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一、引言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更是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
而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成为了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背景现代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使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失去了适应力。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于个性化人才的需求。
而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则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学生的学习与产业的需求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定义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协同。
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了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实施教学目标,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1.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基础。
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实践性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等。
2. 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互动培训为了更好地实施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教师需要与企业专家进行互动培训。
教师可以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进展,企业专家也可以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
3. 学生在产业界的实习实践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在产业界的实习实践。
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岗位要求,提前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1. 教学质量的提升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充分结合了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性的教育环境。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混合式教学“金课”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混合式教学“金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刘丽华邓微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年第10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从201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到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产教融合迈入了新阶段。
深化产教融合,将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而在新技术革命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形态变革。
[1]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是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运输复合应用型工科专业,迫切需要探索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
铁道车辆电气装置检修课程是铁道车辆高职学生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很强,内容包括:电气装置的组成、检修、故障诊断及处理。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金课”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把课程打造成“线上选修课、线下真实工程项目实践課”的混合式教学金课显得迫切且必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高职院校普通在师资、教材和教法等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源头之水[2],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产教融合。
1.“双师”师资力量薄弱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做强、做大的关键。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导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高职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3],大多数高职教师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
因此,课程改革必须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任教师通过“金课”建设,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管理和工艺流程,体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3],对课程内容加以重组,才能编写出适应企业职业能力的课程脚本和微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
“三教”是职业院校关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一、高职院校“三教”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教师数量不足。
高职教师工作强度大,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
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整体素质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授课时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帮助,但目前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没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摘要]“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三教”主要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以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
文章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施路径:校企共建管理机制,保障“三教”改革实施;校企共定改革方案,绘制“三教”改革蓝图;校企共探改革之路,推动“三教”改革创新。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作者简介]吴宝明(1964-),男,江苏昆山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

课题研究KETI YANJIU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成为学术界和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更是需要合作的教育。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合作,也是一种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合作,这种合作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教学范畴。
因此,明确解决“产教融合”问题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实践的新机遇中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公办职业院校增添“企业元素”,深度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参与,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能够建立起“产”与“教”之间的纽带,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
作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内容之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性。
“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研究与探索实践的内涵建设。
加强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建设,可以优化地方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加快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的发展。
借鉴国外经验,深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向高度依赖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驱动的生产方式转型的途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探索实践的利弊分析1.企业的利益从何而来?利益相关者是形塑技能形成制度的主体,在技能形成制度建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力量的均衡有利于塑造协调的技能形成制度,否则可能导致技能形成制度的偏离。
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及职业学校在积极行动,而行业、工会组织尚未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展开研究与实践。
在文章先介绍了产教融合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并提出了实践案例分析、教育方法探索以及资源整合与支持等内容。
在文章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促进的重要性,在展望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这篇文章旨在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实践经验和方法探索,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实践案例、教育方法、资源整合、支持、促进、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其旨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教学任务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对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矩阵式“三教共融共建”改革路径研究

109融合”的期刊论文为7693条,“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的期刊论文的搜索量骤降为286条,这说明国内分别研究“三教”改革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文献比较多,但都是以单一或者宏观理论研究为主,职业院校如何培养教师、开发教材、改革教法,解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存在“不想融合、不能融合、不会融合”等主要教学问题方面研究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持续有效推进“三教”共融共建新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三教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教与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三教改革”能在实践中真正落地,不仅需要贯穿“教”的全过程,更需要贯穿“学”的全过程。
