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虫--疟原虫(DOC)

合集下载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疟原虫(二)

疟原虫(二)

疟原虫(二)六、致病(一)潜伏期间日疟原虫:长潜伏期:6~12个月短潜伏期:11 ~ 25天恶性疟原虫:7 ~ 27天,平均12天再燃:(二)疟疾发作红细胞内疟原虫经过几代裂体增殖,血中虫数达一定数量时,引起疟疾发作。

发作:残存的红内期原虫发生抗原变异后,逃过机体的免疫作用后,再次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复发:红内期疟原虫经药物治疗或人体免疫杀伤作用被彻底消灭后,经过一段潜隐期,重新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疟疾发热病人尸解显示肝脾肿大,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

脾肿大(三)贫血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脾功亢进: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骨髓造血受抑制免疫性溶血: 1.红细胞膜上的免疫反应2.红细胞自溶(四)凶险型疟疾凶险性疟疾更多的见于恶性疟原虫,常发生于青少年及无免疫力的青年。

临床表现:脑型疟可出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昏睡或昏迷、晕厥、呕吐。

死亡率高。

感染RBC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疟色素沉积在脑血管内,使脑呈现出灰褐色,右边是正常对照脑型疟病理标本(左)七、诊断根据患者在疟区的居住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派遣维和人员等国际事务日趋增多,特别是同高疟区国家的往来,不可避免地将疫区流行的疟疾引入我国。

准确、及时诊断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疟疾的基础。

疟疾诊断原则(国标)八、防治(一)治疗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 。

1.治疗用药建议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关键的问题。

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上世纪90年代后,青蒿素类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常见寄生虫 疟原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疟原虫
三、致病
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 红细胞碎片 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
巨噬细胞
产生内源性致热原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失去平衡,引起发热
疟原虫 三、致病
3、疟疾再燃与复发 • 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后 患者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体内残留的少量 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疟疾发作。 • 再燃与宿主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 有关。
三、致病
疟原虫
疟疾免疫
1、先天性免疫:与宿主的种类和遗传特性有关
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带虫免疫:人类受疟原虫感染后,多能产生一定的 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血液 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称为带虫免疫。
四、诊断
疟原虫
1、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中查见红内期疟原虫为确诊 疟疾的依据。检查方法为厚、薄血膜检查法。 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等。多用于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及筛选输血对象。
疟原虫
疟原虫
二、生活史
红细胞外期
雌性按蚊 叮人 含子孢子
子孢子 进入肝脏
体积增长
摄取营养
核分裂
滋养体
吞噬细胞 吞噬
进入红细胞
肝细胞破裂 裂殖体 含裂殖子
疟原虫
二、生活史
子孢子
• 速发型(TS)
• 迟发型(BS):在肝细胞内处于休眠期,称为休眠子 ,是引起疟疾复发的原因
• 间日、卵形:有
• 恶性、三日:无
三、致病
疟原虫
1、潜伏期: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
作的间隔时间。
• 间日:11-25d
恶性:7-27d

疟原虫

疟原虫
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无性生殖( 人: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无性生殖 裂体生殖) 终宿主——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蚊:终宿主 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2.感染阶段:子孢子 2.感染阶段:子孢子 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 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 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 体)
(3)贫血:疟疾发作数次后,可出现贫血 原因: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 胞 3.骨髓造血受抑制 3.骨髓造血受抑制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 体)
2.1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 胃,仅♀♂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 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 小配子(microgamete)。 小配子(microgamete)。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 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 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 大配子
前言
疟原虫(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 Parasite) Malaria) (Malaria)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 病”、“打摆子”、“发疟子”、“脾 打摆子” 发疟子” 寒”、“瘴气”等。 瘴气”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 发热和出汗。 战、发热和出汗。

原虫实验2 疟原虫

原虫实验2 疟原虫

传播疟疾: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症状 严重危害:疟疾可导致高热、寒战、贫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控制和预防:全球正在努力控制和预防疟疾的传播包括使用杀虫剂、蚊帐、疫苗等措施
蚊子:疟原虫通过蚊子的叮咬进入 人体
展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疟疾问题
建议:加强疟疾防控提高疫苗接种 率
展望:研发更有效的疟疾疫苗和治 疗手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疟疾 挑战
展望: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水平减少 疟疾传播
汇报人:
活史
意义:为疟疾 的诊断、预防 和治疗提供科
学依据
内容:研究疟 原虫的生物学 特性包括形态、 结构、生活史 和传播方式等
方法:通过实 验观察和数据 分析等方法对 疟原虫的生物 学特性进行深
入研究
目的:研究疟疾的传播途径和 机制
意义: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 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发现疟疾的传播途 径和机制
实验数据表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数量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感染程度越高繁殖数量 越多。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和传播机制是疟疾发 病的关键因素为预防和治疗疟疾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加强药物研发提高治 疗效果
建议: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免 疫力
展望:探索新型防治方法减 少疟疾传播
性。
采集疟疾患者的血 液样本
将血液样本接种到 培养基上
观察疟原虫在培养 基上的生长和繁殖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 行分析
数据分析:对实 验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和解释以评 估实验方法的可 行性和可靠性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环状体

