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

合集下载

明、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明、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明.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明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①贵州布政使司的程番府于隆庆六年改为贵阳府。

②交阯,治所在交州。

元为安南国,永乐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宣德二年(1427)废交阯布政司,仍为安南国。

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①清天命十年三月定都沈阳,天聪八年改名为盛京,康熙时于辽东、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置驻防将军成为一个特殊区域,直至清未光绪三十三年,始罢将军改盛京为奉天,与吉林、黑龙江为行省,各省设巡抚,于其上置一位东三省总督统领之。

②康熙二十二年,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改建行省。

③乾隆时平准噶尔与回部,设置伊犁将军,与都统、参赞、办事大臣等,分驻务城镇。

到光绪时再度平定回缰,光绪九年始建行省,置巡抚与布政使司。

④内蒙古共二十五部,于张家口设都统,摄诸部。

⑤外蒙古共十六部,分别由驻库伦办事大臣、驻阿尔泰办事大臣、驻伊犁将监理,而由诸定边将军管辖之。

但前多有纷理。

⑥青海共五部,由驻西宁办事大臣统辖之
⑦西藏分为四部,于卫之拉萨置驻藏办事大臣,另于昌都、日喀则、葛大克等地置帮办。

宣统元年,将康地划归川滇边务大臣统辖。

清朝地方机构

清朝地方机构

清朝地⽅机构在清代前期,总督、巡抚所辖省区还未⼗分确定。

中期以后,才确定设8督16抚。

督、抚的职权也随着时代⽽有不同。

前期督权远过抚权,总督兼辖区域有2-3省的,如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与总督同驻⼀城的巡抚与总督之间经常发⽣摩擦并相互牵制(如两⼴总督与⼴东巡抚同驻⼴州),巡抚仅守虚名,分省的军政、民事也由总督主裁。

咸丰年间,巡抚职权渐重。

光绪年间为解决督抚同城的⽭盾,裁撤了同城巡抚衙门,以总督兼巡抚职;但分省巡抚之权⼏乎等同于总督,所谓总督兼辖不过奉⾏⽂书⽽已。

宣统年间,军政、盐政集于中央,督、抚之权渐轻。

清代总督衔称与明代有异,如直⾪本不是省区名,⽽以直⾪总督为各省总督领袖;⼜如四川总督皆兼巡抚事,为有督⽆抚的省区。

⽽总督、巡抚带兵部、都察院衔,似乎是唐代观察使带台省官的遗制,但⼜有不同,唐代观察使是差遣,⽽清代总督、巡抚已变为实官,带部院衔是藉以表⽰为朝廷特派的部院⼤⾂,⾮此即不能兼辖⽂武,⾏使监察权,使地⽅官吏⼀律听其命令。

巡捕为总督、巡抚、将军的随从官,分⽂武两种。

⽂巡捕以本省佐杂官充任,武巡捕以本省低级武官充任,负责传宣、防卫。

钦差官如主考、学政也有临时的巡捕,由督、抚指派。

总督、巡抚衙门中草拟⽂牍、掌管档案的幕僚。

在“内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签署⽂件)办公的,与长官关系密切,得预闻机要,称“内⽂案”。

⼽什哈为清代⾼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什”,满语护卫之意。

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属下均设有此职。

(1)总督衙门清沿明制划全国为若⼲⼤区,每区设总督(正⼆品;加衔⾄从⼀品)1⼈,“掌厘治军民,综制⽂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三》);乡试充监临官,武科充主试官;其属下⽂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均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

其官品⾼于巡抚,节制巡抚,但两者并⽆⾪属关系。

康熙31年定总督加衔制:由各部左、右侍郎授总督者,改兵部左、右侍郎衔(从⼆品);由巡抚授总督者,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衔(正三品)。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
(实用版)
目录
1.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构成
2.清朝地方官级别的划分
3.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具体划分
4.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特例
正文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主要包括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

