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

合集下载

中药辅助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60例体会

中药辅助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60例体会

诊断疗效标准》 中风 的诊断 标准 为依 据。纳入标 准 : … 符 合脑梗死或脑 出血诊 断标 准 , 病程 在半 年 以内 的面瘫 、 肢 体偏瘫患者 ; 除 标准 : 程超 过半 年 以上 , 明显 面瘫 、 排 病 无 肢体偏瘫 的患 者 , 短 暂脑 缺 血 ( I 发作 、 面 积 脑梗 或 TA) 大 死、 脑出血伴 凝血 功能 障碍 、 脑外 伤 、 内 占位病 变 、 颅 代谢 障碍 、 严重 心 、 、 肺 肾功能 不全 、 智能障碍和深 昏迷患者 。
13 治 疗 方 法 .
13 1 针刺治疗 取气海 、 .. 关元 、 合谷 、 足三里 、 三阴交 、 血 海 、 池 、 谷 为主 穴。配穴 : 肢 配肩 髑 、 池 、 三里 、 风 合 上 曲 手 外关 ; 肢 配 环跳 、 扶 、 中 、 丘 、 陵泉 、 三 里 、 下 承 委 梁 阳 足 昆
理论在脑 中风 偏瘫 的治 疗 中显得尤 为重 要。采用 针刺 配 合 中药 治 疗 中 风 偏 瘫 后 遗 症 可 以 明 显 提 高 疗 效 。 在 针 灸
处 方 上 以气 海 、 元 、 谷 、 三 里 、 阴 交 为 主 穴 ; 海 益 关 合 足 三 气 气 固脱 ; 血海行气活血 ; 足三 里 、 三阴交可使 血浆纤维 蛋 白 原 降低 ,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 关元 、 合谷 能改善脑 供血 。中 风患者偏瘫肢 体往 往伴 有肌 张力增 高 , 现 痉挛状 态 , 呈 其 中上 肢 呈 屈 肌 痉 挛 并 内 旋 , 指 握 屈 , 肢 呈 伸 肌 痉 挛 并 手 下 足 内 翻 , 时 , 肢 针 刺 应 以 伸 肌 组 的 穴 位 为 主 , 肢 以屈 此 上 下
1 , 0g 白芍 1 , 七 ( 碎 ) 0g鸡 血 藤 1 , 冬 藤 1 , 0g 三 捣 1 , 5g 忍 5g 海 风 藤 1 , 莶 草 1 , 鳖 虫 6g 水 蛭 1 , 蝎 6g 甘 2g 稀 2g 土 , 0g 全 , 草6g上肢偏瘫者加桑枝 、 黄活血通 络 ; o 姜 下肢 软弱乏力 加 续 断、 膝 、 生强筋壮骨 ; 牛 寄 言语 不 利 者 加 石 菖 蒲 、 南 星 、 胆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近况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近况