种 疟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期 形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 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TS) • 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BS)
• Lysenko(1977)提出子孢子多态学说 • Krotoski(1980-1986)发现肝细胞内休眠子
(hypnozoite)
– 休眠子形态特点:2.9-7.0µm, 膜较厚,单核,胞质淡, 有泡状物
• 球形体、线粒体、内 质网、核蛋白体等
• 细胞核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裂殖子超微结构 (电镜图)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
– 裂殖子粘附红细 胞表面
– 红细胞变形 – 侵入红细胞 – 封口
全过程约需10-15分钟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裂 殖 子 侵 入 红 细 胞 的 过 程
原虫概论与疟原虫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4种?人疟原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疟疾疟疾malaria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种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人脊椎动物宿主蚊媒介宿主肝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发育胃内配子生殖胃壁孢子生殖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人体内发育阶段人体内发育阶段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发育子孢子子孢子红外期裂殖体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裂殖子ts子孢子蚊bs红外期裂殖体休眠子红外期裂殖子蚊肝细胞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人体内发育阶段人体内发育阶段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发育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循环和有性体形成环状体环状体ringform大滋养体大滋养体trophozoite裂殖体裂殖体schizont红内期裂殖子红内期裂殖子merozoite配子体配子体雌雄gametocyte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人体内发育阶段人体内发育阶段红细胞内期?四种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点种?疟色素malarialpigment的形成内期各期特点?被寄生红细胞的变化血红蛋白消化珠蛋白氨基酸合成原虫蛋白血红素高铁血红素疟色素疟色素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蚊体内发育阶段蚊体内发育阶段蚊虫能否被疟原虫感染取决于下列因素??蚊虫种类蚊虫种类

原虫——疟原虫

原虫——疟原虫

原虫——疟原虫大纲:间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流行病学及防治原则。

一、形态人体内红细胞期: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二、生活史㈠在人体内发育过程:RBC外期(红外期)---寄生于肝细胞RBC内期(红内期)---寄生于红细胞1.红外期:雌性按蚊叮咬人肝细胞内寄生随血流★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30分进入肝脏,寄生于肝细胞★子孢子有两种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从肝细胞中经多分裂法裂体增殖的裂殖子,方可进入RBC2. 红内期进入RBC肝细胞内出来的裂殖子环状体裂殖体形成再次侵入RBC(有性生殖的开始)形成配子体裂殖子被消灭★疟原虫以RBC内Hb为营养★致病阶段:红内期无性体★红内期有配子体的出现,是有性生殖的开始★从RBC出来的裂殖子,不会再进入肝脏。

㈡蚊体内的发育:☇按蚊吸血☇☈配子体进入蚊胃☇☈配子合子动合子叮咬进入人体子孢子集中于唾液腺囊合子(卵囊)小结:感染阶段:蚊—子孢子输血或器官移植---红内期无性体★感染方式:按蚊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胎盘垂直传播★寄生部位:肝细胞和红细胞★传播阶段:红内期的配子体★传播媒介:按蚊★致病阶段:红内期无性体三、致病(一)致病因素:RBC内期无性体(二)潜伏期:子孢子进入至疟疾发作,受虫株感染数量方式及机体免疫力影响。

1*红外期+红内期早期(1-数代)[问输血性疟疾呢?]间日疟:11-25天,可长至6-12个月或更长恶性疟:7-27天三日疟:18-35天(三)疟疾的发作:1.疟疾的发作周期:与红内期的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红内期疟原虫数量相关,即发作阈值。

Pv.10-500个/mm3,Pf500-1300个/mm3。

典型发作:(一般全过程约8-10hs)冷(寒战) 热(高热) 汗(退热)1-2h 1-8h 1-5h2.发作病因:裂殖子巨噬细胞吞噬后裂殖体各种代谢产物刺激其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胀破RBC 残余及变性的HbRBC碎片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逐渐当体内刺激寒战、高热恢复正常物被清除后典型发作3.典型发作的时间间隔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吻合4.疟疾的复发与再燃:1.复发:RBC内已无疟原虫,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发作。

疟原虫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vivax P. Malariae P. falciparum P. ovale
一、形

