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仡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结婚风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结婚习俗吧!仡佬族的结婚风俗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结婚对于仡佬族人民来说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是他们迈向新生活的起点。
在仡佬族中,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结婚的过程非常重要。
在仡佬族的传统婚礼中,首先是由男方家族的长辈去提亲。
男方的家长会带着酒和礼物,到女方家中向女方家长提亲。
提亲时,男方家长要带酒、糖果、烟酒等礼物,以示诚意。
女方家长则要准备一些糖果、茶叶等回礼。
双方家长经过商议,如果达成共识,就会确定结婚的日期。
结婚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繁琐的。
仡佬族人民会在结婚前,精心准备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娘的嫁妆,嫁妆是新娘家人送给新郎家人的礼物,一般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另外,还要准备一些婚礼用品,如红布、红绸、糖果、酒水等。
在结婚当天,仡佬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首先是新郎会骑马去接新娘,这个过程被称为“骑马亲迎”。
新郎要穿上仡佬族传统的服饰,头戴红顶花,身穿彩色锦缎衣裳。
新娘也要穿上仡佬族的传统服装,头戴花环,身穿彩色绣花衣裳。
新郎和新娘在亲友的祝福下,骑马前往新郎家。
到达新郎家后,新人要先行拜祖先,然后由长辈主持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
仡佬族人民会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席,供亲友们品尝。
在酒宴上,新郎和新娘要向亲友敬酒,以示对亲友们的感谢之情。
同时,还会有一些仡佬族传统的歌舞表演,让婚礼更加热闹。
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会进入新郎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在仡佬族中,新娘进入新郎家后要过三次门槛,每次门槛都有一些仪式,以示对新娘的考验和祝福。
仡佬族的结婚风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结婚对于仡佬族人民来说,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通过结婚仪式,仡佬族人民向亲友们展示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他们的家族血脉。
侗族结婚风俗
侗族结婚风俗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侗族人民尊重传统,婚姻在他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侗族的结婚风俗。
侗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送嫁礼。
首先是聘礼,这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的过程。
男方家长要带上一些礼品,如猪、鸡、酒等,到女方家里提亲。
女方家长则要准备好茶叶,用红布包好,送给男方家长,表示接受他们的提亲。
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家长还要向女方家长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护。
接下来是婚礼,这是侗族结婚的重要环节。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二月或八月举行,这是侗族传统的吉日。
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庭会准备大量的食物,如糌粑、猪肉、鸡蛋等,以招待宾客。
当天,男方家庭会派人去女方家里接新娘。
新娘要穿上侗族传统的婚服,头戴白色的纱帽,身穿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持红伞。
在接新娘的过程中,有一道特殊的仪式,叫做“赛花炮”。
新娘要手持一支花炮,放在头顶,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随后,新娘和新郎一起回到男方家里,进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前,会有长辈为新婚夫妇进行祝福,祈求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然后,新郎会给新娘戴上象征爱情和忠诚的锁链,这是侗族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新婚夫妇还要举行宴席,招待宾客,共同庆祝他们的婚礼。
最后是送嫁礼,这是侗族结婚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送嫁礼通常在新娘结婚后的第三天进行。
在这一天,女方家庭会准备一些礼品,如衣服、锦缎、糌粑等,送给男方家庭作为回礼。
男方家庭则要准备好大量的食物,招待女方家人。
双方家庭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进行一些寓意吉祥和幸福的仪式,以祝福新婚夫妇。
侗族的结婚风俗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传统色彩。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婚姻的庄重和祝福,也是对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侗族人民通过这些仪式,表达了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幸福的期盼。