教师、教材和教法对应学生、学才和学法,只有“三教”联动“三学”,在优化“教”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在“三教”改革的实践中,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成长存在阻滞因素首先,教师存在“专业茧房”现象,只关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对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缺乏系统意识,对专业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缺乏贯通思维;再次,高职院校虽积极尝试和推行产教融合的“双导师”制,即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互聘共用、双向挂职,但由于学校实训配套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再加之企业导师流动性大,教学业绩分层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导培养在进行“教法”改革时,更多采取教师视角,而忽略了生源特点、学习诉求、知识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对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团队间的合作学习,知识体系的合理建构、学生个性打造和自学能力提升方面的考虑不足,从而较难形成教与学的合力。
3 产教融合的矩阵式“三教共融共建”改革路径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们十多年校企合作订单班教学实践,针对师资、教材和教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的矩阵式“三教共融共建”培育模式,详见图1。
3.1 教师赋能计划(1)内提升、外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可以通过“内提升”与“外引进”两种途径实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这一根本问题,要求高等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独特性,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背景下,探索“三全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是摆在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引言“三全育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元素,充分利用一切育人资源,为学生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育人时空,使大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统一。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校企管理理念差异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虽然都是管理,但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其管理理念自然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管理对象存在差异。
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企业管理的对象则为在岗员工。
第二,管理目标存在差异。
高职院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标准;企业关注的是员工通过不同的岗位工作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最终以企业的成本、收益和利润作为衡量标准。
第三,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是非市场化的;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其管理方式是市场化的。
第四,管理结果存在差异。
学校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企业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距离的“桥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同小可,用得好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一、产教融合教学的概念及意义产教融合教学指的是将教学与产业融合,打通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一种新兴模式,产教融合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和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存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大量优质的企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企业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融合。
2. 教学方法创新亟待加强对教师而言,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要求其具备与企业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配合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需求,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提高教学方法和水平,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满足企业实践需求。
3. 实践环节需要完善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大学院校不同,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但是,由于实践环节不够完善,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计划,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需求。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传统深度理论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 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
2. 提高就业率和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产教融合的理念是将产业和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教育,这也是高职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地设置课程。
产教融合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结合市场的需求,通过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高职院校要改进教学方法。
产业界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构建一套符合市场需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这是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必须努力探索的方向。
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界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除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紧密结合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适应市场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推动高职教育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一、产业学院的背景与意义产业学院是以产业为依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科技支撑服务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
它旨在打破传统学院的学科壁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院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学院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产业效能。
2.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产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3.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学院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实践,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加强产学研合作:产业学院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产学研三方互动,共同推进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推进产教融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设模式:1. 企业定点办学:学校与特定企业合作,在企业内设立产业学院,由企业提供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环境,学校提供学科专业指导和教学管理。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高就业率。
2. 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学校与多个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支撑服务。
这种模式能够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3. 产业项目导向型学院: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专门的学院,以产业项目为导向,培养与产业项目相匹配的专门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和实践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有几个关键路径和实践是需要关注和积极推进的:1. 建立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实训计划,并提供专业教育培训服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路径研究

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1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路径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路径研究Һ王彩琴㊀(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㊀天水㊀741001)㊀㊀ʌ摘要ɔ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发端于校企合作,并对校企合作进行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校以及社会主体的育人深度.基于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高职教学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思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植于产业发展外部环境,致力于提升教学水平.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数学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体来说,教师教学涵盖师资职教能力及区域性产学研活动组织等;学生学习涵盖实操项目设计以及实现方式等.上述两大模块要求构建共生关系,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育人质量,助力学生就业以及创业,增强其竞争能力.文章就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路径展开详细论述.ʌ关键词ɔ产教融合;高职数学;教学路径ʌ基金项目ɔ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现代高职教育数学教学变革研究“(项目编号:GS[2022]GHBZ183).产教融合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有效推动学校以及企业快速发展.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高职数学发展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既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包括分析问题能力与观察问题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然而,传统形式的高职数学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容易造成教学质量低下,进而影响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基于此,高职数学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新路径,在避免教学误区的基础上,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一㊁产教融合的方式㊁特点及要求产教融合一般是指学校结合专业特征,将教学以及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相互促进以及相互支持,将学校建设为兼顾科技服务㊁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综合性经营实体,最终形成企业以及学校统一合作的办学模式.