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婚俗
中国少数民族婚俗资料
景颇族婚俗
■
单向姑表婚,即姑家的男子可以娶舅家的女子为妻,
但舅家的男子不可娶姑家的女子为妻。这就是景颇族所说
的“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这种单方姑表婚形成了景颇
族“丈人种”和“姑爷种”的关系。
■
景颇族结婚,首先要请董萨占卦,选择要娶的对象,
之后请媒人提亲。在历史上,婚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 明媒正娶
白族婚后竟有“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 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 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 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 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 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
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 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 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 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 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 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 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 回归家庭。
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 统计约4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拉 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 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 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不办宴 席,只是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双方祝 福,然后大家围着火塘载歌载舞,就算仪 式结束了。但是拉祜族离婚就必须办宴席, 要由提出离婚的一方办宴席,而大家却不 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意味的习俗,目的 在于戒告年青人择偶要认真,一旦结婚, 就要终身相随。
傣族--- Leabharlann 个小和尚回家在傣族,是男嫁女娶。男孩子到
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 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
少数民族婚俗礼仪
少数民族婚俗礼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婚俗礼仪方面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以下是几个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介绍。
藏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礼仪极为庄重和丰富。
1.求婚:传统的求婚方式是男方派人前往女方家做婚姻提亲。
求婚者要带上礼物,通常是一块白色哈达和少量珠宝首饰。
如果女方家同意,就会为男方送上一个红色的回礼哈达,表示接受求婚。
2.聘礼:婚事确定之后,男方会按照一定的规定准备聘礼,聘礼包括各种蔬菜、肉类和奶制品等。
此外,还会准备一些酥油茶、糌粑、高崴,以及面团制作的“人”和“羊”,象征着美好的前程和丰收。
3.婚礼:婚礼通常在农历八月至九月之间举行。
婚礼前,男女双方要互送礼物,女方要为男方织一块羊羔绒手套,男方要为女方制作一把藏刀。
婚礼当天,男方家会提前准备婚房,将房间布置得非常漂亮。
在婚礼上,男女双方会穿上藏族传统服装,进行舞蹈表演和歌唱,并进行祭拜仪式。
结婚后,新娘会搬到男方家,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婚俗礼仪也非常独特。
1.拜天地:在朝鲜族婚礼开始之前,新娘会先到新郎家拜天地。
新娘会将祭品摆放在地上,然后跪拜天地神灵,祈求婚姻幸福美满。
2.迎亲:在新娘完成拜天地之后,新郎会亲自去接新娘回家。
迎亲的队伍通常会有鼓手、吹箫者和舞者等,整个队伍热闹非凡。
3.敬茶:在新娘进入新郎家之后,酒席开始举行。
这时,新娘要向长辈敬茶,表达敬意和尊重。
4.投喜糕:朝鲜族婚礼上,还有一项传统仪式叫“投喜糕”。
新娘要将喜糕投向室内的一个角落,谁吃到这块糕点,谁就能早日结婚。
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其婚俗礼仪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娶亲:在哈萨克族传统婚礼上,新郎需要带领一些朋友和亲戚一同前往新娘家。
到达新娘家后,新郎要履行一系列的仪式,如赛马、胡楞子(哈萨克族传统的一种棋类游戏)等,并送上一段阿達尔(哈萨克族特产)作为聘礼。
2.婚礼:哈萨克族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或更久。
侗族婚俗侗族的结婚风俗有什么特点
侗族婚俗侗族的结婚风俗有什么特点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由于地域的差异,侗族的结婚风俗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侗族的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婚姻多为自由选择、父母牵线搭桥的方式进行。
首先,在侗族,结婚是一个十分庄重的仪式,婚礼备办各种礼服、鞭炮、酒席等等,婚礼上的热闹场面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
侗族的婚俗非常注重祭祀,首先在婚礼的前一天,新人和父母会一起到宗祠前烧纸扫墓,向祖先祈求保佑和婚姻幸福。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盛装,全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侗族传统的盛装,踩着节奏舞蹈,欢迎新娘的到来。
其次,侗族的婚姻是村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婚姻往往带有浓厚的集体色彩。
一般来说,婚姻往往是在村子里举行,全村的人都会参加,而且几对新人可能会选择在同一天结婚,互相祝福和庆贺。
侗族人民认为,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因此,新人不仅要向嘉宾行酒,还会在婚宴上对全村人献上鞭炮,以示感激和庆贺。
另外,侗族的婚姻多为父母牵线搭桥,但同时也注重新人的意愿和选择。
在侗族传统中,父母亲会为子女找到合适的对象,但他们不会强迫子女接受,而是以传统习俗的方式,通过提亲、纳采等程序,先征求新人的意见。
在提亲时,女方家长会亲自到男方家中提亲,届时男方家长主动送上花插,若女方欣然答应,则开始举行婚礼准备。
此外,侗族的婚姻制度比较开放,允许离婚和二婚。
如果婚姻生活不幸福或发生矛盾,夫妻双方可以协商解决或选择离婚,社会对此也持包容的态度。
同时,如果丈夫死亡,女方可以再婚,但是再婚的时候,需要先离婚或丈夫已经去世三年以上。
总的来说,侗族的结婚风俗以庄重、喜庆和团结为特点。
