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现象总结

合集下载

关于“仇和现象”的思考(锋修改稿)

关于“仇和现象”的思考(锋修改稿)

关于“仇和现象”的思考所谓“仇和现象”,就是仇和在宿迁和昆明两任市委书记期间,因高调而强势推行全员招商引资、强制拆迁、教改医改市场化、铁腕改造城中村、高调治理污染、公布领导电话、撤换打瞌睡下属等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个性化”施政方式以及对某些体制局限的大胆挑战而一再引发的舆论关注和巨大争议。

媒体和社会大众对仇和个性化施政方式的评价褒贬不一,抛开对“仇和现象”的争论,结合日常工作,我认为仇和身上有“四种精神”值得学习:一是勇于开拓创新,解放思想不停步的精神。

仇和以“勇做改革的探索者、创新的引路人,想他人所不曾想,谋他人所不曾谋,为他人所不曾为”的开拓创新精神,引领了宿迁和昆明的思想大解放和大发展。

在仇和身上,充分体现了勇于开拓创新,解放思想不停步的时代精神。

学习研究“仇和现象”,我认为就是要学习其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既得利益所羁绊,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的胆识魄力,以解放的思想、超前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造性地推进自己分管的工作,自觉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

二是敢于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不松懈的精神。

仇和曾用半年时间把原来民居密集的地方变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曾在三天内办妥一个庞大的投资项目;曾在两周内将一个原本垃圾成堆的县城变得干净整洁;在昆明他又推行了“五办法”作风和5个倒逼拷问“一把手”措施,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在仇和身上,充分体现了敢于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不松懈的实干精神。

学习研究“仇和现象”,我认为就是要学习其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困难所绊、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工作韧劲,勇于直面现实,正视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一往无前,为开拓工作新局面敢于担当,百折不挠。

三是善于博学多识,因地制宜不盲从的精神。

仇和喜欢博览群书,仅萨米尔森的《经济学》中文版就看了7个版本,《世界通史》看了3个版本,《政府的革命》更是他的至爱,这些造就了他超人胆识和远见卓识。

仇和沭阳反腐案例分析报告

仇和沭阳反腐案例分析报告

仇和沭阳反腐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问题识别仇和初临沭阳的形势:一政治背景:卖官鬻爵盛行,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各种矛盾累积到使行政濒于瘫痪的状态,病入膏肓。

二经济背景:1、整个工商企业资不抵债普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历年累积财政赤字,连县委、县政府的办公经费也无法保证。

三民生背景:1、乡村非法宗教组织活动猖獗。

少数行政村甚至被一些非法宗教组织、封建宗族势力所控制。

2、人心的绝望。

1994年底,沭阳县被宣布“脱贫,是“注水”之后的“数字脱贫”,民众对政府已无信心。

3、干群关系严重恶化。

官员腐败,滥用司法,压迫百姓。

黑恶势力猖獗,甚至警匪一家。

迫使仇和进行反腐活动的因素:一公安腐败:1、“警匪一家”,公安局与黑恶势力沆瀣一气。

2、“台上台下两个公安”,台上是人民公安,台下是“流氓公安。

二卖官成风:1、前任县委书记黄登仁主政沭阳5年,以卖官著称。

2、推动的机构改革和人员调配总是遇到阻力。

3、人浮于事、机构膨胀的现状。

二案例问题分析反腐活动的困难性与复杂性:1、沭阳反腐既是以反腐为契机的领导机构的改革与清理,也是解决当地领导机构盘根错节矛盾的切入点与关键点。

2、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反对。

官官相护,甚至拉帮结派,导致一方面反腐工作难以开展,一方面反腐工作的机密性难以保护。

3、腐败涉及的官员人数多,范围广。

一旦一网打尽,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转。

4、得不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长期以来腐败的社会风气已让民众失去信心,特别是前任县委书记黄登仁刚上任反腐倡廉、不久后后卖官鬻爵的教训,使民众不敢再相信政府。

涉及的公共管理知识1、廉洁管理,腐败的危害性及其控制方法2、公共部门改革相关知识3、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三解决方案建议仇和采取的措施与策略1、理政先治吏,治安先治警。

整顿公安,铲除公安局长,重整治安,借此获得民心。

2、由纪委牵头,成立联合调查专案组。

联合小组单线联络只对纪检委书记负责,并且联合小组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办公,调查秘密进行。

仇和落马-和谁有仇

仇和落马-和谁有仇

仇和落马,和谁有仇他是改革强人,是政坛能吏,是官场明星,也是落马的省委副书记。

他就是仇和。

一个标签繁多的争议官员。

我所在报馆,先后三次报道他,有人甚至说其中一篇文章,把他推向了更高的政治舞台;我还去过沭阳县,这是仇和仕途的一个重要起点。

高官频频落马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是距离你极近的,近得让人一时半会接受不了。

仇和的落马,就是如此。

因为近,不免有更多的感触。

回头看仇和仕途的起落,正是中国特色政治的一个样本。

正职就折腾,副职就消停观察仇和的仕途,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沭阳县委书记,折腾;任宿迁市委书记,折腾;任江苏副省长,安静;昆明市委书记,折腾,云南副书记,又安静了。

仇和名满天下的几次改革,都是在当一把手,担任副职时则相对消停。

媒体曾这么报道仇和担任县委书记时的反腐:仇和从外县调入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长;媒体还这么报道他的改革:任宿迁市委书记期间,他卖学校、卖医院,“一卖到底”。

这就是中国现实中的一把手,虽然级别不高,但人权财权全部集中在一人手中,可以随意调配干部,还可以随意给经济发展定方向,几乎是全才。

当县委书记时,改革遇到争议,他说,“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当副省长时,太湖爆发蓝藻危机,水利厅一名副厅长的意见与他不一样,总结发言时仇和的态度却变了,采用了副厅长的说法,“你们才是这方面的专家,言必称‘请教’。

