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1)
浅谈广西壮、瑶、苗族少数民族服饰-服设131班-韦荣中
浅谈广西壮、瑶、苗族少数民族服饰-服设131班-韦荣中浅谈广西壮、瑶、苗族少数民族服饰学科:服装美学姓名:韦荣中学号: 201301909047专业班级:服装与服饰设计131班指导老师:蔡青2015年11月5号摘要对广西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广西除了汉族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
分别为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
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服饰印染图案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本文以服装美学角度简单分析了广西壮、瑶、苗族3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印染图案;服装美学引言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靠相,七分靠装,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会穿衣打扮的人更能体现美的关系。
本文目的主要探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章只诠释了广西11个少数民族内的壮、瑶、苗族3个少数民族服饰。
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让少数民族传统得到保留与继承。
绪论广西又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的八桂之地,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艺术风格独特、民族特点鲜明、浓厚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各民族悠久而博大的历史进程。
它记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是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象征,是历史的活化石。
一、壮族服饰1.壮族概述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全国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区。
据2006年1%人口抽查结果统计,壮族人口1518万,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人口30.8%,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主要聚居在桂西和桂中地区的南宁、柳州、崇左、白色、河池以及来宾6市。
靖西县是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达99.7%。
2.壮族男子服饰壮族男子服装,无论在款式、装饰还是色彩等方面,都比壮族女装简单很多,而且各区域的差别不大。
壮族男子服饰图(图片源于百度)3.壮族女装服饰广西壮族占全国壮族的90%,服饰多样。
瑶族服饰特点精讲
——瑶族
瑶 族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 要从事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 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壮族。据2007 年统计,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 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 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 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其余分散在贺县、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 融水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三)传承民族历史 以衣饰服装保持民族历史,这不仅瑶族有,其他 民族亦有。以这种特殊方式传承历史,更具有永久的 意义。当人们了解瑶族以龙犬为图腾的历史时,从其 部分服饰特征就能明了。瑶族人刻意把世间即将遗忘 或失传的历史故事,通过形象构思,以服饰为媒介使 之得以保存并流芳百世,不仅是保存历史的一种极好 方法,也为民族之间辨别设置了独特的服饰标志。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红 瑶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茶山瑶
茶山瑶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 自治县的中、北部和金秀河两岸 的村落。茶山瑶通常着短上衣, 男服是对襟补扣,女服无扣佑花 边,穿时以右襟压左襟,用腰带 系稳,有的地区则是大衣襟,类 似汉族姊妹装。男女裤子特别, 裤腿较宽,男裤长,女裤过膝, 另有脚套;老人都穿龙头绣花鞋。 茶山瑶服饰的衣料花色较简单, 只有白、蓝、黑三色。春夏多着 蓝、白色上衣,秋冬则穿黑色衣 服。裤子均为黑色。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山子瑶
