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骨、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有味觉改变者必加足三里,有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者必加阳陵泉,有泪腺分泌异常者必加太冲。
颅内型者应配合中药内服,以杨粟山《寒温条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双花、连翘、公英、蜈蚣、防风、荆芥;面瘫用升降散治疗,是已故恩师张殿民教授的独到经验,其中大黄宜用酒大黄,用量6g~9g,以大便每日畅行1次~2次为度。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瘫,虽然它们都涉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受限,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不同。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脑干)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颅脑损伤、脊髓疾病等。
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七对脑神经中的第七对面神经)本身受损或受压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面部肿瘤、外伤等。
其次,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面部麻木、下垂,并且往往伴随着半边面部的运动缺失,即面部肌肉无法做出自然的表情。
患者可能无法闭眼、皱眉或吹气。
而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麻痹,但没有面部肌肉运动缺失的问题。
患者可能无法抬眉、闭眼或挤压嘴唇。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康复治疗包括肌肉锻炼、面部按摩和热敷等,以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恢复。
物理治疗包括使用电刺激、超声波、冷热疗法等,以刺激面部肌肉的活动。
而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激素或抗病毒药物来减轻炎症和促进神经恢复。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面部神经重建手术来修复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对患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中枢性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无法自然运动而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和心理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或抑郁。
周围性面瘫患者则由于面部肌肉麻痹而影响到咀嚼、吞咽和言语等功能。
这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困扰和不便。
在预防方面,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也有一些差别。
由于不同病因,预防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枢性面瘫,保持身体健康,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远离脑外伤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措施。
而对于周围性面瘫,避免病毒感染、接种疫苗、及时处理面部创伤等是预防面神经受损的重要手段。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是怎说的。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以上介绍的就是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大家可以当做常识
了解一下。
如果得了面瘫一定要在最佳的时间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尽早的治愈。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
尽管它们都影响到了面部的功能和外貌,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面神经受损。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颅脑损伤、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在周围性面瘫中,面部肌肉受损,导致面部表情无法正常控制。
病人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肌肉下垂、口角歪斜、眼睛无法完全闭合、流泪不止等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会感觉到面部麻木、耳鸣或听力下降。
尽管周围性面瘫病因多样,但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或脑干中。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脑炎、脑肿瘤、脑膜炎等。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是面部对称性的瘫痪,因为它涉及到了神经传导途径的损伤。
病人可能会发现双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造成表情呆板,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说话困难等症状。
此外,中枢性面瘫病人可能会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迹象,例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的康复计划,并且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进行干预。
除了病因和症状上的差异,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病毒复制。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面部肌肉锻炼、按摩和康复训练来强化面部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中枢性面瘫,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治疗重点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和康复。
语言和言语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说话和吞咽能力。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用来锻炼面部肌肉和促进神经再生。
总的来说,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虽然都是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针灸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就是周围性面瘫,该病发病较急,属于单纯性一侧面颊肌肉弛缓病症,该病症状中并无半身不遂、神智不清等,所以诊断较容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中要想准确判断该病的预后,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一般医院中,更是难以实现准确判断目的,且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医院来说,即便其能够进行神经肌肉电兴奋的监测,但却需要患者花费较多费用。
本文科普中简单阐述了一些周期性面瘫预后转归的判断方式,仅供参考。
1.周围性面瘫脑干面神经核、由其发出的面神经损害所产生的面肌瘫痪就是周围性面瘫。
大约50%的周围性面瘫都属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症,该病可发病于任何季节,冬春及秋冬交替季节最常见,且在任何年龄及性别的人群中都好发,周围性面瘫在20-40岁人群中多发。
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类型可分为两种,即特发性、继发性,一般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特发性的周围性面瘫;而受脑梗塞及肿瘤、外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性面瘫属于继发性。
2.病因及诱发因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病因,外伤为其次,其他如感染及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属于病因所在。
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诱发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是以寒冷及冷风侵袭、病毒感染等为主要诱发因素,此类因素会致使人们局部神经营养血管出现痉挛现象,最终神经缺血及水肿等问题会随之产生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判断方式3.1发病时面神经损伤程度及面神经损伤部位、范围、面瘫所表现的证型、治疗是否及时得当等都是周围性面瘫预后转归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通常来说,周围性面瘫在经过恰当治疗的情况下,病情恢复于起病1-3周内局部开始时,患者多数都能够逐渐痊愈;而在患者的恢复是以4周-2个月内局部开始时,多数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对于2-4个月局部才开始恢复的患者来说,大多数都不能够得到完全恢复。
从年轻患者方面分析,通常仅需要较短的疗程,且大约七成患者能够在几周内达到基本恢复正常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针对老年人来说,则需要较长的疗程,且在老年人伴随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症的情况下,大多数都不能够完全恢复。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
202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全文)周围性面瘫是指发生在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部位损伤导致的面神经麻痹,致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上、下面部表情肌瘫痪。
