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三篇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1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
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
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驳。
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国民政府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满的。
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
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光。
读鲁迅,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2现在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就在叔叔的书架上翻过梁先生的若干散文集了。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精选10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精选10篇)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1“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
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惧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2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读梁实秋的《雅舍》有感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
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小说、杂文趣事、唐诗宋词之类。
不知何时梁实秋的散文,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
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梁实秋散文旅行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旅行读后感梁实秋散文旅行读后感梁实秋散文读后感1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非常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
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2最后便看当天的临场发挥了,因为许多菜平日都不常煮,味道好不好,只有上了桌后,客人们都尝过后,从大家脸上的表情上知道。
如果味道好,客人吃得眉开眼笑的话,“大厨”心里自然松了口气;但客人如皱一皱眉头“煮饭婆”便恨不得地上有个洞可以钻进去。
总算客人走了,主人还有善后工作:一大堆又油又脏的碗碟要洗;一地的瓜皮纸屑要清理(最惨的莫过于新年里不能扫地,一地的垃圾只能用手捡,用布抹)。
有时客人“胃口不好”,吃剩的残羹剩饭便成了隔天的午餐。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7篇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7篇前几日,从书店买一本《梁实秋散文集》。
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
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梁先生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从中还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已久,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
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尚书远逸》中就记载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
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
哈哈,真可谓精辟。
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
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
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
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精选3篇)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精选3篇)梁实秋的散文篇1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
梁实秋《鸟》读后感5篇
梁实秋《鸟》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schem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梁实秋《鸟》读后感5篇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解读和情感体验,激发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物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梁实秋《鸟》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鸟梁实秋读后感6篇
鸟梁实秋读后感6篇鸟梁实秋读后感篇1梁实秋先生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状况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为所欲为,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特别奇异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由于杂,读者永久新颖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看似轻松潇洒,没有梁实秋先生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行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实秋先生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基本上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基本上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飘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觉它亮晶晶的趣味,接着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灵活,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群。
他文章取材特别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受,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爽朗,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高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高校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实,充实文章的学询问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2019-梁实秋散文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8页)
2019-梁实秋散文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
关于梁实秋的散文你知道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散文读后感,欢迎浏览。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1】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
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
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
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
