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7年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即日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一线探访”系列报道,聚焦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效。
“取点钱,有急用。
”记者刚进张国利家,就赶上他着急出门。
“再约时间?”之前在村里转,没见银行,也没见自动取款机,这离城镇也远,取钱咋着不得个把小时?“一会儿就好。
”张国利热情相邀,“走,跟我去看看!”出门没多远,张国利进了村头小卖部。
拿出银行卡,在助农金融服务终端设备上一刷,不过几十秒工夫,1000元现金到手。
“以前可没这么方便,取个钱得跑30多里地去旗里的银行。
”一张张数完,张国利嘿嘿一笑,“现在不出村,能取钱、转账,还能申请贷款。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这个助农金融服务点今年上半年产生交易630多笔、金额30多万元。
“银行”搬到了村里头,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亮起来……这些年,许多像马鞍山村这样的偏远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显著变化。
这背后,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在城乡融合的作用
产业在城乡融合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产业在城乡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产业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
经济方面,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补发展。
传统农业产业和现代工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地区也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电商等产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和农业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的融合不仅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方面,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产业的融合使得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便利,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就业迁徙到城市地区,从而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地区也可以通过引进农村人才和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人口的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产业的融合不仅拉近了城乡居民的社会距离,更促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社会和谐稳定。
环境方面,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共享和环境的优化。
传统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村地区通过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实现了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城市地区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实现了城市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城市地区的环境压力和污染物的排放。
产业的融合不仅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共享,更实现了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产业在城乡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产业的融合,不仅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互补发展,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共享和环境的优化。
产业的融合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作者:陈文伟王杨通楼勉朱旭荞来源:《北方经贸》2019年第03期摘要:产城融合,指产业城市整合发展,双向融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并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以产城融合为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小镇,通过以特色小镇生态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体系为动力,以生产性和生活性融合为功能关系,聚合创新要素,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多元复合性发展。
关键词:德清;地理信息;特色小镇;产城融合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3-0120-03一、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发展概况“特色小镇”概念于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在2015年的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特色小镇”的概念: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发展特色小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特”和“小”,发展创新性块状区域经济,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一种城镇化布局新战略——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指产业城市整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并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协调,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最终实现“产—城—人”三者良性交互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复合体系,叠加创新要素,激发产业链内在价值效率,促进小镇内生性多元化发展。
德清县,浙江省湖州市辖,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
2015 年,浙江省首批 37 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里,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成功入选。
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以打造国际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推介招商、强化以商引商、注重专业招商,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产业招商工作,截止到现在,德清已有百余家地理信息相关产业聚集到此,德清各类地理信息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德清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一系列完整产业链,完成了全产业一体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及提升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及提升路径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4)2.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5)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6)2.2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7)2.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8)3.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9)3.1 乡村产业结构初步分析 (11)3.2 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11)3.3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3)4. 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 (14)4.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5)4.2 人才流失与创新不足 (17)4.3 政策支持与制度障碍 (18)4.4 市场进入与竞争压力 (19)5. 乡村产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20)5.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21)5.2 引导人才回流与培养专业人才 (23)5.3 政策支持与完善制度 (24)5.4 拓宽市场渠道与增强竞争力 (26)6. 案例分析 (27)6.1 成功案例分析 (28)6.2 失败案例分析 (29)6.3 案例分析总结 (30)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0)7.1 政策建议 (32)7.2 策略建议 (33)7.3 发展趋势预测 (34)1. 内容综述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重视程度的持续提高,“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战略。
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制约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链较短,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地区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和管理者。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生态环境压力:乡村产业发展往往涉及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 003412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Vol.222023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朱战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县域经济发展嵌入在外部市场结构和县域社会系统之中。
