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

合集下载

关于清末日本留学潮的考察

关于清末日本留学潮的考察

关于清末日本留学潮的考察作者:李蒙爱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2期前言1896年,中国清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了13名留学生,同时,也拉开了日本留学的序幕。

到1906年间,短短十年,留学生规模已达1万人以上。

其中不乏众多知名人物,如鲁迅、秋瑾、宋教仁、曹汝霖等。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清末留学潮爆发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日本留学潮出现的背景1.时代背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法、德、俄、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00多年的侵略。

其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并对外扩张,让清政府大为意外。

尤其是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清朝政府被迫签署了赔款两亿银元并割让辽东半岛与台湾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

此外,此次战败还导致了中国在东亚地区地位下降,形成了俄国、英国、德国、日本共同分割中国的局面,中国要实现独立自强的国际环境变得更为险峻。

而长期以来一直受中国历史影响的日本,在向西方学习后一跃而起成为强国,成为了中国要实现富强最好的例子。

2.海外原因在清政府积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同时,1895年,在三国共同干涉亚洲的情形下,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强调要加强与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合作。

在此背景下,日本主张积极教育中国留学生的人也日益增多。

1897年,陆军大佐神尾光臣访问了张之洞等地方实力官僚,力呈清日英联手,共同对抗俄国。

同行的汉学家西村时彦向张之洞呈书《连文私议》和《与张制军论时事书》。

提出“(日本与清国)同文同种,情俗相近,(西学)适于弊国者,无不适于贵国之理”,“派学生十人于欧州之费,可以派学生五十人于弊国”,“欧州五年卒业者,在弊国学校三年卒业”,以劝说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此番,1898年2月,张派出了以姚锡光为团长的教育视察团考察日本。

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变革

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变革

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变革摘要:晚清时期派遣的留日学生是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对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局变革有重要影响。

留日学生从初次派遣到其热潮的出现受中日两国政局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以学习师范、法政知识为主,辅以速成教育的手段,好译西书、政治目的强,在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推动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步伐。

关键词:留日学生;晚晴;新政;辛亥革命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知识青年秉承“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已任”的目的,向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学习而纷纷东渡。

这些留日学生作为特殊时代的青年知识群体,对晚清政局的变革意义重大。

[1]20世纪初出现的赴日留学的热潮并开始形成以留日学生为新生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绝非偶然,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1、甲午之役的刺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傲视群雄的帝国派出的北洋海军被“蕞尔岛夷”的国家利用坚船利炮一举击败,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激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悲痛之中寻求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

2、清政府的推动落后面临的唯有挨打,日本与欧洲列强为谋取在华的利益进行军事侵略、经济掠夺。

清政府统治危机加重,在严峻的时局逼迫下,满洲贵族集团创巨痛深,终于,慈禧太后决定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为期十年的改革,是为“新政”。

而教育改革则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3、日本的政治需要赴外留学涉及两国的选择问题,是双向的,不能仅以中国的实际作为出发点。

日本以在华长期利益、政治诉求为出发点,欲借助培养留日学生的手段谋求文化霸权,培养亲日势力,这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中国青年留日求学的。

与此同时,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下,日本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一角,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也需表现亲善中国的态度。

当然,也存在少数的有识之士出于维护中日两国传统友谊的目的。

作为中国留学教育史上一个成分尤为复杂的群体,他们一开始希望学习日本,后来的经历使得他们转变了初始的观念,负笈东洋的动机到最后成为了探索救国的革命意识,是复杂的留学群体。

留日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发展探究

留日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发展探究

留日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发展探究
姜丽萍;刘记茹
【期刊名称】《学习月刊》
【年(卷),期】2015(0)12
【摘要】清政府为了实现军事近代化,决定编练新军,但缺乏合格的现代军官,培养新式军事人才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鼓励各省督抚派遣陆军留学生。

清末的陆军留学生除少数赴欧洲外,绝大多数选送日本。

陆军留日学生在日本所受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级: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民国成立后,政府向日本大量派遣陆军留学生。

据统计,"从1911年至1931年。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留日学生;陆军大学;代化;陆军士官学校;编练新军;士官生;航空事业;国防理论;海军杂志;阎锡山
【作者】姜丽萍;刘记茹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9;E29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直隶省军事教育近代化 [J], 朱文富;樊国福
2.试论留日学生与中国的近代化 [J], 杨东明;纪昌和
3.晚清德籍军事教习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J], 毛克明
4.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观念与军事近代化刍论 [J], 皮明勇
5.清末留日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J], 何燕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粤籍留日士官生探析