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梁实秋散文集》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梁实秋散文集》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梁实秋散文集》读书笔记【1】曾经,一部《雅舍小品》令近现代文学大师梁实秋以散文圣手著称,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又一部梁实秋散文集《槐园梦忆》,其以收录梁实秋晚年14篇散文佚文而引发文坛关注,且这些作品均系首次在内地公布。
该书编者张昌华与梁实秋的二女儿梁文蔷相熟,他介绍说,这14篇佚文均为梁实秋去世前两三年所作,散见于美国的华文报纸以及中国台北的报刊上,身在美国的梁实秋大女儿梁文茜将这些作品搜集起来,由梁文蔷转交内地出版社出版。
在此之前,内地最全的梁实秋散文的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梁实秋散文》,此版本也收入了他晚年在中国台北、在美国时的一些散文,但未包括这14篇佚文。
记者注意到,梁氏晚年所写的这些散文内容依然非常丰富,有关心民瘼的《民以食为天》,开启民智的《闲话英语》,养生益年的《早睡早起》、《八十岁与八百岁》,以及由生活琐事联想到文学创作的《萝卜汤的启示》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篇怀人文章。
《忆周老师》,是其追怀他小学业师周士先生。
梁实秋在文中弘扬周老师爱才更重操行的懿德。
《忆李长之》则显露梁实秋宅心仁厚的襟怀。
1933年左右,已负盛名的梁实秋是青岛大学教授,刚由清华大学毕业的小青年李长之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梁实秋的《偏见集》,指责梁实秋“缺乏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文学批评的准绳”。
而梁实秋则认为“很有见地”,他在文中说:“经他这一指点,我以后思索了好几十年。
虽然我的文学观至今未变,我却很感激他的批评。
因为有此一段因缘,我以后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
”其姿态应令当今某些当红作家汗颜。
另一篇怀人长文《关于老舍》,洋洋洒洒5000字,追述了抗战时期他们在重庆的生活往事,以及老舍一生的坎坷遭遇,充满发自肺腑的怀念与感叹,同时表达出梁实秋对“口号式”文学政策的反感。
张昌华认为,相比梁实秋散文早年“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风格,其晚年作品感情表达更为浓烈、炙热,不再旁征博引,而是人生感悟自然流露,但其“雅洁”的文调则一如既往。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10篇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10篇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10篇《梁实秋:人间食话》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无45.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实秋:人间食话》读后感(一):只有美食不可辜负文:薇子关于美食你都有什么印象呢?世间的美食这么多,对于吃货而言,寻遍天下美食仍然乐此不疲。
朋友圈里也经常能看到大厨级别的朋友晒出自己的菜或者的甜点,对于美味而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偏好,前几年入了烘焙的坑,从此在长胖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了,对于一个自己心仪的菜式而言,能做成功端上饭桌就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儿。
但是如果你觉得吃货就仅限于这个阶段,那就不全面了。
对于吃,除了减肥道路上受阻之外,有的人还把这些美味写到了文字里,甚至还变成了文章出现在了读者面前。
对于没有尝遍天下美食的读者而言,字里行间里能体会到作者对于美味的体会。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
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一生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是他下笔谈吃的初衷,本版《人间食话》由“雅舍谈吃”“谈吃拾遗”“人间知味”三部分构成,最完备的收录了梁实秋的谈吃名篇。
作者提到的美味很多,比如西湖醋鱼,要选用请于,鱼长不过尺,重不过半斤,宰割收拾好了之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节,浇在鱼上,即可上桌。
一道西湖醋鱼的制作过程和醋鱼的由来就呈现在纸上了。
书中还有对烤羊肉的描写,最好的羊肉从选料就很细致,加工的时候切肉的师傅就在柜台附近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厉害。
羊肉切的飞薄。
平时我们常吃的四喜丸子,选料上就很有讲究,肉要选用七分瘦三分肥的,不可以有些许筋络纠结其间的,对于肉的加工,要讲究“多切少斩”。
调好芡粉抹在手上,然后捏搓肉末成丸子;蒸制的过程依然有讲究,碗里先放一层冬笋,再不然就横切黄芽白做墩形,把炸好的丸子青青放在碗里,打火蒸一个钟头。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1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
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
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
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
”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
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
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
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
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
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
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
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
梁实秋散文集的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的读后感梁实秋散文集的读后感梁实秋散文集的读后感1梁先生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已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
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
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成功,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因此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
哈哈,真可谓精辟。
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
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梁实秋散文集的读后感2确实,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
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
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你喜爱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一定会发现,梁实秋的散文具有其独道的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
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
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梁实秋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1:读梁实秋散文《旅行》有感1995年寒假,我在新华书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立即就被书中所收录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从此,它陪伴我度过16年闲暇时光,始终让我爱不释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庆,令我到铁工校工作27年来最为感动的事情是学校发放了旅游经费,鼓励我们四处游玩,开阔眼界。
此时此刻,重读梁实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颇为感慨。