地方政府主导的县级产业园区建设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落地,加速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县城的转移,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也面临着内在发展困境。
由于中西部县域的区位条件劣势,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面临着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难以建构起完整产业链以及产业与县域社会发展难以融合的困境。
产业转移背景下,需要逐渐改善中西部县域区位条件劣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质量,逐步建构起完整的内生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县域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格局。
关键词:产业转移;县域经济;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23)02⁃0059⁃09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征明显,进入新时期,在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均衡发展的任务和需求更加迫切。
产业转移作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的产业转移实践寄希望于通过引导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来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助推新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将产业转移视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希望通过国内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一种雁阵发展模式[1]。
产业转移作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得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关于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产镇融合实施方案
产镇融合实施方案产镇融合是指将传统的产业和现代的城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产业与城镇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产镇融合实施方案是指在具体的地区或城镇中,针对产业和城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以推动产镇融合发展。
本文将从产镇融合的背景、现状分析和实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镇融合的背景。
产镇融合是适应当前城乡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城镇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产业支撑。
因此,产镇融合成为了当前乡村振兴和城镇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收入较低,农村人口流出现象严重。
同时,一些城镇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产镇融合的推进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三、实施方案。
1. 产业转移与升级。
针对传统农业产业,可以通过引导企业向乡村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新型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城镇化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可以引导一部分非核心产业向乡村转移,减轻城市的产业压力,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发展乡村特色小镇,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和创业。
3. 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口留在乡村发展。
4. 政策扶持。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产镇融合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产镇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5. 人才培养。
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产镇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产镇融合实施方案需要在产业转移与升级、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以实现产业和城镇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希望各地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推动产镇融合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泰安市,271000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商洛市,726000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省商洛市,726000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省商洛市,726000商洛市乡村发展服务中心,陕西省商洛市,726000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是非常可取的一个方向,产业融合能够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营造和谐农村环境。
文章对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字: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引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反映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换句话说,工业化可以带动农业化,使农业变得规模化、专业化。
同时,服务业也能影响农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服务效率,并能缩短农产品的销售链条,进而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此既能使生产者受益,又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国家出台了多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政策,明确提出需抓住城乡发展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积极培育农村农业新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资源跨界配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1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广大乡村发展提出的发展指导,是一项深远的系统性工程,发展目标在于构建产业兴旺、发展良好的新型乡村,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与兴旺进一步促进其他目标的发展。
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之一,提升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发展构建必要的物质基础。
乡村产业融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系统性,不单纯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从更高层面上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与当地原有的农业发展基础相结合,探讨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并结合城乡居民消费的新需求,从整体以及更高的层面加强产业融合。
产城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布局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规划布局研究作者:周敏谭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1年第09期【摘要】为强化产城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布局效果,对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
结合产城融合的发展概念,对功能复合、空间融合等不同类型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功能融合规划、活力交通规划以及文化生态规划等策略,以期为特色小镇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城融合;特色小镇;规划布局【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18城镇化推进速度不断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推进,有利于促使城市与产业之间实现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有利于实现对目前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而且还可以保证城市内部核心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特色小镇可以被看作是目前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化推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影响和作用。
特色小镇与传统形势下的行政单元或者是产业园区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特色小镇不仅可以对产业定位进行确定,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将旅游以及一定社区功能特征充分发挥出来。
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中,要将企业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同时还要实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传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此来实现特色小镇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1、特色小镇基本特征1.1 地理位置优越特色小镇与中心城市内的普通乡镇之间的距离相对比较远,基本上都是依附在大城市的周边。