”当了昆明市委书记后,仇和又变强了,“只要50%同意,我就干了;如果有80%觉得可以干,我觉得势头已过,没有干的必要了。

”当一把手,不管是对老百姓还是对手下官员,仇和都很“仇”,变成副职后,他就变“和”了。

可见,仇和的“仇与和”不是随着阅历改变而变的,而是与权力大小直接相关。

当一把手,权力大,想干就干,想怎么干怎么干,既不管支持的人是多是少,也不管是违法还是不违法。

打着“为公改革”旗号的铁腕强人仇和作为一个地方官,被广为人知与改革有关。

无论是任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委书记还是昆明市委书记,他都不断在“改革”。

读仇和十年的个人体会

读仇和十年的个人体会

读仇和十年的个人体会读完《政道-仇和十年》,我的感受是:仇和是一个在非常时期,执行了非常手段,取得了非常成就的非常之人。

对我自己,就是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要有勇于承受压力坚韧的品格,要有新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只要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再大的困难都愿意去战胜。

从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到宿迁市市长,十年时间,仇和以超常规手段,开创了中国体制改革的六个第一:第一个实行干部公推公选制度;第一个推行乡镇乡党委书记直选制度;第一个实施小城镇改造;第一个推出“限桌令”约束”人情消费”;第一个动员全民招商;第一个把医院、学校进行民营化改造。

时代选择了仇和,仇和也顺应了时代。

仇和初到江苏宿迁沭阳任县委书记时,当时的沭阳是全国贫困县之一。

仇和面临的是经济发展非常困难,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官员贪污腐化非常严重,社会治安非常混乱的局面。

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随波逐流,继续在那个大染缸里面混一天算一天。

仅凭1995年他曾被选参加“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又参加中组部组织的高级人才研修班到哈佛大学学习这两张金字招牌,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仕途也将一马平川;第二种是选择做一个真正的实干家。

找到阻碍沭阳发展的原因,并对此进行大胆的改革。

当然,后者的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也是一条政治上“风险”较大的道路。

非常人的仇和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了风险、选择了后者。

在《政道――仇和十年》这本书里,仇和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最深刻:“大不了把沭阳当作我的政治生命的终点!”。

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壮,大有敢立潮头唱大风的男儿气魄,大有敢做弄潮第一人的无畏胆识。

我们就应该拥有勇于接受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拥有干大事的气魄。

自助者才能天助之,正人者需先正己。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去要求别人。

为改变干部工作作风,仇和以身作则,率先拿起扫把打扫清洁做义务劳动,其他的干部坐不住了纷纷主动打扫清洁,短时间内让沭阳由最脏的城市变成了卫生城市。

领导者案例分析-仇和

领导者案例分析-仇和

领导者案例分析-仇和关于仇和的案例分析1 "仇和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无论“仇和现象”涉及的内容如何,是仇和本身,还是对仇和进行评价的舆论现象,甚至是包括理论界的同类主张及其对策现象,或者是部分有之,或者是全部有之,但都是处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并体现着其不同方面的特征。

总体上看,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1 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还处在经济比较不发达阶段,决定着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或比较发达国家,不管提还是不提科学发展观,实践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经济赶超任务,因此就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关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因为那将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并目将付出极大的或较大的探索成本。

为此,不管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既模仿其理论,又模仿其体制,先前是模仿苏东国家,后来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

也许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成熟目有诸多模式可供借鉴之处,以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结果对西方的理论特别是经济理论产生了一定崇拜和盲从,自然也带入了一些“私有化”思潮,或者是“全盘”,或者是“部分”,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彻底地或半彻底地“卖国企、卖学校、卖医院”(简称“三卖”)举动,无论它们打着何种旗号,也无论人们相信与否。

1.2 特殊的文化创新土壤在中国土地上,种经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化,可是封建帝制的长期确立,权威的崇拜、科举取仕制的发明和独尊儒术制的形成,虽然对其帝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对其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却造成了一定阻碍作用。

否则,时至今日,我们也不会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大力提倡,更何况封建帝制的取消己有一段时间。

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文化传承土壤,才使得生于斯而长于斯的人们,面对西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模式,自然或不自然地采取了“拿来主义”态度,即使过去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过批判,也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加以批判,至于合理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发展,则显得比较苍白,就是有一些具有创新性思想的人做出了某种努力,在这种大潮面前也是于事无补。

读仇和有感

读仇和有感

读“仇和”有感“仇和”二字最初是从机关同事那听来,据其评论是一个改革者在十年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坎坷、责难和非议。

后来同事谈论的越来越多,闲暇之余,便拿起了办公桌上摆放长达1个月无人问津的《政道——仇和十年》,用不到3个晚上的时间,挑灯读完。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

一、敢拼精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只有在机关工作过的同志,尤其是公务员,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有过类似的矛盾,才能深切的了解到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下达、改革、创新,牵扯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何其庞大,是事关人心向背的大事,也是决定领导者政治生涯的大事。

仇和的十年,至始至终都是革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其当时的许多决策和变革,与现在政府所提出的“路、住、水、能、树,文、教、卫、保、富”十大民生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所不同的是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个政治环境和那个年代下的老百姓。

仇和在“转型中的中国”大背景下所受到的阻力是巨大的,所采用的手段也是曲折的,这也是现在对仇和现象争议最大的地方。

“缺点明显的英雄”、“令评论者左右为难的市委书记”。

我想,一个没有绯闻的名人不算是名人,同样,一个没有杂音,起不到社会发展风向标作用的领导不算是合格的领导。

二、从严治政精神自助者才能天助之,正人者需先正己。

但真要从严,治严,上下齐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仇和从1996年走马上任,通过将机关干部逼向书本、逼向基层、逼向社会、逼向市场,使沭阳干部就像打足气的皮球,一拍就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带领沭阳人民打起了翻身仗,靠的就是严。

方针的制定来之不易,但方针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更是难上加难。

执行力到现在也是管理学的热门话题。

仇和发明的“拉链式观摩”,体现的就是从严,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

官不正,则民不纯。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真正去为人民服务,否则都是空谈。

“天黑赶路,天亮进城”,“一个口号喊到底,执行起来不走样”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产生的。

