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3)了解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生物技术的定义;(2)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3)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
2.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基因工程育种;(2)细胞工程育种;(3)微生物发酵在农业上的应用。
3.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1)基因工程药物;(2)细胞治疗技术;(3)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领域的应用;(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2)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技术应用实例;(3)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技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2)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生物技术相关的资料和案例;(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讨论中的表现;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3. 学习常见的生物技术应用,了解其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工程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2. 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研究、改良和利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教师通过讲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a.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
教师以DNA重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主线,讲解酶切、连接、转化等关键过程,并通过实例演示学生如何进行DNA重组实验。
b.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基于DNA重组技术发展起来的技术,可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的复制和扩增。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基因克隆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如质粒构建、转化和筛选等。
c.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旨在推动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与研究。
教师通过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深远意义。
3. 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a.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讲解DNA鉴定、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b.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作物培育、动物繁殖技术和农药开发等。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转基因作物的优势和争议,以及现代畜牧技术与农药研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与生态环境建设教学教案
应对措施:加强生物技术 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其安
全性和可控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 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 的优势与挑战,培养他们 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 势:更加精准、高 效、环保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 境建设中的应用: 污染治理、生态修 复、资源利用
生物技术在资源利用中的应 用:介绍生物技术在生物质 能、生物制药、生物肥料等
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 的发展趋势:分析生物技术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趋
势和挑战
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生物技术可以高效、 环保地处理环境问题,如 污水处理、废弃物资源化
等。
挑战:生物技术的应用可 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 的影响,如基因污染、生
定义: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 体或其组成部分来生产产品或 提供服务的技术。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 如转基因作物、生物制药、 生物能源等,帮助学生理解
生物技术的应用。
案例分析:分析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生物技术应用:介绍具体的 生物技术,如微生物降解、 植物修复等
效果评估:分析生物技术应 用后的环境改善效果
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 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 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
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THANK YOU
汇报人:XX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 生理解和掌握生物技术与生态环境 建设的相关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法,培养创新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 亲身体验生物技术与生态环境建设 的过程,加深理解和掌握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环境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利用和改造生物体,减少或彻底去除环境中有害物质,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实验名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修复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重金属具有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进入土壤后可以长期存在并富集在生物体内,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解毒和转化等生物学途径,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本实验利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微生物,通过增加外源微生物数量、调节土壤pH值和添加生物质等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实验材料:1.重金属污染土壤样品2.生物修复菌剂3.天然有机物质(如腐植酸)4.培养基和培养器具5.重金属测定仪器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样品,过筛后分成几组,每组重复3次。
2.每组土壤样品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生物修复菌剂,探究不同菌剂浓度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
设立对照组,不添加生物修复菌剂。
3.调节土壤pH值,添加天然有机物质,研究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协助作用。
4.将样品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内,进行培养。
分别定期取样,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5.通过测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解毒和转化情况,分析修复效果。
实验结果和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菌剂浓度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探讨最佳菌剂投加浓度。
2.比较添加天然有机物质后土壤重金属修复情况,分析有机物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3.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讨论土壤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和途径。
实验结论:1.适宜菌剂浓度和添加天然有机物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效果。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2)掌握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3)了解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学习兴趣;(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开展生物技术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1)生物技术的定义;(2)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3)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2.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基因工程与转基因作物;(2)细胞工程与组织培养;(3)酶工程与微生物发酵。
3.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1)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2)生物制药与疫苗研发;(3)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4. 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1)生物降解与废水处理;(2)生物修复与土壤改良;(3)生物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5.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1)生物技术产业的概述;(2)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2)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物技术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生物技术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主动获取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4. 实验操作:安排生物技术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1.1 环境生物学概述1.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1.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1.学习生物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生物样品的处理技术2.2 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1.了解环境因素的种类和测定方法2.熟悉环境因素分析的实验操作步骤第三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基础3.1 生物技术概述1.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掌握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3.