山子瑶,一个能歌善舞的瑶族支系, 广泛分别于广西大瑶山区、十万大 山等地。 山子瑶一般都穿大领对襟,用黑、 紫色布制成。着长裤,饰品有头钗、 头钉、头针、耳环、颈圈、烟盒等。 妇女服装多有挑花、刺绣,特别是 头巾和领巾。 山子瑶的服饰大体上比较红艳。头 饰是十来块黑底绣布依次叠放而上, 前边露出大红的绣花。圆形顶箍之 下,是红的毛线缠绕,背后插着带 有坠链的银簪。山子瑶妇女发髻盘 于头顶,盖上一个银制头冠,用红 绒线缠住,再覆处一方绣花头巾, 缀以五色彩珠。山子瑶衣服有寸来 高的绣花立领,前襟有别于其它瑶 服,是如旗袍似的两个扣子之后斜 到腋下。最绚丽的是腰带,白的、 红的,罗裙之上缠一条,在背后打 结参差坠下,带尾丝绦串珠留穗, 走起路来飘摇摆动。
瑶族服饰研究
瑶族服饰研究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广东瑶族博物馆郑灶芬 513300概述: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文献记载“东夷”为黄帝后裔,、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古代东方“九黎”,又称“东夷”,瑶族属“九夷”中的一支,是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瑶族历史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瑶族服饰五彩斑斓。
瑶族民间文献记载瑶族为伏羲氏后裔(武商)盘王与帝女之后。
瑶族服饰随着中国古代各王朝的更替、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瑶族服饰在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瑶族服饰在瑶族中每一个支系、每一个区域都独具特色瑶族服饰于2006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瑶族子孙,该如何解读祖先留在服饰上的密码,现以上述瑶族服饰为例,分享个人对瑶族服饰的考察结果和观点,亟待专家批评指正错漏和不足。
关键词:瑶族身份染织技术瑶族服饰发展脉络现代瑶族服饰一、瑶族在史前的身份史上英雄人物舜,为东方东夷之人。
孔子孟子记载“夷”是商时“九夷”。
夷,最早这个字出现在甲骨文,古代的夷,他称是指人;瑶族《梅山图》“午商庚子出盘王”,“午商”即“南商(早商)”,瑶族民间文献记载盘王为德高望重之人。
盘王与帝女合婚,着商王朝礼服举行婚礼,为国婿。
盘王子孙称“我”为“夷(一音)”。
瑶语“夷”与“优”谐音,瑶人自称为“夷勉(冕)”、“优勉(冕)”,解意为夷人与着冕服的黄帝后裔,即现代瑶族勉瑶,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夷人和王室家族的优秀文化(德礼、语言、服饰)。
隋唐至明清近1300年,赣南、湘南、粤西、粤北有大量勉瑶外迁甚至远徙国外。
粤北甚称“世界过山瑶(勉瑶)之乡”,是多数勉瑶最后的祖地。
“凤凰”,瑶语称为金鸡。
金鸡岭,坐落于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即粤北乐昌县,为广东八大景点之一,是县城内至高美景。
“金鸡”尺寸20.8*8.4*3.8米,由三块红岩石天然堆叠而成,似雄鸡似凤凰,昂首北望,引颈欲啼,栩栩如生,瑶族女盛装大头盖与“金鸡”及其相似。
瑶族服饰
女子服饰
女子头饰
瑶族女子头饰,有宝塔式、飞檐夗、凤头式、平顶式、 帄船式、囿筒式等等。宝塔式癿头饰,高一尺许,用 十几块丌吋颜色癿毛巾折叠而成,幵用丝线和五色珠 子加以装饰。主要流行于广西贺州瑶族地区。飞檐式 癿头饰,是用三块月牙型 癿银牌置于头巾上,围巾后 方还悬挂着一块洁白癿手帕。这是广西金秀瑶山拉珈 瑶特有癿风姿。凤头式癿头饰,是以木制帽癿框架分 上下两个部分,下一部分是用囿木挖成瓜皮帽癿形状 ,其上支着一根支杆,支杆上安一像凤头式癿平板, 平板上覆盖着一绣花帕,在绣花帕癿后沿垂着若干股 红、黑色癿长条棉线垂至后腰,形似凤尾,古色古香 。这种头饰流行于广西临桂县宛田瑶寨。
夗彩夗姿癿头饰
精湛癿蓝靛印染
绣上夗神癿服饰
多彩多姿的头饰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了夗姿 夗彩癿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 “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癿戴竹 箭,有癿竖顶板,有癿戴尖帽,有癿戴 竹壳。广西贺州癿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癿 塔形帽子,颇为壮观。湖南瑶族癿女子 以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 以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癿斗篷罩 在上面,避风遮阳,清秀大方,犹如 “学士帽”,又似宫妃绣冠,婚后则取 下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开始新癿生 活。
女子上身服饰
• 女子上身服饰,一般是无领,无扣胸开对襟或开右对襟, 捆腰带。在对襟两旁和袖口绣有花边或镶彩色布带。在上 衣其他部分癿装饰,因地区或支系癿丌吋各呈异彩。有癿 披披肩,胸挂银牌或吊一束红绒线;有癿从脖子至胸两旁 癿对襟处,以一大红绒线加以装饰;有癿胸前围围裙,上 衣癿背后绣(或印)一方形图案等等。
女子腿饰
• 女子腿饰,瑶族妇女癿腿饰颇考究。凡穿短裤或穿裙者, 均捆绑带。绑带一般都绣有自己喜爱癿花纹图案。也有癿 以红丝线等加以装饰。带既可以护腿,又是一种装饰品。
瑶族服饰
3.
木了花长青部 蜡颈 支, 河大瑶分因
柄主腰裤色戴 染部 银包 口山、三头
瑶要带,上多 挑戴 簪头 红一河种饰
、的。外衣个 花大 。时 头带口不色
,
。
•
红 头 瑶 和 花 头
• • •
A”
织白的服字头风有的 腿长斜子 作人花瑶 锦、蓝装形饰格穿; ,衫襟服 出民,族 、黑靛均、特独长有妇 朴,、装瑶 了以有人 蜡五印用“点特衫穿女 实配琵以族 驰娴蜡民 染种染自飞更,配圆服 无长琶青各 名熟染精 等,技染燕为整裤领饰 华短襟蓝支 国的、于 工服术的”突幅的短有 。不短色系 内蓝针蓝 艺饰。土形出图。衣穿 一衣为服 外靛线靛 。制色布等,案瑶,大 裤为基饰 的印折印
瑶服饰,(3)广西桂平盘瑶服
饰,(4)广西金秀盘瑶服饰,
(5)广西贺县盘瑶服饰(6)花
瑶服饰
2男子服
饰(I)广西融水花瑶(2)排
瑶服饰 妇女服饰:蓝靛
瑶服饰,广西百色、耶坡蓝
靛瑶服饰,红头瑶和花头瑶
服饰
1.
