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六大理论及其它概念理论
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

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介绍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经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
掌握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应用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做出有效的决策非常重要。
主要理论1. 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
供给量与价格正相关,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该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市场机制和价格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 边际效应理论边际效应理论是指当一个单位的增量产生时,所产生的效果和成本的变化。
边际效应适用于各种经济决策,例如企业生产、投资和消费者购买决策。
了解边际效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经济决策的优劣。
3. 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研究市场中不同的竞争程度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通过研究市场结构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市场效率,从而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应用1.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管理经济的政策。
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影响经济增长和稳定。
2. 企业决策企业决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做的决策。
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市场环境、制定定价策略、评估投资回报率等。
这些分析和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3.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模式和效益,进而指导政府和企业的国际贸易决策。
总结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和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供需理论、边际效应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是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和经济行为的基础。
同时,这些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决策和国际贸易等各个领域。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一、国家干预主义⒈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
⑵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社会经常处于停滞或高涨状态,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而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其特点在于,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和其他人提出来的“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对政府支出,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幅度。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做出选择,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⒉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在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分歧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认识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⑵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与

经济学中的⼏个重要概念与经济学中的⼏个重要概念与理论1、边际效⽤递减规律:简单来说,边际效⽤递减规律就是指⽣产过程中,主要⽣产资料的数量增加到⼀定数量之前,所产⽣的效⽤是递增的。
或者说每增加⼀单位⽣产资料,产出的效⽤也增加⼀个单位。
但是,随着⽣产资料的不断增加,⽣产出来的效⽤并⾮永远呈递增趋势的,尤其是当⽣产资料增加到某⼀数量时/开始,⽣产效⽤反⽽开始下降,这就是效⽤递减现象。
所谓边际效⽤就是指每增加单位⽣产资料所能获得单位⽣产效⽤。
2、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经济学家提出的⼀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在最⼤限度地增进⾃⾝效⽤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的⾏动。
” 或者说是:当签约⼀⽅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效⽤最⼤化的⾃私⾏为。
3、囚徒困境:在博弈论中有⼀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常耐⼈寻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进⾏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也明⽩这⼀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点⼉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个⼈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笔奖⾦。
⽽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4、搭便车理论⾸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坐享他⼈之利。
5、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种观点(并⾮真是⼀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效率可以通过当事⼈的谈判⽽得到纠正。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货币和财富的流动,还研究人类如何在面临有限资源时做出决策。
为了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了解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这些基本原理涵盖了经济学中的核心原则和模型,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权衡取舍。
这个原理指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损失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在购买某件奢侈品和存钱之间做出选择。
在企业决策中,企业需要在投资新产品和扩大市场份额之间做出权衡。
二、成本与效益决策制定者需要评估决策的成本与效益。
成本可以是金钱、时间、机会成本等等。
效益则是指决策带来的价值和利益。
这个原理指出,人们应该在考虑决策时权衡决策的成本与效益,以达到最大化效益和最小化成本的目标。
三、理性人假设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常常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决策者。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基于他们个人的利益和知识,以达到最大化效益的目标。
这个原理在经济学的模型中被广泛应用,以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四、边际变动的原理边际变动的原理认为,当个人或企业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的收益,而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的成本。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五、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这个原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供求关系对于理解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六、市场的效率市场的效率指市场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
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效率是指资源的分配是满足社会各方利益的一种方式,而社会效益最大化则是指市场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佳利益的分配。
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包含了多个核心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经济行为和市场运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1. 需求与供给理论需求与供给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之一。
根据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上的价格由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
需求方人口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改变,而供给方则会根据价格的变化来决定供给的数量。
当需求与供给之间达到平衡时,市场上的价格会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2. 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当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这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可以是金钱、时间、努力或者其他资源的价值。
通过比较不同选择之间的机会成本,我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消费决策的理论。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当人们获得一种商品或服务时,其满足感会递减。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每一单位的增加满足感会越来越小。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权衡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以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4.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理论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理论研究了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而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如何影响产品的产出。
通过分析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可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5.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研究了市场在分配资源方面的局限和不足。
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或不公平。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失灵理论,提出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实现更好的资源分配和社会福利。
6.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经济长期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学的理论

经济学的理论1. 供需理论(Supply and Demand)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如何在市场上形成的。
根据供需理论,当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升;当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