清末粤籍留日士官生探析

AStudy on Cantonese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宋水英[1];曾志灵[2]
作者机构: [1]广东培正学院日语系,广东广州,510830;[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日语系,广东广州,510665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1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士官生;粤籍;军队;教习
摘要:1904年,清政府将留日士官生的派遣定为固定政策.受朝廷对新军编练效果实行"奖优
罚劣"的推动,广东于1905年派出首批留日士官生.名字可考的粤籍留日士官生共计39人.因陆军
学堂的陆续兴起、士官生培养费用的高昂、日本军事教习的聘请、总督态度等原因,第7-9期无
粤籍学生.他们回国后,或投效军队,或担任军事学堂教习、总办或参加陆军留学生毕业考试、谋得官职,为朝廷效力.此外,还有人在教务之余,暗中发展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爆发后,更有人加入推翻清朝的行列,共同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士官-清末民初的军事政治舞台上,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士官生群体,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现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对早期留日士官生(辛亥以前归国者)的兴起与衰落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粗略评说,以求抛砖引玉。

关于辛亥革命后归国的留日士官生,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都已不具备早期士官生的特点,故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一留日士官生是在上个世纪末清政府普练新军又急需军事人才的背景下掘起的一个群体。

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创练新式陆军。

感于现代军事人才的缺乏,在聘请洋教习训练军队和开办军校的同时,遣员到国外学习军事。

当时,号称陆军最强的要数德国和日本,但德国远在西洋,而日本则为近邻,于是,自1898年起,清政府开始向日本选派军事留学生。

受甲午战争战败和列强不断瓜分中国的刺激,不少爱国男儿,怀着报效国家,富国强兵的朴素愿望,弃文从武,成为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1901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由科举步入仕途的路子已被断绝,更多年少的书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日俄战争后,日本也以其不可告人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中国派学生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放开,使的大量的青年涌入日本,每年仅官费生就达一百人,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自费赴日学习的也日渐增多。

中国派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最初均是从各省武备学堂的武学生中选送的,大约从1899年起,文学生也可以选送。

中国军事留学生到日本后所入的军校,主要有日本陆军测量学校、骑兵学校、炮工学校、海军学校以及私立东斌学校等,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位于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于明治维新后的1874年创建的一所初级陆军军官学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培养军士的士官学校)。

该校在日本、在东亚,甚至在全世界都颇负盛名。

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元凶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等均毕业于该校。

至于说为什么称士官学校而不称军官学校,大概是直接取自字译的缘故,在涉及日军的称呼上,经常遇到此一直接取自字译的例子,如“连队”、“小铳”、“自行车”等,就都不能按中国词语的定义去解释。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10-09T05:25:08.222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张媛[导读]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晚清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显著特点。

张媛玉溪市新平县第一中学 653400摘要: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至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晚清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显著特点。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晚清政局突显出的时代特点是革命与改革并行。

而清末留日学生群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便投身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政治道路。

关键词:清末;留日学生;晚清政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清末兴起的留日热潮下培养的一大批留日学生对晚清政局变化发展起了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虽然这种影响不像化学反应那样的强烈,但细究下来你会发现其实它起的是滴水穿石般的决定性作用。

一、清末学生留日的原因及其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

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国与西方大国相比工业近代化实在落后很多,向早已通过西学改革的日本学习,比向西方国家学习,实在简单方便许多。

大力倡导留学日本的巨大好处与效果;“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西洋不如东洋,一是路近省费,可多遣,一是奉华近,易考察,一是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1] 综上所述: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之下清政府统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

清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日本政府的诱导、日本友人的帮助以及其它有利因素的推动之下,广大学子东渡日本,探索救亡之道,几年之后,留学日本的人数迅速增加,遂形成了后来的赴日本留学高潮。

其主要特点主要是:(一)人数是最多,规模是最大的据统计,从1896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面停止派遣留学生,42年间,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人数不下五万人数!形成中国留学史上的空前规模。

1912-1924年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现代化成败

1912-1924年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现代化成败

1912-1924年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现代化成败
张瑞安
【期刊名称】《贵州文史丛刊》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清末民初,积弱不振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接连向日本派遣了大批留学生,专习陆军,这些留日士官生学成归国后,被充实到各个军事部门.他们无论在主持军事教育,还是在充任现役军官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囿于时代的限制,他们纷纷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旋涡,从而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败笔.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张瑞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留日士官生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J], 陈芳
2.留日士官生与民初军事变革研究 [J], 张瑞安
3.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 [J], 陈芳
4.留日士官生与晚清军事现代化 [J], 张瑞安
5.清末粤籍留日士官生探析 [J], 宋水英;曾志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管窥清末“新政”之失败——从清政府对留日学生政策的角度