4.
l
2.
葫城的板瑶、全州的东山瑶等。瑶族支系的眼饰,其他还有广西田林的瑶族支系繁多。吸饰纷呈,这里只讲述系长围裙,上有挑花和蜡染图案;围织外罩一件有挑花背饰的贯头衣;着青色银圈,银圈上佩戴鸡形银饰于胸前。穿长发挽髻并插三根银簪于头顶,颈青裤瑶妇女服饰百槽裙,小不同的蛋五个银圈,手戴镊钏,下着无领无扣右衽衣,背披蜡染挑花背牌,上 穿 青 色将 正 方 形 图 案 包 在 头 部 前 方 , 再 插 上 一青 布 色 头 , 包 头 布 上 绣 正 方 形 图 案瑶 花 头 瑶 长 袍 瑶 妇 女 服 饰尖 状 红 头 瑶 , 圆 筒 状 红 头 瑶 ,红 头 瑶 。 花 头 瑶 居 住 在 广 西 上 思 县 十 万同 的 头 饰 , 即 尖 状 红 头 瑶 、 圆 筒 壮 红 头彩 为 红 色 而 得 名 “ 红 头 瑶 ” 。 红 头 瑶 又红 头 瑶 居 住 在 云 南 的 金 平 、 河 口 等 县 ,
瑶族服饰
• 衣服胸前缀横排着的四个银牌和 上中下三排用红线和红、黄、自 黑边的蓝披肩,上面饰有黑色珠 串和红丝穗;腰束七条锦带,系 蓝边黑地绣花小围裙,腰后系一 条红线联成的腰裙:下着裤脚有 宽花边的织锦裤,全身形成黑色 与红、黄相配的对比强烈的色调, 非常艳丽。
坳瑶男子头缠蓝、白花 纹的头巾,身穿无扣交领对 襟黑布衣,束白色绣花腰带; 下穿黑色长裤。
• 关于坳瑶妇女的头饰有一个传说:瑶 族始租盘弧上山打猎时被羚羊撞下山身亡, 其妻悲伤痛苦,将竹笋壳折成帽子戴在头 上以示戴孝。此后坳瑶妇女盛装时必戴竹 壳帽跳黄泥鼓舞,唱盘王歌,以示缅怀始 祖。
花蓝瑶、布努瑶服饰
• 广西金秀圣堂山的妇女黑色上衣的后背挑 绣有三组美丽的花纹,两袖镶饰黄、红邑 调的瑶锦,显得富丽堂皇.故称为“花蓝 瑶”。花蓝瑶、布努瑶均属布努语支系, 主要生活在广西都安.巴马、上林及云南 的富林等地。
坳瑶女子长发盘于头顶, 用竹笋壳做成的梯形竹帽 戴在头上,盛装时在竹笋 壳帽四周插上五枚银簪, 两侧缠绕上银链,并将铲 形的银板插入额前发 中.上身穿交领对襟中长 的黑布衣,衣襟饰有红边 和绣有卷 草图案,下穿黑色短裤, 小腿套腿套:系腰的白布 带上还要用瑶锦带扎紧, 戴多个项圈和银链。
坳瑶妇女
•
.妇女服饰 盘瑶居住地区广阔,各地服饰不尽相 同,但服饰色彩较一致,部是蓝靛染成的 青黑色.上面饰以红色织绣或绒球,所包 头帕,不管是圆盘状还是尖头状,大多也 是红、黄女与广西田林盘瑶服饰比较接近,只是头部的 黑头帷顿着一个方向缠绕,不交叉成人字形,外层缠花瑶锦。 胸部的装饰与前者相似,一串缄球镶饰在前胸织绣图案的四 周。所着长裤用瑶锦制成,大髓至膝还裹上层层瑶锦,真是 锦上添花,分外富丽。
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
瑶族服饰
贺州瑶族服饰内容描述无标题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市有瑶族26万余人,占中国瑶族人口十分之一。
史籍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贺州就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具有鲜明瑶族特征的贺州瑶族服饰,在整个中国瑶族服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贺州瑶族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发掘、抢救、保护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贺州瑶族服饰分为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以头饰区分就分为尖头、平头、包帕三类七种之多,象尖头就分为塔式、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有包锦、缠纱二种;包帕分为单帕、重帕;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用其独特的图案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大量动物纹饰和植物花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人形纹及“万”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中国的道、佛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
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的特定地位。
贺州瑶族服饰保护项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瑶族聚居地普及推广瑶族服饰文化,培养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
基本内容无标题贺州瑶族的服饰样式之多,装束之奇特,同一支系而又服饰各异,为国内其他瑶族地区之少见。
据普查统计,按支系分为三大类,即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过山瑶服饰,而过山瑶服饰最为复杂,以妇女头饰为例,分为尖头、平头和包帕三类七种。
其中尖头类分为塔形、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分为包锦平头和缠纱平头;包帕分为单帕和重帕。
土瑶,自称“阴地棉”,人口7000余人,居住在八步区沙田、鹅塘两镇的明梅、大明、槽碓、金竹、新民、狮东等村的24条山冲,定居贺州近600年,属于瑶族中较原始的支系,保持着独特的习俗和社会结构。
女子穿黑色长衣,旧时穿紧身短裤,裤脚绣有图案,扎毛巾以作脚绑。
女子头饰用桐木皮制成,木帽上覆盖的毛巾上绣有情人的情歌。
描写瑶族的服饰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瑶族的服饰的句子唯美(篇一)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传统到现代,瑶族的服饰一直以其绚丽多彩、独特华美而闻名。
以下是描写瑶族的服饰的唯美句子:1. 瑶族的服饰如彩虹般绚丽多彩,仿佛带来了世界的各种色彩。
2. 细腻雕花的刺绣,让瑶族的服饰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3. 瑶族女性的长裙缀满了五彩斑斓的花卉图案,如同仙境中的梦幻之花。
