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

合集下载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

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

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备注〙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

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3.二妙丸(《丹溪心法》)组成:苍术(炒)500g 黄柏(炒)500g用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主治:燥湿清热。

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4.二至丸(《证治准绳》)〘处方〙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过多。

〘用法〙浓缩丸。

口服,1次20粒,1日1~2次。

〘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5. 二仙汤(经验方)〘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用法〙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方论〙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

中医中药处方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中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处方经验,使得中药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中药处方,供读者参考。

1.诸事汤【组成】生地、黄柏、牡丹皮、木通、车前子、茯苓、山药、煨大枣。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适用症】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小便黄赤、烦热、口渴、或尿道灼痛等症状。

2.四妙丸【组成】僵蚕、蜜炙生姜、大枣、红枣、茯苓、甘草、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适用症】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3.八正合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枳壳、黄芩、生姜。

【功效】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适用症】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头痛、目赤、口苦、烦躁不安等症状。

4.四季气调汤【组成】生姜、红枣、山药、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养阴、调和四季之气。

【适用症】用于气虚引起的四肢乏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等症状。

5.八珍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党参、熟地、枸杞子、齐墨。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益肺。

【适用症】用于气血虚损引起的心悸失眠、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

6.攻毒散【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黄芩、大青叶。

【功效】清热解毒、降火消肿。

【适用症】用于风热外袭、热毒内伤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疖肿痛等症状。

7.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黄芪、云苓、裙带、党参、熟地、枸杞子、齐墨、山药、薏苡仁。

【功效】益气养阴、补虚填精。

【适用症】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乏力懒言、气短、脱发等症状。

8.消渴汤【组成】黄芪、黄连、黄柏、石决明、瞿麦、夜交藤、车前子、白茅根。

【功效】清热利湿、祛病浊。

【适用症】用于糖尿病引起的多饮多尿、口渴、便溏等症状。

9.逍遥散【组成】天麻、石菖蒲、山药、香附、仁参。

【功效】宁心安神、开窍醒脑。

【适用症】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

10.四逆散【组成】细辛、附子、干姜、独活、川芎、白芍、柴胡。

推拿的中药配方秘籍

推拿的中药配方秘籍

推拿的中药配方秘籍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经络,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的技法多种多样,而在推拿过程中,配合使用中药也是常见的做法,以增强疗效。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推拿中药配方秘籍。

1.活络通经方配方:母桂皮10g,艾叶10g,大黄10g,血竭10g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舒筋活络适用疾病:寒湿痹痛,经络阻滞,肌肉酸痛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调成糊状,涂抹在患者患处,然后用拇指按摩涂抹处,辅以适当的推拿手法,以舒缓病痛。

2.驱风散寒方配方:藿香10g,苍术10g,白芷10g,樟脑10g功效:驱散风寒,舒筋活络,温通经脉适用疾病:风寒所致的肩背酸痛,关节酸痛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橄榄油搅拌均匀,然后涂抹于患者患处,并用推拿的揉捏手法按摩数分钟,能有效缓解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

3.舒筋活络方配方:川芎10g,红花10g,桂枝10g,丹参10g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温通经脉适用疾病: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经络气血不畅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米醋调成糊状,然后涂抹于患者患处,用指腹推拿沿经络方向按摩,以促进气血畅通,改善病痛。

4.温肾壮阳方配方:菟丝子10g,肉苁蓉10g,仙茅10g功效:温肾壮阳,活血化瘀,改善肾功能适用疾病:肾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使用方法:将以上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然后涂抹于腰膝部位,用指腹推拿按摩,辅以适当的拍打和揉捏手法,有助于温肾壮阳,缓解腰膝酸软症状。

以上是几个常用的推拿中药配方秘籍,配合推拿手法使用,能加强治疗效果,对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中药配方的使用应根据个人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避免过敏或不适。

同时,在使用中药配方时应遵循医嘱,并遵循正确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枸杞 川楝子当归身 枸杞(原川楝子 (原北沙参 麦冬【 组 成 】生地黄 北沙参麦冬 当归身书无剂量)【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方 歌 】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茯苓三两 甘草甘草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组 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炙)一两半【 功 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燥湿化痰兼理【 方 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3.二妙丸(《丹溪心法》)【 组 成 】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功 效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方 歌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4.二至丸(《证治准绳》)【 组 成 】女贞子 旱莲草 (原书无剂量)【 功 效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 主 治 】肝肾阴虚证。

【 方 歌 】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

5.二仙汤(经验方)【 组 成 】仙茅三钱 仙灵脾三钱 当归三钱 巴戟天三钱 黄柏一钱半 知母一钱半【 功 效 】补肾泻火,调理冲任。

【 主 治 】肾阴阳两虚证。

【 方 歌 】二仙汤将瘾证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6.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 成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炙)各一两【 功 效 】益气补血。