管窥清末“新政”之失败——从清政府对留日学生政策的角度
认为主要 因素有三 :其一 ,日本 的 “ 立
本留学之人数 ,虽 已逾万 ,习速成者居 百分之六十 ,习普通 者居 百分之三十 , 中途退学 , 验 者 ,方为及 格 。”l 2 虽然于 留学年龄 、学业程 度有 了规定 ,但仍然只达到 中学毕业程度 。
各省停止派遣留 日速成 生。1 9 0 8 年《 学
部奏定 日本官立 高等 学校收容学生名额 折 》记载 : “ 比年 以来 ,臣等详查在 日
格 。……其 习速成科者或政 法或师范 ,
必须 中学与 中文俱优 ,年在二 十五岁 以
才 ,清政府 采取了鼓励 留学 的政策并 以 游学 日本 为主 。为何 以留 日为主 ,笔者
留 学 牛
准备不足 、措 施失 当:留 日生的资格审查缺乏 具体 细致的标 准;对在 日留学 生思 想
控制过 严 ,限制 了创新发展 ;留 日 教 育以速成 、普 通教 育为 主;归 国考试录 用以经
义之论 为主 。总之 ,清政府本 着 “ 中体 西用”的指导思想 ,追求 “ 思想 旧,本领新”
到任后 ,奏派工 部主事夏偕复赴 日任 留 学 生总监督 。从此 ,驻 日公使 与监督 处
协 同监管 留 日生的入学 、上课情 况 、学
5 0 %,并一直保 留。1 9 0 6年第二 次留学
生考 试 ,参 考 人数 大 增 。1 9 0 7年 学 部
东人 已删节 而酌改之 。中东情 势风俗相 近 ,易仿 行。事半 功倍 。”…其 三 ,西 洋 远 ,日本近 ,便于清政府监控 。
2 0 世纪初 , 中国社 会各 种矛盾尖锐 , 清政府 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为此 ,清政 府开始 了 “ 新政” 。为培养 “ 新政”人 及 各专 门学 校 者 ,必 有 中学 堂 以上 毕

历史趣谈乱世枭雄 哪些留日士官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历史趣谈乱世枭雄 哪些留日士官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乱世枭雄哪些留日士官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导语:创立于1874年的日本士官学校系明治维新的产物,日本陆军中的各级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在这里学习过。

除就读预备学校及联队实习外创立于1874年的日本士官学校系明治维新的产物,日本陆军中的各级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在这里学习过。

除就读预备学校及联队实习外,士官学校的学制通常为一年,其主要课程包括:战术学、战史、军制学、兵器学、射击学、筑城学、交通学、测图学等。

1945年战败投降后,日本士官学校被撤销,期间共开办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其中有6人担任过内阁首相。

中国第一批留日士官生于1898年底到达日本后,先进入成城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学习两年,之后按各自的科目(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进入日本陆军各联队实习(分别为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

经半年的入伍锻炼后,学员才能进入士官学校。

一年的学习结束后,首批中国士官生于1902年毕业,其中包括了吴禄贞、张绍曾等知名人物。

按清廷的规定,留日士官生须由官方保送,官费就读,但其中也有例外,如辛亥革命及护国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第3期学员蔡锷,他最初系梁启超的私人关系进入成城学校自费就读,后进入士官学校后方转为官费。

值得一提的是,第3期也是名人最多的一期,如被称为“士官三杰”的蒋方震(蒋百里)、张孝准与蔡锷,而日方学员则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人,他们可算是同学关系。

据说,蒋方震在毕业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而获得日本天皇所赐军刀,日方感到颜面尽失而决定从第四期开始,中日学员分开授课。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生活常识分享。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论文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论文

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初探摘要:清末在全国范围内赴日留学的高潮的影响下。

东三省也掀起了赴日留学浪潮。

并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和文化的有志青年。

他们回国后对东北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 一是推动了东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二是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加快了东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四是影响了民国时期东北的社会政治发展。

关键词:清末;东三省;留日学生;东北社会变革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68-01一、清末赴日留学高涨的原因甲午战后特别是在戊戌维新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

东三省在这一时期也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和富强的经验,成了许多知识青年的志向。

日俄战争,日本胜利对留日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清政府提倡和鼓励留学的政策。

1901年9月,清政府就颁布了奖励留学政策。

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1905年随着科举考试的废止,出国留学也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

另外清政府鼓励自费留学,也是促成留日热潮的重要原因。

(三)日本政府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

为了对华侵略的长远战略和影响中国未来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为了能够吸引中国留学生,甚至专门设立了一批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学校。

二、清末东三省赴日留学的基本情况(一)学校。

东三省派出的留学生大部分进入了日本私立学校,只有少部分在国立学校学习。

绝大多数是学习一年半载的速成科和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普通科。

主要的学校有弘文学院、警监学校、早稻田大学、同文书院、法政大学、高等师范、明治大学、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实践女学校等。