也就是说,产教融合属于教育以及产业两者深度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提升行业合作水平,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产教融合在实际实施期间,需将院校加工设备以及实习工厂作为教学媒介,大力吸引企业的广泛加入,借助企业带产品以及带工人,而学校出设备以及厂房等新形式,做到人才培养以及产品生产的相互融合发展.而企业应结合教学计划,对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进行科学安排,并使其作为教学人员,达到在产品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高职院校,则应对教师参与情况进行合理㊁高度的重视,促使教师参与到整个产品生产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以及应用所学知识.从产教融合特点上进行分析,主要有协同性㊁互利性㊁共享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协同性是指校企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互利性是指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双方受益的;共享性是指双方的人力资源以及设施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共用.从高职教学改革层面入手,产教融合要求数学课程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与内容,都可以契合产教融合要求.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导数以及三角函数等内容与机械设计进行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水平.与此同时,高职数学要具备更强的实践性,从而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实现数学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科学衔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此外,根据产教融合目标,高职数学教学期间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对于高职数学专业学生来说,应该主动探究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真正提高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二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现状(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且很多高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故启发式教学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存在耗时长以及收效微的特点.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则非常容易沦为优秀学生的专场.基于此,为了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很多高职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灌输式 ,但是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学生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二)教学方式单一数学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耗费的时间相对较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12多.此外,由于授课班级存在差异,从而使得授课内容不同,这样课件就必须不断调整.在系统化授课中,配套课件还要具有非常强的连贯性以及系列性.综上客观原因以及教师主观因素,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际效率并不十分明显,故很多教师会选择传统的 白加黑授课 .但是,长期采用单一授课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很难保证的.(三)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怎样科学设置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始终是高职教育者们积极探索的热门课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学课程设置需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使其符合高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但是,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往往缺乏统一性强的指导思想,数学课程规划不够合理,甚至存在设课随意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针对性差,不能够结合不同专业需求实施个性化设置,更没有根据生源类型与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这样,数学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内容就不能够实现有机结合.此外,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过于强调课程完整性以及系统性,一味地追求理论推导以及公式论证,却不能够将专业案例融入数学教学中,导致所学内容与专业内容出现了脱节.三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路径(一)革新教学理念目前,教师观念守旧逐渐发展为阻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大环境,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强化业务能力,并加强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企业调研等工作,在了解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不断革新.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并加强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快速改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教学能力.高职数学教师应学会走出去,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教学与专业以及企业等相脱节的不良问题.为了充分了解数学专业发展方向,高职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假期时间参与到企业社会实践中,通过互动交流,紧跟时代潮流.此外,高职院校需安排数学教师进行能力培训,从而促使教师接触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类型的比赛,在增长见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二)明确课程定位为了实现产教融合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课程定位,积极转变传统高职数学课程的系列化以及标准化倾向,使其向着就业导向与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方向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调整,不断强化数学课程改革,重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真正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首先,传统高职数学课程,过于重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课程定位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基于此,高职数学教师应结合产教融合,将课程定位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水平.其次,高职数学教师需对数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实施有机整合,融合学科特色,在体现就业导向的前提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真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最后,不同高职院校在数学课程定位上应该有所差异,比较常见的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㊁基础素养㊁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从文化素养提升角度出发,进行基础素养以及通识课程设置;第二,从专业素养以及就业发展角度入手,进行核心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第三,重视课程基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更新课程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各专业在数学学科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公共数学课改革应将教学内容作为突破点,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每个行业,多多少少都会存在数学的影子.基于此,高职数学需要更新课程体系,具体来说,第一学期可以结合专业课需求安排内容,同时需要配备相关教学案例,从而解决数学以及专业与企业应用相脱离的难题.结合本校教育思路,数学课程可以应用纵向贯通以及双线并行的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对于纵向贯通通识课程来说,德㊁智㊁体㊁美㊁劳教育存在两条主线,一条为第一课堂,而另一条是第二课堂.高职数学专业要与其他专业进行横向融通,做到多元协作.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充分挖掘 五育 元素,并对教法以及教材实施教学改革,重构 五育 融合通识课程体系.此外,五育学科融合协同发展期间,教育体系应围绕 一中心 两个课堂 开展.第二学期可以科学安排数学创新思维以及人文数学等内容,致力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四)创新教学模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帮助数学行业健康发展.高职数学教学期间,应时刻关注生产需求,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环境,重视教学模式创新,可以采用任务教学,并鼓励数学教师拓展教学平台,强化多样化数学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12授课管理,积极改善数学教学环境.高职院校教师需采用实验探究法等不断增强课堂趣味,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借助5G教学资源,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创新课堂机制,及时更新资源库内容,并重视教学监督管理,还需要倡导教师参与对外共享,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五)加强实践教学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需正确认识产教融合,积极渗透实践教学,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专业需求入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具体来说,高职数学实践教学应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在明确产教融合意义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强调公共基础价值发挥,帮助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逐渐过渡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发挥高职数学的纽带以及桥梁作用.与此同时,高职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构建,合理选择适宜的实践课程内容,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特性与职业岗位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学习以及专业素养提升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师应科学利用企业岗位或者设备,对学生进行锻炼以及培训,通过企业实际案例,增强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实践学习的印象,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传统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枯燥,往往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基于此,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内容入手,科学构建高职数学智慧课堂以及翻转课堂等,还可以采用慕课课堂,达到线上线下混合发展的效果,真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目的,推动高职数学相关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六)完善考评机制在高职数学考评机制完善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突出应用型.