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引言概述: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但由于幼儿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常常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
本文将重点介绍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并详细阐述其病因、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旨在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些传染病。
正文内容:一、手足口病1.病因: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2.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4.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定期消毒,注意饮食卫生。
二、水痘1.病因: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2.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4.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注意清洁环境,定期消毒。
三、流感1.病因: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2.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等;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4.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通风,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四、腹泻1.病因:腹泻常由肠道感染引起,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2.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等;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饮水和接触传播;4.预防措施:提醒孩子勤洗手,注意食品安全,加强日常消毒,定期通风,避免与患者接触。
五、感冒1.病因:感冒由多种病毒引起,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2.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打喷嚏、咳嗽、鼻塞等;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4.预防措施:勤洗手,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与患者共用物品,避免人多拥挤场所。
总结:幼儿园中常见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水痘、流感、腹泻和感冒,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预防这些传染病的发生,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注意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加强通风,定期消毒,并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只有全方位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为孩子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综合版小儿常见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预防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 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1)个人卫生 A.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B.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C.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D.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 ,尽量居家休息。 E.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 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F.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G. 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3)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 其并发症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疫 苗毒株的更换由WHO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来决定。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病原
属单链RNA病毒,无 外壳、正20面体、直 径20-30nm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口腔疱疹
手足臀皮疹
并发症
喉、气管、支气管炎 肺炎 心肌炎 结核情恶化 营养不良 维生素A缺乏症
神经系统
麻疹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其他:格-巴综合征、 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 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 少见。
麻
疹--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卧床休息,房 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有畏光症状时 房内光线要柔和; 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 营养的食物,补充足 量水分; 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返回
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 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 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 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整个病程约7-12天。
儿童常见传染病

b.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等
c.耳聋 为听神经受累所致,75%为单侧性
2.生殖系统并发症
(1)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患侧睾丸 明 显 疼 痛 , 肿 胀 , 临 近 皮 肤 发 红 , 肿 胀 , 3040%受累睾丸发生萎缩,附睾炎常合并发生
(2)卵巢炎:7%青春期后女性可发生,有发热, 寒战,呕吐,下腹疼痛,压痛,但不影响生育 能力。
(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 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活动室和卧室等场所要保持 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 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 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 进行擦拭消毒;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 以上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易感人群主 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
4.流行特征:传染性很强,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 多。
5.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左右。
三、临床表现:
(1)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结膜充血,咳嗽、 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病后2-3天可见口腔 麻疹粘膜斑(科氏斑),为小白点周围有红晕, 并有粘膜充血,最有早期诊断价值。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 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 衰竭、肺水肿等。
(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 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 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4.隔离期:10天 5.检疫期:7-10天 6.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皮疹。
(2)出疹期:发热后4-5天开始出疹, 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及四肢蔓 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 疹间皮肤正常,随皮疹增多、增密,常 呈暗红色。重症可出现出血性皮疹。随 着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达 40℃,是麻疹的极期。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和安全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传染病 1、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为一周。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
3、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
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4、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肿胀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
幼教知识-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及预防(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

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及预防(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护理刀传染病,传播力强。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可发生流感大流行。
1.病因由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种。