(二)专业。

东三省留日学生所学专业十分广泛,以学习政法、军事、师范为主。

学习政法和军事,主要是为了适应清廷预备立宪和编练新军的需要;学习师范,是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东三省师资力量。

清末中国学生留日原因新探

清末中国学生留日原因新探

清末中国学生留日原因新探
杨柳
【期刊名称】《西安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27)004
【摘要】甲午战争的结局震惊了中国朝野上下,中国内部的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卧薪尝胆,师法日本,才是救亡中国的唯一途径。

因此,甲午战败的第二年,中国向日本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此后每年人数成倍增长,至清末民初形成一股留日热潮。

这一时期留日运动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中国对日观念的改变;日本政府为留日学生提供便利;青年学子为救亡图存留学日本和科举制的废除。

其中,中国对日观念的变化是根本原因。

【总页数】3页(P183-185)
【作者】杨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9
【相关文献】
1.清末留日中国学生与爱国意识的高涨——以牧口常三郎所著《人生地理学》为中心
2.留日中国学生论马列主义革命--河上肇的中国学生与《孤军》杂志
3.清末中国学生的留日浪潮
4.清末留日中国学生反“取缔规则”斗争
5.留日中国学生论马列主义革命——河上肇的中国学生与《孤军》杂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留日学生与地方督抚问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陆军士官生为中心

清末留日学生与地方督抚问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陆军士官生为中心


博 弈局 中人 的产 生 : 张之洞 和 留 日士官 生
用到 自然科学领域 , 以后逐渐扩 展到经 济学 、 政治学 、 军 事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 成为分析社会 生活 中矛盾 及利 益 冲突的构架 。随着博弈论研 究成果 的逐步 深入与推 广 , 也为历史研 究 提 供 了一 个 非 常独 特 的 、 颖 的方 法 工 新
Ke r s:td nssu yn nJp n lc l o e os p lt a a y wo d su e t td igi a a ;o a v r r ; ooi l me; h n h —d n g n c g Z a gZ i o g
由数学家冯 ・ 诺依曼开启 的现代 博弈论 , 最初 被运
l t i p ltc lr l n e u ain b i g s ro s h n e g d e ma e s c o iy h t h t d n s a t n t e i g t e a - e s o oia u e a d rp tt e n e u l c a ln e ,h d u h p l i t e su e t ssr gh n n d h o i y c e h
miitaie ma a e t tit g o ee t g su e t ,s e gh n n ooi c n d a l gc lc n rla d d v lp n o o i s n srt n g n ,sr i n s lci t d ns t n e ig p l t la d i e oo i a o t n e e o i g p lc e v en n r t a o a d c n y h s p lt a a a e u t h tZ a gZ i o g f i d b f r h e ou i n i 9 . n o wa .T i o oi lg me h d r s l t a h n h —d n al e oe t e R v l t n 1 1 c e o 1

辛亥革命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生

辛亥革命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生

,当时驻在昆明。他是梁启超的学生,政治立场也基本是立宪派的观点,但是他和云南
新军中的同盟会会员有来往。据说,在武昌起义前两个月,有一个在新军中当排长的同
盟会会员找蔡锷会谈,希望他“同情”革命。蔡锷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一到绝
对同情”。武昌起义之后,昆明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并且轻易取得了胜利。蔡锷被推
实力派,在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倾向,除了蔡锷比较偏向立宪派之外,所以他们通常可以
被手中没有兵权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双方都拥戴,这也给他们浑水摸鱼提供了机会。也就
是他们,造成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分裂和混战。
了谘议局的立宪派们,但是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己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但是立宪
派们手中无兵,在当时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情况下,显然控制不了局面。谘议局的议长
蒲殿俊仅仅当了十天都督就被赵尔丰唆使的巡防军士兵哗变给赶跑了。乱兵一起就没法
再弹压下去,赵尔丰趁乱重新掌权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此后一段时间里成都处于完全的
)成为都督(当时成为大统领)。他和唐继尧、尹昌衡是同期毕业生。当时陕西的哥老
会势力比较强大,张凤(岁羽)刚开始在军政府中并不能掌握实权。不过此人手腕了得
,他先利用哥老会挤跑了同盟会的革命派,然后又找机会杀了几个不听话的哥老会头目
,通过改编把哥老会整编成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军队,成为了陕西的地方实力派。
上。这个人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当时任陆军小学校校长的尹昌衡。他
可以调动手下的陆军小学校学生,同时又以陆军界前辈的身份得到四川军界大部分人的
依附。于是他攫取了四川都督的宝座。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政治立场倾向的地方实力派。
四川北面的陕西的新军第三十九协发动了起义,协统手下的一个参谋官张凤(岁羽

