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理论-李运林
关于如何看待物理课件的两种极端观点的讨论

关于如何看待物理课件的两种极端观点的讨论作者:黄生功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2年第08期按照百度网上百科的解释: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物理课件便是为物理教学而制作的物理课程软件.利用物理课件上课可以把一些难以讲清的物理概念、规律和过程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非常容易地解释清楚,从而使老师上起课来得心应手.但是,在如何对待物理课件的影响和作用时,却存在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应用物理课件上课才是在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上课,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而且坚定地断言,没有华丽精美的课件就不能算是一堂优秀的物理公开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是,物理课件形式虽然好看,但实际的效果还不如“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因此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制作物理课件,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钻研大纲和教材上面,或者花在接触了解学生、准备实验、练习解题和批改作业上面,并认为利用物理课件上课不仅不是改革与创新,相反是一种倒退,从而建议取消一切形式的物理课件.上述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对于指导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也是十分有害的.1 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物理课件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李运林教授说: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教育)教授王吉庆说: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所以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课件不过是“用计算机程序描述”的教案.所不同的是一个写在备课本上一个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而已,先按教案编写脚本再根据脚本制作课件就成了大家遵守的课件制作流程.因此我们不能把物理课件“神化”成万能的东西,应该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它的优缺点,而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不能不顾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内容而滥用物理课件,使我们的老师成为一个为它所累所困的奴隶.1.1 物理课件并不是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划等号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我们不能把物理课件看成信息化技术的代名词,用物理课件上课只是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由于有了电脑及其软件,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把原本要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字和画用课件来展示和替代,甚至部分原本要用老师嘴巴说出的话也可以用配有声音的动画课件来取代,电脑及其软件是信息化技术的产品,用这些产品做出来的课件最多也只是老师的“帮手”或“助手”,并不能代替教学的全部内涵,也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内容.比如用数码摄像机进行即时演示实验(如摩擦起电、小球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等实验)的拍摄并投影到黑板、墙壁或专用放映屏幕上的相关设备也是信息技术的反映和体现,利用班级公用电子邮箱和QQ聊天以及建立老师管理的教学网站等网上平台进行作业的布置和疑难问题的解答,同样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或者说是传统教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所以说有没有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应该全面地系统地进行考察,而不能光看物理课件这一个方面.1.2 物理课件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进一步分析计算得出超重失重过程中的加速度的瞬时值,更深刻理解其本质.设计说明乘电梯时的超重失重现象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每个人都有所感受.要完整展示这一现象,可用台秤示数来显示,但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以观察.用自制实验仪器模拟电梯上升下降过程,用小玩偶代替人,底部放置力传感器,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即时显示压力数值,并同时描绘出压力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简洁直观的展示出整个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形象体现超重失重现象.结合图象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学生还可进一步分析瞬时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从而更深刻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所在.同时,把生活中的实例微缩为可操作的模型,用小玩偶代替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实验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充分体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使问题得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体会反思自制实验仪器中渗透了自己的思想,体现了自身的创意,改进了课堂实验的效果,于学生于教师自己都颇有收获.但由于能力和财力所限,手工制作的仪器略嫌粗糙,不够精美,尚需润色以达到实用和美观兼顾的效果.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并不只是制作和使用物理课件这么简单的事情.信息技术为今天的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教学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物理教学是一个可以而且应该包含多种多样教学手段的系统工程.打个比喻,信息技术好比水,而中学物理教学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信息技术越普及和发达,中学物理教学这个平台就越高越广,有水涨船高的味道.那么对于一堂具体的物理课,到底要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无疑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的,当然还要依据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条件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考,而具体的教学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体现,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就不能把所有的物理课都搞成只是以物理课件来进行“放映”和“解说”的单一形式,或者说不能把所有的课都变成主要的工作是做课件和放映课件.比如,在对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以实验(如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与学生一起通过真实可信的实验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误差和处理实验数据,才是最重要的的教学工作,老师的备课也应该主要放在熟悉理解实验原理、反复调试实验仪器、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思考可能出现的实验故障上,而这是要花很深的功夫去锤炼的.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不是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而是“走捷径”去准备花俏的物理课件,自己不去做实验,而是下载套用别人的物理课件中的实验数据,由于各校的实验设备不同、实验仪器的性能不同,因此对课堂上出现的异常情况由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有甚者,把仪器摆放在讲台上不做,而是忙于放映课件,用讲述课件来代替实验,把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这门自然科学上成了历史或政治之类的文科科学,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害的,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总目标都是相违背的.对于物理定律的教学,并不是说不能制作或使用物理课件,而是说主要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于做好实验.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还可采用数据采集器和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迅速输入和处理好实验数据,并画出物理图象和得到实验结论,这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威力的重要体现.除实验外,像黑板板书、老师启发性的提问与总结性的或注释性的讲解以及课堂上针对性的练习等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至于如何去搭配这些不同的手段和实施这些形式各异的措施与方法,以何种教学手段为主?应该具体分析与处理,但都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这个更高的平台去系统考虑.