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1.学习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2.熟悉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4.1 水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水环境中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水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4.2 土壤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土壤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土壤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案例5.1 基因表达与功能验证实验1.学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染方法2.掌握基因功能的验证实验技术5.2 环境生物降解实验1.学习环境生物降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环境生物降解实验的操作步骤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6.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2.学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6.2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1.学习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数据分析7.1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1.了解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掌握基因表达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7.2 生物信息学应用1.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熟悉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实验中的应用8.2 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实验报告的案例9.1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特点9.2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的案例第十章:实验安全与伦理10.1 实验安全知识1.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2.掌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10.2 实验伦理与规范1.了解实验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2.学习实验规范和实验室行为准则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环境生物学概述和实验设计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1.1 实验目的与意义1.2 实验原理与方法1.3 实验器材与试剂1.4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1.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章:环境生物学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2.2 样品处理与保存2.3 样品分析与检测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三章: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3.1 生物指示物的概念与作用3.2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与采集3.3 生物指示物的检测与分析3.4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3.5 实验思考与讨论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1 概述4.2 PCR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3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4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5.1 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5.2 微生物接种技术及其应用5.3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5.4 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应用5.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6.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6.2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6.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代谢产物分析6.4 微生物的基因提取与PCR扩增6.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七章:环境DNA分析技术7.1 环境DNA提取与纯化7.2 PCR扩增与环境DNA测序7.3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环境DNA数据库建立7.4 环境DNA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7.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八章:生物传感器技术8.1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与原理8.2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8.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8.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九章:生物反应器技术9.1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9.2 微生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与代谢9.3 生物反应器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9.4 实验过程监控与优化9.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章: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0.1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保护策略10.3 植物修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4 微生物接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一章:环境生物工程案例分析11.1 环境生物工程概述11.2 废水处理案例分析11.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案例分析11.4 生物修复案例分析11.5 实验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2.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2.2 实验创新的方法与策略12.3 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价12.5 实验创新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三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13.1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3.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13.3 环境科学在其他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13.4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13.5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四章:实验室安全与伦理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与操作14.3 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14.4 实验室伦理与责任14.5 实验安全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五章:实验总结与展望15.1 实验成果总结15.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5.3 实验技能的提升与拓展15.4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的完整教案,包括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样品采集与处理、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等五个章节。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意义与方法1.3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与安全知识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2.2 生物指标测定技术2.3 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2.4 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三章: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3.1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述3.2 实验设计与方法3.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实验4.1 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概述4.2 实验设计与方法4.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5.3 细胞工程实验技术5.4 蛋白质工程实验技术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6.1 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6.2 水体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3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4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七章: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设计7.1 实验项目设计原则与步骤7.2 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的选取与设计7.3 实验项目的实施与调控7.4 实验项目的总结与评价7.5 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能拓展与应用8.1 环境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2 实验技能拓展训练8.3 实验技术在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8.4 实验技能竞赛与交流8.5 实验技能拓展案例分析第九章: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9.1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9.2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与方法9.3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与反馈9.4 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与分析9.5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案例分析第十章: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10.1 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10.2 实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10.3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10.4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10.5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重点解析重点解析: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生物指标测定技术,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