在这一制度下,清朝对地方行政官员的级别划分也相当明确。

首先,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构成是省、府、县三级制。

在这个制度下,全国被划分为 18 个行省,包括直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

每个行省都有一个总督或巡抚,总督和巡抚都是该省的最高长官,负责该省的军政事务。

其次,清朝地方官级别的划分主要是按照政区划分。

不同省份、地区的官员其职衔和级别也不尽相同。

总督和巡抚的级别一般是从一品到三品不等。

而各府、州、县的官员级别则从四品到九品不等。

再者,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具体划分,是以省、府、县三级标准为基础,但在实际划分中,还会根据地理、历史、民族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

例如,四川总督就只辖四川一省,直隶则设有顺天府。

最后,清朝地方行政制度还存在一些变化和特例。

例如,在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以后,特派大臣开始兼管府尹事,从六部尚书、侍郎内选任。

而在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以后,直隶州、直隶厅开始实行散
州、散厅制度,使得地方行政区划更加灵活。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行政区划清朝行政区划是指清朝在其统治下所建立的行政区域体系。

清朝的行政区划可追溯到其前身明朝的行政区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具体的行政区划如下:一、行省制度清朝实行的最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

行省是由一位巡抚或总督领导的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机构。

清朝初期设置了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湖广、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13个行省。

乾隆年间,行省增至直隶、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广、四川、云贵、陕西、辽东、新疆、台湾等13个。

二、道制度道是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省,是行省下设的地方行政单位。

道下辖若干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

清朝初期设有:河道、山东道、山西道、皖道、江西道、浙江道等。

后来随着行省的增设和调整,道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三、府制度府是道下设的行政区划单位,类似于现代的地级市。

府下辖若干州、县等地方行政区。

清朝初期的府有杭州府、南京府、苏州府、扬州府等。

清朝末年设有直隶总督府、河南道、山东道、山西道、湖南道、湖北道等。

四、州制度州是府下设的行政区划单位,是行省、道、府之下的最基层行政单位。

清朝的州设置相对灵活,数量和范围随时调整,与当地的行政、经济和人口等因素有关。

州下辖若干县等地方行政区。

五、县制度县是州下的行政区划单位,是清朝的最小行政区域单位。

县一般由县令或知县领导,负责执行地方行政、财务和法律事务。

县下辖乡、村等基层行政单位。

除上述行政区划外,清朝还设有直隶、特区等特殊行政区划单位。

直隶是直接归属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特殊行政区,直辖多个县。

特区是设立在边疆或特定地区的行政区划单位,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清朝行政区划体系的设置和调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民族分布、行政效能等。

在清朝统治时期,行政区划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国家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明代李釜源在他所编纂的《地图综要》中写道:“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

柴桑、吴楚多仰给焉。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其土地广阔,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湖广熟天下足”是说明朝时湖广省(今天的湖南湖北)丰收的话全国的粮食就有保障了虽然现在湖南湖北还是产粮大省已经供不起天文数字的全国人口。

湖广是指洞庭湖广大区域。

清朝设有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这里的两广指广东广西和湖广的广没关系,
湖北,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发源地。

“湖广熟,天下足”包不包括广东广西?
范围:湖北省,湖南省(清朝的9个封疆大吏中分别有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所以湖广和两广不是一个地方)
湖广:元朝、明朝时有个湖广行省,辖区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省,清朝后析设湖北和湖南两省,所以一般我们称这两个省的辖区为“湖广”。

所以湖南湖北实际是把原来的湖广分成了湖南和湖北(当时没分成广南和广北真是偶然,不然现在就有东南西北四个广了)。

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地区
自然环境 盆地地形
大湖演变:湖广盆地的平原地带,因地盘下沉及大小河川的汇入,原为浩淼的水域
北部:江汉平原
传说中的云梦大泽:因长江,汉水挟带泥沙长期淤积,湖底逐渐露出水面形成平原
南部:洞庭平原
古代的洞庭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水流呈向心状水系,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区域
土地利用方式集约与精密→提高环境负载力,奠定湖广地区粮产丰足,经济发达的基础 .
“苏湖熟,天下足”,这是南宋的谚语,苏湖是指苏州,湖州,常州,嘉兴。