比如原子物理学部分的教学一般不宜进行演示实验,可以更多地采用动画课件来形象说明,但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要做大量的花花绿绿的课件,而应更多地把备课的精力花在吃透教材并对其进行融会贯通上,花在思考如何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上,至于动画课件也可以尽可能地使用配套的教学光盘上现成的教学资源,或用在其他优质教学资源上下载的积件进行组合.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能够有效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应该是现代社会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总之我们要看采用物理课件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从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上去考虑,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实际.1.3 物理课件本身并不能说明物理课是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不少老师至今都认为看一堂课是否是优质课,是否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看是否使用了物理课件上课,看课件本身的文字和图画等表现形式是否优美.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基本理念是“…(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见新课标理念并不是指物理课件或用物理课件上课本身,指的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在高中物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里提到的是提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这多样化里面应该可以有板书、实验、练习、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的教学实际中确实存在有一味强调或滥用课件的现象,把课件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不恰当的放大和夸张,把像物理这样的理科上成了文科,而上文科的教师则变成了操作鼠标或使用遥控器的“程序员”和“解说员”.如果教学真的这样简单的话,那么国家又还何必要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来办师范学校呢?就是当今信息技术非常普及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也还是需要老师来上课,老师是任何先进设备都不可能完全取代的.任何技术,不管它如何先进,都只能作为教学的手段,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包括学生和老师).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中学,现代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非常普及,但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统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最优秀的老师并不都是那些天天用课件上课的老师,尤其不是那些不管具体教学内容而千篇一律地使用呆板的课件进行教学的老师,类似的事例证明在读者的身边也肯定不少.2 我们也不可否认应用物理课件上课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的巨大的积极影响。
教育技术十名专家

9 李龙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育技术简历:
195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电教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倡导并组建了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北方地区部分高校电化教育学协作组。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馆长、电教系主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吴庚生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3月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事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任中国电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教协会工科高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学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技术组组长。
2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抗战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解放后,支援大西北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冰开设了电教课程,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文革后,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与肖树滋先后在全国培训了三期电化教育课的师资和电教骨干,为我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培养了第一批人才;起草了电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计划,初步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荣誉:
5 丁兴富
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一种历史的社会观念审视

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一种历史的社会观念审视作者:王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8期王全(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摘要:从“电化教育”转向“教育技术”,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在学科领域来说,它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今天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回溯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学科内部关于学术名词争论的问题.从讨论的缘起到争论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观念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关键词: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社会观念;反思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4-0204-041 “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名称争议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电化教育”一词成为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专用代名词,它的基本含义涉及到了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指用于辅助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方法.1942年,国内就出现过关于电化教育名称提法的不同意见,当时有人主张用“影音教育”或“视听教育”代替电化教育.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电教界的理论探讨中,又有人提出将名称改为教育技术、教育工艺、教育传播、教育传意、信息传播、信息媒介或者教育媒介等.[1]而这次改名的背景,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大规模用于教育领域的前夜,当时,基于“电”的技术手段(从幻灯视觉教学到影视视听教学)没有大的变化,“电化”的确代表了当时“先进、快速”的含意.出于技术装备基础、特色与延续性的考虑,这个概念一直获得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中国教育年鉴》一直到2002,均将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归入“电化教育”一栏,2003年后,才改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远程教育”.1978年后,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重新起步,许多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情况被介绍到国内,见诸于公开学术刊物对教育技术研究对象、范畴和研究定位的讨论也不断出现,中央电教馆的汪世清,华南师范大学的李运林、李克东,北京师范大学的廖泰初,华东师范大学的章伟民等对“教育技术”的介绍,为后来旷日持久的“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之争埋下了伏笔.1982年第三期《电化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刘茂生和新疆电教馆的依沙木丁发表了“关于‘电化教育’这一名称概念的商榷”和章伟民的“电教概念二、三议”两文,上海师范大学的姚根生发表了“使用‘电化教育’名词较合适”.此后三年里,《电化教育研究》与《外语电化教学》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讨论电化教育的概念问题,但并没有发生激烈的讨论,因为“当时电教面临着远比名称更为重要的问题,而未引起强烈共鸣”[2].1986年,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研究》第一、二期上相继发表了“当前电教理论和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上、下)”,对电化教育改不改名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事实上,对概念的定义的文字表述作为一种命题总结,名称的问题的确可以放下不论,当时南国农先生对电化教育的定义发展已经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教育技术当时研究领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3]南国农先生的看法和对中国特色的强调并没有止住关于电化教育改名的争议.