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逐步渗透,高职数学教学必须注重考评机制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真正提升其专业素养水平.实际教学考评中,高职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建模,充分体现评价的应用性,通过数学建模实现数学理论向着经济学以及物理等方向的转变.第二,增加创新性.基于产教融合的发展背景,高职数学教学评价应该得到大力改革,增加创新性内容,可以采用 专业+教学 以及 笔试+机试 等多元考核方式,完善大作业考核制度㊁应用题考核制度以及小课题考核制度等,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自主选择课题学习小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此外,高职数学课程考核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效果与态度,致力于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结㊀语总而言之,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已经逐渐发展为高职教育生存的重要方向.在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高职数学基础课程需要得到不断改革创新,相关数学教学团队必须积极探索改革方向,构建与产教融合相符合的数学教学环境,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数学产教融合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快速革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适当应用数学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处理好数学教学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在丰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优化高职数学教学考评基础,实现数学考评的规范化以及专业化,间接提升高职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推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健康发展.ʌ参考文献ɔ[1]谢秀桔.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实现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8):167-169.[2]孙文鑫.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学课程 三教 现状与对策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172-173.[3]李静霞.产教融合下成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北京东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1(02):60-66.[4]缪彩花.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117-119.[5]颜颖.基于产教融合的‘商务数据可视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32-35+72.[6]江爱华,施大宁,易洋,马静.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㊁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46-51.[7]许刚.深化产教融合给予中职数学教学的发展契机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215-216.[8]嵩天.人工智能领域产教融合的边界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07):31-35.。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摘要:
;第二步,按照,详细具体地写一篇文章。
第三步,返回格式为“
正文: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概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采取的一种办学模式。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资源引入校园,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及实践
1.技术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开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技术性合作,如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师技能工作室等。
2.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定向培养。
4.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共同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与挑战
优势: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2.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3.整合校企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挑战:
1.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合作效果有限。
2.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衔接不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四、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化合作内容,实现校企共赢。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
1.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真实的业务操作和问题,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实习实训: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
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的技能,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
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产学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学校的科
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
提供真实的科研实践机会。
4.企业导师制度: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作为学生的导师,
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并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等方面的帮助,增加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5.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
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6.制定职业导向课程:根据产业需求制定相关的职业导向课
程和培养方案,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
生的就业竞争力。
7.建立校友网络:通过建立校友网络,促进校友与学校、企
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8.推动产教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路径探究

交流与探讨2021年1月(下)/ 总第277期1571 产教融合核心问题分析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奏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序曲,“三教”改革在高职院校中逐渐展开,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建设工程。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要求学校以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为中心,解决好职业教育中“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使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优势。
高职院校通过贯彻实施“三教”改革的政策理念,形成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提升学校教育水平,使毕业生更好就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2020年,在党的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家政府重点关心的社会热点,缓解就业形势已迫在眉睫。
该报告还提出,基于培训和稳定岗位的思路,未来两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超过3500万人,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增加200万人,以便更多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
因此,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帮助学生提高实操水平、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的终极捷径。
2 产教融合促进“三教”改革的机理分析高职院校要在新时期凸显教育特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水平跨越发展,最关键就是要打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传统专业属性。
探索产学研结合面向区域或产业,促进专业间的交叉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通过行业产业需求推动课程改革、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了知识的不断交叉,专业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归纳统筹产业因子和教育因子,以追求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协调、高效合作、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整体稳定、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可以促进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建立良性互动,减少交流壁垒,促进教师主动进入企业,促进企业与学校联系,建立学校教师队伍与企业密切联系。
通过构建教育生态系统,校企联合进行课程论证,制定课程标准和上课,建立高职产教融合基地,学校安排优秀毕业生优先到企业实习。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长学制”培养模式研究——以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