【 主 治 】气血两虚证。

【 方 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再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中枢、揉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另】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

腹胀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清天河水、推下七节骨、分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揉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呕吐治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热吐: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向板门、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治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痛: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

【另】呕吐者加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发热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虚寒腹痛: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伤脾: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一、中医外科学方剂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剂由中药组成,根据病情和病因,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功效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症。

2、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厥、胃脘冷痛等病症。

3、逍遥散: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4、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利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小便赤涩等病症。

5、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如胸痛、心悸、失眠等。

三、方剂的加减和使用原则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使用原则,如遵循医嘱、注意剂量、注意禁忌等。

四、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方剂中的中药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发现了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五、总结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禁忌,并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

也要注意现代医学对这些方剂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医外科常用方歌中医外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中医外科的方剂应用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配伍原则和作用机制,为各种外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推拿科方剂

推拿科方剂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9g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组成】黄芪9g 桂枝9g 芍药9g 大枣4枚生姜18g【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症。

4.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5.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牛蒡子6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

7.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9g 甘草5g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8.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6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9.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 10g【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0.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甘草6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热人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11.四逆散《伤寒论》【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g【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方药: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3、二妙丸(《丹溪心法》)方药:苍术、黄柏功用:燥湿清热。

主治:湿疹,阴部湿痒。

4、二至丸(《证治准绳》)方药:女贞子、旱墨莲功用: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5、二仙汤(经验方)方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功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主治:主治妇女月经将绝未绝。

6、八珍汤(《正体类要》)方药: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7、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湿热淋证。

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方药:人参、肉桂、川芎、干熟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9、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黄芪、当归、桂心、甘草、橘皮、白术、人参白芍药、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

10、三妙丸(《医学正传》)方药:黄柏、苍术、川牛膝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1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药: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方药: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3、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药: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14、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一、腰痛1.普通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

②掌压法。

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

④脊柱微调法。

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一)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用中药方剂组成

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用中药方剂组成

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用中药方剂组成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杞子川楝子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炙)3.二妙散(《丹溪心法》)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白芥子苏子莱菔子6.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白滑石白通草白寇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8.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去节)桂枝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石膏生姜大枣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炒去汗)干姜人参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酒洗)厚朴(去皮、炙)枳实芒硝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洗)枳实(炙)大黄生姜大枣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桃仁冬瓜子芒硝1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半夏(洗)五味子14.小建中汤(《伤寒论》)芍药(酒炒)桂枝(去皮)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15.小陷胸汤(《伤寒论》)黄连半夏(洗)瓜蒌实16.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洗)甘草(炙)生姜(切)大枣17.小蓟饮子(《济生方》)生地黄(洗)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20.五苓散(《伤寒论》)猪苓(去皮)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去皮)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当归甘草(生用)赤芍山栀22.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甘草(炒)陈皮(去白)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干葛(细锉) 芍药甘草(锉、炙)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25.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香砂仁26.乌梅汤(《伤寒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炮去皮)蜀椒(炒香)桂枝人参黄柏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去皮)甘草陈皮半夏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去皮)丹皮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30.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防风黄芪白术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半夏(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34.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酒炒)黄芩(炒) 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生甘草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38.四逆汤(《伤寒论》)附子(生用、去皮)干姜甘草39.四磨汤(《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40.归脾汤(《济生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炙甘草当归远志木香。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济川煎(《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33(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5(白头翁汤(《伤寒论》) 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7(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伤寒论》) 39(吴茱萸汤(《伤寒论》) 40(四逆汤(《伤寒论》) 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46(生脉散(《医学启源》) 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9(归脾汤(《正体类要》) 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1(炙甘草汤(《伤寒论》) 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53(左归丸(《景岳全书》) 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56(肾气丸(《金匮要略》) 57(右归丸(《景岳全书》) 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60(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6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63(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64(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四神丸(《内科摘要》) 67(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68(保和丸(《丹溪心法》) 6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70(健脾丸(《证治准绳》) 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72(越鞠丸《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9(杏苏散(《温病条辨》) 90(桑杏汤(《温病条辨》) 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92(麦门冬汤(《伤寒论》)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9(三仁汤(《温病条辨》)100(五苓散(《伤寒论》) 10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102(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103(真武汤(《伤寒论》) 104(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105(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0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7(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8(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10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11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5(二妙散(《丹溪心法》) 6(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1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4(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1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8(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19(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20(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小儿推拿处方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儿推拿处方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儿推拿常见病处方小儿推拿8种常见病处方一、君臣佐使小儿推拿8种常见病处方:(1)感冒基本方:(1)分阴阳80~120次(2)顺运内八卦80~12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200~300次(6)揉一窝风200~300次(7)揉二马200~300次(8)推脾土200~300次随症加减法:(1)发热较高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

