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研究》成果

合集下载

我国大学预科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国大学预科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国大学预科教育的现状研究【摘要】什么是大学预科教育?其内涵和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一切有关预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

目前我国的大学预科教育尚未步入正轨,在制度和教师队伍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让预科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价值,这是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预科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也需要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提高办学效益放到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位置。

1.大学预科教育属性什么是大学预科教育?其内涵和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一切有关预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

国内外学制不一,对于大学预科教育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其一为:“为高等学校培养新生的机构,附设在高等学校里,也有单独设立的”①;其二为“gymnasium”:“在德国,使学生准备升入高等学校的一种国立中等学校。

这种类型的9年制学校于1537年创立于施特拉斯堡。

学生离校年龄虽通常为19或20岁,但他可在16岁结束学习而进入职业学校”;解释预备学校为学生升学作准备的学校……在北美,由于中等教育较少选择性,进中学的竞争性也小,所以,预备学校一般是指为学生上大学作准备的私立中学。

……在美国,很高比例的预备学校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

”①其三为:“大学和专门学院培养新生的机构之一。

或单独设立,或成为大学和专门学院的组成部分。

中国1902年1903年的学制,设立独立的预科。

1912年的学制预科属于大学。

1922年的学制,不设预科。

解放后,有些高等学校曾设预科,招收初级中学和同等学校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②其四为:“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

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教育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

民族预科教育已经成了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步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不可缺少的阶梯,通向高等教育的金色桥梁,培育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综述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综述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综述作者:李庆辉来源:《大观》2016年第09期摘要: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背景、历史进行介绍,将预科教育的相关研究按照发展的意义、优惠政策、教学管理、发展现状、理论体系和改革发展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呼吁急需解决。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预科教育一、研究背景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特殊层次,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的安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密切相关,办好预科教育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希望所在。

二、历史沿革国家民委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回顾三十年工作中提到:1953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民族预科部,是国内普通高等学校中最早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大学之一。

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预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该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习时间为二年。

预科班学生入高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其学制与该校本、专科学制相同。

民族班招生,在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下,从参加当年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中录取,可适当降分。

三、研究成果(一)预科教育的意义研究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特殊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长久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题主报告

结题主报告

结题主报告课题题目:理工科少数民族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及主要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资助单位: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承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负责人:特木尔朝鲁起止日期:2000, 8-2003, 10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基础课程内蒙古工业大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工科力学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

它们基本分为三类:纯民族语言授课班、用汉语授课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

这些办学形式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各类民族人才的重任。

其中前两种形式是,从入学到毕业整班移动,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为主。

学制一般为四年,管理和教学相对独立,教学和毕业有相对独立的标准。

预科班是经过预科期间的学习,然后转入普通本科学习,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其它与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专业都对预科开放。

预科形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见后面的叙述),也是民族教育典型的办学形式,其教育教学方式有普遍性,对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

民族预科班由从全区(少量外省)蒙授学生中录取的学生组成。

预科学生由于文、理科基础较差,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入本科,必须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达到应有的入学标准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汉生班)。

民族预科教育的政策性非常强,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全面民族生的素质,是民族预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要重视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基础课程的改革,创建符合预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背景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教学沿革。

(二)民族预科教育对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性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的兴旺与否,关系到我国国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祖国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百年大计。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3.29•【文号】教民厅函〔2018〕6号•【施行日期】2018.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教民厅函〔201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以下简称预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经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我部决定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招收的预科学生实施自主培养,省属高校招收的预科学生原则上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培养或集中培养(不含新疆民考民类学生)。

现就做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提高思想认识。

实施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和分省集中培养,是深化从入口、过程到出口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有利于预科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符合新形势需要和民族地区群众期待,对实现预本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预科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二、坚持立德树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认真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注重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切实加强有关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强化教学环节,自主选择适合预科学生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创新与实践——武金峰主编《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序