《现代生物技术》教案第一章:生物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生物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生物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
基因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基因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细胞工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细胞工程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细胞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
细胞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细胞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蛋白质工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工程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领域。
蛋白质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蛋白质工程的应用领域。
采用讨论法,讨论蛋白质工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五章:生物信息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
《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况必修课2.实验课程内容《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概况课程代码 C07043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学时/ / 学分 30/1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Biology E_periment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大纲执笔人洪桂云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大纲审核人唐玉朝实验课程指导书自编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为了配合《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而设立的一门独立的环境生物学基础性实验。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环境生态工程中的生物学原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为日后深入研究污水监测、修复技术提供一种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Course Objectives, CO) 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LO) 或实践能力标准 (Practical Abilbiy, PA) (CO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PA1)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CO2) 掌握生物培养和生物分析^p 方法 (PA2) 培养思考研究能力 (CO3) 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 (PA3) 培养独立设计实验能力教学方式( Pedagogical Methods,PM) □ √PM1.讲授法教学10 学时33 □PM2.研讨式学习学时□PM3.案例教学学时□PM4.网络教学学时□PM5.角色扮演教学学时□ √PM6.体验学习 18 学时60 □PM7.服务学习学时□ √PM8.自主学习 2 学时 7 考核方式( Evaluation Methods,EM) □EM1.课堂测试□EM 2.期中考试□EM3.期末考试□EM4.作业撰写□ √EM5.实验分析^p 报告50 □EM6.期末报告□EM7.课堂演讲□EM8.论文撰述□ √EM9.出勤率 20□EM10.口试□EM11.设计报告□ √ EM12.实验操作 30 2..实验课程内容课次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学时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估方式实验类别 1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一、实验目的:通过环境生物技术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使学生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在环境生物技术实验中,通过利用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应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
实验包括了环境微生物分离培养、菌液菌株鉴定、微生物代谢特性测试等内容。
三、实验操作:1. 实验前的准备:(1)准备所需器材:培养皿、培养基、试管、吸管、管盖等。
(2)准备实验所需菌液:可以使用已有的环境微生物菌株,也可以通过分离培养获取菌液。
2. 环境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1)从环境样品中采集微生物样本,如土壤、水源等。
(2)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皿中,加入适当的培养基。
(3)将培养皿密封后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
(4)观察培养皿内的菌落情况,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
3. 菌液菌株鉴定实验:(1)将分离培养得到的纯培养基中的菌株挑取出来,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
(2)观察菌液的形态特征,如颜色、透明度等。
(3)制备菌株的显微镜制片,观察菌株的细胞形态、大小等。
(4)通过标准实验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如生化测试、基因分析等。
4. 微生物代谢特性测试实验:(1)将菌液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中,观察菌液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用不同的试剂进行微生物代谢产物检测,如酶活性测定、代谢产物浓度测定等。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了解菌株的代谢特性。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了环境中的微生物菌液,并进行了菌株的鉴定和代谢特性测试,得到了菌株的基本信息和代谢特性。
五、实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菌株的代谢特性和功能。
七、实验的意义:本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增加对环境生物技术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或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
二、第一章:环境生物学概述教学内容: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3. 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教学重点: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教学难点: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3. 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
三、第二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3. 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重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2.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1.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1. 讲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
2. 介绍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等。
3. 探讨细胞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干细胞研究等。
四、第三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方法教学内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巧3.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教学重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1.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巧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教学过程:1. 讲解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和实验操作等。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案.doc
实验一污染物对生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SO2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原理](1)用丙酮提取叶绿素(2)叶绿素a、b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可得:C a(mg/L)= 12.7D663 - 2.69D645C b(mg/L)= 22.9D645 - 4.68D663式中:C a、C a为叶绿素a、b的浓度。
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C T(mg/L)= C a + C b = 20.21A645 + 8.02A663按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并计算叶绿素a、b的比例。
mg/g⨯⨯叶绿素浓度提取液最终体积稀释倍数叶绿素含量()=叶片鲜重克数[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剪刀;50mL棕色容量瓶;小漏斗;玻璃棒;定量滤纸;吸水纸;滴管;2mL移液管;50mL烧杯。
(2)试剂:丙酮,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3)实验材料:经SO2熏气和未经熏气的植物样品[实验步骤](1)分别剪取两种处理植物的叶样,洗净,擦干,除去中脉,称取0.5g,剪碎。
(2)将剪碎的叶样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少许丙酮,磨成匀浆。
再加15 mL左右丙酮,搅拌,静置3min。
(3)将提取液过滤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多次洗涤研钵、研棒。
(4)用滴管吸取丙酮,将滤纸上的叶绿素全部洗入容量瓶。
用丙酮定容至50mL,摇匀。
(5)分别取2mL叶绿素提取液和2mL80%丙酮于50mL烧杯,混匀,成比色液。
(6)比色液用1cm的比色杯,以80%丙酮为空白对照,测定波长在645nm 和663nm处吸光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比较污染植物和对照植物的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比值有何差异,并加以讨论。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T4三角山岛
16.474
24.356
26.861
T5大铲岛
5.488
24.271
28.918
注:数据源自贾后磊,谢健,吴桑云,何桂芳.近年来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海洋湖沼通报, 2011, (2), 142-146.