在这个重要的仪式中,整个部落的人们齐心协力举办盛大的婚礼,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并向祖先祈求保佑。
同时,侗族的婚姻制度也较为开放,注重新人的意愿和选择,允许离婚和再婚。
这些结婚风俗既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婚姻的尊重和庆祝,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和社会集体的责任和担当。
少数民族奇特婚俗
THANK YOU FOR ATTENTION
傣族
傈僳族婚俗——恋爱暗号多又多
傈僳族,现有人口57万余人。傈僳族最早生活 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 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 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 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 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 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 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青年男女以前为了躲避别人的干扰,有 时恋爱幽会非常秘密,他们会用琵琶、口弦以及 吹树叶、撒树叶、系草疙瘩等方式来作为暗号联 系,确定幽会的时间、地点,进行秘密接触。
偷女婿和偷新娘——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青年爱情成熟之后,男方父母会请媒人带着猪 肉、茶叶、草烟去姑娘家求亲。姑娘父母一边先假意推却, 不收礼物。等媒人再次送上礼物时才会接受。他们将肉分 成小块,用芭蕉叶包好,由姑娘分送给亲戚。 婚期临近,如果男方到女方落户,男方就要准备好礼物, 摆在饭桌上,由媒人送去。双方家长聚集女方家,对新郎 新娘进行教育。 婚期第二天,在新娘家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鸡叫之 后,新娘和同伴们要悄悄把新郎接到女家,叫做“偷女 婿”,接着举办仪式。 如果女方落户到男方,就在男方办酒席,在当晚鸡叫以 后,由新郎和他的同伴悄悄把新娘接到男家,叫做“偷新 娘”。
工商管理1005班: 窦萍、陈伞梦雨、 许梦静、胡蓉丽
卖鸡肉找对象――傣族婚俗 傣族婚俗 卖鸡肉找对象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 “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 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 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 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 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 日到来的时候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 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 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 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 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 当双方恋爱成熟时,一般由男方请舅舅或姨妈出面去姑娘 家提亲,对方答应后便可成婚。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是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深厚,颇具特色。
以下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按照列表划分详细阐述。
一、布依族的婚俗
1. 婚姻的选择
布依族的婚姻自由,存在包括自由恋爱、亲密性亲婚等多种方式。
2. 纳彩礼
布依族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纳彩礼,礼品包括猪肉、蜜糖、米酒等物品。
3. 结婚仪式
布依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全村男女老少搬出门,到新人家中庆贺。
二、布依族的祭祀活动
1. 布依族祖祭
每年的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布依族会进行为祖先所举行的祭祀活动,
还会进行占卜仪式等。
2. 水神节
水神节是布依族传统的重要祭祀活动,多在每年的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三、布依族的葬礼习俗
1.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表现了对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会有乐队前行,女性
会哭泣搭桥等。
2. 做坟堆
在布依族的葬礼上,家属和父老村民会共同建造坟堆,坟堆上会摆放牛、羊等动物的牙或者骨头。
四、布依族的节日习俗
1. 龙船节
龙船节是布依族的重要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
表达对水源的敬畏之情。
2. 芦笙节
芦笙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份举行,是为了感谢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以上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布依族人民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间传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蒙古结婚风俗流程
内蒙古结婚风俗流程内蒙古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内蒙古的婚礼风俗也是独具特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内蒙古结婚的流程吧。
一、纳彩礼在内蒙古,结婚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纳彩礼。
彩礼是一种表示诚意的礼物,一般包括金银首饰、红包、糖果等。
男方需要亲自送礼,表达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二、定亲仪式内蒙古的结婚习俗中,定亲仪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这一天,男方的长辈会带着一些礼物,和女方的长辈商量婚事。
双方长辈商定好婚期后,会给予一些祝福和鼓励的话语,表示对新婚生活的祝福。
三、婚礼筹备在内蒙古,结婚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当繁琐的。
首先,双方家庭要商量好婚礼的规模和场地。
然后,女方家庭要准备新娘的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居用品等。
男方家庭则需要准备喜糖、敬酒用具等。
此外,还要邀请亲友们参加婚礼。
四、迎亲仪式内蒙古的婚礼中,迎亲仪式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婚纱,盖上红色的头巾。
新郎带着一群哥们,手持长刀,骑着马去接新娘。