1.环状体(ring form)—早期滋养体 环占RBC 1/3,核紫胞质蓝 2.滋养体(trophozoite)—或称大滋养体 核大,伪足, 空泡,疟色素出现,RBC 胀大 和薛氏点出现 3.未成熟裂殖体(immature schizont) 核分裂<12, 胞质未分开, 疟色素分散, 薛氏点多

的红内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 增殖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在无再感染的 情况下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再燃。
复发(relapse)
疟疾初发后红内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经 虫媒传播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 隐期,又重新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发作称疟 疾的复发。 复发与肝内迟发型子孢子被激活有关 间日疟、卵型疟有复发、再燃 恶性疟、三日疟仅再燃、无复发
防蚊叮咬: 疫苗预防:
蚊帐
单克隆抗体疫苗、DNA疫苗
2.治疗病人
氯喹、青蒿素、蒿甲醚: 杀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临床发作 伯喹、乙胺嘧啶: 作用于配子体、阻断传播; 抑制红外期裂殖体,可用于抗复发
3.灭蚊 :
拍打、药物喷洒等
疟 疾 研 究 进 展 简 介
抗疟新药的研究
(1) 青蒿素类——恶性疟、间日疟及抗氯喹 恶性疟都有疗效,作用快、症状消失迅 速。蒿甲醚、青蒿琥酯钠、双氢青蒿素 (2) 杂环酚类药物 咯萘啶、甲氟喹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原虫二(疟原虫)

原虫二(疟原虫)

cycle)
致病和临床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致病致病阶段: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 1. 潜伏期
红外期发育时间 红内期反复裂体增殖达一定数量 P. v. :11-25天, 6-12月 P. f. :7-27天 由输血感染诱发的疟疾,潜伏期较短
致病
2. 疟疾发作(Paroxysm)
典型表现: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间歇期 发热阈值 原因 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Ronald Ross
概述
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 疟原虫科、疟原虫属 是疟疾(malaria)的病 原体 雌性按蚊为其传播媒介
概述
寄生于人类的4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免疫
免疫
一)先天抵抗力(Natural resistance)
Duffy血型阴性者对间日疟原虫有先天抵抗力 镰状细胞贫血者对恶性疟原虫不易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者
二)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带虫免疫(premunition)
诊断
诊断
病原学诊断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从受检者外 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最好在服药 以前取血检查
Merozoites lying free
P. v.红细胞内期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P. f. 红细胞内期
环状体
配子体
卵囊
子孢子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红细胞内) 小/大滋养体 未成熟/ 成熟裂殖体

疟原虫

疟原虫
中央
形态:子孢子
细长,弯曲呈C或S形, 长约11微米,直径约1.0 微米
二、生活史
• • • •
1.感染阶段:成熟子孢子 2.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媒介:雌性按蚊 4.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生活史
• 四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 •
2种宿主。在人体内主要进行无性生殖,并开始有 性生殖,在按蚊体内完成有性生殖。 1.在人体内发育 红细胞外期:在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 红细胞内期:在红细胞内,为裂体增殖,并开始 有性生殖,形成配子体
7.疟性肾病
四、诊断
1、病原检查:外周血涂片 • 同一张玻片厚薄血膜片结合 • 采血时间:恶性疟在发作开始时采血,间日疟在发作 后数小时至10几小时采血 2、免疫学检查: • 循环抗体检测: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 循环抗原检测:放射免疫试验、抑制法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 3、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技术
增大,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疟色素开始集 中

• 薛氏小点 • 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
2.2成熟裂殖体
• 裂殖子12~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 •
成堆 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释放,在血 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 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3 配子体
•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 •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 为雌性配子体或雄性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胞浆丰富,呈圆形或椭圆 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3.1 雌配子体
•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 胞质致密,色深蓝 • 核小致密,多位于虫体一侧
3.2雄配子体
•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 核大疏松,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疟原虫