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创新与实践——武金峰主编《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序
有感性认识基础的。与他合作的其他 同事也都是工作在民族 预 科 教 育 第 一 线 的教 师 ,有 着深 刻 的 民族 教 育 的 实 际体 会 。 所 以, 该著作具有一定的 实践基础。他们在 民族 学、 育 学、 教 语 言学、 政治 学、 会学的理 论和 方法指导下, 社 认真 总结 了新
充实民族教 育理论 、 促进 和提 高民族高等教 育质量具有一 定
的积 极 作 用。
该 著 作 是 新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高校 科 研 计 划 重 点 课 题 的
最终研 究成果 。 内容上看 , 从 它是前一部著作《 新疆 高校民族
预 科 教 育研 究 》 的扩 展 与 深化 , 者 是 姊 妹 篇 。从 总 体 上 看 , 二 该 著 作 具 有 以下 两 个 鲜 明 的 特 色
程 中 , 要 民汉 差 距 存 在 , 只 民族 预 科 教 育就 会 存 在 , 至 民 汉 直 差 距 缩 小 或 消 除 ” 改 变 现 行 的 预科 教 育 办学 模 式 : 科 教 “ 预 育 管 理 应科 学化 、 范化 ; 科 教 育 的 学 制 应 弹 性 化 ; 科 教 规 预 预
教育评价等问题。论述有深度 , 有新意 , 有些 内容是前人没有
研 究或很 少研 究过 的。 : 如 第三章“ 民族预科师资队伍 建设 ” 、
第 四 章 “ 族 预 科 生 的 思 想 政 治教 育 ” 第七 章 “ 族 预 科 生 民 、 民
者 能 在 现 有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续 再 做 深入 的 个 案 研 究 , 拿 继 再
新疆 高校 民族预科教 育主要是指 为刚 考上 大学 而汉语
水平 未达 标 的 少数 民族 大学 生进 行 的 汉语 教 育 。 教 学重 点 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微观层面发展现状和历史展望[论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微观层面发展现状和历史展望[论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微观层面发展现状和历史展望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教育的微观层面主要指学校教育层面,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定、师资队伍、文化活动等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微观层面进行梳理。

关键词:预科教育微观管理发展现状历史展望我国民族教育已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军。

微观层面主要指学校教育层面,而学校教育“应该是有理想、有目的、尊重差异和与时俱进,需要经典内容支撑和尽心而为的传承科学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它既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建设和基本保障,又需要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依照教育法规和运用教育智慧的倾心努力”。

[1]尊重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是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微观层面发展现状(一)课程设置课程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处核心地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少数民族预科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泰勒(philip h taylor)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作为教育运行手段的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没有了它,教育就失去了传达信息、表达意义和说明价值的媒介。

[2]同样,作为连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目标的实施离不开课程,课程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应居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核心地位。

1、课程类别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预科教育学院开设了主干课、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

主干课即核心课,主要有汉语文(阅读与写作)、数学、外语等课程。

公共基础课有计算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

主干课和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程。

(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这样才能实现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用1-2年的时间,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着重加强基础知识、汉语文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学院预科教育为例

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学院预科教育为例
知识 和基 本技 能 训 练 , 助学 生 在 德 智 体 美 等 方 帮 面得 到进 一 步提 升 , 为 高 等学 校 合 格 的本 科 生 成 或专 科生 , 而不是 学 历教 育 … 。据 不完 全 统计 , 目 前 高等 学校 中 , 收 民族 预科 班 的学 校 已达 到 3 0 招 0
第 1 2卷
第 3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o . 2, . 1 1 No 3
M a 01 y2 0
21 0 0年 5月
J u n l fDain Nain l isUnv ri o r a l t ai e iest o a o t y
文 章 编 号 :0 9~ 1X(0 0 0 0 6 0 10 3 5 2 1 )3— 25— 4
Th e u ts o b i u n a e r s l h ws o v o sa d fr—r a h n fe t. e c i g efc s K e o ds prpaa o t d n s t de tg i a c y w r : e r tr su e t ;su n d n e;p a t e m o e ; mi o iy eh c y u rci d l c n rt tni
少 数 民族 预 科 生 学 业 指 导 体 系 的构 建 与 实 践
— —

以大连 民族 学院预 科 教 育 为例
王利 民 , 策 , 云珏 国 王
( 大连 民族 学 院 理 学 院 , 宁 大连 1 6 0 ) 辽 16 5

要 : 有 限 的 时 间 内让 少 数 民族 预 科 生 顺 利 完 成 学业 并 升 人 本 科 , 现 综 合 素 质 的提 高 和 全 面 发 展 , 在 实