临床表现为睑裂增宽、鼻唇沟及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支配味觉及泪腺分泌的纤维受损时,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分泌障碍。
成人周围性面瘫发病率约每年17/100000-35/100000。
周围性面瘫病因众多,以急性起病多见,特发性面瘫最多,其次为亨特综合征(RHS )。
在未处理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有好转,但预后仍主要取决于具体病因、治疗方案及时机。
目前对周围性面瘫的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依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的接诊、处理进行阐述。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接诊后,首先需鉴别患者是否为周围性面瘫。
由于前额肌肉受双侧运动皮质束支配,中枢性面瘫前额通常不受累,可通过嘱皱额、观察额纹是否变浅或消失来进行判断。
当脑桥病变损伤面神经核时,患者表现为周围性面瘫。
本型常伴临近颅神经麻痹,需与核下型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后,应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等进一步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判断面瘫严重程度,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疗效评价。
2 .周围性面瘫病因鉴别周围性面瘫常见疾病鉴别见表2β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有其他伴发症状,如听神经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表现为面瘫伴听力丧失、耳鸣、不稳定步态等。
部分表现为贝尔麻痹的患者为莱姆病所致,病史询问应侧重于莱姆病高危因素,如流行病学区域、流行高峰季节、游走性红斑、双侧面瘫、前驱发热史;面瘫也可能是莱姆病的首发表现。
近期有学者报道了仅表现为单侧孤立性周围性面瘫的中央前回梗死,故应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血管事件进行鉴别。
另外,Avellis综合征伴脑桥受损、梅罗综合征也可表现为周围性面瘫,需加以鉴别。
3 .相关检查通常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可诊断贝尔麻痹,无需实验室检查。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均指面部肌肉麻痹的病症,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比较,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特点和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皮层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中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第七对脑神经)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的炎症、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麻痹。
二、症状和表现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包括额肌、眼关闭肌、口角肌等。
患者一侧面部呈现松弛状态,无法展示正常的表情,不能皱眉、闭眼、咧嘴等。
另外,中枢性面瘫还可能伴随声带、味觉等异常表现。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似。
但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的瘫痪程度通常更为严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丧失了一侧面部的表情功能,在说话、吃东西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治疗和预后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预后较为不确定,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
部分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面部功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恢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面肌注射、中药等辅助手段。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多样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恢复面部功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鼓腮等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尽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增加,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等。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随访6个月至1年,复发率较低。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安慰剂无差异,甚至可能引起不良事件。
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针灸组接受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针灸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口眼歪斜、不能皱眉等症状均有显著好转。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
随访6个月至1年,针灸组复发率较低,仅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7%。
在安全性方面,针灸组有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报告。
本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点包括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患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针灸治疗的疗效可能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技术参数,以增加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普及性。
本研究未对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如面部肌肉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定义:面瘫,也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面部肌肉瘫痪。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努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单侧。
主要表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面部表情怪异、僵硬等。
病因: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中枢性面瘫: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
常见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的病人。
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
其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并发症面瘫面瘫恢复后或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面部症状,主要有:1、面肌纤维性痉挛:变性的神经再生重新支配肌肉后,患侧表情肌常有不同程度的挛缩,表现为患侧眼裂缩小,鼻唇沟过深。
增益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
增益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1. 引言1.1 什么是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由面部神经受损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的无力和失调。
面神经是头颈部最大的一个脑神经,控制着面部的肌肉运动和表情。
当面神经受损或发生炎症时,就会导致面部肌肉功能障碍,使患者面部表情不自然,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周围性面瘫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病毒感染、颅内压增高、头颈部外伤等。
患者常常会出现面部下垂、口角歪斜、眼睑无法闭合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外貌,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1.2 增益牵正散的概述增益牵正散,是一种中药复方,具有活血通络、祛风化痰的功效。
主要由当归、川芎、黄芪、枳壳、石膏等药物组成,常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等病症。
增益牵正散能够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恢复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增益牵正散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增益牵正散通过调节体内气血的平衡,增强面部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快面瘫患者的康复速度。