4. 缤纷的丝带流下,点缀在瑶族女性的长发上,仿佛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的象征。
5. 瑶族男性的服饰注重细节的装饰,绣花图案细腻而精致。
6. 瑶族男性穿着华丽的盔甲,衣着束腰,英勇的身姿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
7. 瑶族的服饰充满了原始与现代的融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尚的追求。
8. 纤巧的银饰镶嵌在瑶族女性的颈项和手腕上,使她们更加婉约而动人。
9. 瑶族女性用五彩丝线编制出精美的发饰,点缀在乌黑的长发间,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朵。
10. 瑶族的服饰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1. 瑶族的服饰仿佛撒满了星辰,闪烁的亮点让人无法移开目光。
12. 瑶族服饰中的丝绸细腻如水,轻盈的触感仿佛轻拂过皮肤。
13. 瑶族女性的服饰展现了她们柔美而坚韧的内心,既温柔又不失自信。
14. 金色的装饰点缀在瑶族女性的发饰上,如同耀眼的日光,散发着温暖与光芒。
15. 瑶族的服饰是一幅幅绘画,画出了他们对自然与宇宙的崇拜。
16. 瑶族男性的服饰精致而大方,体现出他们的勇敢与无畏。
17. 瑶族女性的长裙仿佛是织就的一幅彩虹,波光粼粼,美得惊艳。
18. 瑶族的服饰带着浓郁的传统气息,为他们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19. 瑶族服饰中的花纹图案犹如神秘的符文,记录着他们的历史传承。
20. 瑶族女性的服饰是缀满了花朵和羽毛,如同天使的翅膀,飘动在风中。
21. 瑶族的服饰呈现出一种神秘与奇幻之美,如同仙境中的精灵。
22. 瑶族色彩斑斓的服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美得让人陶醉。
十分具有特色的茶山瑶服饰(金秀瑶族五个瑶族支系服饰)
十分具有特色的茶山瑶服饰(金秀瑶族五个瑶族支系
服饰)
“金秀5个瑶族支系文化语言各不相同,各种服饰有36种之多,各具特色。
”一整套由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组成的红、黑、蓝、绿、白五色瑶服,配上精美的银饰佩挂,衣、褂、襟、裙、头帕还有腰带、挎包,刺绣上各种精美的图案,有花、鸟、虫、鱼,还有生肖动物,日、月、星、云……无声地表述瑶族丰富的文化。
不论是价值数万元的“百褶裙”,还是靛青染成的层层叠叠的裙面,每一套瑶服都像是一本用感性和诗意写就的书。
针线为笔,布料为纸,向人们讲述着瑶族灿烂的文化和缠绵美丽的故事……
“金秀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
5个瑶族支系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各有3到5套各具特色的服饰,品种众多。
”
瑶人“衣刺绣、亦古雅”。
瑶服是用自织土布作料,染成深浅不一的靛色,折叠后用针线在裙头处串缀而成。
全手工缝制,耗时很长,工序复杂,尤其是花蓝瑶、盘瑶服饰,没有半年以上时间是缝制不出
来的。
瑶服以便于攀登和行走为主,裤裙短窄轻薄,不讲究鞋袜,注重护腿、包头等,这些都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瑶服上都绣有反映各自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和独特宗教、社会意义的绣花纹样,无不向人们展示着本族群的特征及情感符号。
由于时代的发展,让人引以为傲的瑶族服饰上的刺绣,将瑶族民间传说故事、图腾等惟妙惟肖地绣在衣服上的工艺,面临失传危机。
庆幸的是,现在金秀县相关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瑶族服饰展、历史资料造册、培养传承人、扶持民间瑶服作坊等手段,对有关瑶族服饰的资料和实物做了各类保护性工作。
瑶族服饰特点分析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红 瑶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茶山瑶
茶山瑶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 自治县的中、北部和金秀河两岸 的村落。茶山瑶通常着短上衣, 男服是对襟补扣,女服无扣佑花 边,穿时以右襟压左襟,用腰带 系稳,有的地区则是大衣襟,类 似汉族姊妹装。男女裤子特别, 裤腿较宽,男裤长,女裤过膝, 另有脚套;老人都穿龙头绣花鞋。 茶山瑶服饰的衣料花色较简单, 只有白、蓝、黑三色。春夏多着 蓝、白色上衣,秋冬则穿黑色衣 服。裤子均为黑色。
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二)反映社会地位 瑶族社会贫富的身份,能从衣着一望而知,贫者 衣裳单薄陈旧,富者衣饰光鲜厚实;至于身份地位, 主要是指在瑶山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据凌锡华的 《连山县志》载;“受簶者,得衣朱衣,髻缠朱 布,。。。其妻亦以红为髻笠”。婚嫁喜庆日,穿红 衣红裙者,一定是新娘子;在宗教仪式上,穿红袍的 人,一定是宗教主事者先生公或色公;披红挂彩的人, 一定经过了授法名仪式;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下,衣饰 可以体现其特殊的身份地位 。
瑶族服饰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 土布制作。瑶族妇女善于刺 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 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 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 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 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 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 着大裤脚长裤。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广西瑶族服饰特色
