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菩提》读后感
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
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有情菩提》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能够从他的书中感悟中深深的情感。
书中没有那么多有文采的句子,但是那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
下面是我带来的有情菩提读后感700字:守护生活的小幸福,有兴趣的快来看一看吧。
林清玄《有情菩提》是以情感的净化,在人间确立,以大爱与解美来澄清心性,永保明觉。
在有情中觉悟,使小爱化为大爱,使小情转成大悲,使我们的人间之爱得到再生的泉源,使我们的爱扩展而深入一切的生命。
真诚的、充满善意的来过每一个日子,走向生命的大美。
还好在各种手机信息吸引轰炸下,断断续续续地读完了林清玄的《有情菩提》。
芳芳说她不耐看散文,这里的不耐是不喜欢。
可是我工作之余就愿意看些散文,或许没有小说那么富有文采的词句,多数为朴实无华的语句,说的都是些生活感悟。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前部分都是记录他几个儿女的童年趣事;梁实秋《味至浓时即是家》讲都是些美食;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老舍散文,既有读书的建议,也有有打蛇随棍上蹭饭,也有“现在,倘若还有人对我说结婚有诸多好处,我准一大耳光子打过去”。
可是呀,他虽这么说,依然对太太和孩子满满的爱。
《有情菩提》是林清玄菩提十书之十。
收录林清玄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夏日小春》、《林妈妈水饺》、《心的蒙太奇》、《芒花季节》等四十余篇。
林清玄最擅长从回忆唤起他人对生活的爱,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想起小时候事情。
作者笔下的芒花是美丽的,而我的记忆中芒花却是好吃的,刚冒尖的时候最美味(应该不是同一种)。
其实多读几本林清玄的散文,会发现文章手法一致,《放下以后更清明》散文集也是如此,不过《菩提》系列在文末多了些惮悟,用今天的话语来形容就是说教。
而且看大师们的散文起标题都好随意,《报岁兰》这样的标题在今天是无法引起读者共鸣的吧。
在读这些散文的过程,发现大师们都不会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干涉和影响后辈,尊重孩童的想法,对遗失的美好回忆的遗憾深藏心中。
如今想想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见着小辈会忍不住以过来人身份告诫他们,这个危险,那个不好,却忘了给他们探索世界的自由。
解读《情的菩提》
解读《情的菩提》作者:周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5期摘要:浅解《情的菩提》,在书中林清玄先生用世间微小之物去体会深的佛理,回忆过去的苦与乐去领悟人生,在世间体会情的源泉——爱的真谛。
体现林先生用“平常心”去悟道的心境。
关键词:林清玄菩提“平常心” 悟道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本书的作者林清玄先生32岁遇见佛法,并且入山修行,深入了解各种经书。
35岁出山,到各地惨悟佛法。
在他40岁时完成了“菩提系列”,在2007年他从“菩提系列”中自选出散文编成精选本——《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
而“菩提”是什么?在佛学中认为是觉悟、智慧、觉智。
而“情”又是什么?他是世间各种事物都有具有的一种本质,因为在佛学中无论人还是草木都具有情。
而此书命名为《情的菩提》正是表明对世间之事的觉悟与觉智。
林先生在本书收录的73篇散文中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用“平常心”去感悟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品,或者每一个人,得出自己的佛理。
正如他自己在《下满的围棋》中写道:“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的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中。
”①这也应该是林先生35岁时出山的真正原因,因为佛法实际在世间。
只有用“平常心”去经历世间种种,才能够悟出佛理。
他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于文中,给世人参透佛理的一个提示。
何为“平常心”呢?是指“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无圣”②的心。
慧开大师对此曾经做过一首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③这份闲适正来于“无闲事挂心头”的那颗“平常心”。
林先生正是用那颗心去感悟人世间的人与物。
因为在他的眼中无论人或物都是有情的,从他们的身上他能够感悟出真正的佛理。
《心的菩提》读书心得
《心的菩提》读书心得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
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
是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
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
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
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
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美丽,无所不在。
丑陋,也无所不在。
爱,无所不在。
恨,也无所不在。
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合拢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楼外的月朗星稀。
让他幻化流萤,成为夜间的风景,变做风,穿透我思想的愚懵。
化成水,滋润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无比纯净的生活。
一棵桃花心木,如果你天天定时浇水,它必然会把根浮于地皮表面,经不起风吹雨打;而你时浇时不浇,它必然会努力扎根,长成一棵大树。
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变的自主,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努力汲取营养,成长起来,这就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不确定中成长起来的,他小时候连小板凳都坐不稳,被老师称为全班最笨的孩子,他向妈妈诉说,妈妈说她来教爱因斯坦,就这样,他在妈妈的教导下,像一棵小树努力的汲取营养,他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长成一棵大树,成为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林清玄《心的菩提》、《情的菩提》有感