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2.流行特点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病2~3日内传染性很强,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一般仅维持8~12个月,不超过两年。
幼儿及少年患此病者多。
3.症状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起病急,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头痛、咳嗽、流涕、鼻塞、咽痛、关节肌肉酸痛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幼儿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喉炎、气管炎等。
4.预防及护理首先,增强幼儿体质,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流感流行时,避免去公共场所,将减少聚会。
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接种流感疫苗。
其次,患儿应卧床休息,打喷嚏是应使用纸巾或毛巾,避免飞沫传播。
高热时应及时降温,退热后不要急于活动,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婴幼儿常见,预后良好,重症病死率高。
1.病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以春冬季节多见,为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2.流行特点患儿是唯一传染源。
患儿自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
3.症状潜伏期为6~18日。
(完整版)幼儿园传染病预防知识

幼儿园可定期组织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专题讲座或活动,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
通过互动环节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掌握预防知识,提高 应对能力。
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
鼓励家长和幼儿园分享在传染病预防方 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
通过分享,促进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交 将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进行整理和推广, 流与合作,共同提高预防效果。 为其他家长和幼儿园提供借鉴和参考。
家园共育
家长和老师应共同关注孩 子的健康,加强沟通和协 作,共同预防传染病的发 生。
及时上报异常情况处理
异常报告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疑似传 染病症状,老师应立即向 园方报告。
隔离措施
园方应及时将患病孩子隔 离,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 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就医指引
家长应根据医生建议,及 时带孩子就医治疗,确保 孩子得到妥善的诊治和照 顾。
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共创健康校园环境
1 2 3
教职工要发挥表率作用 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职工要以身作 则,自觉遵守卫生规定,为幼儿树立榜样。
家长要积极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 卫生保健工作,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共同为孩 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幼儿要自觉遵守卫生规定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卫生规定,共同维护 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明确下一步工作计划和目标
持续开展健康教育
将传染病预防知识纳入日常教学 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向幼儿传授 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
卫生习惯。
加强家园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 子的健康状况,及时沟通、反馈相 关信息,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局面。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1、病因:冠状病毒?2.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3、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2)症状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4、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
6)中药辅助治疗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8)重症病例进入ICUAP治疗简易流程图临床诊断AP病例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甲基强的松龙100mg/天*3有低氧血症者甲基强的松龙500mg/天*3收住ICU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5 、出院参考标准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6、预防1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 )认真做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3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的管理4 )加强晨检工作5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报告可疑病例。
(二)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1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幼儿园的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一.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腮腺炎病毒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3.临床表现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5. 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⑷接种流腮疫苗等..6.治疗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⑷积极治疗合并症..二、手、足、口病1.病因:病毒感染..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3. 临床表现⑴口痛;厌食;低热..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⑷病程短;症状轻..4.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二周..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5.治疗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⑵防止继发感染..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三、水痘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急性期病人..⑵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冬春季多见..⑶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3.临床表现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4.并发症: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也可见脑炎、心肌炎等..5.隔离和预防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⑵注意室内通风..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6.治疗⑴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四、猩红热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⑶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3.临床表现⑴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肿大..⑵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中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面部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4.并发症⑴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⑵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⑶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5.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⑵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⑶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行消毒..⑷对易感儿童可口服板兰根、复方新诺明等..6.治疗⑴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⑵抗生素治疗..五、流行性感冒1.病因:流感病毒..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3.临床表现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⑶病程持续约一周..4.并发症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5.隔离和预防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6.治疗⑴对症处理..⑵有合并症或继发感染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略..六.细菌性痢疾1.病因:痢疾杆菌..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⑵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粪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经苍蝇污染食品;经口感染..⑶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3.