清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

清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

作者: 田中初
作者机构: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陆军士官学校 编练新军 留日学生 中国军队 军事人才 中国军事 成城学校 陆军部亲日势力 反清革命
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军队懦弱无力,屡次丧师失地。

到19世纪末,中国已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军事之落后,纷纷主张改革军事。

清廷为抗强敌计,编练新军。

因军事人才匮乏,故派遣大批学生到外国留学。

被派赴留学的国家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其中以赴日人数最多。

而留日学生的绝大部分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清末留日热潮的原因探析

清末留日热潮的原因探析

清末留日热潮的原因探析一、留日运动的原因(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民族危机的推动19世纪中后期日本以萨摩和长州两藩中下级武士为首的革新派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运动。

它促使日本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迅速变成一个可以和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的强国,并在外交上逐渐对外扩张,在1894年对中国宣战,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中国震惊,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王朝居然被一东洋小国所打败,这一噩耗使得全国人民痛心不已。

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冷静地重新审视日本。

日本之所以以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变成一个东方强国,就是因为其吸取西洋文化,实行明治维新改革之故。

而日本明治维新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文明开化政策”,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积极进行教育改革。

日本的强大和民族危机的空前尖锐促使越来越多的爱国志士下定决心向日本学习,于是大量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决定联袂东渡,去日本留学。

(二)清政府的政策支持清末时期,戊戌变法喋血未干,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入侵,这一切都把清政府推入深渊。

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不再粉饰太平、自欺欺人了,决定实行“新政”。

改革模式主要学习日本,于是清政府提倡留日学习,并制定了许多留学政策。

其中包括上谕:1898年8月2日颁布的《军机处传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面奉之谕旨片》,1898年9月7日颁布的《致日本国国书稿》;奏议和议论:1898年1月康有为的《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同年4月张之洞的《劝学篇》中的《游学》,同年6月《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请议游学日本章程片》和康有为的《请广议日本书派游学折》,等等。

(三)日本方面的支持清末留日运动如此狂热,离不开日本政府和学者的大力支持。

中国派遣留学生是为了“变法图强”,而日本支持中国留日事业的目的却恰恰相反。

日本希望通过培养亲日派来逐步控制中国,使得中国日益趋附于它,让中国永远成为弱国,不能强大。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西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主力军。

标签:留日学生;清末;教育改革;影响一、留日学潮背景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的反思,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废八股、创办新式学堂,他说日本强盛:“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

其国便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日高潮的到来,再加上有地理便利,风俗近似等多种因素推动,清末形成一股罕见的留日学潮。

据资料统计,“从1896-1912年,留日学生的人数达到39,000多人。

”〔2〕可以说是中国留学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初到日本,大多数留日学生都抱着“冀以留学所得贡献母国,以为海外文明之度舟焉”〔3〕的理想和信念。

在所学专业中,留日学生学习师范者居多,据资料统计,1903年3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175人,其中读师范者71人,约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留日毕业生为288人,其中读师范者153人,约占53.1﹪;1904年4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426人,其中读师范者189人,约占44.3﹪。

〔4〕这些数据说明了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急需大量新式人才的需要,也说明了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留日学生群体,愿意为教育献身、担负开启祖国民智。

由此,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都与留日教育有关,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留日学生推动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时局,开始实施清末新政,教育新政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留日学生作为教育革新的主要参与者,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参与制定学制清末对教育之改革,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

清末新政时期的官费留学日本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的官费留学日本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的官费留学日本教育岳恒摘要:官费留学日本教育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反映了清政府培养人才、挽救危亡的愿望。

一方面,清政府对官费留日有资格限制和激励举措;另一方面,日本设立速成科和普通科培养中国留学生,意图在华培植代理人。

但这些官费留日学生回国后所带来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传统家庭革命,涌现出立宪党人和革命党人,最终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这是其始料未及的。

关键词:清末新政;官费留学;曰本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44-03为了挽救危亡,清末新政中的许多改革措施具有相 当进步的意义,官费留学日本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留学 日本教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留学生分 化为革命派和立宪派,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改造中国社会,有利于近代观念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留学日本教育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这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

―、清政府向日本派遣官费留学生的原因及政策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 政府开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

所派留学生的目的 地是欧美,但由于多种原因,留美幼童大多未能完成学业。

1901年,伴随着新政的实施,在列强和地方督抚的 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在没有确定留学政策的前提下大量 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在此以前,清政府就有过向日本派 遣留学生的历史。