读书笔记——林清玄《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谈到林清玄,从所周知,是文坛上一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文章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是“旭日初照”,注重文章的雕琢,文章飞扬浪漫;中期是“镜花水月”,受佛教影响,语言平淡却深刻,仿佛明镜一般;晚期则是“繁花落尽”,摆脱了刻意的雕琢,佛教的高深,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这两本书是属于中期,故蕴涵着很深的哲理,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与感想。
无常我们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运动则带来变化,变化即是无常。
《涅槃经》中“人命之不惜,过于山水。
今日虽有,明日难知”指的是生命之无常;《清欢》中昔日的纯粹、质朴、宁静,简单与今日的急燥、浮华、功利、喧嚣的对比道出事物之无常;《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对兴衰之无常的感慨……面对无常,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惆怅;白居易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悲凉;林黛玉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伤……在《一朝》中,林清玄讲述了他幼年竹子开花到枯死伤心的无常之体验,发出对《红楼梦》是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
在《无常两则》中,他也给我们写了一个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从开始的初识到最后的分别,人变了,景竟也变了,整个文章以回忆为基调,透着淡淡的忧伤与些许的无奈。
说罢,对于无常,我们的感受是无奈的,惆怅的,甚至为哀伤。
无常是宇宙永恒的真理,我们既然无法去改变,那么我们只能去面对,在《往事只能回味》中,林清玄写到“对于无情的时光,飞翔的往事,我没有更好的态度,只有微笑地送走了”,是啊,往事不能回去重来,变化之无常,我们只能目送回忆渐渐远去,把它尘封至心底。
在《一朝》中,林清玄认为我们应把握今日。
过去只能回首,未来也只能展望,唯有今日,我们能做主!当下即是,这是我们面对无常的最佳态度。
智慧读罢林清玄的文章,便可体会到佛学的智慧。
在这两本书中,林清玄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佛学看待事物的智慧。
菩提树之恋有感(精选5篇)
菩提树之恋有感(精选5篇)第一篇:菩提树之恋有感菩提树之恋有感说实话这是第一次看书本上的的小说,以前都习惯看电子书的,不过不得不承认这本小说写的真的很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这个现实。
其实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杨飞,真的很不喜欢,说实话就是一个自私的人,爱玲为他放弃付出了那么多,他有感恩过吗?没有,只是一味地觉得是因为爱玲才让他走到现在这个绝境的,可是你不去想想要是没有爱玲,你现在还能依靠什么信念可以活下来呢?为什么就不能想想别人曾经的好呢,我就不懂了,人心都是一样的,为啥不可能将心比心地去想想别人的处境呢,如果杨飞不是那么地自私,爱玲不是那么一味的忍让,结局是不是又会不一样呢。
刚开始时看这本小说真的觉得他们高中时的那么感情真的很单纯很单纯很懵懂,没有人愿意去破坏那份美好,那时候估计两个人是因为寂寞而走到一起的,可惜随着高考的落榜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杨飞不想去补习,希望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外面流浪,可你知道你临走前去见爱玲给了她多大的震撼吗?甚至多年以后杨飞都没去想当年爱玲为什么愿意和他一起出去流浪,他根本不会去想是因为爱玲太爱他而愿意一起走的,却以为只是因为高考落榜才想离家出走的,其实说真的爱玲真的很勇敢,要不是因为小时候路贤的所作所为然她变得懦弱,我相信爱玲以后的人生一定不会是这样的。
因为外出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磨难,可最终还是坚持活下来了,可是回来后一切都变了,或许杨飞一开始就不是个负责任的人,我想要不是马东告诉杨飞爱玲怀孕了,那么他肯定去参军而把爱玲都下了,那么也就没有以后了。
让我最寒心的是每当所有都在嘲讽爱玲是,杨飞你做了什么,你只会把别人的鄙视再次的告诉爱玲,这样只能让她再受一次伤害。
你忘了当年要不是因为爱玲你现在会坦然的接收你妈对你的不好吗,可你现在却做了什么,帮着你妈一起伤害爱玲。
昨天闲来无事就把小说看了很多,越看越想骂杨飞,作为一个男人你的责任在哪儿,你又做了什么?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跳到了结尾竟然发现杨飞在婚后竟然有网恋了,后来还和网友见面了,你这样把爱玲至于何地了?最气愤的是杨飞说他很爱她的妻子他有对这个家庭的责任,接着竟然对毛毛虫(网友名)说:“如果我们相识在那个时间我一定会选择你的,虽然你和我妻子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但是我还是爱上你了,不过我有责任对我的家庭负责。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情的菩提》是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写的,他先后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且本本畅销,被海内外誉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
《情的菩提》也是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精选集。
菩提系列散文原书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
作者从中选文一百四十篇,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两册。
菩提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读者的心灯点燃。
使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文章内容寓意深刻,文字精练优美,风格清新隽永。
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净,充满着禅境的喜悦,引领着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