(2)发热汗不出增加拿列缺,揉一窝风各200~300次。

(3)咳嗽,增加清肝穴、清肺穴各120~200次。

(4)胸满气喘或吐痰增加顺运内八卦200~300次。

(5)吐奶或呕吐食物增加顺运内八卦200~300次。

(6)大便稀薄增加推大肠120~200次。

(7)大便干燥增加清大肠穴120~200次。

(2)咳嗽基本方:(1)分阴阳穴80~120次(2)顺运内八卦120~20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80~120次(6)清肝穴80~120次(7)清肺穴200~300次(8)推脾土200~300次(9)揉二马穴200~300次随症加减:(1)痰白清稀,鼻塞涕清,发热,怕冷,身上无汗,胸满厌食,增加顺运内八卦,揉一窝风穴,拿列缺穴各300次,发热不退再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

(2)痰稠色黄,不易咯出,鼻塞,流浊涕,身上微汗出,增加清天河水,清肺穴,揉一窝风穴各200次。

(3)咳嗽日久,痰白清稀,气短懒言,语声低弱,怕冷喜暖,身体虚弱者,增加顺运内八卦,揉二马穴,推脾土各200次。

(3)哮喘基本方:(1)分阴阳穴80~120次(2)顺运内八卦300~500次(3)上三关80~120次(4)下六腑80~120次(5)清天河水80~120次(6)清肝、清肺穴各80~120次(7)推脾土200~300次(8)揉二马穴200~300次随症加减:(1)发热增加清天河水200~300次,清肺穴,清肝穴各100~200次。

中医知识: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

中医知识: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

中医知识: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是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考试常见内容,今天就脉腧穴的定位和主治给大家进行简单梳理。

方剂和治法,皆为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配伍而成的药物有序组合;治法则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制定的。

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只有治法与病证相符,方剂的功用与治法相同,才能使邪去正复,药到病除。

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常用方剂】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之“八法”,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是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麻黄汤、麻黄加术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汤,均属汗法范畴。

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病邪在上,通过呕吐以排除病邪。

“其高者,引而越之。

”吐法用之不当,易伤正气,目前中医临床上用吐法的不多,瓜蒂散属吐法。

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病邪结在里之实证,宜用下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一般实热相结证,用寒下,如大承气汤。

停痰留饮,瘀血内蓄等证,须去旧生新,如下瘀血汤、大黄䗪虫丸之类。

4.和法邪在半表半里或证属寒热错杂,宜用和法。

和法包含着和解和调和两种治法。

常用的方剂为小柴胡汤为代表。

5.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多用于热证。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白虎加人参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白头翁汤均属清法。

6.温法通过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另外,痰饮为阴邪,易阳气,而阳能运化,寒饮自除,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1涉及内夕卜I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咼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

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

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4.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5.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6.麻杏甘石法辛凉,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咳喘鼻翼动,清热平川效力强。

7.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煎加生姜薄荷入,扶正法邪有奇功。

8.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9.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1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1.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12.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朮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两胁痛,气血兼顾肝脾调。

13.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14.白虎汤用石膏君,知甘粳米四般存;大热大汗大烦渴,阳明为病此方推。

15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16.黄莲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17.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

18.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19.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备。

20.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旱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21.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

22.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朮干姜。

23.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24.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5.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者发狂等。
11、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沦》: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2.气虚发热证。
39、生脉散《医学启源》:五味子、人参、麦门冬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真珠,山栀子,雄黄,黄芩。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
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黄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朴硝、硝石、朱砂、甘草。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白术,光明砂,麝香,诃梨勒皮,香附,沉香,青木香,丁香,安歇香,白檀香,荜茇,犀角,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
功用:镇心安神,养血清热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以下是一些国宝级名老中医的疗方,是中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疗方源于数百年的中医传统,经过世代中医医师的实践和总结,被证实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1. 四物汤: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妇女调经、养血等方面的问题。

四物汤: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妇女调经、养血等方面的问题。

2. 小柴胡汤:包括半夏、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小柴胡汤:包括半夏、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 逍遥散:由麻黄、知母、杏仁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逍遥散:由麻黄、知母、杏仁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4.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治疗寒热之间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治疗寒热之间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

5. 补骨脂汤:由巴戟天、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酸软等骨骼问题。

补骨脂汤:由巴戟天、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酸软等骨骼问题。

6. 炙甘草汤:包括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炙甘草汤:包括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7. 十全大补汤:以人参、黄耆、白术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常用于治疗虚弱、疲劳、气虚等问题。

十全大补汤:以人参、黄耆、白术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常用于治疗虚弱、疲劳、气虚等问题。

这些疗方是中医药的精髓和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作为用户,请在使用疗方之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确保正确使用和无不良后果发生。