重新改回原名的《外语电化教学》在1986年第二期上刊登了上海外语学院的张祖忻教授的文章“美国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基本观点”,并发表了时任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执行主任林·古布塞的“中美两国的教育技术——共同的道路和共同的问题”一文.又重新引发了国内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转变的关注.1986年第三期《外语电化教学》继续刊登了时任AECT主席罗伯特·海尔专稿“正在转变中的中国电化教育”,文中称:“尽管在中国,他们将自己的工作统称电化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转变过程中的电化教育,正从单纯关心教材及其有关设备的制作,转变为关心课程的设计和应用,采用各种学习资源来达到课程的目标.”这暗示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即“与世界看齐”,在智能技术方面由关心教学要素分析转变为关注系统技术,这也来源于计算机辅助教育加快了多种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1986年底,酝酿已久的“现代战争”终于爆发.吴在扬在为《外语电化教学》创刊五周年的贺词中表示,需要从教育改革的整体来看待电化教育的发展,赞成对电化教育基本问题的讨论.[4]《外语电化教学》在1986年第四期“理论探讨”专栏中刊登了廖泰初先生的“我们还要保留‘电化教育’这一名词术语么?”一文,明确提出了“电化教育”既不适应今日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这一学科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如果继续沿用下去,会大大影响到教育传播技术的全面发展.并从国外的演变考虑,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向“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与技术”、“教育信息媒体”学等的转变.在《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召开的有关“电化教育”名称探讨座谈会(会议讨论内容成文刊登在本期上),形成了徐正虎的“保留派”意见,孙宗仰、梅家驹、魏凯、施行、章伟民等的“赞改派”,“赞改”成为“海派”教育技术研究者的主流意见.同期,也刊登了周国邦《也谈“电化教育”更名之利弊》的保留意见,以及作为参照的美国曾任AECT主席的唐纳德·P·伊利《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表述》(章伟民译).由此,这场关于学科名称的讨论从1986年持续到了1989年,当时几位有影响的教育技术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讨论的焦点集中程度、涉及的范围的广度和争论的激烈程度是至今在教育技术研究其它领域未有的.从1987年到1989年,《电化教育研究》与《外语电化教学》两刊共发表了14篇与改名问题直接相关的文章.1990年以后,“教育技术”的提法逐渐普遍,渐渐代替了“电化教育”的提法.(“电化教育研究”,“外语电化教学”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研究符号缩影,但这种传统作为一个刊物品牌保留至今.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等新兴刊物的出现,也映照了这样一个时代变化的过程.)1983年教育部发布《高师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电化教育”也在1993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改为“教育技术学”.关于更名问题最集中争论的时期虽然过去了,但后来在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学科定位、学科体系的构成及学科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中,还屡屡出现相关的讨论,只不过争论的实质已经在悄然改变.2 AECT94定义及后续讨论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and Technology,简称AECT)成立,标志着在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结合下,教育技术领域显现雏形.AECT一直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探索教育技术的发展途径.该协会在1972年至2004年间,五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在五个定义中,发表于1994年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5]是最精炼、清晰的,被认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AECT’94定义,在我国教育技术界的影响一直持续至2004年.正如李龙教授的评价: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6]罗永祥曾对与AECT’94定义相关的国内研究论文进行过内容分析[7].结果发现,从1996年到2003年间,国内涉及该定义的研究论文405篇,专门研究定义的论文就有12篇.含有94定义的论文中,专业类期刊占54.1%,而学科领域核心刊物《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就占38.8%,且两刊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总体比例接近.因此可以说上述两刊引导了AECT’94定义研究进程.罗永祥在对有关AECT’94定义论文研究力度的分析中还发现,从“引证、阐释和反思”三层次来分析国内研究文献类型,在早期引证类型所占比例最高,阐释、反思比例则较低,但随时间发展,研究者们对该定义引证和反思的讨论逐渐增加,这种文献类型的变化特征,能较充分地说明对AECT’94定义的研究是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深的;在1996~2000年间,“阐释”类型的文献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到2000年后,则数量开始下降,反映出研究者看待该定义逐步回归理性;此外,罗永祥还对含有反思内容的其中43篇文献进行了归类,结果发现,文献对AECT’94定义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的反思数量最多,然后在反思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始认真提出对“教育技术”定义的思考和学科领域研究界定.教育技术界通过对AECT’94定义研究的聚焦,产生的影响是:自1994年以后,“教育技术”名称开始被广泛的接受了,“电化教育”名称被接受的程度已经逐渐下降.今天,AECT’94定义对学科体系建立和专业建设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而作为观念方法更新层面,则随着对AECT’2004定义的讨论开展,已呈现逐步淡出研究视野的趋势.难怪乎徐梅林老师直接说:“教育技术学”是被西方“牵着鼻子走”的学科.[8]3 争议的背后:社会及观念的变迁回顾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发展的这段历史,这场争论其实不是简单的学科名称争论.因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任何一个学科概念、内涵和研究领域的扩展,必然是学术观念、研究内容随社会变迁渐次发展的过程,同时亦是研究者的社会观念对技术选择的一种过程,最终,这个过程让教育技术自身演变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特有结构.3.1 社会观念变迁之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是社会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1978年以后,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我国的发展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之上.力求通过改革开放,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经济建设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的渴求激增,1983年,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要求,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应重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点,1988年,他更是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观点,他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发展是关键,教育发展是基础.在那一段时期,教育工作者们既要面对教育人口激增的社会问题,又面临着计算机迅速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于是在教育实践上出现了两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教育的供需不平衡的难题?二是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内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电化教育因应而起,其独有的方式、手段和较高的教育效率,为解决上述需求提供了可能.国家发展至21世纪,全社会对于知识价值的认识,学习的态度和方式认识,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价值获得极大尊重,不断学习开始成为社会主流观念.在教育观念上,传统上以“教学”为中心已经不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则随着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悄然兴起.在教育实践中,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来临,终身教育理念被普遍承认,建设“学习化社会”呼声渐长.在个体教育发展上,能力本位主义开始流行,个别化学习模式开始成为许多人的主流选择.此时的教育技术研究,如果再局限于“媒体—工具论”和“手段—方法论”,已经凸显与社会观念变化的不协调甚至冲突了.于是,“电化教育”名称的局限性在学术研究全球化的趋势下消解了,对AECT’94定义的研究聚焦,使“教育技术”成为了扩散到整个领域的一种主流共识.3.2 教学技术向社会行为的演变我们可以把技术看作社会行为和结构的特殊形式.因为从社会意识形态出发,任何一种技术发明和使用,都无法脱离意识形态单独存在,“教育技术与其说是一种教育的技术,毋宁说是一种道德技术、一种管理技术、一种思想技术”.[9]基于技术社会形成论,任何技术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中不同群体利益的文化选择、价值取向以及权力格局的综合博弈过程.