”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他摘抄了铃木大拙的一段文字:在一只猫追逐一只老鼠的时候,在一条蛇吞食一只青蛙的时候……读到这里,我便想到了其他的这样的句子,在一只羊津津有味的吃草的时候,在天上的云悠闲的舒展肢体的时候……自然界中有残酷竞争的一面,也有自在闲适的一面,随心流转。
既要渴爱,又要随缘。
我在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好文字,好意境。
我的心是清明的,能够看到晚空的圆月,能够感受清凉的风,能够看到秋天的白云,能够感受碧蓝的高远,课间活动时,在学生队伍之后,随音乐做操、起舞。
享受生命,享受自然。
然而太过华美,总让我有一种在心门外徘徊的不真实感,就像太美的女子反而让有意的男子退避三舍。
唯有读到“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时,终于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一座好庙,一位得道者,就是林清玄先生心中的青山,而他十分谦虚的自鄙为任尔飘过的白云,能够偶尔造访青山,得到心灵的点拨与救赎已是幸事。
【最新推荐】黄昏菩提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推荐】黄昏菩提读后感-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黄昏菩提读后感黄昏菩提读后感黄昏菩提读后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如饮醇醴,沁人心脾。
的确,一本好书会让人读得爱不释手,不好的书会让人读得半途而废。
《情的菩提》是一位大学好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好友是同届外系的,我们都比较喜欢写作,相处甚洽。
在送我离校时,大伙都是“走好”、“保重”、“珍重”的话语,唯有那位好友默默望着我,目送我远行,就像她送书一样,自己没有写一个字,让我去猜,让我去想……《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为姊妹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得意之作。
《情的菩提》共择录了74篇作品,尽是菩提系列中的精华,其中作品篇幅长短不一,长的达数千字,短则几十字,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真不愧“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林先生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童年的趣事及街头巷尾的见闻和感受,逼真地反映了台北风土民情、生活的变迁。
在《飞入芒花》中,林先生讲述了他母亲——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以“半自由恋爱”的方式屈嫁给一个勤劳、朴实、无文化的男人,后忍受丧子失夫之痛,将尚存的儿女送上大学;以强大的韧力和耐力,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走过来,丝毫不怀怨恨。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
”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是啊,大自然的景色美丽而壮观,更何况他母亲是个有知识、有素养的女性,知道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生活的压力及现实的遭遇并没有剥夺母亲的情趣,反而使她更加坚强,从黑发到白发,她默默地撑起那个破碎的家,坚强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心的菩提林清玄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心的菩提林清玄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
的菩提》
清而不玄林清玄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一直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清新,而又深远,他的文章入编小学语文课文,如《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他的散文集被定位初中生的推荐阅读书目之一。
这些天有机会得到心的滋润和洗涤,感觉神清气爽。
读林清玄的《打开心内的门窗》,喜欢那种气氛,一种柔中带刚、宁静而致远的人世间的一脉温情。
对于不能实现的梦,林清玄的感悟是“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
林清玄给我们回忆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父亲要求他每天他必须到树林里去扫落叶。
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一天,他父亲开玩笑地说:“你为什么不把明天的叶子摇落下来一起扫呢?”林清玄如得了,满心欢喜。
他欢天喜地地去摇树,幻想着偷懒的美妙。
但谁知道,第二天竟然又是满地的黄叶
堆积。
可是,林清玄依然热情如故,直至摇坏摇死了几十棵树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
简单的故事,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文字,令人掩卷之后久久不忘。
活在当下静心观照,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有文学的优美,更有佛家的境界。
菩提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心的菩提,情的菩提,凡尘俗世,难免有迷茫,有失落,有挣扎,就将佛理修养,洗涤灵魂,净化心灵,获得禅境的清新喜悦。
这就是林清玄所能给予我的精神层面的滋养。
08年9月30日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菩提树下——读《情的菩提》心得札记
菩提树下——读《情的菩提》心得札记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林清玄很早就听闻林清玄先生的大名,但那时留在记忆里印记并不美好,每每相遇都在各种考试中,先生的文章常常超出我的理解范畴,久而久之,我渐渐对清玄先生的文章产生了惧意,因而初遇此书,我心中满满的不喜欢。
惊闻先生去世的噩耗,我顿感心下戚戚,虽未曾一睹尊容,可心里神交已久,见字如面。
这本凝聚先生心血的《情的菩提》成了我体味先生人生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
初遇此书时,正值我焦头烂额之际,学习的压力因高一的逼近而陡增,闷热的仲夏让人心烦意乱。
在书店猛地瞥见“菩提”两字,这一瞥见便促成了我与先生文字上的见面,精神上的交往。
乍一看此书,平淡无奇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似乎只是记录日常生活琐碎的一篇篇散文。