增益牵正散还可以改善面部的皮肤条件,恢复面部的表情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增益牵正散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2. 正文2.1 增益牵正散的药理作用增益牵正散是一种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具有疏风除湿、活血止痛、祛痰化瘀的功效。
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风祛湿:增益牵正散中的草药具有辛温开散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舒筋活络,有助于舒缓周围性面瘫患者因气血不畅而导致的疼痛和肌肉僵硬。
2. 活血化瘀:增益牵正散中的一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供氧情况,有助于减轻面部肌肉的萎缩和萎缩,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
3. 祛痰止咳:面瘫患者常常会出现因痰浊阻碍气机而导致的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增益牵正散中的部分草药具有祛痰清肺的作用,有助于调整气机,缓解咳嗽和呼吸困难的情况。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系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 害所致的面肌麻痹。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 相对应的是中枢性面瘫,也就是神经中枢病变 引起的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
• 引起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性 (2)原发性 • (3)感染性: 耳部带状疱疹、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 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 化脓性炎症。 (4)压迫性:肿瘤 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 静脉球肿瘤。 (5)外伤性: 颅底骨折、面部外伤。 (6)中毒性: 如酒精中毒。 (7)代谢障碍: 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8)医源性
周围性面瘫的病理生理
• • • • 1神经外膜损伤: 2神经失用 3轴索断伤 4神经断伤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
•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 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 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 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 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 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 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 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 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2药物治疗
• 3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 ,神经吻合术 ,神经游 离移植术
定位检查法
• • • • 1:镫骨肌反射测定: 2: 味觉检查: 3泪腺分泌检查: 4涎腺分泌检查:
定性检查法
• 1肌电图 • 2神经电图 • 3神经兴奋性实验
鉴别诊断
• 中枢性面瘫:又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由于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 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 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 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 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 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医医案——周围性面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肝熄风、活血通络法治愈口僻病案:崔某,女,19岁主诉及病史:素常月经后错,色黑有块,本月延期半月未至,头晕口苦,心烦易急,躁汗频多。
午睡贪凉,临近窗口,突受外风,发为右侧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前服防风通圣丸及牵正散加减约一周未见明显效果。
诊查:舌苔薄白,舌质偏红,脉细弦稍数。
辨证:为肝经郁热,邪热外蒸,以汗出受风,是外邪引动内风,现无表证。
治法:治拟清肝熄风,活血通络,处方:夏枯草15g 钩藤30g 菊花10g 黄芩10g 乌稍蛇6g 地龙10g 赤白芍各10g 草红花10g 鸡血藤15g 川牛膝15g 水蛭6g 服药3剂明显好转,服药至9剂而愈。
按语患者素有瘀血内阻,故诊见月经后错,色黑有块;血瘀气滞,瘀久化热,引动肝火,上扰心神,干犯清窍,故头晕、口苦、心烦;外感风邪引发肝火,循经上扰,阳化风动,以致口僻不遂,故用清肝熄风,活血通络法。
方中夏枯草、黄芩清肝火,钩藤、菊花另加1乌梢蛇清肝熄风,地龙、赤白芍、红花、鸡血藤、川牛膝及水蛭活血通络,川牛膝尚能引血下行,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也。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430-431,王永炎医案。
王永炎,1938年生,天津市人。
主任中医师,中医教授。
1962年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
毕业后留校工作,曾长期跟随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临床应诊,学术思想上深得董氏真传。
临床擅长内科,尤其对中医脑病(神经内科)的研究,理论上有较高的造诣,实践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主持中风病诊视规范及辨治规律的临床研究,曾获北京市198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他担任负责人的《中风病血瘀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风病系列方药临床研究》和《急证中风病科研》等几项研究工作,均为国家级科研专题;在科研设计和思路方法上,均有独到之见。
主要著作有《中医健康文库脑血管病》,已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实用中医内科学》撰写脑系统病部分计9万余字。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
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
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
(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
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都是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面部瘫痪症状,但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面瘫进行详细解析。
1. 定义和病因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通常是由于颅面骨折、炎症性病变、病毒感染、中耳手术或其他手术等因素引起。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单侧的,表现为整个半边面部的肌肉运动受损。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或其传出路径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枢性面瘫通常是双侧的,瘫痪程度可以各不相同。
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包括中风、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肿瘤、脑损伤等。
2. 症状和表现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的组织,通常表现为瘫痪面部相应一侧的肌肉。
病人在笑容、眨眼、闭眼、吹气和吮吸等面部表情和动作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病人可能出现眼睑无法紧闭、口角下垂、额部起纹少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是病变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皮质和神经传导路径等。
病人表情和动作受限于整个一侧的脑功能受损,但通常不会完全瘫痪。
病人可能出现口角下垂、闭合眼睛困难、面部表情不自然、舌肌偏斜等症状。
3. 治疗方法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促进神经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热敷、按摩和肌肉放松等手段来减轻面部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面部肌肉运动训练、面部表情训练等技术来加强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病因、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康复训练和针灸推拿。
病因治疗可以包括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来提高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针灸推拿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总之,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明显的差异。
周围性面瘫是什么 有什么症状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周围性面瘫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表现?