常规针灸治疗的同时 用黄芪 注射 液加丹参 注射液穴位注射 。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 .% , 6 7 对照组 总有效率 6 .% 。嵇强 67
等 用 血 塞 通 注射 液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中 风偏 瘫 3 4例 , 肢取 肩 上 髑、 曲池 、 三 里 、 关 , 肢 取 足 三 里 、 陵 泉 、 海 、 钟 , 手 外 下 阳 血 悬 穴
位注射选用血塞通注射液 , 均取 患侧 , 结果治愈 9例 ( 6 ) 2% , 显效 1 0例 ( 9 , 2 %) 有效 1 2例 ( 5 ) 无效 3例( % ) 总有 3% , 9 , 效率 9 %。关玉慧 采用穴位 注射 配合运动疗法治 疗 中风 1
偏瘫 4 O例 , 结果愈 1 , 效 2 , O例 显 0例 有效 8例 , 无效 2例 ,
差异 ( 00 ) 说明两组后期疗效无显著差别 。倪维凤 将 P> .5 ,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 者 6 0例分 为 两组 。对 照组 取 内关、 人 中、 三阴交 、 泉、 极 尺泽 、 中 ( 醒 脑开 窍” 委 “ 基本 组方 ) 合 谷 、 ( 患侧)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 上加 患侧 中渚穴 ( , 手背 、 无名指 掌指关节后方 , 第四、 五掌骨 间凹陷中 )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 7 %, 7 对照组 4 %。周长 山” 将脑卒中 16例随机分为两组 , 7 2 治疗组 以苍龟探穴法针刺极 泉为主 , 对照组 以常规 针刺 为主 , 治疗 6 o天后 , 用简式 r —M yr 采 u ee 评分。结果苍龟 探穴法 针 刺极 泉 穴对 脑 卒 中患 者 腕 一手 功 能 恢 复 优 于 对 照 组 。刘 晗 等 独取十宣穴毫针点刺治疗手指麻 木肿胀 1 , 2例 经治 1 2 — 个疗程后 , 9例症 状完全 消失 , 2例症状 明显改 善 , 脱落。 1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进展
干预治疗 [] 中国热带医学 ,07,( ) 12 J. 20 7 8 :3 3—12 . 3 4 8 王哲 , 赵家军 , 高聆 , 西洛他 唑对 糖尿病 大 鼠黏附分 子 的影 响 等. [ ] 中华 医学杂志 ,0 2 8 ( 1 :2 J. 2 0 ,2 1 )7 9—7 1 3. 9 王守力 , 韩雅玲, 荆全 民, 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小血管 病变支架 等. 术后再狭窄影响的前瞻性研 究 [ ] 中华 心血 管病杂 志 ,0 4 1 J. 20 ,0
究 [ ] 中 华 医学 杂 志 ,0 5 8 (0 :80~25 . J. 20 ,5 4 ) 25 81 6 印小 红 , 莎 , 蔓 莉 , . 洛 他 唑 对 2型 糖 尿 病 末 梢 循 环 障 碍 李 刘 等 西 及血脂异常的临床 疗效 观察 [] J .四川 医 学 ,0 2,3( 2) 12 2 0 2 1 :3 1
2 Sri M ,Maka okn E rhm A.Cls zl[ . Dus A i , 9 9 4 i to J oa J rg gn 19 ,1 g
( )6 1 :3
肢动脉病变 ( A 的 5 P D) 4例 T D 2 M患 者 E服 c l s治 疗 3个 月
后, 下肢疼痛 明显好转 , 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显著增 无 加, 踝肱指数增加 , 纤维 蛋白原与血小 板聚集率降低 , 总胆 固 醇及低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 降低 。提 示 c s可通过抑制 血小板 聚集 , 扩张血管平滑肌 , 调解血脂等途径改善糖尿病 下肢血管 病变患者早期症 状 , 延缓 糖尿病 足溃 疡及 坏疽 的发 生 , 宜 适
P< .5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00 , 治疗 组 明显 优 于 对 照 组 。
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 之一 , 具有高发病 率、 高致残率 、 高死 亡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

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对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俗称“脑卒中”,多为由气血不畅、脑脉痹阻、脑出血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属中风的论治范畴。

“风性善行而数变”,其变化多端而速疾,轻症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

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中风有哪些临床症状?中医怎样防治?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就中风的中医认识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病症的有效防治提出建设性的参考。

一、引发中风的原因有哪些?中风的常见病因包括内因及外因,内因为:内伤积劳,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则为外感风邪。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中风。

1、情志所伤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物,饮酒过量,脾失健运,聚湿积痰,痰浊化痰,肝风起,痰上扰,可致发病,尤其是酗酒。

因此,有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要戒烟限酒,少吃高肉类和动物油类食物。

3、劳累过度长期劳累,也会导致中风。

阳气者,烦劳则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如果被过度的影响,就会变得躁动不安。

因操劳过度,致身体和精神不能得到滋养,而致耗气伤阴,阳亢风动。

而且,纵欲伤精,也是因为水虚,火盛于上,所以才会导致中风。

4、内伤积损身体素虚,或积劳成疾,阴虚血亏,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等原因,往往会导致阴虚阳盛,气血上涌,上扰清窍,而引发此症。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可影响血液循环。

其次,初春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起来,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中风发生。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精品文档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精品文档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

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

而中风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

中药熏洗是用中药浸泡煎煮取汁,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

(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法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此法操作简单,防病治病有效,且对人体无不良作用,颇为病人接受。

