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那遍地的月光,是否依旧悲凉;那东去的江水,是否依旧壮丽沧桑。
第一次注意到苏轼,是在一个有着绵软光阴的午后,偶然拾起翻看《苏东坡传》,竟朦朦胧胧地看见了那澄澈的月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读苏轼的词,字字纤尘不染,清淡如风,隐着绝世的清寂和一丝孤独。
似远还近,似真还虚。
他的笔,月为沉墨天为纸,轻笔一挥,便在人心中驻下了一抹不可言说的妙意。
《水调歌头》是他在尘寰中的一阙梦,梦里思念如潮海连天,迭浪如笺,月色无眠,万般繁华于此零落,只留最后一丝的心灵真实。
慢慢地读到后来,开始喜欢上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心境。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究竟有谁,才能在贬官之时还能如此从容自在?这份清闲,这份不迫,又是何人手笔?也许只有他,那位漫步于桃花源的五柳先生,挂冠隐去的陶元亮,那位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陶渊明,那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潜,也才能隔着千百年的时空,遥遥与东坡对话。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亦可见那一抹醉人的妙意。
而这样的妙意,似曾相识,似是漫步于山林的一翦山水意,如梅般醉人的诗意,亦是林逋的鹤,都是柔软光阴的缄默相守。
山间的空灵,似千里烟波失色于一转山溪,百叠青山淡成一抹雾霞,十里春风不及一树梅花。
如同那似雪芦花,秋水长天,竟也亘古地存在了。
(325200)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八(11)班张骞丹——读《苏东坡传》有感I 写作品书香24静静合上书,忽然发现自己竟也爱上了那不羁的风骨。
似东坡,似太白,抑或是仅有两诗的张若虚,似乎都有不与功名利禄纠缠的情怀。
那帘冷月,那山间的草木,似乎才是他们灵魂的归宿。
试问,在仕途不顺时,有谁可以像他们一样乐观豁达?有谁可以在困境中犹能创出旷世名篇?有谁不是满腹牢骚,满嘴抱怨?苏轼被贬黄州,生计困难,但他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李白被贬官蜀中,上任时,走在蜀道上,发现四川的道路坎坷难行,感慨之余,创作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蜀道难》;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向,奈何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借《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心得分享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心得分享“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东坡先生虽逝去千年,但他那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仍让人心生敬仰。
而苏东坡的诗词,更是给人一种笔下生花、淋漓尽致的痛快感。
不知其人但闻其诗,便已知晓这是怎样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也!《苏东坡传》,是一种欣赏,是一场畅享,是一次膜拜和瞻仰。
我早知他一生坎坷、病死他乡;早知他归隐山林、超然物外;亦早知他才华盖世,光风霁月。
但却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究竟是怎样塑造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不知他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诗词是在何种境地下创作出来的,不知……而《苏东坡传》的墨墨书香,为我们打开了苏东坡一生的画卷,细细讲述了苏东坡清风般的一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苏东坡。
它书中的东坡除了有非凡的才华之外,更有着一颗乐天派的赤子之心。
他不懂阴谋,性直口快,也不精于自谋,却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身处逆境、造人排挤,生活颠沛流离,却从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曾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可他又坦然的离开了人世;他郁郁不得志,却又放下了一切愁丝,寄情山水。
林语堂言:“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正是苏东坡那善良的本性,使他的心不染污浊,使他的行为不受缚束,也决定了他不属于庙宇朝堂之争,他属于这片自然的天地。
在我们看来,东坡先生的人生无疑是痛苦的。
他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贬谪,这使他与亲人长久的分别,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苏东坡贬谪黄州时,他干着可有可无的闲职,十分落魄,全家都只能食粥度日,而身体也恶疾缠身。
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和怨恨,在遨游赤壁之时,写出了千古名诗《赤壁赋》,忘情于山水。
但痛苦总是追逐着东坡先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离别之苦,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壮志难酬之痛。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
——题记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
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
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
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
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
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
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
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
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
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
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
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
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传》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是否会被里面的人物情节所吸引呢,在读完后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心得?《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快乐的一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
