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查江苏省出生人口

合集下载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李智;张山山;倪俊学;全星;刘锦桃【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代、地域、民族的报告出生性别比情况,为治理我国出生性别偏高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代大陆各省区市和各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同年代的出生性别比作系统聚类分析,并将出生性别比与纬度、海拔、GDP等因素做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990年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严重偏高,最高的为海南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37.10和131.26,有西藏和新疆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正常范围;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我国性别比偏高与地理分布有关. 结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应该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达到控制我国出生性比偏高、保证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6(027)001【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普查;人口均衡【作者】李智;张山山;倪俊学;全星;刘锦桃【作者单位】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又称第二性别比(the secondary sex ratio),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产的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之比。

出生性别比的自然范围一般为1.03~1.07。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和人口性别的动态起点,且出生性别比的信息反馈,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育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1953—2010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的普查为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状况与特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比十年前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男性人口为39630233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29670人,占49.6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下降为101.54。

江苏常住人口的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

这也意味着,走到大街上,每10个人中至少就有一个人超过65岁,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反映出江苏的整个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养老负担。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10.8%综合全省各县区人口数量排名前20名单位:人安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普查登记时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559.1万人,占43.0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91.0万人,占56.99%。

2010年人口普查各市常住人口数河北省全省常住人口为71854202人,共有家庭户20395118户,家庭户人口为6853869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6人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65岁及以上人口为 5919726人,占8.24%。

人口数(人)比重(%)2000年 2010年全省 71854202 100 100 石家庄市 10163788 13.86 14.15 唐山市 7577284 10.56 10.54 秦皇岛市 2987605 4.13 4.16 邯郸市 9174679 12.58 12.77 邢台市 7104114 9.97 9.89保定市 11194379 15.70 15.58 张家口市 4345491 6.28 6.05 承德市 3473197 4.98 4.83 沧州市 7134053 9.96 9.93 廊坊市 4358839 5.75 6.06 衡水市 4340773 6.23 6.04。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江苏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江苏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江苏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01-05-15 10:50(江苏省统计局 2001年4月12日发布)国务院决定,在2000年11月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省的人口普查工作在全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近6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省总人口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全省总人口为7438万人。

二、人口增长全省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706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732万人,增长10.92%。

平均每年增加7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1%。

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省共有家庭户218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065万人,占总人口的94.98%,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3人,比1990年的3.66人下降了0.43人。

四、性别构成全省的人口中,男性为3766万人,占50.64%;女性为3672万人,占49.36%。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58。

五、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62万人,占19.65%;15-64岁人口为5325万人,占71.59%;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1万人,占8.76%。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1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全省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413万人,占99.6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5万人,占0.33 %。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722万人,增长了10.8 0%;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0万人,增长了62.37%。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区数据汇总
年 0-14岁 人数 22245.97 168.70 126.75 1209.30 610.60 348.26 499.70 329.27 458.04 198.56 1023.02 718.92 1069.90 570.57 975.04 1507.43 1974.59 796.35 1157.38 1761.82 999.14 173.47 489.80 1364.45 876.46 952.80 73.17 548.94 464.38 117.71 135.37 453.06 比率 16.60% 8.60% 9.80% 16.83% 17.10% 14.10% 11.42% 11.99% 11.96% 8.63% 13.01% 13.21% 17.98% 15.46% 21.88% 15.74% 21.00% 13.91% 17.62% 16.89% 21.71% 20.00% 16.98% 16.97% 25.22% 20.73% 24.37% 14.71% 18.16% 20.92% 21.48% 20.77% 龄 结 构 15-64岁 民族构成 65岁以上 汉族 少数民族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人数 99843.34 1621.60 1056.84 5384.14 2690.08 1935.56 3423.99 2186.70 3054.35 1870.37 5986.19 4215.60 4274.50 2827.64 3143.08 7128.90 6641.88 4407.01 4768.59 7964.56 3178.20 626.08 2061.41 5796.62 2300.47 3135.10 211.76 2865.41 1882.56 409.49 454.37 1593.24

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苏州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市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全市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市共登记到总人口[3]11769113人,其中,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人口)6377730人,外来人口5391383人。

在全部登记人口中,常住人口[4]为1046599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五普”)的691677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549221人,增长51.31%,年平均增长率为4.23%。

在全部登记人口中,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人口)6377730人,同“五普”的578476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92967人,增长10.25%,年均增长0.98%。

