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经典语录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经典语录
1、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
2、不满足于“教过了”,也不满足于“教对了”,而是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教会了”。
3、于永正名片:正面写“微笑”,下面写“尊重、理解、宽容”;反面写“负责”,下面写“严格、顶真、耐心”。
4、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不要太像上课”,说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少些包办、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导和情趣。
“儿童的语文”要求我们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5、童心不泯,才能体谅、善待后进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2、留下能力
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我 特别重视写字的能力,要学生遵循写字的规 律——描红、仿影、临帖;我特别强调“带 着思考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我 特别重视作文教学。不会表达,语文教育就 失去了意义。
2、留下能力
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我 特别重视写字的能力,要学生遵循写字的规 律——描红、仿影、临帖;我特别强调“带 着思考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我 特别重视作文教学。不会表达,语文教育就 失去了意义。
02
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 实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 了”。“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 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 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会运用” 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03“熏锅屋”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 的学生,百分之百的语文水平 低下,百分之百的写出的文章 不通顺。原因很简单:语感不 好。
第一辑语文教学,应该 为学生留下什么; 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 简单; 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 “亮点”在哪里; 第四辑关于作文教言 要让学生识字——尽量多地识字,积累 词语,让学生有好的语感。所以我强调 大量阅读,强调朗读、背诵,强调“抱着 学习语言、学习表达的目的读课外书”。
虽然于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书、 他的思想还陪伴着我们、引导着我们。 我要跟着于永正老师的理念前行,学着 像他那样去教语文,认认真真备课,扎 扎实实教学,用心去“悟”,用力去 “做”,真正为学生留下点什么。
感谢阅读
• 感谢阅读
3、留下情感 语文是最“人文”的学科,是情感最 丰富的学科,但被“应试教育”桎梏 束缚了。大量的练习取代了学生的读 书,大量的讲解取代了学生的思考。 只有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和课文情感的 深处!
名师教育理念
名师教育理念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2.课前要“胸有成竹”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4.巧用课前三分钟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
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5.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
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于永正教学用语辑
于永正教学用语辑
1、你说得真漂亮!
2、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3、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
4、说得真好!大家看,她笑了,这是胜利的微笑!
5、妙不可言,是不是?
6、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由你们自己去体会体会。
7、同学门读得真很美,很有味,这就行了。
8、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不就明白了吗?
9、读书不要慌忙,静下心来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
已经看出来的同学,可以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写完了,要读一读,看看顺不顺嘴。
10、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
——第二节写得很美,大家读读,要读出感情来。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爱的智慧: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这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对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的贴心建议。
一、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烘烘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
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
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或某一组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辞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的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你叫李勇,你叫王强。
”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
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
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尽量不要吼叫。
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往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
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
这叫“以动治动”。
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
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
”-----如果班级里某一个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如果李勇的同学走了神,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辟言论集粹及感悟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辟言论集粹及感悟于永正老师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言论,不但简洁,而且精辟。
仔细咀嚼品味,会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
一、关于语文教学●当今语文教学有好多流派和提法。
其实,语文就是语文,何必给它加那么多头衔在前面加任何定语,都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
●语文课,就是要读,要识字,要写字。
●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要牢牢把握语文的规律,读、写,多读多写。