新娘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伴娘和伴郎抬着,一路上还会有亲友们扔红果子、撒红花,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五、拜堂仪式内蒙古的婚礼中,拜堂仪式是非常庄重的一环。
新娘和新郎需要穿上传统的礼服,双方家长带领着新人拜堂。
拜堂过程中,长辈们会给予新人一些婚姻经验和祝福的话语。
拜堂结束后,新人会进行交杯酒仪式,象征着新婚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六、婚宴内蒙古的婚礼中,婚宴是重要的一部分。
在婚宴上,新人会与亲友们共进晚餐,品尝各种美食,共享快乐。
婚宴上还会有一些表演节目,如舞蹈、歌唱等,以增加气氛。
七、敬酒仪式内蒙古的结婚习俗中,敬酒仪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婚宴上,新娘和新郎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亲友们也会给新人敬酒,祝愿他们新婚快乐、百年好合。
八、洞房花烛夜内蒙古的婚礼中,洞房花烛夜是新人们期待已久的时刻。
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后,伴娘会散发小孩子的声音,新郎要找到新娘才能进入洞房。
中国传统婚庆婚俗
中国传统婚庆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如此多的民族自然也有着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婚俗也更是各不相同。
新人们想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一下几个少数民族的婚庆婚俗吧!盘点几个少数民族的婚庆婚俗瑶族婚俗“耍望节”是瑶族男女青年选择意中人的一个民俗活动,如果最后郎有情妾有意,那么双方的家长就要用新鲜猪肉和酒作为礼品,请媒人上门说亲了。
在举行婚礼时,更要大摆宴席,如果按照传统习惯来办的话,婚宴必须请寨老来参加,见证新人喝交杯酒哦!傣族婚俗“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女青年的传情方式,具体是指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去售卖,当买者是姑娘中意的人的时候,姑娘就会拿出凳子,让买者坐在自己身旁进行交谈,交谈结束以后,如果双方都相互满意,情投意合,那么两人就会端着鸡,拎着凳子进到树林里互吐衷肠;如果买者不是姑娘的中意的人,那姑娘就可能会把价钱加倍来卖了。
在订婚的时候,还会有个环节叫做“吃小酒”。
“吃小酒”意思就是吃三道菜:第一道要是热菜,第二道要盐多的菜,第三道要有甜食。
这三道菜分别代表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建成的时候还要贺新房,先由小伙子抬着牛头上楼,唱祝福歌,由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则是抱被褥上楼,最后姑娘们把饭菜端着依次而上,最后在火塘上支好支架,把酒菜摆上桌,开始唱贺新房歌,来吃饭的乡亲们还会给主人送一些吉祥的礼物。
如果是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家里都要举行婚礼,不过现在大多是只在女方家举行了。
举办婚宴时,饭桌上要用绿芭蕉叶铺上,菜肴也多是寓意很吉祥的菜式。
在宴席正式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做一个拴线仪式,就是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两人的肩,再用两根白线各自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这个举动象征纯洁,然后由一位高龄老人把糯米饭捏成三角形后沾上盐巴,放在火塘上三脚架的最上方,让他被火烧化后自然掉下,这一举动象征新郎新娘的爱情像铁一样坚固。
苗族婚俗在苗族中,糯米饭是男女婚姻恋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
在举行婚礼时,新人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会请新娘和新郎吃一种上面画有奉娃娃和龙凤图案的糯米粑粑。
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
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
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
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1949年前,男女青年在节庆歌舞中可以自由结识,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1949年后,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
僳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
据说僳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年轻进因家境贫寒,无酒求亲,新事一度搁置,后来幸亏舅舅送来了酒,才得以缔结姻缘。
这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染。
是传情达意的媒介。
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甚至无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婚后补送。
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妇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
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称"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再难以分离了。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
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
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
新人进门,拜认公婆。
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
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
在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
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如实行"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
苗族婚俗习惯
苗族婚俗习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婚俗习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婚俗习惯的相关内容。
一、婚礼准备苗族人认为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在婚礼前,新娘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包括头饰、服装、首饰等。
同时,新郎家人也要准备娶妻所需的礼物。
在选定婚期后,双方家庭会派人拜访对方家庭,商定婚礼具体安排。
二、婚礼仪式1. 送妆礼:在苗族婚礼仪式中,婚礼当天的第一个环节是送妆礼。
新郎家人会将嫁妆送到新娘家,新娘会换上全新的嫁妆,然后随同新郎回到自己的家中。
2. 迎亲礼:迎亲礼是苗族婚礼的重要环节,通常在晚上进行。
新娘带着新郎回到新郎家,双方家族的长辈会主持这个仪式。