我们可以产生一系列追问:技术对社会有无影响?是什么让技术产生这种社会影响?技术以哪种方式影响等.反过来追问,则我们会发现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技术要得以更广更有效的使用,我们也需要调节支持技术发展的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用好新技术,实现创新带来的社会发展.在“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体、工具论”到“理论、实践论”,还是教学要素分析到整体技术,教育技术的研究,已由单纯教育领域的媒体技术、工具研究,一步步拓展至整个教育与社会的广泛联系,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整合.正如拉普在《技术哲学导论》中所指出:“对技术的研究方法,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技术范围内,就技术论技术,而应该把技术和它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考察,研究社会、科学、环境等因素与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技术不仅仅是技术,而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应当认识到,教育技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许多技术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特质构成的技术丛、技术群和技术集.4 更名之后的反思在更名的争论过程中,南国农先生是最坚决坚持保留“电化教育”名词的研究者,如果说将原因归结为西北地区相对比较封闭,且缺乏对西方的研究传统研究的话,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南国农先生1947年~1950年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比较教育,曾选修电化教育课程.并不乏对西方研究传统的了解).实际上,在当时种种“美国的一切是最好的”风潮中,南国农先生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一文中的质疑无疑是震耳发聩的: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大发展年代,也是大困惑的年代.[11]名称改了(由“电化教育”变为“教育技术”),定位变了,研究领域“泛化”了,培养目标模糊了,努力方向没有了.……我们究竟要研究什么?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那么多的教育技术研究者对美国人的教育技术定义如此热衷, 而对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五大教育技术实验”及其他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研究如此淡漠?南国农先生认为,这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一种明显的教育、文化依附现象,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跟在后面学,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使得发展中国望钱兴叹.实际上,南国农先生提出的问题,正切中了我们对知识认识的社会传统之痛,落后的急迫感导致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4.1 关于“引进技术”的问题技术的社会形成批判研究表明[12],尽管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时断时续地有过对西方科学技术传统的批评,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技术持相当肯定的态度.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观点.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是否需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然后是如何有效地引进技术;最高终结是研究如何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我们向西方学习“教育技术”时亦是如此——对技术本体高度重视,却忽视了技术产生的特定社会环境.事实上,西方的教育技术研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尤其是和西方现代政治对技术变迁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亦是如此.“中国是重基础、重知识技能学习、重训练的教育传统,而AECT94定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蕴含的是重智力开发、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教育技术界对AECT定义的接受,功利主义的态度形成很明显的是由一种落后的紧迫感造成的,但我们需要警惕它可能会导致失败的结局:把技术视为维护中国教育发展的捷径,过渡重视技术本体而拒绝研究西方教育技术发展的本体,即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忽视对与西方社会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技术的研究.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仅仅是功利地引进技术,否则将会对教育技术创新过程的本体社会因素缺乏重视,对教育技术变迁所造成的对本体社会潜在的负面效应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预见,否则可能导致对未来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缺乏足够的准备.所以,发展一种教育技术发展预见的分析理论,就显得由为必要了.我们需要将技术学习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来加以分析,以便去具体细微地了解、评价西方技术和知识的适用性和与中国社会的兼容性,从而能做到在充分认识、了解之上的应用和吸收,或排斥.4.2 关于研究实践的问题我们不能高高挂起,自说自划,必须要深入中国社会进行研究.警惕教育技术发展与社会的脱节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技术研究聚焦的研究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研究关注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媒体技术和学习技术上.这种研究倾向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忽视了大众在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众只是成了技术发展的承受者,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突出的不平衡发展方式,导致了对教育技术变化的代价及其利益分配的两极化.从社会分层来看,在工业社会决定人的社会等级的重要因素是物质资源,而在信息时代决定等级则是对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拥有.教育技术发展解决原有的一些教育不平等,但又带来了新的教育不平等.今天,“数字鸿沟”威胁,把很大一部分人从信息社会的获益中排挤出来;文化剥夺,又使得人们将越来越体会到这个世界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地狱”;文化差异,使得互联网所宣传的“数字公平”成为少数人的公平.因此,关注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从整体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和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对教育技术研究必然的要求.在“教育技术“争议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的今天,当年“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之争的历史回顾,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走中国道路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立足本国国情,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是教育技术发展既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形成本国特色和超越.——————————参考文献:〔1〕南国农.当前电教理论和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1986(1).〔2〕周国邦.“也谈‘电化教育’更名的利弊”[J].外语电化教学,1986(4).〔3〕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4〕吴在扬.电化教育与教育的革新[J].外语电化教学,1986(4).〔5〕[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6〕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和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9).〔7〕罗永祥.“AECT’94定义对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以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5).〔8〕徐梅林.关于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思考[A].全球ET资讯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张义兵.教育技术的社会学意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山版社,1999.114.〔11〕〔13〕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2〕[英]沈小白.科学技术研究功利主义观批判[M].殷登祥,等.技术的社会形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信息化教育概论 第二章

一、授课题目第2章 现代教学媒体理论二、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教学媒体的含义,了解一般媒体能成为教学媒体的条件。
2.了解教学媒体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和引起的教育变革。
3.了解教学媒体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4.掌握信息的本质含义和信息的几种形态。