疟原虫

形态(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无色透明,基本构造为核、胞质、胞 膜。 用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后,光镜下核染成 红色,胞质染成蓝色,疟色素不着色,为棕 褐色。 薄血膜中形态分为: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 裂殖体、配子体。
形态(间日疟原虫)
小滋养体(早期滋养体 ):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发育的最 早时期,有一个深红的核, 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淡蓝 色,呈环状,形状像带红宝 石的蓝色指环,故又名环状 体。 Pv环状体:环较大,约为红 细胞直径1/3;核1个, 偶2 个;红细胞内通常只寄生一 个原虫。
第一日 午前 午后 40℃
第二日 午前 午后
第三日 午前 午后
第四日 午前 午后
间 日 疟
36℃
40℃
恶 性 疟
内脏 36℃ 内脏
疟疾热型与疟原虫红内期发育的关系
致病
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体内残存少量逃避了机体免疫力的红内期疟 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后又引起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 再燃。 大约在疟疾初发停止后3个月内发生 再燃的原因是宿主免疫力降低与疟原虫抗原变异 疟疾发作后,体内红内期的疟原虫彻底被消灭,在无重复感染的情 况下,由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进入红细胞内而引起的疟疾 发作称为疟疾的复发。 大约在疟疾初发停止后6个月后发生 复发的原因迟发型子孢子进入红细胞后形成休眠子,经过一段 时间休眠后才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产生裂殖子进入红内期裂 体增殖引起疟疾发作。 恶性疟和三日疟无迟发型子孢子,只有再燃而无复发。间日疟 和卵形疟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致病
恶性疟巨脾
致病
恶性疟巨脾
致病
恶疟肝切片
致病
凶险型疟疾脑部病变
致病

疟原虫

疟原虫

1、潜伏期
从疟原虫感染到疟疾出现症状的间隔时间。


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原虫数/mm3血液 P.v 10-15至200-500/mm3 P.f 500-1300/mm3 P.m 140/mm3 潜伏期时间 P.v 12-25天(长潜伏期虫株11月) P.f 7-27天(平均11天) P.m 20-28天(最长达39天以上)
孢子虫纲原虫
疟原虫 弓形虫 隐孢子虫
卡氏肺孢子虫 肉孢子虫
微孢子虫 贝氏等孢球虫 人芽囊原虫
疟原虫 Plasmodium
疟原虫有130余种,寄生人体的 疟原虫有4种。 人疟原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称为疟疾(malaria)
虫种
常见
间日疟 P.V 恶性疟 P.f
少见:三日疟 P.m 罕见:卵形疟 P.O
燃无复发。
4、贫血
1)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2)Ⅱ型变态反应
3)脾亢:吞噬大量的红细胞
4)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5、脾脏肿大
脾脏充血,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单核、 巨噬细胞 )增生。
6、凶险型疟疾
1)主要由Pf引起; 2)PV大量感染也可发生; 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超高热,呼吸 循环衰竭。 (机械性阻塞、DIC)
1-1.2 万
48h
9天
6天
4万
R,G 期
无选择
36-48h
11-12 天
11 天
-
各期
衰老 红细胞 幼稚 红细胞
72h
15-21 天
9天
1.5 万
各期
48h
15 天
致病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过程:
潜伏期 发作期
再燃
复发(P.V.)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人类寄生虫界的重要病原体;◆世界性分布(102 个国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感染鸟类、两栖动物、人类等,且具有种属特异性;◆WHO报告:每年3亿新病人,270万人死亡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周期型寒战、发热出汗。

疟原虫种类:130多种,人体寄生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多◆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少◆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局部◆卵形疟原虫(P.ovale)几例疟疾的故事疟疾是伴随人类最早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写到疟疾这种周期性的疾病。

从公元4世纪开始,此病成了古希腊的地方病,一直广泛流传,1500年,英国沃波尔首相的儿子、作家牛津伯爵第四霍勒斯·沃波尔1740年从罗马回到祖国后,无可奈何地感叹说:“有—种叫做Malaha的东西,每年夏天都要到罗马来杀人。

”上个世纪末在印度的医院里,1/3的病人都是疟疾患者。

◆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认为疟疾是“神”的旨意,就连伟大的古罗马作家和古典学者马尔库斯▪西塞罗也不止一次地说到,疟疾这种热病的发生是由于神的意志,因此它是不可抗拒的;著名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还指出好几种他认为预防有效的符咒。

◆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与有神论同时,也有不少医生说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有热病的空气,疟疾的起因与沼泽地上的水或有毒的水汽行关,有人甚至给疟疾下了“败坏了的水气”或者“易致病的有毒物质”这样—个定义。

“疟疾”(Malaria)这个词就是出“坏”(mala)和“空气”(aria)两个字组成,就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最著名的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在1717年就在一篇有关疟疾的论文中说到,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