在全部登记人口中,居住在苏州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291496人,同“五普”的11754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116067人,增长265.10%,年均增长13.83%。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5]2924189户,家庭户人口为83052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4人,比“五普”的3.15人减少0.31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338124人,占51.00%;女性人口为5127870人,占49.00%。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五普”的98.13上升为104.10。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63411人,占9.21%;15-64岁人口为8611713人,占82.2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90870人,占8.51%。

同“五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2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2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1.07个百分点。

10-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0-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日期:2011-05-01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24393386户,家庭户人口为7168009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人减少0.29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9630233人,占50.38%;女性人口为39029670人,占49.6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8下降为101.54。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230180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占10.8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506817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6977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4175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0168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地级市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地级市数据

总人口
(人) 合计
户籍人口 (人)
19612368 12554049
23019196 14185160
12938693 9919579
28846170 33149845
104320459 85024973
95792719 95479481
94029939 104281397
80417528 89980794
78660941 74963132
71854210 71910486
65700762 70780713
59500468 68620208
57237727 61759716
54426891 47331520
广西壮族 自治区
46023761 51591711
云南省
45966766 45631063
江西省
抚顺市 辽宁
辽阳市 辽宁
阜新市 辽宁
本溪市 辽宁
盘锦市 辽宁
赣州市 江西
上饶市 江西
宜春市 江西
南昌市 江西
吉安市 江西
九江市 江西
抚州市 江西
萍乡市 江西
景德镇市 江西
新余市 江西
鹰潭市 江西
苏州市 江苏
徐州市 江苏
南京市 江苏
南通市 江苏
盐城市 江苏
无锡市 江苏
淮安市 江苏
宿迁市 江苏
泰州市 江苏
681.4 578.99 556.82 549.42 453.06 374.85 372.93 280.48 280.11 203.53 129.85 220.87 139.68
48.93
44.17
37.84
27.33
25.67

江苏省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江苏省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泰州常住人口超461.8万人泰州市常住人口为461万人,城镇人口257万人占总人口的55.64%昨天,市统计局、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全市常住人口为4618558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有700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4630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市统计局有关人士介绍,过去常说的泰州有500万人口,指的是户籍人口。

上世纪末,随着企业改制,人口流动频繁,导致人口与户籍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就统计的是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

据了解,此次人口普查工作从2009年11月开始启动,历时一年半时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近4万名普查工作者主动登门入户,详细登记人口情况。

建市以来,我市已在2000年成功开展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此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市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基础数据,为今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及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市常住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市统计局有关人士介绍,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2370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508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938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39773人。

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379人上升为7009人,也就是说,每百人当中就有7名大学生,是2000年的近3倍。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5493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5305人,文盲率由8.51%下降为5.52%,下降2.99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10年来我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1004-江苏省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本站推荐)

1004-江苏省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本站推荐)

1004-江苏省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本站推荐)第一篇:1004-江苏省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本站推荐)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常州市统计局5月10日公布的《常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459.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共增加74.7万人,增长19.4%,年平均增长1.8%,年均涨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

2010年末户籍人口为360.8万人,与常住人口之比为1:1.3;十年间权市户籍人口共增加19.3万人,增长5.7%,年平均增长0.6%。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55.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21.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人,低于全省0.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人减少0.3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9万人,占11.5%;15-65岁(不含65岁,下同)人口为361.4万人,占7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44.9万人,占9.8 %。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1个百分点,15-65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

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3.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1.7%,比2000年增加36.0万人,比重上升7.2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8.0万人,所占比重为17.0%,比2000年增加19.9万人,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1.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1.8%,比2000年增加42.2万人,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6.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1.0%,比2000年减少10.8万人,比重下降7.4个百分点。

1010-江苏省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010-江苏省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05月12日17:05 |来源:扬州网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 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196520人,占49.25%;女性人口为2263240人,占50.75 %。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9.11 下降为97.05 。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7042人,占11.82 %;15-64岁人口为3377471人,占75.73%;65岁及以上人口为555247人,占12.4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4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8 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2533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9758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306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761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1009-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009-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盐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盐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办公室盐城市统计局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昨天下午,市统计局公布的盐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一.全市户籍人口全市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为820372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952 59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51131人,增加3.16%,年平均增加0.31%。

二.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726024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94654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686304人,减少8.64%,年平均增加0.9%。

三.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401920户,家庭户人口为697654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50255人,占50.28%;女性人口为3609985人,占49.72%。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12:100,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4 6降为101.12。

五. 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42107人,占14.35 %;15-64岁人口为5349041人,占73.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69092人,占11.9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5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04个百分点。

六.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45671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12745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83085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5424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研究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研究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研究作者:颜文顾敏焦眉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2期摘要:主要依据2007年至2013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特点、现状、以及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以及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产生的影响有两面性。