5.了解学习者获取信息有哪些渠道,并且从教学媒体中获取信息是最重要的渠道。
6.了解符号的本质意义与类型,现代教学媒体用哪些符号去呈现教学信息。
7.了解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8.了解教学媒体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媒体的含义,了解一般媒体能成为教学媒体的条件。
教学媒体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符号的本质意义与类型,现代教学媒体用哪些符号去呈现教学信息。
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五、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演示法六、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教学媒体概述(一)教学媒体的含义1.媒体的含义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
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媒体有两层含义:承载信息的载体;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2.教学媒体的含义媒体用于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时,成为教学媒体,包含三层含义:(1)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2)连接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学习者)的中介(3)储存、加工、处理、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
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教学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
(2)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1.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事物与现象,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交流思想的传播媒体。
2.文字媒体阶段: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对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起了重要的作用。
3.印刷媒体阶段: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对人类社会保存文化、传播思想和发展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路径研究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路径研究作者:喻培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02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学校、家庭及社会(以下简称家校社)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同时,政府要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
家校社協同育人体系的基本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育人主体,联合家庭、社会等教育主体,旨在全面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家校社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有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的育人功能,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运林教授早在2005年就致力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张永、张艳琼通过家校社的合作实践提出,家校社合作不仅是儿童的学习场,也是成人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终身学习场。
曹彦斌、姚成刚在家校社三者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软技能联动培养机制。
诸位学者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形成机制实践过程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较少提及影响家校社协同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政府作为承担调配和引领职能的服务主体,要对家校社协同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提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家校社协同正是由不同的子系统经过相互整合形成的协同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家校社协同系统体制的正常运行还受到外部控制参量的影响,政府正是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并保障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序运行的根本支撑。
全员育人环境下家校社协同现状提及“教育”一词,大众往往将“学校”作为教育的直接“负责人”,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困境等理所当然地被归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完整word版)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Setting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摘要:讲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引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借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引出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Abstract:Narrate IT and its development ,lea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Have the ai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draw forth to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关键字: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Keyword: IT and it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正文: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字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脑、电话、扫描仪等,可以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数字”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它可能是机械的、激光的,也可能是电子的、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一次:语言的使用,时间约是后巴别塔时代。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摘要: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已进入校园。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分析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引言:《英语课标(2017年版)》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2]由此可见,转变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是时代的要求,教育改革的需要。
作为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其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本文尝试探讨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县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1.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信息表征、获取、传送、贮存、加工、处理和利用的技术。
[3]人们日常所说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建立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在常态化课堂上的应用多为计算机、互联网、平板电脑、白板等的使用。
1.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
例如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
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
20世纪90年的美国专家们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促进新世纪教育的改革。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为将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年发展规划表明我国教育进入1.0时代。
第二阶段,2018年,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国教育部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

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他重点关注的是媒体应用的效果,准确的说有点“媒体观“的味道。