特色小镇通常是在中心城市独立区域、城市周边相对比较合适的位置实现规划和建设[1]。
特色小镇基本上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良好,能够促使企以及镇民吸引力得到不断强化,促使民众能够在特色小镇的整体建设中实现安稳的创业、居住。
1.2 优势产业链特色小镇在规划和建设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扩大。
特色小镇与传统产业园区或者是经济开发区相互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完善产业集群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投资和农民参与,同时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际经验
城乡等值化发展
01
通过乡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等值化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才短缺。 • 市场机制不完善 •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但目前市场机制还存在缺陷。
03 国内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经验
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特色小镇、农村电商、休闲农 业等新业态,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建议
增强创新能力
拓展市场空间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自身 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市场 竞争的压力。
企业应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以获得更多 的发展机遇。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社会责任
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人 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 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产业布局规划,推动城乡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促进城 乡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合作。
加强规划引领
制定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 争,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意义
解决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对于促进乡村振兴、优化城乡 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 值。
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和举措
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和举措说到“产城融合”,咱们得先弄明白这是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就是把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你想,城市是人的家,产业就是生活的“饭碗”。
这两者要是能够紧密配合,嘿,那可就能让城市发展得更加有活力,大家的日子也过得更好。
就像是做饭一样,米和菜得搭配得当,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饭。
要是米太多,菜太少,吃着就不滋味;反过来,菜多米少,那饭也吃不饱。
产城融合就像是搭好这桌子上的米和菜,精妙配合,让城市更有“味道”。
咱们怎么实现这种“米菜搭配”呢?首先得从产业说起。
产业一旦搬进了城市,生活和工作都能变得更加方便。
你看,现在的科技公司、文化创意企业,基本上都喜欢扎堆在大城市里,原因不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好,人才多,机会多嘛。
产业链在城市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这就像是水流过山谷,能激起阵阵涟漪,带动一片生机勃勃。
不过,要想让“产”跟“城”真正合二为一,还得把交通、教育、医疗、环保这些基础设施给做好。
比如说,要是某个地方的工厂一多,那周围的道路得畅通无阻;医院、学校这些社会设施也不能落下,不能只顾着“吃米”,忘了“喝水”。
否则,一旦城市里的人都忙着上班而没有时间照顾家庭,那“产城融合”就成了空话。
所以,城市建设要有一个“大局观”,统筹规划,什么都不能丢。
城市的未来得靠这些软硬件设施来撑起来。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城市发展得这么好,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你想,产城融合本来是好事,但搞不好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
比如说,工厂一多,污染难免,空气不好、噪音大,街头巷尾脏乱差,那可就让人头疼了。
再说了,城市要发展,总得有一块地方能住人吧?土地得合理利用。
别看城市长得越来越高,楼房越来越多,可是,土地的资源有限,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度”,忽略了低层的环境。
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平衡好工作、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得下点功夫。
说到人才的引进,产城融合的成功离不开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产业也得依赖人来运作。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有哪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有哪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探索有效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路径之一。
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例如,将新鲜的水果加工成果汁、果酱、果干等产品;将粮食加工成各类食品,如面包、饼干等。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值,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
同时,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
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农户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生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农产品的功能,还具有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
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
生态农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同时,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游客可以参与农事体验、采摘水果、观赏田园风光等活动,增加农民的收入。
文化农业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如传统的农耕文化、手工艺制作等。
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农产品和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推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日益紧密。
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
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利润。
此外,农业物流、农业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完善的物流体系能够确保农产品及时、准确地送达市场;农业金融服务能够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是实现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方式。
以产促城 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关系初探
有业无城 :产业发展缺少城市功能的配套
目前 , 我 国 相 当 一 部 分 工 业 园 区 发 展 为 城 市 新
产 业 发展 过程 的干预 。 另一 方面 ,依 托集 群地 区城 镇 化
的发 展及 其伴 随城镇 职 能 的完善 和发 挥所 带来 的市 场 引
商 、 各职 能部 门 ,乃 至部 分地 方政 府 ,都 想 当然 地 认 快 的地 方。第 二 ,产业 发展 的一 系列 乘数 效 应引 发 的外 为这 是房 地产 市场 的又 一场 盛宴 ,大 量楼市 供 应随 之来 部 规模 经 济 效 应 自然 而 然促 进 劳 动 力转 移 和 人 口的 集 临 ,尤其 是三 四线 城市 ,在缺 乏产业 导入 与支 撑 的前提 中 ,促进 了人 口的非农 化和 第三 产业 的 发展 ,推 动城镇
下 ,不 少城市 出台新 的产业 发展 规划 ,以此 为基础 开发 化发 展进 程。
产业 新城 。但 是 ,实 际操作 上 ,中 小城市 尤其 是三 四线
产 业 集 群 化 与城 镇 化 耦 合 联 动 是推 动 地 区进 一 步
城市 更 多的 只是 以产业 新城 为名 直接 进行 房地 产市 场开 发 展 的 引 擎 。在 产 城 城 镇 化 发 展 水平 普 遍 较 高 的江 浙
● 市 期 话 题
No wo d o v s T o p i c
近 日,随着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 划 ( 2 0 1 4 - 2 0 2 0 年)》的 出台,走 中国特 色新型; -  ̄4 L、信 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J - _ , I k 化和城镇化 良性互动、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集约、智能、绿 色、低破 的新型城镇化 ,成 为我 国城市 规划工作的重要指导方向。
人生感悟之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
不论是唇齿相依、若即若离模式,还是天涯海角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均未能体现其科学的内涵和发展路径。