这些传统的结婚风俗,使侗族的婚姻更加神圣而庄重,也让侗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结婚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不同民族的结婚风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历经岁月流转,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与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典型习俗和传统。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在婚前准备方面颇为繁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婚期的确定。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非常重要。
通常,婚礼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吉利的日子举行,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在婚前准备的过程中,新娘和新郎家庭都要筹备嫁妆和聘礼。
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新娘准备的礼物和财产,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而聘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赠与的礼物,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之情。
二、迎亲环节传统中国婚礼的迎亲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新郎和他的家人会提前到新娘家进行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郎家人准备精美的酒席和款待,以示热情和喜悦。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会戴上红色的头巾,象征着喜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吉利的象征。
而新郎则要准备丰富的聘礼和彩礼,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爱护。
迎亲过程中的热闹和欢乐气氛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三、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中国传统婚礼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环节。
在结婚仪式中,双方家长和亲友们会亲临现场,见证新人的婚姻。
在结婚仪式中,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并且新娘父亲会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象征着新娘从此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双方还会进行祭拜仪式,向祖先和上天祈求祝福与保佑。
接着,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将会混淆在一起。
四、婚礼宴席中国传统婚礼的婚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婚宴会安排在喜庆的场地上,邀请亲友一同分享喜悦与幸福。
婚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婚宴上的敬酒仪式也是一大亮点,新人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而婚宴现场热闹非凡,亲友们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欢乐与祝福。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各地,领略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
在东北地区,婚礼通常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会敲锣打鼓,新郎要历经各种有趣的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比如,伴郎们可能需要完成一些体力挑战或者智力游戏。
而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东北特色的菜肴,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美好时刻。
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传统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新娘在出门前要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兄弟背出门,上轿时还要放鞭炮。
到了婆家,新人要跨过火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而在丧礼方面,讲究停灵守孝,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地答谢。
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婚礼注重细节和礼仪。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旗袍或汉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
在迎亲过程中,还有“拦门”的习俗,女方亲友会出题刁难新郎,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进门接走新娘。
丧礼上则会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以祈求逝者安息。
华南地区的广东,婚礼有着独特的“过大礼”环节,男方要准备丰富的礼品送到女方家。
在婚宴上,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和精致的点心。
而在丧礼方面,有守夜和出殡时舞狮的习俗,以驱邪镇宅。
西南地区的四川,婚礼充满了麻辣的味道。