语文教学,离开一个读,什么都没有。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
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中心;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
不读不背,脑子里面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考呢?人在十二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多读多背,否则我们将愧对他们。
只有平时多积攒,到用的时候学生们才会如“囊中取物”拿出来“花”呢!感悟:当下,形形色色的语文课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老师常常感叹无所适从。
于老师告诉我们,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标》语)。
二、关于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要牢牢抓住读这条线,尤其是朗读。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学生说不出来,再读书,读而思,思而读。
当孩子自己读懂时,有过程才有方法,不经历过程,怎么掌握方法。
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以生命。
尤其是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果读得声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
于永正:在课堂中永生
一 为们 大家都在问 :这 是真的吗 ?大家都 不相信 :这是真的..大家宁愿去相信 :这 不是真的 但 , 的 确 师 父 于 永 正 ,走 了 。 整 个 早 上 , 微 信 朋 友 圈 、QQ 群 , 我 所 能 看 到 的 联 通 外 界 的 所 有 渠 道 , 都 试 图逼 迫 着我 承 认 这 一 残 酷 的 事 实— — 我 将 永 远 见 不 到 师 父 了 。 我 知 道 , 师 父 只 是 去 到 另 一 处 了 、 在 那 里 , 依 然 有 他 喜 爱 的 孩 童 , 有 他 钟 爱 的 语 文 , 有 他 热 爱 的 课 堂 。 悲 痛 , 多 么苍 白 的 一 个 词 啊 ,如 何 能 代 表 我 的 心 , 所 以 我 没 有 发 出微 信 , 因 为 我 还 不 能 够 从 现 有 的 词 汇 中 , 找 到 一 个 适 切 的 , 来描 述 确 证 这 一 消 息 时 的 复 杂 感 受 。 我 的 内 心 里 有 惊 讶 , 有 哀 伤 , 甚 至 还 有 绝 望 来 袭 。 它 们 可 恶 地 交 织 在 一 起 , 让 我 仿 佛 被 蒙 住 了 心 与 眼 , 绑 住 了 手 , 封 住 了 K/', 只 留 下 眼 睛 还 能 涌 出 泪 水 。 追 随 他 10年 , 我 暂 时 追 不 上 了— — 其 实 , 后 进 的 我 ,从 未 跟 上 师 父 的 步 伐 … … 2008年 , 我 在 厦 门 拜 师 。 当 时 , 我 只 知 道 他 是 全 国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 还 不 知 道 他 和 其 他 特 级 教 师 之 间 有 什 么 区 别 。 近 十 年 , 我 学 习 师 父 的 课 堂 教 学 艺 术 , 学 习 他 的 儿 童 观 , 学 习 他 的 五 重 教 学 论 。 渐 渐 地 , 于 永 正 在 我 的 -i.Li ̄ 中 , 变 得 立 体 与 清 晰 了 我 才 发 现 , 师 父 是 个 了 不 起 的 语 文 教 师 ,他 能 举 重 若 轻 , 他 能 “把 自 己 教 成 一 个 孩 子 ”, 这 不 是 “技 ” 而 是 “道 ”。 20l6年 , 师 父 的 弟 子 们 组 成 了 “于 永 正 弟 子 群 ”, 我 有 了找 到 家 的 感 觉 其 实 , 我 的 信 息 依 然 封 闭 , 我 不 知 道 师 门之 外 的 教 师 同 行 们 到 底 如 何 崇 拜 我 的 师 父 。但 我 也 不 需 要 知 道 其 他 人 怎 么 想 , 因 为 我 在 模 仿 与 学 习 师 父 的 这 10年 里 ,真 心 感 觉 到 成 长 如 今 ,默 默 看 着 大 家 发 出 各 种 各 样 哀 悼 的 消 息 , 我 没 有 作 一 句 评 论 , 心 中 升 腾 起 来 的 , 是 一 种 近 似 于 呐 喊 的 疑 问 : 为 什 么 师 父 于 永 正 能 得 到 小 语 界 如 此 厚 重 的 敬 爱 ? 那 么 多 人 , 用 各 种 方 式 在 吊 唁 师 父 。 我 不 相 信 他 们 都 有 我 们 这 些 弟 子 般 幸 运 , 也 不 -g ̄以 为 只 要 是 弟 子 , 就 能 得 到 师 父 多 少 的 亲 近 ..说 实 在 的 ,手 -to手 指 导 也 算 是 比 较 稀 罕 的 。 更 多 的 弟 子 , 和 师 父 恐 怕 也 只 见 了 两 三 次 面 , 而 且 中 间 还 隔 着 远 远 的 台 上 与 台 下 的 距 离 … … 可 即 便 是 萍 水 相 逢 , 即 便 是 闪 现 的 一 面 之 缘 , 也 能 瞬 间 被 他 的 魅 力 感 染 .. 所 以 在 这 一 刻 , 大 家 不 约 而 同 地 表 达 哀 思 , 送 出 祝 愿 : 于 永 正 老 师 , 我 们 永 远 爱 您 。 我 试 图 找 到 大 家 敬 爱 师 父 的 真 正 根 源 。 突 然 想 起 , 那 么 多 人 喜 爱 师 父 , 崇 拜 师 父 , 其 实 都 是 被 他 的 课 深 深 吸 引 的 。 如 今 , 在 我 们 每 个 人 心 中 存 活 的 “于 永 正 ” 的 形 象 , 大 多也 是 课 堂 上 那 一 头 银 发 , 俯 身 与 孩 童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精华篇章摘录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精华篇章摘录1、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第6页)2、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
“大道无痕”。
教育的“大道”,自然也应该是无痕的。
(第9页)3、赞可夫说:“教师那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
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
那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那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
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第13页)4、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彻底失败的毕竟是少数。
动动脑筋,多数问题总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己的脑筋不够用还有别人的。
古人说:他山之石,能够攻玉。
(第17页)5、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能够医愚。
”英国的卡莱尔称册本是“今世真正的大学。
”美国的惠普尔把册本比作“屹立在时间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总之,读书能够“开心明目”,而且“利于行”。
(第23页)6、引导学生读书,是另一种意义的疏导。
(第24页)7、我的这位老师历来都不吝啬表扬,像春天不吝啬她的雨,不吝啬她的风。
她用表扬扬起我理想的帆,并把它鼓得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于永正老师中学时候的语文老师,给他的一篇作文的评语:有老舍风格。
于老师从此也不吝啬把表扬给了他的学生。
)(第25页)8、从教育学上讲,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
但,而今的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大拇指竖得还太少。
(第28页)9、无意的一句话,竟为孩子造成了这么巨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掌握某一技能时,形成了一堵本不应该有的,不可逾越的墙。
(第33页)10、把斥责性的“理解性差”、“马虎粗心”一类的话变成启迪性的、等待性的语言,这是一种艺术性的批评。
(第34页)11、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
(第35页)12、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
读书摘要 于永正老师作品摘录
读书摘要:1、作为老师,要和蔼亲切,温文尔雅,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比如学生挨了我一顿严厉的批评,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怨恨于我,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