临床表现⑴普遍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又里急后中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⑵轻型非典型菌痢: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⑶重型:每天大便数10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不重..⑷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⑸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4.隔离和预防⑴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后;经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⑵消毒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⑶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⑷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5.治疗⑴中毒型: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⑵一般治疗..⑶抗生素治疗..七、麻疹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多为儿童..临床表现: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发热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丘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预防措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麻疹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护理好患者;减少并发症;寝室要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风疹与麻疹的区别:手脚心没有疹子;出疹1-2天即消退;孕妇得后易使胎儿畸形..八、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病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2、流行病学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
儿童常见传染病

编辑ppt
2
编辑ppt
3
▪ (2)症状
▪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 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 最初的皮疹为红色的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 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 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 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的 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 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编辑ppt
21
疱疹性咽峡炎
▪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
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
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
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
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
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
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
然消失或疹子出不透,一般是有了并发症,应及时诊
治。
编辑ppt
10
▪ (4)预防
▪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岁以下或有慢性 病的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 做好患儿的隔离消毒。病人停留过的房间, 开窗通风3小时。护理过患儿后,要晒太 阳后再接触健康孩子。
编辑ppt
11
▪ 3.风疹
▪ (1)病因
编辑ppt
24
▪ 护理指导
▪ 1.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疼痛明显,患儿大多都有拒 食现象。应该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食物不宜过 热,应该清淡一些,不油腻,并富有营养,进食 困难时可以采取大静脉营养合剂。
编辑ppt
19
▪ (3)护理
▪ 多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吃 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以减轻咀嚼时的疼 痛。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 敷清热解毒的中药,还可将马齿苋、蒲公 英等捣烂外敷。病人可采用板兰根等中药 治疗。
幼儿常见传染病梳理表

1.皮疹细密,压迫可褪色。 2. 环口苍白圈 3. 杨梅舌
病后 1~2 天后,腮腺肿大,有时 两侧先后肿大,有时一并肿大。张 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尤 以吃硬或酸的食物时疼痛加剧。 1. 以肠胃道症状为主,会出现恶
高发季节
多发生在冬春 季节 常见于冬春季 节 多发生于 2~ 10 岁的儿童 一年四季均可 流行
流行于夏秋季 以春夏季多见
炎 “红 眼病”
蛔虫 病
蛲虫 病
细菌 性痢 疾
菌 细菌
病
肠道 传染 病
粘住,眼睛怕光,疼痛,有异物感。 2.病毒性结膜炎症状略轻,眼分泌 物多为水样。结膜炎的发炎部位是 眼球表面及上下眼睑。内侧的结膜 发炎,表现为白眼珠发红,故名“红 眼病”。 虫卵在小肠内发育成幼虫,经小肠 可于每年九、十 壁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至肺,再 月份集体驱蛔 由肺到气管、咽,重新被人咽进消 化道,在小肠定居,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肠道内定居,剥夺儿童的营 养,可使儿童患营养不良、贫血等 疾病。 雌虫夜间产卵使肛门奇痒,影响睡 蛲 虫 成 虫 寿 命 眠,间接影响小儿的精神、食欲。 仅 1 个月 因瘙痒抓破皮肤可使肛门周围 皮肤发炎。 存在于粪便中的病 一日腹泻数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 毒污染了食物和饮 重(有总排不尽大便的感觉),大便 水,经口造成传染。 内有黏液及脓血。
以呼吸道飞沫 的途径传播
飞沫传播
经蚊虫传播
症状
1. 在两侧乳磨牙旁的颊黏膜上,可 以看到周围有红晕、中心发白的小 斑点,叫费—科氏斑,下唇也可看 到相似的斑。这是麻疹所特有的症 状 2. 皮疹先由耳后出现,渐至颈部、 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是手心,皮 疹颜色鲜红,略高于皮肤,皮疹之 前可看到正常的皮肤颜色 1. 半天至 1 天后,即开始发疹, 可在软腭及咽部附近见到玫瑰色或 出血性红点,大小如针头或稍大。 2. 出疹第一天末,全身遍布猩红色 斑丘疹。
秋季幼儿传染病安全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气候干燥,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开始活跃。
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幼儿来说,秋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以下是一篇关于秋季幼儿传染病安全教育的文章,旨在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共同呵护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1. 流感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
预防措施如下:(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接种流感疫苗。
(4)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预防措施如下:(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共用餐具。
(2)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要洗净。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4)接种疫苗。
3.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预防措施如下:(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伤口。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接种疫苗。
4. 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腮腺肿痛、乏力等。
预防措施如下:(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伤口。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接种疫苗。
二、秋季幼儿传染病安全教育要点1. 加强宣传教育家长和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传染病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讲故事、观看动画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共用餐具、不随地吐痰等。
同时,要教会幼儿正确洗手的方法。
3. 注意饮食卫生家长和教师应提醒幼儿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要洗净,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知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2024/10/15
26
手足口病
2024/10/15
27
手足口病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
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 ,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2024/10/15
28
手足口病
预防措施 :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 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 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3
流行性感冒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 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2024/10/154 Nhomakorabea流行性感冒
主要症状: 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2024/10/15
5
流行性感冒
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 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 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2024/10/15
35
谢谢大家!
