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心理分析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也屡见不鲜。
这些犯罪事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预防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案情简介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2019年5月,李某在宿舍楼内,趁室友不在,盗取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约5000元。
事后,李某将笔记本电脑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的家庭环境对其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其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犯罪后果1. 法律后果: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2. 社会后果:李某的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案例启示(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强化学校法律教育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云南大学生马加爵从小性格孤僻,加之自卑的因素和大学同学的关系相处的不好,一次打牌因与同学发生口角,遂起杀念,接连杀害四名大学同学,最终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执行枪决。
案例分析:此案例系为故意杀人,所以马加爵被判处故意杀人罪,并被依法剥夺政治基权利终身,执行枪决发生惨案的因素------------------(一)自身因素1长相丑陋一般认为,长相与性格有关。
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是慈眉善目,性情暴躁、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长着一幅凶相。
这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一种经常出现的情绪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一种经常出现的面部表情会凝固下来而成为面相。
马加爵小的时候长得还算可以,可是后来越长越难看,显然跟他的心灵扭曲有关。
2言语障碍,性格孤僻:马加爵自幼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家中缺乏语言环境,长大以后又不主动与人交往,他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与左脑有关,而左脑又是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的中枢。
语言能力差的人控制能力也差,容易冲动,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甚至违法犯罪。
他也曾试着和别人沟通,但每次都是遭到嘲笑)3自卑家境贫寒,交际能力差,长相丑陋,是其自卑的原因。
自卑常常会引起多疑和恨。
马加爵内心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甚至挑衅,甚至也会将别人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时刻准备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斗4情商低情商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难以与人产生心灵的互动,容易引起尴尬和窘迫,甚至出现冲突和互相伤害。
而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人。
5易冲动,一意孤行(二)家庭因素1家境贫寒2家庭教育不当,马加爵的父母马加爵的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家庭气氛非常压抑。
(三)被害人因素1唐学李和杨开红因在妨碍马加爵计划而被杀;龚博生日时没邀请马加爵被马加爵怀恨在心;2邵瑞杰和马加爵打牌发生口角,邵瑞杰批评马加爵为人直接引发惨剧的发生。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心得体会)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心得体会)求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要带图片的!1、【案例一】感情受挫竟做“黑客”近日,公司向洪山警方举报,由该公司提供服务器服务的15家政府网站被侵入,政府信息发布很受影响。
警方调查发现,武汉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小君有重大作案嫌疑。
2、请根据作用机制的标准,分析石章碧的犯罪原因。
(35%) 试论非道德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15%) 试述犯罪预防的概念及其特点。
(15%) 针对本案,你认为应如何加强犯罪预防工作。
3、年1月至4月,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南开区,法院共受理大学生犯罪案件24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5%。
在24件案件中,男性21人,女性3人,其中累犯3人;被告人主观上均有犯罪故意,无过失犯罪。
4、案例分析:李、王和徐预谋实施的是绑架罪,但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不仅实施了绑架的行为,并且还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
1、【案例三】顺手牵羊知法犯法小常是武汉重点大学应届法学硕士毕业生,虽毕业临近,但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家庭条件本就不好的他,经济上更加捉襟见肘。
前不久,小常像往常一样回宿舍。
2、没有钱花大学生做起“梁上君子”盗窃案例是大学生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为临时见财起意,慑于法律的威严,发案后大多会主动投案,量刑上也会从轻处罚。
3、案例1:陈xx、单xx均为学校在校学生,一天陈约单去中学打龚成,因龚向另一学生强索钱财。
两人在校门口,正好碰上学生胡栏住龚,陈上去就打,打后胡提出要钱,龚只好同意交出70元钱由陈、胡等人分。
4、案例 1 因为在租影碟的时候与他人发生口角,海淀走读大学学生栗从保安手里接过藏在保卫室里的砍刀,将对方乱刀砍伤。
5、沉迷程序设计误了学业今年27岁的卓科,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1998年,卓科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知名高校的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报告引言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背景的多样化,大学生犯罪案件逐渐增加。
本报告旨在对大学生犯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犯罪背后的原因和社会影响。
案例一:非法拘禁案例案例描述:2019年某大学一名大一新生被同班同学非法拘禁数天,并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
案情分析:案件中涉及的主要犯罪行为是非法拘禁和虐待。
从分析可以发现,案犯的主要动机是对受害人的个人恶意,与他们之间的冲突有关。
案犯认为受害人言行不当,情绪失控,因此采取极端手段对其进行惩罚。
原因探讨:这种案件反映了大学生过度自信、心理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压力时,常常存在自尊心脆弱、容易受到冲动驱使的问题。
同时,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导致此类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缺乏沟通、欠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使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社会影响:此类案件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也对案犯及其同学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案例二:网上诈骗案例案例描述:一名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诱导求职者缴纳培训费用后潜逃。
