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1。
人的感知系统的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情况。
实验材料:两杯盛有热水的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将两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
( 2)将第一杯中的热水注入另一个杯子中,此时,第一杯的热水变凉。
3。
对照实验( 1)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2)取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没有变化,你认为可能是由于热水使放大镜受热后失去了原来的功能。
( 3)将两杯相同大小的玻璃杯,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将其中的一杯加热后放入冰箱中,并随手关上冰箱门;另一杯不加热,直接放在室温下。
在第一杯的表面放置一个放大镜,随时观察它。
如果发现它的放大率与以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可以断定热水导致了放大镜不能放大。
4。
在心理学实验中,测试效度的问题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者所预期想达到的结果与所获得的事实之间的差异程度。
即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与标准或目标间的差异,而不是说测量本身的误差。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目标或指标越一致,测量误差越小,实验效度也就越高。
因此,在进行效度研究时,必须保证事先确定好测量工具、被试和指标,并设计好事先需要预测的目标值。
一般而言,在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上得到的测量数据,如果事先预测得准确,那么它的信度会更高。
而相反,如果测量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事后的实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则测量工具的信度就要低些。
5。
受测者对实验的情绪反应强烈程度。
6。
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的优势:7。
学习材料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学习某一材料时对该材料产生的记忆效果的高低。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条件下个体反应时间的变化,并分析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实验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均具有正常视力和听力。
2.2 材料- 计算机一台,用于呈现实验刺激和记录数据。
- E-Prime 2.0软件,用于实验设计和刺激呈现。
- 反应盒一个,用于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
2.3 设计实验采用2(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 2(任务难度:简单任务、复杂任务)的混合设计,刺激类型为被试间变量,任务难度为被试内变量。
2.4 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介绍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 参与者完成一项简单的训练任务,以熟悉实验操作。
- 实验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包含20个试次,每个试次呈现一个刺激,并要求参与者尽快做出反应。
- 视觉刺激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听觉刺激通过耳机播放。
- 简单任务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立即按下反应键,复杂任务则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进行简单判断(如大小、颜色等)再做出反应。
- 实验结束后,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结果:3.1 数据整理所有参与者的数据均经过清洗,剔除了错误反应和异常值。
3.2 数据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反应时间的数据。
- 比较不同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3.3 结果解释- 描述统计结果,包括平均反应时间的比较。
- 分析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讨论可能的认知机制和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讨论:4.1 结果意义讨论实验结果对理解人类认知加工的启示,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
4.2 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
4.3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并强调其对实验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
附录:包括实验材料、原始数据和数据分析的详细过程。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心理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1. 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种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 实验目的(1)验证心理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
(2)分析心理干预方法在不同焦虑程度大学生群体中的干预效果差异。
二、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工具(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受试者的焦虑程度。
(2)心理干预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
3. 实验程序(1)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小组讨论等。
(2)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1次干预,每次90分钟。
4.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焦虑程度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焦虑程度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实验组焦虑程度均值为(35.2±5.8)分,干预后均值为(20.1±3.5)分。
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程度在干预后显著降低(t=6.92,p<0.01)。
2. 对照组焦虑程度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对照组焦虑程度均值为(34.5±6.2)分,干预后均值为(33.8±5.7)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焦虑程度在干预后无显著变化(t=1.32,p>0.05)。
3. 不同焦虑程度大学生干预效果比较根据SA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低焦虑组、中焦虑组和高焦虑组。
结果显示,高焦虑组在干预后焦虑程度显著降低(t=3.47,p<0.01),中焦虑组在干预后焦虑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t=2.10,p<0.05),而低焦虑组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无显著变化(t=0.76,p>0.05)。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理论。
本篇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记忆和情绪之间关系的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想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我们邀请了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被要求观看一段悲伤的电影片段,而第二组观看一段欢乐的电影片段。
观影结束后,我们对两组参与者进行记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观看片段中的细节和情节。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并取得了他们的知情同意。
然后,我们播放了相应的电影片段,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充分体验到对应的情绪状态。
观影结束后,我们给予参与者一定的休息时间,以便他们能够恢复到平静的情绪状态。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记忆测试。
参与者被要求回忆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时所看到的细节和情节,并将其记录在答题卡上。
我们对参与者的回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得出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
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的答题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两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悲伤情绪组的参与者在回忆细节和情节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相比之下,欢乐情绪组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较差。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这种差异可能与情绪对大脑记忆系统的影响有关。
悲伤情绪能够引起大脑内部记忆网络的激活,提高记忆编码和存储的效率。
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导致大脑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减少了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忆。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对记忆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
悲伤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而欢乐情绪则可能对记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涉及了悲伤和欢乐两种情绪状态,其他情绪状态下的记忆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之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姓名李治原学号12094022 实验时间 12月2日实验名称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摘要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
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指按固定顺序呈现一系列位置之后,被试刚刚能够立即再现的空间位置系列的长度。
被试再现的顺序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关于人对空间方位的知觉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度量。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可以作为区分个体空间方位知觉的一种心理指标。
测定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对于从事某些军事兵工种人员、驾驶员及运动员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作为职业能力测评的一个指标。