三、求真务实精神仇和的一句座右铭“我会有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折不挠的毅力,我就是要拼了命干”。

解读仇和现象

解读仇和现象

解读仇和现象解读仇和现象一、仇和的领导方式、领导特点如何?答:(1) 以领导者对权力运用的方式为标准,领导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独裁式的领导,放任式的领导和民主式的领导。

以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行为态度为标准,领导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和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

(2)我个人认为仇和的领导方式还是以民主式为主,再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制度支持的基础上结合独裁式领导方式。

常言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代领导力理论大师保罗〃赫塞及其弟子也认为,领导方式不光要因人而异,还要因需而变,领导者首先要发现地区的共性,然后再根据被领导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的领导方式和行为。

仇和同志正是这种“情境领导”模型。

在他的执政过程中正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在民主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人格魅力、学识与经验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当地改革发展的新制度,特别是材料中他的秘书提到的一点“他博览群书,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文版就看了7个版本,《世界通史》看了3个版本,《政府的革命》更是他的至爱”,说明他的许多决策都是有理论基础的。

我国处与改革发展初期也正需要这样多元化管理模式(3)仇和的领导特点:1机关的决策制定由大家共同参与决定,领导者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起指导、统一、最后决策作用:他每做一项决策前,都是经过调查研究、经验借鉴、专家指导、吸收民意、舆论沟通、最后由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最终形成地方法规政策的民主决策施政的模式。

2他在领导过程中与人民群众、部署充分合作,水乳交融,没有距离感,发现过失是则先自我检讨,任何再去寻求造成过错的原因。

仇和刚到昆明上任是,就请新闻单位将有关昆明的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提供给他。

他提出“要负面的报道,看看我们做得不好或者不足,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他利用新年新闻媒体茶话会,请求各新闻媒体为昆明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这次茶话会上,本报记者将公开发表过的一篇批评报道当面交给仇和,他当即表示对法制日报的舆论监督表示感谢,不久就作出了批示。

_仇和现象_法治思维缺乏导致权力_任性_吴高庆

_仇和现象_法治思维缺乏导致权力_任性_吴高庆

检察日报/2015年/4月/14日/第007版阳光“仇和现象”:法治思维缺乏导致权力“任性”吴高庆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钱文杰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3月15日,全国两会闭幕,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代表却被中央纪委“留下”了。

这位曾经的“政治明星”和“最具争议书记”,也以接受组织调查的方式,再一次受到公众广泛关注。

“任性书记”出事是必然的历任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云南省昆明市委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仇和,曾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人物等多项殊荣,但在他的为官路上,争议始终不曾停歇。

一意孤行,大肆“拆建修”,使“春城”变“拆城”;给“全民招商”定指标,完不成的要接受降级撤职等处理……这一系列作为,给仇和赢来了“任性书记”的“雅号”。

仇和“任性书记”的称谓可谓是实至名归,盘点在其任职期间的些许往事可窥一二。

其一,新任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时,面对脏乱环境,勒令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充当“清洁工”。

仅凭其个人意志,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放下日常管理事务,投身环境整治工程,被人争议其“不抓工,不抓商,只抓四面光”。

决策中的民主参与原则、程序相应原则、依法决策原则等荡然无存。

其二,在一次招商引资会上,昆明市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而被仇和点名批评,之后仇和罔顾公务员法的明文规定,仅以此一点便勒令其辞职。

“瞌睡门”事件背后反映的是长官意志下干部处罚的随意、无度。

其三,仇和爱搞野蛮拆迁,并声称“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其20多年的仕途中,“拆建修”成为其政绩工程的重要手段。

他甚至为整改市容而强迫拆除居民防盗笼,强令公务员不带头就“回家”。

这种“改革要冒风险,稳定要付成本,发展要付代价”的背后,是对公民合法私权的暴力“强奸”,是“为人民服务”幌子下的公权滥用。

其四,在江苏宿迁任职时,推行医改、教改的全面私有化,要求公职人员离岗经商,“叛逆式”的改革虽然使宿迁经济大为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矛盾丛生。

评价仇和

评价仇和

仇和以前给我的印象只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政界“铁腕人物”,深入了解仇和.我总的看法是:仇和是一位清正廉洁、有胆有识、能力超群、政绩卓著的优秀地方领导干部,他在沐阳和宿迁的施政过程,是一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稳健有序社会转型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验;同时,我也认为,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审视,仇和也是当代中国“强人政治”在基层的缩影,他的某些做法也值得质疑。

首先,我认为仇和是一位难得的开拓型优秀地方领导干部,是一个具有鲜明施政特点、散发着强烈个性魅力的人物。

尽管该书呈现给我们的是蕴含丰富、层次多样的仇和,但我特别欣赏他以下几个闪光点:——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品行。

他始终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作为自己的座佑铭,时时告诫自己,并要求属下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作风上清廉,同时,他真正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体现了一个当代党员领导干部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

,仇和正是因为有一身正气,才敢于以一种改革者的姿态,向着一团和气的、堕气沉沉的沐阳官场发起挑战,才敢于严厉惩治贪污腐败行为。

正是在当今“腐败官员”前赴后继的社会氛围下,仇和这种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作风才弥足珍贵,令人称道。

——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风范。

仇和初到沐阳,为了端正党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仇和立下诺言:“凡是我仇和自己做不到的,决不要求你们做到;我做到的,你们也必须做到!”,在日后的工作中,他也确实履行了自己的铮铮诺言,领导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是神奇的!当仇和刚到沐阳上街扫雪的时候,人们认为那是领导在作秀,但仇和一马当先推车运垃圾的时候,人们认为那是表演加鼓劲,当仇和卷起裤管挖淤泥的时候,人们认为那是领导求变心切,当凡有重活总有仇和劳动的生身影时,人们终于心悦诚服。