原虫实验2疟原虫PPT课件

原虫实验2疟原虫PPT课件

疟疾体征
02
01
03
黄疸
疟疾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即皮肤和巩膜 发黄。
肝脾肿大
疟疾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肺部体征
疟疾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部体征,如肺部啰 音等。
03
疟原虫的检测与诊断
血液检测
80%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红细胞 内期形态,如环状体、滋养体和 裂殖体等,进行疟原虫的检测。
非政府组织参与
许多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疟疾防控 工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 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受援国加强 防控能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检测方法
免疫学诊断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抗体,如 IgM和IgG,以辅助诊断疟疾。
代谢产物检测
检测血液中疟原虫代谢产物的变 化,如乳酸脱氢酶等,以辅助诊 断疟疾。
04
疟原虫的治疗与预防
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 物之一,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 。
氯喹
氯喹是另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 ,可以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繁 殖。
染色特性
经过染色处理后,疟原虫可以被染成红色或蓝色等 不同的颜色,方便观察和鉴别。
疟原虫的生活史
01
02
03
04
感染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给人类。
红细胞内发育
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 红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裂殖生殖 ,产生大量子代疟原虫。
红细胞外期
当红细胞破裂后,疟原虫释放 出来并进入肝脏细胞,在其中 进行孢子生殖,产生大量孢子 。
疫苗种类
接种计划
目前有多种疟疾疫苗可供选择,包括 RTS,S/AS01E、Mosquirix等。

疟原虫

疟原虫
第九章 孢子虫
(p58)
第一节 疟原虫
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疟疾(malaria)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 间日疟 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 P.f) 恶性疟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 P.m ) 三日疟 卵形疟原虫(P. ovale , P.o) 卵形疟
⑴细胞胀大 ⑵颜色变淡
⑶胞质中出现鲜红色的薛氏小点
★2. 薄血膜上P.f 的形态 ⑴ 环状体: (ring form)
⑵配子体(gametocyte):来自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3 人 体 四 种 疟 原 虫 红 内 期 各 期 形 态 鉴 别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4. 裂殖子(merozoite)的超微结构:
P.o — 幼稚红细胞
不同疟原虫入侵过程的配体和受体的 差异 造成疟原虫入侵偏好的不同 • 包括两大家族: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 RBL和红细胞结合蛋白EBL • P.v只入侵duffy抗原阳性的网织红细胞 • Ryan2006年发现duffy抗原阴性的网织 红细胞也被P.v感染
2.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
★ 1. 薄血膜上Pv的形态
⑴环状体(ring form):早期滋养体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晚期滋养体
核 胞质 疟色素 薛氏点
(3)未成熟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⑷配子体(gametocyte):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 P.v所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疟原虫研究史
1880年Laveran发现“新月形小体” 1897年Ross在按蚊体观察到卵囊 1934年Raffaele等先后发现红细胞外期 1977年Lysenko提出子胞子休眠学说

疟原虫课件

疟原虫课件

雌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PV
圆形。质--深蓝 核--小深红致 密在一边
疟色素散在分布胞质
恶性疟原虫-PF
新月形,两端稍尖。 质—深蓝 核—深红致密位于中央 疟色素密布核周围
雄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PV
圆形。质—浅蓝 核—大淡红疏 松在中央
疟色素散在分布胞质
恶性疟原虫-PF
腊肠形,两端钝圆。 质—淡蓝 核—淡红松散 疟色素散在核周围
发作---红内期;
再燃—红内期残存原虫;
传播---配子体形成;
31
贫血 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 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免疫病理; 骨髓造血受抑制。
脾肿大 脾脏充血,细胞增生。
返回 32
凶险型疟疾 多见于恶性疟。 脑型、超高热型、休克型等。发病急,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 疟性肾病 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我军进攻云南时有 的连队因疟疾而非 战斗减员达80-90%
疟原虫 疟疾 国内
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目前已
知疟原虫种类130余种。疟原虫有严格宿主选择性。 人疟原虫寄生于人的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我国: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四种疟原虫生活史相同,形态略有差别。
污 浊 气体
Malaria 瘴气
中外不谋而合
引言
人类对疟原虫的认识过程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Ronald Ross
Julius Wagner-Jauregg
“诺贝尔医学奖”
4
引言
疟原虫的危害
• 世界上约1/2人口受到威胁,每年死于疟疾的
人数达150-270万,其中非洲儿童. ❖云南思茅县1925年10万人,1950年仅剩余1千余人。

疟原虫

疟原虫

★3.疟疾再燃与疟疾复发 ★疟疾再燃(recrudescence) 疟疾初发停止后由于残存的红内期疟原 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增殖所引起的 疟疾再次发作。
★疟疾复发 (relapse) 迟发型子孢子
★疟疾复发 (relapse) 迟发型子孢子 疟疾初发经治疗后,红内期疟原虫被 完全消灭,由于迟发型子孢子所产生的 休眠子结束休眠开始裂体增殖,所产生 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 而引起的疟疾发作。
人体寄生疟原虫
疟原虫研究史
1880年 Laveran发现“新月形小体”
1897年 Ross在按蚊体观察到卵囊
Roffele等先后发现红细胞外期
1940 年Garnham提出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学说
1967 年自我否定,1975年WHO否定
1977 年Lysenko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日本发现新型疟原虫
动合子(ookinete)
雄配子体出丝现象
蚊胃壁上的囊合子
囊合子(oocyst)
子孢子(sporozoite)
子孢子
蚊体 唾腺 囊合子 子孢子 肝细胞 ( 红外期)
速发型
人体 红细胞
裂殖体
裂殖子
环状体
红内期
孢子增殖
红外期裂体增殖
迟发型
休眠子
裂殖子
大滋养体
裂体增殖
动合子 雌配子 雌配子体
裂殖体
红内期 裂殖子
中性粒细胞 入血 吞噬细胞
内源性热源质
裂殖体 代谢产物
胀破 RBC RBC碎片 变性血红Pr
下丘脑
体温调 残余代谢产物 节中枢 疟疾 发作
⑷典型症状: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发作周期:
间日疟 48 h, 恶性疟36-48h, 三日疟 72 h, 卵形疟 48 h