再一品,意味非常,先生中年遇见佛法,出山修行,菩提系列正是他出家不久的作品,他以爱为灯,以美为光,用智慧来点燃读者的心灯。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坠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这是“黄昏菩提”中的一段话,读着这段话内心充满着温暖与希望,如同深秋寒凉的雨夜孤坐在外,却又啜了一口热茶,,心里暖暖的,这也许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慰藉吧!少年郎,并不想“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在成人的眼里,少年的烦恼就是无病呻吟,可多思的少年也需要一个温暖的港湾,去慰藉少年孤独、漂泊的心,《情的菩提》就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港湾。
“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漫天星星点点衬着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
”那样平凡的美景,只有先生才能赋予它新的活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几座房前的空地上,一位美丽的少妇满目星光,身旁伴着小儿,面前是成片的芒花……先生曾写道:我们在钻石的光芒中找到的美不一定是纯粹的美,我们在海边无意拾掇的贝壳才是纯粹的美,我们在标价百万的兰花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美,我们在路边无意看见的油菜花随风翻飞才是真实的美。
心的菩提读书笔记
心的菩提读书笔记【篇一:心的菩提读后感】《心的菩提》读后感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
《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
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
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
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
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
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
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
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
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
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
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
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情的菩提》读后感一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
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
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
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
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
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
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
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
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
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
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
”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
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
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情的菩提》读后感二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
读《心中的菩提》有感
读《心中的菩提》有感
今天,骄阳似火,我躲在空调房里,没事干,就随手拿一本《哲理故事.心中的菩提》看了起来。
不知不觉,书中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打动着我。
那一条《穿越万里的鱼》,原来在南极冰冷的海水里,但后来却来到了北极圈里,这中间他要朝着一个方向游,在深海中穿行,躲过了无数天敌的攻击,经过了长时间的迁徙;穿过温带的海水,经历了赤道的酷热,跋涉了一万多公里,终于来到了同样严寒的海水里。
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与那条鱼相比,还是缺乏许多勇气和魄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犹豫不决,使自己会被许多矛盾.琐事所困,无法作出决定,人的一生也需要勇气,摆脱重重顾虑,就能轻松的活出自我。
书中很多道理给我启发,我暗下决心,也要像那条鱼一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重重苦难,努力向上,勇往直前!。
林清玄 《心的菩提》读后感——蓦然回首,柳暗花明
蓦然回首柳暗花明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前行、前行,总是在不停地奋斗、奋斗!我们在茫茫世界中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许一个人,或许一件事,或许,只是已习惯了的机械的前行。
我们不愿意、回头,害怕回头,害怕被人笑话,害怕因回头而前功尽弃。
机会总是溜得很快,于是我们总是错过。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就在我们身后,我们总是不经意间与她擦肩而过,所以,我们总是在后悔,但是,却不肯悔过,所以,我们开始怨天尤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喜,这是怎样的一种觉悟!我们很容易“众里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很难做到“蓦然回首”,而往往,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失望的时候,当前方没有希望的时候,不要绝望,不要盲目地向前,回首看看,也许会柳暗花明。
