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立足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也应进一步转化思路、深化改革,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走好内涵发展之路。

据此,文章从学生成型、社会认可、家庭得益等角度就“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刻。

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对比“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我们发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十八大”报告中被强调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努力”二字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最高标准的勇气和智慧。

应当说,报告中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论述温暖人心,中国古代先贤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美好理想,也在这里被赋予新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增加了“现代”二字,可以说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检验标准。

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今后要重点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也就是说,建设国家、管理国事,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复杂的民情和国情,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那么,何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笔者认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应是学生成型的教育、社会认可的教育、家庭得益的教育。

一、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应是学生成型的教育
1.高职学生的成型体现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不仅是学习的群体,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

面对当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公民义务意识和行为意识薄弱的现状,高职教育不仅
要承担起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任,更要向他们传播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最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2.高职学生的成型体现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满意的标准、程度、内涵及外延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型出发,完善品质、塑造灵魂,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社会所需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题中之义,也是教育产生高质高效的前提。

我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目的观既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又注重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

就高职教育而言,应强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3.高职学生的成型体现于学生具有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大学生担负着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刻。

但是,目前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重自我、轻他人、轻社会、轻公德的现象比较严重。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但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切实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此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为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培养一线生产型技术精英为目标,需要不断对传统教育模式、办学模式进行突破,不断探索创新之路,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特点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但与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需要高职院校在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确立与推进、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构建、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等诸多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着力实现新的认识与新的突破。

二、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应是社会认可的教育
社会认可度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

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反映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不足与偏差,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在当代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应有地位的缺失,以及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处的劣势地位。

因此,要将高职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认可当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1.社会认可体现于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十八大”报告中被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希望。

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也是用人单位衡量
毕业生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往往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反映出来的,如遵章守纪、踏实肯干、品行端正、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以及团队意识、协调能力、进取精神等。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素养的不良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将对在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予以开展,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企业化的真实环境、创设校企融通的文化因子、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与自身发展价值的认识等。

2.社会认可体现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研究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总是以某一具体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素养要求较低。

而当前某些高职片面地以“理论知识够用”的思想为指导,存在“以技能代替知识”的误区,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缺乏自我知识更新、自我技能提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生“高素质”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还要让学生注重未来工作中的潜在发展后劲,形成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结构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贯穿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既要提供给学生专业课程,又要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普通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自我提高打下基础。

同时,在培养模式上,应突出技能的应用性和岗位的针对性,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在专业设置上,可以依据区域内高职的培养特点、就业趋向及行业需求等因素开设复合型专业,实行弹性学制,共同打造创新型高职人才。

3.社会认可体现于高职学生具备的“高技能、高技术”,能充分实现岗位效益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增长中最快的部分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主要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为特征;技术型人才主要指人才具备的技术应用、技术设计、技术管理及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生产一线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逐步提升,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育既具有“职业性”,又具有“高等性”,其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是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精湛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应兼备技术与技能,能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最大效益。

一方面,高技能型人才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性知识能使其在工作中的损耗达到最低,从而使企业成本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高技术型人才具备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需要,对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革新产生积极的正能量。

现代高职教育要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立足于产业转型升级在知
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对人才的要求,突出技术应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基层技术、技能兼备的行家里手,为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应是家庭得益的教育
人民满意既是一种对于教育体制机制的满意,更是一种对教育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的满意;既是一种个体的满意,是一种社会阶层或群体的满意,也是一种公众的满意,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满意。

从家庭层面看,高职教育要关注民生,办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教育,必须做到让家庭得益。

1.家庭得益体现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得以改善。

随着高校的急剧扩招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令社会关注的问题。

由于高职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多数出生于普通工人、农民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压力大,家境条件并不理想。

譬如,笔者所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中近80%来自农村,他们往往维系着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

根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对本科院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薪资的调查,全国排名第26位的本科院校,其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3080元,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半年后即达到月收入平均2860多元。

可以说,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是让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城市低收入家庭减轻负担,让家庭摆脱窘境、改善经济状况的最好途径,也是让家庭得益的切实体现。

2.家庭得益体现于家庭的幸福感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盼值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这与我国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可以说,儿女能有个好的发展前途是所有中国父母的最大愿望。

近日,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举办的“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结果也显示,现代人的幸福之源在于家庭,其中,子女的成才是影响中国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好孩子是家庭的财富,儿女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一个好的就业岗位,从物质层面来说,可以直接改变寒门家庭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从精神层面来说,也是家庭的荣耀,可以让家族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缓解家庭矛盾,促进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和人际协调,提升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因此,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转变办学思想,面向社会、紧贴市场办学,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市场需要;要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地区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结合学校优势,规划专业门类,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不同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定要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着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力,以高就业力打造高就业率、优质就业率。

“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纲领的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提出,为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也坚定了我们办好优质高职教育的决心。

未来前行,道阻且长,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
下,我们一定能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严雪怡.为什么必须区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10(10).
[2]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3]任爱红,朱晓红.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4]李秀华.谈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