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可以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
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
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
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
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
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但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
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面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可以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
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面对人生的沉浮。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合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沉思。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我觉得是:诗情相伴,波折坎坷,乐趣丛生。
这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人生,却是许多读书人心中理想的人生,可能也是林语堂所向往的一生,或许,这也是林语堂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苏东坡是文学天才,总能随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吟出一句句令人叫绝的诗篇;他是志向远大的读书人,从小向往成为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富强,让人民过上和平美好的的生活;他是性格豁达、积极乐观的古仁人,不论官海沉浮,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游山玩水,为官一任造福百姓一方。
总之,古往今来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的品质,似乎融合在了苏东坡的身上,并使他流传千古。
苏东坡才气横溢,几乎无人超越。
欧阳修曾说,苏轼定能在文学上超越他,果然,他死后十年,天下之人皆在传颂苏东坡的诗词,即使是在官府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人们还争着寻找苏东坡的手记,并偷偷诵读他的诗篇,甚至,人们以会背多少苏东坡的诗词来评判一个人的才学疏浅,可见苏东坡的诗词影响之深远。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读来都让我欲罢不能。
苏东坡生性乐观豁达,崇尚自由,乐于助人,不畏强权。
初次进京应试就被先帝器重,先帝对人说,他为儿子找了两个“宰相之才”,但苏东坡的才能遭到了小人的嫉妒,招来了排挤和攻击。
苏东坡被贬后,没有消极抱怨,反而过着悠闲的生活,游山玩水,与友共游,同时发挥建筑和文学上的才能,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四处题词,创造了许多田园与自然美景的诗篇。
在杭州,他设计修建了苏堤,在他的治理下,杭州成为了一个富足而美丽的城市。
而他的敌人得知他的生活后,将他再次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而杭州的老百姓都十分舍不得他。
过着贫苦生活的苏轼并没有失意,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并热爱上了田园生活,敬仰起陶潜的诗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若让我列举出心中最有名的诗人,前十个一定会有苏轼,而如果让我列举出最喜欢的古人,那东坡先生必定会出现在前三,千古风流人物甚众,但似东坡先生随手一笔就是锦绣文章的却不在多数,也难怪林语堂对东坡先生推崇备至。
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但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细细品读,对于东坡先生,也从对其诗词的顶礼膜拜逐渐变为对其人格的高山仰止。
读书时代喜欢东坡先生,是为他诗词歌赋样样精绝的才华所倾倒,读完这本《苏东坡传》,才使我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林语堂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书中云:“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时代与否,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到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这样一位大师写的一部书,读来让人神往,东坡先生诗、词、文、书、画、佛样样精通,堪称全才,但一生多舛,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脩州”,尽是被贬之地,尽管如此,却仍然豁达平和,对生活饶有生趣,对先逝妻子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感怀;对仕途遭谪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然开朗;对不得志有“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遗世独立;对平凡生活有“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超然洒脱,这样伟大的诗人,这样鲜活的生命,这样平易的文人,这样心胸的大师,这样跌宕的命运,这样乐观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不做第二人选,无法不被人热爱。
书中描述起东坡先生,就像是在谈论一个熟悉的朋友。
他有满腹经纶,偶尔小小的促狭却不失可爰;他很少悲叹自己的不幸,却总能发现别人错过的风景与乐趣。
他从不在意那些蝇营狗苟,无论什么事情,经过他的诗词便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仕途中所遭遇的荆棘豺狼,在他文中却都化作了霁月清风,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能难倒他呢?他对于生活永远是如此的兴致勃勃,佛道儒释,尽皆在东坡先生身上绽放,所有东坡先生的作品里,除熠熠闪光的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欣赏的就是这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
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
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说这本书……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
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
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
话是这样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
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
