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3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下册6.7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数学下册6.7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1鲁教版五四制

6.7 完全平方公式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六年级下册8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六年级下册8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调查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调查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调查方法。
3.针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合作调查任务,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关注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培养他们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教师强调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实际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五、作业布置
1.根据课堂所学的调查知识,每位同学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调查主题,如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同学课外阅读喜好等,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制定调查计划。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六年级下册8.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定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能够对调查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
3.掌握调查的基本步骤,包括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
4.能够运用统计图表对调查数据进行展示和分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5.拓展延伸,提高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注重评价,激励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师评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调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3.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使他们在调查中关注他人、关爱社会。

-201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全册精选讲课讲稿

-201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全册精选讲课讲稿

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整理的需要,从中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整理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4、展示交流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

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

(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5、回顾总结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分成哪几部分?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1.说一说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总结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的过程,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更从其他成员的讨论中完善知识的建构,取长补短。

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或指导学生的建议,成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

(课本第45页练习)3、综合练习。

(教师出题)4、拓展练习。

(教师出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弥补。

学生的反思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胶州市实验小学姜绪燕)相关链接(二)利息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信息窗3,第3个红点。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才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

识别线段、直线和射线,会度、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第六章:整式的乘除。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与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经历收集数据的活动,明确收集数据的过程,并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三、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线段的中点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意义,并能根据条件求出线段的长。

(2)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会同底数幂的运算。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

(4)能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判断两直线平行,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5)明确收集数据的过程,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6)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1)经历探索整式乘除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7《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7《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7《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完全平方公式》是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7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完全平方公式是小学数学中较为重要的公式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对于后续学习代数和几何知识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于简单的公式和定理能够理解和记忆。

但是,由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

2.让学生能够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图形来展示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和教案。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完全平方公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动画和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和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完全平方公式应用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中。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
1.教学活动设计: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直接进入平方差公式的讲授。首先,通过具体的数值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平方差的变化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的表达式。
2.教学实施:
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形的直观演示和数值的计算,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强调公式的适用条件和特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提高拓展题:选取3道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题目可以涉及几何图形、生活实际等方面,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公式,提高解题技巧。
3.应用实践题:布置1-2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平方差公式,结合其他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类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方差公式。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趣味性的数学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平方差公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和研究与平方差公式相关的一道难题或生活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展示。
5.反思总结: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平方差公式学习心得的反思,内容包括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解题技巧的总结等。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
3.目标达成: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全章教案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全章教案

第五单元授课内容线段、射线、直线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 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 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 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 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能够主动参及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措施自学引导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学法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准备教师: 图片, 三角板, 窄木条。

学生:直尺, 几枚图钉, 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学生: 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学生: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认识图形1.看一看, 观察美丽的图片, 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及数学有关的事实, 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极光铁轨学生观察。

︒︒︒︒这些有趣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讨论交流。

(二)、读一读: P15学习新课:1.多边形的概念: 在平面内, 是由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2、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3、在多边形中, 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n-3条对角线, 分成n-2个三角形, 共有n(n-3)/2对角线学生观察。

3.观察下面一组多边形, 说说它们的边、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4.正多边形: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n(n≥3)条边,就叫正n边形. 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叫正三角形, 正方形有四条边叫正四边形.5、下面的一组事实物里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分别是什么图形?讨论交流。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适用于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分为六个知识层次:•数量的认识•算法的认识与建立•分数的认识与计算•有理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数据的认识旨在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四则运算,能够熟练计算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加、减、乘、除。

•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比大小的运算与应用。

•掌握数字特征,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熟悉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如直线、角、多边形。

•熟悉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态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爱好数学。

•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踏实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1.数量的认识•自然数、正整数、负整数、零。

•整数的减法。

2.算法的认识与建立•加减法的四则运算。

•带余除法。

•小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

3.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分数的基本概念。

•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大小的判定。

•分数的加减乘除和混合运算。

4.有理数的认识•有理数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有理数的加减和大小的判定。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

5.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概念和分类。

•直线、角、多边形的特征和性质。

•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

6.数据的认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数据的分类和统计。

•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任务导入法将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2.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能力分布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搞好数学学习。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册教材中关于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直线与直线的相交、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直线与直线的相交、平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够判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形、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用于直观展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直线平行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线和平行线,如铁路、公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直线平行的条件。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直线平行的条件。

讲解直线平行的定义,并通过动画演示直线平行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教学道具,尝试找出符合直线平行条件的直线。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1线段、射线、直线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1线段、射线、直线