不要以为一直勇往直前才是强者,学会回首,正如学会低头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敢于回首,敢于挽回,这才是真正的勇者,智勇双全,这才是真正的强者!成功不只是靠拼搏,还要靠悟性,蓦然回首便是一种悟性,在适当的时候蓦然回首更是一种幸运。
然而,我们总不能每次都那么幸运,但我们不能放弃。
我们无法不再错过,但我们可以尽量避免过错。
唯一的办法就是回首,不断地回首,不断地,为自己找机会,不断地,弥补自己的过失。
回收很简单,其过程就如反省自己,但却很少人做到,因为这事关到一个人的尊严。
自尊心强却又不屑于回首的人,往往成了自负的人;自尊心但又善于回首的人,往往成了自信的人。
所以,不仅是回首后的结果重要,回首的过程也十分重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探索的道路上,人们也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不能一味的回首,也许我们正经过了“山重水复”,接着就是“柳暗花明”,我们不能因为回首而错失良机,所以人生是一条充满了考验的道路,适当的勇往直前和蓦然回首则是我们成功的秘诀!。
《心的菩提》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心的菩提》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相信每一个人都被情感损害过,不论是亲情、友谊仍是爱情。
还记得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情感对我来讲最重要,我毅然毅然地选择了亲情,她说那是因为我尚何尝试过爱情的甜,我说是吧!内心却想着莫非亲情、友谊就不甜?难到爱情就不苦了?后来想一想,其实咱们不管选择什么都没有错,因为咱们碰着的人不同,通过的事不同,感到的情不同,受过的伤不同,因此咱们的情感观念自然也不同,但这,并非能贬低任何一种情感的价值。
我不肯去评论一段情感的好坏,在我眼里,情感像茶,爱喝的人说他甜,不爱喝的人说它苦,但茶确实是茶,它并无改变,而我,不肯意做哪些不懂茶却故意装作懂茶的人,除非,这段情感我切身经历过,我懂它的滋味。
有些人在情感道路上跌过一次就爬不起来了,有些人会为之动容,说他重情感,有的人那么鄙视他,说他懦弱没骨气。
我呢?那么介于二者之间,就如林清玄说的:“心假设酷寒,那么结成冰,能够割裂皮肉,乃至冻结世界。
心假设燥热,那么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乃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
”因此,我选择顺其自然。
看着那些在情感道路上迷茫、彷徨的人,我想去拉他一把,却又制止了自己,因为我明白,谁也救不了他,除他自己。
他在打仗,和自己打仗,他在挣扎,在苦和痛的边缘挣扎。
我可怜他,因为他的痴情世间少有,本应幸福的人,此刻却如此狼狈;但又讨厌他,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的地址,他本能够让自己活的欢乐,茫茫情海,这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他又何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情感本是自由的,谁也限制不了,或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咱们不要刻意去改变它。
或许,放开一段情感,即是给自己一段重生。
有的茶是苦的,但也不要嫌弃它,毕竟它给了你如何品茶的体会,或许下一秒,你会感觉它变甜了,茶可不能苦一生,但总要苦一阵子!“让锦瑟发声,让飞花落下,让春蚕吐丝,让蜡烛流泪,让光阴的河流轻轻流过生命里悲伤的渡口吧!”第二篇:心的菩提读书报告《心的菩提》读书心得交流林清玄的《心的菩提》,不同于其他作者的一些作品,没有跌荡起伏的情节,没有富丽的词藻,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2018-2019】心之菩提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心之菩提读后感心之菩提读后感(一)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作品,有种清新、安静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于是乎,我从网上买了两本林清玄的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自己的书,可以慢慢读,细细品味,可以勾勾画画,以记下印记再反复重读。
怀着一颗菩提心,怀着一颗慈悲的心,细读每一篇散文,寻找心灵的安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能够有如此让人宁心静气的文字,真的很少见。
也许作者是学佛的缘故,每一篇文字都会归结到心灵,周围的人和事,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的一切的变化,都会表现出对生命的最深刻理解。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思是说又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所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识是说不只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消瘦了来了,衣带渐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
意思是说经过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处。
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深刻理解,只有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历程之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与感悟。
只有内心的最深刻的体悟,才能走向生命的大美。
对生命的化妆,只有体会到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化妆,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心之菩提读后感(二)《心的菩提》是一本散文作品集,文章意境清净淡泊,语句含蓄内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不断地观照、感悟,不断丰富自我。
《生命的化妆》是我喜欢一篇文章。
化妆一直是女性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
情的菩提
对爱极了的一份美好,若是无法保鲜,可否用七分心去品,三分情去悟,而后用十分的精心去典藏,让一段记忆随时光沉香,伴岁月悠长!若是可以,让我在你心中植一株菩提吧,不问前世因,亦不求来生缘,只许今世,陪你相守这份美妙的清欢......——题记执笔写下这个题目,此时的我,是安静的,静到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音,亦可看到一片叶落的轨迹......五月的风,隐去了四月的花红。