有研究表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受性别、年龄及居住地区等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短时记忆1.引言1.1 问题提出1、学习测量空间位置记忆广的方法。
2、测定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实际意义。
3、说明这种计算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
1.2 实验目的1.学习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测量方法;2.探索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实际意义;3.探索男女不同性别之间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差异。
1.3 实验假设心理学软件Psykey可以较为精确的测量个人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通过Psykey软件的精确测量,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来探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意及其优缺点,将其优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学习测量的方法,加深对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理解。
2.方法2.1 被试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应用心理学李治原2.2 材料Psykey心理实验系统2.3 程序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关键字】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编制教师刘小平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2006 级 2 班学号:20061341013姓名:吴立涛2008—2009学年第1学期教育科学院实验名称:简单反应时实验日期:2008年12 月9 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测定个体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比较反应时的个别差异。
学习反应器和安慰呈现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1、检查反应器和安慰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2、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
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3、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安慰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放入时间,。
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
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安慰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附录:实验名称:棒触迷宫实验日期:2008年11 月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学习棒触迷宫的方法。
并会使用棒触迷宫实验仪器。
2、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3、棒触迷宫用于研究运动学习及进程,动作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比较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和所犯的错误次数和个体差异。
实验方法:(1)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话,开启技数器,清零。
(2)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用小棒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积极运用知觉、记忆、思维。
(3)被试自觉的闭上双眼,手拿小棒。
主试引导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
然后发口令“预备,走”。
当被试听见“走”,从起点开始在迷宫中移动小棒直至终点为止。
0.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格式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完整格式例:注意全文首行缩进2字符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XXX 10应用心理学X班(居中)摘要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采用最小变化法;明度相对差别阈限为-13.01%,绝对差别阈限为-24.99;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一篇简略短文,对全文概括)。
关键词(此处空两字符后接具体内容)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中间无标点符号,只需用空格隔开)1 引言(除摘要外,1-6需另起一行)1.1概念界定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1.2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1.3本实验的目的意义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的实验方法,使用两个色块的变化来测定两名被试明度的差别阈限。
初步寻找各被试对明度的差别阈限。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班四名女生(1.需注明被试状态,涉及视觉色觉需根据具体实验说明被试状态正常与否。
2.一般而言被试有多少人或组,结果中的数据组数需与此处吻合;)2.2 仪器实验仪器为lenovo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无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症状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实验器材实验所需器材包括计时器、问卷调查表、测谎仪、视频录像设备、照相机等。
3.实验程序(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前先对实验对象进行筛选和排除不符合条件的个体。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入情境A,另一组进入情境B。
(3)在实验开始前,利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实验对象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4)在两种情境下,利用计时器、视频录像设备和测谎仪等工具记录实验对象的反应和行为表现,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1.实验A在情境A下,实验对象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出现心率加快、面部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一些实验对象出现行为失常、手足颤抖等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和挑战较大的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容易出现明显波动。
2.实验B在情境B下,实验对象表现出自信、舒适、愉悦等积极情绪,心率平稳、面部肌肉放松等生理反应,一些实验对象表现出较好的行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更加平稳和积极。
四、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下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面临压力较大的情境,过度的焦虑和情绪失控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影响个人的行为表现。
但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境下,个体更容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发挥出更好的行为潜力。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结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应考虑实验条件的严谨性和实验对象的特征,同时结合各类技术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个人信息=====编号:2011212780 性别:男年龄:21姓名:许杰峰学历:大学出生日期:1991-07-20所属:华中师范大学职业:学生测试日期:2013-05-05 14:57:51附表一=====结果图片==========结果分数=====-----------------------------------------------------------------数字个数123456-----------------------------------------------------------------有靶子的反应时 1024 581 745 556 690 614无靶子的反应时 976 638 637 735 607 744正确率(%) 75.00 100.00 91.67 100.00 100.00 83.33附表二信号检测论-有无法=====结果分数=====击中次数 33虚报次数 8击中率 82.50%虚报率 20.00%=====备注=====测验耗时:584秒[参数表]呈现时间(ms)=2000间隔时间(ms)=1000实验心理学实验反思总结(1)这是我们第二次进心理学实验室做实验,但多少还有点不规范。
在一个实验室里有很多组同时在做实验,难免会干扰到对方,使被试不能专心的参与实验。
我觉得有必要严格规定实验室秩序,统一进入统一离开,过程中不要喧哗,从而让被试在安静少干扰的环境下实验。
(2)虽然被试做实验的过程中休息时间,但是被试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希望早点离开故意忍者疲劳也要不间断的做实验,加之实验的项目太多点击按键的次数让被试感觉不耐烦,比如本人在试验中总不自觉的去想到底还要点多久才要结束,又一次甚至我的食指点绿键点到手酸不得换右手继续实验。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被试会疲劳,从而使试验任务的操作绩效受到影响。
这一点可以通过规范实验间隔时间加以克服。
(3)在测短时记忆容量时我的正确率明显很不稳定(老师要求95%以上),但是我一开始的准确率是75%,之后第二组以后有三组达到100%正确率,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实验操作说明好像没有让我很好理解,导致我(被试)在出现一段数字后,不清楚到底后面是要猜几次,然后错误的按了好多下按键,知道第二组才发现原来短时记忆只判断一次就行了,这使得准确性也受到一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体育学院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
姓名:郭沛琦
学号:15620109
任课教师:杨苏勇
实验名称:
1 引言
(测量的原理)
2 方法
2.1 被试
(人数,性别,年龄)
2.2 材料
2.3 程序
(例如)首先,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然后,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
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时。
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
3 结果
(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必要时呈现图表)
4 讨论
(回顾结果;存在的不足)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原始数据]
注意:实验报告打印一律采用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正文内容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
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可参考心理学报正式发表的论文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