洗净凤眼莲植株,去掉枯死的叶片和分枝,并对同一水桶内的3株重复处理植株作标记(注意标记中途不得脱落,否则试验视为失败)。
4.2观察记录
一周内,每天对凤眼莲植株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包括叶片数量、死亡率等,每天每个处理需拍照记录1张。
每天按照各组设定的盐度梯度值,对凤眼莲进行浇灌。
4.3细胞膜透性的测试
取样与浸泡:取新鲜叶片用自来水冲洗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滤纸吸净表面水分。避开主脉用直径0.5cm的打孔器(切口洁净)打取小圆片十片放入25 mL比色管内,定容到25mL,将所有样品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反复抽气放气2~4次后,真空渗入10min,再浸泡10 min。
三、材料与仪器
实验材料:同学们自行前往实验中心周边的河道(如格致园马路对面校车候车站旁)捞取生长正常、长势和形态一致的凤眼莲。于试验课2天前打捞冲洗,备用。
仪器:塑料盆(桶)4个/组、电导率仪、真空泵、打孔器、电炉、水浴锅、直尺、盐度计、比色管(25 mL)、烧杯、标签纸、记号笔等。
【精品】《现代生物技术》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案
课题:第2节现代技术【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应用。
2、引导学生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3、通过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知道转基因技术的基本过程。
4、通过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制药、遗传病诊治、农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5、通过活动分析、寻找科学家培养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奥秘,了解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基本过程。
6、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7、使学生领会现代生物技术和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感悟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去关注和评价生物科学的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树立利用生物科学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活动:寻找科学家培养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奥秘。
3、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教学过程】第2节现代生物技术一、转基因技术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的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一)转基因技术操作的基本过程。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转基因技术与制药2、转基因技术与遗传病诊治3、转基技术与农业4、转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二、克隆技术活动:分析科学家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奥秘。
1、克隆技术的基本过程。
2、克隆“多莉”羊成功的奥秘。
3、应用。
三、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1、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2、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之争。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知识就是让学生们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人类医药卫生、生活、生产、农业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学生们在自学、查阅、讨论、交流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中让同学们在阅读、讨论、观察、交流中理解了克隆技术的原理。
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设计案例一、实验目的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等问题。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增强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实验内容1. 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选取一株具有特定代谢特性的细菌,如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细菌。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细菌的降解基因转移到另一株细菌中,构建出一株具有同样降解能力的工程菌株。
通过PCR扩增、限制性酶切、连接酶作用等步骤,完成目标基因的克隆和插入,最终获得目标基因的重组载体。
然后,将重组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菌中,通过筛选获得含有目标基因的工程菌株。
2. 工程菌株的鉴定利用PCR、酶切、测序等技术手段,对构建的工程菌株进行鉴定,确保目标基因已经成功地导入宿主细菌,并且正常表达。
比较工程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在降解特性上的差异,对其在环境应用中的潜在优势进行评估。