迎亲时会有热闹的“坝坝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新娘出门时会哭嫁,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丧礼上,会有唱丧歌的传统,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西北地区的陕西,传统婚礼中,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新娘则乘坐花轿。
婚宴上,少不了羊肉泡馍等特色美食。
在丧礼上,会有吹唢呐的传统,声音高亢悲切。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风俗更是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婚礼,新郎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以示诚意。
葬礼上,会有天葬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的婚礼,新人要在佛前许下誓言,接受祝福。
丧礼上,会有喇嘛念经超度,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
壮族的婚礼,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女双方通过歌声表达爱意。
各地hunyin风俗
1解放,怀安婚嫁均受封建礼教约束,由“父母命、媒妁言”而定,男女双方婚不识,撮合成偶。
婚姻始,经媒人说合,男女双方家长认,即分别人看“黄历”。
根据男女各自生辰八字“合婚”,如无忌,即议婚“换贴”。
“婚贴”男女家三天,三日家平静无事“顺”,顺婚事议。
然“定”,男方先给女方定聘礼,俗称“定”,定婚姻既成。
定婚、男女双方均不毁约,“婚贴”就凭证。
定婚年龄,男女般都十二岁以,有孩子时候就定亲,俗称“娃娃亲”,这种民间数不。
结婚年龄,男女般都十七、八岁。
乡绅富户子弟有十三岁就娶妻,媳妇、女婿;有官僚宿婢纳妾,形成夫妻,老夫少妻;贫苦农民无财无势,鹊桥难架,有三、四十岁才妻成家;有终身“光棍”;有“独辟蹊径”产生许畸形婚姻。
()奶媳妇。
穷家主妇乳期抱养女婴,抚养至十五、六岁儿子成亲,成奶媳妇,这种媳妇因婆婆自幼抚养,如同亲生,不受气。
(二)童养媳。
贫家农户以百斤粮或几元钱收买七、八岁女童,抚养至十五、六岁时儿完婚,称童养媳,这种媳妇受虐待。
(三)换亲。
两户贫苦人家,各有儿女,年龄相仿,双方协商女儿互换作媳,叫换亲。
这种婚姻亲加亲,就双方家庭,能睦相处。
(四)招亲。
自家有女无儿,接续香火,认儿防老,女招婿入门,名曰招女婿或叫“插门女婿”。
插门须改姓女家,称岳父母爹娘,岳父母视婿儿,继承家业。
(五)寡妇改嫁。
妇女亡夫,般终身“守节”寡居。
有妇女丧夫遗子无法生活,只好背叛“妇道”带子改嫁,其夫子被称“带犊子”。
(六)阴亲,亦称鬼亲。
未婚男女死,经媒人从撮合阴间夫妻。
女死尸体移葬男死葬地,葬于处(称并骨),称鬼亲。
结婚礼仪,男方儿子择日完婚叫“吃喜”。
迎娶,男方给女方送去定婚议定“彩礼”。
出嫁几天,女方吃顿由父母、兄嫂准备“离娘饭”,出嫁天晚,吃“翻身饼”,轿开脸(线脸汗毛捻去)。
吉日迎娶时,男方发花轿至女方,坐男童“压轿”,又邀两男客乘车随轿,称“娶亲人”。
新娘穿凤衣八宝罗裙,头戴凤冠,红绸覆面(俗称“盖头”)。
民族婚礼习俗
民族婚礼习俗
1.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2.苗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3.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
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全国各地结婚有哪些习俗
全国各地结婚有哪些习俗全国各地结婚的婚礼习俗都很不一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就让大家领略一下什么叫“十里不同俗”吧!国内各地结婚的习俗有哪些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
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
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
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
巴金先生的小说《春》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
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浙江绍兴一带新娘在娘家中举行沐浴仪式。
仪式均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
一人手拿畚筛,筛上放些染红的喜果、鸭蛋、下面用大脚盆接着,另一人用热水从畚筛淋到脚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让新人连续揩三次。
新娘子沐浴后行“开脸礼”。
当地风俗未婚女子称“毛脸”,婚前是第一次开脸,请一老媪用线绞除脸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鬓角,并拔下新娘的头发7根与新郎的头发混合搓成线,供新娘扎发髻,寓意“结发夫妻”。
湖州一带,男家在向女家发“上头盘”,即送上轿衣的同时,还要送上“开脸盘”。
“开脸盘”共有6个盘,分别盛肉、鱼、鸡、喜果、炮仗红烛、胭脂花粉。
女家收到开脸盘后,即由舅母等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
滑稽的是有些地方开脸后由喜娘给新娘涂上厚厚的一层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为止。
广东东莞一带旧俗在结婚前夕,择好良辰,新娘在娘家举行“落阁礼”。
请一位好命妇人,摘一些柚子叶烧水给新娘沐浴,浴后换新衣,然后用红绿丝线替她绞去面毛,并把原来的辫子改梳成“上轿髻”。
沐浴、开脸,梳头完毕,母亲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鸡,俗规鸡头,鸡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头好尾”。
有些地方特别讲究新娘的“上头”和“开脸”。
关于汉族结婚礼仪_婚礼大全_
关于汉族结婚礼仪结婚礼仪,或根据地方的不同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
