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

――康复学小论文20120121086 中医五2班邵帅

摘要: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中风后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不尽人意,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外治法治疗该病由来已久,并于近十年来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药外治法方法大致有药物熏洗、中药药浴、中药敷贴、中药热熨等。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外治法

一、中风偏瘫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随着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溶栓、血肿清除术等技术的应用,脑血管病的病死率降低,而致残率仍然高达80%以上,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减轻偏瘫病人的残损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医治疗偏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样的治疗方法,对于偏瘫的康复,有其独特的认识方法和干预手段。二、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特殊的中草药,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后,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施以熏蒸、敷贴、药浴、热熨等医疗技术。

1 中药外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外治研究历史悠久, 文献资料丰富, 中医外治法萌芽于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三国, 发展于晋、唐、宋、元, 鼎盛于明清时期。到了现代, 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 人们为了生存, 常与自然界得各种因素作斗争, 并逐渐发现使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创面、伤口可以减轻疼痛、止血, 促进伤口的愈合。这是中药外治法的起源阶段。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药外治法的治疗思想已经形成。最早记述中药外治的史籍当属《山海经》, 书中云“熏草、佩之可已病” , 其记载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中, 用内治法为78 次, 用外治法为35 次, 外治法占治法的近1 /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外治方达一半以上, 运用药物外治法有: 敷贴法、熏蒸法、熨法、药浴法、握法等2 0余种。其所载酒剂止痛和消毒, 是酒剂外用的最早记录。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论述了中药外治法的法则等理论,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其邪者, 渍形以为汗” , “桂心渍酒,以熨寒痹”,则是开创了热汤淋浴发汗及膏药的先例。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经典著作, 并创立了六经辩证理论体系,书中记载了针灸、塞鼻、灌耳、浸足和类似现代人工呼吸急救等治疗方法。此时,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形成为中药外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用生地黄或括萎根捣烂外敷治伤,收录了大量外用药,如续断膏、丹参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书中所记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晋末外科专著《外涓子鬼逸方》外治膏方达69 首,薄贴方也有6首。最早记述白术外治的膏方及川弯的去腐生肌,并有水银治疗皮肤病和对脓肿进行切开排毒的记载,可见当时非药物的外治已经涉入到药物

外治的领域。

中药外治研究到了唐代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有众多的本草问世,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载有山植汁“洗头及身差疮痒”,《本草拾遗》首次记载了鸭拓草治疗疗肿、小儿丹毒、蛇犬咬、疽痈等外治功用。孙思邀《千金要方》所用外治法共有27 种之多, 如: 塌浴法、粉法、敷法、摩法、塞法、熏法、滴法等, 除了治疗常见内疾, 还用以急救, 尤善中药外治儿科疾患。

宋元时期,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极大推动了中药外治的发展。南宋《幼幼新书》中谈到配制点眼剂, 提到眼药制备的改进和规格的严格性, 中药外治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对中药外治的作用机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北宋末《圣济总录》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熨,资火气之熨寒结”等中药外治机理。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 中药外治的内容更加丰富, 研究也趋于成熟。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其中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该书总结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擦、抹、敷、塞等近40 余种药物外治方法, 收载了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 并详述了外治施药部位。赵学敏整理的《串雅内外编》收载了大量了民间广泛流传的简、便、廉、验的外治方药。中医最早的一部外治法专著程鹏程氏《急救广生集》载方1500余首,治疗病症约40余种。而最具影响的外治专著当属吴师机所著的《理渝骄文》,他精辟的论证了“外治之理,既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既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该书对外治

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完善了外治理论,有效的指导着内病外治, 后人将其誉为“外治之宗”。

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各项技术日新月异,外治法很多方面都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采用新方法、新器具、新剂型, 成为中医外治发展的新趋势。而突出中医特色,发展中医外治已经势在必行。

2、中药外治法的分类与应用

2.1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熏蒸患者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康复治疗的方法。此法是借助热力和药力的综合作用,具有促进腠理疏通、气血运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的功能,从而达到解毒消肿、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等目的。施术时将患处靠近加热的药液,通过药液升腾的热气加以熏蒸。全身熏蒸法主要用于皮损广泛的全身性皮肤病;局部熏蒸法主要适用于局限性皮肤病。

中风偏瘫患者可用瘫复汤(桂枝、当归、丹参、赤芍、红花等)外熏;活血化瘀、舒经活络处方(透骨草、伸筋草、红花、炙川乌、苏木、桂枝、乳香各等量)煎汁熏洗患侧;或用自拟抗痉挛方(白芍药、望江南、伸筋草、木瓜、桑枝等)煎汁熏蒸脑卒中偏瘫肢体。

2.2中药敷贴

中药敷贴是以辩证施治为指导,将药物制成膏、丹、丸、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