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第496期大学(研究与管理)2021年1月Vol. 496 University(Research & Management) Jan. 2021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姚远,张大林,王潇(东华大学,上海201620)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新形势下,各 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 管理联动机制,采取分层教学和注重实用性教学,以此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以东华大学为 例,探索少数民族预科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预科生自主培养体系,对实现预本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预科 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2-0092-02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 国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设立是依据其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表现了我国始终坚持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初心。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人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根本上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敦促 各行各业运用新思维、定位新视角,从社会整体发展的全新理念审视自身工作发展方向。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民族特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同样需要新思考、新定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已经实现了各方面的显著提升。

民族地区对高级人方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带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精准脱贫致富,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新的时代使命。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以此加快推进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模式与学风建设研究

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模式与学风建设研究

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模式与学风建设研究作者:萨如拉蔡天宜岳永杰来源:《高教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它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针对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班主任工作、学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探讨提高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族预科班;教育模式;学风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084-04Abstract: Preparator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unique form in schools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thnic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basic cultural knowledge and enable mor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to enter higher and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anagement, curriculum setting,class teacher work, and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n minority preparat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thnic preparat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 ethnic preparat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引言1984年3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规定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完善高等院校本、专科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体制与培养方式”。

70年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中国经验

70年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中国经验

70年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中国经验作者:朱为鸿胡炳仙胡绮轩来源:《民族学刊》2021年第07期[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从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色形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在改革中前行,在发展中改革,经历了初步发展、停滞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等四个阶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

创新了集中办学、以预为主的广西模式,分散办学、“预本衔接”的内蒙古模式,以补为主、重视语言的新疆模式。

民族预科教育形成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多元化培养模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成为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多元模式;中国经验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7-0030-09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1],也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关心下,民族预科教育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包括招生、课程与教材、学生管理、教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化办学制度,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根据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在不同时期改革与发展的特征,我们将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民族预科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是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初步探索期,也是民族预科教育的初步发展期。

民族预科肇始于1908年满蒙高等学堂,该学堂开了民族预科教育之先河[3]。

但新中国民族预科教育的红色基因来自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教育模式”,即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共产党人教育理念的模式[4]。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5.06.03•【文号】教民[2005]5号•【施行日期】2005.06.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废止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民[200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校招生办公室,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管理工作,现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五年六月三日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以下简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高等教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

第三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依法办学、加强管理、保证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和培养任务,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

第五条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教民厅[2003]2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教民厅[2003]2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2月8日教民厅[2003]2号)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关工作,确保其规范化办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有关政策重申如下:1.在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党和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而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

2.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计划由我部统一下达,各地、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

3.编报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计划要按国家计委、教育部年度编报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有关要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主管民族教育部门牵头提出建议,并商职能部门后,按要求报送我部。

招生计划要重点投放在培养民族地区师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领域。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分地区招生计划分别报送我部民族教育司、发展规划司;民族班招生来源计划和预科班转入本(专)科分专业计划报送我部高校学生司、民族教育司。

4.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生源为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

5.预科培养学校要提前将入学须知等有关材料寄到相应的本(专)科招生学校。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1992]17号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1992]17号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的意见正文:----------------------------------------------------------------------------------------------------------------------------------------------------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的意见(1992年11月17日教民厅〔1992〕17号)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了民族预科班。

据初步统计,从1980年至1991年底,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和6个部委所属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举办了民族预科班,有效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的起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的任务是: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汉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进入高等院校本、专科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要注意面向边疆和农、牧、山区定向招生,从参加当年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中择优录取。

有特殊困难的地区,如无考生进入最低分数线,可由当地推荐,经省、自治区招生委员会批准,适当降分择优录取若干名。

三、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学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需要加强汉语文学习的,最多不超过二年。

预科后的所学专业,应在预科招生时确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再变动。

预科学生实行淘汰制,学生学习期满后,政治表现好,经举办预科的学校和接受学生的高校共同按国家教委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学习成绩合格者,可直接升入有关高等学校本、专科学习,不再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不合格者退回原地。

