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李尔王》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李尔王》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
那么李尔王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李尔王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李尔王》读书笔记范文一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梦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明白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景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最终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最终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最终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忙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我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明白,他只明白自我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我;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7篇)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7篇)《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尔王》读后感篇1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剧本中的地位就像《神曲》在诗歌中的地位一般,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四大悲剧中的《李尔王》。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但李尔王将国土分给女儿后,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撤去他的骑士还不给其栖身之地,失望又悲愤的老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彼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忠臣和一个弄人……最后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整部戏的主角是李尔,最大的悲剧也是李尔——他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和狂妄害死了最爱她的小女儿和自己。
他虚荣,因为他直听得进甜言蜜语,耳朵里用不得良药;他狂妄自大,因为当小女儿说出“其他人那样一条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奉迎的舌头”时,他竟说出还不如当初没有这个女儿,在李尔心里,他可以主宰一切,无论何时何地!就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害了他,害得他连善与恶,真心与虚情,正确和错误都看不清。
内心的世界观中他站在自我主义的顶峰上,他是瞎的,一个不明人事的瞎子。
被名为傲慢的手蒙住了眼睛,成了瞎子,自说自话、手舞足蹈地指挥本就不用听他话的人,在他人看来可是一个真真的笑话。
自负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缺乏,即使他们不处于社会顶端,也处于自己心里的顶端。
1948年,一向目中无人,自诩“看破世界”的迷宫制造者约翰·鲁伯特向保罗·霍尔墨的“迷宫制造大师迷宫”发起了挑战,这回约翰也是惨败。
霍尔墨虽未见到求救信号,但他料定约翰已经走不出迷宫,于是自己到迷宫中去接他。
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 读书笔记
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有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最喜欢也觉得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属《李尔王》了。
《李尔王》讲的是不列颠国王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使得李尔王陶醉在这种夸奖奉承中,醉得飘飘然,醉得不知所以,于是决定把国土分给这两个女儿。
然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而被李尔驱逐。
但东边不亮西边亮,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国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
于是两个女儿开始虐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李尔王,最终李尔王终于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经过这件事情,李尔王总算看清了到底谁好谁坏,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
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
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两人为了埃德蒙而互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没有什么好结果。
但不幸的是,讨伐的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20篇)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
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
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
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
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2科迪利娅含恨离世,李尔也悲恸欲绝地追她而去……观众的眼泪还在为悲情的结尾枉然不止,台上幸存的埃德加的声音却给我们悲伤的心情带来些许安慰,也让我们从悲情的《李尔王》中看到了些许希望。
埃德加终于成长起来了,从最初的天真无知到最后的坚毅成熟,这个男配角的一步步变化是让人惊喜和欣慰的。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
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
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
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
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2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李尔王》读后感12篇
《李尔王》读后感12篇《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争。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这个人,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有一点愚蠢的人,还有他的那两个女儿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看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十分的伤心。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悲剧不同于喜剧,我认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
关于人性,关于幸福,关于善恶,这部悲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我们思考。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李尔王是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李尔王》读后感2读完之后静下心来去仔细思考李尔王疯掉之后所说的‘疯话’:“你还看见那家伙怎样给那条狗赶走吗?从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篇1:李尔王名著阅读笔记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的戏剧。
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
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
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
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
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
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我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
与李尔比较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我错在了哪里。
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感情,仅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
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完美的人们,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明白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
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
李尔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
李尔王大学生读书笔记5篇李尔王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1)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梦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明白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景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最终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最终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最终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忙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我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明白,他只明白自我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我;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齐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