1896年,清政府首次派13名留学生 赴日。

他们是清朝驻日公使馆为培养使馆业务翻译而派 出的“使馆学生'而非清政府有计划派遣。

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的施行,教育的改革特别 是留学教育的放开,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以 留学日本者为最多。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有计划 地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究其原因,一则是清政府缺乏熟步上,只能西取凉州,以充实国力。

其用兵的形势已经由 进攻改趋于保守。

后来就变成了只是“足食”“足兵”两个方面,虽然不断用兵,却是以守为攻,经略中原到这 时已变成理想了。

清末新政时期的官费留学日本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的官费留学日本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的官费留学日本教育作者:岳恒来源:《西部学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官费留学日本教育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反映了清政府培养人才、挽救危亡的愿望。

一方面,清政府对官费留日有资格限制和激励举措;另一方面,日本设立速成科和普通科培养中国留学生,意图在华培植代理人。

但这些官费留日学生回国后所带来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传统家庭革命,涌现出立宪党人和革命党人,最终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这是其始料未及的。

关键词:清末新政;官费留学;日本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44-03为了挽救危亡,清末新政中的许多改革措施具有相当进步的意义,官费留学日本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留学日本教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留学生分化为革命派和立宪派,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改造中国社会,有利于近代观念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留学日本教育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这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

一、清政府向日本派遣官费留学生的原因及政策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政府开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

所派留学生的目的地是欧美,但由于多种原因,留美幼童大多未能完成学业。

1901年,伴随着新政的实施,在列强和地方督抚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在没有确定留学政策的前提下大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在此以前,清政府就有过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历史。

1896年,清政府首次派13名留学生赴日。

他们是清朝驻日公使馆为培养使馆业务翻译而派出的“使馆学生”,而非清政府有计划派遣。

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的施行,教育的改革特别是留学教育的放开,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以留学日本者为最多。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究其原因,一则是清政府缺乏熟悉时务的人才;二则不能不说是清政府在危急关头的被迫选择。

所谓被迫,可以说是列强和地方督抚两方面的压力使然。

就列强来说,早在1900年7月前后,德、美等国提出清廷必须改组政府,以保护外国人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改组政府急需之人才只有通过派留学生方能办到。

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

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

辛亥风云中的留日士官生作者:陈芳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03期内容提要:清末留日士官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辛亥革命发生之际他们发挥了军事骨干的作用,从他们革命意识的形成过程、成为革命勇士的客观条件、走上革命道路的政治保证和及参加革命的具体经过进行考察较能反映这一命题。

关键词:清末留日士官生辛亥革命军事骨干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3-34-40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恐怕任何其它专题史研究都难以与之相媲美。

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奠基者章开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如何创新与深入的问题。

马敏、严昌洪、张海鹏等学者也撰文参与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应将重点放在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关于社会集团或群体研究的开展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这样的研究更符合人们认识历史客观实在的多层次性。

具体到留日学生群体与辛亥革命,学术界多是笼统地讲留日学生是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先锋和桥梁”;关于留日士官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在相关专著和论文中提到一些,至今没有专门研究;鉴于此,很有必要对留日士官生何以能成为辛亥革命的军事骨干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希冀在资料上为同仁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留日士官生群体概况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是指以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共同活动的一群人的合成体。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共同的群体意识、持续的互动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

清末留日士官生从留学起就具备了形成社会群体的基本条件,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了同盟会,且革命意识逐渐明朗化,能在辛亥风云中一举而为,成为辛亥风云中必不可少的一支政治军事队伍。

据统计,在革命风暴到来之时,已完成学业的将近600人。

他们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军事骨干不是一日之功,考察他们的革命意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弄清这一问题。

士官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或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是他们革命意识形成的媒价与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留日士官生兴与衰士官-清末民初的军事政治舞台上,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士官生群体,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现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对早期留日士官生(辛亥以前归国者)的兴起与衰落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做一粗略评说,以求抛砖引玉。

关于辛亥革命后归国的留日士官生,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都已不具备早期士官生的特点,故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留日士官生是在上个世纪末清政府普练新军又急需军事人才的背景下掘起的一个群体。

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创练新式陆军。

感于现代军事人才的缺乏,在聘请洋教习训练军队和开办军校的同时,遣员到国外学习军事。

当时,号称陆军最强的要数德国和日本,但德国远在西洋,而日本则为近邻,于是,自1898年起,清政府开始向日本选派军事留学生。

受甲午战争战败和列强不断瓜分中国的刺激,不少爱国男儿,怀着报效国家,富国强兵的朴素愿望,弃文从武,成为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1901年,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由科举步入仕途的路子已被断绝,更多年少的书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日俄战争后,日本也以其不可告人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中国派学生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放开,使的大量的青年涌入日本,每年仅官费生就达一百人,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自费赴日学习的也日渐增多。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派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最初均是从各省武备学堂的武学生中选送的,大约从1899年起,文学生也可以选送。