两广总督官职的基本介绍

两广总督官职的基本介绍

两广总督官职的基本介绍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两广总督官职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两广总督官职介绍设置由来两广地区(广东、广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

两广有总督自翱始。

”。

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才成定制。

嘉靖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总督和巡抚。

总督主理军务,比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而巡抚主民政、兼理军务,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几个。

故而总督、巡抚的辖区、驻地与三司并不一致。

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

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清代发展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的有力支柱。

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针政策,均需首达总督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于总督而收到集权的实效。

正如雍正上谕所说:“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

”正由于总督关乎一个地区的吏治民生及治乱兴衰,因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于总督人选历来都十分重视,虽说总督选任的途径有三:即皇帝亲擢、廷臣会推及吏部简选,但实际上是以皇帝亲擢为主,后两者亦得皇帝最后拍板,所以对总督的选任权便牢牢地操纵在皇帝手上,这也反映出清代皇权高度强化的历史特点。

清朝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湖广总督是什么样的存在?

湖广总督是什么样的存在?

湖广总督是什么样的存在?展开全文前言:能带上总督两个字,一般都会让人觉得是很了不起的存在,比如昔日大英帝国在各处殖民地所设的总督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笔者一直以来都对清朝的湖广总督有些神往。

脑袋中会琢磨,湖广总督是几品官?手中的权力有多大?管辖的地方有多大?历史上有哪些名臣担任过湖广总督?今天,我们一起从湖广总督的由来、权利和任职之人,这三个方面来走近它、了解它。

元朝的各行省一、湖广总督的由来1、总督从何而来?虽说古代封建王朝讲究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皇帝很难直接管理地方,必须通过委任地方官员去有效管理。

至于在地方上设多少层级,那就是一件比较综合性的事情了。

秦朝实行的是郡县两级,由朝廷来管郡,郡再管县。

后世王朝基本都还是按照郡县制的框架来进行行政区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元朝的行省制应运而生,明朝沿袭元制,就有了两京十三省。

明英宗继位之后,明朝的内忧外患开始加剧,然而因为各省长官互不统属,经常性地互相掣肘,导致一些事情无法及时而有效地处理,朝廷便认为“必设总督而后能平之”。

正统六年,朝廷下令让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征讨麓川。

此后,明清两朝就有了总督一职。

明朝的两京十三省2、湖广总督从何而来?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一段适应调整的时期。

总督在明朝刚出现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种非正式官职,属于一种派出性质,有事的时候,派个人到某个地方当个总督,事情处理完后,总督也就得卸任了,一直到明宪宗继位之后,总督才开始走向了定制的道路。

满清入关之后,地方不宁,地方武将势大。

朝廷为了更好地管控地方,便把总督发展为一种长期、正式的官职。

顺治元年,朝廷考虑到两湖地区的地缘关系,便依托于明朝的湖广行省,正式设立湖广总督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当时搞行省制时,从宋朝的荆湖路、广南西路等行政区划中搞出了一个江南最大的湖广行省,从两湖到贵州,再到两广、海南。

后来恐怕地方坐大,湖广逐渐缩水成两湖地区。

清朝朝湖广总督辖区二、湖广总督的权利1、职权湖广总督形成定制后的正式官称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总督

总督
编辑本段概述
明代
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 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遗址
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其中比较重要的总督有: 弘治十年(1497)置,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 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正德八年(1510)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宣大总督” 嘉靖二十九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蓟辽总督” 嘉靖三十三年(1550)置: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简称“浙直总督”,等等。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亦加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职衔。专务总督除部院正官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如尚书、侍郎制。 正德十四年,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在明朝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巡抚、总兵官俱听节制,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各地总督府一览(一)(20张)清代
总督
百科名片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总督这个职位。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清末湖广总督管辖区域古今地名对照