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
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
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_高中作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年少时管中窥蠡,已深为苏东坡折服。
明月几时有——一句话问得此后所有文人尽可中秋搁笔,香烛不争日月辉。
小轩窗,正梳妆——叫人掩卷不忍读。
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却被无情恼——风流天成,潇洒不碍天真。
大江东去,振聋发聩。
似花还似非花,多情应笑我,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在他手中一洗脂粉闺怨调,柔靡悱恻声。
铜锣歌,秋千调,或尽抒胸臆,或信手拈来,都可千古吟唱。
豪情未必粗放,柔肠亦非靡靡。
才高世俗段数太多,一开口,当世鸦雀无声。
然而他决非仅凭文辞立身,他的智慧,他的胸襟,他的乐天,他的直爽,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悲悯心肠,映庙堂、照江湖。
浩气才情,令人高山仰止。
他治理过的百姓记得他可不是因为“花褪残红青杏小”。
他在湖州获罪被押送京城时,全城百姓都出来相送,泪如雨下。
他的朋友有士大夫(欧阳修名满天下时见到年轻的苏轼后,回家告诉儿子说三十年后欧阳修没有人再会记得我。
此后一直力荐苏轼,自从王安石这笨蛋当权后归隐,终身为苏家良师益友),有妙僧逸士(佛印和苏轼常相互取笑。
苏轼说,古人常以“僧”对“鸟”,譬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如“常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
佛印回答说,没错,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以“僧”的身份和阁下对坐),有药师农夫,有歌姬悍妇。
有书生马梦得追随苏东坡二十二年,对他1 / 2崇拜得五体投地,(“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读《苏东坡传》,时时被一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
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大画家,幽默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瑜珈修行者,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与当权者唱反调的人,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个我最喜爱的诗人,性之所禀,唯浩然之气。
气可入云,香留后世。
2 / 2。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风云,笑对人生。
——题记重返北宋时期,了解这位傲骨文人苏东坡:童年努力好学的经历、少年一写成名的故事、中年多次被贬的坎坷、晚年超脱苦难的境界。
公元1036年,一个叫苏洵的人喜得贵子并取名为苏轼,也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有一个追求梦想的父亲,一个注重家庭教育的母亲,后来,他还有一个弟弟苏辙。
由于家庭学习风气的熏陶,幼年的苏东坡较寻常人更聪明。
但努力也是幼年苏东坡的关键词之一,喜爱书法的他为了把字练好每天都抄经书和正史等等。
苏东坡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在汴京赶考时遇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考试中政论深刻的苏东坡的卷子入了欧阳修之眼。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东坡一时声明大噪,他每每有新作,就会立刻传遍京师。
这时的苏东坡,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
由于苏东坡文章写得确实不错,有一次陈太守要建造凌虚台,便让他写一篇文章并刻在石碑上。
苏东坡虽然答应,但他也想借此一机来损损太守大人。
苏东坡不仅暗讽太守目光短浅,不知所住城外有山,还暗讽建造凌虚台的地方是残垣断壁。
人不轻狂枉少年,但这也是他不随波逐流的表现。
这不,苏东坡因写了这首诗,被押解回京,苏东坡也没有收敛言行。
但批判时政的本性难改,又被官员弹劾,被贬黄州。
但苏东坡的诗是不朽的,贬谪到哪,诗就写到哪。
他的诗包含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沉淀着“把酒问青天”的悲痛难释,也装着心里“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清闲雅致。
纵然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自己独尝。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难道他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他就甘愿被贬?我想他在乎,但早已释然。
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贬居黄州的他,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冷,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东坡,他有苦道不尽,不然不会“我欲乘风归去”,但又怕天宫的冷清“高处不胜寒”,只能独自面对现实。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宋朝体会这位大文豪的精神,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里感悟他的魅力。
他的善良,他的多情,他的乐观,构成了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可以为了百姓向朝廷提出不合理建议的人。
苏轼在徐州做官时,发现狱卒里关押的犯人普遍患上了重疾,但苏轼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犯人,就任凭疾病在他们身上肆虐,而是寻找患病的根本原因。
他对待犯人就像对待普通老百姓一样。
立马查明了原因,原来是狱卒里的湿气所致,苏轼立即给狱卒里关押的犯人送上了火石来去除湿气。
苏轼连对待犯人都这么好,一片真心。
徐州城怎么不会热闹起来呢?百姓怎能不会在此地安居乐业呢?苏轼用他的善良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百姓流露出一种真情,对亲人又是多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用自己的诗词来悼念已经逝去的'妻子。
虽然阴阳两隔,但苏轼对妻子的怀恋深切,似乎是苏轼的真情打动了上天,让苏轼和他的妻子在梦中相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喜欢用诗词描绘出自己的感情,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吗?苏轼不仅善良,重感情,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面对挫折,有的人是一蹶不振,从此落魄下去;而苏轼却乐观豁达。
被贬密州时,面对这贫瘠的土地,苏轼并没有陷入绝望,只是对这里的蝗灾略有些惆怅。
苏轼到处去寻找解除蝗灾的方法,他经常不耻下问,向当地的农民了解蝗灾。
经过苏轼和整个密州百姓的努力,灾情才得以缓解。
当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时,苏轼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了。
因为俸禄少,所以他常常到园子里去寻找野生的枸杞吃。