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希望能帮到各位。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
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2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精选22篇)《李尔王》读后感篇1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有人认为《李尔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我也认同,《李尔王》的确写得更发人深省。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 《李尔王》中那么多被扭曲的人物性格正加强了此剧的悲剧性。
一位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竟然被自己的女儿迫害,沦落到无家可归,街头行乞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李尔王无疑是整个悲剧的主角。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本可坐拥天下,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一个致命的错误造就了属于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的一大弱点,那便是——虚荣心。
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虚荣心更胜于常人,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考狄利娅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挑战与讽刺,而长期生活在虚荣中的他正是由于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以至于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位不列颠国王却恰恰不明白这个道理。
平日里,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奉承与渲染,令这位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忘乎所以,醉得一塌糊涂,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情,对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
同样的,格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真诚善良的长子的为人。
他和李尔王有着相似之处,同样身居高位,同样习惯于听信谗言,这便注定了他们同样的悲剧结局。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真诚和善良的象征。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想法,由于语言表达不合父亲的心意,却被逐出家门;但当她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又毅然为自己深爱的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际出兵讨伐两个忘恩负义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让本应有圆满结局的人物不得善终。
《李尔王》读书笔记个人领悟
《李尔王》读书笔记个人领悟李尔王,相比哈姆雷特逊色太多,主要讲述了几种矛盾的社会关系:老人与子女、私生子与继承权、畸形的爱情,同时通过对两个家庭的纠葛,利用谎言与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形成了最后的悲剧效果。
老人与子女李尔王老来昏聩,喜怒无常,喜欢听奉承的话,并引以为真,不能通过理性去判断是非,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自己的国土和权力分给了两人,并与拒绝逢迎、一心真诚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
作为老国王,放弃了权力,却保留了一百人的强大武装,再加上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性格,让获得权力的两个女儿没有安全感,担心惹他不顺心的时候,给她俩带来生命危险,所以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一百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李尔王与女儿们的矛盾焦点,成为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动机。
李尔王的决策,无疑是昏庸的,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除非死亡,没有一个君王会在自己有生之年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权力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过和珅把持着国家权力。
包括现代社会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理,类似的例子也层出不穷,很多子女都是为了老人的遗产而去孝敬老人,当老人的资产如果已经到手,就会变得不能相处,恨不能老人早日归西,正所谓: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
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应该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在从情感和伦理上,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动物尚且懂得反哺,作为父母和子女都不应该唯物质论,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享天伦之乐,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私生子与继承权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个光彩的名称,由于父母的不负责任,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权待遇,世俗的排挤与世人的歧视,让他的成长中充满了压力和障碍,最终导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对地位和财产的继承权上,尤其不公正。
这也是格罗斯特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权益,抛弃了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通过欺骗、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谋求自己想要的地位和财产。
小说《李尔王》读书笔记领悟
小说《李尔王》读书笔记领悟小说《李尔王》读书笔记领悟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
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
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
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
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
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
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
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
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
李尔王课文读书笔记5篇范文
李尔王课文读书笔记5篇范文李尔王课文读书笔记5篇范文看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感受很深,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李尔王课文读书笔记内容,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李尔王课文读书笔记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奇,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恳率直和善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除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预备轮番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受,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终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哀思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由于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和善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患病到如此的待遇应当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和善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假如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常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四周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全部的人或事都围围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行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都喜爱甜言蜜语的人,喜爱夸赞之语,到最终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责备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由于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推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行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受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由于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假如没有尝到苦的味道又怎么会知道甜的味道呢?李尔王课文读书笔记2从上中学就很喜爱莎士比亚,那时有学他的《威尼斯商人》,为其中精彩的剧情奇妙的语言所倾倒,后来又学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与共冲破世俗禁锢的爱情让我心生憧憬,中学时期学习莎翁的这两部剧均为经典让我折服,却又觉得意犹未尽。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李尔王》:这本书写得气势恢宏,让我这个也算博览群书,从不流泪的人,也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只是,曲高和寡。