第二章 原虫--疟原虫

第二章 原虫--疟原虫

第五节疟原虫一.概述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遍及全世界,尤以亚非拉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有130多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

但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仅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常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少见虫卵形疟原虫几例二.生活史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二个宿主:人和蚊。

因而其发育过程可分成二个阶段:在人体内发育和在蚊体内发育。

在人体内发育又可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㈠在人体内发育:感染阶段是子孢子,子孢子是在蚊体内发育成熟并存在于蚊涎腺管中,当蚊叮咬时即可随涎液进入人体。

红外期: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在血液中停留30分钟左右,然后陆续进入肝脏,并侵入肝细胞内发育,这过程即为红细胞外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二个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虫体由长形变成圆形,核开始分裂而形成一个红外期裂殖体,约经8天裂殖体分裂成许许多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即裂殖子。

最后使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并进入肝血窦,其中有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而另一部分可进入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相反,迟发型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却不马上发育,而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时间长短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不同,然后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这也是作为感染不同种株疟原虫潜伏期不同以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同的原因。

红内期: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经由环状体(早期滋养体)、滋养体、裂殖体前期,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子),最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又继续上面由环状体到裂殖体的发育过程。

每循环发育一次称为一次生殖周期(或发育周期)。

不同种的疟原虫生殖周期的长短是基本固定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约需48小时,即隔天;三日疟原虫需72小时,隔2天。

一般认为人类红内期疟原虫不可能再回到肝脏细胞内发育。

【参考借鉴】疟原虫形态图谱.doc

【参考借鉴】疟原虫形态图谱.doc
原虫形态
1.疟原虫各期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环状体
胞质淡蓝色,环状,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1个偶有2个;红细胞内通常寄生1个原虫
环纤细,约为红细胞走私的1/5,核1-2个,红细胞内常寄生2个或多个原虫,虫体位于红细胞边缘.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大滋养体
核1个,胞质有伪足伸出,空泡明显,形状不规则;疟色素棕黄色,细小杆状分散于胞质内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小
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化
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均胀大,色变淡,并有鲜红色细小数多的薛色点
正常或略缩小,可有几颗粗大,紫红色茂氏点
正常或略缩小,颜色无改变,偶见淡紫色纤细的西氏点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
恶性疟原虫滋养体
间日疟裂殖体和孢子体
间日疟滋养体
卵圆疟滋养体
三日疟裂殖体和配子体
三日疟滋养体
间日疟雌配子体
雌配子体
虫体圆形,胞质深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疟色素分散
新月形,两端尖,胞质深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围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小
雄配子体
虫体圆形,胞质蓝,略带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腊肠形,两端印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分布核周围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集中于内脏毛细血管,体小,圆形胞质深蓝,疟色素黑褐色,块状.
核黄素1个,胞质深蓝,圆形或带状,疟色素棕褐色,颗粒状
成熟裂殖体
虫体充满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堆
外周血不易见.
裂殖子8-3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疟原虫一.概述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遍及全世界,尤以亚非拉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有130多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

但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仅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常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少见虫卵形疟原虫几例二.生活史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二个宿主:人和蚊。

因而其发育过程可分成二个阶段:在人体内发育和在蚊体内发育。

在人体内发育又可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㈠在人体内发育:感染阶段是子孢子,子孢子是在蚊体内发育成熟并存在于蚊涎腺管中,当蚊叮咬时即可随涎液进入人体。

红外期: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在血液中停留30分钟左右,然后陆续进入肝脏,并侵入肝细胞内发育,这过程即为红细胞外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二个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虫体由长形变成圆形,核开始分裂而形成一个红外期裂殖体,约经8天裂殖体分裂成许许多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即裂殖子。

最后使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并进入肝血窦,其中有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而另一部分可进入红细胞。

在红细胞内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相反,迟发型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却不马上发育,而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时间长短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不同,然后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这也是作为感染不同种株疟原虫潜伏期不同以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同的原因。

