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的读书笔记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的读书笔记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叶老的语文教育文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更是我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了“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明确指出: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意。
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一、阅读方法阅读不是拿到一篇文章来读,就算了事。
第一,必须讲求方法。
怎样阅读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
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因为阅读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
我想现在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这样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文本统一叶老文集写于1962年1月7日的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明确指出∶文道应该是统一的。
该怎样讲才能体现文道统一,还得自辟蹊径。
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课文,光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
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
叶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叶老还强调: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
认真找出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诸如此类。
学生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靠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我想在平时课堂上注重“有效阅读,文本统一”,着重突出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以以课题为契入点,引导学生读课题背后的内涵;或以关键词为导入点,引导学生抓重点段;或以文本的结构为品析点,探索文本的篇章意识。
叶老的语文教育名著、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深厚的研究,是值得我们不断重温的思想宝库。
我们应多学习,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点。
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
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
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
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
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
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
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
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予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
叶圣陶读本读书笔记(通用5篇)
叶圣陶读本读书笔记(通用5篇)叶圣陶读本读书笔记篇1叶圣陶先生认为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
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
”其次,“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
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问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总批还有微批,可说是修改的细致入微,学生只要按老师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师包揽了。
这样做老师辛苦,学生也不见长进。
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
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作者:邓云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3期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概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于一九八零年,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一般读者学习参考所编的一本语文教育论集。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语言读完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觉唇齿留香,回味弥久。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言朴实真切,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一遍的时候,感觉叶圣陶对中国语文教育界的厚望似慈母又似严父。
似慈母,因为叶圣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沥干心血,像母鸡护雏般,呵护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
正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前面所附的那首诗所言,叶圣陶认为教师育人就像母亲教“幼儿学步”,那种怜爱的态度是由衷的,所以叶圣陶的语言无处不渗透着恳切之情。
似严父,因为叶圣陶对待教育态度严肃认真。
叶圣陶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中国语文教育事业。
他对传统语文教育弊病的批判和对语文教师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教育的探究无一不体现他严谨科学的态度。
所以叶圣陶在谈到语文专业的问题上时,语言又是严谨准确的。
例如他在讨论语文教学方法时,批判了传统的讲授法,认为师生间不应只是简单的“授受”关系,他说:“国文精读不只是逐句讲解。
”用语很严密。
肯定了讲授法的价值,又批判了一味地讲解、讲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内容充实厚重,共分为六部分:(一)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论述;(二)作者编辑的和参加编辑的各级学校语文课本的例言、序言等;(三)阅读和文章分析;(四)写作、写作教学和作文评改;(五)语言文字和修辞;(六)语文教育书简。
作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叶圣陶提出了很多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的看法。
叶圣陶从1912年起从事语文教育方面的工作,到1988年去世。
如今又二十几年过去了,有人认为叶圣陶的思想已经过时了,或已是他人牙慧,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读书笔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八
【读书笔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八【书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主编】叶圣陶【版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页数】503—512页【内容】《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谈谈翻译》《算术式的组织要不得》【精彩语段摘录】《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谈到:“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改进文风是切要的,因为文风给社会的影响实在大。
”《谈谈翻译》谈到:“作者写文章既然要给读者读,就不能不顾到读者的语言习惯。
要尽可能使读者容易理解,不感到困难。
决不能说我有我的办法,你读者应该迁就我的办法。
而运用所谓算式似的组织正是要读者迁就作者的办法,所以要不得。
”【感悟】看到上述观点,我十分赞同。
我们在读书时有没有遇到读不懂的文章?特别是学术类的文章,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第一,可能是我们对于这些理论接触不多,我们自身理论水平不够,每个专业都会有自己特定的术语,我称之为“话语系统”,可以非常容易地把一些“外行”拒之门外。
据说现在的某网站平台即采用了这种方法,注册登录时需要回答一些较有特色的问题,借此选择特定的成员群体。
第二,也可能是源自于作者本身的问题。
如叶圣陶先生所谈“不顾到读者的语言习惯”,没有做到“尽可能使读者容易理解,不感到困难。
”甚至有部分作者有借此“炫技”之嫌。
读教育专业类杂志书籍时,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
我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前沿的教育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目前无法直接接触了解的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料也能有所了解。
但在阅读时常会遇到上述问题。
生涩的名词,特殊的拼装方式,奇形怪状的表述,都让我为之苦恼。
有本书叫“穿越概念的丛林”,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如果各级各类专家都能够接受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去著书立说,往小了说,是让更多的如我一般学历不高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读懂读通有收获;大了说,是促进了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提升-----那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专业类书籍阅读如此,文学性书籍也是如此。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安徒生最好的童话不是《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是《小伊达的花》。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读书笔记内江铁路中学胥树轩余等教授文题, 注意之时分而为二。