现将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手足痉挛、麻木、半身不遂等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80例中风后遗症伴有手足痉挛、麻木、半身不遂的住院病人进行治疗。

80 例病人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3 例给予中药熏洗治疗,每日1 次,每次30min 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治疗方法根据中风后遗症病人的症情采用不同的中药制剂。

1.2.1中风后手足痉挛:生黄芪30g,当归24g,赤芍18g, 红花18g,益母草24g,葛根30g,白芍18g,淡竹叶18g,车前草24g,甘草15g,加清水2000 mL浸泡30min后,煮沸10min,药液温度以50C-70C为宜,熏蒸患肢,每日1次,每次20〜30min,待药液冷却到40C再予以淋洗。

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叶250g,可活血通络,理筋透骨[1]。

122中风后半身不遂:半夏24g,白术30g,天麻24g,葛根30g,茯苓30g,川芎30g,桃仁30g,甘草18g加清水2000mL 煮沸,药液温度以50C -70C为宜,浸泡熏洗20〜30min,每日1 次,有微汗最佳,可温筋散寒,活血通络。

1.3操作方法1.3.1手熏洗法:根据病症先选定用药处方,准备好脸盆、毛巾、布单。

将煎好的药物乘热倾入脸盆,患者先把手臂搁于盆口上,上覆布单不使热气外泄。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学习学习岐黄名家岐黄名家偏⽅偏⽅秘⽅⼤全秘⽅⼤全中风⼜称为急性脑⾎管疾病,是⼀种⾮外伤性⽽⼜发病较急的脑局部⾎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神经性损害。

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管意外。

⼀般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属脑出⾎、脑⾎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事,并伴有⼝眼⼝喝斜、⾆强语謇、半⾝瘫痪、⽛关紧闭或⽬合⼝张、⼿撒肢冷、肢体软瘫等。

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昏迷、⼤⼩便失禁等。

中医学认为,脑溢⾎⼤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

乃因患者平素⽓虚⾎亏,⼼、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致病。

三七粉治中风【⽅剂】三七粉5-10克。

【⽤法】上⽅为1次量,温开⽔冲服,不能⼝服者予以⿐饲。

【功效】⽌⾎活⾎,⾏瘀化瘀。

【主治】中风【验证】李某,男,60岁。

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左侧偏瘫3⼩时。

经头部CT 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

⼼电图提⽰:急性⼼肌缺⾎。

对病⼈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150毫升中予以⿐饲,2⼩时后再次使⽤。

此后,病情逐渐稳定。

次⽇意识渐清,排⿊⾊⼤便1次。

继给三七粉10克,2次⿐饲。

第三天,能吞咽饮⾷。

停⽌⿐饲,改⽤三七粉7.5克,每⽇2次冲服。

经2个⽉治疗,病愈出院。

⽔蛭娱蚣治中风【⽅剂】⽔蛭、⼭药各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草各10克。

【⽤法】每⽇1剂,⽔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

【功效】活⾎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治疗惠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蕊根治中风【⽅剂】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15~20克。

【⽤法】每⽇1剂,⽔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功效】祛风化痰,⾏瘀通络。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30.2%,好转10例,占1.7%,⽆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

中风偏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发表时间:2017-02-16T15:00:46.3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5期作者:周海霞[导读] 中风偏瘫是由于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痰火上扰、肝阳上亢等原因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养而引起。

湖北省罗田县万密斋医院 438600[摘要] 中风偏瘫是由于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痰火上扰、肝阳上亢等原因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养而引起。

中风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针灸推拿及护理治疗,抓住有效时机,促进偏瘫恢复,对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风偏瘫中医治疗护理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一侧的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发生障碍,以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称之为“中风”、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中风后遗症”等范畴。

我们中风专科采用针灸、推拿及护理方法治疗脑血管意外、脑梗塞留下后遗症患者120例,其疗效显著,方法简单,无任何副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最小者38岁,最大的66岁,左侧偏瘫56例,右侧偏瘫64例,脑梗塞致偏瘫52例,脑出血致偏瘫39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12例,脑栓塞致瘫17例,病程一个月以上到半年居多,均经CT检查确诊,在病情稳定后给予体针和头针治疗。

