检测_基础生物学实验(安徽大学研究生复试用,生物生命科学)
实验11环境微⽣物的检测_基础⽣物学实验(安徽⼤学研究⽣复试⽤,⽣物⽣命科学)实验⼗⼀环境微⽣物的检测⼀、实验⽬的1.学习从混杂的微⽣物群体中分离纯化微⽣物的⽅法,掌握分离纯化的基本操作技术;2.学会从菌落及培养特征辨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四⼤类微⽣物;3.学会好氧、厌氧的微⽣物平板及斜⾯培养的⽅法。
⼆、实验原理从杂居在⼀起的微⽣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种或某⼀株微⽣物的过程称为微⽣物的分离与纯化。
具体的⽅法有1.单细胞挑取法简易单孢⼦分离法是⼀种不需显微单孢操作器,可直接在普通显微镜下利⽤低倍镜分离单孢⼦的⽅法。
它采⽤很细的⽑细管吸取较稀的萌发的孢⼦悬浮液滴在培养⽫盖的内壁上,在低倍镜下逐个检查微滴,将只含有⼀个萌发孢⼦的微滴放⼀⼩块营养琼脂⽚上,使发育成微⼩菌落。
再将微⼩菌落转移到培养基中,即可获得仅由单个孢⼦发育⽽成的纯培养。
2.平板分离法该⽅法操作简便,普遍⽤于微⽣物的分离、纯化。
基本原理包括:(1)选择适合的待分离微⽣物的⽣长条件,例如营养条件、合适的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物⽣长,⽽抑制其他微⽣物⽣长的环境,从⽽淘汰⼀些不需要的微⽣物。
(2)微⽣物在固体培养基上⽣长繁殖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个细胞繁殖⽽成的集合体。
可以通过挑取单菌落⽽获得⼀种纯培养,获取单个菌落的⽅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完成。
值得⼀提的是从微⽣物群体中经分离⽣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定保证是纯培养。
纯培养的确定除了观察其菌落形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观察到的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物的纯培养要经过⼀系列的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能得到。
⼟壤是微⽣物⽣活的⼤本营,它所含微⽣物⽆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壤是微⽣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开发微⽣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其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微⽣物菌株。
本实验将采⽤以下不同的培养基从⼟壤中分离出不同类型的微⽣物。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概况课程代码 C07043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学时/ / 学分 30/1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Biology E_periment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大纲执笔人洪桂云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大纲审核人唐玉朝实验课程指导书自编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为了配合《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而设立的一门独立的环境生物学基础性实验。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环境生态工程中的生物学原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为日后深入研究污水监测、修复技术提供一种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 CO) 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LO) 或实践能力标准 (Practical Abilbiy, PA) (CO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PA1)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CO2) 掌握生物培养和生物分析^p 方法 (PA2) 培养思考研究能力 (CO3) 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 (PA3) 培养独立设计实验能力教学方式( Pedagogical Methods,PM) □ √PM1.讲授法教学10 学时33 □PM2.研讨式学习学时□PM3.案例教学学时□PM4.网络教学学时□PM5.角色扮演教学学时□ √PM6.体验学习 18 学时60 □PM7.服务学习学时□ √PM8.自主学习 2 学时 7 考核方式( Evaluation Methods,EM) □EM1.课堂测试□EM 2.期中考试□EM3.期末考试□EM4.作业撰写□ √EM5.实验分析^p 报告50 □EM6.期末报告□EM7.课堂演讲□EM8.论文撰述□ √EM9.出勤率 20□EM10.口试□EM11.设计报告□ √ EM12.实验操作 30 2..实验课程内容课次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学时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估方式实验类别 1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指导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技巧,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验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工程学科中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主要涉及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离、鉴定等实验技术。
本实验指导书将涵盖以下内容:1.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繁殖规律。
2.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学习使用各种方法从环境中分离微生物,并进行纯化培养。
3.微生物的鉴定:学习使用形态学、生理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鉴定。
4.微生物的代谢:通过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代谢途径。
5.微生物的生长曲线: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动力学。
三、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实验准备:进行实验前,需要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试剂和培养基等。
2.样品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样品,如水样、土壤样、垃圾样等,进行采集。
3.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4.微生物分离: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将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5.微生物培养: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6.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7.数据分析: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8.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四、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使用试剂和培养基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配制和使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例如,在处理危险性化学品时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在使用高压灭菌锅时要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发生爆炸等事故。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和器材,保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
二、第一章:环境生物学概述教学内容: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3. 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教学重点: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教学难点: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3. 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