案情分析:案件中涉及的主要犯罪行为是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制造虚假标的物、诱骗受害人缴纳费用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后潜逃。
具体分析案件可发现,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匿名特性和通信技术,隐匿身份,使得受害人很难追溯。
原因探讨:这类案件凸显了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网络安全的足够意识和防范能力,容易被网络犯罪分子诱导和欺骗。
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压力和求职竞争的双重挤压,常常表现出渴望迅速取得经济收益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社会影响:此类案件不仅给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信任危机。
大学生著名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李某某强奸案作为一起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犯罪原因、法律适用、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以李某某强奸案为例,对大学生著名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及基本事实1.案件背景李某某强奸案发生于2013年5月,当事人为某大学在读本科生李某某(化名)与一名女大学生。
案件发生后,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成为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典型大学生犯罪案件。
2.基本事实2013年5月某日晚,李某某在校园内以参加同学聚会为由,将一名女大学生骗至宿舍。
随后,李某某以暴力手段强奸了该女大学生。
案发后,该女大学生向公安机关报案,李某某被依法逮捕。
三、案件分析1.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道德观念缺失。
李某某强奸案中,李某某作为大学生,本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他却因道德观念缺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法律意识淡薄。
李某某在犯罪过程中,对法律的威慑力认识不足,导致其以身试法。
(3)心理素质差。
李某某在面临诱惑和压力时,心理素质较差,无法正确应对,从而导致犯罪。
2.法律适用分析(1)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李某某的行为已构成强奸罪,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
受害人在本案中遭受了身心伤害,有权要求李某某承担民事责任。
(3)行政处罚。
对于李某某的行为,学校可依法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罚。
3.社会道德分析(1)道德教育缺失。
李某某案反映出我国部分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2)社会风气问题。
李某某案的发生,反映出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如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等。
四、启示与建议1.加强道德教育。
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强化法律意识。
高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依法行事。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某大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取游戏装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结果被诈骗团伙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小张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二: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小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情绪失控,对同学进行了暴力攻击,造成了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案例三:盗窃行为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活,选择了盗窃同学的财物。
虽然小王的行为是出于生存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此案例说明,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
案例四: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小赵在期末考试中,为了获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小赵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容易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会走向极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界限。
大学生杀人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林某,男,1990年出生,某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2013年3月,林某因感情纠纷,将女友李某杀害。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一起典型的大学生杀人案件。
以下是该案的基本情况和法律分析。
二、案件经过2013年3月,林某与李某相恋。
起初,两人感情融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某逐渐对李某产生不满。
他认为李某过于任性,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某日,林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林某情绪失控,持刀将李某杀害。
案发后,林某将李某尸体藏匿于家中,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警方在林某家中找到了李某的尸体。
随后,林某被抓获归案。
三、法律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林某持刀杀害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
2. 刑事责任林某作为硕士研究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然而,他在感情纠纷中丧失理智,故意杀害李某,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的刑罚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鉴于林某的犯罪情节,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 附带民事诉讼李某的家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林某赔偿经济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林某的犯罪行为给李某的家属造成了经济损失,判决林某赔偿李某家属经济损失人民币十万元。
四、案件启示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
因此,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 加强法制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三、反思
坚持德智体心的全 面发展。 面发展。德智体心 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作用和制约的。只 作用和制约的。 有全面发展才能做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 人,是大学生走向 社会, 社会,成家立业的 基石。 基石。
品格
人格
体格