清末湖广总督管辖区域古今地名对照

清末湖广总督管辖区域古今地名对照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清末湖广总督管辖区域的古今地名对照,可有趣啦。

在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管着很大一片地方呢。

那时候的湖广,有个地方叫武昌府。

武昌府在现在呀,就是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区这一片。

你们能想象吗?以前的武昌府可是很热闹的,有好多小街巷,人们穿着古老的衣服,在街上叫卖各种东西,像香喷喷的热干面(虽然那时候热干面可能还没现在这么出名,但肯定也有类似的美食啦),还有精美的小手工制品。

现在的武昌区呢,高楼大厦林立,有好多大学,充满了文化气息,好多哥哥姐姐在那里读书呢。

还有黄州府,这个地方现在叫湖北省黄冈市。

黄冈可了不起啦,那里出了好多聪明的人。

以前在黄州府,说不定就有个小秀才在小屋里刻苦读书,就像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一样呢。

现在的黄冈,学校里的小朋友们也都特别爱学习,而且黄冈的卷子在全国都很有名,很多小朋友都做过黄冈出的练习题。

再说说汉阳府吧,它也在现在的湖北省,是现在武汉的汉阳区。

以前的汉阳府有很多小码头,船只来来往往,搬运着各种货物。

船工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干活。

现在的汉阳区,有美丽的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散步、玩耍,可惬意了。

在湖广总督管辖的区域里,还有德安府。

现在这个地方是湖北省安陆市。

安陆有很美的风景,以前的德安府也许有很多小村落,村民们过着简单又快乐的生活,大家一起种地,收获的时候,满场院都是金黄的粮食,大家的笑声传得老远。

现在的安陆,也保留着很多传统的东西,也有很多新的变化。

另外,施南府这个地方现在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呀,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以前的施南府,少数民族的同胞们穿着自己特色的服饰,唱歌跳舞。

现在的恩施,那些漂亮的民族服饰还在,而且那里的风景美得像画一样。

有高耸的大山,山上有茂密的树林,还有清澈的小溪,溪水里有小鱼游来游去。

通过了解这些古今地名对照,我们就好像穿越了时光,看到了以前的样子,又感受到现在的变化。

这就像我们自己慢慢长大,从一个小娃娃变成了懂事的小朋友,我们的家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呢。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七——湖北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七——湖北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七湖北省何宗海湖北省是中国长江流域中部的一个内陆省份。

因其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春秋时为楚国鄂王封地,别称鄂。

帝尧时为樊国。

夏时为古三苗之地。

殷商时为鄂国。

春秋时期属楚国,西部为楚文化发源地,东部大部分被沼泽覆盖,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

战国时为鄂邑。

秦代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

西汉大部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臵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在樊口设樊山戍,翌年4月,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4月,孙权称帝,筑坛祭天,9月迁都建业,武昌为吴陪都。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天纪4年)3月,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臵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属江州。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3县,属郢州,州治夏口。

南朝梁中大通4年(532年),分郢州臵北新州,州治武昌。

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3县。

隋初,撤消侨臵州、郡、县;文帝开皇9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炀帝大业3年(607年),又行恢复,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臵城塘县,同属江夏郡,9年(613年),废城塘县并入武昌县。

唐初(618-906年),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臵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15州。

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玄宗天宝14年(755年),韩仲卿(韩愈之父) 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还有8个总督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还有8个总督

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行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还有8个总督。