3. 环境降解实验构建细菌在模拟环境中的降解实验,选取具有环境污染物的土壤或水样为实验材料,分别添加工程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并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和观察。
通过监测污染物的降解率、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等指标,评估工程菌株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和影响。
4.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一种具有特定生物传感功能的细菌,例如能够在特定环境污染物存在时产生可见光信号。
通过筛选获得含有目标传感器基因的工程菌株,并进行传感特性的鉴定和评估。
5. 生物传感实验将构建的生物传感器菌株应用于环境监测中,选取特定环境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观察生物传感器菌株对其的响应情况。
通过测量信号强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指标,评估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三、实验步骤1. 提取目标基因利用目标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目标基因的DNA片段。
然后,利用酶切和连接酶的作用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中,构建重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植物种群自疏的内因和外因效应一、目的通过阅读文献材料,学习验证型实验设计、结果表达和分析的方法。
掌握通过测定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盐度的因子作用下,影响植物种群生长自疏效应的内因和外因的表达方式和强度。
二、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调节与控制,如森林植被过密时会产生自疏作用,间伐后的疏林会很快重新郁闭;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生物的数量关系常常相对稳定等。
这类受控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借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稳态的作用结果。
种群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增长,但是并不是无限制的增长,会受到种群最大容量的制约,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竞争会产生自疏作用使种群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自疏作用为种内斗争和资源供给状况的综合反映,森林植物、藤壶等是自疏效应的明显例子。
本实验将开展经济作物红麻(Kenaf,Hibiscus cannabinus)的模拟栽培试验。
通过设定不同栽培密度,对其进行短时间的栽培试验记录,评价种群密度(内因)对种群自疏效应的影响。
三、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实验室将提供统一购置的红麻种子。
种植所需土壤在校区内采集。
仪器:塑料盆4个/组、电子天平、烘箱、标签纸、记号笔等。
试剂:海盐。
四、实验内容4.1 试验设计每个组自行设定不同的幼苗种植株行距处理3组,进行栽培和浇灌。
4.2 观察记录八周内,每周固定时间对每盆内的作物幼苗进行观察,记录每棵植株的叶片数,以及每个处理的存活株数,每次每个处理需拍照记录1张。
4.3 生物量的测定第八周将所有植株个体收获,小心地洗净,去除叶片、根上的砂粒泥土,放入烘箱烘干24h后,分成地上部和根部,进行称重。
4.4 分析数据,撰写报告记录描述不同时间、不同处理的作物幼苗个体叶片数、存活率,以及八周内的生物量积累情况。
实验七、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目的通过阅读文献材料,学习研究型实验设计、结果表达和分析的方法。
掌握通过记录和测定植物的生理和生长情况,如存活率、形态特征、生理指标,评价环境问题(以咸潮为例)对生态系统生物个体的影响。
二、原理河口区域生境中,水分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影响着植物在该区域的生长和分布。
近年来各种环境退化状况日益突出,其中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又名水浮莲、水葫芦)对内陆水体的生态入侵,以及河口区域咸潮频发等是环境退化的问题之一。
种群数量庞大的凤眼莲在通过河道输送至入海口的过程中会逐渐腐烂和分解,这是因为自淡水至盐水区域,水体的盐度逐渐增加的缘故。
此外,伴随着海平面上升的全球变化问题,生长在三角洲区域的生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河口区域水体的盐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随着水体以及土壤可溶性盐分的增加,土壤溶液和水体的渗透压亦随之下降,当超出植物细胞膜的承受范围,细胞内的溶液即会流向水势更低的高浓度溶液,最后细胞脱水死亡。
此时,植物细胞的主要渗出液大部分来自于液泡。
本实验将模拟珠江口水域不同水体的盐度对凤眼莲进行短期栽培试验,通过观察凤眼莲的生长和存活状况,并测定试验溶液中电导率的增加程度,即可评价不同盐分浓度处理对凤眼莲入侵扩散的影响程度。
三、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同学们自行前往实验中心周边的河道(如格致园马路对面校车候车站旁)捞取生长正常、长势和形态一致的凤眼莲1。
于试验课2天前打捞冲洗,备用。
仪器:塑料盆(桶)4个/组、电导率仪、真空泵、打孔器、电炉、水浴锅、1水边作业,切记注意安全!直尺、盐度计、比色管(25 mL)、烧杯、标签纸、记号笔等。
试剂:去离子水,海盐。
四、实验步骤4.1 试验设计根据表1的5个测站盐度值等级,每组设计3个盐度梯度和1个对照梯度的试验体系。