——白裤瑶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装和夏 装。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 挂衣。挂衣没有衣袖,面前一 块,背后一块,两边肩上各用 1 0厘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 没有扣子,全是敞开,不穿内 衣。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 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数 图案都象一块方印,意即瑶王 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的心中。 她们下装全是褶裙,长至膝盖, 用丝线绣上层层花边,甚是漂 亮。 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不是 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 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
瑶族服饰
瑶族【民族概述】瑶族,现有人口200多万。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瑶族以其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和文化独特而为世人所瞩目。
瑶族是一个山居民族,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
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五岭、十万大山、都阳山、雪峰山、罗霄山、六韶山、哀牢山等山脉横亘其境,山峦起伏,千溪万涧,纵横交错,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山麓陡坡。
大多数的瑶族集散在两广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建立村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
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
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
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
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也有图腾崇拜;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
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
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你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
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长及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瑶旗还是跨境民族,近年分布远及姜、欧等国。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
一、瑶族服饰发展概述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从黄帝时期的黎”到尧舜时期的“三苗族群”以及先秦时期的“荆均与瑶族有着渊源。
《梁书张瓒传称瑶族先五色衣》,“衣裳斑斓”。
自北朝时期出现“奠德”族称,这标志着瑶族作为单一民族实体逐渐形成。
关于瑶族服饰《隋书地理志》记载:其男子但著白布棒衫,更无巾柠,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无鞋脐。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有一段是写“瑶斑布”的,记载了瑶族蜡染的工艺及成就: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释板,取布投诸蓝中。
布既受蓝,煮布以去其蜡,故能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该书还记载了当时瑶族的服饰,其男子“椎髻I临头,跣足带械,或袒裸,或鹑结,或斑布袍裤,或白布巾。
其酋Ⅲ情布紫袍。
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窜,惟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
明代瑶族织锦已极精美,在《赤雅》卷上所述当时瑶族的贵族用锦缎有“凤裘蝶绡”,“凤裘,由白帅绿舍凤毛所织,色久愈鲜.日之避寒。
蝶绡,冰蚕所珥,织作蝶纹,服之避暑”,瑶族谚语“凤裘无冬,蝶绡无夏”。
瑶锦中还有“鹅头锦,花蕊锦、蛇濡锦簇蝶锦以熟金为之”。
从这些以“凤毛”、“冰蚕”、“熟金”为材料的织锦中可见当时瑶衣质地之纯良,做工之考究,刺绣之华美。
古籍这样记载当时瑶人贵妇的头饰“髻有英蓉,有望仙,有怀人,有双龙,有孤凤,有浓春,有散夏.有奥依,有万叠愁,有急手妆;其下者有椎髻,有垂鞭,有盘蛇,有鹿角”,其花样之繁多,令人叹为耻。
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对瑶旗各支系服饰作了详细的记载:“灵川县六都多瑶,自谓盘古之裔。
服青布短褐,樗不被糖,衣领绣花,以镶红绿为沿。
(罗城通道镇板瑶)男衣黑衣,妇人左衽,裙有五色,系古铜钱,步乎示有声。
《天阿)男子蓄发挽髻,裹以花布,妇人以长带束额,耳戴大圈。
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