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同时强调其重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他将技术至于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之中,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技术是利用系统方法从技术角度研究并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技术中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技术的应用时建立在系统方法的指导下。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强调技术层面上是使用信息技术并且采用现代教学理念。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百度百科,2010,9,24晚)电化教育: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南国农,1985)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南国农,李运林,1998)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百度百科,2010年9,24晚)信息化教育(即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南国农等,2004)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1996)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
教学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陈亚军

1. 认识信息 2. 信息的革命 3. 信息时代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
述
4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
1. 认识信息
1)信息是到处存在的
2)信息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感知的
3)信息是一种资源
4)信息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
5)信息可以通过运载、存储、传播、再生等为全 人类共享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
述
25
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1.2.4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相 关理论研究、开发、应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一 门学问。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视听教育理论、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
述
26
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1.3.1 教育技术的产生 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1.3.3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述
28
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1. 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1) 外国教育技术的形成 (1) 视听教学 (2) 程序教学 (3) 系统化教学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
述
29
第三节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1.3.2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1. 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
2) 外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1) 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
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何第一克章抗教,育2技0术05概)
述
24
第二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1.2.3 现代教育技术 2. 对应现代教育技术定义的认识
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者:李运林李克东徐福荫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 美国传播学鼻祖宣伟伯(Wilbur Schramm,施拉姆本人用的中文名)1982年应邀来华讲学,他的“教育传播理论”不是在美国,而是首先在中国公开发表,之后又通过余也鲁教授多方面支持与帮助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理论”。
近年,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传播理论还在可持续发展之中。
[关键词] 传播;教育传播;宣伟伯;余也鲁[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李运林(1936—),男,广东化州人。
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传播理论、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办协同教育研究院。
E-mail:lyl138********@。
一、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的经过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国家多次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出国参观考察。
1979年,教育部组织广东、湖南、山西等11个省、市近20名教育厅、局领导到香港考察电化教育。
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林川同志担任考察团团长,共参观教育机构与大中小学12天。
整个考察过程中,林川同志都在思考与关注一个问题——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和传播系参观时,系主任余也鲁教授介绍传播理论、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时,林川顿觉找到了答案,传播理论就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林川同志出访回到广东后,马上找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长潘炯华和电教中心负责人李运林、李克东,要求他们安排出访香港中文大学,并邀请余教授来华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1980年,潘及二李获批准访问香港,拜会了余也鲁,并代林川同志发出邀请,请余也鲁到广州作学术报告,如图1所示。
余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出他会到美国邀他的老师宣伟伯一起来,因此得有一些准备的时间。
之后,余教授多次往返美国夏威夷,与70多岁高龄的宣伟伯认真准备来中国作的学术报告。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2年4月中旬,宣伟伯、余也鲁一行终于成功来华。
信息时代教师的成长与蜕变

信息时代教师的成长与蜕变作者:黎加厚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10期黎加厚先生,一位行走在中小学教育一线的大学教授,他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开放且接地气,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
他是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亲历者、实践者。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黎加厚先生,请他讲述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的成长与蜕变,一起重温那段流金岁月。
接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采访,让我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1985年,在四川绵阳家乡给新建路小学全体教师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我最早的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活动;1988年暑假,我在华南师范大学跟随李运林和李克东教授读电化教育专业研究生,第一次参加重庆北碚电教馆组织的电化教育理论培训班讲课。
1992年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的春天,我参与了南国农先生组织的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第一次驱车万里实地考察电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转瞬间,时间已经过去了34年,作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见证了无数优秀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中的成长故事。
下面和读者分享三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以纪念我们随祖国一起成长的岁月。
故事1:两个影子的碰撞2001年初,我应邀参加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会前,我得知他们刚参加全国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大赛获奖,于是,我请获奖的孟强老师拿来课件在会上与大家分享。
全市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近千人把当地最大的影剧院挤得满满的。
会议中间,我请孟强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课件《影子》。
这个语文课件用Authorware 制作,给学生演示太阳、影子与人的位置关系。
孟强老师介绍完课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师主动站起来发言,称赞这个课件的图文声并茂,能够让学生视听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会场的讨论逐渐平静下来。