红内期: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经由环状体(早期滋养体)、滋养体、裂殖体前期,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子),最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又继续上面由环状体到裂殖体的发育过程。

每循环发育一次称为一次生殖周期(或发育周期)。

不同种的疟原虫生殖周期的长短是基本固定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约需48小时,即隔天;三日疟原虫需72小时,隔2天。

一般认为人类红内期疟原虫不可能再回到肝脏细胞内发育。

配子体形成:在经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则不再发育成环状体,而是沿着另一种形式——有性生殖世代发育成有性别区分的有性生殖前体,即雌雄配子母体。

雌雄配子母体成熟后存留于血液中,在体内约可生存30~60天。

在这期间如有机会被合适的蚊媒吸入,则可在蚊体内继续发育,否则将在血液中退化变性而终被吞噬细胞所消灭。

另外,四种判寄生的红细胞时期不同,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幼稚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

三日疟原虫多寄生于较衰老的红细胞,而恶性疟原虫则不分老幼寄生于各期红细胞。

㈡在蚊体内发育血液中各期疟原虫随蚊叮咬进入蚊胃后,其他各期被消化,仅雌雄配子母体能存活并继续发育。

雄配子体在几分钟内核即分裂成4~8块,发育成4~8个雄配子(也称小配子)。

雌配子体的核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发育成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大配子)。

雌雄配子即结合成合子,即所谓受精。

合子在几小时内又形成香蕉状或腊肠状能活动的动合子。

动合子可穿过蚊胃上皮细胞,在蚊胃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圆形的囊合子,或称卵囊。

虫体核迅速分裂增殖,在卵囊内分化成为孢子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子孢子。

每个卵囊可含成千上万个子孢子,每个蚊胃可形成数个至数十个卵囊。

成熟的子孢子可从卵囊壁微孔逸出或由于卵囊破裂而进入蚊体腔,最后集中于涎腺内。

当蚊子重新叮咬人时,子孢子即可随涎液而侵入新宿主,重又开始上面的循环过程。

从上面生活史过程还可看到:人体内——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准备——中间宿主蚊体内——配子增殖,孢子增殖——终末宿主另外,关于感染方式,除通过蚊媒叮咬传播外,输血也可能得感染。

但此种感染与子孢子感染不一样,无红外期阶段,因而也不可能复发。

三.形态间接疟原虫环状体:虫体大小约占红细胞1/3,核1个,胞浆淡蓝,被空泡挤压成月眉状,仿如宝石戒指。

滋养体:单核,胞浆多形态,活动,可见伪足,空泡明显,裂殖体前期:核2个以上,12个以下成熟裂殖体:小配子体:大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在外周血中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环状体:①环较小,约等于红细胞1/5。

②一个红细胞内常可见多个虫体。

③一个环可见两个核。

小配子体:形如腊肠,大配子体:新月形,四.致病致病主要是由红内期阶段产生的。

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对肝细胞有损害,但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下面分述其临床症状及发生机制。

1.潜伏期:指从感染疟原虫到疟疾发作、症状出现之间的一段无症状时期。

包括:⑴红细胞外期发育成熟时间。

⑵红细胞内期无性体经几代的增殖使血中达到一定数量的疟原虫所需的时间。

潜伏期时间由几天至几个月甚至1~2年。

长短取决于:种株、感染量、机体免疫力、用药史等。

2.典型的发作症状发作症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及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的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液,作为抗原物质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的反应所致。

典型的发作症状可分为四期:前驱期: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上述发作过后即经一段时间间歇,然后以重新出现症状。

间歇时间长短与不同种的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即发育周期)所需时间相一致:如此反复的呈周期性发作。

3.再燃与复发:这二者虽临床表现相同,但机理上有区别。

再燃:指疟疾发作停止后,如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则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而再次出现疟疾发作。

是由红内期疟原虫发育而来。

机理:1)疟原虫发生抗原变异,2)宿主免疫力降低。

复发:指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而存在于红外期阶段的由迟发型子孢子发育而来的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休眠后,开始发育并进入血液,再次出现原虫血症和疟疾发作。

是由红外期迟发型子孢子发育而来。

机理:子孢子休眠学说。

不论再燃与复发,均与不同种株的疟原虫的遗传性有关:间日疟、卵形疟——有再燃,又有复发;恶性疟、三日疟——有再燃,无复发。

4.贫血贫血是疟疾病人,尤其是反复感染的慢性疟疾病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

贫血产生的机理:1)疟原虫寄生,大量破坏红细胞;2)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异常增强,不仅吞食被寄生的红细胞,也吞食正常红细胞。