2024/10/15
36
2024/10/15
13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症状 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2024/10/15
14
风疹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 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 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 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 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 致胎儿畸形。
2024/10/15
6
流行性感冒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 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 ,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 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完整版)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一、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风疹等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具体防控措施:(一)教室及宿舍等场所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二)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预防感染他人。
(三)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
(四)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一旦发现师生有流感样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如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头痛、呕吐、腹泻等),要督促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认真做好排查、隔离和报告工作。
(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二、手足口病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传播。
学校及托幼机构应采取具体预防措施:(一)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洗手行动。
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完善洗手设施,保证清洁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的供应,教育学生及幼儿食前便后要洗手,托幼机构教师及保教人员接触幼儿前必须洗手。
2.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
3.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饮用水和食品;做好环境、厕所、宿舍卫生。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出现病例的幼儿园和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的消毒,防止污染水源。
5.托幼机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二)做好学生日常饮用水的管理工作,学校向学生供应开水。
学生自带水杯。
(三)各托幼机构及小学每日认真落实晨检制度,重点检查幼儿的体温、手足及口腔等部位。
发现可疑患儿应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一)病毒性传染病1.水痘(1)病因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
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
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
皮肤的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
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
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
最初的皮疹为红色的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
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
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的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
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
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
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
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隔离期限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
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1)病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
病毒在流通的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
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是早期诊断麻诊的重要依据。
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的顺序出皮疹。
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
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切症状随之减轻。
(3)护理病儿的房间要保持空气流通,但要避免风直吹病儿,室温不能忽冷忽热,空气要湿润,空气污浊易并发肺炎。
注意眼部、鼻腔、口腔的清洁。
出疹时,眼、口、鼻等分泌物增多,要经常用温开水洗净眼屎;用棉棍蘸温开水清除鼻涕;多喝开水清洁口腔。
饮食要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但不必过于忌荤油。
因麻疹病程较长,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较多。
过于忌荤会使体内缺乏优质蛋白质等,不利于疾病的痊愈。
出疹发烧时,要多喝温开水,若高烧持续不退,可适当吃些退烧药,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抽风。
但药的剂量应比平时小。
出疹期间,喝芦根水,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皮疹出透。
如果皮疹刚露出就色泽淡白或发紫,突然消失或疹子出不透,一般是有了并发症,应及时诊治。
(4)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岁以下或有慢性病的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
做好患儿的隔离消毒。
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护理过患儿后,要晒太阳后再接触健康孩子。
3.风疹(1)病因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眼等分泌物中,可直接或通过飞沫传播。
多见于5个月到5岁的幼儿。
该病传染性较小,多发于冬春季节。
(2)症状发病初期可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下。
发烧当天或第二天就出现皮疹,并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无皮疹,以后皮疹很快消退,不留痕迹。
出疹期间常伴有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肿大。
(3)护理风疹病情轻,很少有并发症。
发烧时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孕妇在怀孕早期染上风疹,易使婴儿患先天性心脏病。
(4)预防给易感儿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
4.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儿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播。
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极易发生暴发性流行。
(2)症状发病急,可有发烧、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
1~2天后腮腺肿大,可先见一侧,再波及另一侧。
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压痛。
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吃硬或酸的东西时疼痛加剧。
在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膜上,可看到红肿的腮腺管口。