在仇和的率先垂范下,短时间内让沭阳由最脏的城市变成了卫生城市。

他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了再去要求下属,真正发挥了领头雁和排头兵的作用。

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

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

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从公共政策价值平衡论的视角分析思考的逻辑思路:1、仇和事件(1)仇和事件的概况(2)对于仇和事件的不同看法与评论(3)本人的立场及原因2、仇和现象(争论的实质和尴尬)3、运用公共政策价值的理论来分析尴尬的实质,论证自身的看法一、关于仇和事件(一)仇和与仇和政绩1、个人简介仇和,男,1957年1月生,汉族,江苏滨海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

1982年1月至1984年11月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1984年11月至1986年4月省农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1986年4月至1990年9月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兼院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1990年9月至1992年12月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92年12月至1996年7月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1996年7月至1996年9月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1996年9月至1996年12月宿迁市副市长;1996年12月至2000年12月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2000年12月至2001年8月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宿迁市委书记;2002年1月起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十届省委委员,省十届人大代表。

2、仇和在宿迁推行的部分改革举措●1996年12月起仇和以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开始推行铁腕反腐。

●1998年宿迁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1999年宿迁沭阳县让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被《南方周末》报道;●2001年起宿迁推行教育事业改革,将学校推向市场变为民营;●2001年起宿迁市强力推进医改,将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2003年初起仇和在宿迁推行干部任用公推公选制度改革,成为江苏这一制度的发源地;●2004年7月宿迁推出勤廉公示制度,将党政主要干部资料在《宿迁日报》上公布,由群众提出问题,干部公开“述职述廉”;●2005年5月宿迁治理“人情宴”,将婚丧酒席限制为干部不超5桌,群众不超8桌,并因此处理多名干部;●仇和推行强制拆迁铁腕政策,并要求农民出义务工整治京杭运河航道,修筑河堤;●仇和通过企业垫资,要求公务员、教师借出工资等方式筹资来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关于仇和事件学者们的不同看法: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后,引发了主要由时评家为代表的争执,争执的两端是肯定和否定。

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

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

从仇和事件到仇和现象——从公共政策价值平衡论的视角分析思考的逻辑思路:1、仇和事件(1)仇和事件的概况(2)对于仇和事件的不同看法与评论(3)本人的立场及原因2、仇和现象(争论的实质和尴尬)3、运用公共政策价值的理论来分析尴尬的实质,论证自身的看法一、关于仇和事件(一)仇和与仇和政绩1、个人简介仇和,男,1957年1月生,汉族,江苏滨海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

1982年1月至1984年11月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1984年11月至1986年4月省农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1986年4月至1990年9月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兼院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1990年9月至1992年12月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92年12月至1996年7月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1996年7月至1996年9月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1996年9月至1996年12月宿迁市副市长;1996年12月至2000年12月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2000年12月至2001年8月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宿迁市委书记;2002年1月起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十届省委委员,省十届人大代表。

2、仇和在宿迁推行的部分改革举措●1996年12月起仇和以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开始推行铁腕反腐。

●1998年宿迁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1999年宿迁沭阳县让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被《南方周末》报道;●2001年起宿迁推行教育事业改革,将学校推向市场变为民营;●2001年起宿迁市强力推进医改,将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2003年初起仇和在宿迁推行干部任用公推公选制度改革,成为江苏这一制度的发源地;●2004年7月宿迁推出勤廉公示制度,将党政主要干部资料在《宿迁日报》上公布,由群众提出问题,干部公开“述职述廉”;●2005年5月宿迁治理“人情宴”,将婚丧酒席限制为干部不超5桌,群众不超8桌,并因此处理多名干部;●仇和推行强制拆迁铁腕政策,并要求农民出义务工整治京杭运河航道,修筑河堤;●仇和通过企业垫资,要求公务员、教师借出工资等方式筹资来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关于仇和事件学者们的不同看法: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后,引发了主要由时评家为代表的争执,争执的两端是肯定和否定。

仇和现象分析

仇和现象分析

法制与效率的悖论南京大学MPA0306175 唐向阳“仇和现象”是当今中国的一种独特现象,本质是以强权代替法律,以人治代替法治。

但从报道的情况看,这种强权经济在当地却取得了令人赞誉的城市建设业绩,属于高效率。

对于这样一种法制受到践踏,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现象,我们该作如何的思考。

一、发展经济不得践踏民主与法制在宿迁这个江苏经济最落后、也是最新的地级市,仇和认为在这样一个地所偏僻、思想保守、官贪民懒的地方不采取强权铁腕,则无法推进经济的发展。

他是明知其所为与现行法治理念不相容而为之,基本立足点在于:1、中国,要干成点事,不来点急风暴雨式的“铁腕”,不来点“吐个唾沫就是钉”式的强权,那是绝对干不成的。

民主是什么?民主无非是没完没了的开会、扯皮,民主就是贻误时机、什么也干不成的空谈。

2、凡事出自公心,是为了改变当地的贫穷面貌,是为了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自己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私利。

这样的想法使我们联想到湖南嘉禾拆迁事件。

嘉禾县的拆迁采取了极端行政措施,对涉及到的不肯拆迁人员,不仅房主本人面临被抓的危险,而且若有亲属在政府担任公职,也面临处分、撤职、辞退的境遇,导致夫妻离散、父子反目,惊动了三级政府,直至建设部成立联合调查组。

这与仇和有异曲同工之处,说明当今各级领导中有一批仇和式的人物。

嘉禾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以强权对付“刁民”,“我们这些人没有私利,是为你们过上好日子着想,是为了经济发展”应是他们的心声。

但为何这些现象的发生,会导致中央电视台的三次曝光、中央、省、市三级调查组的介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不满情绪?只能说,国家的法律和人民的权利不容侵犯,这是其一。