儒家教育古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 不骄,威而不猛。 不骄,威而不猛。”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件梗概
2004年2月23日在云 年 月 日在云 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 南大学学生宿舍 房 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 日公安部发出A 月 日公安部发出 级通缉令。 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 月 日罪犯在海南三 亚被抓获。 亚被抓获。
二、犯罪原因的分析
暴力犯罪行为的情境前因 ——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当时众人 打牌时因同学说他作弊而发生口角, 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 把他的种种“劣迹”数落了一番,特别是有人 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 言“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 刺激了他的自尊心, 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他说当时只是想杀死那一 人而已。 人而已。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 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被害人是在冲突过程中首 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 先采用语言伤害的人。暴力行为可能是一种试 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图挽回面子的报复行为。
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小王(化名)因涉嫌盗窃被警方逮捕。
据悉,小王曾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大二期间,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小王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他先后在宿舍、图书馆等地盗窃了多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物,涉案金额达数万元。
最终,小王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法制观念淡薄: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2)道德修养不足:小王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道德修养下降,无法抵制不良诱惑。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法制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2. 危害分析(1)损害他人利益:小王的盗窃行为给被盗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被盗者的生活。
(2)破坏社会秩序:小王的盗窃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3)损害自身形象:小王的犯罪行为使其在同学、老师和家长中的形象受损,对其今后的学业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提高道德修养: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4.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5.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起到警示作用。
四、总结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这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法制教育、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预防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缓解 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 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受到外界 。同时,他们也应该学会自律,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改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游戏、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关注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调查 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 大量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资料 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取 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最 果,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和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王是一名大学生,他在一次考试中作弊被发现,受到了 王感到非常沮丧和失落,他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且经常逃课。最 被学校催缴,并被要求退学。小王的父母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他们 处分是因为他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因此,他们与学校进行了沟通,要 并让小王重新回到学校。然而,学校认为小王的作弊行为已经违反了 此无法撤销处分。最终,小王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退学
-
THE END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原因分析
心理压力过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这 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采取 行为来缓解压力,如作弊、逃课等行为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 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自律而犯错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 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社会环境存在 一些不良因素,如网络游戏、校园欺凌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案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应对措施,旨在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犯罪案件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案件涉及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多种类型。
其中,盗窃和诈骗案件较为常见,抢劫、故意伤害和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
2.犯罪手段隐蔽化部分大学生犯罪手段较为隐蔽,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
同时,部分大学生犯罪后,采取销毁证据、逃避侦查等手段,使得案件侦破难度加大。
3.犯罪动机复杂化大学生犯罪动机复杂,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情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因情感纠葛、心理压力等原因而犯罪。
4.犯罪主体年轻化大学生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年龄多集中在18-22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犯罪。
