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实力”谈学校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软实力”谈学校文化建设

翁乾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支撑性实力,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普遍认同程度和参和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导向力。民族的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可视为“软实力”。

其实,“硬实力”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就是指蕴含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精神力量。“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传导性和穿透力,能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有“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问题,一个企业,一所学校,照样存在着由“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构成的综合实力问题。

当我们借助“软实力”和“硬实力”之分来探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学校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发展方面严重失衡,“硬实力”被高度重视,而“软实力”被严重忽略,从而陷入举步维艰的状态。进一步思考也不难发现,具体化到一所学校,“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或者说,要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下大力气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我曾走访过不少中学,我看到有的学校高考研究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教学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有的学校硬件建设红红火火,有的学校一门心思赶进度、设题海……但有一个问题却让我思考了很久:重点中学如果抽掉“中考”和“高考”后还剩下什么?所剩无几!

当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学校时,我吃惊地发现,许多学校“没有文化”!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怎么会没文化呢?但千真万确,“学校没有文化”的尴尬早就出现!当然,“没有文化”是通俗的说法,其真实的含义是:缺乏高品质的文化,或是缺乏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化追求!

企业界早就广泛、深入地探讨企业文化,并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是你家的海尔空调坏了,挂个电话到海尔公司去,公司小姐的回答首先使你有春风拂面的感觉;接着很快就来了维修人员;接着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维修人员到位了吗?他进门脱鞋了吗?他接受你的礼物了吗?……过几天,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您家修过的空调运转正常吗?还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服务?海尔公司的员工们胸牌上都写意地画着一张微笑的脸。在海尔园区内,“我是海尔,我微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在海尔人的亲切、友善、温暖、自豪的表情上,清晰地读到了“真诚到永远”这五个大字!这一切都渗透着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体现着“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的海

尔文化。

可是,我们的学校呢,真有如此强烈的文化意识吗?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之外,我们的学校还有多少超越了世俗功利,脱离了低级趣味?对于生命的智慧、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品位、审美的感动、创新的激情、儒雅的风范、诗性的世界、责任的担当、庄严的承诺、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还有多少的关注?作为学校灵魂的学校文化,是否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被丢弃了?

再从管理层面来考察文化。企业管理正悄悄地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并过渡到文化管理。确实,最高层次的管理不是制度的管理、不是行为的管理,而是心理的管理、思想的管理、精神的管理、价值观的管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管理。面对着忽视文化的刚性管理所带来的人性的压抑和异化,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管理。我们现在搞课程改革,就是旨在彰显人的主体性,使被压抑和异化的人性得以恢复和成长,其本质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一旦确立起了纯正的、超凡脱俗的高品质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管理制度就将不再成为师生的精神束缚而变成激励的力量。现在,办学水平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成绩的竞争、规模的竞争、设施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有了好的学校文化,没有人才也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进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失去了文化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逐渐荒芜,学校的办学层次将流于平庸,学校将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任何建构精巧的课程改革方案都将在学校层次上变味甚至流产!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人类的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尽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但我更愿意把文化简缩为:特定群体的公共人生。这“公共人生”意味着存在默认性,大家都按照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的规则体系行事;还意味着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还意味着在价值追求上,大家都奉行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尽管个体间千差万别,但既然归属于特定群体,就必定要打上这个群体的烙印。“公共人生”规定着这个特定群体的基本品格。

国家的实力基于国民的性格,国民的性格基于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的大国,才能成为政治的强国!同理,只有文化的大校,才能成为示范性强校。我很欣赏冯骥才先生说的一句话: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其实,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所学校也将成为“植物人”。杨叔子院士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

一所学校何尝不是如此?我也更愿意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的师生员工的公共人生。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必然存在着共享的行为准则、行为模式、基本假定和核心价值观,它往往以不成文的规则体系,强有力地规范着学校成员在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存在着被多数人奉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人们的大脑中已经建立起了相应规矩图式、概念图式以备随时应对;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必然有相近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