散文《旅行》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对待旅行的态度。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利----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这绝妙的文字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
由此联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贵州遵义乡间目不识丁的农妇。
1955年跟着儿子来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没走出过成都府。
记得我上中学时,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亲交代,病好后一定送她回遵义乡下,原由是她说在成都死后火化会“好痛哦”。
不过最终还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葬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文中对出门旅行带行李----铺盖卷儿的描述,生动细腻、风趣自然。
它一下子打开了我封存N多年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读中学时,每学期例行公事的学农劳动。
打铺盖卷儿可称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好多女生的铺盖卷儿打得松松夸夸,从家到学校再到学农的住地,几次折腾,早就散落一地。
现在好了,不管是出门读书还是旅行,几样随身携带的衣物,一个旅行箱便“OK”了。
梁实秋先生写《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可读来却没有一点时代的疏离感,反倒觉得与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么的相似。
梁实秋散文送行读后感五篇
梁实秋散文送行读后感五篇梁实秋散文送行读后感一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最新文档】梁实秋散文读后感500字-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500字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散文而闻名,确实,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梁秋实散文的读后感,请大家鉴赏!梁实秋散文读后感篇一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
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
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却各有着重。
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东西,刹那间变得通透且铭记于心。
辟如《清秋琐记》。
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记录了先生在不同时刻与不同书籍相遇后的反思。
足见,先生是一个乐得反省的人。
现在的社会太热了,从冬天到夏天,从白天到夜晚。
太热了,热得人们停不下脚步去总结、去反思不是。
于是,“热”就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实实在在的心,最后丢了自己,甚至抛弃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让我“冷”了不少,让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点什么。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
先生讲述了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
“笃志性理,躬行实践,据说其坐下著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
”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
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了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
后来,初中了,老师没有小红花了,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了,“勤”还在。
过了四年高中了,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1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
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
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
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
”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
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
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
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
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
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
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
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1工作之余、闲暇之时,读点书,写点字,别有一番情趣,也算没有枉度时光。
我的书架上经常摆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名人传记、历史小说、杂文趣事、唐诗宋词之类。
不知何时梁实秋的散文,也跑到书架上来凑热闹,也许是被鲁迅骂得无处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饱眼福,一睹大家的风范。
说来,敢和鲁迅对阵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简单,文章写的朴实无华,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刀削斧斫之痕;讽刺诙谐、妙趣横生,家常小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观察人物是那么细致,阐述观点是那么独到,引经据典不雅于鲁迅,真可谓是博学多才。
他的《雅舍》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
请看他的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如此说来,还不如刘禹锡的“陋室”。
说梁先生不简单,还因为,就凭寄居在这雅舍几日,竟然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无处寻觅雅舍了,难怪很多人住在舒适的高楼大厦里,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是因为再也没有雅舍那样“好”的环境了。
虽然,我也有意识想多读点好的文章、好的散文,来补充点先天不足的文学素养,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处所,怪哉?说怪,是因为自己曾几何时,自叹条件不好,而影响了写作的兴趣。
那时,几点热血,几点激情,怦然心动,理想憧憧,大有作为之势,参加过“春风”函授文学讲作学习班,学过作诗、写文章,但是,叹息没有舒适的书房,感慨没有像样的书桌,甚至,没有台灯都能成为放弃的理由,还时时告诫自己,将来有了!一定能写出几部,不,几篇、几首像样的文章、小诗。
后来,一切都有了,又没有时间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几十年,随着时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过,人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时间有了,台灯、书桌,甚至书柜都有了,可称得上书房了吧!为什么单单又没有了雅舍呢?真是见怪不怪。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2《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
梁秋实散文集读后感3篇
梁秋实散文集读后感3篇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梁秋实散文集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梁秋实散文集读后感1我这两天读了一本新书,是梁实秋的散文,他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我在读他的散文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梁实秋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章中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谈论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感化。