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子女缺乏自律意识,道德观念淡薄。
同时,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
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存在缺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如网络不良信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色情内容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模仿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4.个人心理因素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采取极端行为。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五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关键词: 犯罪原因;教育缺失;心理矛盾内容提要: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
就这个时期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前居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如今也逐步被卷入社会化、市场化浪潮之中。
入学时的高额收费、毕业时的双向选择,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使现在的大学生较以往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担和压力。
经济、学习、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上不堪重负,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据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1}。
从卢刚事件到马晓明杀亲,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学到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这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已不容我们对这个犯罪群体忽视。
以往学者们在探究大学生犯罪原因时,更多的是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主体外因素。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心理分析
案例1:9名从事传销大学生打死不听话新人后抛尸珠江行凶的9人都是大学生,他们被师兄师姐骗进传销窝,从不情愿到“成长”为骨干,还将一名“不听话”的新人殴打致死……昨天, 9人在牛山法庭过堂25岁的计算机系大学生吴某亮本应有个大好前程,然而一切都随着他被骗进传销组织“杏花村”而改变了——他最终认同了传销的歪曲的价值观,成为传销骨干。
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其他8名大学生。
24岁的大学生刘某智被骗进“杏花村”,由于“不听话”,吴某亮等上述9人商议后决定“送人”——他们殴打刘某智,威逼其交纳3800元的“加盟费”,直到将其殴打致死,然后将其尸体抛入珠江。
去年1月-6月,吴某亮等9人先后归案,吴某亮是因为忍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首。
昨天,吴某亮等9名大学生嫌犯涉嫌故意伤害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一案在(东莞)牛山法庭开庭审理,他们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案件将择日宣判。
庭审9名被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昨日上午,吴某亮、刘某星等9人涉嫌故意伤害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一案在牛山法庭开庭审理。
根据检察院起诉书,吴某亮等人都是一个名叫“杏花村”的传销组织的领导级人物,其中刘某星职务最高,是“片长”,负责管理几个不同的“家庭”,他有调动人员和动用钱物的权利。
汪某周职务最低,是“家长”,负责管理“杏花村”这个家庭。
根据庭审情况,吴某亮等9人都是80后,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他们大多是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成员之间多为同学、校友和师兄、师妹的关系。
9名被告中,何某芬和牟某鑫是同学关系,何某芬以网络营销为由,将牟某鑫骗到传销窝点,吴某亮也是被同班同学骗来传销的。
吴某亮等人思路非常清晰,说话很有文采,吴某亮在接受采访时出口成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很难面对自己的错误”。
引子:大塘头东街6号704房“杏花村”是一个传销窝点的名字,位于东城区大塘头东街6号704房。
为了防止被骗来的新人逃脱,同时也为了规避警方的侦查,“杏花村”实行封闭式管理。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几个大学生犯罪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广大大学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大学男生因涉嫌盗窃被捕某大学男生小王,因家庭贫困,生活费用难以保障,于是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利用晚上熄灯后,潜入学校宿舍,盗窃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最终,小王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并被学校开除。
案例分析:小王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盗窃行为的认识。
他在面对贫困生活时,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而是选择了违法的道路。
这充分说明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 案例二:某大学女生因网络诈骗被捕某大学女生小李,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陌生男子,两人互生情愫。
后来,该男子以各种理由向小李借钱,小李信以为真,先后向其汇款数万元。
最后,小李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男子涉嫌网络诈骗,已被抓获。
案例分析:小李在网络交往中,缺乏对陌生人的警惕性,轻信了对方的谎言,导致财产损失。
这提示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3. 案例三:某大学男生因故意伤害被捕某大学男生小张,因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其打成重伤。
事后,小张深感懊悔,但已无法挽回。
最终,小张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小张在情绪失控时,没有冷静思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理智处理,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启示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制观念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大学生法律犯罪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或参与者。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为例,对大学生法律犯罪问题进行剖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李某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名自称“投资专家”的网友,对方声称可以带李某进行网络投资,保证高额回报。
李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投入了数万元资金。
然而,当李某提出提现时,却发现账户已被冻结,投资款无法取出。