这种价格变动会引导资源在各个市场之间流动,直到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2. 消费者行为理论(Consumer Behavior Theory)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如何做出消费决策。
它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限制来选择能够最大化其满足感的商品和服务组合。
消费者行为理论还考虑了收入、价格、广告和消费者信心等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3. 生产者行为理论(Producer Behavior Theory)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决策。
它假设企业是理性的,它们会根据自己的成本结构和市场需求来选择能够最大化其利润的生产策略。
生产者行为理论还考虑了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生产决策的影响。
4. 市场结构理论(Market Structure Theory)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不同类型的市场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结果。
它区分了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并分析了每种结构下企业的定价策略、产量决策和市场效率。
5. 宏观经济学理论(Macroeconomic Theory)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整个经济体的行为,包括总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变量。
它关注政府政策如何影响这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如何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理论还包括了货币理论、财政政策和国际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6. 微观经济学理论(Microeconomic Theory)微观经济学理论关注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和市场的行为。
它分析了个体如何做出消费、生产和市场交易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理论还包括了价格理论、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相关内容。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变动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 政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 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制度和国际组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及其行为决策的学科。
重点包括:-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市场结构与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 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价格弹性和价格形成等因素。
- 生产与成本: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和生产要素配置等。
- 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产业集中度等。
- 产业链理论: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
- 产业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4.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与经济关系的学科。
重点包括:- 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和政府收费等。
-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 财政平衡与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 财政改革与政策: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创新。
以上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和学科内容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理论或概念的解释

经济学理论或概念的解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资源的学科。
其理论和概念涵盖了各个经济体系中的决策制定、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解释: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形成。
2.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损失。
边际效益逐渐减弱的原理是决定个体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3.机会成本:指作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对机会成本的考虑有助于评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决策的优劣。
4.弹性:指某种变量对其他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度衡量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度衡量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5.市场失灵:当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时发生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6.比较优势:指某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国家和个体可以在不同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
7.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中可用的货币数量,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8.生产函数:描述输入(劳动、资本等)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理解生产效率、产出增长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9.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
10.经济增长:指经济总体产出(如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持续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的改善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完整版)国际经济学六大理论

一、绝对优势论(一)提出者: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二)内容:1。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数学表示:在绝对优势模型中,如果满足下列条件:<,或1/>1/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述关系式表明,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8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概括为一句话,所谓绝对优势,系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串更高。
同样地,如果<,或,则B目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上述表达式中,、、、均为正的常数,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门和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得耍的劳动投入量,它们的倒数就是劳动生产率.假设前提:(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不能流动;(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三)证明:国别A国B国X的劳动投入量312Y的劳动投入量64国别A国B国X的劳动投入量1/31/12Y的劳动投入量1/61/412个单位,因此,A 国X的生产成本小于B国X的生产成本;而A国Y的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Y的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
在表b中.从劳动生产率方面看,则是在X的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的劳动生产率;在Y的生产上,B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A国的劳动生产率。
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串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表C国专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学科。
它通过探索供求关系、市场机制、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进而作出理性的决策。
1. 经济学的定义与作用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决策和行为。
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及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对政府决策、企业管理、个人行为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
2.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形成机制。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
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水平。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上升。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波动,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3. 市场机制与效率市场机制是一种由供求关系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
通过自由竞争、价格形成和资源自由流动等方式,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然而,市场机制并非完全理想,存在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等问题。
因此,政府有时需要干预市场,通过政策调控实现公平正义和经济稳定。
4. 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额外效益,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额外成本。
经济学家认为,决策的最优选择是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它们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和产出的关系,探索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提高生产效率。
6.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长期上升的趋势,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周期性现象。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为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经济学的十大理论范文

经济学的十大理论范文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经济学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范畴。
下面将介绍经济学的十大理论。
第一,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力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向市场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产量的水平。
第二,边际效益理论: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量或消费对总效益的影响。
边际效益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衡量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采取行动。
第三,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其中一种行动而放弃的最有利的替代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机会成本理论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在决策时需要考虑所有的替代选择。
