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湘潭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湘潭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
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3.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聂耳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B.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
C.科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
D.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
4.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
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中共七大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人民指明战后奋斗方向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19 世纪 70 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
D.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6.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
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
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
8.张謇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即买卖货物)之资,有倍蓰(即数倍)之利。

”这反映出他主张( )
A.民主共和B.师夷长技C.维新变法D.实业救国
9.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10.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
11.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58年4月井冈山会师
B.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

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2.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它的发展可以分为7个阶段。

如图中出现第3阶段状况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C.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13.孙中山在与各省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时指出“从前改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
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是
A.汉服B.中山装C.唐装D.旗袍
14.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15.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拥有厂家拥有资本工人人数
191333亿元27万多
19201795家50亿元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16.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D.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
1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8.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42个项目中,大生纱厂在名单之列。

大生纱厂(如图)是民族实业先驱张謇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其纱锭总数曾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但最终陷入了绝境。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

A.国内市场狭小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D.封建主义的压迫
19.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下图所示为实业张謇所办公司发行的股票。

票据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A.1933年
B.1934年
C.1935年
D.1936年
21.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22.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京师同文馆
B.商务印书馆
C.《民报》报社
D.《申报》报社
23.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
A.沿海地区风俗发生彻底变化B.婚姻风俗受传统观念影响变化不大C.崇洋逐新观念完全深入人心D.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4.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5.1905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

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

”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

赵老刚说:“我刚参加了科举考试。

”王老德说:“我读过《申报》。

”他们中很明显有一个人在说谎。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老人是
A.王老德B.李老金C.张老木D.赵老刚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发展资本主义。

故C符合题意;A B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科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

由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给出的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反映历史的客观史实;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主观因素。

因此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属于历史史实,选项C符合题意;A是对中共七大的评价,排除;B是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评价,排除;D是对商务印书馆的评价,排除;故此题选C。

6.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

禁缠足,倡女权:女性展开放足运动,进学堂读书,婚姻自由;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④排除。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排除。

故选A。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题干的“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体现的是张謇“实业救国”的主张,故D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故A不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题干中的内容体现出学习主题是移风易俗。

B选项符合题意;断发易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选项不符合题意;践行民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内容,科举制属于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意无关。

故选D。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属于历史观点,故C符合题意;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属于历史事实,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结合图表信息可知,第3阶段是从1912年到1919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源于中式服装短褂,并结合了西服的特点,表明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孙中山亲自参与设计并推广的新式服装,因此被命名为“中山装”,B项符合题意;ACD 均与孙中山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故D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符合题意;旗袍西服中山装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排除A;民国政府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排除B;民国时期劝禁女子缠足,倡女权,追求男女平等,排除C。

故选D。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年到1918年。

故C符合题意。

清政府在1913年之前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故A不符合题意。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与史实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
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C符合题意;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民国建立前一两年、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和民主思潮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故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是解题的关键,排除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阻碍大生纱厂这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国内市场狭小,A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B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在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CD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A。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
的转变,A选项错误。

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

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计为民国元年;公元1913年,即民国2年;公元1914年,即民国3年……其中规律为: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21,由此可见,民国二十五年,25+1912-1=1936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兴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A项符合题意;创办学堂和筹划海防,编练新军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现在还存在,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B符合题意。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民报》,1905——1910年;《申报》,1872——1949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近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此看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D符合题意;AB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可知,题干反映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乂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故赵老刚说刚参加了科举考试属于说谎,故D 符合题意;1898年谭嗣同赴法场、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1872年《申报》创办,故ABC表述正确,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