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

将军辖区即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办事大臣辖区为西藏青海。

直隶总督(驻保定,辖直隶)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江西安徽)两广总督(驻武昌,辖湖南湖北)闽浙总督(驻福州,辖福建浙江)云贵总督(驻昆明,辖云南贵州)四川总督(驻成都,辖四川)陕甘总督(驻兰州,辖陕西甘肃)直隶总督辖(总督驻省治)直隶省(直隶省不设巡抚)京师顺天府:宛平县大兴县省治保定府:清苑县(1870年以前)天津府:天津县(1870年以后)两江总督辖(总督驻江宁府:上元县江宁县)江苏省(江苏巡抚驻苏州府)省治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安徽省(安徽巡抚驻安庆府)省治安庆府:怀宁县江西省(江西巡抚驻南昌府)省治南昌府:南昌县新建县陕甘总督辖(总督驻兰州府,兼甘肃巡抚)陕西省(陕西巡抚驻西安府)省治西安府:长安县咸宁县甘肃省(甘肃巡抚驻兰州府)省治兰州府:皋兰县闽浙总督辖(总督驻福州府)浙江省(浙江巡抚驻杭州府)省治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福建省(福建巡抚驻福州府)省治福州府:闽县侯官县台湾省(台湾巡抚驻台北府)省治台北府:淡水县湖广总督辖(总督驻武昌府)湖北省(湖北巡抚驻武昌府)省治武昌府:江夏县湖南省(湖南巡抚驻长沙府)省治长沙府:长沙县善化县四川总督辖(总督驻成都府,兼四川巡抚)四川省(四川巡抚驻成都府,后不再设此职务)省治成都府:成都县华阳县两广总督辖(总督驻广州府)广东省(广东巡抚驻广州府)省治广州府:南海县番禺县广西省(广西巡抚驻桂林府)省治桂林府:临桂县云贵总督辖(总督驻云南府)云南省(云南总督驻云南府)省治云南府:昆明县贵州省(贵州总督驻贵阳府)省治贵阳府:贵筑县东三省总督辖(总督驻奉天府)奉天省(奉天巡抚驻奉天府)省治奉天府:承德县吉林省(吉林巡抚驻吉林府)省治吉林府:(吉林府下无本辖县,只称省治所在城池为吉林府)黑龙江省(黑龙江巡抚驻龙江府)省治龙江府:(龙江府下无本辖县,只称省治所在城池为龙江府)临近京师三省、新疆省,无总督,由巡抚直辖山西省(山西巡抚驻太原府)省治太原府:阳曲县山东省(山东巡抚驻济南府)省治济南府:历城县河南省(河南巡抚驻开封府)省治开封府:祥符县新疆省(新疆巡抚驻迪化府)省治迪化府:迪化县。

清朝十一大总督

清朝十一大总督

清朝十一大总督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

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光绪三十二年,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称东三省总督。

此外明清时还专门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地域。

顺治五年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大名(今邯郸市大名县)。

雍正八年总督署迁驻保定,直至清朝灭亡,保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直隶总督署建筑。

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督办两江(即江南省和江西省)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管辖今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等地域。

顺治四年设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今南京)。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王朝最重要的税赋来源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

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今福建、浙江等地域。

顺治二年,设立福建总督,总督府驻福州,兼管浙江。

顺治五年,改名为浙闽总督,总督府迁往衢州,仍兼管福建。

顺治十五年,两省各设总督,福建总督府驻漳州,浙江总督府驻温州。

康熙十年,将福建总督府迁往福州。

次年,取消浙江总督。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
清朝地域行政级别划分包括省、直隶州、府、县、藩部和旗。

以下是具体划分:
1. 省:全国共设有13个省,包括直隶省、江南省、山东省、
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四川省、湖广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台湾省。

2. 直隶州:设在直隶省的州,包括直隶州、河南州、河北州、山西州和山东州等。

3. 府:为省和直隶州的下级行政单位,可以直接管理县级行政区划。

府的划分较为复杂,有大府、州府和小府之分。

其中,大府有京师(北京)、户部(北京)、兵部(北京)、署理大都督府(河北保定)、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广东(广州)和福建(福州)。

4. 县:直接管理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的行政单位。

县设在府的下级,每府设县约10个左右。

5. 藩部:设在边疆地区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一级行省。

藩部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如新疆、西藏、蒙古等地。

6. 旗:设在藩部下级的行政单位,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旗主要分布在蒙古地区,包括内蒙古、外蒙古等地。

总的来说,清朝的地域行政级别划分比较复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行政单位名称和层级,主要分为省、直隶州、府、县、藩部和旗等级别。

历史趣闻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有多大的兵权?