中国军事留学生到日本后所入的军校,主要有日本陆军测量学校、骑兵学校、炮工学校、海军学校以及私立东斌学校等,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位于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于明治维新后的1874年创建的一所初级陆军军官学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培养军士的士官学校)。

该校在日本、在东亚,甚至在全世界都颇负盛名。

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元凶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等均毕业于该校。

至于说为什么称士官学校而不称军官学校,大概是直接取自字译的缘故,在涉及日军的称呼上,经常遇到此一直接取自字译的例子,如“连队”、“小铳”、“自行车”等,就都不能按中国词语的定义去解释。

按规定,凡欲到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须先入军事预备学校------成城学校(1903年后改称振武学校)学习一年到一年半,结业后,再到陆军连队(团)进行下等兵至下士资格的实习半年到一年,然后,再以下士资格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一年到一年半,结业后,仍要再到连队实习三个月到半年,期满后毕业,以“少尉资格录用”。

士官生毕业回国后,按照清政府的规定,还要经过再考核,成绩合格的授“协军校”(少尉),特别优秀的则授“副军校”(中尉)。

但由于这一时期的留日士官生人数少,清廷的新军编练工作又刚刚开始,百事待兴,人才急缺,所以,士官生归国后,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破格使用,分发到部队的最低也要给以管带(营长)职务,且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升迁。

如士官六期的黄国梁、阎锡山,1909年回国后,次年便分别担任了山西新军混成协仅有的两个标第85标、第86标的统带(团长),五期的殷承献、六期的程潜则于毕业回国后的当年便分别担任了新军第17镇、第19镇的正参谋官(师参谋长)。

其他还有许多。

至辛亥革命暴发前,全国共练成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士官生毕业回国最早的也不过8 年时间,便已有6人升到统制(师长),即王遇甲、吴禄贞、陈宧、张绍曾、潘榘楹、萧星恒等。

至少有20人以上升至统领(旅长),根据本人并不完全的搜集,有陈文运、张树元、贾宾卿、邓承拨、孙铭、杜淮川、王麒、许崇智、张毅、蔡锷、曲同丰、蓝天蔚、魏宗瀚、应龙翔、姚鸿法、刘洵、毛继成、张哲培、蒋尊簋、胡景伊、赵恒惕、良弼、王廷桢。

除分发到部队直接带兵的外,当时清廷主管全国新军编练事宜的练兵处、陆军部和主管作战的军咨府中,也集中了较多的士官生,如铁良、良弼、陈宦、哈汉章、卢静远、陈其采、唐在礼等,而作为各省练兵机关的督练公所和陆军小学堂,则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士官生在主事。

此时的士官生,称的上炙手可热。

在后来的新军阀混战时军队膨胀至数百个军的情况下,一个旅长、团长可能无足轻重,但在清末,一共才只有十几个师又十几个旅,而各省兵力多者一个镇,少者仅一个标的的情况下,一个统制(师长)、统领(旅长)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辛亥革命中南方各省的士官生之所以能够迅速举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春秋中文社区(二)在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行动及历次反袁运动中,留日士官生成为各省起义武装的中坚。

清廷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军事,具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想把他们造就成为腐朽的清王朝的鹰犬,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怕他们在海外受到民主革命的熏淘,危及大清皇朝的天下。

因此曾于1904年规定,凡报考日本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否则不准出国。

对于已在日本的自费生,则派出使日本的大臣和学监进行监督,凡认为忠于清室者,可许其改为官费生,凡认为倾向革命者,则设法剔除出去,如后来成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就是在成城学校时被开除学籍的。

可见“政治合格”这一条,在什么时候都是放在首位的。

但规定是规定,思想是无法限制的,而只能愈加引起留学生们的反感。

实际上,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们,不论是学军的,还是学理学文的,不论是由各省督抚保送的官费生,还是自费生,大多具有反满革命思想。

当时,孙中山先生正侨居日本,宣传革命,他把留日的中国学生作为宣传、联系的主要对象,而许多年轻的留学生也纷纷聚拢在孙中山周围,这其中,便有一批又一批的陆军士官留学生成为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

这时的东京,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海外据点。

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许多留日士官生踊跃加入,仅云南籍的留日士官生,便有40人加入。