注意:以上疗方仅供参考,具体用法、用量和疗效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院常用方剂

中医院常用方剂

运行1号:当归15 川芎10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云苓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羌10 大活10 白芷10 伸筋草15 狗脊10 杜仲15 枸杞30 海风藤10 乌梢蛇10莪术10 骨碎补10 木香 6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 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 黄芩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车前子12(包)川楝子12 元胡12 川芎10 白芷15 细辛 3 白芍21 甘草 6肺肾固本汤:生地18熟地18 黄芪15 党参12 枸杞12 五味子9山芋肉9丹参12当归12 桔梗12半夏9 川贝9炙紫苑9炙冬花9苏子9白术12 厚朴24鹅管石24 莱菔子12 云苓12甘草6安眠3号:当归12 白芍12 柴胡12 制首乌20 炒枣仁30 柏子仁12 菖蒲12 远志10 寸冬30 茯苓30 五味子12安眠4号:白术12 人参12 黄芪30 当归12 白芍12 炙甘草10 茯苓30 远志10 菖蒲12寸冬30 五味子12 炒枣仁30 柏子仁12开心饮:柴胡24 前胡15元胡20丹参30党参24 栝楼30 降香8 炙甘草61号洗药:伸筋草20透骨草20花椒10海桐皮20 桂枝10 生艾叶15 木香10 当归15 红花10 灵仙15 川芎10 白芷10 牛膝12 苏木15 五加皮15 松节15 乳香10没药10 (水煎外洗)2号洗药:双花20 公英20 地丁15 菊花10 黄柏10 黄芩10赤芍15连翘15 苦参15 土茯苓15 丹皮10 生大黄10黄芪20陈皮10甘草6(水煎外洗)骨元汤:生熟地各3肉苁蓉9补骨脂9 红参9(包)川断12 淫羊霍9当归9 制鳖甲9(包)制龟甲9(包)丹参30 独活9海桐皮15 海风藤15 全蝎 6 甘草 6腰康宁:桑寄生15 独活9 当归15川芎9桂枝9 丹参15牛膝9葛根15 白芍15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灵仙15 木瓜9元胡9狗脊15 川断15 杜仲9 黄芪20 党参15 白术15 甘草6利咽汤:双花24 连翘15黄芩15板蓝根21牛子15蝉衣9薄荷9 射干12玄参20 山豆根9 苡仁30 甘草6肺康宁:党参24 黄芪18 炒白术12云苓15 麦冬20 蛇舌草30半支莲30 苡仁10 贯众15 水蛭6(研冲)女贞子24 浙贝15 夏枯草18 蜈蚣2条(研冲)甘草6排石1号: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砂15(包)鸡内金12 郁金12 川牛膝15脾肾安1号:双花12 石苇30 木蝴蝶6 党参15 山药15 苡米30 白扁豆30 枸杞15 山芋肉6车前子5(单包)脾肾安3号:大黄12(后入)寸云18石苇30当归15黄芪12 党参15 山药15 枸杞15山芋肉6鸡血藤20砂仁6枳实9消痹0号:双花20蚤休20板蓝根20 知母15 丹皮20石斛12羌活15 川芎12 络石藤20 毕澄茄12消痹1号:苍术12黄柏12 独活20 防己15 车前草20 川牛膝20赤芍20 王不留15消痹2号:黄芪20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 桂枝12川牛膝20 制川乌6消痹3号:葛根30双花20红藤20独活20 川断2 0狗脊20赤白芍各20水蛭6双花10川牛膝20消痹4号: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猫眼草15土茯苓20川牛膝20 消痹5号:双花20黄柏12独活30川牛膝20桃仁12红花10板蓝根20猫爪草20补发饮:熟地21 首乌21 山芋肉15 茯苓15 泽泻9当归9川芎9丹参21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9 枸杞9侧柏叶12关节通利散:水蛭 3 赤白芍各9 当归9 黄柏9 川膝9 苍术9双花30 苡米30 萆解15 地龙12 五加皮9 车前子9(包)陈皮9莪术9甘草6关节洗药:当归9 防风15 灵仙15 透骨草15海桐皮15 苏木9川楝子9 桑皮9 姜黄9花粉 6 秦艽15 五加皮15 制川乌6制草乌 6 红花9蔓荆子15 白芷9羌活15骨康宁:熟地15 黄芪20 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 牛膝9鸡血藤15钩藤15白芥子9 全蝎9地龙9山甲9骨碎补15葛根15白芍15元胡9狗脊15补骨脂15淫羊霍15党参15白术15甘草61号强直汤:桑寄生15独活9当归15川芎9桂枝9葛根15补骨脂15地龙9老鹤草15全蝎9清风藤15 络石藤15 千年健9元胡9灵仙15狗脊15川断15白芍12杜仲9黄芪20牛膝9党参15白术15甘草62号强直汤:红花20 公英15 黄柏9丹皮9当归15川芎9桑皮15葛根15白芍12清风藤15千年健9老鹤草15络石藤15灵仙15秦艽9全蝎9地龙9元胡9狗脊15杜仲9补骨脂15牛膝9甘草6党参15炒白术15镇痛汤:石决明30白蒺藜12 