要举例说明他的散文,在我已读的范围内,我认为还是《谈考试》、《时间即生命》和《快乐》写的最好。
《谈考试》写的是人少年时读书而要考试,这是人小时的苦事。
有时候,作者在河畔田埂上看到,有孩子手不释卷,原以为是爱学习,之后才知道大部分是临阵磨枪。
考试时无需慌张,把知道的写出就行了。
但考试的后果太大了:考的好了红光满面,考坏了就要屁股开花。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
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
……”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快乐》一文大概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
在《一个快乐人的衬衫》(一个故事)里,一位农夫自食其力,获得丰收,便很快乐。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1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
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2
读了《请客》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
我们华人好像很喜欢自找麻烦,请客这一费事又伤神的“玩艺儿”竟然像上了瘾了一样。
一旦成家立业,请了第一次客后,余生就再也停不了了,凡任何大小事都得请客。
不管是为了还人情债,摆阔气,攀交情或纯粹为了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聚一聚,总之都是请客的理由。
请客的确很累人,我亲身经历过,每年过年时,我母亲总是为了请客而头痛。
第一件烦人的事是请谁。
年夜饭——请的是亲戚(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也不太费神),之后的几天就烦了,哪些朋友可以不请,哪些朋友一定要请。
通常一定要请的客人包括那些一年内帮过我们的,或之前请过我们的人,这大概就是人情债吧……
当然真正烦人的才不止这些,请客当然是请吃饭,所以最重要的是菜谱,也就是吃什么。
吃得不能太随便,不然显得太寒酸,没面子;也不能吃得太“不随便”,不然钱包就要破大洞了。
鸡鸭鱼肉这些一定要有,一样不能少(这些属于“基本”),素菜通常是做点缀的,根本没人要吃(这就像是额外“免费”礼品)。
之后就是鲍参肚翅(这是整顿饭的“噱头”),通常每次只能有一两道,大致原因有二,首先价钱昂贵,其次家里煮出来的实在谈不上好吃。
菜单拟好后便要从各大超级市场和菜场买回来,这虽不怎么费神但很费力。
最后便看当天的临场发挥了,因为许多菜平日都不常煮,味道好不好,只有上了桌后,
客人们都尝过后,从大家脸上的表情上知道。
如果味道好,客人吃得眉开眼笑的话,“大厨”心里自然松了口气;但客人如皱一皱眉头“煮饭婆”便恨不得地上有个洞可以钻进去。
总算客人走了,主人还有善后工作:一大堆又油又脏的碗碟要洗;一地的瓜皮纸屑要清理(最惨的莫过于新年里不能扫地,一地的垃圾只能用手捡,用布抹)。
有时客人“胃口不好”,吃剩的残羹剩饭便成了隔天的午餐。
所以正如梁实秋先生说的“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
请客真的很麻烦。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3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
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
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却各有着重。
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东西,刹那间变得通透且铭记于心。
辟如《清秋琐记》。
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记录了先生在不同时刻与不同书籍相遇后的反思。
足见,先生是一个乐得反省的人。
现在的社会太热了,从冬天到夏天,从白天到夜晚。
太热了,热得人们停不下脚步去总结、去反思不是。
于是,“热”就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实实在在的心,最后丢了自己,甚至抛弃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让我“冷”了不少,让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点什么。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
先生讲述了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
“笃志性理,躬行实践,据说其坐下著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
”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
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了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
后来,初中了,老师没有小红花了,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了,“勤”还在。
过了四年高中了,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
这下好,就像大家常说的“勤奋”的小人,最终被身体里的那个“懒惰”小人打败了,再也看不见他了。
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勤奋”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题、做题、做题…再后来,大学了,发现不仅没有小红花,夸奖,就连老师也没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直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勤奋本身而是外来的刺激,连激励自己都是时断时续,更不用说像曹瑞那样努力奋进。
勤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关于爱情还是先生的《槐园梦忆》。
先生关于爱情在《清秋琐记》里记录了《咆哮山庄》里的一段话“在一个饿人面前,放下孤单的一盘食物,他会集中全部食欲,绝不辜负这一盘食物;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他一整桌法国厨师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许能从整桌筵席得到一样多的享乐,但是每一项食物,在他的关切与记忆中,仅仅是极微小的一部分。
”先生说:“独爱一菜远胜于大吃筵席。
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情有独钟。
”
正如有人所说,一生爱一人并不是丢脸的事情。
丢脸的是,你自认为爱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你真正爱的。
遇到对的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辈子对那个爱的人不离不弃,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不能没有亲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没有爱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难也可迎刃而解。
“好的爱情,是透过爱让你更爱这个世界;而不好的爱情,是透过爱你与这个世界对立”,这人的一番话让人彻醒。
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已让我明白天下何川的好,我又何不慷慨地让每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明白,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为巫山之云已让天下人知晓这漫天白云的曼妙?
先生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让人感动,让我忽然觉得,成功有时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寂寞,而是两个人的执着。
于爱、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洒脱。
真实的人都是血肉之躯,正如真实的先生也会嬉骂如孩童。
尤其是先生讲的那一段关于骂人的技巧真让我觉得先生是那么可爱。
他是一个智者却又像一个孩子,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
书与知识能让一个人成长,即使如此,能遇到一个像先生这样可爱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
男的先生的文章让人看得酣畅淋漓,不矫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