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指的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促进人体自愈能力的目的。

下面是对针灸相关名词的解释:1. 针灸:针灸是将细针刺入皮肤和组织中的一种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穴位:穴位是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些点位,是人体经络传导的关键所在。

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治疗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术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经脉的总称,分为经和络两部分,经是主要的传导通路,络是与经脉相联的小血管和气络。

4.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气是生命力的体现,血则是气的营养载体。

血和气的流通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5.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6. 刺络:刺络是指用针刺激人体络脉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络脉来疏通气血、舒展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7. 艾灸:艾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燃烧艾草的熏热作用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散寒祛湿、温阳祛寒。

8. 针刺:针刺即使用针进行刺激,有不同的刺激手法,如捻转、平刺、搓转等,根据需要调节病症,刺激对应穴位。

9. 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如疼痛症状、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且效果显著。

10. 针灸学:针灸学是研究针灸理论、技术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研究针刺的原理、穴位的选取以及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有效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针灸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和理论支持,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针灸学名词解释汇总

针灸学名词解释汇总

1.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证的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2.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

3.远端选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4.辩证选穴:是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证也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5.配穴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具有类似治疗作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腧穴进行组合配伍。

6.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以充分发挥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7.局部配穴法:是指病变部位比较明确、局限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以疏调局部经气。

8.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或腰以上,下是指下肢或腰以下;上下腧穴同时结合一起综合使用,就成为了上下配穴。

9.前后配穴: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此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10.左右配穴法:由于十二经循行左右对称,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是故治疗时可以选用疾病病位对侧的腧穴配合治疗,故又称“交经繆刺法”。

11.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12.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常见的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景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等五种方法。

13.本经配穴: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到其他经脉脏腑时,应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

14.表里经配穴: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伍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制定的。

15.同名经配穴: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16.子母经配穴: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17.交会经配穴: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

18.动留针:在留针时间内,没隔5~10分钟行针一次,谓之“动留针”。

19.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针灸名词解释重点

针灸名词解释重点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押手:左手抓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肢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拔罐法:古称角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刺法: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8个腧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一源三支:八脉中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正经: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得主体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

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

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一、引言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独特的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针灸学。

二、针灸学的定义和历史2.1 定义针灸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学科,它研究针灸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旨在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历史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早的针灸学著作是《黄帝内经》,它记录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三、针灸学的基本概念3.1 穴位穴位是针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人体表面上具有一定特征的点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361个主要穴位和数千个次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功能。

3.2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它连接着各个穴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经脉、络脉和深层经络等多种经络系统,它们负责运输气血,调节机体的功能。

3.3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重要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

3.4 针刺针刺是针灸学的主要方法,它通过将针插入穴位来刺激穴位,以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

针刺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直刺、旋刺、提刺等。

四、针灸学的术语4.1 针灸针灸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2 刺激刺激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它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平衡。

4.3 穴位定位穴位定位是确定穴位位置的过程,它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穴位定位需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和经络学理论。

4.4 针刺技法针刺技法是针灸治疗的关键,它包括插刺、留针、提刺等不同的操作方法。

不同的疾病和穴位需要采用不同的针刺技法。

五、针灸学的临床应用5.1 疾病治疗针灸学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I.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膾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臉,本写作 “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 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臉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臉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 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 剌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刺手。

9. 剌血拔峨: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 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II.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軽: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 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臉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夕卜,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 号的臉穴。

16. 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臉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 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

17.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 症的共同作用的臉穴。

针灸学

针灸学

名解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位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技术,运用针灸防治疾病,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针灸疗法:通常将采用针刺和艾灸作用于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称之为针灸疗法。

3.砭石:是指将石头精细磨制成具有点刺、切割、按压、刮磨等作用的治疗工具。

4.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5.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6.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7.径路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彼此衔接、相互联系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复杂系统。

8.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9.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系。

10.放血疗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即用三棱针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1.十二经脉:系指隶属于十二指肠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题,故又称之为正经。

12.奇经八脉:系指别到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3.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背部正中、腹部正中和腹部两侧上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14.十四经:在奇经八脉中。

唯任、督两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15.阳脉之海:是指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之。

16.阴脉之海:是指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之。

17.十二别经:指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上连头顶的支脉。

18.六合:十二经别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按阴阳表里关系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9.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经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20.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第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4.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入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7.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8.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9.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10.背俞穴:肺脏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

11.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也有12个。

12.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1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1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共有16个。

1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16个。

16.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为“交会穴”。

17.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行)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以经络为基础,运用相关针刺技术和针灸手法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针刺:针刺是针灸学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医生选择的不同长度和粗细的针具插入特定的穴位上,来刺激和调节人体的经络和脏腑气血的运行。

2. 经络:经络是指在人体内部运行的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通过呼吸、血液循环等方式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是针刺的目标位置。

针灸学认为,穴位是经络与外部能量交流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4.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

气血的充盈和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

5. 刺激反应:刺激反应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由于刺激穴位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刺激反应的观察可以评估针刺的疗效和调整治疗计划。