炒栀子12 龙胆草12当归12川芎20羌活12 防风12 细辛10 白芷12 薄荷12 菊花12狼疮1号方:双花20 连翘20 蛇舌草20 丹皮20 紫草20 生地榆20 石斛12 赤芍20 何首乌20枸杞子15狼疮2号方:黄芪30双花20蚤休20 山芋肉12五味子10 茯苓20 猪苓20菟丝子20 覆盆子20活血消肿汤: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牛膝9土元6地龙9全蝎9 桃仁9红花9 黄芪20 云苓15 泽泻9元胡9灵仙15甘草3 (水煎服)补气活血饮:黄芪30 首乌24桃仁15川芎15鸡血藤30葛根30土元6生山楂24 水蛭3补气饮:黄芪30 党参24 麦冬30 丹参30檀香10砂仁6葛根24 菖蒲24 枣仁30炙甘草 6补阴饮:生地30 山芋肉10 山药15泽泻24 云苓24 丹皮15 柴胡24 枣仁30 焦炙子12凉血消风汤:双花21 土茯苓21 蛇舌草21 半枝莲21 山豆根15 苦参10 紫草12 茜草12槐米15 旱莲草12 乌梢蛇10 白鲜皮21 蝉蜕10 甘草10化痰消风汤:双花21土茯苓21 蛇舌草21桃仁10半枝莲21蝉蜕10紫草12茜草12旱莲草12槐米15乌梢蛇10 白鲜皮21甘草10山豆根15红花10三棱12 莪术12哮喘1号:炙麻黄9桂枝6干姜 6 细辛9半夏9五味子6 白芍24 冬花9紫苑9 徐长卿24 射干12 蚤休9 炒地龙15黄芩15 炒杏仁10 党参24甘草 6哮喘2号:炙麻黄9炒杏仁12生石膏21双花21黄芩21连翘12炙桑皮15射干12炒地龙12炒苏子15炙杷叶15 前胡12 浙贝15 苡仁30 徐长卿24 甘草6黄芪一号方:黄芪30麦冬15 五味子9元胡30 川芎15 葛根30水蛭 6 生甘草9 三七粉3(冲)冰片(冲)黄芪二号方:黄芪30麦冬30五味子9元胡20黄连12青蒿30常山9苦参30 生甘草15 三七粉3(冲)祛湿方:车前子15(包) 栀子12 赤芍12 黄柏12 川牛膝12云苓30泽泻12 丹皮12茵陈15祛痛Ⅰ号:桃仁12 川芎12 当归12 赤白芍各12 甘草 6 红花10 炙香附12祛痛Ⅱ号:黄芪30 桂枝12 白芍12 寄生12 当归12川芎12 羌活12 独活12治痿汤:人参12黄芪30 炙甘草10当归12 陈皮12 寸冬30 五味子12 黄柏8葛根20 苍术12升麻12 泽泻12 白术12组方1:桂枝9茯苓18 桃仁12赤芍15 丹皮12 黄芪30 牛膝15 乌药12组方2:双花30 土茯苓30野菊花30 生艾叶15川椒6黄柏15 芥穗9冰片3(化)组方3:丹参30 连翘24 双花30 元胡15 制乳香9 炙没药9 川芎9 车前子9(包)香附12组方4:浙贝30 牡蛎30元参12 鳖甲12 桃仁12 丹参30 川芎9组方5:太子参30 坤草30 黄芪30 茜草15 柴胡9 升麻6生龙骨30 生牡蛎30组方6:苍术9 半夏9 陈皮12 茯苓18 香附12 胆南星9当归15 川芎9组方7:熟地30 山药30 山芋肉鹿角胶12(烊化) 菟丝子24杜仲9肉桂6 附子6 组方8:山药30 川牛膝12 熟地30 山芋肉12 枸杞15 15 菟丝子24 鹿角胶12(烊化)丹皮12组方9:太子参30 当归15 熟地30白芍18 黄芪30白术15 川芎9香附12心痛宁:人参9(包)天冬30 麦冬30 五味子9 黄芪30 元胡30 当归15 黄连9 郁金15 川芎15 陆路通20 羌活12 海风藤30 柏子仁15 炒枣仁30 三七粉3(冲)清眩方1-5号:钩藤30 炒黄芩12 菊花15 牛膝15 生熟地各20 炒地龙 6 生龙骨30 枸杞12舒胸1-5号:丹参30 赤芍12 黄芪30 寄生15 枸杞12 炒枣仁30 元胡12 甘草6心胃丹1-5号:党参12 苍术9 茯苓12 炒栀子9 杭芍18 砂仁9 元胡12 甘草 6养心方1-5号:当归15 川芎12 茯苓神各12 党参12 炒枣仁30 柏子仁12 黄精12 砂仁9甘草 6肠炎汤:党参30 白术12 云苓15 陈皮12 白芍15 防风10黄连9 木香10 甘草6调肝方:柴胡12 云苓30 当归12白术12白芍12 郁金12调更方:仙灵脾15 仙茅9巴戟天12当归12知母12黄柏10八味平喘汤:板蓝根30 贯众30 公英30 桑皮30 苏子15葶苈子15丹参30 川芎9 安肺方:柴胡15黄芩9生石膏30 桃仁9 红花9六味方:黄芪30 防风9白术15 女贞子30枸杞子15 补骨脂15化积方:生黄芪30 炒白术15云苓20 清半夏12蛇舌草30蜈蚣2条猫爪草12补骨脂15砂仁10炒三仙各10 黄连12 党参20 陈皮12 甘草6止血散:生地20 丹皮30仙鹤草45 藕节45 女贞子20 旱莲草30 白茅根30 茜草15三七粉3(冲)益血方:菟丝子30 枸杞子30 鸡血藤20 当归12 阿胶(烊化)清肝散:丹皮12栀子12当归9 白芍15 柴胡9白术9云苓9薄荷6青皮12香附9 生麦芽60 甘草6清心安神汤:黄连9 枳实12 竹茹12陈皮9半夏9云苓30 炙甘草6祛风方(外用):仙灵脾30 巴戟天12补骨脂30 鹿含草30 生艾叶15 川椒15祛毒方(外用):苦参30黄柏12赤芍12土茯苓30 白头翁30冰片(包)地肤子15白鲜皮15 枯矾12促卵泡Ⅰ号:生地15 地骨皮15白芍15女贞子15旱莲草15 山芋肉18砂仁9麦冬15甘草6清润止咳汤:桑叶12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北沙参15山栀12淡豆豉9知母12炙百部12炙杷叶12苏梗15砂仁12甘草6解毒利咽汤:双花30 