历史趣闻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有多大的兵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有多大的兵权?
导语:总督直接掌管的部队称为督标,相应的巡抚的部队称为抚标,这部分部队由总督或巡抚直接调配,但调动部队应通知中央的兵部或军机处,否则可能
总督直接掌管的部队称为督标,相应的巡抚的部队称为抚标,这部分部队由总督或巡抚直接调配,但调动部队应通知中央的兵部或军机处,否则可能遭到弹劾。

其将领由兵部任命,但总督巡抚也可直接任命,并报兵部备案。

各省的其他部队还包括有将军管理的驻防八旗,这部分军队督抚调动不了。

部分专业部队,比如漕运、巡盐、河道等等部队,有各自领导管理,各省督抚通常也动不了。

其他绿营兵有本省提督管辖,除直属提标以外,以下还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把总等等各级军官,层层管理。

提督受兵部和总督双重领导,在地方军队的指挥系统中属于总督的下属,但其任命通常由军机处直接任命,总督对提督只有参劾权,没有任免权。

清政府把提督作为对总督的地方兵权的一种牵制。

提督以下各级将领,高级将领如总兵、副将由中央任命,中低级将领由总督提名,中央批准。

到了清末,绿营形同虚设,地方上基本靠湘、淮等私兵系统维持。

督标抚标自然是督抚的亲兵,其调动、人事任免等权利基本由督抚掌握,中央基本失去对其控制的能力。

提督多与总督巡抚有密切联系,否则就会被督抚欺凌弹劾,难以任职,而中央不敢得罪督抚,因此督抚对提督以下军官的控制权大大增强,各级军官与督抚逐步形成依附关系,其调动任免虽然形式上依然由中央控制,但中央基本上要遵循督抚的意图,双方虽有摩擦,但总的形势是兵权逐步下移。

总的来说,总督的兵权在清中前期较大,但受到的制约也很多。

虽。

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

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

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清朝湖广总督是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职,总督的管辖范围主要涵盖湖南、湖北两个省份,即湖广。

在清朝的行政体制中,总督是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统治和管理所辖地区的政务、经济、军事等事务。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朝湖广总督的管辖范围及其职责。

管辖范围湖广总督的管辖范围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两个省份,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千米。

湖南位于中国中南部,东临江西,南接广东、广西,西连贵州,北靠湖北。

湖北则位于中国中部,东临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北靠河南。

湖广总督所辖的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湖南以山水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有岳阳楼、岳麓山、张家界等著名景点;湖北则以长江三峡、武汉等地标性景观而著称。

职责和权力湖广总督作为清朝地方行政长官,拥有广泛的职责和权力。

他的主要职责包括:1.统治和管理:湖广总督负责统治和管理所辖地区的政务。

他需要维护社会秩序,推行清朝的政策和法令,处理民事纠纷,维护地方安定稳定。

2.经济发展:总督需要促进所辖地区的经济发展。

他需要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增加产量,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发展新的产业,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3.财政管理:湖广总督负责管理所辖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他需要制定财政预算,收取税收,管理官员的薪酬,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4.军事防御:总督需要负责所辖地区的军事防御工作。

他需要组织地方军队,保卫边疆,防范外敌入侵,维护边境安全。

5.民生福利:总督需要关心民生福利,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需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修筑水利工程,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督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还需要与其他官员、地方领袖、商人、农民等各界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确保地方的稳定和繁荣。

总结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主要涵盖湖南、湖北两个省份,总督担负着统治和管理所辖地区的重要职责。

他需要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管理财政,防范外敌,改善民生福利等。

总督

总督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总督这个职位。

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由来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

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详见“巡抚”)。

所辖多重者加总督。

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正统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

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

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

概述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明代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督。