浅夏,在一帘轻舞飞扬的韵律中,轻轻揭开柔媚的面纱。
抵不住的诱惑,婉转着曼妙的情思,似乎,指间还缱绻着一场花事的温婉,心儿,开始触摸她温柔的眼睑。
花开陌上,岁月温良。
这个季节,可以尽情去沐一场薄如轻纱的微雨,用心聆听一个雨巷的故事,而后,拥一份江南情怀,去与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女子相逢;或者,可以随意去乘一缕细如柳丝的清风,侧耳聆听风信子带来的彼岸花开的声音,之后,怀一抹书香诗韵,来晕染一幅惟妙的丹青。
浅夏的风,是旖旎的,就连忧伤,也是芬芳的。
因此,无论是何种姿态,这种妥帖,都是心上一份安静的温和。
伫立在浅夏的门楣,沐浴着阳光,去轻嗅一场花事的芬芳,情丝微漾,心事潋滟,梦,在一场花事匆匆中,奔赴那条香气馥郁的花香满径......光阴,是温良的,更是是慈悲的,花开旖旎,叶落菩提,四季流转,无不在感怀着岁月的每一份恩赐。
行走的日子,执一支温情的素笔,将这一路上珍藏的美韵,勾勒成一幅最美的墨锦。
于山水,不说是此生宿命的眷恋,却也是入了心的喜欢。
每逢爬山,便会急不可耐得登至山巅,不是去感悟“登山必自小”,亦不是为了体验“站得高望得远”,而是,可以全身心地触摸人间,与山水共清欢;可以近距离地轻抚蓝天,与白云共悠然!世间万象迷离,唯有青山绿水清澈在眸里,人情世味难测,唯有蓝天白云悠然在心中......凝视高空的云,看它们可卷可舒,却又张弛有度,可谓虚实相生,那份迷离,我参不透它的玄机,更无从感知它来自哪里,又向何处归去。
然而,暮起晚云收,只待倦鸟把巢守,那份平静,安逸,何尝不是心灵的归宿?心,随着光阴慢慢游走,细细触摸着每一寸琉璃的温度,感受着它丝般细致入心的亲肤。
心的菩提读后感范文
《心的菩提》读后感一部好书,无论是哪一类书,都会让我们从中获得收益,收获感觉。
《心的菩提》这本书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本很好的书,经过阅读,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收获了很多感觉。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题是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书中通过展现一个菜鸟僧人的经历,让我们从中获得正向启示。
这个僧人本来是一个非常烦躁的人,总是为一些小事情发愁,甚至在打坐时也无法获得平静。
但在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开始寻找自我平衡的路上,通过与其他僧人的交流和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找到了一种更为平和的状态,并得到了精神上的成长。
对我而言,《心的菩提》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醒我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并在认识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态度,寻找内在的平衡。
当我们发现自己面对某些问题时太过烦躁,或者在某些时刻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可能就需要像这个僧人一样,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努力调整,让自己成为更加平衡、自信的人。
在我读这本书时,最让我惊异的是,它不像一些其他的自助书籍那样太过正面,而是更为实际。
这个僧人最初的状态,正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这也让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中讲述的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找到自我平衡。
此外,《心的菩提》还让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例如:多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寻找自己的恶习并努力改正,以及找到生活的真正乐趣等等。
这些都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所收获到的。
读完《心的菩提》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学会了调整自己的态度。
这个过程不仅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有趣的。
对我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自助读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一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
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
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
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
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
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
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
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
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
而那清欢,
是一种调和剂。
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
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
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
”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
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
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情的菩提》读后感二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
”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
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
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
境界。
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