如果是其他官员,肯定觉得自己十分落魄,但苏轼却说枸杞和菊花适合养生,若春夏秋冬都吃岂不长命百岁呢!苏轼的言语中彰显出了他的乐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面对时间的流逝,别人都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吾未见,苏子与客游赤壁;吾未见,乌台诗案遭贬谪;吾未见,居士绝伦佳作现……不能与居士这等高才生活在同一时代,实乃一大憾事,而今以文字得见苏子生平,甚感宽慰。
因慕居士之高才旷达,特作此文以抒敬佩之情。
世人皆称苏子为旷世奇才,苏子名副其实。
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皆有所成,称为全才也不为过。
吾对苏子的文才,实在是敬佩不已。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苏子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仍能保持赤诚之心,乐观且积极,值得我们学习。
苏子也有经国济世的理想抱负,入朝为官,只求他日得以实现。
然世事无常,因为乌台诗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几乎丧命,最后被贬黄州。
而后重回官场,再次被贬,一贬再贬,轨迹从汝州到定州,从定州到惠州,再从惠州到儋州,实在是一波三折。
被贬谪之时,苏子为戴罪之身没有俸禄,还遭人看管,没有自由。
如此境地,他却没有一直被外物影响,在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感慨、忧愁过后,尽是豁达之语。
且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句句充满豁达淡然之情的词句,正是他为自己营造的一个积极而又旷达的精神世界。
他已从复杂的尘世中走出,不为功名利禄而折腰,不为人生低谷境遇而伤怀,不为世事红尘所纷扰。
如此超然脱俗的胸襟,充满豪放之气概,读之令人心胸为之舒展。
苏子之高才,使其不似凡间人物,但他的诗词文章又不失人间烟火气息。
在宦海浮沉、人生起伏之间却能参悟通透、达观豪迈。
苏子不似其他文人一般,离我们很远,他一直在人间,这大抵是众人达不到苏子的高度,却仍然爱他的原因吧!我慕居士旷世之文采,更爱其潇洒豁达之态度。
苏子之才,当世恐无人再能及,但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仍是我等可以学习的榜样,惟愿——无论人生到何等境地,皆能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亦能道出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读后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读后感读完,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跟随着苏轼的脚步,感受着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心中满是感慨。
苏轼,这位文学史上的巨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是那种一帆风顺、高高在上的人物,而是在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却始终保持着乐观与豁达的普通人。
他的才华,那是毋庸置疑的。
诗词文章,信手拈来,每一篇都堪称经典。
但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在面对困境时的那份从容与淡定。
想当年,“乌台诗案”让他从人生的巅峰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这要是换做旁人,估计早就一蹶不振了。
可苏轼呢?他在狱中依然能坦然自若,甚至还能跟狱卒开玩笑。
出狱后,被贬黄州,生活条件一落千丈。
没有了往日的荣华富贵,没有了官场的迎来送往,有的只是艰苦的生活和内心的寂寞。
但他没有抱怨,没有消沉。
他亲自开垦荒地,取名“东坡”,当起了农夫。
“东坡居士”这个名号,也就由此而来。
他在东坡种上了麦子、蔬菜,还养了一群鸡和猪。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虽然清苦,却也过得有滋有味。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天,苏轼干完农活,累得满头大汗。
他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己亲手种的庄稼,心里满是欢喜。
这时,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
别人都急急忙忙往家跑,可他却不慌不忙,慢悠悠地站起来,在雨中漫步。
嘴里还念叨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你瞧,这就是苏轼,哪怕身处逆境,也能如此洒脱,如此随性。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
有一次,他们一起去赤壁游玩。
面对滔滔江水,苏轼感慨万千,写下了那篇千古名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他的笔下,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悲哀,反而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儋州等地。
那里的条件更加艰苦,可他依然能苦中作乐。
在惠州,他品尝到了美味的荔枝,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的伟大在于永恒。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东坡。
苏东坡何以伟大,又为何以为人们所铭记?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单纯和挚真。
他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在一个常常以己度人的“老好人”看来,他的致命短处就是老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往往看不透别人的内心和本质。
他心直口快,口不择言,又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在言语中,他随时都能吐露真理,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不会有太多顾忌,这性情直接制约了他的政治生命。
“乌台诗案”便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若没有这份单纯和挚真,又哪来的名垂千古、可亲可爱又可敬的苏东坡?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强烈的好奇心。
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词,乃豪放词派开山鼻祖;他擅书法,乃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擅绘画,与文同、李公麟、米芾并称当时;他擅瑜珈,堪称我国最早一批瑜珈习练者;他擅酿酒,精通各种酿酒技术;他擅工程,由他组织修建的“苏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观……人,生命毕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项成就已属难能可贵,而仅仅经历65个春秋日月的苏东坡却将“全才”这词语,无限放大到极致,堪称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这不仅源于他的天赋和才华,更源于那颗好奇心。
好奇心每个人都有,苏东坡的可贵在于他的好奇心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他才能坚持下去,并取得一定成就。