表1 1998年珠江口地区五个站位海域的水体盐度站位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T1龙穴岛0.101 5.375 10.459T2内伶仃岛 6.279 22.819 27.668T3大濠岛23.338 29.782 30.847T4三角山岛16.474 24.356 26.861T5大铲岛 5.488 24.271 28.918注:数据源自贾后磊, 谢健, 吴桑云, 何桂芳. 近年来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 海洋湖沼通报, 2011, (2), 142-146.洗净凤眼莲植株,去掉枯死的叶片和分枝,并对同一水桶内的3株重复处理植株作标记(注意标记中途不得脱落,否则试验视为失败)。
4.2 观察记录一周内,每天对凤眼莲植株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包括叶片数量、死亡率等,每天每个处理需拍照记录1张。
每天按照各组设定的盐度梯度值,对凤眼莲进行浇灌。
4.3 细胞膜透性的测试取样与浸泡:取新鲜叶片用自来水冲洗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滤纸吸净表面水分。
避开主脉用直径0.5cm 的打孔器(切口洁净)打取小圆片十片放入25 mL比色管内,定容到25 mL,将所有样品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反复抽气放气2~4次后,真空渗入10 min,再浸泡10 min。
测定电导值:在测定前先将各管浸泡液震荡摇匀,后用DDS-11A型电导仪测定其电导值(浸泡液电导率值)。
然后沸水浴加热10 min,冷却至室温后摇匀,再次测定浸提液电导(煮沸后电导率值),重复三次。
相对电导率计算公式为:4.4 分析数据,撰写报告记录描述不同时间、不同处理的凤眼莲植株叶色状况,统计各处理组的叶片数、死亡率、相对电导率。
实验八、环境因子对水生生物的生理及分布范围影响一、目的通过阅读文献材料,学习研究型实验设计、结果表达和分析的方法。
掌握通过测定腹足类软体动物的活动和生理状况,包括存活率、体内代谢产物含量,评价酸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二、原理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为轻酸雨区;pH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肝脏是动物体内重要的消化、代谢功能器官之一,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角色。
肝脏具有代谢有毒物质、抵抗逆境环境的作用,是动物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含有多种酶类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
动物在逆境胁迫(stress)条件下,生长及生理活动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正常的范围内,肝脏可以作为解毒器官,氧化有害物质,协助动物抵抗不良影响;但当逆境环境超出动物承受的阈值范围,个体将逐渐衰竭、死亡,体内抗逆境胁迫的某些代谢产物也会逐渐积累。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是生物体内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会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交联聚合,且具有细胞毒性。
本实验将模拟不同酸污染条件下的水体,进行腹足类软体动物的养殖试验。
通过对其进行短时间的生存、活动、MDA含量进行测定记录,评价水体酸污染程度对水生动物的生理活动影响。
三、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实验室将提供从农贸市场购置的田螺(Cipangopaludina sp.)。
同学们需选择发育正常、大小一致、壳体完整无破损的个体。
仪器:透明塑料小型鱼缸4个/组、手术剪、解剖针、小型台钳、电子天平、研钵、洗耳球、移液管(1 mL、5 mL)、容量瓶(500 mL、1 L)、离心管(10 mL)、离心机、水浴锅、pH计、标签纸、记号笔、分光光度计等。
试剂:去离子水,石英砂,浓盐酸(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10%三氯乙酸(分析纯)——称取100 g三氯乙酸溶解于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 mL;0.6%硫代巴比妥酸(TBA,分析纯)——称取3 g硫代巴比妥酸,用10%的三氯乙酸定容至500 mL。
四、实验内容4.1 试验设计根据上述酸雨区的5个划分等级,自行设计酸溶液的pH值,并配制3个pH 值梯度、1个对照浓度的人工海水约1 L置于小型塑料鱼缸内,贴上标签注明组别、时间、试验编号、梯度。
每个鱼缸挑选合适的田螺个体5枚,以试管刷清洁壳体表面的附着物,做好标记以资区别,放置在缸中养殖,一周内请勿投喂食物,并且隔天更换配置好的人工海水。
4.2 观察记录一周内,每天对每只田螺活体进行5 min的观察,记录其存活率,每天每个处理需拍照记录1张。
死亡、完全不活动的个体切记需捞出,标记后后及时存入实验室冰箱0℃条件中冷冻保存,待实验测试当天解冻待测。
4.3 肝脏丙二醛含量的测试取样与研磨:用小型台钳缓慢夹碎螺壳,在内脏团末端取出田螺肝脏,每个处理各个个体混合后合计0.100 g。
加入少量石英砂和2 mL的10%三氯乙酸混合研磨至匀浆,倾倒至离心管中,余下部分用8 mL10%三氯乙酸润洗至离心管。
匀浆以4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丙二醛提取液。
显色反应:取4支干净离心管,其中3支吸取上清液2 mL加入离心管,1支对照管加入纯水2 mL,各加入2 mL的0.6%硫代巴比妥酸,摇匀。
用薄膜、橡皮筋扎紧管口,沸水浴15 min显色。
比色测试:取出后迅速冷却至常温,以4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在波长532 nm、600 nm处比色。
计算:MDA (nmd/g FW) = (A532 – A600) / W × 103.226式中W为组织鲜重(g)。
4.4 分析数据,撰写报告记录描述不同时间、不同处理的田螺个体活动状况,统计各处理组的田螺存活率、肝脏组织MD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