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ecef1e647d27284b735198.png)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小大之狱狱:监狱B.又何间焉间:参与C.弗敢加也加:虚报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衣食所安安:养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D.望其旗靡靡:倒下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弗敢专也弗:不B.必以信信:实情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D.战则请从请:请求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
”请求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B.小大之狱助词,的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何以战?B.吾谁与归?C.吾与徐公孰美?D.宋何罪之有?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A.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b71035f12d2af90242e680.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福建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
(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贵州安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1d1a10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b.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第一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6.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8.“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10.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13.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1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15.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16.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曹刿论战》答案 1.C;2.C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6.不是多余的。
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483f6d81c758f5f71f6721.png)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谋:(3)衣食所安.安:(4)弗.敢专.也弗:专:(5)对.曰对:(6)虽不能察.察:(7)必以情.情:(8)忠.之属.也忠: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既.克既:(13)一鼓作.气作:(14)彼竭.我盈.竭:盈:(15)难测.也测:(16)惧有伏.焉伏:(17)望其旗靡.靡: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2)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遍.遍:(2)神弗福.也福:5.(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f48bd6482fb4daa48d4ba6.png)
《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攻打(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e11a6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0.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fd8a3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f.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290af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3.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边各组加点字的意思。
⑴牺牲..玉帛()⑵小大之狱.()作出牺牲..()越狱.逃跑()⑶虽不能察,必以情.()⑷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如有省略,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
⑴何以()战?___________ ⑵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⑶必以()情。
___________ ⑷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3、用课文原句填空:⑴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国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三、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2.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d792e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a.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曹刿论战》文章阅读: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
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
”乃11入见。
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
”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
”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
”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
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
公将驰29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
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
彼竭我盈39,故克之。
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30题)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30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94b825cc7931b764ce1524.png)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30题)【原文展示】曹刿论战《左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与答案】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案。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的词语是什么?答案:请见。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答案:鲁庄公的三答案,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案: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4.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答案:“彼竭我盈”之时。
5.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答案:“辙乱旗靡”之时。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
”后来他又说:“可矣。
”他认为“可矣。
”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答案: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答案:急躁冒进9.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67fb7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c.png)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在历年的语文课文练习题中,有些语文练习题值得我们去练习。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 间( ) 弗( ) 徧( )帛( ) 孚( ) 辙( ) 轼( )竭( ) 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 属予作文以记之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c6ffd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e.png)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 曹刿论战练习题,越多越好!《曹刿论战》练习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二): 曹刿论战练习题;准确的说,曹刿请见的时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曹刿请见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三): 关于曹刿论战的习题~(明天就要交啊)原问: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3文中用了哪些事列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①②③④4.第一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十年春......战则请从.为第一段公与之乘.....遂逐齐师.为第2段后面的都是第3段.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4.第一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四): 曹刿论战练习题..1.彼竭我盈,故克之.说明进攻_________________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之战(又称长勺之战),在我国古代军事战例中被称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范战例之一.请再举2个类似的战例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1讲究时机.2小心有埋伏.3以少胜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4交战双方和鲁国是自卫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五): 证求曹刿论战曹习题精选待修改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4、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4.本文说明了必须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6.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6.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7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8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8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9文中表现了曹刿的那些品质和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你是否赞同曹刿的“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由1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肉食者谋之(6)夫大7国,难测也,惧有伏焉(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略 3,交代了曹刿进见的原因 4,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独特的政治思想 9,位卑未敢忘国,爱国,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特的政治思想10,略写了作战过程,因为文章主题为论战,主要讲述曹刿的作战思想,详略的当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六): 初三下学期语文课本配套练习《曹刿论战》中的另外两个课外文言文的题目,不是语文书上的。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691ab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7a.png)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20《曹刿论战》(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20《曹刿论战》(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80ce220b1c59eef8c7b4eb.png)
曹刿论战(附答案解析)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望其旗靡.()小信未孚.()登shì而望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2)弗敢专.也(3)必以情.(4)忠.之属也(5)公将鼓.之(6)下视其辙.(7)既.克,公问其故.(8)难测.也3.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5.填空。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我国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该书旧传为时期鲁国史官____________所作。
(2)本文记叙的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________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6.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下联: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下联:(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
[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2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b2f50718050876323012121d.png)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下视其辙.( ) 牺牲玉帛.()7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9 、必以情.: •古义:今义:六)翻译句子1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论战》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 、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3 、曹刿请.见( ) 战则请.从( ) 5 、其.乡人曰( )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 、神弗福.也(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牺.牲.玉帛・ ・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古义:古义:古义: 古义: 古义: 古义:2)齐师败.绩.、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公将鼓.之()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望其旗靡.( 遂.逐齐师( 肉食小惠未遍.(肉食者鄙.( 夫.战,勇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 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_ (6)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 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日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 明:3、 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4、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5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竭7 、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 自己的话概括):(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我国著名的 ________ 史书,叙述的 是 _____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_____________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 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
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
可以
..一战。
战则请从。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戴上)
(2)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②中间.力拉崩到之声。
(夹杂)
6、《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一鼓作气
7、文中曹刿让鲁军追逐齐师的原因是什么?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要“取信于民”;鲁军发起反攻的实际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
(用原文回答)
9、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稍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
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用现代文回答也可)
1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而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
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进军的意思,“作”是振作。
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的意思所致。
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12、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
..(用来诱敌上钩
..(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
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
..(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
此用兵之法也。
..(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全自己。
1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可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谙熟国事,有远见卓识。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用原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