四、各高校应根据国家教委关于高校民族预科教学规定的要求和民族预科班学生的重点,制定适用的教学计划,编写预科秒科教学大纲和教材。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研究

族,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语言文字学博士;邓小林,女,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唐敏,女,西南民族大学预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如平,男,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

四川成都610041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自18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高等院校设立了预科。

在法国、英国等国家预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色。

我国在解放前就有一些学校专设过一年制预科,后逐步取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开办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区域自治法》第71条中规定:“国家举办民族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民族预科,专门或者重点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并且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新科学、新文化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管理等给民族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教育革命。

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民汉双语教育等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族预科教育构建什么样的模式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构建什么样的模式来适应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什么样的模式才能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衔接,民族预科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的衔接等问题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加凸显。

基于此,本文就构建什么样的民族预科模式,怎样构建民族预科模式展开讨论。

一、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的特性分析认识和了解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性是开展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研究的重要环节。

就目前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来看,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过渡性民族预科教育既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是介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教育层次,因此在培养目后,还将继续举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民族预科教育。

”[1](P.104)民族预科层级体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各层次体系的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与高等学校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较,其难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复杂得多。

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纪要》的通知

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纪要》的通知

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日期】1994.12.31•【文号】•【施行日期】1994.12.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纪要》的通知(1994年12月31日)为了贯彻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工作第三次会议精神,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近年来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数学和英语等四种基础课程教材。

经试用,受到使用这套系列教材高校的欢迎。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更好地适应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司于1994年11月7日至10日在武汉市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

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参照执行。

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纪要为适应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司于1994年11月7日至10日在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基础课程教材修订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司、湖北省教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中南民族学院的负责同志,民族班基础课程教材的正、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和32所高等学校预科部(民族部)负责人、有关专家、教师近50人。

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司长韦鹏飞、国家民委教育司司长周明甫、湖北省教委副主任朱定昌等分别在会上讲了话。

会议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预科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充分肯定了国家教委积极进行民族预科教材建设的成绩。

从1992年到现在,国家教委组织大连理工大学、陕西师大、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等10多所高校的一批专家、教授及长期从事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同志,编写出了《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数学》和《英语》系列教材及《英语》听力磁带等。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在研究过程中,未能充分涉及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所有 方面和细节,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未来可以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 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民族教育研究》
该期刊发表有关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涉及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
实施效果与反馈
效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反馈,分析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得到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中国民族教育》
该期刊主要探讨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指导意见》
该文件是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 基本原则。
THANKS
感谢观看
实施方案
按照制定好的建设方案,组织教师实施预 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确保方案的
顺利实施。
制定方案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制定预科教育课程体 系的建设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
评估与调整
对实施中的预科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不断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识和理解。
科研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 维和科研能力。
职业规划
提供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学生明确职 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哈斯;玛瑙;萨茹拉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2)002
【摘要】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民族高等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关键与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从我区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概况和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入手,着重对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预科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并阐述了进一步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哈斯;玛瑙;萨茹拉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20;内蒙古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62;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市,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构建多元化教学督导全面提高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以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为例 [J], 滕亚丽
2.跨文化交际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教育教学 [J], 阚磊
3.内蒙古财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J], 包红霞;格更娜
4.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r——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J], 夏银银
5.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严玉明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0)002
【摘要】21世纪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加快中央民族大学的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是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之举.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措施是:以发展为动力,坚持教育创新;提高预科教育质量,增强对预科教育扶持的力度;进行结构调整,按照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规模、要求和目标,把少数民族预科办成国内知名的民族教育形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建立一支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严玉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8.4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深度分层教学改革探究--以南昌工学院民族预科教育为例 [J], 吴学辉
2.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点——预科教育研究平台的建立 [J], 蒋永红
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工作开展为例 [J], 邓
晓琳;罗文书
4.南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汉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历程回顾 [J], 玉斯英·玉素甫
5.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调查概述——以西北工业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为例 [J], 玛尔哈巴·阿合买提;张文涛;金秉乐;戴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现状及其对策探析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现状及其对策探析

作者: 党洁;宋海廷
作者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师
页码: 139-140页
主题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基本定位 课程现状 发展对策
摘要: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教育领域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表现,其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课程内容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基础;没有完全体现大学预科教育的特点及规律;课程和教学语言复杂;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