导语:面瘫,北方称“歪嘴风”;南方叫“吊线风”。
西医之面神经麻痹,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青壮年居多,多责之以乳突炎。
那
面瘫,北方称“歪嘴风”;南方叫“吊线风”。
西医之面神经麻痹,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青壮年居多,多责之以乳突炎。
那么什么是周围性面瘫呢?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
病因
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由于面神经管为骨性腔隙,容积有限,如果面神经水肿明显,则使面神经受到压迫,可致不同程度轴突变性,这可能是部分患者恢复不良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3天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
2.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突出表现,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3.可伴有味觉丧失,唾液减少,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疼痛,耳郭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周围性面瘫-小课
重视透刺
其他疗法:灸法、电针、闪罐、挑针、皮肤针、穴位注射 贴药、TDP、激光疗法
中药
牵正散:全蝎 僵蚕 白附子 风寒 — 荆防败毒散 风热 — 银翘散 湿热 — 龙胆泻肝汤 肝郁 — 柴胡疏肝散
后期要重视患者痰、瘀、虚的情况
中药针剂:活血祛瘀类
西医治疗
7.鼓嘴漏气、不能吹 口哨
鉴别诊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2. 格林—巴利综合征 3.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4. 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 5. 脑干病变
定位诊断及预后判断
⑤膝状N节与脑桥之间: 症状 ② +听力减退、耳鸣、眩晕、共济失调
④膝状N节:(亨特氏征) 症状 ② +听力减退+外耳道带状疱疹
③累及镫骨肌神经: 症状 ② +听力过敏
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 维生素:B1,B12 抗病毒:阿昔洛韦 营养神经:胞二磷胆碱 脱水剂:甘露醇 改善神经血液循环:地巴唑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治疗
针灸科 孙健
病史及主诉
症状
体征
1.口眼歪斜 2.面部板滞不适 3.耳后乳突疼痛 4.食物停留、刷牙
漏水、说话漏风
5.不能闭眼、流泪 6.口干 7.耳鸣、耳聋 8.外耳道疼痛
1.额纹变浅或消失
2.眼睑闭合不全
3.皱眉不能
4.患侧鼻唇沟变浅
5.口角歪向健侧
6.人中沟、颌唇沟歪 向健侧
②累及鼓索神经: 症状 ①+舌前2/3味觉↓+唾液分泌障碍
①颈乳突孔以外:(贝尔氏面瘫) 面N支配的表情肌运动性瘫痪
情况①②在2-4周内大多数可望恢复 情况③④⑤则延长至3-6个月, 遗留部分症状 部分患者则恢复不明显,并发面肌痉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常用的定位检查
味觉试验:用甜、 酸苦、咸等味液 涂 两 侧 舌 前 2/3 以对比味觉差异。
实用文档
常用的定位检查
镫骨肌反射:声导抗仪检测
实用文档
化脓性中耳炎
实用文档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当面神经鼓室段骨管有 先天性缺损存在时,急 性炎症侵袭神经鞘发生 面神经功能障碍。
乳突段的骨管有缺损时, 乳突气房的黏膜直接和 面神经鞘相邻,乳突急 性炎症同样可引起面瘫。
以上面瘫多为不完全性。
是头颅外伤的一 部分,常由车祸、 撞击颞枕部、坠 落等所致。颞骨 的岩部骨折最多 见。
实用文档
类型与临床表现
纵行骨折:最多见,70%~80%。常有外耳道 出血、脑脊液耳漏、传音性或混合性耳聋等。 约20%发生面瘫。面神经损伤常发生于膝状 神经节远端。
横形骨折;少见,约20%。常有鼓室积血、 感音性聋、眩晕、自发性眼震等。面瘫的发 生率为50%。面神经损伤常发生于迷路段、 鼓室段。
大体:两侧面部明显不对称但不丑陋,没有严重的联动,挛缩或半面痉挛 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 运动:前额:轻到中 眼: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用最大力也觉减弱
四级
中重度功能障碍
大体:两侧明显不对称,丑陋,减弱 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 运动:前额:无 眼:不完全闭合 口:用最大力也觉不对称
五级
重度功能障碍
六级
全瘫
实用文档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以单纯疱疹病毒多见 炎症性自身免疫性反应 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学说 解剖因素
实用文档
病理