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学年论文题目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作者李冬姣所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10级文化产业管理指导老师赵玲霞职称助教写作时间2012年9月目录摘要 (1)一、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内涵 (1)(一)瑶族传统服饰 (1)(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及其特色 (2)1.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 (3)2.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特色 (6)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一)发展现状 (7)(二)存在问题 (8)三、原因分析 (9)四、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对策 (9)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摘要: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 它的历史流变, 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
瑶族民间传统服饰工艺主要有纺织、染色、刺绣、织锦等。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族服饰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现在这种工艺已经频临失传。
瑶族的服饰工艺是承载瑶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表述。
因此继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成为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瑶族,服饰工艺,保护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在观看了我国京剧演出之后说:“这些服饰,表现了一定的民族的、历史的、人民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丰富多彩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特征。
”瑶族服饰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时代的产物,服饰艺术是在历史的延续性和本土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其艺术风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规定性,其形式的历史也是呈动动发展规律的。
原始而古老的瑶族服饰在不断地融合与变异中发展,形成绚丽多彩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语言,它就像是一块璞玉深埋的历史的尘埃里,充满古朴自然之美。
[ 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族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许多本民族的风俗也逐渐被遗忘了。
随之而来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的传承频临失传。
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瑶族传统服饰工艺进行传承与开发,是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瑶族服饰文化与饮食习惯
瑶族服饰
具体特点:
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 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过去 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 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 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 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 “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 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 彩、款式之丰富。
一、瑶族服饰文化
二、瑶族的饮食习惯
制作人: tsg.Machel
第一、瑶族的服饰文化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 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 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 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 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 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 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 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 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 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瑶族的饮食习惯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 