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
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
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
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
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
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
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情的菩提》读后感三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如饮醇醴,沁人心脾。
的确,一本好书会让人读得爱不释手,不好的书
会让人读得半途而废。
《情的菩提》是一位大学好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好友是同届外系的,我们都比较喜欢写作,相处甚洽。
在送我离校时,大伙都是“走好”、“保重”、“珍重”的话语,唯有那位好友默默望着我,目送我远行,就像她送书一样,自己没有写一个字,让我去猜,让我去想……
《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为姊妹篇,是我国台湾著
《情的菩提》共择录了74篇作品,名作家林清玄的得意之作。
尽是菩提系列中的精华,其中作品篇幅长短不一,长的达数千字,短则几十字,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真不愧“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
林先生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童年的趣事及街头巷尾的见闻和感受,逼真地反映了台北风土民情、生活的变迁。
在《飞入芒花》中,林先生讲述了他母亲——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以“半自由恋爱”的方式屈嫁给一个勤劳、朴实、无文化的男人,后忍受丧子失夫之痛,将尚存的儿女送上大学;以强大的韧力和耐力,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走过来,丝毫不怀怨恨。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
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
”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
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
是啊,大自然的景色美丽而壮观,更何况他母亲是个有知识、有素养的女性,知道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生活的压力及现实的遭遇并没有剥夺母亲的情趣,反而使她更加坚强,从黑发到白发,她默默地撑起那个破碎的家,坚强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林先生善于以内蕴丰富的文字,如拨云见雾的心灯,使那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读者获得“免疫力”,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林先生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写到:“人活着,要像个人”和“人的身体像蝴蝶的双翼,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飞翔,展现这片赤诚之心,让我们成为宇宙众生迈向幸福的阶梯,反而成为庸俗人类物质化的踏板,则人生就失去意义,空到人间一回了”,很好的映衬了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
我想,如果那些奉《新鸳鸯蝴蝶梦》为经的人读了林先生的书,就不会整天怀着消极的思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得过且过。
或许有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认为世态炎凉,命运对待他不公平,天天叫喊“命苦”、“天灭我也”、“我爱这个世界,谁爱我呢”。
其实,世界是公平的,只要努力,不至于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世界是充满爱的,只不过
我们缺少发现她的眼睛。
正如《黄昏菩提》中:“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明净,还会发现太阳离我们很近,月亮离我们很近,星星与路灯放着光明,簇拥我们的前进。
”
《月到天心》中:“我们在路上,月亮在路上;我们在山上,月亮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亮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亮正好在家屋门前。
”多好的月亮啊,无论我们在哪儿,不管我们是显贵还是卑微,不管是高兴还是伤悲,她一直伴随我们。
这么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道我们在绝望的时候,就没有想起平静如水的月光,嫦娥明眸善睐的双眼吗?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呀,我们不是多余的呀,我们应该有勇气活下去呀!
赋有哲理性语句也是《情的菩提》的亮点之一。
如《时间道场》中:“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和“极大之处,有极小存在;极近之处,有极远存在”有力地与“辩证”观点对应。
《在失恋之必要》中:“我热爱春秋,但并不能阻挡火热与寒冷的来临;我热爱莲花、玫瑰,但我不能使她不凋零”充分说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当然,由于林先生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情的菩提》中收录他“镜花水月”时期的作品,有含蓄、内敛和出尘出世的特点,但部分作品俱有浓厚的佛学味道。
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我对《情的菩提》的钟爱,任何事
物都有正反两面,只要我辩证地去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能够领悟到很多的东西。
也许是与林先生有几分默契,无论我怎样的忙碌与奔波,《情的菩提》一直在我的床头。
我每晚睡觉前都要读上几页,然后拥抱她进入梦乡。
随着时光的流逝,《情的菩提》已被我翻阅无数次,几度散落,几度装订,真正历经了“韦编三绝”。
《情的菩提》已是我孤独时的伴侣,失落时的慰藉,她给予我一颗平常心:遇人真心相待,遇事坦然面对;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