我望着大家,轻声说:老师们,十分凑巧,我这里刚好有一个国外的教案,它的名字也叫《影子》,让我们看看国外的老师是怎样教育他们的下一代的。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介绍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介绍1.肖树滋教授肖树滋(1914-2002) 男,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调入西北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师大)教育系任教兼任学校电教研究室主任。
1982年,肖教授调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先后为教育系、图书馆系开设了电教必修课,为物理系开设了电教选修课。
1986年,河北大学开办了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点,成为我国当时仅有的三个电教研究生点之一。
他还是华南师大电教系、东北师大电教系、河北师大电教系的兼职教授。
除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肖树滋从1982年起,历任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部;河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电教》主编等职。
为推进全国电教工作的开展,他走过十八个省市,参加过近百次重大电教活动,为数万人讲过学。
多年来,他培育人的同时还潜心著述,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并出版了《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概论》、《电化教育实用教程》等著作。
更多内容请查看:/academist/xsz/xsz.htm2.南国农教授南国农,男,1920年生于江西,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他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肖树滋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肖先生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更多内容请查看:/academist/ngn/ngn.htm/thread-302-1-1.html3.何克抗教授何克抗,男,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资源准备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2资源准备(27分)2012-05-18 00:48:15| 分类:教育理论| 标签: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技术|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二部分资源准备(27分)一、第11题(单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下列媒体及资源中,不具有交互特性的是()。
(3分)A. 多媒体网络教室B. 投影机C. 在线网络课程D. BBS论坛第12题(多选)教师在搜集BBS相关资料时,需要对网页上BBS论坛的界面截图,以使学生了解BBS 的基本框架,此时,没有其他的截图软件,教师可以()。
(3分)A.选中当前窗口,按下键盘上的Alt+ Print Screen键,然后将其粘贴到画图工具中进行编辑B.选中当前窗口,按下键盘上的Ctrl+Scroll Lock键,然后将其粘贴到画图工具中进行编辑C.直接按下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键,然后将其粘贴到画图工具中进行编辑D.直接按下键盘上的Pause Break键,然后将其粘贴到画图工具中进行编辑E.直接按下键盘上的Scroll Lock键,然后将其粘贴到画图工具中进行编辑第15题(单选)演示性课件是以图解、动画等形式为主进行教学内容展示的课件,下列的哪个软件不适合制作演示型课件()。
(3分)A.FlashB.AuthorwareC.PowerpointD.PhotoShop第16题(单选)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源,关于获取信息资源,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教学中所需要的音频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录音软件录制教学音频素材B.在网上浏览网页时,看到比较好的网页想要保存,可以点击“文件”——“另存为”进行保存C.教师在博客上发布电子教案时,如果引用他人在网站、论坛中的文章,可以不必注明资源出处D.网页上的压缩文件、图形图像等,可以通过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点击“目标另存为”按钮获得二、第11题(单选)在当前教学环境下,教师已经获取的资源有辅助教师讲课的PowerPoint演示型课件,关于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声音以及图片等,以下教学活动无法实施的是()。
教育技术大事记

中国教育技术初创时期(20世纪初期)1922 金陵大学农学院设立推广部, 从美国农业部购买幻灯片、电影片, 配上留声机或口头讲解, 到各地宣传介绍科学种棉的知识。
1923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嘉兴举办的千字课教学试验中使用幻灯进行教学1932 7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 积极提倡电影教育化、教育电影化。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一座教育电台。
1934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了《电影年鉴》,反映了当时对电影教育和教育电影的观点。
19367月,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电化教育”名称正式启用。
9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招生时名称为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 学制二年, 招收高中毕业生。
1937 7月,教育部成立播音教育委员会, 在全国建立了播音教育指导区41个;七月七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各地电化教育开始陷入困境。
1940 11月,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并在社会教育司下设第三科, 主管电化教育工作。
金陵大学理学院派孙明经去美国考察电化教育。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印《电化教育》一书作为社会教育辅导丛书之一。
1943 金陵大学成立电化教育学会,同年,教育部为金陵大学颁发“查该校年来办理电化教育, 卓有成绩, 应予嘉奖”的嘉奖令。
1945 5月27日在四川重庆成立中华电化教育学社。
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电化教育专修科。
1946 4月,教育部参与《电影与播音》的编辑工作, 使该杂志成为全国性的电化教育刊物。
6月18日,舒新城、孙明经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电影与播音教育研究委员会。
1947 3月,教育部选送萧树滋、白芷洁赴美攻读视听教育硕士学位, 杜维涛同时选派去采购设备。
北平师范大学建立电化教育馆( 后改为直观教育馆) , 创办教育广播电台, 拍摄无声教学影片和幻灯片, 并在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
1948 南国农赴美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
阳光成长通移动数字化教育平台介绍

个人信息查询
成绩查询 更改密码
所有个人信息查询、修改、保存
学生考试成绩查询、发送、打印 用户密码修改、保存
二、平台功能描述
教师考勤查询统计 学生考勤查询统计 考勤查询 校卫考勤查询统计 考勤时段设置 拨打亲情电话 亲情电话 教师进出校园考勤记录、查询、和统计,支持excel表格打印
及行走的轨迹,并可跟绑定的亲情号码即时通话,遇 到突发状况还可一键求救,电子围栏可以设定日常出 行安全范围,情急情况下可以远程开启监听功能。配 备平安通,监护更轻松!
二、平台功能描述——优势功能
平安通功能及特点
目录
一. 平台简介 二. 平台功能描述 三. 角色权限说明 四. 平台展示
目录
一. 平台简介 二. 平台功能描述 三. 角色权限说明 四. 平台展示
二、平台功能描述
1、基础功能
2、上层应用
3、特色功能
二、平台功能描述
1、基础功能:
◆专家信息系统 ◆家校互动
◆学籍管理
◆成绩管理
一、平台简介——功能图
教育部在2012年提出:“三通两平台”
一、平台简介——优势
立足教育、共享 优质教学资源 国家级重大课 题《区域教育 信息化与教育 公平研究》
实现平安校园的立 体式管理
平台优势
操作简便、交互 性强
手机、电脑等 多终端支持
智能、多元、丰富的 教育资源整合
三、角色权限说明
1、学校管理员角色
2、教师角色
3、学生/家长角色
www.Leabharlann
三、角色权限说明
1、学校管理员角色:
◆学籍管理(导入资料、更改号码等) ◆给全校师生发送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网络教学设计
1、网络教学设计 2、网络教学活动类型 3、网络教学设计
九、协同教育理论
(一)协同教育的概念
1、协同论 2、协同教育含义 3、协同教育的类型
(二)协同教育的功能
1、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2、协同教育是教育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3、协同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4、协同教育推进了终生教育体系建设
四、教育发展论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表征、获取、存储、传递、
加工、利用的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
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 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 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与使用的能 动技术。
三、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2、狭义教育与信息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社会实践等等 ,都与信息、媒体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3、教育塑造了人类信息体
(1)信息体 (2)人类信息体 (3)教育塑造了人类信息体
a、信息技术能力 b、信息知识与能力水平
六、媒体教育理论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