其二,仇和用强权推进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下去有无可能向独裁方向发展,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大权独揽,形成一言堂呢?我看是有可能的,当这种强权铁腕一次次成功后劲,对于其心理上的暗示、思想行为模式上的固化会产生强化作用,一旦这种人忘乎所以,老子天下第一,为所欲为,把为民谋利放在一边,完全会出现他在沭阳的前任黄登仁的腐败现象,给党和人民带来灾难。

关于仇和的案例分析

关于仇和的案例分析

"仇和现象”产生癿社会背景
特殊癿文化创 新土壤 特殊癿经济发 展阶段
背景
特殊癿国际政 治环境
"仇和现象”产生癿社会背景
1.1 特殊癿经济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还处在经济比较丌发达阶段,决定着我们癿主要仸务就是尽快赶赸西斱经济发达国家戒比较发达国家, 丌管提还是丌提科学发展观,实践中都会自觉戒丌自觉地执行经济赶赸仸务,因此就丌可能投入太多癿精力去关注 经济发展模式癿创新,因为那将冒着极大癿失贤风险,幵目将付出极大癿戒较大癿探索成本。为此,丌管是传统癿 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采取癿主要斱式就是模仺,既模仺其理论,又模仺其体制,先前 是模仺苏东国家,后来是模仺西斱发达国家。也许是西斱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成熟目有诸多模式可供借鉴乊处,以致 改革开放乊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结果对西斱癿理论特别是经济理论产生了一定崇拜和盲从,自然也带入了一些 “私有化”思潮,戒者是“全盘”,戒者是“部分”,在行劢上也就表现为彻底地戒半彻底地“卖国企、卖学校、 卖医院”(简称“三卖”)丼劢,无论它们打着何种旗号,也无论人们相信不否。 1.2 特殊癿文化创新土壤 在中国土地上,种经孕育了灿烂癿黄河文明和长江文化,可是封建帝制癿长期确立,权姕癿崇拜、科丼取仕制 癿发明和独尊儒术制癿形成,虽然对其帝制癿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丌过对其发展特别是文化癿发展却造成了一定 阷碍作用。否则,时至今日,我们也丌会对知识产权保护迚行大力提倡,更何况封建帝制癿取消己有一段时间。正 是由于这种包容有余而创新丌足癿文化传承土壤,才使得生于斯而长于斯癿人们,面对西斱较为先迚癿经济理论和 模式,自然戒丌自然地采取了“拿来主义”态度,即使过去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过批判,也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 加以批判,至于合理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发展,则显得比较苍白,就是有一些具有创新性思想癿人做出了某种努力, 在这种大潮面前也是于亊无补。 1.3 特殊癿国际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癿推行,是在特定癿国际政治环境下开始癿,一斱面是两极对抗趋于缓和,西斱发达戒比较发达国家 整体上暂时处于上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开始戒准备开始迚行改革;另一斱面是和平不发展己成为时代主题,国 际间癿交流不互劢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斱发达戒比较发达国家必然会把自己癿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文 化模式向那些正要改革癿国家迚行渗透,而后者由于没有更好癿理论和模式可供借鉴,既有癿理论和模式也己经出 了问题,丌是彻底走丌通,就是承担癿创新成本太大,因此也比较乐于接受前者那些理论和模式,包括经济理论和 模式。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丌可避克会出现俄罗斯癿“体兊疗法”现象和中国癿“仇和现象”以及衍生出癿“ 郎咸平现象”。

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

正是这一点,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按照 仇和的思路,从2001年始,宿迁全市337家幼儿 园、122家乡镇卫生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 以上医院已有9家完成改制。这一做法在当地掀起 轩然大波。 这是一场注定充满争议的改革:2003年7月12 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改制还是甩卖”为题, 对泗洪县幼儿园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9月 12日,还是《焦点访谈》,质问“学校改制苦了 谁”,对宿迁改革再次报道。
•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 他逼农民栽杨树,屋 前屋后,沟边渠边全 部种上,不少农民当 时反对,甚至用开水 去浇,现在杨树却成 了他们最大的财产, 宿迁现在办起了2300 多家木材厂,一个产 业已经形成。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 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曾任沭阳县主簿的清朝官员袁枚,他评价沭阳 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 说,“民风不正,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 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 树立县风。 一位官员,曾对仇和的治民之术作过分析, “有几件是他必抓之事,一是抓环境整治,二是抓 治安,三是抓来信来访。”
“一卖到底”
仇和几年的执政过程中,若论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 当属经济改革。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始的出售国有单 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 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 可谓“一卖到底”。
他甚至因此而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宿 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 入市场交易。”此话被媒体频频引用,至今 褒贬不一。
任职简历
1996年9月任宿迁市副市长 1996年12月任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 2000年12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2001年1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仇和现象.一代能官启示录doc

仇和现象.一代能官启示录doc

仇和现象”:一代“能官”启示录□高国兴实际上,仇和的影响力是在江苏宿迁奠定起来的,人们将其在宿迁工作的发展轨迹称之为“仇和现象”。

2007年9月,笔者有幸到江苏宿迁工作,目睹了宿迁的变化,体会了宿迁发展的速度,感受了干部群众对仇和的敬佩与怀念,因之觉得有必要将自己所知道的“仇和现象”报告给家乡的干部群众,促进黑龙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争说“仇和现象”:新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综合体仇和现象是以时任江苏省宿迁市副市长兼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命名的,由以仇和为首的宿迁领导集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以大项目为主体,以全民创业、全员招商为两翼,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发展为内容,以负面新闻为外在显象,以“民论”、“干论”为现象的思想特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主要推动手段,以招商引资为经济的发展突破口,以宿迁经济社会的后发快进为追求目标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种独特性现象。

涵盖时间自1996年仇和任宿迁市副市长兼沭阳县委书记开始,至仇和离开江苏省赴云南昆明工作为止。

现任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执政是仇和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既是仇和执政时期的重要领导成员(市长),而且在仇和履新任江苏省副省长后延续和深化了仇和的执政风格与理念。