此时,李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即报警。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属于网络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构成诈骗罪。
2. 犯罪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李某作为一名大学生,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在本案中却未能识别对方的诈骗行为,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
(2)利益驱动: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学生对投资的渴望,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使大学生陷入陷阱。
(3)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面临诱惑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
3. 案件影响(1)经济损失:李某投入的资金无法追回,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2)心理创伤:本案给李某及其家庭带来了心理创伤,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3)社会影响:本案暴露出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引发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关注。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应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五、总结本案反映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启示
这个案例提醒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建立心理 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案例二:四川大学 学生杀人案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xxxxxxx
大学生犯罪案例 及案例分析
-
1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2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3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 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概述
2011年,在浙江大学 校园致死。据报道,该 学生曾在高中时就有 过类似的不良行为, 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 视和管教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揭示了高校学生犯罪的 另一个常见原因——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学业、生活、 情感等多重压力下,容易产生心 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偏执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就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此外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或溺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容易在冲突中采取过激 的行为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概述
2013年,北京大学一名医学研究生在宿舍内使用化学试剂将室友毒害。据报道,该学生与 室友之间存在一些琐碎的矛盾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同样是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投毒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犯罪行为,但该学生却 因为一些琐碎的矛盾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这表明该学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在校园中也不乏一些大学生触犯法律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给大学生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案例介绍案例背景: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据了解,该生家境贫寒,父母均为农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在读高中。
由于生活压力,该生萌生了盗窃的念头,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案例经过:某日凌晨,该生趁学校宿舍楼管理员休息之际,潜入宿舍楼,盗取了他人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得手后,他将赃物变卖,企图弥补家庭经济困难。
然而,在作案过程中,他被宿舍管理员发现并报警。
警方介入调查后,该生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案例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该生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均为农民,收入微薄。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无法给予其足够的物质支持,导致其生活压力增大。
(2)心理因素:该生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未能正确面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心理压力下,他产生了犯罪念头。
(3)法律意识淡薄:该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治观念,认为盗窃行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2. 危害分析(1)对个人危害:该生因触犯法律,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不仅对其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还影响了其未来的发展。
(2)对家庭危害:该生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给弟弟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3)对社会危害:该生的犯罪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损害了社会风气,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心理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心理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法律处理途径,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小明,男,20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入学后,小明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之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他心理压力巨大。
在承受不住压力的情况下,小明开始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在一次班级聚会中,小明因情绪失控,与同学发生争执,将对方打伤。
事后,小明被校方处以留校察看处分,并面临公安机关的刑事责任追究。