主要病理表现是从内听道至茎乳孔的面神经 全程有小圆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在纤维细 胞层与神经束之间或神经纤维与神经内血管 周围之间更加明显,神经纤维髓鞘受损,某 些轴索变窄,轴浆不均匀,神经纤维之间的 空隙变大。现已证明病变主要发生在迷路段。
目的要求
掌握:1、面神经的解剖—行程及分支 (生 理功能);
2、周围性面瘫的定位、定性诊 断、与 中枢性面瘫的鉴别要点
了解:1、面瘫程度的评估
2、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疾病
的治疗
3、面瘫的防治原则及常见疾病
实用文档
定义
周 围 性 面 瘫 (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系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 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
混合型:
实用文档
病理
轻者面神经骨管内出血、鞘膜挫伤、 神经水肿。
重者碎骨片嵌入骨管或骨折线两端的 断骨移位致神经受牵拉、扭转、撕裂、 切断或压迫。
实用文档
处理原则
外伤后即发生完全性面瘫者,应在全 身状况许可时尽早手术探查,予减压 或修复。
延迟出现的面瘫,如6日内已有90%以 上的神经纤维变性,应立即手术。
实用文档
诊断
依靠病史和体查诊断不难,但确诊前 需排除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其他疾病: 耳带状疱疹、中耳炎、外伤、听神经 瘤、腮腺疾病、头颈部转移癌等。
更重要的是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 度、预后及手术的适应症等。
实用文档
治疗
绝大多数不需手术,经保守治疗面神经功能 可恢复。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血管扩 张剂、维生素、神经营养药、抗病毒药等。
实用文档
神经兴奋性试验(NET) 最大刺激试验(MST) 肌电图检测(EMG) 神经电图检测(EnoG)
实用文档
面瘫程度的评价
House-Brackman 分级 Fisch 评分
实用文档
评级
一级
正常
二级
轻度功能障碍
三级
中度功能障碍
患侧面部情况描述
所有区域面肌功能正常
大体:闭眼时有轻度减弱,可有轻度联动 安静:正常对称张力好 运动:前额:中到好 眼:轻轻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轻度不对称
实用文档
临床表现
单侧周围性面瘫者:面部不对称。蹙 额、皱眉、闭眼不能;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鼓腮漏气; 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固体易嵌 塞在齿颊间隙。
双侧面瘫者面部呆板无表情。
实用文档
诊断
病因诊断 定位、定性诊断 面瘫程度评估
实用文档
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
实用文档
常用的定位检查
大体:只有轻度可觉察运动 安静:不对称 运动:前额:无 眼:不完全闭合 口:仅存轻度运动
无运动
实用文档
病因
周围性面瘫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许多 疾病的共有症状。常见病因有颅内疾 患、颞骨及其附近病变(95%)、头 颈部肿瘤、手术、颅颌面外伤等。以 上大部分属耳鼻喉—头颈外科的范畴。
实用文档
贝尔面瘫(Bell Palsy)
实用文档
病变位置 膝状神经节以上 膝状神经节以下,镫骨肌以上 镫骨肌以下鼓索以上 鼓索以下
面瘫颞骨内病变定位
泪液减少 + - - -
镫骨肌反射消失 + + - —
味觉减退 + + + —
实用文档
定性检查:电生理检查
面瘫可由面神经的生理性阻滞或神 经纤维不同程度的变性引起。电生 理检查能判断神经纤维损伤的严重 程度以及自然恢复的可能性。据此 可确定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
手术治疗:约有10~15%的病人可发生完全性 面瘫。需及早行面神经减压手术。术前可参 考神经电图检测的结果选择手术时机。
实用文档
颞骨手术外伤
实用文档
病因
多见于手术者对耳部解剖不熟和手 术操作不当所致。
极少数是面神经解剖异常所致。
实用文档
常见的损伤部位
鼓室段:该处常有面神经管缺损 锥段:硬化型乳突凿开鼓窦时定位过
低,或经上鼓室进路上鼓室尚未完全 开放即向后探索鼓窦 乳突段:乳突腔大胆脂瘤或肉芽侵蚀 乳突段面神经
实用文档
处理原则
手术中(局麻手术)或手术结束后 (全麻手术)发现面瘫后立即进行面 神经减压或面神经移植术,面神经功 能可迅速恢复。切不可抱侥幸心理延 误手术时机。
实用文档颞骨骨折源自实用文档定义实用文档
定义
贝尔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又称特发性面瘫(idiopathic palsy),是 最常见周围性面瘫。本病发病率15~40/10万, 71%~90% 可 以 自 然 或 经 治 疗 完 全 恢 复 , 但 仍 有10%~2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 能障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0~40岁者 最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