他的“干论”的提出是在新形势下对仇和的“民论”的发展。

从外在看,仇和是以不断制造负面新闻而引起国人关注。

而实质上,他紧紧抓住宿迁落后地区问题实质,吸取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以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极其坚定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推进改革,实践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探索出了落后地区如何成功地实现“后发快进”新路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仇和现象具有经典意义,对于其他地方而言,仇和现象也具有示范意义。

仇和现象,既是新闻现象,也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对宿迁发挥出软实力的效应。

“仇和现象”面面观:一言难尽而句句精彩其一,正面的宿迁改革形象,负面的新闻制造仇和现象是以负面新闻引人关注为表象特征。

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卖直取忠、以直邀宠”从《政道:仇和十年》这本官场笔记中得悉了仇和的大名。

当时,大多数人对他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大胆进行国企改革这种雷厉风行、铁腕反腐的气魄心折不已。

“不谈人治与法治等大的方面,单从技术层面来讲,仇和的套路很一般。

你知道什么叫卖直取忠、以直邀宠吗?没事就去看看二十四史吧!”由于自身鲁钝和未遇名师的缘故,我对“卖直取忠、以直邀宠”这八个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大抵就模糊。

所以,我一直坚执的认为,父亲对仇和怀有“瑜亮情结”,出于强烈的嫉妒心理才出此言。

从《史记》和《明史》中找出和仇和“外在官箴”极为相似的两个人来,一个是张汤,一个是开济。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酷吏,在他这类人看来,忠诚与正直,已不再是什么必备的品质,而是可以用来取悦皇上,蒙骗百官的资本。

比如说张汤在审理淮南王谋反案的时候,涉及到两个胁从,其中一个叫伍被,还有一个人叫严助,这两个人要不要杀汉武帝是有犹豫的。

汉武帝的原意是说这两个参与谋反的人汉武帝想宽恕,但是张汤是坚决反对,张汤说伍被是淮南王谋反的主要参与者,严助是朝中的大臣去跟诸侯相勾结,如果这两个人不杀今后的人就没法管了。

一直跟汉武帝顶撞,最后顶到汉武帝让步,只好把这两个人杀了。

这个表面上看张汤是顶撞了汉武帝,但是张汤是越顶撞,汉武帝对他是越喜欢。

这就奇了怪了,为什么他越顶撞他越喜欢呢?张汤把汉武帝琢磨透了,这叫小骂大帮忙,因为他主张杀这两个人实际上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在这一点上他跟汉武帝根本利益一致。

所以他有时候顶撞一下,汉武帝反而觉得这个人正直,而且这个人敢于说话,可靠,反而更信任他。

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开济,史载其“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诺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

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这就看上去比仇和还要能干的多,最为震人心魄的是,开济执法不避权贵,宰杀了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在敢于“跟皇家利益集团叫板”这一点上,开济也比仇和大义凛然的多!然而大家如果因此就贸然认为他是一个恫鳏在抱、恩泽及驴的再世包公,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开济,恰是一个把死刑犯运作出狱,以换取钱财的巨贪,同时是一个渎乱人伦,役娶甥女,霸夺妹产的无耻小人!开济之所以敢跟做走私生意的当朝驸马对着干,除了他看准了当今吏治肃贪的大形势和主子爷的秉性之外,还在于他想进行一场可以让自己顷刻间誉满京华、青云直上的政治豪赌。

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多年前,曾经有过一部轰动一时的《新星》,那是改革开放之初为“政治明星”树立的一个标本。

这位作者因此也跻身先锋作家行列大红大紫过一阵,后来又热捧江湖骗子胡万林,也算够与时俱进了。

之后多年,随着改革家的层出不穷,大家纷纷“大胆地干”,“新星”式的明星标本似乎进入了寂寞期,遂使“文学失去轰动效应”。

这一情况直到仇和先生横空出世才有改变。

不过,前面的新星是艺术家的虚构,后面的则是活生生的真人。

不光在中国,连海外的媒体,特别是右翼媒体,都把仇和视为改革明星。

于是,我们就有了今天的话题,谈论“仇和现象”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改革明星,仇和自然会起着样板的作用。

奇怪的是,目前上上下下都在大张旗鼓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而实践上仇和的“招商引资新政”却大行其道,这未免使人感到困惑。

因此,“仇和现象”就值得关注。

仇和现象该怎样解读呢?根据仇和从宿迁到昆明施政之所为,以及他所受到的赞赏和追攀,窃以为至少具备如下三个特色:一,“仇和新政”体现了各级官员“招商引资”的天然的不动摇的强烈冲动。

“仇和新政”的最突出的特征是招商引资狂热。

“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第一政绩。

”昆明今年还将成立35个招商分局,派驻沿海地级以上城市招商。

此公在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时就因为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引发过起集体罢课。

官员全员“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对官员实行“层层分指标,级级抓考核,个个有任务,人人忙招商”的硬性分配,也出台相应的处罚和鼓励措施。

“奖要奖得让人心动,罚要罚得让人心痛”。

于是,全员招商,竞相优惠,资源环境、工人血汗、法律道德纷纷退居其次,成为牺牲。

于是,银行假资信、假工商假税额,假引资和假产值层出不穷,无奇不有。

于是,资本至高无上,资本狂热、资本迷信蔚为风气。

于是,“发展是硬道理”就是“GDP是硬道理”,就是“招商引资是硬道理”。

只要有了GDP,有了“资”,管他“姓社姓资”“性中姓外”,“你赚钱我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拿走利润,GDP留给你”,哪怕“再给洋人打工一百年”呢,“黑猫白猫”逮住GDP就是好猫,就是政绩!仇和招商引资热持久高烧不退具有普遍性。

“仇和现象” ---能人腐败问题分析

“仇和现象” ---能人腐败问题分析

“仇和现象” ---能人腐败问题分析读罢《法学》2006年第11期郭延军的《地方“一把手”应认真看待公民宪法权利——评秦中飞编发短信被拘案的起落》一文,心中不禁引起共鸣,深感“一把手”对于地方法治与公民权利保障的重要性。