我国那么多个民族,你知道汉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汉族结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汉族的结婚礼仪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
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
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
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
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
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
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
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
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
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
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
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
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
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
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
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
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
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
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
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
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
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内蒙古结婚风俗流程
内蒙古结婚风俗流程内蒙古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内蒙古的婚礼风俗也是独具特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内蒙古结婚的流程吧。
一、纳彩礼在内蒙古,结婚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纳彩礼。
彩礼是一种表示诚意的礼物,一般包括金银首饰、红包、糖果等。
男方需要亲自送礼,表达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二、定亲仪式内蒙古的结婚习俗中,定亲仪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这一天,男方的长辈会带着一些礼物,和女方的长辈商量婚事。
双方长辈商定好婚期后,会给予一些祝福和鼓励的话语,表示对新婚生活的祝福。
三、婚礼筹备在内蒙古,结婚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当繁琐的。
首先,双方家庭要商量好婚礼的规模和场地。
然后,女方家庭要准备新娘的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居用品等。
男方家庭则需要准备喜糖、敬酒用具等。
此外,还要邀请亲友们参加婚礼。
四、迎亲仪式内蒙古的婚礼中,迎亲仪式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婚纱,盖上红色的头巾。
新郎带着一群哥们,手持长刀,骑着马去接新娘。
新娘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伴娘和伴郎抬着,一路上还会有亲友们扔红果子、撒红花,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五、拜堂仪式内蒙古的婚礼中,拜堂仪式是非常庄重的一环。
新娘和新郎需要穿上传统的礼服,双方家长带领着新人拜堂。
拜堂过程中,长辈们会给予新人一些婚姻经验和祝福的话语。
拜堂结束后,新人会进行交杯酒仪式,象征着新婚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六、婚宴内蒙古的婚礼中,婚宴是重要的一部分。
在婚宴上,新人会与亲友们共进晚餐,品尝各种美食,共享快乐。
婚宴上还会有一些表演节目,如舞蹈、歌唱等,以增加气氛。
七、敬酒仪式内蒙古的结婚习俗中,敬酒仪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婚宴上,新娘和新郎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亲友们也会给新人敬酒,祝愿他们新婚快乐、百年好合。
八、洞房花烛夜内蒙古的婚礼中,洞房花烛夜是新人们期待已久的时刻。
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后,伴娘会散发小孩子的声音,新郎要找到新娘才能进入洞房。
中国传统婚庆婚俗
中国传统婚庆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如此多的民族自然也有着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婚俗也更是各不相同。
新人们想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一下几个少数民族的婚庆婚俗吧!盘点几个少数民族的婚庆婚俗瑶族婚俗“耍望节”是瑶族男女青年选择意中人的一个民俗活动,如果最后郎有情妾有意,那么双方的家长就要用新鲜猪肉和酒作为礼品,请媒人上门说亲了。
在举行婚礼时,更要大摆宴席,如果按照传统习惯来办的话,婚宴必须请寨老来参加,见证新人喝交杯酒哦!傣族婚俗“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傣族的男女青年的传情方式,具体是指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去售卖,当买者是姑娘中意的人的时候,姑娘就会拿出凳子,让买者坐在自己身旁进行交谈,交谈结束以后,如果双方都相互满意,情投意合,那么两人就会端着鸡,拎着凳子进到树林里互吐衷肠;如果买者不是姑娘的中意的人,那姑娘就可能会把价钱加倍来卖了。