也正是因为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爱,才使他不至于如其他心灵脆弱的文人般遇到困境就消极避世、甚至自寻短见,这才使他有了如此多的经典传世。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凛凛浩然之气。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是他刚直一生的准则。
作为“元祐党人”的首领,却浑然不知党派为何物,他丝毫无利己之心,权利之欲,否则以他的名气和才能,政治前途无可限量。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1500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苏东坡的形象近乎完美,无论是历史正传乃至野史,这个人身上似乎探究不到任何瑕疵。
在中国历史中,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单是一首诗词便能让人心悦诚服的人寥寥无几,若潇洒恣意而笔下生仙的李白,若轻视官宦而悠然简朴的陶潜,再若命途坎坷而豁达纯真的苏东坡。
文学大家的名号、作品听久了,自会心生仰慕。
读此传前,我本也是怀着对一个屡遭贬谪却心胸开阔的诗词作家的倾慕。
只是倾慕,在我细细品读苏东坡一生后,发觉这是一个多么浅薄单调的词语以期表达对这样一个立体的、血肉筑成的、真正的完人的情感。
苏东坡临终曾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众人皆知苏东坡三次被贬偏僻蛮荒之地并对当地贡献巨大,但实际上苏东坡的命途多舛和爱民惜民并不是这三个简洁的地名所能说清的。
王安石变法是苏东坡一生坎坷的开端,他在朋党斗争中不断被外放归朝,又外放又归朝,官位可以高至翰林学士,亦曾低微至贬谪海南。
他被一道道圣旨带往凤翔、杭州、密州、徐州、黄州、英州、广州、惠州、儋州,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中国,至儋州这个环境恶劣的野地时,已居花甲却仍能笑谈死在床柱上的白蚁。
简略的言语不足以说明他身世起伏所带给人精神上的打击,然若展开他每段旅程的颠簸、危险和不适,以天来计算,以路程计算,他一次旅程可达六个月,一千五百里,跨越令人望而生畏、许多人有去无回的关隘。
如此多马背小船上度过的艰险旅程,占据了他辗转来去的大半生。
然而即便自己的身世如此,令他心神俱疲,他仍是集中精力防洪、护湖、赈济、修医馆学堂,脚踏实地地造化眼前急需他体恤保护的百姓,对于朝堂空乏自私的争斗行为和贬谪之举,他只当上位者跳梁小丑,默默疏解君主看不到的民生疾苦。
这位大家的魅力便在于他云淡风轻似乎一切都能付诸笑谈的态度。
他的好友章惇掌握权势后,先是调充苏东坡英州太守,在其拜访弟弟子由之后又降其官位一等,迫害元佑儒臣的行动使他又一次被贬,第四次被贬时,他正乘官船往南昌码头,官位下降使他的船要中途收回。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本文主要介绍了苏东坡传读后感的五篇文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读后心得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每当人们吟咏着这豪迈的诗句,诗人苏东坡伫立在船头,遥望怒吼的江涛拍击石壁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
“豪迈”,似乎已成为苏东坡及苏文的代名词。
可是文豪的一生,又怎能用区区一词以诠释?在这个暑假,当我捧起了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终于,这位伟大诗人,不平凡的一生,犹如一副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苏东坡,沐浴着同为散文大家的父亲与博学的母亲的谆谆教诲,打小便博览群书。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
方及弱冠,苏东坡便与父亲和弟弟苏子由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殿试中以一篇极佳的文章打动了主考官——当时的文坛领袖、大文豪欧阳修,终于以极佳的成绩摘得榜眼,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但令人饱我愁无。
初入官场的苏东坡,便一心一意的想着为人民办事。
那些年,陕西遭遇连年大旱,百谷干枯,民不聊生。
身为凤翔判官的东坡,便打算用他那雄辩滔滔的奇才,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也许这一做法放在现在,会被扣上迷信的帽子,但苏东坡对老百姓那片真诚的心,却在此得以彰显。
而当他因得罪了当权派而不得不远谪他乡时,他也不改初心,用自己天才般的智慧,将被迁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从他建立的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到至今仍横亘于西湖之上的苏堤,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一腔热血。
我本麋鹿性,谅非伏猿姿。
然而,在苏东坡入朝为官不久,壮志雄心的王安石便被当时的神宗皇帝看中。
于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之一便拉开了帷幕。
随着变法的深入推进,王氏集团逐渐专权,而朝廷中的反对派大臣们渐渐地被打击、贬谪,苏东坡也难逃此劫。
拥有真知灼见的他,早已看到这改革将带来的苛征暴政,即使不被皇帝所听取,仍坚持用一封封言辞恳切的万言书竭诚以奏,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看到他的一篇篇言辞恳切,痛陈利弊的奏章,我犹能感受到他那片精诚之心。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东坡一生曾多次被贬。
从杭州到密州,从徐州到黄州,无不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新传》有感
26乡音书香政协XIANGYIN2024-0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对着中秋之月背诵苏东坡的名句,但是全本地阅读苏轼全传,却是很久以后了,最早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翻看过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苏轼全集校注》,而找到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新传》,是因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间援引大量的史料即是来自此书。
李一冰曾在台湾入狱4年,饱受波折困苦,因此他笔下的苏东坡,亦是从出狱后到黄州,虎口余生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中的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中走向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苏东坡。
作者把自己的悲辛苦难熔铸在此书之中,把饱满的情感灌进了东坡形骸,因此,看过此书,能看到更深刻、更具体、更形象生动的苏东坡,在苏东坡一次一次受到排挤、流放的时候,也能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叹息。
书中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既有苏东坡的诗词,也有往来信札,还有许多上书谏议。
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有苏东坡的诗文才情,还有他缜密细致的思维,为民请命的热切,不畏强权的耿直。