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二天或第三天——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在班里郑重地表扬他。
一次不行,至少两次。
这样才能使其心理得以平衡。
实在找不到夸他的理由也无妨,可以请他做一件事,如帮助老师收作业本,到办公室取一样东西,等等。
学生很乐意帮老师做事。
老师请他做事,他会认为是对他的信任。
更简单的办法是主动找他说话。
注意,不是“谈话”,是说话!——说些家长里短,或“今日天气”之类的话。
如果我说的话,让他意识到还是在“教育”他,他的心理天平会更倾斜,这番话会适得其反。
我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过了“不惑之年”,对我来说,“中庸”不再只是一种“知识”、一个“道理”,而是融入了我的血脉,成为一种素养,让我成为一个“真诚恻怛”的人。
我大发雷霆说的愤怒的话不会超过三句,往往第三句话还没出口,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
2、喜欢优秀的学生,是无可厚非的。
对优秀的学生,我激励、激励、再激励,因为他们的潜能大得很,要让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发展点,但我也会让他们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不足。
日常教学工作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3、学生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
每次学生读完某一段课文,或者回答完一个问题时,总有人举手——不消问,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提缺点、说问题的。
等学生说完之后,我总是这样说:“你的批评很正确,但我还想听到你对他的肯定的话。
”有时候,我会笑问要发言的学生:“你是不是想告诉读书的同学丢了一个字?这一点,他一定发觉到了,我们就不说了,同意吗?”然后我就请读书的学生说说丢了一个什么字。
学生一说出来,我就说:“你看是吧?他知道错在哪里吧?”学生已经难为情了,再批评他,就好比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这样做就叫“过”。
于永正教育理念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于永正,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于永正教育理念的案例,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助力学生成长。
二、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孩子,但在学习上却总是提不起兴趣。
他的父母很着急,多次找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在一次家长会上,于永正老师得知了小明的情况,决定采用他的教育理念,帮助小明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案例实施1. 了解学生,尊重个性于永正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交谈中,于老师发现小明喜欢音乐、画画,但对传统的学科知识却不太感兴趣。
于是,于老师决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小明对学习的兴趣,于永正老师尝试了以下方法:(1)音乐导入:在语文课上,于老师播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的美。
小明被歌曲吸引,开始对课文产生了兴趣。
(2)画画辅助:在美术课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中的美好。
在画画过程中,小明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还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小组合作:于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交流。
小明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小明的特点,于永正老师采用了以下个性化教学方法:(1)降低难度:在布置作业时,于老师适当降低了难度,让小明能够轻松完成,增强他的自信心。
(2)因材施教:针对小明的兴趣爱好,于老师为他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他拓展知识面。
(3)鼓励创新:在课堂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他不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班级活动中,小明也表现出色,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最新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老师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美国托德 ·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 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 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 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 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 了。”
•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 • “老师大笨蛋。” • 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
(1)读书同时读自己。 (2)以人为镜。 (3)不断反思。 (4)不断地写。
3、调和 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
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 力不至于过猛。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它告 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 也不行,过犹不及。 • 养鱼的启示。 • 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 每次选举,我都要讲刘卓薇的例子。 • “听说彭晓明这个星期读了两本书!” • “老师怎么老读蔡苏的作文啊?” • “您看我有写得好的地方吗?” • “我又只得了一颗星。”
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 老师
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 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
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 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 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弹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 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 甚至还有崇拜我的。
既然命运为我们选择了教师, 就让我们把教育作为事业吧! 成功就在脚下——只要带着思考教书。 大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从 上好一节课做起,从写反思做起。 自己培养自己。
于永正语录
于永正语录第一篇:于永正语录于永正语录1、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
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
教师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2、如果把老教师比作一本书,那么“观察”则是默读,“讨教”便是朗读。
3、严厉,也是一种情,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情,只不过不能经常流露出来罢了。
4、赞科夫说的对:“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
在你喊叫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