三、第二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3. 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重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1.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 讲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
2. 介绍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等。
3. 探讨细胞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干细胞研究等。
四、第三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方法教学内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巧3.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教学重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巧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教学过程:1. 讲解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和实验操作等。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
实验一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二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法
实验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实验四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观察
实验五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个
体形态观察
实验六细菌的涂片及革兰氏染色法及大小测量
实验七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实验八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实验九微生物直接计数法
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十一微生物的液体接种法
实验十二平板划线分离法
实验十三菌种保藏法(示范)
实验十四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1.侧臂试管三角瓶法;
2.小型台式自控发酵罐法
实验十五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六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实验十七应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肠杆菌科和其它部
分革兰氏阴性杆菌
实验十八含酚废水降解细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实验十九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
实验二十用Ames法检测环境中致突变物
实验二十一考试: 混合菌样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2.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3.通过低倍镜、高倍镜观察藻类、酵母培养液和新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一般形态。
二、实验原理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组成。
图1-1 双目生物显微镜1.机械部分:(1)镜筒:位于镜臂上端的空心圆筒,是光线的通道。
镜筒的上端可插入目镜,下面与转换器相连。
(2)转换器:位于镜筒下端,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
有3~4个孔,用于安装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3)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方块平台,中央有透光孔,载物台上面有玻片夹持器,侧面有移动手轮,可纵向和横向移动标本。
(4)调焦手轮:包括粗调手轮和微调手轮,可使载物台上下升降,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
2.光学部分:(1)目镜:放在镜筒上,配有10倍(10×)、16倍(16×)两种。
(2)物镜:装在转换器的孔上,有低倍镜(4、10)、高倍镜(40)和油镜(100),是N )及所要求盖玻片显微镜中最主要的部分。
各种镜头上都刻有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A厚度等主要参数。
物镜的性能由数值孔径决定,并且还依赖于物镜的分辨率。
(3)聚光器:由聚光镜和孔径光阑组成。
聚光镜的作用是把光线聚集在标本上,增强照明度。
孔径光阑是用来调节对比度的,使物镜和聚光器的数值孔径相符合。
当孔径光阑开启到物镜出瞳的70~80%时,就可以得到足够对比度的良好图象。
如果开得太大,超过物镜的数值孔径,就会产生光斑;如果开得太小,则分辨率下降,降低物像的清晰度。
(4)电光源:在显微镜的下部,提供观察标本时所用光源。
三、实验器材1.普通光学显微镜(双目生物显微镜)2.载玻片、盖玻片若干3.玻璃棒、滴管4.滤纸、擦镜纸5.藻类、酵母培养液,新鲜活性污泥四、实验方法1.低倍镜的操作(1)首先把目镜放入镜筒上,将物镜(4、10、40、100)旋紧在转换器上。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实验
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实验生态环境实验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以高中生物生态环境实验为主题,从实验设计、操作流程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实验设计在进行生态环境实验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然后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法,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适合高中生进行的实验方法,如调查、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
二、实验操作流程1. 实验材料准备:- 生态箱或温室- 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标本- 测量工具:温度计、湿度计、pH测试纸等2. 实验操作步骤:a) 设置不同环境条件的实验组,比如控制组、温度组、光照组、湿度组等。
b) 在每个实验组中放置相应的生物标本。
c) 对每个实验组的环境因素进行定期测量和记录。
d) 观察生物标本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a)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
b) 统计和图表可以用来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c) 结果讨论,包括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三、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根据不同实验组的设置和实际观察,可以得出以下实验结果及其分析:1. 温度实验:- 结果:温度对生物生长有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生物生长受阻或死亡。
- 分析: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有限,超出适应范围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 光照实验:- 结果:光照对光合作用和生物节律具有重要影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 分析:不同生物对光照的需要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生物的特性来确定适宜的光照条件。
3. 湿度实验:- 结果:湿度对水分生态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 分析:水分对生物体的正常功能与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保持适宜的湿度可以促进生物体的健康发展。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1.1 实验目的与意义1.2 实验原理与方法1.3 实验器材与试剂1.4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1.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章:环境生物学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2.2 样品处理与保存2.3 样品分析与检测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三章: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3.1 生物指示物的概念与作用3.2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与采集3.3 生物指示物的检测与分析3.4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3.5 实验思考与讨论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1 概述4.2 PCR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3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4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5.1 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5.2 微生物接种技术及其应用5.3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5.4 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应用5.