连翘15 淡豆豉10 芥穗9牛子10薄荷9(后入)桔梗10 芦根15 黄芩12 公英30 板蓝根20 山栀12 炒麦芽15 川芎6甘草6生津养肺汤:北沙参15 麦冬15玉竹12花粉15炒扁豆30 桑皮15百合15川贝12炙百部12炙杷叶12桔梗9炒杏仁9佛手15双花30生地15 苏梗15太子参15 射干12 甘草6培土生津汤:党参24 白术15 云苓15 生黄芪20 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9青皮12紫苑12荆芥9砂仁12知母12射干12当归15莱菔子15浙贝12远志6甘草6止咳固表汤: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10紫苑12陈皮10荆芥6细辛3生黄芪12白术10双花30知母15射干12炒杏仁9炒苏子12枳壳12甘草6芪冬益肺汤:生黄芪18白术12 防风6太子参20麦冬15桑皮15桔梗9当归15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 知母12射干12 佛手15苏子梗12 百合15 甘草6公英30清宣平喘汤:口果6炙麻黄6黄芩12清下6桑皮15 冬花12炒苏子15炒杏仁9射干12炒地龙12徐长卿15蝉衣12川浙贝各12桔梗9炒白芥子12双花30 苏梗15甘草6舒脉汤:黄芪30 夏枯草30土元9当归15赤芍15丹参15 桑寄生15元参15海藻15橘核15僵蚕15牡蛎30水蛭9地龙9半夏9活血通脉饮:赤芍60 丹参30 川芎15当归15怀膝15双花30土茯苓60清营消瘀汤:丹皮30双花90 赤芍60 生大黄15(后入)当归30 红花30 甘草15芒硝9(冲)丹参通脉汤:丹参30赤芍30鸡血藤30当归30郁金15 川膝15川芎15黄芪30 桑寄生30荣脉汤:黄芪90 党参30丹参30郁金15怀膝15葛根30生山楂30 海藻15水蛭10地龙12山芋肉12激活1号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淫羊霍9白芷9羌活9独活9桃仁9 鹿角胶9(烊化)红花9 伸筋草9桂枝9木香6甘草6激活2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淫羊霍9羌活9独活9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梢蛇9木香6甘草6川草乌各9健脾利湿汤:苍术15党参21茯苓21白扁豆12白术15 丹参18山药15苡米30砂仁6赤芍15陆路通21甘草9消炎消肿2号:败酱30公英15地丁9双花30连翘12丹参15赤芍12丹皮9猪苓15泽泻12羌活9车前子12(包)独活9白芷9大黄9山甲9(先煎)防己30木香6甘草6牛膝15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桃仁9半夏12川贝9浙贝9当归12丹参12双花24 连翘9 厚朴6栝楼30黄芩12芦根18桔梗12 苏子9 莱菔子12 甘草3康复1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 淫羊藿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杜仲9枸杞30 骨碎补9 木香6甘草 6康复2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 淫羊藿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稍蛇9海风藤9 木香6甘草 6消炎消肿1号:当归15川芎15 牛膝15防己30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土元9 黄柏9知母9猪苓15泽泻12 桃仁9红花9羌活9独活9白芷9伸筋草9车前子12(包)木香6甘草 6清毒饮:双花30 公英30 地丁15黄芩9黄柏9 山栀9生地15丹皮15丹参15紫草15皂刺9白芷9双土饮:双花30土茯苓30 炒槐米15生地21丹皮15赤芍21紫草15连翘15板蓝根21蛇舌草21黄芩15消风饮:荆芥9防风9牛子9生地15 丹皮15当归9连翘15苦参9生石膏21大胡麻9地肤子9蝉衣9苍术9甘草6祛风饮:荆芥9防风9当归15生地15白芍15川芎15白蒺藜9黄芪15首乌21蝉衣9僵蚕9地肤子21化斑饮:柴胡15当归9 川芎9赤芍15桃仁9红花9坤草9姜黄9白术9茯苓9香附9僵蚕9桑叶15清肺止咳化痰汤:双花30 连翘15 黄芩12 半夏9 徐长卿9 射干9 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9 紫苑12 冬花15 炙麻黄9 杏仁9 白果 6 甘草 3 沙参9通肺止喘化痰汤:生麻黄炙麻黄杏仁9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9 前胡9辛夷9(包)鹅不食草9川芎9 白芷9 丹参12 炙远志9 薄荷6 (后入)甘草6玉竹9乌头1号方:首乌30 当归30 生黄芪30 黑芝麻30 熟地30 川芎15 天麻12 (先煎)羌活12五子益气汤:生黄芪30 菟丝子30 覆盆子15 五味子9 车前子 6 枸杞子24 沙苑子15 益智仁15运行2号:当归尾15 