在我国新城(开发)区、老城区、农村小城镇等不同区域有着迥异的产城融合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因此新城区应走空间、功能和效率相匹配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老城区应走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功能升级并举之路,而农村地区应走产业集群和小城镇两个优先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产城融合发展目标。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不仅能解决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问题,而且能打破城市与农村产城融合的隔阂和壁垒,打通城市与农村在产城融合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镇化质量;新城区:老城区:小城镇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6)11-0023-07近20余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2015年城镇化率高达56,1%,但城镇化质量不高,产城融合度低,突出表现在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分离,睡城和鬼城现象频现。
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不协调、不同步,既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隐患,也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转型与升级发展。
因此,本文试图从提升城镇化质量视角来研究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路径。
一、现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的实践误区纵观已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如一对孪生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共融共生;反之,虽形似但神不合,甚至互相掣肘。
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路径分析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强,以及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选择。
在实现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中,地方政府不仅要对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要与地方特点相结合,从而找到一条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居住和就业环境,推动产业振兴的新型道路。
因此,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它能够为当前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困境带来新的生机。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来看,农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保证。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促进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是目前农村工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农村产业融合一体化进程迟缓农村产业融合是指将第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转变传统农业结构,建立新的工业布局;但是,在中国,“三产”才刚刚开始,它的发展速度比较慢,三产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松散,没有能够将品牌和规模的效应完全发挥出来。
农产品的增值价值下降,不能体现出其特有的质量特征。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企业的成长速度较慢,创新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引导行业融合[1]。
(二)农技能人手少要想发展农村产业,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因此在招聘农业专业人员的时候,会因为其周边设施、地理位置与企业的基本水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无法将人才留住。
当前,对农村产业进行运营管理,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村民,在一些农村地区,实施人才引入计划,但是会增加成本。
对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目前农业发展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人才,也就是在农业产业发展、管理、经营和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相关农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不仅对产业优化升级的空间产生了制约,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作者: ————————————————————————————————日期: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本期导读: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动态资讯※5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取消和下放了共计117项行政审批项目。
其中包括取消企业投资医学城、大学城及其他园区性建设项目核准。
对取消的投资审批项目,仅要求国土资源、环保、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管,投资主管部门通过备案发现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投资项目,要通知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职责范围内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注:行政审批权下放,有利于中小城镇的项目落地,促进大城市的产业向下扩散。
)※主题解析※“产业下沉”是指产业由于外在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国或一地区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由上(城市)至下(城镇)的沉降转移活动。
这种沉降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凭借要素、改革和全球化三大红利,通过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得以迅速成长和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中心,共同造就了中国的全球制造大国地位。
但不可否认,先前的发展多表现为粗放式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外在的经济环境也已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日益稀缺,曾抢占先机的城市之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各项要素成本急剧攀升。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过度发展也让很多城市不堪重负,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大等“城市病”问题愈发凸显。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选择,原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产业由此就产生了下沉到小城市乃至小城镇的内在动力。
而我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小城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当前已经吸引并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下沉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主题观点※“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阵地前沿,小城镇的发展不能没有产业的支撑。
有了产业才能吸纳就业,有了就业才能将农村人口真正变为城镇人口,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不言而喻,“产业下沉”为广大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然而,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相比是有差异的。
由于土地空间、财政实力、人力资源等局限,镇一级政府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产业园区显然是不合适的,大的产业园区都需要在居住、生活、商业上安排相应的配套,而小城镇出行距离比较近,出行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其更适合走“产镇融合”的路子。
一、“产镇融合”的内涵“产镇融合”通常不是以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为依托建设新的城镇,而是要将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和现有的城镇放在一起,不做人为的分离,从而实现产业和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发展。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倾向于把产业区和城镇区割裂开来,这比较符合当时的条件。
今天,这种传统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它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以及产业自我更新,同时也不利于有效承接产业下沉和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
“产镇融合”是新时代城镇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内涵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功能融合、结构匹配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发展问题应与人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当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人”是相对于“物”而言的。
与“物”相比,“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我国传统城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见物不见人,兴城不兴业”,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的城镇化,致使“空城”、“鬼城”景象在全国很多地方上演。