6.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特殊脉络,包括任脉、冲脉、督脉、脾脉、肝脉、心脉、肺脉和肾脉。

奇经八脉在调节人体阴阳、血气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7. 针灸手法:针灸手法是指针刺的具体技术操作,包括插刺、旋刺、点刺、捻刺等。

不同的手法对应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的,针灸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

8. 静心:静心是进行针刺时需要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静心可以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帮助针灸师更好地观察和感知病人的反应。

9.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是指进行针刺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具体操作技巧,包括插刺的角度、速度、深度等。

良好的针刺技术可以减少病人的痛感,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10. 针灸调理:针灸调理是指通过针刺和相应的手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针灸调理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也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状态。

总之,针灸学是一门包括针刺技术、经络理论、穴位理论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1. 啥是针灸呀?针灸就是用针和灸来治病的方法哟!就像打仗用武器一样,针和灸就是医生手里的厉害“武器”。

比如有人头疼,医生就可以用针灸来帮他缓解疼痛呢,是不是很神奇呀!2. 那穴位又是什么呢?穴位就像是身体上的一个个小开关呀!通过刺激这些小开关,可以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呢。

就好比家里的电灯开关,按下去灯就亮了,刺激穴位也能让身体产生反应哦。

比如按揉足三里穴,能让肠胃更舒服呢,你说神奇不神奇!3. 针刺法,哇哦,这可是针灸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呢!就是用细细的针来刺激穴位呀。

就好像在身体这个大地图上精准地找到目标并发起“攻击”。

比如说,有人脖子僵硬,用针刺法扎一扎相关穴位,说不定就能放松下来啦!4. 灸法呢,这可有意思啦!是用艾绒等材料来熏烤穴位哦。

可以想象成给穴位做个温暖的“按摩”。

像有的人容易着凉肚子疼,用灸法灸一灸肚子,就能舒服很多呢,真的很棒呀!5. 经络,这可是针灸的核心概念哟!就像是身体里看不见的高速公路,气血在上面运行呢。

这就好比城市里的交通要道,一旦堵塞就会出问题。

针灸就是来疏通这些经络的呢,比如刺激经络让身体更有活力,是不是很厉害!6. 得气,嘿,这是针灸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感觉呀!当医生扎针或灸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酸、麻、胀等感觉,这就是得气啦。

就像挠痒痒会有特别的感觉一样。

比如针灸时感觉到了这些,就说明起效啦,多有意思呀!7. 补泻手法,这可是个技术活呢!根据病情来决定是给身体“加油”还是“泄气”。

就像给车子加油或放气一样。

如果身体虚弱,就用补法;要是有多余的邪气,就用泻法呢,是不是很有讲究!8. 针灸的适应证,那可多啦!像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等都可以试试针灸呢。

就像一个万能的工具包,能解决好多问题。

比如说有人长期失眠,针灸也许就能帮他睡个好觉呢,多神奇呀!9. 针灸的禁忌证,这可得注意哦!有些情况是不能针灸的呢。

好比有些地方是不能随便闯入的。

像孕妇的某些穴位就不能随便扎,不然会有危险呢,一定要小心呀!10. 针灸的疗效,哇,真的不容小觑呀!它能调理身体,让我们更健康呢。

针灸学

针灸学

二、异常现象的处理
晕针
原因:由于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 饥饿、疲劳、体位不适以及医者在针刺 时手法过重等因素造成。 症状: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头 晕、目眩、心慌气短、心烦欲吐、面色 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严重者会出 现厥冷、血压下降、不醒人事等。
处理:医者在发现晕针先兆时,即头晕、 目眩、心慌气短、心烦欲吐、面色苍白 时,首先将针全部取出,安慰患者,使 患者平卧,轻者给饮些热开水或糖水, 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 础上,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等。 预防:
第一节
毫针基本知识
一、毫针的构造
毫针的规格
毫针长短规格表
寸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
直径 (毫米)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位 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 时内侧两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 部阳经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亦可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时令患者将
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并以 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用于四肢部和腹部的取穴。
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 甲、乳头、肚脐等以及各种骨节突起和 凹陷处、由于这些标志固定不移,所以 有利于腧穴的定位。穴位如印堂、素髎、 阳陵泉。
动作标志: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等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

A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无归经,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B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C赤白肉际:四肢掌路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

C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D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

F肺系:喉咙,兼指气管G骨度分寸法:是指主要依据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

H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H寒则留之:即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J近治的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J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J季肋:肺下缘,肺下软肋部分。

J角法:即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获,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L六合: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想表里的阳经,由此将十二经脉汇合成6组,成六合。

L瘘:即瘘证,是指肢体羸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一类病症。

L痢疾: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

L癃闭:排尿困难或小便不通为主症的疾患。

M拇指同身定位法: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M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12个. P髀枢:又称髀厌,相当于环跳穴处.指髀关节,当股骨大转子处,为环跳穴处P皮内针: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肉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名词解释: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1)经络: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得通路。