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灵活变通地强化三门主干课程;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Enrollment Policy of Ethnic Minority
Preparatory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 杨立昌[1];杨跃鸣[1]
作者机构: [1]贵州省教育科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81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149-15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和我国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在保
障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学生享有高等教育机会、培养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但当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还面临着指导性不强、降分录取不明显、受益主体不
聚焦、政策优势被弱化等困境。

需要重新构建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的顶层设计、
制定更加精准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和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发挥民族政策优势,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研究》成果公报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乌丽亚·米吉提副教授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研究》(课题批准号:DMA060186)。

课题组成员有:林锋、朱建平、刘志鹏、张静、肖远平、严梦春、张国云、李晓静等。

一、内容与方法(一)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下文简称为“民族预科”)。

围绕民族预科教育,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 对当代国内外预科教育概况和简要分析;2.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的历史性研究;3.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基本特点;4. 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的理论研究;5.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归类与办学效益分析;6.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资源配置;7. 尝试提出新时期对提高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办学效益的建议;8. 针对影响预科办学效益的预科教学评估和贫困生扶助进行专题研究。

(二)基本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论与对策(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1. 当代国内外预科教育基本概述国外预科教育基本现状世界各国预科教育,可概括为两种类型:大学预科与留学预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今天,世界预科教育出现了两种变化:第一,在大多数国家,高中取代了预科在学制中的地位;第二,留学预科得到了迅猛发展。

我国预科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的预科教育类别也可以大致分为大学预科与留学预科,大学预科又包括民族预科教育与华侨预科。

各类预科教育的共性预科教育是介于中学和大学之间的一个教学层次;是一种预备性教育形式;预科的学制短。

从功能上来看,各类预科教育大体都都涵盖以下功能:素质教育功能,补习备考功能,淘汰筛选功能,语言强化功能,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功能。

各类预科的特性各类预科教育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教学内容、学历程度与学制的关系之上。

预科教育价值取向比较我国预科教育与国外预科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我国预科的宗旨在于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来帮助少数民族子弟和华侨子弟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

国外预科则表现出来明显的“精英主义”取向。

因此今天世界其它国家的预科教育影响式微,而中国预科教育得到了持续发展。

2.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变迁我国预科教育的起源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大学预科曾列入学制,作为衔接中学和大学的必经阶段,如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延安民族学院,设立了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普通班。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的办学模式(1949年10月~1956年8月)培养目标: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急需的专业和技术人才为辅,培养模式:成立民族学院,开设民族干部训练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办学模式(1956年9月~1966年6月)培养目标:适应形势发展,培养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并重。

培养模式:民族干部培训机构向正规高等院校转变,在民族地区创办新的高等院校。

“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停滞和退步(1966年6月~1976年10月)民族学院和民族干部学校被迫关闭停办,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改革开放初期的修复建设阶段(1978—1992)培养目标:大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是:创办民族班,重点高校民族预科班形成雏形,高校民族班进一步确定为预科、专科和本科三种办学模式。

大力探索与发展阶段(1992—2002)本时期除了重点办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和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外,还要办好大学预科,进一步调整民族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办学模式。

创新阶段(2002—现在)国家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改变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不活的局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国家逐步扩大了内地高校民族预科和民族班招生规模。

表1:全国民族预科教育概况一览表资料来源:2007年教育部民族司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调研会议相关资料3.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基本特点民族预科的宗旨和职能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宗旨是:向目标大学输送合格的大一新生。

民族预科教育的职能是:在少数民族预科生原有的高中文化基础和大学本科入学水平间搭建一个过渡性阶梯,从预科生原有水平基础切入,补习基础文化与技能,面向未来大学生活预备大一基础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民族预科的地位和作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对加快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预科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规模、办学形式需要针对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而展开,民族预科教育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也必需考虑到学生的民族特点、语言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过渡性和预备性民族预科教育立足基础教育,面向高等教育,有补习,有增益,有继承,有提高,有发展,有创造,更应注重发展性、前瞻性和紧迫性以及使命感。