4~5天肿胀逐渐消退。
幼儿患此病时,可并发脑膜炎、胰腺炎、心肌炎;青春期及成人患者,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3)护理多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
吃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以减轻咀嚼时的疼痛。
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药,还可将马齿苋、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病人可采用板兰根等中药治疗。
(4)预防将病儿或可疑病儿隔离。
隔离期限到腮腺肿胀完全消肿后三天。
可服板兰根冲剂预防。
患者食具分开使用,并作好消毒工作。
5.流行性感冒(1)病因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
由于流感病毒常发生变异,在变异初期,人们对变异的病毒尚无免疫力,再加之此病传染力极强,病后免疫力不持久,因而极易暴发大流行,且常见于冬末春初。
(2)症状发病急。
起初有咽痛、头痛、乏力等症状,继而高烧、寒战。
有的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有的出现咳嗽、气促、喘等肺炎症状;还有的病儿出现嗜睡、惊厥等精神症状。
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
(3)护理病儿的居室要有阳光,并保证空气流通。
高烧时要卧床休息、多喝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降温。
饮食要有营养、易消化。
选用板兰根、紫草、金银花、黄连、连翘、黄苓等药物治疗。
(4)预防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护理患儿后要洗手。
可服用板兰根冲剂预防。
6.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家禽均可成为传染源。
蚊虫叮咬被感染动物的血则带上乙脑病毒,再叮咬健康人时,就把乙脑病毒注入人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组织发生变化。
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节。
(2)症状发病急。
病起即有发烧、头痛、嗜唾、喷射性呕吐(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没有感到恶心即喷吐出来)等症状。
1~2天后病情加剧,体温可达40℃以上,出现惊厥、神态不清或昏睡、肢体瘫痪等症状。
体温增高5~6天后,即逐渐转为正常,病人也逐渐清醒。
若体温持续下降,多于1月内死亡。
少数病人可留下不能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3)预防应于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
在流行季节充分做好防蚊、驱蚊工作。
7.传染性肝炎(1)病因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肝脏,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炎病毒有许多种,其中以甲型、乙型最为常见。
甲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
多数预后良好,在幼儿集体机构中易流行;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唾液、鼻涕、乳汁中,可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针头等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共用牙刷、食具等传播。
(2)症状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有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之分;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多为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较少。
黄疸型肝炎:发病初期类似感冒。
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厌油腻食物等症状。
精神不好、乏力、好发脾气、烦、爱哭。
大约1周左右,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
黄疸持续时间约2~6周,随后开始消退,食欲、精神也随之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无黄疸型肝炎:病情轻,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一般可有发烧、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
急性肝炎要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有轻微活动,但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饮食上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脂肪。
(4)预防病儿要隔离。
病儿的食具、水杯、牙刷等要专用,并坚持每日煮沸消毒;衣服、被褥常晒(曝晒4~6小时);便盆用消毒液浸泡;玩具用消毒液擦试。
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预防接种用一次性注射器。
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
认真做好产前检查,避免母婴传播。
(二)细菌性传染病1.猩红热(1)病因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细菌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飞沫或被细菌污染食物、玩具、书等间接传播。
病菌在人体外生命力很强。
多发生于2~10岁的儿童。
此病常见于冬春季节。
(2)症状发病急,并伴有发热、咽痛等。
发病1~2天从耳后、颈部、腋下出现皮疹,并迅速波及躯干、四肢。
皮疹密密麻麻,为一片猩红色,抚摸有沙纸感,用手按压红色可暂退。
在肘弯、腋窝、大腿根等处皮肤的皱褶处,皮疹十分密集,呈一条条红线。
脸部两颊发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
病后2~3天,舌乳头红肿,似成熟的杨梅果,称为“杨梅舌”。
1周左右,皮疹消退,逐渐恢复正常。
(3)护理病儿要卧床休息,吃稀软、清淡的食物。
注意口腔清洁,常用盐水漱口。
疹退后有皮肤脱屑,不要用手撕剥。
因少数病儿可在患猩红热后发生急性肾炎,因此,病后2~3周,应检查尿。
(4)预防发现症状,尽早隔离病儿。
病人住过的房间,用食醋蒸气消毒。
2.百日咳(1)病因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咳嗽时带出的飞沫传播。
百日咳杆菌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
(2)症状发病初期似感冒,数日后咳嗽加重,尤其是夜间咳嗽重。
2周后出现典型的阵发性咳嗽,表现为咳声短促,连咳十多声无吸气间隙,面红耳赤,鼻涕、眼泪流出,最后有一深长的吸气,发出“呜呜”样吼叫,常将食物吐出。
往往夜间发作频繁。
2~6周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约2~3周。
(3)护理病儿住室要空气新鲜,减少刺激病儿咳嗽的因素。
病儿可在户外轻微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减少阵咳的发作。
因咳引起呕吐后,要用温开水漱口,并及时补给少量的食物。
百日咳病程长,阵咳又使孩子痛苦,家长要有耐心;阵咳时要有专人守候,以免发生阵发性呼吸暂停。
(4)预防出生后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尽早隔离病人;密切观察接触者,一旦出现咳嗽症状,也应予以隔离、确诊。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病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菌存在于病人的鼻咽部,主要经飞沫传播。
冬春季节,室内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流脑的流行。
(2)症状病初类似感冒,发热、寒战,但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不明显。
在此时期,多数患儿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者,感染可终止于此。
后发高热,伴恶心、喷射状呕吐、头疼与关节疼痛,颈项强直。
病儿神志恍惚。
发病后数小时,皮肤上可出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不高出皮肤。
(3)预防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冬春季节,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流脑流行季节,可口服生大蒜,应盐水漱口。
4.细菌性痢疾(1)病因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菌存在于病儿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此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2)症状发病急,发烧(39℃左右)、腹痛、腹泻。
每日大便几十次。
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觉,即刚拉完了又想拉,总觉得大便没排净。
大便中有粘液和脓血。
少数病儿高烧,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