1、媒体 2、教学媒体 3、现代教学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1、语言媒体阶段 2、文字媒体阶段 3、印刷媒体阶段 4、电子媒体阶段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一)人类学习获取信息的理论 1、人类通过感知器官获取事物信息 特瑞特(D.E.Treichier)研究结果: 视觉占83.0% 听觉11.0% 嗅觉3.5% 触觉1.5% 味觉1.0%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三、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4、教育系统与信息 教育系统有四要素组成,教育者、教育内容、教 育手段、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信息 教育手段——信息载体
三、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三)学习与信息 学习类型(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2)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3)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四、教育发展论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变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
语言
传 统 文字 印刷术 电信、广播、电视 现 代 计算机、网络技术
社会文明发展 教育变革
人类文明开始
文化 文艺复兴 工业革命 信息产业
家庭教育
专职教师 学校班级教育 多媒体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
二、信息· 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
1、信息的含义
(1)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消息、情况和知识 (2)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消除或多或少某种 情况的不确定性 (3)在本质上,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二、信息· 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
2、信息的产生
事物相互作用,某物留下它物痕迹 某物——信息体(媒体) 它物——信息源 3、信息形态 三类信息体,四种信息形态 (1)自然信息体——自然信息 (2)机器信息体——机器信息 (3)人类信息体——感知信息、思维信息
二、信息· 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
(二)信息化
1、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表征、获取、存储、传递、 加工、利用的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3、信息化 是指在社会各行各业普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二、信息· 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
(三)信息化教育
1、信息化教育事业(教育信息化) 2、信息化教育产业 3、信息化教育学科
2、信息源
(1)信息的产生——事物相互作用,某物留下它物的痕迹 某物——信息体(媒体) 它物——信息源
(2)人类与事物直接接触,获得事物信息
(3)人类与媒体接触,获取信息
(4)教育信息来源有二方面:事物与媒体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3、获取信息之塔——戴尔经验之塔
十、信息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三)信息化教育学科的建立
1、学科的协同创新 2、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协同创新 3、信息化教育学科的框架体系
(四)创建信息化教育学科体系的意义
1、促进了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走上新发展阶段 2、促进了教育科学的科学化、现代化建设 3、对知道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 导意义
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学习过程,以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脑进行思
维和学习,使学习模型有了新的发展。
实物 的光 线与 声音 人 的 感 知 器 官 模 式 识 别 短 时 记 忆 编码 过程 长时 记忆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2、模型的信息加工流程
(1)信息感知 (2)模式识别 (3)编码 (4)长时记忆
1、信息 2、态度 3、动作技能 4、智慧技能 5、认知策略
上述每类学习都与信息有密切关系
三、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四)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综合所述得出 教育是一种人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成为人类的知识 与能力,并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品质的活动过程 简而言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七
八
教育信息化理论
——五论“信息化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州市协同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运林教授 2014年7月
目录
引言
一、序言 二、信息·信息化·信息化教育 三、教育本质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四、教育发展论——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变革与发展 五、信息教育理论 六、媒体教育理论 七、信息化教学过程模式理论 八、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九、协同教育理论 十、信息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一)传统的教育本质观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多质说 4、本质规定说 ——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信息活动
(二)教育与信息
1、广义教育与信息
美国《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 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 提高的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教育。 用信息阐述的教育含义: 教育是从事物或媒体(信息载体)中获得信息,经大 脑思维加工成为人类的知识与能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质的过程。
抽 象 的 经 验 观 察 的 经 验 做 的 经 验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幻灯录音 电影 电视 野外旅行 观察示范
从媒体中获取信息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从事物中获取信息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二)人类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1、信息加工模型
(1)模型——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 化的描述。 (2)早期的文字表达的信息加工模型
谢 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州市协同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4年7月
① 夸美纽斯:从观察到理解、记忆 从感知事物到文字、概念
② 杜威的五阶段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解决问题;经过检验
来论证假设获得结论
五、信息教育理论
——信息理论与教育人类学系交叉融合产生的理论
(3)近代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论的创立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条件,人们以
(六)教学媒体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
1、教学媒体新发展 2、教学媒体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七、教育传播过程理论
(一)传播过程理论
1、传播概念 2、传播过程 3、传播过程模式
(二)教育传播过程
1、教育传播概念 2、教育传播过程 3、教育传播过程模式
八、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一)实践教学设计
1、实践教学活动 2、实践教学活动类型 3、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六、媒体教育理论
(三)教学媒体的分类
1、按感受分 2、按物理性质分 3、按使用方式分 4、按呈现形态分
(四)教学媒体的本质
1、教学媒体是信息的载体 2、教学媒体使用的符号 3、教学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4、关于教学媒体的本质的几个观点
六、媒体教育理论
(五)教学媒体的特性
1、呈现力 2、重现力 3、传送能力 4、可控性 5、参与性
教育信息化“管、产、学、研”九大联合行动计划
项目 与中央电教馆合作项目: 一 《教育信息化策略调查研究》 国家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项目: 1.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胡钦太) 二 2.信息化教育、新理论、新媒体与新模式研究(李运林)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李运林) 协同研究院 三 组织教育信息化产品开发与环境建设 创显公司 协同研究院 四 组织建立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 创显公司 教信学院 五 教育信息化系列丛书论文出版 协同研究院 协同研究院 六 建立信息化教育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 组织全国教育信息化多种层次培训,组建信息化教师教育研究 中心 创建“协同创新”教育科技园 创显公司 中央电教馆 创显公司 教信学院 协同研究院 协同研究院 中央电教馆 中央电教馆 创显公司 教信学院 创显公司 教信学院 中央电教馆 中央电教馆 中央电教馆 教信学院 教信学院 协同研究院 创显公司 教信学院 中央电教馆 教信学院 创显公司 主要负责单位 中央电教馆 协同单位 协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