1.2 治疗方法1.2.1 体针取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督脉经穴。

处方:头部取百会、风池(病变对侧)廉泉,伴有口角歪斜的患者加合谷、地仓、颊车、太冲、内庭,对失语者加哑门;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仑。

胸背部膻中、膈俞。

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

每次辩证施治取穴6—8个,均取患侧,用32号毫针,采取快速进针。

提插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次/d,1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天,共治疗5个疗程后,评定患者语言及肢体活动功能。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中风七则一、中风闭症(脑溢血)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

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

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

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

会诊意见:1.脑溢血(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报告);2.风中于脏,痰热内闭。

院长邀余协治。

除西医常规抢救措施外,建议:1.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毫针强刺素髂,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2.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加用中药:1.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勾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3.羚羊角粉2克,麝香O.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

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

安宫丸减为1丸。

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

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

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

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

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O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的话,出院回家调养。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

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

度的功能障碍 , 中运动功能障碍 分别使用瘫康灵 l 、号膏外贴大 海、 其 号 2 足三里 、 手三里、 合谷; 配穴取髀
发生率 最高 , 大 地影 响 了患者 的 椎 、 阙 、 门 、 极 神 命 曲池 、 关 、 门 、 关 、 外 殷 阳陵泉 、 解溪 、 阴交 、 三 内关 ) 治
中医外治法治疗 中风偏瘫取得了 Buntm分期 Ⅲ期 以上 者 ,对照 穴 : 三针 、 rn so r 颞 曲池 、 外关 、 谷 、 合 足三
一Hale Waihona Puke 定的成 就 , 现综 述如下 。
组 由3%升至 4%,治疗组 由3% 里 、 5 5 5 丰隆、 三阴交等 ) 基础上, 使用复 升至 8%, 疗 组疗 效 明显 优 于对 方丹参注射液、 1 治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
2 穴 位贴敷
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的对 照组 ( 为主 , P 主穴取风府 、 大椎 、 筋缩 、 命
<. ) 001
门。 阳上亢配合谷、 肝 太冲; 风痰阻 络配丰隆 、 公孙 ; 气虚血瘀配气海 、
血海 ; 阴虚风 动配关 元 、 溪 。 照 太 对
刘乃积 … 用瘫可愈丸贴敷健 侧臂牖 、 足三里等穴位 , 配合患侧
外 治法 治疗该 病 由来 已久 , 方法 多 双足涌泉穴 , 并结合针刺治疗 中风 功能 缺损 评 分有 显 著 性差 异 ( P< 0 与 常规 药 00 )组 间 比较有 显著 性 差异 ( 为药物熏洗 、 穴位贴敷 、 中药药浴 、 偏 瘫 患 者 6 例 , 对 照 组 ( .1 , P< 穴位 注 射 、 刺 治疗 等 , 十 年来 物 治 疗 ) 针 近 4 0例 比 较 , 治 疗 后 0 5 。 . ) 沈冰 _] 0 1在常规针刺治疗( 1 取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因为神经系统的受损而导致肢体运动能力丧失或者受限。

中药护理是指运用中药理论来调节病人的身心健康,促进病人的康复。

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促进康复的保障。

中医护理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治疗方案得以个性化,通过综合调节体质和部位按摩等治疗手段改进偏瘫患者康复的速度,增加康复的成功率。

中医护理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同时还包括了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膏方熏洗、气功等传统治疗方式。

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代谢功能,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

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药有多种种类,有些针对偏瘫患者的病症深度的特点调配,比如采用快速通络、清热解毒、祛风散瘀、提神定志、安神助眠等情况,治疗中则可以采用口服、泡浴、熏洗、外敷、灌肠等治疗方式,改善病人的身体机能。

针灸是中药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可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病人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护理在对偏瘫病人进行针灸治疗时,特别是穴位的选择与刺激的技巧上更有经验,促进了病人康复。

推拿按摩是一种可以缓解病人疼痛和改善病人偏瘫的治疗方式。

通过轻柔的手法,按摩病人身体局部,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病人的偏瘫症状得到缓解。

膏方熏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治法,中药膏方内含多种草药,但都有一定的生药毒性。

通过滚烫的膏方外敷病人的皮肤表面,达到消除病因、治疗病症的功效。

这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偏瘫病人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可以较快地缓解病人的病症,促进病人的身体康复。