课题组对民族预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进行粗略比较如下表:表2:普通本科教育与民族预科教育在教学上的比较4. 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影响民族预科办学效益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有办学投入、办学产出与可持续发展力、办学过程控制、办学基本背景和办学规模。

民族预科办学效益的评价办学效益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兼容性与灵活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及导向性的特点。

这里尝试给出民族预科办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一个粗略框架。

表3:民族预科办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注重办学背景;注重办学过程控制、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体现了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重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信息资源的投入与利用。

办学效益评估的实施进行评估时,至少应提供近三年的相关数据。

本指标体系共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

其中定性指标确定具体评价标准,定出A、C两个等级标准,低于C级标准评价结果为D,高于C级而低于A级标准评价结果记为B。

量化指标,给出A、C两个等级标准的参考数值,评价结果也分A、B、C、D四个等级。

办学效益的最终评价等级,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而不宜将各预科学院进行排名排队。

坚持分类指导与自行分析的原则。

各民族预科学校可以根据此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估与分析,进行年度培养成本核算与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的、嵌入式的、持续不断的民族预科办学效益自我评估与保障体系。

5.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分析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模式,按层次结构划分,承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大学可分为一类(高考第一批次录取院校)、二类院校(高考第二批次录取院校);按规模与布局划分,可分为集中基地式、分散式两大类,其中基地几种式又可细分为全国基地式和省级基地式;按办学体制划分,有民办式、公办式两种;按学制划分,有一年制、二年制两种;按生源划分,有民考民、民考汉、双语三种;从办学管理看,有专门式培养和委托培养式两种,专门培养是成立专门的预科学院或预科部来实施教学和管理,委托培养是委托中文系、教务处、理科基础部等部门管理。

本课题研究主要选取规模与布局和办学体制两个维度进行归类和分析。

按这两个维度,我国民族预科的办学模式可分为集中基地办学模式和分散培养办学模式。

(1)集中基地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办学特点,一是规模大,至少规模在千人左右;二是培养功能突出,或者集中为部属院校培养民族预科生,或者集中为本省所有高校培养预科生,或者集中培养部属院校某一类别比如艺术类、语言类预科生。

集中基地办学模式按培养学生的去向可分为全国基地模式和省级基地模式。

全国性预科基地又分成两类:全国基地公办模式和全国基地民办模式。

(2)分散培养办学模式分三培养模式又可分为三种:分散自培模式,如新疆模式;小集中大分散式,如云南模式;大集中小分散式,如贵州模式。

(3)各类民族预科办学模式在办学效益上的存在共同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是:预科教育的教学行政用房、图书、实验室等整体条件不能满足需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部分院校生师比偏高,教师教学任务偏重,部分预科学校外聘教师比例偏大,直接影响了预科教学质量,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有待提高;民族预科规模增长速度慢,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贫困学生的管理困难多,欠缴问题比较突出。

(4)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分析小结集中基地办学模式与分散型办学模式相比主要存在的优势集中基地办学模式便于对民族预科做出长远的统筹发展规划;集中基地办学模式有利于集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集中型办学便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集中式基地办学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集中式基地办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

公办模式与民办模式的效益分析民办民族预科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并且比公办民族预科在教学场地和办学条件上较有优势。

但同时,民办预科基地在校园学术氛围与文化积淀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缺乏保障,教学日常管理缺乏规范和监督,因此,在教学质量上与公办民族预科教育相比缺乏必要的保障。

6.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资源配置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资源配置情况财力资源配置在各种资源配置中最为之间有效。

衡量其效益最基本的指标是每位学生的年总培养费用。

物力资源配置是民族预科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物力资源效益指标包括生均建筑面积、生均设备仪器使用费,最基本的指标是固定资产利用率、实验设备利用率。

人力资源配置是核心环节,衡量人力资源效益最基本的指标是师生比,其它的指标还有教师与职工比、教师职称结构指标,学生退学率、毕业率。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力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的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

在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学校在物力资源的配置不足,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目前高校预科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

7. 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教学评估办法国际高等教育都把教学评估作为对高校进行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实施教学评估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民族预科教育的独特性来看,民族预科教育应借鉴而非照搬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单独构建预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评估内容民族预科教学评估的重点内容是:办学思路、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制、培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