在订婚的时候,还会有个环节叫做“吃小酒”。
“吃小酒”意思就是吃三道菜:第一道要是热菜,第二道要盐多的菜,第三道要有甜食。
这三道菜分别代表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建成的时候还要贺新房,先由小伙子抬着牛头上楼,唱祝福歌,由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则是抱被褥上楼,最后姑娘们把饭菜端着依次而上,最后在火塘上支好支架,把酒菜摆上桌,开始唱贺新房歌,来吃饭的乡亲们还会给主人送一些吉祥的礼物。
如果是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家里都要举行婚礼,不过现在大多是只在女方家举行了。
举办婚宴时,饭桌上要用绿芭蕉叶铺上,菜肴也多是寓意很吉祥的菜式。
在宴席正式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做一个拴线仪式,就是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两人的肩,再用两根白线各自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这个举动象征纯洁,然后由一位高龄老人把糯米饭捏成三角形后沾上盐巴,放在火塘上三脚架的最上方,让他被火烧化后自然掉下,这一举动象征新郎新娘的爱情像铁一样坚固。
苗族婚俗在苗族中,糯米饭是男女婚姻恋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
在举行婚礼时,新人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会请新娘和新郎吃一种上面画有奉娃娃和龙凤图案的糯米粑粑。
各族民族婚礼习俗
土家族的“哭嫁”与“夺床”
•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一大特色。因哭得文词巧妙、 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婚前 一个月或半个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 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迎亲队伍到达 女家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 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轿,哭 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按照土 家族婚俗,拜堂入洞房后,还要进行“夺床”——新人跪 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 床上。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 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 新娘挤到界线以外。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这时新郎 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娇羞一笑,夺床也随之 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
畲族的对唱山歌
• 浙江括苍畲族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结婚仪式——对唱山 歌。在婚礼中,对唱山歌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可以说是贯 穿始终。结婚那天,新郎打扮得漂漂亮亮步行到女家迎亲。 女方家要热情招待,但一开始桌上空无一物,大家要等新 郎唱歌,要什么唱什么。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 则唱“酒歌”,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歌。新郎唱一首,厨师 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所要的东西就应声而来,摆满一 桌。这叫“调新郎”。吃完酒饭,新郎又得一首一首地唱, 把桌上一件一件东西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来收席。这时 新娘才婀娜而至,头戴传统的凤冠,与新郎交拜,然后祭 祖。大家围坐唱拜后,新郎便告别岳父母等,同新娘步行 回家。一路上,夫妻俩不停地对唱山歌,以歌代话,倾诉 爱慕之情。到了家,拜见翁姑,祭祀祖先,然后双双进入 洞房。
各族民族婚礼习俗
水族
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 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 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 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 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 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 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 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 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 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 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 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 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 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