气功是中医治疗中有颇高学问水平的一种方法,气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整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动态的呼吸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减轻偏瘫症状和促进病人身体机能康复。

经常实践气功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多种疾病发生。

总之,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能够有效地促进病人的康复,但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沟通,注重心理治疗,这不仅有助于病人的康复,也有助于病人的心理健康。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274421.2(22)申请日 2016.04.28(71)申请人 孙玉香地址 262600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兴隆路166号临朐中医院(72)发明人 孙玉香 王秀彩 秦冬丽 彭家河 尹继旺 (74)专利代理机构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代理人 王伟霞(51)Int.Cl.A61K 36/9066(2006.01)A61K 36/9068(2006.01)A61P 9/10(2006.01)A61P 25/02(2006.01)A61N 5/06(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以重量份计,所述外用中药包含有以下原料组分:白芍5~15份、甘草5~15份、木瓜5~15份、海风藤15~25份、莪术15~25份、川芎25~35份、徐长卿5~15份和远红外粉5~15份。

本发明的外用中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中药配方中各种中药组分相互协同,具有养阴柔肝,舒筋缓急的作用,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具有治疗效果好,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CN 105797075 A 2016.07.27C N 105797075A1.一种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所述外用中药包含有以下原料组分:白芍5~15份、甘草5~15份、木瓜5~15份、海风藤15~25份、莪术15~25份、川芎25~35份、徐长卿5~15份和远红外粉5~1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所述外用中药包含有以下原料组分:白芍8~12份、甘草8~12份、木瓜8~12份、海风藤18~22份、莪术18~22份、川芎28~32份、徐长卿8~12份和远红外粉8~12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
――康复学小论文20120121086 中医五2班邵帅
摘要: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中风后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不尽人意,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外治法治疗该病由来已久,并于近十年来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药外治法方法大致有药物熏洗、中药药浴、中药敷贴、中药热熨等。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外治法
一、中风偏瘫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随着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溶栓、血肿清除术等技术的应用,脑血管病的病死率降低,而致残率仍然高达80%以上,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减轻偏瘫病人的残损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偏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偏瘫的康复,有其独特的认识方法和干预手段。

二、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特殊的中草药,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后,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施以熏蒸、敷贴、药浴、热熨等医疗技术。

1 中药外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外治研究历史悠久, 文献资料丰富, 中医外治法萌芽于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三国, 发展于晋、唐、宋、元, 鼎盛于明清时期。

到了现代,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 人们为了生存, 常与自然界得各种因素作斗争, 并逐渐发现使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创面、伤口可以减轻疼痛、止血, 促进伤口的愈合。

这是中药外治法的起源阶段。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药外治法的治疗思想已经形成。

最早记述中药外治的史籍当属《山海经》, 书中云“熏草、佩之可已病” , 其记载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中, 用内治法为78 次, 用外治法为35 次, 外治法占治法的近1 / 3。

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外治方达一半以上, 运用药物外治法有: 敷贴法、熏蒸法、熨法、药浴法、握法等2 0余种。

其所载酒剂止痛和消毒, 是酒剂外用的最早记录。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论述了中药外治法的法则等理论,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其邪者, 渍形以为汗” , “桂心渍酒,以熨寒痹”,则是开创了热汤淋浴发汗及膏药的先例。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经典著作, 并创立了六经辩证理论体系,书中记载了针灸、塞鼻、灌耳、浸足和类似现代人工呼吸急救等治疗方法。

此时,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形成为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用生地黄或括萎根捣烂外敷治伤,收录了大量外用药,如续断膏、丹参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书中所记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晋末外科专著《外涓子鬼逸方》外治膏方达69 首,薄贴方也有6首。

最早记述白术外治的膏方及川弯的去腐生肌,并有水银治疗皮肤病和对脓肿进行切开排毒的记载,可见当时非药物的外治已经涉入到药物
外治的领域。

中药外治研究到了唐代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有众多的本草问世,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载有山植汁“洗头及身差疮痒”,《本草拾遗》首次记载了鸭拓草治疗疗肿、小儿丹毒、蛇犬咬、疽痈等外治功用。