三、案例分析(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1. 环境适应问题: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面临着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难以适应新环境,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2.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个人因素:性格特点、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法律处理途径1. 校内途径(1)心理咨询: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辅导员、班主任的关心与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2. 校外途径(1)法律援助:学生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寻求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心理卫生机构:学生可以到心理卫生机构进行心理治疗,改善心理状况。
(3)家庭支持:家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三)案例中法律问题的处理1. 学校处分:学校对小明进行留校察看处分,旨在教育引导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
2. 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对小明进行刑事责任追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对小明进行处罚。
四、案例分析结论1. 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近年(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然而,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因触犯法律而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进行回顾,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
一、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回顾1. 案例一:2018年,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该学生曾在宿舍内盗窃同学财物,涉案金额达数千元。
2. 案例二:2019年,某高校一名研究生因涉嫌猥亵女同学被警方逮捕。
经审理,该学生曾多次在校园内对女同学进行言语侮辱和肢体骚扰。
3. 案例三:2020年,某大学一名学生因涉嫌诈骗被警方抓获。
该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虚构身份,骗取他人钱财,涉案金额达数十万元。
4. 案例四:2021年,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涉嫌参与网络赌博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该学生曾组织多名同学参与网络赌博,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二、大学生触犯法律原因分析1. 法治观念淡薄: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认为违法成本低,导致其法治观念淡薄。
2. 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挫折和压力,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不理想,缺乏家庭教育,导致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出现偏差。
4. 学校教育不足:高校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5. 社会环境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不良信息、低俗文化等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反思1. 强化法治教育:高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2. 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3. 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9名从事传销大学生打死不听话新人后抛尸珠江行凶的9人都是大学生,他们被师兄师姐骗进传销窝,从不情愿到“成长”为骨干,还将一名“不听话”的新人殴打致死……昨天, 9人在牛山法庭过堂25岁的计算机系大学生吴某亮本应有个大好前程,然而一切都随着他被骗进传销组织“杏花村”而改变了——他最终认同了传销的歪曲的价值观,成为传销骨干。
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其他8名大学生。
24岁的大学生刘某智被骗进“杏花村”,由于“不听话”,吴某亮等上述9人商议后决定“送人”——他们殴打刘某智,威逼其交纳3800元的“加盟费”,直到将其殴打致死,然后将其尸体抛入珠江。
去年1月-6月,吴某亮等9人先后归案,吴某亮是因为忍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首。
昨天,吴某亮等9名大学生嫌犯涉嫌故意伤害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一案在(东莞)牛山法庭开庭审理,他们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案件将择日宣判。
庭审9名被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昨日上午,吴某亮、刘某星等9人涉嫌故意伤害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一案在牛山法庭开庭审理。
根据检察院起诉书,吴某亮等人都是一个名叫“杏花村”的传销组织的领导级人物,其中刘某星职务最高,是“片长”,负责管理几个不同的“家庭”,他有调动人员和动用钱物的权利。
汪某周职务最低,是“家长”,负责管理“杏花村”这个家庭。
根据庭审情况,吴某亮等9人都是80后,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他们大多是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成员之间多为同学、校友和师兄、师妹的关系。
9名被告中,何某芬和牟某鑫是同学关系,何某芬以网络营销为由,将牟某鑫骗到传销窝点,吴某亮也是被同班同学骗来传销的。
吴某亮等人思路非常清晰,说话很有文采,吴某亮在接受采访时出口成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很难面对自己的错误”。
引子:大塘头东街6号704房“杏花村”是一个传销窝点的名字,位于东城区大塘头东街6号704房。
为了防止被骗来的新人逃脱,同时也为了规避警方的侦查,“杏花村”实行封闭式管理。
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家庭”,吃住在一起,手机统一上交,定时发放向家里人“报平安”。
“杏花村”名义上经营的产品是“瑞士金表”,其中很多成员都是以找工作为名被骗来的大学生,大学生吴某亮和牟某鑫就是这样被自己的师兄、师姐骗来的。
原本他们也是百般不情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成了传销骨干。
据警方查明,自2006年起,吴某亮、杨某坤、刘某星、曲某江、牟某鑫、于某山、焦某波、何某芬、汪某周9人先后来到“杏花村”。
截至案发时,刘某星、于某山、何某芬、牟某鑫都已经达到了B级经理,吴某亮、杨某坤、曲某江、焦某波均已达C级大主任。
其中,刘某星职务最高是“片长”,汪某武是杏花村的“家长”。
第一幕:新人“不听话”2009年12月初,牟某鑫以找工作为由,把24岁的大学生刘某智骗到了“杏花村”。
刘某智反抗意识非常强,吴某亮供述他对刘某智的印象时说:“湖南人,很壮,不听话。
”不听话的刘某智让“家长”汪某武感受到了威胁,他打电话将刘某智不服从管理的情况反映给牟某鑫。
牟某鑫又向“片长”刘某星进行了汇报,刘某星告诉牟某鑫:“这个人留不住了,安排人送掉吧。
”经过商议,牟某鑫等人决定对刘某智这个不听话的业务员启动“送人”程序。
第二幕:“送人”打死人所谓的“送人”,牟某鑫的解释是传销网络内部的“潜规则”,就是“交钱走人”,不交钱就要打耳光吓一下。
2009年12月9日7时许,在“杏花村”的新人房内,吴某亮、杨某坤、曲某江要刘某智缴纳3800元“加盟费”,牟某鑫和汪某武在客厅和活动室内用手机大声播放音乐。
牟某鑫供述说,“送人放音乐”也是潜规则之一,目的是为了掩盖被殴打者的惨叫声。
吴某亮当庭供述说,他先是上前打了刘某智一个耳光,刘某智想站起来,吴某高、杨某坤和曲某江三人上前把刘某智按倒在地进行殴打,逼刘某智打电话筹钱。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刘某智被打得实在受不了,先是被迫交出了600元,随后又让朋友给他存了2000元。
10多个小时后,刘某智在新人房内死亡。
第三幕:抛尸入珠江经过商议,吴某亮等人商量决定抛尸。