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 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 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 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 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 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 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 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 筒盛放饮时对水。
红瑶
头饰文化:多彩多姿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了多姿多 彩的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 “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 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 颇为壮观。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 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花帕包裹呈梯 形,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 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又似宫妃绣 冠,婚后则取下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 开始新的生活。
蓝靛瑶的服饰
绣上多神的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村寨
• 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山区气候潮湿寒冷,故 住房多低矮无窗。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 。村寨距耕地亦相距甚远,故每家在耕地处又建有田房,规模与村内住房大体 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农闲住村,农忙住田房,粮食大部分堆 放在田房内。
八、布努瑶服饰
1、河池布努瑶服饰 黑色右衽短衣,襟口、底摆、袖口有刺绣花 边,胸前挂多个半月形银项圈并系响铃、丝穗、 银牌;下着黑色百褶裙,群内穿长裤。各地头饰 差别较大。
巴马布努瑶
都安、大化瑶族服饰
东兰布努瑶
2、百色布努瑶
黑色上衣下裙式样,上衣韦立领右衽短衣,立领、襟边、底 摆、袖口均有花边装饰;裙子由一块布料从后向前缠绕,并在前 部搭接而成,裙外在穿围裙。
小尖头瑶
(4)广西贺县盘瑶服饰
贺县的妇女头戴十余层彩布和瑶锦组成的尖塔状的 帽子井缠上饰有银牌、银花的红带和黑白珠串以及线 穗,其帽檐厚17、 8厘米,高选50厘米,重约20干克 ,由于帽顶是尖头状,因此又称为“尖头瑶”或“大 尖头”。 据说戴上这种尖帽进密林、八草丛均可“打 草惊蛇”,免受其害。 她们上身穿无扣交领青黑色长袖衣,两襟均挑绣花 边,袖口用彩布条和花边装饰。披绣花、镶边、缀流 苏的披肩,穿黑色长裤,系镶有多层花边的黑色围裙 ,用花腰带将围裙系紧,随身挎彩布条镶饰的挎包。 便装装饰较少,不佩戴银饰、披肩和围裙。 •
茶山瑶内部服饰的主要差异在妇女头饰,因居 住地域不同,样式不同:
银钗式,风格独特。成年妇女的头饰,用三块长约一尺二 寸、宽约二寸、重一斤至一斤四两的银板弯成弧形顶戴头上
茶山瑶盛装时需戴耳环、银项圈(五个)、棱形龙头银手 镯、戒指。戒指一副三个,同戴在中指上,里、外边者为细 圈形,居中者为扁形。盛装银器可达三、四斤重,加上各种 丝带,女孩子一身衣饰需用白银一二百元。
瑶族服饰——五色斑斓
瑶族概述
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山 地农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 、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 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 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 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 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 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 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 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十四、番瑶服饰
•
番瑶男子的服 饰十分简单,就是 用蓝靛布料按尺寸 量体裁衣。他们服 饰最有价值的银饰 是胸前佩戴的“避 邪银佩”。银佩由 银链、日佩、月佩 以及小刀具银钗等 组成。月佩上雕有 蝙蝠图腾
• 番瑶女子的服饰十分珍贵,有“一套服装半层 楼”之说。也就是说一套服装的价钱可以起他 个半层楼房。 • 番瑶服装都是用蓝靛布料来制作的,衣服、裤 子和“哈西”(锦带)是服装不可缺一的三个 部分。女子的的领边和裤脚的花边刺绣非常精 细。 • “哈西”的制作工序十分讲究,绣工也就更为 精细了。成年的姑娘一般要在裤头部位系上两 条“哈西”,“哈西”的丝线图案和红须都飘 往后臀,形成四条下坠的红带子。 • 腰间的“哈西”一条作为裤带用,另外一条则 是她们的“贞洁”带,这条“贞洁”带除了自 己的爱人之外,是其他男子所不能触碰的。
(3)广西金秀盘瑶服饰
金秀瑶族妇女头饰多以白纱线或红纱线缠头,形成上大下小圆柱