首先,积极的是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减慢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消极的是劳动力抚养系数增大,加大了财政的负担,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制约经济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还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都必须以此为前提[1]。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特点,现状,成因,发展趋势,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是以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为例,主要依据江苏省统计局(2007年-2013年)最新数据进行研究[2]。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江苏人口老龄化的发生。

江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不再单纯的追求物质生活,也要求精神上的充实。

医疗卫生水平也随之提高,近些年国家实行医疗改革,江苏省的医疗卫生水平又上一个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口发展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的体质逐渐增强,死亡率的下降,人的生命增长。

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

生育政策的变化使得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3]。

一般情况下,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寿命增长,引起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二是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少儿数量减少。

上世纪7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优生、少生的观念被人们接受,苏南地区大都家庭是独生子女。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0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0年
指标
全 国 按地址分 北京市 1962 7.48 4.41 3.07 天津市 1299 8.18 5.58 2.6 河北省 7194 13.22 6.41 6.81 山西省 3574 10.68 5.38 5.3 内蒙古自治区 2472 9.3 5.54 3.76 辽宁省 4375 6.68 6.26 0.42 吉林省 2747 7.91 5.88 2.03 黑龙江省 3833 7.35 5.03 2.32 上海市 2303 7.05 5.07 1.98 江苏省 7869 9.73 6.88 2.85 浙江省 5447 10.27 5.54 4.73 安徽省 5957 12.7 5.95 6.75 福建省 3693 11.27 5.16 6.11 江西省 4462 13.72 6.06 7.66 山东省 9588 11.65 6.26 5.39 河南省 9405 11.52 6.57 4.95 湖北省 5728 10.36 6.02 4.34 湖南省 6570 13.1 6.7 6.4 广东省 10441 11.18 4.21 6.97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10 14.13 5.48 8.65 海南省 869 14.71 5.73 8.98 重庆市 2885 9.17 6.4 2.77 四川省 8045 8.93 6.62 2.31 贵州省 3479 13.96 6.55 7.41 云南省 4602 13.1 6.56 6.54 西藏自治区 301 15.8 5.55 10.25 陕西省 3735 9.73 6.01 3.72 甘肃省 256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5 6.02 6.03 青海省 563 14.94 6.31 8.63 宁夏回族自治区 633 14.14 5.1 9.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5 15.99 5.43 10.56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 男 33349 2601 187 164 143 163 275 128 223 159 156 361 305 172 165 1783 73 117 109 183 228 334 410 329 5876 253 175 78 319 171 723 801 825 739 662 1130 1511 186 127 42 227 534 253 142 女 28762 2219 168 152 129 150 178 110 200 140 130 315 253 148 146 1585 58 90 83 192 177 311 353 321 4941 206 134 69 265 139 607 642 742 608 606 923 1497 152 195 29 233 519 193 176 小计 52335 4284 358 274 227 303 358 203 412 335 241 608 459 236 270 2903 144 181 182 333 304 551 664 544 8860 374 248 134 483 284 999 1210 1300 1135 1064 1629 2432 255 240 73 400 805 374 285
1-12
各地区分性别、月份的出生人口 (2009.11.1-2010.10.31)
出生人口 性别比 女 368321 26192 1750 1655 1257 1748 2337 1315 2383 1568 1330 3934 3255 1805 1855 17119 639 1043 1025 1785 1933 3236 4213 3245 66056 2695 1669 955 3617 1813 7926 9571 9241 8402 7658 12509 16568 1643 1494 398 2592 5559 2986 1896 316856 23061 1593 1440 1179 1498 2082 1098 2213 1463 1241 3390 2827 1484 1553 15399 643 906 833 1638 1731 2870 3721 3057 55240 2147 1399 737 3095 1548 6685 7624 7959 7161 6469 10416 15090 1566 1631 372 2212 5000 2567 1742 男/女*100 116.242394 小计 84585 4702 310 310 238 316 393 261 406 315 276 693 541 327 316 3504 147 195 216 403 389 645 835 674 16417 461 299 171 965 300 2359 2459 1819 2124 1719 3741 3826 317 532 83 484 1161 887 362 2009年11月 男 45008 2465 168 168 117 170 213 148 207 148 139 364 286 165 172 1869 73 110 125 214 213 339 439 356 8798 249 159 93 501 157 1230 1378 985 1100 930 2016 2000 160 246 34 266 609 490 195