川芎10 牛膝15 赤芍12 防己30 丹参15 云苓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芎10 大活10 白芷10杜仲10 枸杞10 骨碎补10 伸筋草15 木香10 甘草 6白癜饮:熟地15 首乌15沙苑子15 补骨脂10 旱莲草10枸杞子10 白蒺藜15 浮萍10 苍耳子10当归10 川芎10 白芷10 甘草 6 豨签草15退疣饮:麻黄 6 苡米30 大青叶15 板蓝根15 紫草15 马齿苋30蛇舌草20 黄芪20 芥穗10红花15香附15 三棱10 连翘15 双花15 甘草 6 舒郁方:丹皮12 栀子10 柴胡10 当归15 赤芍12 茯苓15 豆豉6 生龙牡各30 炒枣仁30 炙甘草 6心悸1号:黄连9 虎杖20 人参9(包)生地30 当归20 白芍15 知母15柏子仁15 炒枣仁30 紫石英30 三七粉3(冲)心悸2号:人参9(包)天冬30 麦冬30 五味子9 黄芪30 元胡30当归15 黄连9 甘松30 郁金15川芎15柏子仁15 炒枣仁30三七粉3(冲)心悸3号:柴胡15 枳壳15 香附15郁金15元胡30甘松30人参9(包)黄连9 三七粉3(冲)退热合剂:黄芩15 白芍18 柴胡24 葛根24 生石膏24 肉桂 3 羌活12 白芷15 双花21 连翘15 苡仁30 丹皮15 甘草 6 板蓝根24 玄参20补肾强骨汤:熟地15骨碎补10 鹿含草10 怀牛膝15 淫羊霍10狗脊10杜仲10 川断12 五加皮15保胃汤:葛根15 木香10 藿香10 党参15 白术12 云苓15 甘草 6 平肝化痰汤:天麻15 半夏9 白术15 茯苓30 泽泻30 牡蛎30 僵蚕10浙贝母12葛根30清热化痰汤:双花21连翘15 黄芩15 板蓝根18 炙桑皮15 炙杷叶15前胡15 浙贝15 全瓜蒌21 鱼腥草18 苡仁30 甘草 6天麻方:天麻12 黄芪30 红花15 女贞子15 三七粉3(冲)小儿化湿汤:陈皮 3 苍白术各 6 泽泻 6 云苓9滑石12 炒莱菔子9焦槟榔9鸡内金15 生地 6 丹皮 6 黄芩9四妙活血汤:双花30 地丁30 公英30 元参15 当归15 黄芪15 生地15丹参15 怀膝15 连翘12 漏芦12 防己12 黄芩12 黄柏12 乳香 3 没药 3 贯众15 红花9补肾活血汤:熟地30 当归15 桑寄生30 丹参30 续断15 红花12 鸡血藤15故脂15 川藤15 茯苓15 白术9 陈皮 6 仙灵脾12 狗脊15健脾消痰饮:党参9 柴胡9 清半夏12丹参12炒黄芩9干姜 6 厚朴6连翘9 浙贝9 苍术9 白蔻9公英18 焦栀子9 云苓12 炒枳壳9苏叶 6调律方1—5:童参12 炙甘草12 麦冬15生地20 阿胶(化)炒枣仁30 寄生30 枸杞12滋肾清肝汤:银花21 连翘15 黄柏9知母9 女贞子12 旱莲草12 云参12柴胡9 当归12 黄芩9 陈皮9 云苓12 甘草9湿热方:胆草9 黄芩9 山栀9 柴胡9 生地15 丹皮15当归9 双花30土茯苓30 泽泻9 [甘草6] 车前子15(包)从阴引阳汤:生麻黄9 桂枝15 当归12 白芍9 生地15 何首乌30 怀牛膝30乌梢蛇12 制山甲9 炙鳖甲9(先煎)蜈蚣2条蛇衣3莪术12 霜桑叶15 紫草30 银花30土茯苓21甘草9排石2号方: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沙15(包)鸡内金12 郁金15 川牛膝15 穿山甲12 (先煎)皂刺15清热消痤汤:双花21 公英21黄芩15 山栀10 生地15 丹皮15 苡仁30 大贝12 半夏10 夏枯草12 菊花15 赤芍15 枇杷叶12皂刺12 甘草 6咽炎1号方:生地12 丹皮9 玄参30牛子9 薄荷9射干12 黄芩12 桔梗 6 知母9 甘草 3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 桃仁9半夏12 川贝9 浙贝9当归12丹参12双花24 连翘9黄芩12芦根18 厚朴6栝楼30 莱菔子12 甘草 3 桔梗12苏子9益气活血通脉汤:黄芪30 黄精15 当归15川芎15 丹参15 陆路通18 地龙10 党参15 怀膝12 桃仁10 陈皮10 夏枯草12 炙甘草10解郁安神汤:柴胡9 枳实12 当归9川芎9 生地15 川牛膝15桃仁12 红花9 桔梗9 赤芍15 甘草 6养阴安神汤:生地20 知母15 百合30 白芍15 黄柏9 泽泻15女贞子15 磁石20 合欢皮30 夜交藤30颈康宁:葛根15 钩藤15 鸡血藤15 当归15 川芎9 桂枝9 丹参15 牛膝9 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元胡9灵仙15 黄芪20 姜黄9桑寄生15 木瓜9 党参15白术15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黄芪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白芷15 元胡12 白芍21 车前子(包)12 川芎10 川楝子12 甘草6细辛 3除癣止痒洗剂:藿香21 生大黄21黄精21明矾21生百部21川椒21 苦参21 白鲜皮21调血方:党参30炙甘草 6 炙黄芪30 炒白术12炙升麻10陈皮12调经方:枸杞子12川牛膝12 杜仲12 肉桂 6 当归12 炙甘草 6 熟地15炙香附12胃炎方:党参15 半夏9 黄连9黄芪10干姜 6 陈皮12 云苓15 枳壳12甘草 6。