在仪式中,双方家族成员会进行正式的拜访和交流,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喜悦。
3. 敬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中,敬酒仪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会带着祝福到新人家中,进入门后先行敬酒,以示祝福和庆贺。
新人要依次敬酒给前来祝贺的亲友。
三、婚宴酒席苗族婚宴酒席通常分为三桌,分别是男方家人、女方家人和新人的近亲好友。
婚宴上,除了各种美食之外还有丰富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等。
亲友们在宴席上畅饮畅食,共同祝福新人。
四、婚后居住苗族的婚姻是属于家庭主义的婚姻模式,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妻会住在男方家中。
在苗族家庭中,婆家的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更多的家庭权力。
五、婚后习俗苗族有着丰富的婚后习俗,包括“月做”、“登娘山”等传统活动。
月做是指新娘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内,要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顾,以示尊重。
登娘山是在结婚后的一年内,新娘要和新郎一起登山祭祖,向祖先祈求恩赐和祝福。
六、婚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婚俗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年轻人在婚礼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如婚纱、婚车等,使婚礼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苗族的婚俗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具有民族特色的阿昌族婚礼风俗(阿昌族传统婚俗)
具有民族特色的阿昌族婚礼风俗(阿昌族传统婚俗)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婚恋自由的今天,他们仍然沿袭着本民族的传统婚俗。
阿昌族人选择恋人的方式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每逢农闲之际,阿昌小伙子和姑娘们会相约唱山歌,挑选自己心仪的对象。
喜结良缘的阿昌族情侣在正式结婚前,如果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还要经历跑婚或者抢亲。
情侣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后,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一个约定好的晚上,女方待父母熟睡后,偷偷将钱分别放在枕头下、家堂的香炉脚和甑子底下,带上随身行李与男方在约定地方会合,再一起去到男方家里。
抢亲分为两种,一种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但父母有选中的其他女婿,如果两个小伙子都喜欢这个姑娘,便会抢亲,未抢到姑娘的男子不能半路截取。
第二种情况是恋爱期间,女方变心,男方便会组织人趁姑娘不备,半路截住,拉起姑娘就跑。
无论是跑婚还是抢亲,姑娘一进男子家门,男方家里便会燃放鞭炮,当即拜堂成亲。
然后男方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说亲,成功后双方结为亲家,和睦圆满。
在婚宴吉日当天,双方父母为其举办婚礼、大摆宴席,男方三天,女方两天。
新娘家在迎接娶亲队伍时,会对新郎举行“拦门”习俗,拦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竹竿门、舂碓门、劈柴门、水门等几道关卡。
意为告诫新郎往后的日子并非会一帆风顺,要有勇于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
吃饭过后,便是欢乐的“长筷戏新郎”环节。
女方家里会将3尺多长的荆竹长筷给新郎,新郎用长筷夹菜给各位长辈,以表尊敬,同时也是告诫新郎,不能做自私的人,而要时刻心里有别人。
娶亲成功返回男方家里时,先放鞭炮后队伍再进门,宣告娶亲成功。
接着新娘洗脸洗脚,由新郎牵进家,在拜过天地、祖宗和父母后,新郎带新娘绕火盆三圈,最后才进入洞房。
新婚之夜的第二天一早,新娘会早起帮厨,显示自己的勤快。
早饭过后,新郎家会设糖果酒席谢媒,新娘拜认族中长辈和亲戚,并为之奉茶,长辈们则要给新娘一些压杯钱。
在谢过媒人和帮忙人员之后,族中长者训话,一场喜庆、热闹的婚礼即完满结束。
白族婚俗文化资料
白族婚俗文化资料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婚俗文化。
以下是对白族婚俗文化的资料整理和介绍。
一、婚俗前期准备白族的婚俗文化始于婚前准备。
在白族社会中,父母决定子女的婚姻。
一般来说,媒人会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选定婚姻对象后,双方家庭会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调查,以确保双方的家庭背景、习俗和观念的合适程度。
二、婚礼形式1.婚礼地点:白族婚礼通常在新娘家里举行。
新娘会在家中准备嫁妆,而新郎则要从自己家里迎娶新娘。
2.婚庆日期:白族人民尤其重视日子的选择。
他们相信选定吉祥日期可以为婚姻带来好运。
一般来说,他们会在农历节气的时间选择举行婚礼的日子。
3.婚俗仪式:白族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天地、祭祖、蒸香饱、喜宴等。
其中,拜天地和祭祖仪式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有助于祈求神灵的祝福和亲人的保佑。
4.婚车仪式:白族的新郎需要乘坐装饰华丽的婚车迎娶新娘。
而婚车上的装饰物,如鲜花和彩带,也是白族婚俗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婚礼习俗1.洞房花烛:新婚夫妇会在新房内进行洞房花烛之夜。
新娘在新房中摆放花环和保佑的装饰物,以祈求两人新婚生活顺利美满。
2.敬茶仪式:新娘会敬茶给新郎和新郎家中的长辈们,以表达对家庭的敬意和对长辈们的感激之情。
3.围巾拦挡仪式:在新娘入洞房时,新娘的闺蜜会拦住门口,并要求新郎交纳一定的费用,以示新郎对新娘的珍视和重视。
4.过河仪式:新婚夫妇在婚礼结束后,要经过一段布有鲜花和彩球的小船,象征两人坐船度过生活的起伏和困难,以及为未来共同面对挑战。
四、婚后生活白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后的生活。
他们努力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重视夫妻间的沟通和相互尊重。
另外,他们也会注意传统的养生习俗,如饮食调理和药膳保健,以及参加各种庙会和民间活动,增进夫妻间情感的深厚和家庭的幸福。
总结:白族婚俗文化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白族人民重视家庭的和谐和婚姻的美满,他们用各种独特而精致的方式来庆祝婚礼,展示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
羌族的礼仪文化范文
羌族的礼仪文化范文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
羌族人民重视礼仪,礼仪在羌族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承民族传统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羌族的一些礼仪文化。
一、婚俗礼仪羌族的婚俗礼仪非常独特。
在婚礼上,新郎会准备一匹马来接亲,新娘则会穿着羌族特色的婚纱。
在迎亲过程中,新娘的父亲会用特制的竹筒,将新郎的头发剪下一小捧,然后由新娘用丝帕拭去前额上的汗水并亲吻新郎的额头,以表示接纳新郎为自己的儿子。