新型城镇化要求“产镇融合”,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而要处处、时时注重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需求。
尤其是产业下沉后,可能会给小城镇带来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此时更要处理好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机会公平、待遇平等问题,让外来人口也能在本地安居乐业。
实现“产镇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应该都可以就近解决。
2、功能融合“产镇融合”需要破解以往产镇分割中的片区发展问题,将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关系重构,并按照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城镇规划和功能分区。
功能区是城镇有效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载体。
城镇是由多个功能区构成的有机整体,如产业、人居、商贸、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承载的主要功能,各个功能区利用自身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确保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中产业功能区在城镇发展中具有核心支撑地位。
产业功能区是下沉产业的承载地,产业下沉将给产业功能区带来新的体量,从而需要新的功能配套与之相协调。
功能融合就是要把产业功能和城镇其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产业“空心化”和“孤岛化”,促进产业和城镇时时保持融合发展,构筑起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结构匹配城镇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并有着数量对比关系,从而又构成各式各样的结构。
产业下沉将会给原有的城镇结构带来重大影响,由此就需要新的结构安排重新匹配,实现结构均衡发展。
在“产镇融合”条件下,我们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与此相对应,结构匹配就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匹配,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要求城镇承接的下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满足城镇居民的就业需求,符合就业人口的自身条件和主观愿望。
如果一个城镇承接的是高端产业,而聚集在城镇的人口多为低端劳动力,致使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么就难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
其次,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
就业结构决定着人口的职业构成,职业与工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而收入水平的差异又会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差异。
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要求城镇的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要与当地就业人群的消费需求相适应,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
举例来讲,近几年,上海在远郊区的一些小城镇建设了很多新城,比如青浦新城、嘉定新城等,而这些新城的商品房买家很多并不是在当地就业的人,而是来自区域外。
这就属于典型的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
二、产镇融合的模式小城镇要走“产镇融合”之路,就必需面对如何选择产业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取决于功能定位。
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小城镇需首先在区域城镇体系中重点突出与其他城镇相区别的主要功能,如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交通型等,并以此基础,确立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
影响小城镇产业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包括历史条件、地理区位、时代背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
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城镇而言,可能只是上述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会发挥主导作用。
小城镇尤其是工业型小城镇在定位主导产业时,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着重把握时代背景,善于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对小城镇而言,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机遇就是产业下沉。
在此背景下,本文主张小城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通过承接产业下沉,探寻既适合自身发展又不失个性和特色的“产镇融合”新模式。
而对这一新模式,我们不妨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产业为支撑,以镇区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
1、以产业为支撑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
没有产业做支撑,城镇就会变成空城、变成睡城。
空城和睡城是以往城镇化发展中常见的现象,饱受诟病。
新型城镇化追求的“产镇融合”必需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通过承接和发展相关产业聚集生产要素和人气,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管理服务,制定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有针对性的承接大中城市的制造业下沉,促进产业集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做深。
2、以镇区为依托产业的发展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
作为特定的地域单元,小城镇的空间特征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农村,它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承载的是城镇片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此条件下,小城镇承接产业下沉应本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将产业功能区直接建在镇上抑或其附近,依托镇区,解决功能区相关配套问题,从而促进产业和城镇的互动融合、协调发展。
以镇区为依托,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人口的集中聚集,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和行政资源,节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凸显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3、以文化为灵魂传统的城镇化是粗放的、生硬的、呆板的城市化,致使很多城市缺乏特色和个性,百城一色,千城一面。
小城镇的发展绝不能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而应该突出城镇特色,培育城镇个性。
小城镇是否具有特色和个性,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文化品位。
“产镇融合”不只是实体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更应该有文化层面的内涵,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实体产业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和提升,从而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最终构建起特有的城镇标识,为地方、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
国酒茅台产地——贵州仁怀茅台镇以酒产业为根基,突出酒文化,开发建设了国酒门、天下第一瓶和国酒文化城等景点,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彰显了独有的地域特色;广东顺德乐从镇依靠传统家具产业不仅实现了“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提升产业”的目标,还将家具卖场做成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造就了声名远扬的乐从“家具十里长廊”。
这些城镇可谓是找到了独特的存在,它们可为“产镇融合”发展模式的选择带来启迪。
※案例借鉴※灌溪镇“产镇融合”发展之路灌溪镇地处湖南省常德市西北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人口36000人。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条,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来车往,霓虹闪烁……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一度走向“空心化”的小镇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田园新城呢?一、承接产业下沉,“空心”小镇重现繁华说起灌溪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一家企业——浦沅集团。
上世纪60年代,浦沅从上海内迁至灌溪,吸纳大量当地百姓进入浦沅工作,形成灌溪镇。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浦沅从灌溪搬迁至长沙,使得这个一度繁华的小镇逐渐走向萧条。
年轻人纷纷背起行囊,外出打工谋生,“空心化”让这个昔日的小镇难觅往日风采。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联重科收购浦元。
2003年,中联重科收购浦沅后,公司旗下的汽车起重机板块选择由长沙下沉到灌溪谋篇布局,灌溪工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如今,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已是全球最大单一塔式起重机生产基地,也是全球塔机行业拥有最丰富产品型号的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