形,再用瑶锦广西桂平盘瑶妇士厦悻带缠在纱线之外,锦带上饰有珠 串,在左右两耳上方的锦带上分别垂下九束彩穗,头顶再覆盖瑶锦;
上穿长六十余厘米的交领衣,无领无扣,老年妇女多穿此衣,中 青年妇女多穿胸衣遮胸,胸前缝两块红地或黑地的布,左右各一块, 俗称衣襟,左右襟各用彩线挑绣15厘米左右宽的花边,从领口直到腹 邦,上面的纹样多为小人花、八瓣花,袖口用红花布镶边。腰系一块 黑地绣花小围腰,镶蓝色宽边,下穿深色长裤。 用白色腰带缠腰,再用一条彩线绣成的花腰带缠紧,腰带两端有三十 余厘米的彩穗垂于腰的两侧。黑上衣外还要配一红地黑织的锦带.交 错于胸前,分外妖娆。 •
2.妇女服饰
盘瑶居住地区广阔,各地服饰不尽相同,但服饰色彩较一致,都是蓝 靛染成的青黑色.上面饰以红色织绣或绒球,所包头帕,不管是圆盘 状还是尖头状,大多也是红、黄等暖色调的织锦。
(1)广西田林盘瑶服饰 该地区的妇女用六七米长的黑地绣有通天大树纹的头巾 包头,层层缠绕,在额前交叉为人字形露出头顶的头发; 穿青黑色长过膝的斜襟无扣交领衣,腰以上的领襟绣 有方块和折线几何图案,两侧缀饰一圈红缄球,后背挂几 十根饰有珠串的红色丝穗或戴一块镶有蓝边的黑色披肩; 内穿胸衣,领饰有红、黄等横条和银泡,胸前饰一块红 地绲黄、蓝、白等鱼边的布,并且缝钉上五六块长方形银 牌; 下穿蓝色长裤,围黑色镶宽蓝边的长围裙,长杉袖口饰 有宽蓝边,与围腰蓝边呼应,系六七米长的腰带,围腰头 绣花并缀饰珠串与丝穗。 出门时姑娘们手持彩色丝穗,指带响铃,走动时铃声阵 阵。
2、女子服饰
• 妇女喜欢戴竹壳帽,竹壳帽是用崭新雪白的嫩竹壳折制而成,帽上插 小圆如星的头针数枚,颈上带有银环数个,衣过祷,无领,衣沿刺绣 有各种几何图案或花、虫、鸟、兽花纹,极为美丽。
七、花篮瑶服饰
• 因花蓝瑶妇女服饰皆绣有精美图案,色彩斑斓,特 别绣上蓝花,栩栩如生,“花蓝”也就是“花花蓝 蓝”或“花花绿绿”的意思。“花蓝瑶”由此而得 名。 • 花蓝瑶的服饰用蓝黑色棉纱布作基料,绣上奇特的 花纹图案,有蓝花、金银花、玉米花、山茶花、八 角花等,穿戴起来美观秀雅,走进花蓝瑶寨子,像 进入一个花园一样。
1、男子服饰
• 白裤瑶男子的服饰中有5大件: 白布包头巾、Y字形上衣、 白色紧腿短裤、腰带和绑腿。
2、女子服饰
• 白裤瑶女子服饰分为夏冬两种。夏装的上衣称 为“褂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贯头 穿着。前面的布幅是一块纯色的黑布,后面的 布幅用染、绣的手法做成各种图案。图案相传 是瑶王留下的印章。白裤瑶妇女下身四季着蓝 色及膝的百褶裙,裙面用树汁画染成三组环形 图案,裙边用红色无纺蚕丝片镶边。裙前在腰 间系一块长方形的蓝边黑布。 • 白裤瑶妇女裙子主要有三组图案:一组为菱形 连续组合,一组为连续的人形图案,一组为纯 色。
金秀有一部分盘瑶被称作“尖头瑶”,在头项 上戴有圆锥形的竹笋壳,脑后部位有通风口,用边 沿有花纹的黑布盖住笋壳,形成尖顶状,再用红、 黄等色的锦带层层扎紧并将带端的丝穗留在头的两 侧。 另有一些盘瑶用多幅瑶锦包头,再用数条锦带 缠住,形成较大的尖头帽,称为“大尖头”。据说 一百多年前当地盘瑶都是圆柱状包头,后改为尖头 状。
(2)广西桂平盘瑶服饰
桂平的大藤峡曾是瑶族聚居地.明代瑶族起义失败后,仅 留下部分盘瑶在此。 其妇女包头样式繁多,大都以长条彩带包头,有的先用红色 织花带缠头,再用麻栗城盘瑶妇女穿着瑶锦黑、白或红、黄的 织花带缠成盘状,再在头上盖一块织绣得十分精美的瑶锦或刺 绣,边措均缀有红色丝穗,育的搭一块白色的织巾。 上衣是青黑色无扣交领上衣,前短至腹,后长至小腿。 衣服胸前缀横排着的四个银牌和上中下三排用红线和红、 黄、自黑边的蓝披肩,上面饰有黑色珠串和红丝穗; 腰束七条锦带,系蓝边黑地绣花小围裙,腰后系一条红线联 成的腰裙: 下着裤脚有宽花边的织锦裤,全身形成黑色与红、黄相配的 对比强烈的色调,非常艳丽。
九、红瑶服饰
“红瑶”妇女们,都擅长针绣,善织绣;“红瑶”妇女们的绣花可 算一门精湛的手艺,她们不需要先描图,而是全凭经验,依照底布经 纬中的“布孔”来构思刺绣图案,用她们的话来说叫“数布眼”。
十、白裤瑶服饰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 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 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 万。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 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白裤瑶崇尚蓝黑色调,白裤瑶服饰图案色彩在运 用上主要以蓝、黑两色为主色,然后辅以红、黄、橙 等辅色,这使得整个图案达到鲜艳亮丽,争人夺目的 效果。
六、坳瑶服饰
• 坳瑶男女的头髻,不偏不倚地结在头顶正中,故称为“坳 瑶”。坳字是瑶语的译音,读yin,是指头髻耸耸的样子, 坳瑶名称的来由,是与他们的头部装束有关。
1、男子服饰 男子留长发、梳髻,髻上插有银质圆形小头针,髻结于 脑正中,头缠白布头巾,头巾两端绣有几何图案花纹;衣服 多为黑色或深蓝色,大领对襟,缠白色腰带,裤子为唐装。
南丹瑶寨
瑶族民居——吊脚楼
粮仓
瑶族饮食
瑶族的节日
盘王节
达努节
二 月 初 一 赶 鸟 节
祝著节
黄泥鼓 鼓
民间膜鸣乐器
盘瑶服饰
1.盘瑶男子服饰
盘瑶男子服饰形制为:穿黑布交领衣;黑色长裤,桂 平盘瑶的男子多用长条织绣花垃彩带将头包为圆盘状,在 一侧耳后上方的圆盘上伸出节彩带垂于肩并在末端缀有丝 穗;披绣花披肩,襟沿织绣彩边;系绣花围裙,腰扎数条 锦带;腿上扎有白花纹的绑腿,用红丝带固定。贺县盘瑶 男子日饰与桂平服饰较为接近,仍用织花瑶锦缠圆盘状头 饰.披花披肩;上衣为斜襟交领衫,袖口饰红、黄、白、 蓝、黑等色布条,头帕两端饰有瑶锦,上身穿对襟黑布短 衣,内穿白对襟衣;下穿黑色长裤,腰系皮带,平时上山 劳动也喜带火铳。
冬装
十一、花头瑶服饰
花头瑶 的服装以红 黑色为基调 ,主要以花 头巾得名. 她们以红色 丝带扎头发 ,然后包上 花头巾,并 有数条红丝 带顺着头巾 飘下.
十二、土瑶服饰
• 妇女戴桐木皮制作的罗斗关圆形帽,以白纸染成黄 或绿色贴于帽的外缘,漆光油,再用黑色画上一条 条竖线,之后糊盖上透明的玻璃覆盖10-20条对折 毛巾。 • 土瑶男子一般用3-4条毛巾裹头,参加婚礼时增至 10条左右,上穿4个口袋的对襟布扣短衫,短衫长 约40厘米,只齐肚脐,下摆肥大前翘,一蓝一白 搭配,白里蓝外,下穿裤管口径40余厘米的长裤
(5)桂林龙胜盘瑶服饰
(6)桂林临桂盘瑶服饰
2、盘瑶婚礼盛装
二、花瑶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