孙思邀《千金要方》所用外治法共有27 种之多, 如: 塌浴法、粉法、敷法、摩法、塞法、熏法、滴法等, 除了治疗常见内疾, 还用以急救, 尤善中药外治儿科疾患。

宋元时期,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极大推动了中药外治的发展。

南宋《幼幼新书》中谈到配制点眼剂, 提到眼药制备的改进和规格的严格性, 中药外治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对中药外治的作用机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北宋末《圣济总录》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熨,资火气之熨寒结”等中药外治机理。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 中药外治的内容更加丰富, 研究也趋于成熟。

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其中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

该书总结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擦、抹、敷、塞等近40 余种药物外治方法, 收载了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 并详述了外治施药部位。

赵学敏整理的《串雅内外编》收载了大量了民间广泛流传的简、便、廉、验的外治方药。

中医最早的一部外治法专著程鹏程氏《急救广生集》载方1500余首,治疗病症约40余种。

而最具影响的外治专著当属吴师机所著的《理渝骄文》,他精辟的论证了“外治之理,既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既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

该书对外治
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完善了外治理论,有效的指导着内病外治, 后人将其誉为“外治之宗”。

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各项技术日新月异,外治法很多方面都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采用新方法、新器具、新剂型, 成为中医外治发展的新趋势。

而突出中医特色,发展中医外治已经势在必行。

2、中药外治法的分类与应用
2.1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熏蒸患者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康复治疗的方法。

此法是借助热力和药力的综合作用,具有促进腠理疏通、气血运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的功能,从而达到解毒消肿、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等目的。

施术时将患处靠近加热的药液,通过药液升腾的热气加以熏蒸。

全身熏蒸法主要用于皮损广泛的全身性皮肤病;局部熏蒸法主要适用于局限性皮肤病。

中风偏瘫患者可用瘫复汤(桂枝、当归、丹参、赤芍、红花等)外熏;活血化瘀、舒经活络处方(透骨草、伸筋草、红花、炙川乌、苏木、桂枝、乳香各等量)煎汁熏洗患侧;或用自拟抗痉挛方(白芍药、望江南、伸筋草、木瓜、桑枝等)煎汁熏蒸脑卒中偏瘫肢体。

2.2中药敷贴
中药敷贴是以辩证施治为指导,将药物制成膏、丹、丸、散、
糊、饼等剂型,将之外敷于腧穴或患处,通过皮肤、黏膜及腧穴等部位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肿、蚀疮去腐、扶正祛邪等作用。

2.3中药药浴
中药药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一定的中草药经煎汤、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美容目的的常用疗法。

中药药浴具有抗感染、去腐生肌、促进血液循环、发汗解热等作用,适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

可利用川芎等中药药液、中药酒浴疗法(黄芪、红花、鸡血藤、木瓜、白酒等)、活络丹配合当归黄芪汤足浴治疗。

2.4中药热熨
中药热熨是将中草药熨贴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处,在热力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达到温通经脉、畅达气血、协调脏腑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风寒湿痹所导致的筋骨疼痛、肢体麻木肿痛、肩背腰膝关节肿痛等。

三、中药外治法在偏瘫治疗上的优势
1.简便、安全、痛苦小。

中药外治法不像内服中药,需要偏瘫病人配合完成吞咽动作,且偏瘫急性期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卧床期间饮用中药存在一定困难和痛苦。

中药外治法也不像针灸疼痛且存在风险。

且只需要有药材和器具,患者在家也可以进行治疗,很适合患者
出院后的自行恢复。

2.心理优越性。

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防病治病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当今部分药物成为公害的情况下, 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是寻找更为理想、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中药外治既可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的传统, 又可避免口服中药之苦,为病人所易于接受。

3.疗效好。

随着科技发展与完善,中药外治法在具体的应用方法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诸多改进,提高了传统方法的疗效。

如果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定会大大地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畅达.中药外治法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中医, 2004, 20(4).
[2] 汪莉李在林.中药外治的研究概况与展望[A].第七届全国外治学术年会论文集[C].第七届全国外治学术年会, 2014.
[3] 潘智美.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J].广西中医药, 2010, 33(1).
[4] 林殷.中西医康复医学[M].第1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3年12月 :8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