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反映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的简要介绍。
汉族婚礼习俗: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汉族婚礼习俗多种多样,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通常,婚礼从纳彩(男方向女方家族表示诚意)开始,接着是聘礼和束发,最后是正式婚礼。
婚礼中,新人需要向长辈敬酒,并进行合家团圆的宴席,同时还有喜庆的婚庆活动,如放鞭炮和舞龙舞狮等。
藏族婚礼习俗:藏族的婚礼被称为“班戈”,是一种隆重而神圣的仪式。
班戈通常在农历酉月进行,整个婚礼过程可以持续数天。
在婚礼中,新娘和新郎都需要进行祈福仪式,并由族长或拉巴(喇嘛)主持婚礼。
藏族婚礼还伴随着传统的歌舞表演和精彩的马术表演。
维吾尔族婚礼习俗: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其婚礼习俗鲜明独特。
维吾尔族婚礼通常从篮子婚礼开始,新娘会站在装有礼物和食品的篮子上,由新郎的家族扛起。
接着是盖头婚礼,新娘戴上维吾尔族特色的头饰。
婚礼期间,歌舞表演和拔河比赛等节目也是不可或缺的。
壮族婚礼习俗: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
壮族婚礼一般从拜堂开始,由夫妻双方家族共同组织。
婚礼期间,壮族人会举行锣鼓欢迎、踩高跷、射礼炮等传统活动。
新娘还会穿上壮族传统的彩色婚纱,整个婚礼现场庄重而喜庆。
哈萨克族婚礼习俗: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哈萨克族的婚礼被称为“土库曼”,是展示家族富裕和荣耀的场合。
在婚礼上,男方会派出代表,前往女方家族送上礼物和珠宝。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美丽的传统服饰,并在一辆花车上进入新娘家和新郎家之间的距离由马帮负责。
以上只是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的简单介绍,每个民族都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细节和习俗。
这些婚礼习俗不仅仅是婚姻的庆祝,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中国的多元和包容。
西藏结婚风俗的风俗
西藏结婚风俗的风俗西藏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西藏,结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是两个人的幸福联盟,也是家族、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以下是关于西藏结婚风俗的一些介绍,共分为准备婚礼、婚礼仪式和婚后生活三个部分。
一、准备婚礼在西藏,婚姻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来安排的。
他们会为子女挑选合适的对象,然后进行婚姻协商。
在协商过程中,家长双方会商讨婚礼日期、婚礼预算、彩礼以及其他相关细节。
在确定婚期后,家长会为新人准备一些婚前必备的物品,如金银首饰、衣物和其他礼品。
二、婚礼仪式1.迎亲仪式在西藏,迎亲是婚礼的重要环节。
新郎的家人和亲友会穿上传统服装,前往新娘家迎接新娘。
新郎一般会骑马,而新娘会坐在装饰豪华的马车上。
迎亲队伍会伴随着喜庆的乐曲,载歌载舞地前往新娘家。
2.婚礼仪式婚礼仪式通常在新娘的家中举行。
首先是进行祈福仪式和点香祈祷。
接着,新郎和新娘要互赠白色哈达,象征着彼此间纯洁和真挚的爱。
然后,他们会接受祖先和家庭的祝福,并向耆老请教婚姻经验和教诲。
最后,两人一起品尝酥油茶和青稞酒,象征着共同的奋斗和吉祥。
3.喜庆活动西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各样的喜庆活动。
例如,喜庆舞蹈演出、传统歌唱和舞蹈表演,还有篝火晚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新人的婚姻,也是为了整个社区欢庆和庆贺。
三、婚后生活在西藏的农村地区,夫妻双方通常会住在一起的家庭中,与父母和其他亲属共同生活。
他们会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共同生活。
在城市地区,夫妻通常会选择独立居住,有自己的家庭。
他们会努力赚钱养家糊口,并互相扶持。
家庭生活中,夫妻们依然会遵循传统的文化和风俗,如尊敬长辈、照顾子女、关心他人等。
此外,西藏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叫做嫁妆反送。
新娘的家庭会在结婚之后,将一些钱财或贵重物品送给新郎的家庭,作为回礼。
这是对新娘家庭对新郎的信任和感谢的一种表达。
总结起来,西藏的结婚风俗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一些重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寓意和意义。
1. 迎亲仪式土家族婚礼的第一步是迎亲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郎一般会在亲友陪同下到新娘家中迎接新娘。
这一环节注重礼节,通常由新郎和新娘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主持。
迎亲仪式开始之前,会有专门的人员主持燃放鞭炮,表示喜庆。
随后,新郎会敲击门扉,并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等家族长辈开门。
这象征着新郎进入新娘家庭,表示两个家庭的和谐团聚。
2. 纳彩仪式接下来是纳彩仪式,也是土家族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
纳彩是新郎家人送给新娘的彩礼,体现了新郎家对新娘的尊重与关爱。
在仪式上,新郎的家人会将彩礼摆放在婚床上,主持人会逐一讲解每种物品的意义。
常见的彩礼包括饼干、糖果、糕点、金饰、红包等。
纳彩仪式过后,新郎和新娘互相敬茶,向彼此的父母行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恩。
3. 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土家族婚礼的重点,通常在新郎和新娘双方家族的共同祖庙或教堂举行。
仪式开始前,由主持人宣读双方家庭的族谱,以示家族的延续。
随后,由家族的长辈代表对新人的婚姻进行祝福和教诲。
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仪式中,还常常会举行蒙面舞蹈、唢呐表演等传统文艺活动,以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热闹气氛。