先揭文题于黑板, 将题中意义一一向学生发问, 使无遗漏; 然后将题中要旨标明板上。
用此法时约费十余分钟, 不令学生展阅教科书, 方便其为大致记忆。
此其一也。
迨全文教授既毕, 复令儿童回顾文题而审查此文与此题果否对照。
此法用之得宜, 儿童于作文方面, 自有领悟。
此又其一也。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1页第一段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 了无隔阂; 朴实说理, 不生谬误。
至于修辞之功, 谋篇之巧, 初非必需之需求。
能之固佳, 不能亦不为病。
(按文字大别, 不出抒情论叙二类。
故但言抒情及说理。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6页第三段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以后有所撰作。
惟初学作文, 意在练习, 不得已而采命题作文之法。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9页第三段文题取材应广博。
不待学校中所诵习所闻见能够命题, 即家庭社会之事, 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 亦无不可命题。
事事物物, 与学生接触而引发其思想情感者, 均可为文题之材料。
如是, 既能收各科联络之效, 亦能练随遇肆应之才。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9页第三段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学科。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17页第二段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学科。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18页第二段教育所以可贵, 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她们发生需求, 努力学习。
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个境遇, 引发她们需求。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17页第二段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学科。
——叶圣陶河南教育出版社第18页第二段学童所以需要国文, 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 一方面在磨练情思, 进于丰妙; 另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方法, 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
这方面, 前者为泉源, 为根本, 所以从事开浚和栽培, 最为切要。
切要一步既然做到, 自然联带及于后者, 才研究到种种形式问题, 倘若观念颠倒, 认为一切讲习作述, 就是国文出发点。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叶圣陶先生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奠基人,在他七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育思想。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都是极其重要的,母语教育尤其是重中之重。
论及中国的母语教育,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绕不开的课题。
通过拜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最大的认识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要经历实践方能判别优劣。
虽然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需要经验的加持,方能脱离纸上谈兵的阶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学而时习之的态度,向着有经验的前辈进行请教,学习他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汲取精华,历经实践的捶打,在教学中进行磨炼,方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学生才能从语文教学中真正学到想要的东西。
另外,从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我感受到小学是儿童形成语言文字的最佳时间。
小学教师必须有新的参考资料,通过应用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学习理论,更准确地塑造儿童语言技能的特征。
教师必须有能力理解小学适龄儿童的发展,包括儿童的身体和运动特征、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特征、独立性发展和小学适龄孩子的未来发展。
动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动机,即使是天才也无法实现长期目标,无论课程设置和教师是谁。
此外,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通常可以弥补语言能力和学习的不足。
因此,可以说,语言学习得中涉及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假设动机对有许多动机定义,每一个都只涉及它的部分方面,而不包括它的所有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动机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这样思考和行为,我们永远不应该假设我们知道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读后感大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000字两篇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叶老的经典作品,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位爱生活、爱孩子的亲切老人。
但通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阅读,一位懂教育、善教育、学识渊博的专业学者屹立于脑海中。
这本书可谓是所有从事和语文学科相关的工作者必须拜读的经典之一。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有关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避开的教学话题研究,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写作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培养来分享我的收获。
文中有一部分是与语文教学以及文学创作的相关内容,叶老从理论观点再到名篇举例,从抽象到具体,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指点迷津,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不仅与阅读相关而且也可以从中把握写人物文章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书中提到有关写人物的文章,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书中强调,无论是传记还是虚构的小说,都必然有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且这是窥见人物全部生活及内心活动最显著的表现。
其中传记的人物对话都是真实的,是确有所言,但作者并不会把所有的对话满篇呈现,写成对话录,而是要有所选择,将能够表现人物思想、情感、脾气、习惯等的对话呈现在文章中,从而体现人物的内心,让读者感知人物的为人。
书中作者以《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为例,通过叔孙通与汉高帝及其弟子相关对话,将叔孙通的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这一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一篇经典的短片现代小说——鲁迅先生的《风波》来说明这一问题,在创作人物时,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描写要有所取舍,如若一股脑的全写进去,读者看了必会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足以显出人物某种性格的行动,才值得写进文章。
贴合我们的教学来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一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塑造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形象。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读书笔记成都邓文光语文工作室肖向亮读 1.《国文教授之商榷》,看现今的阅读教学文章以“文题”“生字”“句法”“段落”“篇法”五个方面论述了阅读教学必须涉及的基本环节,奠定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到今天为止,无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实践,无论何种模式,不曾脱离这个框架。
其中,“文题”衍生为现在的新课导入、解题、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现在的背景介绍已经是花样翻新,手段层出不穷,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强烈,对学生的思维触动也非常大。
“生字”显示了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视,到现在也没有哪堂阅读教学课肯轻易放弃。
“句法”“段落”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手段。
“段落”涉及到对文本的概括、归纳,是不能规避的一环,但不少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越来越差,是不少阅读课堂刻意淡化所至。
应该继续高举“段落大意”的旗帜,只是训练的手段和方式要不断更新,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生成的实际出发。
“段落”教学的目标是更好地解读文本,其终极目标是形成和强化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能从容地应对任何阅读试题。
“句法”涉及对特定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一些关键的句子,在文章中往往有独特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解开它,就能拿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加以有效的训练,找到关键语句的解读规律、掌握关键语句的规律,就能应对相应的阅读试题。
2.读《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看现今的作文教学文章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又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又说:“文题应取材广博。