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6.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6.2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6.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代谢产物分析6.4 微生物的基因提取与PCR扩增6.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七章:环境DNA分析技术7.1 环境DNA提取与纯化7.2 PCR扩增与环境DNA测序7.3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环境DNA数据库建立7.4 环境DNA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7.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八章:生物传感器技术8.1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与原理8.2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8.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8.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九章:生物反应器技术9.1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9.2 微生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与代谢9.3 生物反应器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9.4 实验过程监控与优化9.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章: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0.1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保护策略10.3 植物修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4 微生物接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一章:环境生物工程案例分析11.1 环境生物工程概述11.2 废水处理案例分析11.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案例分析11.4 生物修复案例分析11.5 实验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2.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2.2 实验创新的方法与策略12.3 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价12.5 实验创新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三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13.1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3.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13.3 环境科学在其他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13.4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13.5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四章:实验室安全与伦理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与操作14.3 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14.4 实验室伦理与责任14.5 实验安全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五章:实验总结与展望15.1 实验成果总结15.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5.3 实验技能的提升与拓展15.4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的完整教案,包括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样品采集与处理、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等五个章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专业:环境科学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一、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生物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有关基本知识。
系统地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1 、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印证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环境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实地观察的技术,培养进行科学工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客观地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综合。
三、考试(考核)方式:以考核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实验并提交报告,并用百分制记分,然后求平均分 = 总分 / 实验次数。
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 30% 。
实验内容在课程考试中占 30% 。
四:主要仪器:光学显微镜(含有关配件)50 台,超净工作台4台,高压蒸气灭菌锅2只,烘箱、恒温培养箱各3台,电炉 10 只,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针)、培养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等若干。
五、主要参考书目:[1]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一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或急性毒性实验(4学时)农药是一类特殊化学品。
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对生物的影响日益突出。
在施用过程中,仅有1 %左右的农药作用于靶生物,其余的或残留于土壤,或通过间接途径进入水环境,从而影响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
水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途径逐级浓缩,从而导致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百草枯、草甘膦、敌杀死和乐果是目前我国广泛施用的除草剂和高效杀虫剂。
本实验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来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实验动物:体长约5~8cm的鲫鱼;实验药品:草甘膦实验仪器:塑料桶(容量约﹥10L);容量瓶(100ml);移液管;烧杯(250ml);三、实验方法步骤(一)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1.急性试验剂量分组(1)先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学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相同生物种类和相同染毒途径得出LD50(LC50)值作为受试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以此LD50(LC50)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以3倍之差的剂量各推1~2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求出生物全活、全死剂量。
(3)在预试验的全活全死剂量之间设5~6个剂量组,一般的各组间距按1.2~1.5等比级数设计。
2.选用适宜的染毒方式染毒,观察两周内的死亡情况。
3.症状观察:LD50值并不能充分说明受试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因此应详细观察实验动物接触不同剂量外源化合物后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
