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直接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知识产品主要指的是:专利、专用技术、商标、商业信誉、 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及其市场结构存在以下 特点:
• ①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通过一次性的外部市 场转让知识产品,不能全部获得研发的投入费用;
• ②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如果跨国公司将 其拥有的知识产品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其结果是扶持了竞 争对手,削弱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而跨国公司将知识 产品在内部转让,可以有效控制这些优势不被别人利用, 长期保持对知识产品的垄断优势,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
• (1)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 (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开始分散化。除制造业 外,资源开发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等成为直 接投资越来越重要的投资领域,发展也非常迅速。
• (3)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呈现多样化趋势。
• (4)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2.理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第一,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跨国公司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拥 有的优势,这是垄断优势理论的方向。
知识:技术、专有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 销售技能等无形资产。
知识资产的特性:生产成本高,但使用的 边际成本降低很快。随着产量的增加,边 际成本很低,从而取得较高利润。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其对知识 资产的控制。
(2)凯夫斯(R·E·Caves,1971)强调了能 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是跨国公司所具 有的垄断优势来源。
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 究》——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海默的导 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修正、完善。
海默的基本出发点:根据企业垄断能带来垄 断利润、减少竞争的特点,由于市场的不 完全使得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能形成 垄断地位,从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一、垄断优势理论(微观分析)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宏 观分析、贸易和投资互补)
小岛清(Kiyoshi Kojima)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又 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由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在1977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论》提出
1.主要内容 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
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正 好也是投资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3.理论评价
从内外部市场差异,国际分工国际生产组织形式来分 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动机,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被业 内称为“通论”。
解释了公司对出口,生产许可正交易和对外投资三种 方式的选择依据。
未能解决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分布问题,还有,没有 针对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具体特征分析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 为,也是一个缺陷。
该理论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境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作 用,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化技术,来 拓展国外市场。
小岛清的理论比较符合日本20世纪60、70年代发展境外 直接投资的实践,反映了这个后起的经济大国寻找最佳对外 发展途径的愿望。
2.理论评价
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在亚洲出现的以 日本—“四小”—东盟—中国—越南等为 顺序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 模式”和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但却难以解 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 的投资。并且按照这些理论,发展中国家 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永远追赶 不上发达国家。
产品的差异化来自于产品形态和功能上的差 异,如优良的质量、优美的包装、新颖的 外形、特殊的功能、品牌优势等。
跨国公司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研发 资金等能生产出这种差异产品。
(3)尼克博克 (F·T·Knickerbocker,1973) 寡占反映论(寡头市场结构)
3.理论评价 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解释力。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
• 教学内容: • 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 一、垄断优势理论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 • 四、内部化理论 •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六、理查德森直接投资综合动因模型 • 七、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理论 • 八、货币差异理论 • 九、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十、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 十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十二、FDI与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
五、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IL范式)
• 1976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邓 宁(J. H. Dunning) 发表了其代表 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 业》,1981年邓宁出版了《国际 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进一步系 统化、理论化、动态化地修改了这 一理论。
1.理论提出的现实背景:
•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需要更全 面综合的理论来加以解释。这些现实的变化体现 于四个方面:
1.基本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
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在开发母 国或投资公司所在国生产并推向母国市场。
产品成熟阶段(第二阶段):厂商的生产扩大, 追求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厂商谋求对外出口。
直接投资阶段: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形成直接 投资的决定因素 。
通讯联络成本。
成为跨国公司的风险成本:如东道国政府的干预、歧 视性政策,对外资股权份额的限制,实行国有化以及文化 的差异和不熟悉等。
• 外部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外部交易成本 是指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包括 确定价格的成本,确定契约双方责权利的 成本,交易和支付风险的成本,缴付税款 等。
• 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的实现条件是内部交 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
市场不完全竞争导致了国际经营的风险和成本的增 加,同时也使得某些企业具有了垄断优势,从而 使企业走上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
企业的垄断优势表现:
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 金实力、全面和灵通的信息、规模经济优 势、广泛的销售网络。
3.理论的深化发展
(1) 约翰逊(H.G.Johnson,1970)所 强调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是知识资 产。
• 外部交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交易市场 的发育程度和被交易的中间品的性质。
• 如果外部市场不完全会造成市场交易障碍。 市场不完全造成通过市场交易失效,导致 企业在让渡自己的中间产品时无法保障自 身的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 资源来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 作为中间品的知识产品尤其面临存在交易 障碍的外部市场。
2.基本内容: •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特
定优势”。企业的特定优势在于市场的不 完全竞争。
市场不完全表现:
产品市场不完全(商品的特性、商标、特殊技 能、价格控制权等)、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与 知识市场)不完全(特别是信息不对称造成); 规模经济(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阻止其他竞争 企业进入;政府干预市场;关税(发达国家的战 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支持某些特殊产业,发展 中国家保护幼稚但关系到国家经济基础的产业。
(1)垄断优势理论的方向 (2)产品周期理论的方向 (3)内部化理论的方向 (4)区位选择理论
3.主要内容
• 邓宁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 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 势(OIL (Ownership- InternalizationLocation)范式)才能从事境外直接投资:
• (1)所有权优势:即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 够获得的别国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特 定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 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等;
第二,贸易和投资关系的研究,这是产品周期理论的方向。 第三,基于厂商理论,强调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国
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这是内部化理论的方向。 第四,区位选择理论。即根据生产区位理论研究跨国公司为
什么在某国进行直接投资而非在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邓宁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的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缺乏解释力的方面。
二、维农(R·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 (中观分析,投资对贸易的替代)
• 1966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 (R..G.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 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出
率
J K
D
A*
O*
G
C
国际资本流动的要素禀赋理论:完全 竞争市场结构;资本的丰裕与否以及利率 差异,导致资本由丰富的国家流向资本稀 却的国家。
这一结果不符和当时国际直接投资的现实。
二战后,资本丰富的国家(发达国家)向国 外投资,主要是向资本丰富的国家投资。
一、垄断优势理论(微观分析)
1.提出背景: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论文:《一
• ③知识产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存在信息不对称, 造成市场的价格失灵;
• ④知识产品的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由于知 识产品的特点,它具有外溢效应,所以在外部市场上进行 转让可能造成产品外溢,造就模仿者。
知识产品的内部转让途径:
知识产品的内部转让是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来 实现的。内部转移价格是指母公司与子公 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时 所使用的价格,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有形 产品的转移价格,比如公司内部相互提供 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价格,二是 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比如技术使用费、 贷款利息、商标使用费、佣金、管理费能。
(2)内部化优势
即指企业将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在内部使用而 带来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为避开外部 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通过境外直接投资 方式,把所有权优势经过内部市场转移给 国外子公司,从而取得更多收益;
通过哪种交易途径取决于两种交易途径的成本。
• 内部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
资源成本: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将使市场分割为若干 独立的小市场,即内部市场,这些内部市场并不能实现资 源的最佳配置存在资源的浪费;
管理控制成本。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一个企业不能无 限的扩大,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会存在一个最优的规模。 突破这个规模就会引起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幅上升。这个规 模就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巴克利和卡森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内部贸 易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建立了内部化理论。
2.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随着产品形成的分工越来越多,企业要进行诸多 中间环节的生产,进行中间品交易。而且,中间 品可能是知识产品。
• 中间品交易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外部市场购买;
二是内部化自己生产(企业内部化跨越国界------跨国公司)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
麦克杜加尔
• 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
dQ 0 dK
lim d 2Q 0 K 0 dK 2
lim dQ K 0 dK
lim dQ 0 K dK
A
国
资
A
本
边
际
产 出 率
I
H B O
B
国
B*
资
本
F
边
际
E
产
海外生产阶段: 东道国作为生产基地
按照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维农认为,应首先 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 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 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 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 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 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 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 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 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 般为发展中国家。
四、内部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 和卡森(M.Casson)在1976年提出的。 1.提出理论的起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不断扩大。为什么 跨国公司不利用现存的世界市场同其他国 家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国际分工开展贸易, 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企 业的内部市场,利用内部贸易来配置资源 呢?
2.理论评价 维农的理论与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联
系: 维农的理论也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成果。 理论也有不少缺陷:
3.理论发展 (1) 维农(Vernon,1974)本身的修正: (2) 坦(Z·A·Tan,2002)理论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宏 观分析、贸易和投资互补)
赤松要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Wild Geese Flying Pattern)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