第7期2024年4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7April,2024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22至202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名称:产教融合视域下交通类专业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T2022YB007㊂作者简介:何琪(1980 ),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研究㊂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 长学制 培养模式研究以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何㊀琪,应泽光,张学俊(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职㊁高职院校㊁行业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配合衔接问题也日渐突出㊂文章阐述了建立 五年长学制 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有助于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快融入企业㊂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712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2023年)“,提出要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㊂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㊂2022年4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指出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模式和关键[2]㊂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直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而是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打下基础㊂至此,贯穿式类型化的职业教育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㊂本文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结合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大背景的研究,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及智能控制专业和宁波港口工业学校的省高水平专业港口机械与维修为例,探索建立 五年长学制 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经验㊂1㊀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 长学制 培养模式的探索背景1.1㊀国内外产教融合职教模式概况㊀㊀从20世纪80年代起, 高等教育市场化 改革在西方国家被纳入新公共管理改革进程㊂通过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并不断改善市场机制与政府治理方式,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的结构与配置,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㊂美国利用‘职业教育法“等法案保障职业教育的规范发展,并利用社区学院㊁成果导向教育等模式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㊂德国大力推行校企结合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和实训企业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培训内容由政府和实训单位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制定和更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3]㊂近年来,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和广东3所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贵州㊁山东等地相继印发了高职与中职合作融通发展的实施方案㊂这一系列举措破除了职业㊁技工院校的界限,通过统筹开展中高职招生㊁学籍学历管理㊁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开展高职与中职㊁技师教育职技融通教育试点㊂江苏部分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建立产教融合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贯通衔接,但在学制上还是需要进行两个阶段的学习㊂1.2㊀中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衔接现状分析㊀㊀目前,中职㊁高职院校和企业三者分别有其各自的管理部门和发展目标㊂一方面行业企业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中的参与度不够[4];另一方面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也有所欠缺,中高职的衔接主要体现在学制㊁升学渠道上,在专业建设㊁课程体系㊁教学管理与评价上的衔接仅仅是 点到为止 ,不够畅通[5]㊂因此,中职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㊂(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统一明确[6]㊂当前,中职㊁高职以及行业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协作与规划,在人才培养上的自主性较大㊂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使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和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㊂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众多中职学校,而这些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又各不相同,进一步加剧了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㊂(2)中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存在着明显的不连贯性㊂由于缺乏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各个学校各自为政,独立构建了各自的课程体系㊂这种局面导致了中高职课程内容之间缺乏衔接,甚至出现了重复的问题㊂此外,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或不足,使得中高职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㊂2㊀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 长学制 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2.1㊀探索中职㊁高职㊁行业企业 深度合作 机制㊀㊀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根源在于中职㊁高职院校之间沟通不足㊁校企合作不深入㊂因此,必须通过产教融合,探索中职㊁高职㊁行业企业 深度合作 机制,通过设立企业订单班㊁企业班合作办学模式,将中职㊁高职㊁行业企业合作基础㊁利益点有效 捆绑 在一起㊂2.2㊀明确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㊀㊀中职㊁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协调㊁各自为政,双方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大,对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后续培养㊁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带来了不利影响㊂因此,必须进一步通过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将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㊂2.3㊀建立中高职一体化 长学制 课程体系㊀㊀原来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两个阶段完成,两个阶段虽然有一套课程体系,但由于学校之间的实施设备㊁师资力量不同,势必导致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衔接㊂院校之间在沟通不足的情况下,构建各自的课程体系,确定各自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致使培养目标脱节㊁课程内容重复㊁教学评价缺乏层次性和合理性㊂学历衔接只是形式上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才是深层次的衔接㊂因此,通过建立中高职一体化 长学制 课程体系,进一步研究中高职课题系统和教学内容,重新构建贯穿式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㊂图1㊀中高职一体化 长学制 课程体系架构2.4㊀研究构建中高职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㊀㊀针对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实践教学问题,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等方式,了解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相关企业职业岗位设置和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厘清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行业的人才结构㊁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等现状,总结归纳该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㊁能力㊁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素质要求㊂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需求为依据,研究分析课程内容,通过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职业人才的技能训练㊂以港口机电设备相关岗位技能为主线,以高职为主体,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构建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中高职 长学制 实践课程体系㊂3㊀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举措3.1㊀学籍 双注册 与技能等级证书并行㊀㊀ 五年长学制 的后2年办学主体为高校,在高职院校的统筹下中职学校深度参与合作办学,教学与管理按高职院校有关规定执行㊂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总体办学指导与质量监控,学生日常培养和管理则在技师学院进行,同时实现两校学籍 双注册 ,成绩合格后学生可同时取得全日制大专文凭和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㊂3.2㊀中高职联合培养实现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并进㊀㊀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专业与宁波港口工业学校通过实施联合招生㊁联合办学㊁联合培养,解决了长期困扰技工院校的学历认定和高职院校的技能提升问题,打破了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的藩篱,开创了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合作的新路径,实现了 1+1>2 的叠加效果㊂高职院校发挥在试点中的引领作用,在试点相关方案制订,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要起到指导和把关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合理统筹资源,在方案设计㊁实施,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改革创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行业企业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产教融合注入资源作出合理安排;中职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争取政府和有关方面支持,帮助创造试点开展所需的各方面条件㊂3.3㊀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㊀㊀与本地企业通过 订单 模式进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 长学制 的课程体系中,设定生产实习㊁企业生产实践课程和岗位实习3个阶段,增加企业岗位实践时间,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㊂4 结语㊀㊀目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专业与两所中职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㊂这一衔接工作涉及课程体系㊁技能证书和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满足了来自中职学校㊁行业企业等多方的人才培养要求㊂为了充分发挥各中职学校的优势,并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专业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课程系统特别设置了港口电气和港口机械两个专业方向㊂在中职㊁高职院校㊁行业企业及政府部门等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下,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还增强了中职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连贯性㊂只有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与作用,才能不断提升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㊂参考文献[1]叶君,李朝献.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33-35.[2]修桂芳,谢园.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支撑 基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12-18.[3]杨华,楼嘉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三重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4):259-263. [4]蒋璐璐,胡婷. 