”先说前两句。
现在的学生,要说提笔作文,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声情并茂,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是一幅美好的蓝图。
现状是无话可说,理屈词穷,或套路化、模式化,空发感慨或无病呻吟的不在少数。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
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
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
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
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
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
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
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
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
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
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
【初中议论文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阅读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初中议论文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序(节选)——吕书祥(6分)① 语言本来只是一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和交流各种学科的知识时,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实,为什么许多老师要教授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的序言(节选)——吕书祥(6)分)①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学习和交流各种学科的知识中,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实,为什么许多中国教师和中国学习者不明白呢?因为传统观点。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 过去的第二个错误是把语文课当作传授知识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口语上。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代,逐字逐句地说是很自然的。
说到读白话书,你可以“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 这涉及到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神圣的陶张先生的观点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是相同的,这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过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南市中学朱跃光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
“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
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
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读《谈识字课本的编辑》有感,一本可作为学习材料课本的编辑原来如此的不能马虎!识字如交友,不可“知面”不“知心”。
要明白“字”,不能单单从“字”入手,要结合“词”,只有一定量“词”的积累,才能做到拿起书报就读,才能做到应付自如。
这样才是一本好的识字课本。
诚然,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读《关于〈国文百八课〉》有感,一本书的编辑,原来需要考虑如此之多,从题材的选取到修辞法、文法的运用,系统而又完整的展现,却又在考虑是否太过单一。
编者为读者之心真是赤诚可见!读《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语文教本的编辑,原来是如此一步步地演变到了现在这样大家所熟悉的教材。
在这个过程中,吕先生的《笔记文选读》不失为一个好的教本,文言文中的笔记类,在内容上富有兴味,在风格上朴实自然,真实而有营养,让学生可以好好地利用并学习文言。
读《〈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编辑例言》,读本的编辑越来越规范化全面化,越来越适合当代青年。
读《〈开明文言读本〉编辑例言》,以文言为主的读本,可以更全面、精准地让学生阅读、理解并欣赏过去的文学,养成阅读文言书籍的能力!读《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从编者的角度,更能理解读本为何如此,该如何利用。
编者在编辑读本的时候,已经大范畴地考虑老师、学生可以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个读本。
读《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定了标准,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学习。
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民族的文化遗产,不可丢弃。
文中所提到的可能在时代背景下所认为的排斥、批判,就现在而言,文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古文的韵味、文字的变性等都让人大快朵颐。
当然,文中所提到的学习文言的三点确应咬实、熟习!文言是我辈不可丢弃的文化遗产!读这一大部分,说实在,我是懵懵的!什么编辑要旨、编辑例言、编辑大意,在讲什么,完全看不明白。
硬着头皮看下去,其实就是一些编书的人把编书的情形呀,书的长处短处呀这些内容讲给读者。
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现在的课本经过了这么长的过程这么多的探索才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原来的不完善,原来的各家不同的理念,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用的部编版教材,结合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况所设定不同目标的部编版语文教材。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读书笔记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是在语文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
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求模仿一套程式。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3页第二段教亦多术也,运用在人乎,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7页教学十二韵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2页第四段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3页第二段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4页第三段要考查这一项预习的成绩怎样,得在上课时候指名通读。
全班学生也可以借此对勘,订正自己的错误。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吟诵白话必须按照国语的语音,国语的语音运用得到家,才是白话的最好吟诵。
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现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
所以,上课时候指名通读,应该用宣读。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通读全文第6页第三段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语弄清楚不可。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6页第三段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正当用法。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2000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书笔记2000字-读后感大全“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近期怀着敬畏之心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深感叶老的思想博大精深,不愧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伟人。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悟到语文教育需要艺术,它更需要教师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叶老的对语文教育的剖析很透彻深刻,乃至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谈到如何认真学习语文时,叶老分别从“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语文学习不能要求速成”等方方面面论述了如何认真的学习语文,对于当代的老师和学生学习语文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老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学习语文而言,在表达思想方面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方面都要正确的对待。
语文学习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表达的语言好坏无所谓;另一种则认为只要专攻字词句,思想内容就会随之解决。
细想自己多年来的语文学习,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小学时让我们背好词好句,背作文,初中时常常引导我们,想要学好语文,重在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只要积累一定的程度,掌握其功能用法,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成绩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如今想来,那时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忽视了学习语文时表达思想方面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学习不仅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也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良好的品德培养。