第四,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生产要素理论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收益。
第五,效用理论:效用是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效用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进行选择以最大化其效用。
第六,边际效益递减理论:边际效益递减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倾向于在边际效益降低之前增加其消费。
第七,产出与价格关系理论:这一理论探讨了市场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
第八,弹性理论: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理论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并解释了市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第九,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经济如何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
这一理论包括产出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分析。
第十,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和影响。
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
以上是经济学的十大理论,涵盖了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为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理论可以用于制定经济政策、预测市场走向和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理论综述

经济学理论综述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与资源的利用有关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探索了人们如何做出经济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市场和全球经济。
本文将概述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表示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可用数量,而需求表示市场上对该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供需理论通过平衡供求关系来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理论。
它认为人们在决策中会考虑自己每额外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指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额外单位的边际效用将递减。
边际效用理论为经济学家解释消费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效用最大化理论效用最大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们在决策中会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个体在面对有限资源时,会通过合理的决策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效用最大化理论为经济学家解释个体和企业的决策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四、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理论是经济学中解释生产过程的理论。
根据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过程包括投入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和产出产品(商品和服务)。
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个体和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五、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它认为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通过提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
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指导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依据。
六、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是研究市场经济中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问题的理论。
它认为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提供了依据,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稳定。
七、货币与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现象。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有限资源的配置及其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等问题的学科。
经济学基本理论有供求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收益递减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指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分析。
供给是市场上商品的生产与提供,需求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要求。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高低。
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上的商品将呈现过剩,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上的商品将呈现短缺,价格上升。
2.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指每份额外消费的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简单来说,边际效用递减表明,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逐渐变低。
例如,在炎热的夏天,第一杯冰可乐可以让人感到非常爽口,第二杯可乐也很好喝,但第三杯就没有前两杯那么令人满意了。
3. 收益递减理论收益递减理论是指在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为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每单位要素的收益递减的规律。
简单来说,人们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会逐渐变少。
例如,把有机肥料撒在庄稼地里,第一些有机肥料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随着有机肥料的增加,产量的增长速度逐渐变慢,最终趋于稳定。
4.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不同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所拥有的生产和交换优势。
例如,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生产成本较低,那么就应该将其生产出来,并用它去换取其他国家的不具备优势的产品。
举个例子,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可以生产出价格比其他国家低的产品,其他国家则可以使用其自身的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换取中国的产品。
以上四个基本理论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到。
供求理论在遇到打折促销时,可以有效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化。
边际效用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身的消费行为。
收益递减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生产的成本与产出的关系,让我们的投入得到最好的回报。
比较优势理论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意义,实现小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互通有无。
人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人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人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的学科,旨在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原因和效果。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被提出和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人类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1.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人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决定用一小时看电视而不是工作,他的机会成本就是他本可以获得的工作收入。
2.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增加或减少参与某种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效果。
例如,一个雇主决定雇佣一个额外的员工,他会考虑雇佣该员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3. 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人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
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市场上的价格通常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4.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来评估其满足程度的变化。
当消费者购买一种产品时,他们会比较每个额外单位带来的满足程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5. 理性决策理性决策是指在考虑各种选择和可能后,做出基于最大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决策。
理性决策者会权衡利弊,并选择给予他们最大利益的选项。
6.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市场失灵可以由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等因素引起。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纠正。
7.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波动的变化。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并试图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稳定经济。
8. 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当增加某种经济活动的单位量时,每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效益减少。
例如,当一个人不断增加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时,每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总结:人类经济学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理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经济学是一个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社会科学学科,其基本原理和概念构成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
当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时,市场价格稳定,并且商品的数量也是最合理的。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给生产者带来利润。
相反,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利益。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追求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需要根据各种选择做出决策。