(2)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得总称。

(3)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得总称,就是八条不与十二经脉同行,别道奇行得脉.(4)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同源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与腹部两侧.(5)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得部分,就是别行深入体腔得支脉。

(6)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在头顶部汇合成六组。

(7)头项寻列缺?阴经治头面部疾病?(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肘膝关节以下)(9)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得联系与区别?(10)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得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得体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得总称。

(12)经络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反应病候、传导感应调与阴阳。

(13)穴位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就是穴。

(14)十四经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得穴。

(15)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得穴。

(16)阿就是穴:无固定名称、位置得压痛点或病变局部及其她反应点。

(17)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得长度与宽度,定出分寸以腧穴定位得方法。

(18)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为1寸。

(19)一夫法: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宽度作为3寸。

(20)拇指同身寸:被取穴者拇指得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

(21)肺系:肺及其相连得组织器官。

(22)上骨:桡骨(23)胃口,胃上部,即贲门(23)臑:上臂(24)客主人:胆经上关穴得别称(24)安页:两目之间凹陷处。

足跗=足背(25)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针灸学(名解)

针灸学(名解)

1、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十二经脉:是结合腑脏、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

3、手经:循行于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

4、足经:循行于下肢的经脉称为足经。

5、阴经:属于脏并在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

6、阳经:属于腑并在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7、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8、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腑脏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9、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部分。

10、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部分,也是经络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11、腧穴:是人体腑脏经络气血灌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意为转输,“穴”意为孔隙。

12、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13、经外奇穴:凡于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14、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穴等,因按压其处病人会发出“啊”字而得名。

15、固定标志: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即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16、活动标志:指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即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

17、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18、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9、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20、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

21、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

22、原穴:是腑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23、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络穴”。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脸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六合: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称为“六合•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标本:“标”原义为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木”原义指树根,引中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主要指经脉腌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根”指根木、开始,即四肢末端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主要反映经气的所起与所归,以及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有头、胸、腹、胫四街。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腌穴。

•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瑜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腌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腌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腌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腌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邺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郑穴。

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2. 散刺法:是针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刺,以消除瘀血或水肿,达到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1373.点刺法:针刺前先推按被刺穴位部,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 1374.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汗出、恶心、倦怠,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5.耳穴:是指分布于耳廓上能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特定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是,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6.目系:眼球后方与脑相连的组织。

亦称眼系7.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所处的位置的高低和上下排列。

背俞穴在临床上主要是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变。

8.腨:,人体部位名,小腿肚子:“刺~入二寸9.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0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11.舌本:人体部位名。

即舌根12.灯草灸:用灯心草,一端浸油后点燃,迅速点按相应腧穴以治疗疾病的灸法。

13. 目锐眦:人体部位名。

目锐眦又是目外眦。

指外眼角13. 目锐眦14.奇经八脉: 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针灸

针灸

8、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 北宋 )时期的医家( 王惟一 )设计铸造的。
9、灸法最早盛行的时期是(隋唐 ) .
10、( 元 )代 (滑伯仁 )于公元1341年著( ) ,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家的代表作是(《针灸大成》 ),由 ( 杨继洲 )编撰。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灵枢》 )。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由(晋 ) 代( 皇甫谧 ) 编著。
6、( 唐 )代著名医家(孙思邈 )在其著作( 《备急千金要方》 ) 中绘制了“名堂三人图 ”,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王惟一 )于1026年撰成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一、名词解释
1、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奇穴——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6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 阳)秘,精神(乃)治” .
64、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 ) ,网络(全身 )。
65、经络的作用:运行(气血 ) ,协调( 阴阳 )。
66、经络的作用:抗御(病邪 ),反映(病候 )。
67、经络的作用:传导(感应 ),调整(虚实 )。
2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简称“俞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主治脏之虚证。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主治腑之实证。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

均位于碗踝部上下。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又名“一夫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刺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的腧穴,激发经络气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指切进针法:用押手(左手)拇指甲切按在腧穴部位上,刺手(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2~3分,并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直刺: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为丰厚的大部分腧穴,如四肢、腰臀、腹部的穴位。

斜刺: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的腧穴,如胸、背部穴位;或为避开血管、骨骼、瘢痕部位而采用此法;或为施行行气手法而采用此法。

平刺: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左右横向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

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穴位。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补法;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烧山火: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即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腧穴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如此反复数次,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时按压针孔,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为纯补综合手法)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起泡或仅仅局部充血潮红的施灸方法。

常用的有白芥子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角法:角法即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部位上,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淤血,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皮肤之间隔开而施灸的方法,又称隔物灸。

常用的有隔盐灸、隔姜灸、隔蒜灸等。

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宛陈则除之: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

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

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针灸处方:是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依据针灸治疗原则、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近部选穴:是在病变局部或临近的范围内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远部选穴: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据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

辨证选穴:是跟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应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等配穴方法:是指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

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俯、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

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取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的法中的特殊实例。

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

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是指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