3)其他:红细胞生成障碍;免疫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

5.脾肿大这是疟疾患者常见的一种体征脾肿大的原因:脾脏充血和巨噬细胞大量增生是主要原因。

被发的患者在发作3~4天后即可产生充血性脾肿大。

反复感染的慢性疟疾病人可因增生、疟色素大量沉着、纤维化而合脾脏明显肿大、变硬。

6.凶险型疟疾指在流行区,尤其恶性疟流行地区,当疟疾暴发流行时,由于各种原因,如体质虚弱、延误诊治或用药不当等,使机体抵抗力锐减,致血液中原虫大量繁殖,出现高度原虫血症,而出现一些凶险症状甚至危及性命。

常见的几种临床类型:1)脑型;2)肾功能急竭;3)重症贫血;4)胃肠型其中尤以脑型疟为最重要。

脑型疟:主要症状:高热、抽搐、嗜睡、昏迷,过去病死率高。

防治原则: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及尽快肃清血中原虫是防止脑型疟的关键。

7.其他:疟性肾病——多见于三日疟。

全身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表现。

黑尿热——多见于恶性疟。

表现为血红蛋白尿等严重症状。

五.免疫疟原虫的免疫特点:1.先天性免疫:如:1)西非地区和美国黑人中Duffy血型阴性者不感染间日疟原虫。

2)镰状红细胞贫血症对恶性疟原虫具有一定抵抗力或不感受性。

2.获得性免疫指机体由于感染疟原虫后所产生的自动免疫,也包括被动的注射抗体(或含有抗体的血液)而获得的对疟疾的免疫。

这种疟疾免疫有如下特点:1)存在种株的特异性:如对间日疟的免疫力仅作用于间日疟,而对恶性疟不起作用。

2)还存在阶段特异性:即相同株不同发育阶段引起的免疫也分别作用其某一阶段3)维持时间不长,是一种带虫免疫。

这种免疫可随着疟原虫在人体内消失而逐渐消失。

但也将随着复发和反复感染而使免疫力逐步增强。

如:4)免疫应答过程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个方面协同作用完成的。

带虫免疫与免疫逃避:疟疾患者经过几次发作后,由于产生了免疫力而停止发作,此时患者血液中仍存在少量原虫,此现象称为带虫免疫。

疟原虫能在宿主具有一定免疫力的情况下继续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机理:①抗原变异;②细胞内寄生较隐蔽等。

六.实验诊断1.病原检查:即血片检查:1)血片制作:厚、薄血片薄血片——疟原虫形态易识别,可鉴别虫种,但血量少,原虫数量少,易漏诊。

厚血片——因取血量多,虫体集中,可提高检出率,但原虫形态改变,因细胞重叠,虫体皱缩,红细胞溶解。

2)取血时间间日疟——发作后几小时,恶性疟——发作时采血为好血清学诊断方法2. 免疫学检查循环抗体检查、循环抗原检查3.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PCR技术和核酸探针七.流行(一)流行三环节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从生活史中得知,只有血中存在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才是感染性。

2.传播途径:通过按蚊作媒介传播。

3.易感者: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易感者。

一般来说,小孩比大人易感。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从影响蚊媒的种群数量和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二个方面进行的。

主要因素有:1)温度:温度范围是22~28℃。

最适温度:24~26℃。

﹤15~16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停止;﹥30℃发育慢;﹥37℃数小时内死亡。

2)雨量:水灾和干旱均可致流行。

3)湿度:过分干燥不利于蚊发育繁殖。

4)地形:地形不同,水体类型不同2.社会因素:这对疟疾流行关系甚大。

社会的经济水平、文化卫生习惯、医疗保健制度、人口流动等均可影响疟疾传播和流行。

八.防治原则防治疟疾目前提倡综合性防治措施,即:二灭一防(消灭传染源、消灭传播媒介、易感人群防护)。

4.消灭传染源做好调查工作,治疗病人及带虫者。

常用的抗疟药物,分二大类:1)杀裂殖体药物:为控制发作治疗药物,杀灭红内期裂殖体,如:氯喹啉、青蒿素。

2)杀配子体药物:预防复发药物,既杀灭红外期疟原虫,也可杀灭红内期配子体,如伯氨喹啉。

目前为提高疗效,防抗药性,多提倡联合用药。

如氯喹伯氨喹啉合用,以达到根治。

消灭传播媒介——灭蚊这是防治重要环节,但灭蚊又是一大课题。

具体防制在昆虫章节讲述。

5.防护易感者消极防护——纱窗、蚊帐、擦防蚊油等。

积极防护——如①在流行区估计会引起暴发流行的季节,对易感人群作预防性服药。

②疫苗研究。

尚在研制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