一般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兴奋现象、抑制现象。
4.剖检死亡和濒死动物及部分存活动物,做大体病理解剖检查。
5.计算LD50(LC50),及其标准法。
通常采用寇氏法和几率单位法。
6.根据所得结果,按相关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定其毒性大小,如急性毒性作用带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反之,则愈小;LD50值愈小,毒性愈大。
(二)本实验方法步骤1、农药的配制:母液稀释法(二次稀释法)即先用少量的水把农药稀释,配成母液,再用大量的水把母液稀释成所需浓度。
这样配出的药液高效又稳定!2、剂量分组按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进行。
每种农药设6~7 个试验浓度组,并同时设一对照组。
每组5-6条鱼。
3、实验条件实验用鱼体长约5-8cm,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完整的健康鱼;实验容器采用塑料桶,盛水量以每尾鱼1-2L水为宜,水的pH值为6.7-8.5,水温为室温;水中的溶解氧不应低于4mg/L,用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试验期间的光暗比为12∶12,温度23 ±1 ℃。
4、LD50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四、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2、实验方法步骤3、实验结果(观察结果并计算LD50)并分析试验结果实验二不同类型水体中细菌总数的检测及水质量评价(4学时)水中细菌总数往往同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因此,它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试验采用标准平皿法对水样中细菌作计数,这是测定水中好氧和兼性厌氧异养细菌密度的方法。
由于细菌在水体中能以单独个体、成对、链状、成簇或成团的形式存在,此外没有单独的一种培养基或其一环境条件能满足—个水样中所有细菌的生理要求,所以由此法所得的菌落数实际上要低于被测水样中真正存在的活细菌的数目。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24h培养后所生长的菌落数。
一般规定,1mL自来水的总菌数不得超过100个。
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①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00个/mL 大肠菌群<3个/L一、目的和内容了解并掌握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二、材料和器皿(—)固体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牛肉膏3g;蛋白胨5g;氯化钠10g;琼脂15~20g; pH 7.0~7.2;水1000ml硫代硫酸钠(二)无菌采样瓶,灭菌移液管,灭菌培养皿,盛有4.5mL灭菌蒸馏水的试管,高压灭菌锅,废旧报纸,放大镜。
三、方法和步骤(一)采集水样:注意采集水样的代表性和数量,详见第四章。
水样采集与保存:要求按无菌操作进行采样,全过程不受污染①采样自来水:先用酒精灯将龙头灭菌→水龙头完全打开放水数分钟(排除管道内积存的死水)→采集水样(如水样中含有余氯,要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氯,即3%硫代硫酸钠1ml/500ml)江、河、湖、塘、水库等处水:→先将采样瓶灭菌→将采水器在距水面10~15cm深处取样。
采样后,采样瓶内的水面与瓶塞底部应留有一些空隙,以便在检验时可充分摇动,混匀水样。
②保存立即检验: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应超过2h保证原水中细菌不起变化。
不能立即检验:可在1~5℃下冷藏保存,不得超过6h(二)吸取0.5ml水样(河水、污水、游泳池水或港湾水等),注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成10-1稀释液,注意在吸水样前,水样及稀释水应彻底搅动均匀。
(三)吸稀释液0.5ml按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2、10-3、10-4等连续的稀释度(图2-1)。
(四)根据水样的洁净程度,污染严重者选取10-2、10-3、10-4三个连续稀释度,中等的选取10-1、10-2、10-3三个连续稀释度。
稀释度的选择是本试验精确度的关键,选择适宜者,平皿上菌落总数介于30和300之间。
(五)吸取由高倍至低倍的稀释液,每个稀释液分别注入两个培养皿,每皿1ml。
(六)注入彻底融化,然后冷却到45℃的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河水样)约15ml,立即旋摇培养皿,充分混匀。
方法是握住平皿,先往一个方向画圆,再朝相反方向回转;或一面画圆,一面适当倾斜。
小心勿使这个混合液体溅到培养皿的边缘。
让平皿培养基于水平位置放置至固化。
(七)接种河水样的培养皿,倒置于37℃培养24h,接种海水样、港湾水样的培养皿,应倒置后于18~20℃下培养到长出明显菌落(5天左右)。
细菌总数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检验中所用的一切用品必须是完全灭菌的。
在灭菌前应彻底洗涤干净,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或160℃干烤2h。
培养基和稀释液按规定要求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2)同时各接种空白样品、同一稀释度平行样品和不同稀释度的几个平板平皿作对照。
(3)水样稀释时应小心沿管壁加入,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以防吸管尖端外侧部分粘附的检液混入其中。
(4)将水样注入皿内时,从皿侧加入,不要揭去皿盖,最后将吸管直立使水流空,并在皿底干燥处再擦一下吸管尖将余液排出,而不要吹出。
(5)为防止产生片状菌落,水样加入平皿后,在20min内向皿内倾入营养琼脂培养基,并立即混合均匀。
(6)皿内琼脂凝固后,不要放置长久后才翻转培养,而应于琼脂凝固后,在数分钟内将平皿翻转进行培养,这样可避免菌落蔓延生长。
图2-1 菌液逐级稀释过程示意图四、结果与分析(一)菌落计算原则平皿菌落的计算.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防止遗漏,也可借助于菌落计数器计数。
对那些看来相似,并且长得相当接近,但并不相触的菌落,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相当于最小菌落的直径,便应该一一予以计数。
对链状菌落.看来似乎是由于一团细菌在琼脂培养基和水样的混合中被崩解所致,应把这样的一条链当做一个菌落来计数,不可去数链上各个单—的菌链。
若同—个稀释度中一个平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皿计数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若片状菌落少于平皿的一半时,而另—半中菌落分布又均匀,则可将其菌落数的2倍作为全皿的数目。
在记下各平皿菌落数后,应算出同一稀释度的平均菌数,供下—步计算时用。
(二)计算方法l、首先选择平均菌落效在30~300者进行计算,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即可用它作为平均值乘其稀释倍数。
2、若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都在30~300之间,则应按两者的比值来决定。
若其比值小于2,应报告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
3、如果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5、如果全部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2—l)。
6、菌落计数的报告,菌落在100以内时按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
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
在所需报告的菌落数多至无法计算时,应注明水样的稀释倍数。
五、实验报告1、阐述细菌计数原则。
2、报告样品中细菌总数。
表2-1 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例次不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两个稀释度菌落数之比菌落总数(个/ml)报告方式(个/ml)10-110-210-31 1360 164 20 -16400 16000或1.6×1042 2760 295 46 1.6 37750 38000或3.8×1043 2890 271 60 2.2 27100 27000或2.7×1044 无法计数4651 513 -513000 510000或5.1×1055 27 11 5 -270 270或2.7×1026 无法计数305 12 -30500 31000或3.1×104实验三植物种子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中萌发率的变化(4学时)1 实验原理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培养植物种子,研究重金属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进行的毒性实验的具体方法及毒物对植物发芽势与发芽率的影响;通过植物种子发芽毒性试验,了解重金属对植物种子的毒性效应,监测水体污染程度以及评价水体的使用价值,为早期预报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为环境监测中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