叶老提出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要“下水”,感觉非常的新鲜有趣,叶老通过有理有据、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教写作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下水”就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在读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下水”之前,也听过多次的“教师下水”的教导和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南市中学朱跃光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
“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
“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
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
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
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
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赏读台词那个样子。
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4、学语文目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思维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必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
5、语文基本功: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识字写字。
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工夫。
第二,用字用词。
用词要用的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
第三,辨析句子。
句子是由许多词组成德,许多词当中由主要的部分和附加的部分,读句子,写句子,要分清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还要辨明附加部分跟只要部分是什么关系。
读一个句子,写一句话,要能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他的部分跟主要的部分的关系,这就是基本功。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
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
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
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
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
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就从而提高不少。
长的文章可以挑选出精彩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
读的时候不要勉强做作,要读得自然流畅。
第四,文章结构。
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绝不乱走的。
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
总起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
6、语文教学诗: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同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7、关于“习惯”: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8、课堂讨论: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
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
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自己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
这就完全不合讨论的宗旨了。
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
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勘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
9、关于“吟诵”: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
从前书塾里读书,学生为了要早一点到教师跟前去背诵,往往把字句勉强记住。
这样强记的办法是要不得的,不久连字句都忘记了,还哪里说得上体会?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10、关于“略读”: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11、阅读方法: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能一样。
但是就一般说,总得像精读时候的阅读那样,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的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
那就迳看注释或参考书。
不了解的处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
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全书的各篇或各章各节,都该照此办法。
小说或剧本,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故事变化曲折,就感到兴趣,读过以后,也只记住它的故事。
其实凡是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
阅读小说或剧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专取迹象,抛弃精魂,决非正当方法。
在国文课内,要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尤其不应如此。
精魂就寄托在迹象之中,对于故事自不可忽略;但是故事的变化曲折所以如此而不如彼,都与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批判有关,这一层更须注意。
初学者还没有素养,一时无从着手;全仗教师给他们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渐渐引他们入门。
穿凿附会固然要不得,粗疏忽略同样要不得。
凭着故事的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通,才是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正当方法。
12、问题指导:无论阅读何种书籍。
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做题目。
如读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的学问、事业怎样呢?或读一处地方游记,那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形怎样呢?都是最浅近的倒子。
心中存在着这些问题或题目,阅读就有了标的,辨识就有了头绪。
又如阅读《爱的教育》,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或题目:作为书中主人翁的那个小学生安利柯,他的父亲常常勉励他,教训他,父亲希望他成个怎样的人呢?书中写若干小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品性习惯各异,品性习惯受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呢?书中很有使人感动的地方,为什么能使人感动呢?诸如此类,难以说尽。
又如阅读《孟子》,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或题目:孟子主张“民为贵”,书中哪些篇章发挥这个意思呢?孟子的理想中,把政治分为王道的与霸道的两种,两种的区别怎样呢?孟子认为“王政”并不难行,他的论据又是什么呢?诸如此类,难以说尽。
这些是比较深一点的。
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卞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的,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另外又提出一些。
教学生略读,当然希望学生也能如此;但是学习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地胡读一阵了事,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
对于一部书,可提出的问题或题目,往往如前面说的,难以说尽。
提得太深了,学生无力应付;提得太多了,学生又无暇兼顾。
因此,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自修时间。
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
在教师揭示之外,学生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
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
为养成学生的互助习惯与切磋精神起见,也可分组研究;令每组解答一个同题或题目,到上课时候报告给大家知道,再听同学与教师的批判。
以上说的,都是教师给学生的事前指导。
以后就是学生的事情了——按照教师所指导的去阅读,去参考,去研究。
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应该随时作笔记。
说起笔记,现在一般学生似乎还不很明白它的作用;只因教师吩咐要作笔记,他们就在空白本子胡乱写上一些文字交卷。
这种观念必须纠正。
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
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自己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从上面的话看,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
对于初学,当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
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
学生课外阅读之后,在课内报告并讨论阅读一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作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前面已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