4. 宴请宾客结婚仪式结束后,土家族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宴请宾客。
以“闹头”为代表的新人闹洞房,是传统土家族婚礼中的一大亮点。
在闹洞房的过程中,新郎新娘会接受来自亲友的戏谑和考验,展示他们的智慧和机智。
整个过程既欢乐又紧张,寓意着新郎新娘在家庭中的团结与包容。
5. 送亲仪式土家族传统婚礼的最后一步是送亲仪式。
这一环节是新娘离开娘家,随新郎返回新家的过程。
在送亲仪式中,新娘的父母会派出亲友陪同新娘,这些人被称为“藕竿”。
藕竿的人数通常是奇数,代表吉利和团圆。
整个送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高歌助兴,为新人送上祝福。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婚礼习俗。
婚礼是一个传承与庆祝爱情的重要仪式,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婚礼习俗的特点。
1. 赫哲族婚礼习俗赫哲族是中国最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常常与渔猎生活密切相关。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向新娘家的父亲送上一支象征猎人身份的箭。
婚礼当日,新郎要穿上熊皮披风和猎人服装,骑上骏马,来接新娘。
在婚宴上,他们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并且邀请亲朋好友分享赫哲族饮食文化。
2. 彝族婚礼习俗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或十月进行。
新郎和新娘要穿上彩色的民族服饰。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把经过彝族老人祝福的猪蹄送给新娘,以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婚礼当天,双方父母会为新郎和新娘分别戴上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的草帽。
在婚宴上,有歌舞表演和火把舞,新郎要挑战丈母娘所布下的花轿关,以表达他的诚意。
3. 哈尼族婚礼习俗哈尼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文化。
婚礼通常在农历七月或八月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提前把新娘接回新家,然后双方父母会从屋顶上抛撒豆子和杏仁,以驱走坏运气。
在婚宴上,新娘要喝一碗由新郎亲手调制的苦酒,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快乐的未来。
婚宴上会有山歌表演和傣族舞蹈,让所有的宾客们都能共享快乐。
4. 藏族婚礼习俗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神秘和庄重。
婚礼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进行。
婚礼前夜,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接头饰、化妆和穿上传统的喜庆服饰。
同时,新郎要在门外骑马等候迎娶。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献上由藏族画师绘制的“大婚”画,在画上标明新娘的名字,象征两人永远在一起。
婚礼期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亲自过来向新人祝贺,并且品尝美味的藏式酥油茶和奶制品。
总结: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藏族婚嫁风俗
藏族婚嫁风俗藏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婚嫁风俗。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下藏族的婚嫁习俗。
藏族的婚姻是由双方父母协商决定的,通常在春夏季节举行。
首先,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提亲,表示自己对女方的喜爱和求婚意愿。
家长们会商量后决定是否接受。
如果接受,双方家庭会为婚礼做准备。
在婚礼前一天,女方亲属会到男方家中,为新房布置婚床,同时准备好酥油茶、酥油奶酪、高原酥油奶茶等食物,以示热情款待。
新房的门窗等也会用彩带装饰,象征喜庆和幸福。
在婚礼当天,男方亲属会去女方家中接新娘。
在女方家门前,男方亲属要扮演考验的角色,通常会给新娘难题或者让她谜底。
只有解开难题,才能顺利过门。
这个环节有时会增加一些欢乐和趣味。
新娘和新郎抵达男方家后,双方亲属会互赠礼物。
男方会给女方一些金银首饰、红包等,表示尊重和祝福。
女方则会把新娘的嫁妆送到新郎家,以作为回礼。
接下来是结婚仪式。
首先是祭祀仪式,包括向祖先祈福,祈求祝福新婚夫妻的幸福和健康。
然后是互换信物,新郎和新娘会互相赠送一定价值的礼物,代表着彼此的爱意和承诺。
最后,是宴席和舞蹈表演。
新人们会在婚宴上与亲友们一起喜庆洗尘。
藏族有着独特的舞蹈,如马舞、白袍舞等,这些舞蹈都带着浓厚的藏族文化特色,为婚宴增添了欢乐氛围。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藏族的婚嫁风俗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它们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让我们一起尊重和保护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婚礼仪式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体现着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羌族婚礼通常分为订婚仪式、迎亲仪式、婚礼仪式和送亲仪式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程序和礼仪。
订婚仪式是羌族婚礼的第一步,通常由双方家长商定好婚嫁事宜后举行。
在这一环节中,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礼,并商议婚礼的具体安排。
女方家长接受礼物后,代表双方家庭正式建立亲缘关系。