此外,新郎在婚礼上还要展示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剑舞、箭术等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婚后,夫妻双方还有一系列吉利的礼仪,如夫妻同穿一条裤子、共踏红木等。
二、葬礼礼仪羌族的葬礼礼仪也相当重要。
在羌族人的心目中,办好葬礼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葬礼的最大特点是服饰豪华,如使用漂亮的绸缎为逝者缝制葬衣,并将逝者置于精心雕刻的木质棺材中。
在葬礼中,亲友们会佩戴精美的襟章和袖章,并将饰有珠宝的玉石链子戴在身上,以示哀悼和尊重。
羌族的葬礼还注重保留祖先风俗,如吹奏葬笛、撒洒米酒等,以祈福逝者来世的安宁。
三、迎接客人礼仪羌族民众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好客,重视迎接客人的礼仪。
当有客人来访时,富裕的家庭会准备一桌丰盛的佳肴和美酒。
主人还会亲自烹饪各种特色菜肴,以热情地款待客人。
在客人离开时,主人还会亲自送客,直到客人离开他们的视线范围。
这些作为寒暄礼仪的举动,体现了羌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善。
四、重大节日礼仪羌族人还有一些重大的节日,如羌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牛王神的崇敬。
同时,羌族人也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进行各种舞蹈表演和庆祝仪式。
在牛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如射箭、摔跤、拔河赛等,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友谊。
五、尊敬长辈礼仪羌族人特别讲究孝道和尊重长辈。
无论男女老少,见到长辈时都要立即行礼,并用敬辞表达虔诚的敬意。
当年轻人有喜事时,他们也会主动向长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导。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婚俗,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
婚姻制度在达斡尔族的传统婚姻制度中,通常是父母和媒人来筹划和安排婚姻。
一般来说,男方的父母会去女方家里提亲,向女方家里提出求婚,如果女方家长同意,男方的家长会给女方家里送上聘礼,表示诚意。
如果女方家长也满意,就会开始准备婚礼。
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礼通常是在冬天进行的,这被称为“祭典”。
在婚礼的前一晚,新郎会去新娘家拜会新娘的父母,并且搬进新娘家中居住。
这个过程中,一般由长辈或媒人传达婚姻联姻的讯息。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达斡尔族婚纱——“黄短衫”,并戴上名为“阿拉扎”的头饰。
新郎会穿上传统的“长装”,打扮嫁娶的姿态。
在婚礼现场,新郎和新娘会坐在一起,由族长领着起誓,宣告结婚生效。
随后,两家亲属和朋友便开始享用大餐,共度欢乐时光。
新房在达斡尔族的婚姻习俗中,新婚夫妇会在新婚之夜到丈母娘家过夜,并在他们的“新房”中过上新的一生。
新房内四处悬挂装饰,且气氛热闹非凡。
新郎需要在新房内点燃蜡烛,并在新娘身旁唱歌跳舞,以示新婚的欢乐。
此后,新郎会用“阿拉扎”头饰上的一些珠子记下他们在新房内度过的时间,表示永远珍惜。
离婚如果遇到了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况,达斡尔族的离婚也是相当严肃的事情。
如果新婚夫妇双方都认为婚姻不能继续,女方会先通知男方家长,并且保留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等待男方回应。
如果男方也认为无法继续婚姻,两家长辈会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商讨好赔偿问题和子女的抚养问题,而后双方可以正式离婚。
总结上述便是达斡尔族传统婚俗的一些基本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达斡尔族的传统婚姻方式正逐渐受到挑战和改变。
然而,传统的婚姻习俗仍然是达斡尔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历史和文化价值。
锡伯族的风俗
3.祭祀:锡伯族人信仰萨满教,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丰收、平安。在祭祀仪式中,锡伯族人会穿上传统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锡伯族的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俗:锡伯族有着独特的婚俗,通常在春季举行。婚礼前,男方要送彩礼给女方,包括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钱财。在婚礼当天,男方要穿上锡伯族传统的礼服,女方则要穿上锡伯族特有的彩衣,并佩戴头饰。婚礼上,男女双方要进行祭拜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4.饮食:锡伯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常用的调料有辣椒、大葱、大蒜等,口味较重。锡伯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有的饮食习惯,就是将肉切成块状,用手抓着吃,这被称为“手抓肉”。
蒙古族婚礼习俗大全
蒙古族婚礼习俗大全蒙古族有着特有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尤其是在结婚婚嫁方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蒙古族婚礼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婚礼习俗: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
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
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
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
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蒙古族婚礼习俗: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
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
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
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
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
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
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
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
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
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
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
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
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蒙古族婚礼习俗: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
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
《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
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
”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
”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
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
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
“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
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
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
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
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
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
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
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
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在傣族,是男嫁女。
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
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
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
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
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
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
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
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
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
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
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鄂尔多斯婚礼。
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
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d能下马。
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
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
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
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
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申间走过。
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
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
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摸、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口呕催妆礼"。
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
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
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
送亲宜早不宜迟。
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
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
首先请阿旬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旬当着证婚人间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
再间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旬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
"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
"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
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即回娘家,。
有的当日"回门"。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2006-5-23 10:47:22 来源:中国56民族文化网
[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
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
相亲",俗称"看门户"。
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
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
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
礼",俗称《下大茶"。
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
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盘譬,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
第一天叫"响栅"。
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
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
第二天叫"晾轿"。
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
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处"。
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箱柜"。
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