而选择一种方案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方案的机会,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体现。
机会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机会成本,人们可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风险,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因此,考虑机会成本是经济决策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个额外单位的投入或产出对总体效果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个体和企业的决策。
边际效应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决策行为。
例如,在消费决策中,人们常常根据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来评估购买行为的价值。
在生产决策中,企业也会根据每个额外单位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来确定生产规模。
四、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参与商品生产的资源和要素。
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创新等要素。
这些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要素的组合和投入对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资本的投入和使用决定了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与农业和房地产等产业息息相关。
创新的推动和应用则促进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六大经典理论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六大经典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受洗)-1790年7月17日),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
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
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硬易货是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
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的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这种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到私利与公益的平衡。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可以熟能生巧: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
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价值理论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交换功能,后者表示拥有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物品,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决策制定。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人、家庭、公司、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各个经济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深入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并提供对于经济政策和决策的指导。
本文将着重介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
一、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它解释了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
供给代表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而需求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该理论通过供需曲线的交叉点,揭示了价格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2.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个人对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过程。
边际效用指的是额外一单位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满足感增加的程度。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人们倾向于在满足最基本需求后,追求边际效用递减的商品或服务。
这个理论帮助解释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以及企业决策中的生产和成本问题。
3.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决策的经济效果。
在成本与效益分析中,人们将决策所涉及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并考虑不同方案的风险和时间价值。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使决策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选择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经济学方法实证经济学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以验证理论模型和预测经济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经济学家可以进行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研究,以求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2.规范经济学方法规范经济学方法关注如何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则,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这种方法强调价值判断和规范性分析。
在规范经济学中,经济学家通过制定经济模型,利用道德、伦理和政治等价值观考虑各种政策的优劣势,并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经济学考研重要理论总结

经济学考研重要理论总结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规律,为我们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考研经济学的学习者来说,掌握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经济学考研中的重要理论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掌握考试重点。
1. 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价格形成的机制。
供给方面,我们需要了解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和供给弹性的概念;需求方面,我们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的概念。
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可以预测价格的变动和市场的均衡。
2. 边际分析理论边际分析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个体在决策时所面临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告诉我们,在有限资源下,当一个个体的边际效益降低到与其边际成本相等时,个体决策的最优选择达到了。
3. 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研究的是商品价格的形成原因和变动规律。
其中,马歇尔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叉点的理论是研究价格形成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外,经济学中还有其他价格理论如边际效用决定价格理论、劳动价值论等。
4. 产出与分配理论产出与分配理论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经济收入分配的规律。
其中,关键的理论有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托马斯·洛伦茨的“无尽增长”理论等。
5. 货币供应与金融市场理论货币供应与金融市场理论是研究货币的作用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其中,关键的理论有货币供应理论、金融市场效率假设、金融市场失灵等。
6. 经济政策理论经济政策理论是研究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和方式。
其中,关键的理论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供给侧经济学等。
7.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是研究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
其中,关键的理论有哈罗德-多马模型、内生增长模型、外生增长模型等。
总之,经济学考研的重要理论主要包括供给与需求理论、边际分析理论、价格理论、产出与分配理论、货币供应与金融市场理论、经济政策理论以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六大理论及其它重要概念一、需求与需求的变动(二)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市场需求有重要影响;(3)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负相关关系;(4)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两种关系:A.互补关系: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动;B.替代关系: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动。
(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6)其他因素:城市化水平提高、家庭人口减少、降低房地产税等,可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
(三)需求规律:需求量的变化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规律在理论上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作用——价格效应来解释: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1.替代效应总是负值:甲商品价格上涨,乙商品需求量增加----负效应;2.收入效应:可能正,也可能负。
A.正效应----价格下降↓,改用其他商品,对其需求减少↓。
方向一致B.负效应----价格下降↓,对其需求增加↑。
方向相反正常商品----替代为负、收入为负,价格效应为负。
满足需求规律。
特殊商品----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力量对比的结果。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
就不买炫耀效应----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
问:什么是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
什么是正效应负效应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减同方向为正效应。
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加反方向为负效应。
二、供给与供给的变动商品价格与供给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
与需求相反!(二)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其他商品的价格;(3)生产技术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的影响。
(4)政府的政策:(5)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三、弹性理论(一)需求弹性1.定义:是指由于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作出反应的程度。
2.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1)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即需求是随价格变动而变动(2)需求价格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的比值!(3)需求价格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如果是同方向变动为正值;反方向变动为负值。