接下来是迎亲仪式,男方家庭会派人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通常会有锣鼓喧天、舞狮子等热闹的场面,以示喜庆。
婚礼仪式是整个婚礼的重头戏,通常在新娘到达男方家中后举行。
在这个环节中,新娘会换上羌族传统的婚服,头戴白色头纱,戴着银饰,身着色彩鲜艳的节日服装。
新郎则穿着传统的服装,手持酒杯,迎接新娘的到来。
主持婚礼的长者会带领双方家庭进行祭拜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新人幸福美满。
随后,新人交杯酒,表示结为夫妻,互相扶持,共度一生。
送亲仪式是整个婚礼的尾声,也是表示礼貌和感谢的环节。
男方家庭会为新娘准备丰富的彩礼,并送新人到女方家中,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女方家庭则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来宾,并为新人送行。
整个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始新的生活。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也传承着祖先留下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这些仪式,新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得以加深,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整个社区也因此而更加团结和和谐。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不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一种仪式和仪表,彰显着民族的自豪和尊严,也展示着人类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和追求。
愿羌族婚礼仪式永远流传下去,传承着美好和幸福的传统。
中国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文化
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
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
苗族婚礼习俗
苗族婚礼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婚礼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婚礼习俗独特而多样,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苗族婚礼习俗。
1. 婚姻介绍在苗族社区中,婚姻是由两个家庭共同商定和安排的。
当一家孩子成年后,父母通常会找一位媒人(大多是相亲过来的人)前往对方家庭,提供相亲的建议。
如果双方家庭都同意,将组织一个相亲活动,让未来的新人相见。
2. 婚礼筹备一旦两家决定联姻,双方家庭将展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准备婚礼。
这包括购买婚嫁物品,如衣服、旗帜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婚礼的主要场地。
这个场地通常是一个宽敞的广场,装饰着鲜花、丝绸和灯笼,以营造热烈喜庆的氛围。
3. 婚礼仪式苗族婚礼通常会在早晨举行。
新娘会穿上一袭精美的苗族传统服装,包括彩色的上衣、长裙和头饰。
新郎也会穿着传统的服饰,通常是一件黑色的上衣和灰色长裤。
在集市上的集会点,亲朋好友们将会见证婚礼的进行。
4. 糖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上,糖酒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将面对面,互相举起酒杯,以示对彼此的祝福。
他们还将交换红糖块,象征着他们新生活中的甜蜜与温馨。
5. 装门仪式苗族的装门仪式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象征着新娘与新郎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个仪式上,新娘需要穿越一连串的门,每个门都有特定的钮扣,新娘必须一一解开。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对新家庭的尊重与融入。
6. 转圈舞在苗族婚礼的晚宴上,新郎和新娘会带领亲朋好友们一起跳舞。
这种舞蹈通常是转圈舞,大家手拉手围绕着新人欢快地跳着。
这个环节非常欢乐,也代表着新婚夫妻在婚姻中的团结和幸福。
7. 花山游玩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婚夫妻和亲朋好友们将一起前往当地的花山游玩。
花山是苗族特有的山地景观,以花岗岩地貌和奇特的植被而著名。
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美景,体验苗族传统文化,并享受着亲朋好友们的陪伴。
总结:苗族婚礼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民族婚礼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一共有56个少数民族。
它们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因为多民族的存在也使我国的婚庆习俗变得多种多样,本文将例举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民族婚庆习俗:
羌族婚俗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
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的婚礼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汉族婚俗
汉族结婚一般包括婚嫁婚嫁分订亲、拜堂、回门等习俗。
订亲:也口扩换盅",经媒人两头说合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就在男家举行订婚仪式。
回门:结婚第三日,夫妻回娘家看望女方父母。
现代婚礼还有赠送婚庆席的习俗,以祈求能为新人带去吉祥。
各民族婚庆习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既要将其保留也要随着时代改变而进行改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