可时隔不久,笔者又看到类似问题的探讨,但观点与立场却与郭延军的文章大相径庭。

2007年1月7日的《法制日报》用了整整两个版面(第7版、第8版)专题探讨了一个人物、一个现象,那就是“仇和”和“仇和现象”。

一份全国级别最高的法制类报纸用如此大的篇幅探讨这么一个问题,足见该报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两个版面的文字总体上还是肯定“仇和现象”的,例如:第7版的大标题是“‘仇和现象’启示录”,三个子标题分别是:“由‘潜’到‘显’仇和成为政绩规则标本”,“铁腕,执政者能力建设的生动诠释”,“异乎寻常的决策能力”;第8版的大标题是“仇和:在法律与政策之间舞蹈”,三个子标题分别是:“他是‘仇’吉诃德吗?”,“善于把握政策的红线”,“不从根本上突破法律底线”。

尤其是将仇和描述为“善于在政策与法律间长舒广袖、翩跹舞蹈的行家”的主题语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笔者认为,根据该报所列举的八个事例,仇和的许多行为明显违法,而不是所谓的在法律与政策之间舞蹈的行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做些分析。

1.关于“勒令5000干部做‘清洁工’”一事。

仇和上任沭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带来了争议。

上任当晚,他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4次踩到大便。

于是,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被仇和勒令充当“清洁工”,两周之后,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有其法定职责范围,如果说仇和通过沭阳县党委发出为全县环境卫生学雷锋做好事的号召,那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是靠个人命令去让5000多名干部搞清洁,则超出了县委书记的权限,县委书记无权强迫所属下级干部从事体力劳动,公务员也没有去当“清洁工”的义务,这不属于公务员的法定职责范围。

其实,这只不过反映出仇和的家长式的管理作风而已,完全不符合法治原则对公权力的基本要求,即权力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曝光小偷
1999年宿迁沭阳县让有小偷小摸等行为 的人,在电视上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 忏悔”,被《南方周末》报道。 该报曾记录过这样的画面:一个男青年 耷拉着脑袋念手中的纸条:“我是扎下乡 胡道口村的胡道江,22岁。今年夏天,我 伙同他人调戏女青年,做了对不起全县人 民的事。我现在向全县人民低头认罪,保 证改邪归正,再也不给沭阳人民丢脸了。”
任职简历
1996年9月任宿迁市副市长 1996年12月任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 2000年12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2001年1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1年2月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1年8月任宿迁市委书记
2002年1月任宿迁市委书记、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年1月20日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2007年12月24日调任云南省省委常委、昆明市市委书记。
这场改革发端于仇和写作的1997年《元旦献 辞》,文中提到:“要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壮 大为市场主体;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为市场主 体。”第二天,报纸被贴到县政府大门口,鲜红的 墨水圈出几段,旁边写着:“仇和想走资本主义道 路”。 几个月后,沭阳全县工业企业除化肥厂外,331 家企业全部被勒令改制,仇和在会议上宣布:从今 之后,不准县乡政府再新办纯国有企业,现有企业 的改制原则是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甚 至全县所有机关单位的门面房,也全被仇和勒令拍 卖,“一个不准留,拿在手里出租,就有腐败的可 能。” 江苏的一位学者就曾这样评价,“各地搞改革, 也在出售国企,但像仇和这样,敢把医院和学校都 卖掉的书记,只怕不多见。
“一卖到底”
仇和几年的执政过程中,若论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 当属经济改革。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开始的出售国有单 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 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 可谓“一卖到底”。
他甚至因此而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宿 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 入市场交易。”此话被媒体频频引用,至今 褒贬不一。
抓信访
从沭阳县的统计来看,仇和在4年间, 一共亲自处理群众来信1.2万件,交办 9300件,这是一个惊人的工作量,基本上 承担起了信访办的功能。在升任宿迁市委 书记后,这一习惯同样保持,8年间,经 他批示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收到锦旗塞 满了一个大立柜,以至于后来有老百姓创 作了颂扬他的淮南大鼓词。


事实上,仇和对官员队伍的震慑,更大的举动是掀起了一场反 腐风暴。他面临的对手是前任县委书记黄登仁,此人主政沭阳5年, 以卖官著称,开发局只有6个编制,却配了7名领导;粮食局正副局长 多达16人,被讽喻为“书记处”、“干部局”。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俞敬忠曾在沭阳扶贫一年,愤然写下《沭阳卖官鬻爵盛行》的调 研报告。不过并未撼动黄登仁的地位,1996年宿迁建市,黄被调任 副市长。仇和从外县调入了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长,以粮食局长 叶志连案为突破口,在上任5个多月后,掌握了大量证据,随后与原 宿迁市委书记联袂到省纪委汇报案情。省纪委负责人拍案而起:“马 上开会,立案调查。” 成为经典镜头的,是此后审查黄登仁,接连 供出41人买官,说一个人,纪委马上派人去“请”。当天仇和正率官 员到各乡镇观摩,县纪委书记王益和拦下车队,到中巴车上一一找人。 这一幕震慑了所有官员,以致多年以后,沭阳官员仍在追问王益和, “当时是不是你和仇书记安排好的,演戏给我们看?” 那一年,沭阳县一共查处党员干部243人,其中副科级以上35人, 副处级以上7人。 沭阳1997年底,沭阳的一家小裁缝店挂出了这样一副对联:“求 天求地不如仇和,治脏治乱不如治安。”
这些巨大的改变,得益于一个人:
仇和
仇和简介
仇和(1957年1月 -),江苏滨海人,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82年参加工作。 大学文化,学士学位, 助理研究员职称。现 为云南省省委常委, 昆明市市委书记。
学习简历
1978.02—1982.01,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植物保护 专业学习 1985.09—1986.01,江苏省委党校首期县处级干部培训 班学习 1995.04—1995.12,参加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 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 2005.06—2005.09,参加中国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 班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 学院学习
“政绩工程”
沭阳全县在1996年前,只有黑色路面56公里,其中34 公里破损,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人称“汽车跳,沭 阳到”。 仇和发动的是一场“全民战争”,每个财政供养人员 扣除工资总额10%,每个农民出8个义务工,组成修路队, 在高峰时,扣款达到20%,甚至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也被 扣除10%用作交通建设。 就这样,3年后的沭阳创造了一个奇迹:黑色路424公 里、水泥路156公里、砂石路1680公里,分别是1996年底 的9倍、11倍和8.5倍,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以致 江苏省的一位省领导感慨:按常规方式,50年也办不了。