喇嘛甸中学电子教案(图片来自教材或全景网站)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目的:利用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内容:1.讲明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概念,并指明端点.2.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3.教师借助图形,讲明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4.教师利用表格,帮助学生辨析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图形名称图形画法表示方法延伸方向端点个数线段射线直线目的:经过老师讲解,师生交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概念内容:1.请表示出下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A B C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个端点;()(2)直线和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能延伸;()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A B C(3)直线AB和直线AC表示的不是同一条直线;()(4)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5)射线AC 和射线CA 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3.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 、B 、C 、D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1)画线段AC ; (2)画直线AB ;(3)画射线AD 、DC 、CB.目的:本环节设计了一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同时巩固对其表示方法的掌握.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所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他们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期望能达到80—90%.第四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内容:1.动手操作:(1)过一点O 可以画几条直线?(2)过两点A 、B 可以画几条直线?2.归纳:(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描述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的结论. 3.应用:(1)教师拿出一根木条和几颗钉子和相关工具,要求用尽可能少的钉子把木条固定在木板上,问至少要几颗?(2)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砖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ACBD。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教案撰写的最后一项内容,即教学后记。

送项内容主要是在教学之落后行撰写,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评判,对于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内容: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知道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合作交换教学进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显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运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为何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

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取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才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

识别线段、直线和射线,会度、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第六章:整式的乘除。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与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经历收集数据的活动,明确收集数据的过程,并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三、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线段的中点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意义,并能根据条件求出线段的长。

(2)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会同底数幂的运算。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

(4)能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判断两直线平行,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5)明确收集数据的过程,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6)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1)经历探索整式乘除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六年级下册8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六年级下册8
3.通过对不同数据表示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4.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辅助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表示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
3.对于学生的优秀作业,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表示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数据表示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整理和表示,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对待数据表示问题要注重准确性、规范性和美观性。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数据表示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3.在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数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据表示的学习。例如,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成绩、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等作为数据来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据表示的重要性。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6.7 完全平方公式 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6.7 完全平方公式 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6.7 完全平方公式教案基本信息课题鲁教版六年级(下)第六章第七节完全平方公式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2)乘法公式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模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2.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建模、化归、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了解数学的历史,激发学习数学兴趣;3.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几何解释;2.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特点及其应用;3.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数的和(差)的平方.复习导入对于上一节课学习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温故”中“知新”,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旧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关键是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考虑,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而又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又得出了新的公式,这便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并激发了他们去继续探索的兴趣提出问题对于完全平方公式来说,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运用.而它应用的灵活性就体现在它的公式结构,也就是公式特征上,所以认识公式便是这节课的重点,所以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发现它的特征.这样不仅记忆深刻,而且学生更能灵活地运用它,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而自己得出的结论被肯定,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观察归纳师:你能归纳及语言叙述两数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吗?学生活动:观察这个完全平方公式,分析:(1)公式的左边有什么特点?公式的右边有什么特点?(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公式吗?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发现,简化归纳特征,按学生发现的特征顺序安排板书完全平方公式的记忆口诀.学生可能的回答(1)结果的三项式中,包括它们的平方及它们乘积的两倍——首平方,尾平方自主探索的方法能充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而对比总结更能加深他们对两个公式的认识首尾二倍放中央(2)乘积项二倍的符号与两数和或差有关——符号看前方探究新知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图形的面积吗?生:若把图形看成一个边长为ba+的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ba+若把它看成四个长方形的面积和,那么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2bababa+++.即222baba++.所以可以发现(a+b)2=a2+2ab+b2(1)教师提供多种模式,由学生选择一种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路.(2)同时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也是分散、分步突破本节的难点的第一个层次;(3)体会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4)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时知识的正迁移.巩固练习1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nm____________;=--2)(nm____________;=+2)23(a____________;=-2)54(yx___________.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练习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① (a-2b)2= a2-2ab+b2(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⑦ (2a-4b)2=(4a-2b)2( )⑧ (-5m+n)2=(-n+5m)2 ( )学生对公式既然已经掌握,他们便想知道这些知识点应该如何运用和体现,这时引入例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病因,的灵活性和具体操作能力,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呼应导入计算:))((cbacba-+++解:])][()[(cbacba-+++=原式22)(cba-+=回应导入时遇到的问题,即可让学生体会aa+bbba+ba2 22)2(cbaba-++=2222cbaba-++=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可为下面的拔高拓展作出引导.拓展练习计算:(1)) (cba++2(2))2)(2(+--+yxyx提升学生的公式的认识,也可作为课后思考的选做作业工学由于离得同学选作,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课堂小结叙述完全平方公式;说出它的结构特征;如何将变式转化成标准形式的完全平方;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板书设计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文字叙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或(a+b)2=a2+2ab+b2练习1练习2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记忆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符号看前方课后反思1、在得到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我让学生尝试说出公式的的特征,再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完全平方公式.然后,让学生自己猜测2)a 的结论,并(b模仿第一环节,分别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以及面积的方法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再归纳公式的结构特征,然后,利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说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揭示出两个公式间的关系.这一环节都是按照预想的进行,效果不错,只是未能点一下为何要学公式.(方便计算)2、公式引出后,就进入了这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确定首项、末项以及中间项的符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项的符号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书本上采取的方法是:(1)将2)(b a +-,2)(b a --分别转化为2)(a b -以及[]2)(b a +-,(2)将2)(b a +-、2)(b a --分别看成[]2)(b a +-以及[]2)(b a --.教参的建议是采用方法(1).对这两种方法我在处理教材时个人的看法是,方法(2)学生容易将首项和末项以及两条公式混淆,方法(1)对2)(b a +-的处理学生是容易掌握的,而对2)(b a --的处理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处理的过于仓促,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
2.以图形和实际例子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中的分配律、结合律和交换律,并解释其在简化计算过程中的作用。
3.示范整式乘法的计算步骤,强调注意事项,如符号的处理、括号的展开等。
4.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整式乘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如“整式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分配律在整式乘法中的作用”等。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5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理解整式乘法中的分配律、结合律和交换律,能够在计算过程中灵活运用。
3.学会使用整式乘法解决几何图形面积、体积计算问题,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中的规律,培养他们运用分配律、结合律和交换律简化计算的能力。
4.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整式乘法的解题技巧。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巩固拓展,提高应用能力:
-设计丰富的练习题,包括基本题、拓展题和综合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整式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分享你们的发现。
3.探究题:
-探索整式乘法与之前学过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规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4.思考题:
-如果一个整式中有相同的项,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是否可以简化计算?请举例说明。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一)教学重难点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下册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下册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年级:初一级部备课人:***时间:2014. 02使用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初一(3)班有学生48人,初一(4)班有学生49人。