地 总 计
区 合计 685177 49253 3343 3095 2436 3246 4419 2413 4596 3031 2571 7324 6082 3289 3408 32518 1282 1949 1858 3423 3664 6106 7934 6302 121296 4842 3068 1692 6712 3361 14611 17195 17200 15563 14127 22925 31658 3209 3125 770 4804 10559 5553 3638 男
2010年4月 男 28127 2241 191 152 124 159 181 107 206 176 139 315 241 118 132 1549 77 99 94 178 163 291 360 287 4839 223 127 80 251 159 538 691 690 614 569 897 1283 126 111 44 225 418 213 146 女 24208 2043 167 122 103 144 177 96 206 159 102 293 218 118 138 1354 67 82 88 155 141 260 304 257 4021 151 121 54 232 125 461 519 610 521 495 732 1149 129 129 29 175 387 161 139 小计 51207 4017 280 298 184 266 353 200 396 227 202 609 502 254 246 2299 91 147 121 215 231 456 586 452 8956 400 232 142 478 286 993 1293 1404 1091 1151 1486 2363 250 204 56 385 813 356 299
单位:人 2009年12月 女 39577 2237 142 142 121 146 180 113 199 167 137 329 255 162 144 1635 74 85 91 189 176 306 396 318 7619 212 140 78 464 143 1129 1081 834 1024 789 1725 1826 157 286 49 218 552 397 167 小计 79817 4835 336 317 245 311 387 260 456 326 284 688 593 319 313 3556 124 194 233 360 409 656 904 676 15691 486 282 138 931 377 2227 2250 1654 1788 1497 4061 3590 357 383 103 497 1215 687 348 男 42390 2586 174 184 139 163 178 145 237 174 148 375 330 178 161 1822 67 106 124 191 206 335 440 353 8346 258 149 83 496 200 1184 1220 841 944 836 2135 1898 198 188 52 274 626 370 190 女 37427 2249 162 133 106 148 209 115 219 152 136 313 263 141 152 1734 57 88 109 169 203 321 464 323 7345 228 133 55 435 177 1043 1030 813 844 661 1926 1692 159 195 51 223 589 317 158 小计 63421 4577 312 298 253 301 423 236 441 292 223 676 522 304 296 3505 144 191 206 373 418 666 797 710 11056 482 317 202 625 379 1236 1527 1544 1424 1286 2034 2993 322 314 85 421 1041 479 331 2010年1月 男 34212 2428 169 152 123 171 230 131 237 147 110 359 265 164 170 1889 73 98 116 210 233 378 437 344 6042 252 170 116 353 205 664 852 833 768 699 1130 1531 151 153 53 221 548 240 165 女 29209 2149 143 146 130 130 193 105 204 145 113 317 257 140 126 1616 71 93 90 163 185 288 360 366 5014 230 147 86 272 174 572 675 711 656 587 904 1462 171 161 32 200 493 239 166 小计 60873 4507 301 266 225 326 396 216 440 293 238 651 550 301 304 3317 135 212 190 340 433 617 798 592 10514 414 287 136 545 318 1282 1412 1508 1324 1280 2008 2928 303 301 80 456 1033 433 322 2010年2月
2010年5月
2010年5月 男 27597 2212 152 174 109 150 192 116 209 119 105 325 259 157 145 1164 40 81 64 113 103 229 310 224 4860 221 124 88 242 149 564 742 730 596 601 803 1248 131 96 28 212 428 188 165 女 23610 1805 128 124 75 116 161 84 187 108 97 284 243 97 101 1135 51 66 57 102 128 227 276 228 40964 495 550 683 1115 119 108 28 173 385 168 134 小计 52504 3943 286 234 192 244 396 188 382 235 174 612 493 260 247 2164 93 148 109 228 217 417 557 395 9056 405 251 129 531 251 977 1244 1435 1168 1124 1541 2342 278 212 47 363 773 412 257
2009年11月
2010年2月 男 32880 2399 149 136 107 196 217 111 244 165 117 334 288 175 160 1723 60 108 102 172 218 340 417 306 5769 243 167 75 305 166 689 789 835 708 692 1100 1565 160 167 42 245 530 235 186 女 27993 2108 152 130 118 130 179 105 196 128 121 317 262 126 144 1594 75 104 88 168 215 277 381 286 4745 171 120 61 240 152 593 623 673 616 588 908 1363 143 134 38 211 503 198 136 小计 62111 4820 355 316 272 313 453 238 423 299 286 676 558 320 311 3368 131 207 192 375 405 645 763 650 10817 459 309 147 584 310 1330 1443 1567 1347 1268 2053 3008 338 322 71 460 1053 446 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