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

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

其中比较重要的总督有: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正德八年(1510)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宣大总督”嘉靖二十九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蓟辽总督”嘉靖三十三年(1550)置: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简称“浙直总督”,等等。

两江总督的基本介绍

两江总督的基本介绍

两江总督的基本介绍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

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

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

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不是江苏、浙江的“两江”。

正式官衔为督办两江即江南省和江西省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于明南直隶辖地设立江南省,省府位于江宁今南京。

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区。

两江总督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

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南、江西两度分置总督,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

道光十一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

咸丰时期,太平天国占领江宁,两江总督府先后在扬州、常州、上海、苏州、安庆等地驻节。

自同治五年起,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

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不过很快恢复旧制。

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南、江西两度分置总督,不过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两省同归两江总督管辖。

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

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

清朝时期,湖广总督管辖几个省?“广”与两广有关系吗?

清朝时期,湖广总督管辖几个省?“广”与两广有关系吗?

清朝时期,湖广总督管辖几个省?“广”与两广有关系吗?回顾清朝的历史,人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湖广总督这个封疆大吏的职位,比如张之洞、袁世凯、段祺瑞等人,都曾经担任过湖广总督一职。

这一职位并非清朝首创,清军入关占领天下后,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地方,就沿用了明朝的管辖制度,同时又将总督一职由临时差遣变为常设职务,方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如若单纯看湖广总督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误认为湖广总督管辖着两湖两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

湖广总督真的能辖有四省吗?清朝时期的湖广总督,究竟管辖着多大的范围呢?张之洞其实湖广总督,真正管辖的仅有湖北、湖南两省,湖广总督的正式称谓为湖北湖南总督,又或者简称为两湖总督。

坐在这一职位上的封疆大臣,主要负责湖北、湖南两省的军民政务。

与人们印象中所想的广东、广西毫无联系。

可是无论在历史书中,又或者是电视剧中,最常见的仍然是湖广总督的身影。

明明他们的职权与广东、广西从不挂钩,那么这个官职中的“广”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为何在正史之中一直沿用着湖广总督的说法?清朝总督巡抚辖区图这一切的历史根源,其实还要从北宋初年说起。

北宋划分管辖的行政区,用到的是“路”,整个北宋的一级行政区共有十五路,这个“路”就相当于现在的省。

所以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在北宋年间,又称之为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当时的广西,被称之为广南西路。

到了元朝,一级行政区的划分模式变成了“行省制度”,这些行省面积非常大,文章中主要谈到的湖广行省,所管辖的面积不仅包括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甚至还包括海南、贵州等地。

元朝行省当时给这个行省定名的时候,最终被采纳的是湖广行省,其实他还有一个全称,就是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这个“等处”足以说明行省面积之大。

明朝建立以后,湖广行省的管辖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行省中的“两广”被单独分立出去,设立了广西、广东行省,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沿用了湖广行省的名字,不过这个时候它的全称更名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湖广总督的定义和正式简称
2.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及其历史变迁
3.湖广总督的职能和地位
4.湖广总督与广东、广西的关系
5.湖广总督的例子:曾国藩、李鸿章
正文
清朝湖广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正式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或两湖总督。

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包括今湖北、湖南全境以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

在明朝时期,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更大,包括了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后来,清朝康熙年间,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才被确定为湖北、湖南两省。

湖广总督的职能和地位非常重要,他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是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在清朝时期,总督是管理数个省份的最高掌权者,而巡抚则是某个省份的最高掌权者。

因此,湖广总督的地位和权力非常高。

湖广总督与广东、广西的关系比较复杂。

在明朝时期,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包括了广东、广西等地。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广东、广西逐渐独立,成为了独立的布政使司。

尽管如此,湖广总督仍然与广东、广西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湖广总督的例子:曾国藩、李鸿章。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的著名湖广总督,他曾经兼任湖北巡抚,后来成为了两江总督。

李鸿章也是清朝末期的
著名湖广总督,他曾经兼任湖南巡抚,后来成为了北洋大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