双高 建设产教融合视域中高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191-193.[5]陈志君,郑志颖,王愉航.产教融合视域下的 三二分段制 中高职衔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1):30-32.[6]卓宏明,韦家础,何海华.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1):143-145.(编辑㊀李春燕)Research on the long term education system training model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a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aking port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major as an exampleHe Qi Ying Zeguang Zhang Xuejun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houshan31602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the country the statu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s constantly improving.The coordination and connection issues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re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ive-year long education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integrate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enterprises.This helps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all parties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us enhanc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enabling them to integrate into enterprises more quickly.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怀玉兰武秋俊于国英杜海彬相磊(河北机电职业技术院校,河北邢台054000)摘要: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
对教师、教材、教法“三教”进行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如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出一条“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新途径,对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推动产教融合、进行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三教”改革;人才培养1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11国家政策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九个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对产教融合、“三教”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改革在具体实施时,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紧迫性和较强针对性。
如何全面落实“职教20条”,和职业院校如何将“三教”改革作为强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确立符合教育规律的“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具体改革路径,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口12产教融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职业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对应企业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组织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一,企业的生产组织由原来的福特制转化为温特制和柔性生产,由原来的流水线到模块化专业化的转变,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对应的变化;第二,企业的劳动组织方式由原来的一个岗位一颗螺丝钉式的用工方式,转变为对产品的具体开发过作者简介:怀玉兰(1986-),女,河北邢台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育人模式研究摘要:高职院校是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紧随市场发展导向,做出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调整。
为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与社会接轨,校企合作育人的形式是开展现代化教学的最佳路径。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开展有助于产教结合,从传统的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化为创新实践教学,打造双资团队,要求我国职业类院校教学体系应随市场需求做出完善,为社会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引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展加快,职业院校承担的培养多样化人才任务加重,在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行业兴起,并开始进行跨境试水,对于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彰显。
为深入落实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了《国家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选拔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高水平人才教学体系,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打造校企合作的双师团队。
要求职业类院校依托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策略,从市场的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为社会打造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使其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价值1.1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于实践性技术人才的渴求程度增强,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立足于当前市场发展导向,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的调整学校授课内容。
不少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落后,导致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对此,高职院校从企业所需人才的方向出发,打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实现双方的共赢。
对于企业而言,在本公司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技术性人才的竞争力,有助于帮助企业选拔更为优秀的人才,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
企业发展不能单纯依赖低廉的人力成本,而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强技术的投入。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开展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加力,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于是,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引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优势。
其一,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其二,项目化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贴合产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接触岗位要求和技能要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项目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项目合作也能够增加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因此,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有教育体制的创新。
三、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高职院校采取了多种策略。
首先,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项目课程。
通过与企业共同研发和开展项目课程,可以确保教学内容贴合实际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推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第三,高职院校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
此外,高职院校还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确保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能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培养实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作者:庾佳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7期
【摘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是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决定了它与地方产业有更密切的联系,地方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本文研究从产教融合相关概念入手,对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必要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五大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软件技术
1.引言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和要求。
“产”指的是产业,是指在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教”指的是教育,本文指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就是融入、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
苏州地区是全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示范区域,每年需求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软件技术专业为了培养行业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标准、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软件技术发展要求,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2.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定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师傅);二有一定的职业环境;三要有工作岗位这个载体;四是经验积累。
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要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在工作岗位上接受长期的磨练,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成长。
因此,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和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3.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