他们将房间里的床单撕成布条,捆绑住刘某智的尸体,然后用被单和床单包裹好装入一个绿色的袋子里。
接着,吴某亮、杨某坤、曲某江三人搭乘出租车前往广州,将刘某智的尸体抛进珠江。
2009年12月29日,广州市南河道上滘船厂附近水域,刘某智的尸体被群众发现。
“送人”出事后,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按照“片长”刘某星的安排,吴某亮、牟某鑫等人先后离开了“杏花村”传销窝点,这也是吴某亮和牟某鑫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脱离传销。
尾声:9人被检察院起诉去年1月-6月,刘某星、于某山等9人先后归案,其中曲某江到河南省兰考县公安局投案,备受良心煎熬的吴某亮在父亲的劝说下,到河北省定州市公安局投案。
今年1月20日,东莞市检察院对吴某亮、牟某鑫等9人提起公诉。
检察院认为,吴某亮、刘某星、牟某鑫等9人结伙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死亡,还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为名,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担负刑事责任。
疑犯吴某亮:人在那种情况下会渐渐失去理智吴某亮今年25岁,曾在吉林一所大学读计算机专业。
临近毕业的时候,吴某亮被同班同学骗到“杏花村”。
吴某亮说,他连续10天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有“家长”向他灌输快速致富的方法。
他的手机也被收走了,那些人会定时将手机给回他,让他向家人报平安。
吴某亮说,他不敢说出真相,因为每次旁边都有人监视。
吴某亮说,当时吃的没有营养,活在很小的天地里,每天早上玩一些很简单的文字游戏,还会进行例牌的节目表演。
吴某亮用“身不由己”形容当时的那段生活。
吴某亮也对自己最终认同了那套歪曲的价值观进行了反思,他说:“人在那种情况下会渐渐失去理智,所学的知识已经不起作用了。
”吴某亮一直当刘某星是他的精神导师,刘某星曾告诉他“好好干两年赚100万没问题”。
事实上,两年传销吴某亮仅仅拿到了几千元。
吴某亮透露,上级会给他电话号码,让他打电话骗人,他曾以找工作为名骗了不少大学生。
吴某亮说,两年时间里,他从最底层一步一步升为C级大主任之后,也有了一种成就感,有了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优越感。
“出事”之后,吴某亮曾经到过北京,想开始新的生活,但在看法制节目的时候,总会想到刘某智。
最终,他在父亲的劝说下,选择了自首。
吴某亮哭着说:“我曾想过要光宗耀祖……”案例2:珠海三歹徒入校园抢劫一名大学生被杀本月3日晚上7时许,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一对情侣带着两台电脑在一偏僻的荔枝园谈恋爱,遭三名歹徒抢劫。
男生叫女生拿着电脑快逃,然后留下来和歹徒进行激烈搏斗,被歹徒捅伤腹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称,女生听到这消息后当场就晕倒。
据称,该男生是大一新生。
案例3:“高分低能”是一个伪问题文/马振海考试,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总结或评判手段。
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每到期中或期末总免不了要组织考试,通过考试,一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二来鉴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自然,考试分数,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尤其高考,高考成绩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更能反映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教育管理水平;高考分数不仅反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深造资格。
学习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
学生出身的人都明白,都曾经历过。
作为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既要认真听讲,又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又要同学间互助;既要有考前准备,又要在考试中临场发挥;面对考试分数,既要调整心理上的压力,又要做新学期的打算;……。
尤其是面对全国高考,考前学生学习之艰苦,心理压力(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老师的)之大,凡是经过的人都有记忆。
可以说,我国的高考,是很考验人的。
能不能经得起考验,高考分数是最有说服力的。
高考分数,是跨入高校门槛深造的资格证明。
因为,高考分数包含着报考者的各种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高分低能”论调,令人不可思议。
持这种论调的人,其心目中的“能力”是指什么?谁能相信,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应变能力,不能自我管理,这样的人会有学习能力,能考出高分?有人可能会说,学习是次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主要的。
那么,什么是实际问题呢?高考题,无论是数学题,还是理化题,还是语文题,其内容不是要考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吗??比如,1+1=?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总不能说,就这个问题得满分的“低能”,得零分的是“高能”吧。
持“高分低能”论调的人,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能力”就是乱七八糟的所谓“社会适应能力”;再就是嫉妒心态。
只根据极个别的现象得出我国教育“高分低能”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不排除目前高考中的乱加分及舞弊现象,在极个别的大学生身上有“高分低能”现象。
但这不是主流。
实际上,社会上“低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
因此不能把极个别现象概括为“高分低能”。
所以,完善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大学管理制度,是紧迫而必要的。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
目前很有必要净化大学环境,以利于大学生的学习。
高校管理者,及高校的师生,一定要把大学视为社会的一部分,而不能认为大学是社会的全部,更不能把大学办成大杂院。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以后的事。
不能越俎代庖。
大学有大学自己的氛围和规律,大学师生要适应大学自身,而不应该讲究去适应五花八门的社会。
参加工作的人士们,你们想想,你除了适应自己所在的部门,你能适应各行各业的社会?你一个公务员,需要有医院医生的能力?你如果是个医生,需要培养官场或商场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一个人一生的活动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大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不讲求学习能力,讲求所谓的“高能”、“全能”,现实吗?“高分低能”,我之所以称之为伪命题,是因为学校的“高分”与非学校的“能力”相提并论。
高考,是不存在真正的“高分低能”问题的。
高分对应的肯定是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这是任何一所大学首先要重视的。
因此,无论是高考制度改革,还是大学教学制度的设计,都不应该拿“高分低能”说事。
因为它是伪命题。
四,案例:2005年9月下旬,浙江温州警方宣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7·28”跨省抢劫杀人案告破。
令人震惊的是,干下抢劫杀人重案的犯罪嫌疑人罗吉军和卓科,竟是从长沙岳麓山下某知名高校走出来的“天之骄子”。
而他们作案的动机,则是为了获取创业的“第一桶金”,早日实现当老板的梦想。
警方同时查明,他们此前还在深圳劫杀了一名的哥。
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此案已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沉迷程序设计误了学业今年27岁的卓科,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1998年,卓科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某知名高校的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