(4)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价格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分类:(1)│E d│=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怎样变,需求量都不变。
(2)│E d│=∞:需求有完全价格弹性;价格不变,需求量任意变。
(3)│E d│=1:需求为单一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与需求量变动率相同。
(4)│E d│>1:需求富有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小于需求量变动率。
(5)0>│E d│>1:需求缺乏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率大于需求量变动率。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A.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则需求越富有弹性;B.可替代程度:有完全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可能有完全弹性。
(2)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比例:▲越是必须品,需求弹性越小;越是奢侈品,需求弹性越大;▲越占家庭支出比例大的商品,需求弹性也较大;(3)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样化:用途越多,需求弹性越大;手机(音乐、照相)(4)商品的耐用程度: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5)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大。
越有可能被替代5.需求的点弹性系数: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
要点(4)6.需求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之间的关系:A.某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E d│>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反方向变动;价格↑,支出↓,销售收入↓;B.某商品的需求为单一弹性,│E d│=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无关;C.某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0>│E d│>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同方向变动;价格↓,支出↓,销售收入↓;7.需求的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于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E xy>0,表示X的需求与Y的价格同方向变动,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E xy<0,表明X的需求与Y的价格反方向变动,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 xy=0,则表明X、Y两种商品为互不相关。
8.需求的收入弹性:商品需求量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E1>0,表示商品为正常品;E1<0,表示商品为低档品;E1>1,表示商品为奢侈品。
(二)供给弹性掌握是指由于影响供给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供给量作出反应的程度。
1.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理解要点:(1)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即供给是随价格变动而变动(2)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的比值!(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一般都为是正值;(4)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与需求的相同点不同点?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分类:(1)│E s│=0:供给完全无弹性;(2)│E s│=∞:供给有完全弹性;(3)│E s│=1:供给为单一弹性;(4)│E s│>1:供给富有弹性;(5)1>│E s│>0:供给缺乏弹性。
与需求的相同点有不同吗一起记!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1)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时间长短决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小;时间短,供给价格弹性为零;时间长,将使供给价格弹性增加;(2)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成本越大,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四、市场均衡需求或供给有一个不变时,其他变化是肯定的。
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时,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
(1)供给不变,需求增加时:价格↑,需求量↑;(2)供给不变,需求减少时:价格↓,需求量↓;(3)需求不变,供给增加时:价格↓,需求量↑;(4)需求不变、供给减少时:价格↑,需求量↓;(5)需求增加,供给增加时:价格可能上升、不变、下降,需求量↑;(6)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需求量可能上升、不变、下降。
(7)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需求量可能上升、不变、下降。
(8)需求减少,供给减少时:价格可能上升、不变、下降,需求量↓;五、消费者行为理论1.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效用增量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2.无差异曲线分析A.定义:消费多种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是相同的。
B.特点:(1)曲线斜率为负值,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2)同一条曲线上的不同点所代表的总效用是相同的;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离原点越近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3)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每一条曲线代表的效用是不同的;(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C.边际替代率:■定义:效用不变,增加某种商品单位的消费量,则会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X代替Y。
■表示:边际替代率用曲线上点切线的斜率表示。
每点斜率不同,边际替代率不同。
■当增加商品X的消费时,X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Y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所以,X替代Y的边际替代率呈逐渐递减趋势。
3.消费者均衡看无差异曲线分析:把消费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平面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既定收入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
六、生产理论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掌握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个点①规律:分三个阶段: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递减。
②P177 图6—8说明三点:A.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总产量出现拐点(有向上凹转为向下凹);B.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的点是平均产量的最大值;过了此点,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C.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值。
③结论:合理的选择:第Ⅱ阶段,即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与边际产量MP ≥0之间。
(三)等产量曲线分析与投入量的最优组合掌握1.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特征非常类似是指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函数曲线。
特点:(1)斜率为负值;两种生产要素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2)同一曲线上的各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3)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4)是凸向原点的曲线。
2.边际技术替代率:增加L,替代K3.等成本线: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
4.投入量最优组合: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平面内,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为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的要素投入量最优组合。
所以,厂商的均衡条件: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五)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掌握1.生产可能性曲线:技术水平既定,投入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可能的数量组合。
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X商品的边际产量递减,Y的边际产量递增,Y转产为X的边际转换率增加。
2.边际转化率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一点切线斜率描述。
3.等收益线:X、Y的价格既定,能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如果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是常数的话,等收益线是平面内的一条斜直线。
4.最大收益产量组合: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上,可以获得最大销售收入的产量组合。
小结:七、成本理论(一)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掌握1.会计成本----计入会计账目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2.隐成本----支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
也称“正常利润”。
3.经济成本----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
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4.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0,销售收入=经济成本,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即隐成本;经济利润>0,获得超额利润;经济利润<0,企业亏损。
(二)成本分析:熟悉1.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都分为短期和长期的。
只有短期总成本又分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1)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持续递减。
(2)平均可变成本AVC:“U”形。
开始成本减少,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成本增加。
所以是“U”形曲线。
(3)平均成本SAC:“U”形。
(4)边际成本SMC:“U”形。
P183 图6—12 3个内容:①边际成本最先达到最低点;②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一相交,两成本曲线由递减变为递增;☆③收支相抵点:从图上看,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交点。
价格=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P=SAC=SMC3.长期成本分析(1)长期总成本LTC(2)长期平均成本LAC:“U”形。
(3)长期边际成本LMC:“U”形。
4.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和总成本都是产量的函数,因此,经济利润也是产量的函数。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经营决策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或亏损最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