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锁,只要不是锈得一塌糊涂,总是能找到打开它的钥匙的。
6、翘起的大拇指,能撩起学生的喜爱作文(学习)的情。
教育心理学上讲,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
但,现在的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大拇指竖得还太少。
7、教师无意的一句话,可能会为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掌握某一技能时,形成了一堵本不该有的,不可逾越的墙。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他的著作《不过如此》中谈到了学生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我请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少开一扇窗。
”)8、加大作业量,搞机械重复,消耗的是学生的体力,不是开发他们的智力。
9、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
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严而有方”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不懂而教,是不称职;懂而不教,是失职;教而不严,是渎职。
10、有人批改作文是“鸡蛋里挑骨头”,挑剔得很。
我则不然,我是“骨头里找肉”,哪怕只找到一丁点肉丝丝,我立刻把它说成排骨。
(赏识鼓励尝试成功的喜悦的重要)11、体态也是一种语言,我们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不研究它,并在教学中运用它。
于永正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前言于永正,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以下是我在阅读于永正先生著作时的摘抄笔记,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育理念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于永正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2. 教育要注重个性化于永正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3.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于永正先生认为,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4.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永正先生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于永正先生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精讲多练,注重实效于永正先生认为,教学要精讲多练,注重实效。
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3. 互动教学,激发学生思维于永正先生提倡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于永正先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班级管理1.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于永正先生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于永正老师教学经典语录(精华)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让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备课备课时,只有老师备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
备课时,首先要备朗读,把课文认真朗读三遍以上。
备课要备朗读,教师要亲身体验作者的情感。
备课要备好课文中的文字里所“隐藏”的东西。
读书教语文的出路——让孩子平时多读书,多写作文。
老师一定要告诉学生的话:读书时,想作文;作文时,想读过的书。
读书时想作文:关注语言、关注方法。
老师要范读课文,特别是重点的地方,让学生亲身体会语感。
对学生的朗读,要作实质性、启迪性的简短评价。
最好的朗读就是示范。
老师要多读书,方法在书中,得法在书中。
老师自己要做读书人,丰富自己的知识、语言、情感。
老师要爱好思考,写作是最好的思考。
老师要勤写教后反思,每天总结一滴,每天进步一点。
最好的家教就是让孩子读书,培养“亲子共读”的习惯。
教学老师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案,眼里有学生。
学作文,学做人。
小学老师,水平重要,功夫更重要!教育要一手胡萝卜,一手拿棒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练习长大的不成器,看书长大的才成才。
学生人人做他应该做的作业!作文指导要简洁,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所启迪就可以。
学会赏识别人。
老师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关键点。
教低年级的老师要把相当的精力用在组织教学上。
语文教学最终是习惯养成的教学。
课堂表扬学生要准确、恰当,用词适当。
老师的传授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能力。
老师管理学生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结束语老师能够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既然命运让我们当老师,我们就要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有内涵的老师。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于永正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超过了40多年,自从在师范毕业之后,他一直冲在教育的第一线,对于课堂实践讲课,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以及心得;并且总结出关于教育的五“重”学习法,而这对于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出生在莱阳的于永正,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丰富童年生活。
当时虽然经济水平不高,导致物资十分匮乏,但是对于永正来说,却却不十分难熬,因为他除了每天学习之外,还会跟着当地的张敬斋老师学习京剧,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越多,越让于永正坚定想要从事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从师范毕业后,于永正直接来到了搬运小学,在这里他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于永正不仅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情趣培养,也就是五重中的“重情趣”。
上课与唱歌、诗词、古文化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被简单粗暴的被灌输解题方法。
“重情趣”的经验,也取决于于永正的幼年成长环境,他一边学习京剧,一边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让他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
“重感悟”是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特点,在他看来学习不仅需要“吸取”,更需要“沉淀”。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证明在学习之后,学会思考、沉淀,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真义,学习贵在“稳扎稳打”,而不是一时速成的成绩。
在于永正看来,只有在学习中“重积累”,才能更好的弥补短板,提高语文成绩。
尤其对于语文这种科目来说,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是一个小知识点,而且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反而更能掌握好相关知识。