为能在回国后武装夺取政权,在孙中山的认可下,少数士官生中的同盟会员,更在同盟会内部秘密组建纯军事干部组织------铁血丈夫团。

该组织极秘密,成员极少,活动亦不公开。

至于人数,则有25人、28人、32人、36人几种说法。

不论哪种说法为确,这为数不多的秘密团员,在日后的辛亥革命中,“南北各省发难及主持人物,丈夫团几居大半”(《黄膺白先生家传》)。

如领导云南起义的唐继尧、李根源、殷承王献(“王献”是一个字,打不出来),领导江西起义的李烈钧,领导山西起义的阎锡山、温寿泉,领导陕西起义的张凤翙、张益谦,领导湖南起义的仇亮、曾继梧,领导广西起义的赵恒惕等都在其中。

由此可见,在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的领导与号召下,早在日本留学时,在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受到民族压迫强烈刺激的年轻的陆军士官生心底,便已埋下了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种子,并为此积极地做着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回国以后,由于懂的现代军事知识的人才奇缺,士官生们受到中央及各省练兵大员的格外青睐,几乎全部执掌了兵权。

对于士官生中的同盟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来说,这无疑为他们实现以武力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宏图提供了再好不过的有利条件。

由于以孙中山这首的革命派此时已将工作重心由运动会党转变为运动军队,新军中的革命秘密工作加紧了加重了,到辛亥革命前夕,南方各省的新军中,已遍布秘密的革命组织。

湖南新军中,“标有标代表,营有营代表,队有队代表,排有排代表,棚有棚代表”(《邹永成回忆录》)。

广西新军中,“连排长多为革命党”(耿毅《辛亥革命时期的广西》)。

云南新军中,“营长以上的主要干部都换成了具有推翻清朝思想的革命人物”(王冠军《辛亥云南反正亲历记》)。

湖北新军中,参加各种反清秘密组织的官兵已近全体官兵的三分之一。

南方是如此,即使在北方的山西、陕西的新军中,自上而下,领导权也基本掌握在同盟会员手中,这就为武装推翻清王朝完成了组织和干部的准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了,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全国各省纷纷起义响应,宣布独立。

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留日士官生们表现的无比活跃,几乎每个起义和独立的省区,都能看到士官生们的名字。

武昌起义后,面对清军的反扑,士官五期的李书城充任革命军总参谋长。

旋即组成三个军进行北伐,士官四期的杜锡钧出任第一军总司令,六期的李烈钧出任第二军总司令,也是六期的赵恒惕出任第三军总司令。

武昌起义后的10月22日,湖南新军起义,起义军迅速扩充至6个师,并组织北伐军支援汉口民军,其中,北伐军总统向瑞琮、第一师师长余钦翼、第三师师长曾继梧、第四师师长王隆中、第五师师长梅馨、第六师师长程潜,全都是士官生。

就在同一天,陕西新军起义,士官六期的张凤翙出任起义军大统领,旋任独立的陕西都督。

29日,山西新军起义并宣布独立,士官六期的阎锡山、温寿泉分任山西正副都督,同是六期的黄国梁和孔繁蔚分任军政司长和参谋司长。

30日,云南新军起义,宣布独立,士官三期的蔡锷任云南都督,六期的李根源、殷承王献(王献是一个字)和韩建铎分任云南军政府军政总长、参谋总长和军务总长。

31日,江西新军起义并独立,士官六期的李烈钧、欧阳武先后出任江西都督。

11月3日,上海起义,士官六期的李显谟出任起义军总指挥。

起义后,上海民军组成威武军援豫,同是六期张国威、张鹗翎分任总司令、副总司令。

4日,浙江新军起义,士官四期的周承炎(最后一个字在炎字上有草字头,但本人电脑中找不到这个字)任独立后的浙军总司令,三期的陈仪、吴恩豫分任军政处长、副官处长。

同一天,贵州新军起义并独立,士官七期的杨荩城出任贵州都督。

8日,安徽独立,士官六期的胡万泰出任安徽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代理安徽都督。

9日,广东新军起义并独立,士官三期的蒋尊簋、魏邦平出任广东军政府军政部正副部长,蒋并代理广东都督。

同日,福建新军起义独立,士官三期的许崇智出任福建国民军司令官,二期的王麒任参谋长。

12月8日,四川新军起义独立,士官六期的尹昌衡出任四川都督,六期的周骏和八期的王祺昌分任军务部长和参谋部长。

在北方的直隶和奉天,有“士官三杰”之称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和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也积极响应南方的革命,举行“滦州兵谏”,并谋组燕晋联军,以直捣黄龙,但终因直奉乃清王朝的统治中心而壮志难酬,三人中一个被黜,一个被杀,一个被迫逃亡。

至1911年底,在已经脱离了清王朝宣布独立的14个省市中,留日士官生们举旗犯难,担当了武装起义的组织指挥大任,实现了他们最初的意愿,为结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即使在北方未能独立的省区,士官生们的革命行动也极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南方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