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作者: ————————————————————————————————日期: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本期导读:
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一
批行政审批权
※动态资讯※
5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取消和下放了共计117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企业投资医学城、大学城及其他园区性建设项目核准。对取消的投资审批项目,仅要求国土资源、环保、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管,投资主管部门通过备案发现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投资项目,要通知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职责范围内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注:行政审批权下放,有利于中小城镇的项目落地,促进大城市的产业向下扩散。)
※主题解析※
“产业下沉”是指产业由于外在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国或一地区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由上(城市)至下(城镇)的沉降转移活动。这种沉降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凭借要素、改革和全球化三大红利,通过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得以迅速成长和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中心,共同造
就了中国的全球制造大国地位。但不可否认,先前的发展多表现为粗放式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外在的经济环境也已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日益稀缺,曾抢占先机的城市之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各项要素成本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制造业的过度发展也让很多城市不堪重负,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大等“城市病”问题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选择,原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产业由此就产生了下沉到小城市乃至小城镇的内在动力。而我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小城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当前已经吸引并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下沉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主题观点※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阵地前沿,小城镇的发展不能没有产业的支撑。有了产业才能吸纳就业,有了就业才能将农村人口真正变为城镇人口,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言而喻,“产业下沉”为广大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然而,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相比是有差异的。由于土地空间、财政实力、人力资源等局限,镇一级政府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产业园区显然是不合适的,大的产业园区都需要在居住、生活、商业上安排相应的配套,而小城镇出行距离比较近,出行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其更适合走“产镇融合”的路子。
一、“产镇融合”的内涵
“产镇融合”通常不是以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为依托建设新的城镇,而是要将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和现有的城镇放在一起,不做人为的分离,从而实现产业和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发展。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倾向于把产业区和城镇区割裂开来,这比较符合当时的条件。今天,这种传统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它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以及产业自我更新,同时也不利于有效承接产业下沉和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产镇融
合”是新时代城镇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内涵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功能融合、结构匹配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
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发展问题应与人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当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人”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与“物”相比,“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我国传统城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见物不见人,兴城不兴业”,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的城镇化,致使“空城”、“鬼城”景象在全国很多地方上演。
新型城镇化要求“产镇融合”,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而要处处、时时注重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需求。尤其是产业下沉后,可能会给小城镇带来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此时更要处理好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机会公平、待遇平等问题,让外来人口也能在本地安居乐业。实现“产镇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应该都可以就近解决。
2、功能融合
“产镇融合”需要破解以往产镇分割中的片区发展问题,将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关系重构,并按照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城镇规划和功能分区。
功能区是城镇有效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载体。城镇是由多个功能区构成的有机整体,如产业、人居、商贸、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承载的主要功能,各个功能区利用自身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确保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中产业功能区在城镇发展中具有核心支撑地位。
产业功能区是下沉产业的承载地,产业下沉将给产业功能区带来新的体量,从而需要新的功能配套与之相协调。功能融合就是要把产业功能和城镇其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产业“空心化”和“孤岛化”,促进产业和城镇时时保持融合发展,构筑起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结构匹配
城镇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并有着数量对比关系,从而又构成各式各样的结构。产业下沉将会给原有的城镇结构带来重大影响,由此就需要新的结构安排重新匹配,实现结构均衡发展。在“产镇融合”条件下,我们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与此相对应,结构匹配就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匹配,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要求城镇承接的下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满足城镇居民的就业需求,符合就业人口的自身条件和主观愿望。如果一个城镇承接的是高端产业,而聚集在城镇的人口多为低端劳动力,致使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么就难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
其次,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就业结构决定着人口的职业构成,职业与工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而收入水平的差异又会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差异。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要求城镇的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要与当地就业人群的消费需求相适应,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举例来讲,近几年,上海在远郊区的一些小城镇建设了很多新城,比如青浦新城、嘉定新城等,而这些新城的商品房买家很多并不是在当地就业的人,而是来自区域外。这就属于典型的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
二、产镇融合的模式
小城镇要走“产镇融合”之路,就必需面对如何选择产业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取决于功能定位。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小城镇需首先在区域城镇体系中重点突出与其他城镇相区别的主要功能,如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交通型等,并以此基础,确立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
影响小城镇产业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包括历史条件、地理区位、时代背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城镇而言,可能只是上述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会发挥主导作用。小城镇尤其是工业型小城镇在定位主导产业时,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着重把握时代背景,善于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对小城镇而言,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机遇就是产业下沉。在此背景下,本文主张小城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通过承接产业下沉,探寻既适合自身发展又不失个性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