于永正认为,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其实就是旧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重迁移”在日常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每进到一个新学期,总有学生会出现知识断节、成绩下滑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因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发生了问题,而扎实掌握旧知识,学会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且理解其中的演变,也是快速学新知识的关键。
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名言1.带正字的名言名句,给孩子起名用正不容邪,邪复妒正。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公卿诗满壁,雅正日相亲。
公道来自公心,正派源自正气。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法则,选贤良。
——《荀子·王制》政以治民,刑以正邪。
——《左传·隐公十一年》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正身以黜恶。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谨正盐筴。
——《管子·海王》。
名不正则言不顺。
——《论语·子路》席不正不坐。
——《论语·乡党》正则无景。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冠而缨绝。
——《庄子·让王》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
——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以土圭正日景。
——张昭远《旧唐书》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
——《书·说命下》诸侯与正而不贤也。
——《谷梁传》尽璇机之正。
——《后汉书·张衡传》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
——《尚书大传·皋繇谟》指苍天以为正。
——《楚辞·九章·惜诵》《康熙字典》:〔古文〕㱏《唐韵》《韵会》《正韵》之盛切,音政。
《说文》是也。
从止一以止。
《注》守一以止也。
《新书·道术篇》方直不曲谓之正。
《易·乾卦》刚健中正。
《公羊传·隐三年》君子大居正。
又备也,足也。
《易·乾·文言》各正性命。
《书·君牙》咸以正罔缺。
又《尔雅·释诂》正,长也。
《郭注》谓官长。
《左传·隐六年》翼九宗五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
(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
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谢谢你。
(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
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
你背吧。
(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
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教育格言】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下面是学生升入四年级时于老师上的第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
他是谁呢?”
于老师用彩笔勾勒出一幅图。
“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
”
学生哈哈大笑。
“请比较一下,四毛和三毛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很热烈,因为每个学生都对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了如指掌。
比较完了,于老师说:“四毛在班里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是有个毛病——马虎;还有,好耍小聪明。
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于老师擦掉第一幅图,另画一图。
学生们饶有兴趣看着,会心地笑了。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说?”
发言争先恐后,大家一致认为四毛是把卷子倒过来给家长看的。
于老师引导讨论:四毛为什么只考了66分?是谁让他把卷子拿给家长看的?到了家,结果又是如何?讨论完了,于老师又让孩子们把想象的前因后果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出来。
学生津津有味地看,津津有味地说,津津有味地演,津津有味地写。
又一个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开始了。
于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四毛练武图。
学生们熟悉的四毛又出现了,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说图意。
接着于老师一一出示了两幅图。
“可是,加到第四块砖头的时候,四毛捂着屁股喊了一声:‘别加了!’大家猜猜,他为什么不让加了呢?”于老师出示了第四幅图,但四毛的后半身被纸盖了起来。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谁也没猜对。
于老师把纸一揭——
原来四毛的裤子裂开了缝,露出了白屁股!全体学生捧腹大笑。
“写吧,”于老师说,“题目就叫《四毛趣事》。
”
学生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教育格言】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
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
——于永正
【教育案例一】
于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请一个学生朗读。
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学生读完,于老师扫视一遍教室,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了两次口水。
”
学生们先是一愣,很快回过味来,全都咯咯地笑了起来。
“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
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
学生笑得更响了。
待学生笑过,于老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老实说,我刚才都差点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
”
学生再一次笑了。
【教育格言】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于永正
【教育案例一】
一次,于老师在某市一个大戏院里上公开课。
第一堂课结束后,于老师问学生:“课间最要紧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做游戏,让大脑轻松一下;有的说是复习功课,把老师刚才讲的复习一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这时,于老师大声地同时又是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课间最要紧的是上厕所!”他把“上厕所”三个字说得特别重。
下边听课席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随即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掌声刚落,于老师又告诉学生如何去厕所,一路要注意些什么。
【教育案例二】
一次,于老师上《大红花》的作文课。
那是个星期天,学生有点倦意;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有点拘谨;学生座位在舞台下,师生都感到有点疏远。
老师们都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于老师施展“绝技”,打破静场。
于老师走下舞台,微笑着注视着每一个孩子。
突然,只听“嗡——”的一声刺耳的长鸣,听课的老师们都捂住了耳朵,负责音响的老师十分不安,急急忙忙地跑过去调试音响设备。
这时,于老师说话了:“怎么样?”一个学生说:“吓了我一跳。
”于老师认真地说:“我刚才吓两跳。
”这一下课堂上“炸开了锅”,“我吓三跳。
”“我吓四跳。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对着麦克风大声说:“我吓八跳!”课堂里一片笑声。
学生的倦意、拘谨烟消云散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