十几年后再读东坡全传,感悟很深,在李一冰史笔勾陈之下,苏东坡脚下丈量过的城市,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一、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眉州-京城登科-凤翔-开封-徐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是东坡居士在酒酣耳热之际,豪情满怀的写照。
眉州,这个古老而秀美的地方,孕育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
他,就是苏轼,一位风华初露就名动京师的才子。
他的才华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蜀地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由蜀入京登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期待,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
苏家祖籍河北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虽后世居于眉州山清水秀之地,但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英姿勃发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有酒,有朋友,有诗,更有那份“何日遣冯唐”的期待。
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苏轼,可以说是古人中我最欣赏的一位了,先不说他才高八斗,只那种无论被贬谪到哪里都是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的人生态度,就足够我们学习并受益终生了。
而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苏轼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崇拜,更多的了解他的生平后学习到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而这种抉择决定了人一生的基调。
才高八斗的一家人。
在介绍苏东坡之前,林语堂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家人。
父子三人一起进京赶考,在现在看来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苏家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很不错的,估计平时父子三人在家时也是聊聊诗词歌赋,谈谈人生哲学吧!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而苏洵在这点无疑是做的很好的,不然也不会培养出那么优秀的两个儿子。
两兄弟的关系也很融洽和谐,苏轼被越贬越远时,只要能离苏辙近一些,他就很高兴了。
苏轼的发妻王弗也是一个有才聪明的女子,虽有才却不显山露水,这或许与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息息相关吧!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而这也正是王弗睿智的地方。
乐观豁达的大心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关键是看如何面对。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男生由于驾照没有考过选择了自杀,这是对生命多么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啊!反观苏轼,被贬时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总是能苦中作乐。
初贬黄州时,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简陋,但他却写道“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景色并不见得是有多美,关键是观赏风景的人有一颗善于寻找美得心。
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起伏,才不会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才会希望自己的儿子“愚且鲁”。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纵然一生命运多难,也不悲观。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
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
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慨,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份洒脱和坦然让“挖苦的苛酷,笔锋的锋利〞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
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
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
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
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
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公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
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炽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
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
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
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
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
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
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
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
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
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
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
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
“吾上可陪玉皇大
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
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
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
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
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
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
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