2022年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2022年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治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条为指导和强化中医医院推拿科标准化建设和科学治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治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治理者强化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治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治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治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医治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医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开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治理部门应强化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强化对推拿科的标准化建设和治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平安。

二、根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园地、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证推拿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置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断区、医治区,各地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利,爱护患者隐私。

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治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置医治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

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依据诊治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根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医治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医治仪、艾灸医治仪、经络导平医治仪、远红外X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半导体激光医治仪、偏振光疼痛医治仪、电磁波医治仪、磁振热医治仪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麻黄汤【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克)、桂枝二两,去皮(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方解】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处】《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通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4.小青龙汤【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银翘散【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歌】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处】《伤寒论》【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诀】略7.败毒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治证要点。

【方诀】略8.大承气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9.麻子仁丸【出处】《伤寒论》【组成】火麻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10.小柴胡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柴胡、黄芩、人参、清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少阳病证。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

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11.四逆散【出处】《伤寒论》【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12.逍遥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13.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方歌】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14.白虎汤【出处】《伤寒论》【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方论】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

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15.犀角地黄汤【出处】《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禁忌】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16.黄连解毒汤【出处】《外台秘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禁忌】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以及津液受损严重者均不宜食用。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17.导赤散【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6克)、竹叶。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禁忌】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18.龙胆泻肝汤【出处】《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19.白头翁汤【出处】《伤寒论》【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禁忌】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攻效奇。

20.青蒿鳖甲汤【出处】《温病条辨》【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方歌】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21.六一散(原名益元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滑石、甘草。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方歌】略&22.理中丸【出处】《伤寒论》【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禁忌】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方歌】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23.小建中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甘草二两、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禁忌】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24.四逆汤【出处】《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5.当归四逆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