上学期期末考试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

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

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

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

提升空间较大。

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第五章: 基本平面图形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3.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第六章:整式的乘除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感,会根据指数运算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运算。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3

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3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六年级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全册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学重点:(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正、反比例的意义。

(3)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4)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巩固、梳理、沟通已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全册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3)对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区分。

(4)对已学的知识,正确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进一步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单元的教学要求:(一)比例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圆柱、圆锥和球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和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六年级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全册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学重点:(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正、反比例的意义。

(3)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4)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巩固、梳理、沟通已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全册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3)对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区分。

(4)对已学的知识,正确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进一步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单元的教学要求:(一)比例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圆柱、圆锥和球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简单的统计(二)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3、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会对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

(四)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比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有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为学习正、反比例作准备的。

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是要经常用到。

它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例子引入比例的意义,再引出比便的基本性质,接着讲应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最后教材再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沟通了比例和比例尺的联系。

比例尺是比的概念的实际,是用化简比的方法求出比例尺的。

教材还介绍了线段比例尺,把丝段比例尺与前面讲的比例尺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本单元第2小节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

新教材是把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编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加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学生更容易区别、对比、判断。

避免发生混淆。

由于正、反比例的意义是解答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依据,而正、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重点,出是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关健:1. 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2. 难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判断。

3. 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 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 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课时划分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3. 比例的应用.....................................2课时4. 整理和复习.....................................2课时5. 实践活动:美丽的校园............................1课时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什么是比?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2:16 1/4 :1/3 4.5:2.7 10:6二、新授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或 80/2=200/5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并自学课本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6:10=9:15 8:3=3.2:1.2 1/3:1/6=16:8(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板书性质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四、总结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五、作业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80 : 2 = 200 : 5 或 80/2=200/5内项外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80×5=2×200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各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就及时练习巩固,巩固反馈后再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因刚开学第二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的练习量多,效果也比较好!第二课时:解比例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重点: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1/3:1/4和1/6:1/8二、新授1、解比例。

在一个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就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只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

出示例2:3:8=15:X学生尝试练习,请一名学生板演。

3X=8×15X=40你是怎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出求例3:9/X=4.5/0.8提醒学生分数形式的比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学生尝试练习,做完后,请一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会检验吗?请你将例2例3检验。

提问:你是怎样进行检验的?2、小结:解比例可以分几步?A、先写出外项积等于内项积的等式,B、根据以前学过的因数与积的关系求未知项,第三步不要忘记检验。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第2题。

指名板演,全班练习,最后评讲。

四、作业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7题。

板书:解比例3:8=15:X =解:3X=8×15解:4.5X=9×0.8X=40 X=0.625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比例尺教学内容:比例尺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教学准备: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2、什么叫做比?3、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二、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