与此同时,沭阳人见识了更多的“仇和风 格”:一位副县长开会迟到,他抬腕看表,“你 迟到5分钟,站着听吧,站在门外听。”发展到后 来,在沭阳和宿迁开大会,每个与会的干部编号, 设迟到席。每次会后,通报迟到缺席者,并勒令 次日到纪委交检讨,罚款50—100元。 县公安局一位股长的儿子,到一位外地投资 者开的“健康游泳馆”游泳,之后不给钱,还将 老板揍了一顿。仇和接到投诉信后,将股长撤职, 在游泳馆门前设了一个治安亭,“管不好儿子, 你到那里去站岗,只要再出事,都是你的责任。” 这位股长半年后才官复原职。
官场中的“恶人”

在连续几次部署严打后,仇和却发现上午开会, 下午就有人通风报信,“治安的问题是警匪一家。” 在全县政法系统大会上,仇和这句话遭到公安局长 姜正成的当场顶撞:“这是对我们公安局的侮辱, 你要收回这句话,挽回影响。”“当着千多人的面 吵啊,”沭阳县一位干部后来告诉记者,“场面乱 作一团,仇和脸色铁青,说‘那让事实来证明,我 说的对不对’。” 1997年2月20日,姜正成被免去公安局长职务, 调县委政法委工作。新任局长王守明查出沭阳5年 来非正常保外就医、非法取保候审人员达1884人。 其后,沭阳一夜之间调动41个派出所长异地轮岗, 对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开追捕。仅1997年一年,全县就破获各 类刑事案件4656起。
强制拆迁
沭阳县城规划在1996年之前极为混乱,仇和进行了大范围 的拆迁,一部分是违章建筑,沭城重新规划的城区大约2/3。 当地的一位干部私下坦言:“仇和做事喜欢走极端,不重 过程,重结果,”他回忆当时拆迁的惨烈,“铲车、吊车开路, 公检法加上沭城居委会的干部,一共出动了300多人,居民限时 必须搬完,书啊、被子用被单一裹,都被老百姓甩到门外,当 时天下着雨,租板车的价格都涨到了40元一车。有个妇女的柜 子太大了,搬不出来,铲车上去了,轰,房子推倒了,埋在里 面,这个妇女一下就昏了过去。” “但不用强制力量行不行?”仇和后来这样问记者,“中国 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是压缩饼 干式的发展。” 在这场“强势发动、强行入轨”的“引导民风”过程中,仇 和承认“确实伤害了一些人”,但他又说,“放在当时大乱需 要大治的背景下,这样确实有效,老百姓也拥护。” 但在外界 的眼里,这种措施无疑是对人权的粗暴侵犯,而这个点子,恰 恰又出自从美国进修归来的仇和,因此更显怪异。
•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 他逼农民栽杨树,屋 前屋后,沟边渠边全 部种上,不少农民当 时反对,甚至用开水 去浇,现在杨树却成 了他们最大的财产, 宿迁现在办起了2300 多家木材厂,一个产 业已经形成。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 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曾任沭阳县主簿的清朝官员袁枚,他评价沭阳 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 说,“民风不正,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 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 树立县风。 一位官员,曾对仇和的治民之术作过分析, “有几件是他必抓之事,一是抓环境整治,二是抓 治安,三是抓来信来访。”
2008年11月30日 荣获“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 2009年6月27日 仇和获得了“十大中华经济英才”奖 2009年 仇和荣获影响中国改革30年改革之星称号 2009年12月22日 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创新模范人物 2009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
他被誉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他的施政历程,交织着他的个性特点、现实的政治体制和 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他是一个有留美经历的恢复高考制度之后 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农家孩子, 他还是一个性格倔强面孔复杂的官场中人。
正是这一点,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按照 仇和的思路,从2001年始,宿迁全市337家幼儿 园、122家乡镇卫生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 以上医院已有9家完成改制。这一做法在当地掀起 轩然大波。 这是一场注定充满争议的改革:2003年7月12 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改制还是甩卖”为题, 对泗洪县幼儿园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9月 12日,还是《焦点访谈》,质问“学校改制苦了 谁”,对宿迁改革再次报道。
仇和现象
宿迁的变化
过去,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宿迁市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 地方。这个1996年新建的地级市,历史太短,知名度太低, 而且太穷,在江苏这个富裕省份,宿迁排名倒数第一。 但这几年,宿迁市却连续被评为: 联合国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集体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中国创业之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6年该县财政收入1.2亿元,其中 3000万元是虚假数字 , 财政历年赤字 加欠发工资9150万元,而当年财政开 支2.6亿元,缺口巨大。 1997年以来,沭阳县超常规发展, 1998年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 人均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72.7%、 41.6%和40.4%。
在所有的“政绩工程”中,仇和从上任就开始推行的“小城镇建设” ,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攻击最多。 这项工程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改建为贴白磁砖的二层楼房,一 楼作商用,二楼作住宅。“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20%,用优 惠政策吸引20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哗然。 一幅漫画贴到县政府门口,画上的仇和,穿着短裤跨大步,结果裤裆 裂开了。更极端的说法是,“仇和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 来,往自己脸上贴金。”仇和当时决策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 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年至1999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城每 平方米建筑成本仅400多元,乡镇仅为250元。 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 了900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300多元。家住公园路17栋504室的 赵刚,拆迁后获利5万多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