李尔是一个英国传说中的国王。
年轻时英勇善战,年老时却好大喜功,喜欢别人阿谀奉承。
他准备把自己的国土平分给三个女儿,因为偏爱小女儿考黛莲(哪儿的人都偏爱最小的孩子),所以三分国土之中有一份是最肥沃的,他想听一听三个女儿谁最爱他。
大女儿和二女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说得天花乱坠,像什么爱父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太夸张了)。
李尔王听了之后非常快乐,轮到考黛莲了。
当时法兰西国王远道而来,想与李尔王联姻,从三个公主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妻子。
只有考黛莲心无城府,实话实说。
她说自己爱父亲只和世界上所有的女儿对父亲的爱一样,当有一天她结婚生子之后,会把自己的爱分给她的丈夫和子女,给父亲的爱自然就少了(很现实,一点也不虚伪)。
李尔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和考黛莲断绝了父女关系,给考黛莲的那份国土也被她的两个姐姐平分了。
不过这个世上最有真正的慧眼,法兰西国王说他请求娶考黛莲为妻。
李尔王说你可以把她带走,不过可什么嫁妆也没有,法兰西国王说考黛莲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说得好!)。
考黛莲走了之后,大公主和二公主也并没有遵守自己对父亲的诺言,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很快对李尔王冷假设冰霜,最后竟把他赶了出来。
可怜一代国王,最终只能在狂风暴雨中怒吼,控诉人世上的不公(我就是看这段时热泪盈眶的)。
旁边还有个小丑,名叫傻子(其实一点儿也不傻,只不过是对现实看得太透彻,就好似《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那样)在一旁抚慰。
说说另一条线索,李尔王的一个大臣,有一个儿子,叫霭特加,同时他还有一个私生子,叫霭特孟(可能名字是颠倒的,记不太清了)。
霭特孟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耿耿于怀,决心要报复,最后抢夺了父亲的家产,并设计陷害将霭特加赶出家门,霭特加因而和李尔王流落在一处。
那个大臣也被霭特孟赶出家门,流落街头。
就在大臣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霭特加出现,大臣并没有认出这个流浪汉就是自己的儿子。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篇一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
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
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
大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
二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
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老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小女儿才是真心的爱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老国去找小女儿,觉得自己都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伤心极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结束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要不然会受到惩罚的;也不能光听好听的话,而不去认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质。
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篇二《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推荐文章职工培训读书笔记热度: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热度: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热度: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精选热度:读书笔记《绿野仙踪》高中生热度:《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那李尔王的读书笔记应该如何写呢?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李尔王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李尔王读书笔记篇一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
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
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
今世前因,后世今果。
得等于失,善同于恶。
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
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 李尔王读书笔记篇二我于这个寒假期间,看了看这本书。
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国王自食恶果的故事。
读完本书,我觉得书中的那个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李尔王”实在是可悲。
他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一样,分不清好与坏,仅仅凭着两个大点儿女儿平常多说的那些奉承、好听的话。
就将自己的江山和权利分给了她们。
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
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
”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
大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
二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
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
老国王突然意识到那些甜言蜜语是假的!我的小女儿真的很爱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老郭去找他的小女儿,发现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非常伤心,去世了。
恩恩怨怨结束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否则会受到惩罚;我们不能只听好话而不认真思考。
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本质。
做人《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英国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
他们是奥本公爵、戈纳瑞尔、康沃尔公爵、里根和美丽女孩科迪莉亚的妻子。
法国国王和勃艮第公爵同时向科迪利亚求婚。
当时,他们住在李尔王的宫殿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戈纳瑞尔和二女儿罗纳德·里根分别以甜言蜜语获得了三分之一的支持,但科迪利亚知道她的姐妹们所说的不是真的,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也不多,只是根据每个女儿的职责来爱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拷问人性,死亡中获得拯救------《李尔王》读书笔记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适者有寿,仁者无敌”莎翁:“美德是勇敢的,为善永远无所畏惧。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中说“……借引起恐惧和怜悯,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李尔王》中所有人都被毁灭的悲惨结局,所引起的怜悯,让人更加难忘也从中领悟到悲剧的真正价值。
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毁灭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意义。
亲情的审问----君王与父亲这位究竟是怎样的父亲,才会要求儿女用只字片语,来表白他们对自己的爱?我总想,这样的父亲,定是在生活中也没有深入了解和信任过孩子的。
人愈没有什么,愈要争取什么,愈想炫耀什么。
书中李尔便是这样一位父亲,他身居王位,荣耀和金钱如影随形,反而欠缺一份承诺永恒的至爱。
渴求并炫耀爱成为身为君王的父亲的虚荣。
于是他向女儿发问,花言巧语迷惑中,因为至高无上的地位,蒙蔽了窥察真爱的双眼。
最动人的语言、华丽的表面,满足了李尔王一时的虚荣。
以至于考狄利亚说出:“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时,李尔勃然大怒,将平日最疼爱的女儿赶出家门,因为她冒犯了王者的尊严,成了目中无君、无父的叛逆。
凭借华美的却空洞的语言,以爱试爱,结局往往是误解,或是让你失望。
因为没有信任的爱、不了解爱懂得爱。
真正的亲情是珍惜所拥有,从一个眼神中读出关心,从一个拥抱中感受不舍,并懂得沉默之中的欲言又止,知道对方的真正需要所在。
因为盲风晦雨之中,唯有信仰爱,才能看见真情。
李尔王的政权在时代的动荡与社会的灾难中摇摇欲坠,然而李尔久居高位而丧失理智,变得刚愎自用,任性专横,长年为谄媚奉迎所包围,使其行为处事随心所欲,酿造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在其父爱与君主权威的显赫中,造成了仁慈与专横之间的不可避免。
他对子女有爱的要求,但在表达爱时又不可能摆脱君主的威严与居高临下,于对儿女如同对臣仆,以恩赐给她们的财产来表达父母之爱。
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的自我中心主义造成了李尔的唯我独尊。
而他的两位女儿恰恰利用他性格和爱的方式,来获取其欢心,满足他所谓尊荣与威严,达到掠走他全部财产与权益的目的。
性格的悲剧因素为李尔王掘下了一条毁灭之路。
最后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李尔王和他的小女儿同时被囚禁。
这时的李尔王并没有表现出难过的情绪,因为此时的他获得了女儿真正的亲情。
他说:“我们一起入了监狱,像笼中的小鸟一样歌唱,我跪地向你请求饶恕,我为你祈祷,我们就这样存在,笑那些朝臣谁受宠、谁得势,谁飞黄腾达、谁在朝野之上、谁将下野。
”在这无权势和利益交涉的时刻,李尔王真正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真正的亲情之爱。
这是李尔王在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无法真是感受到的。
失去权势,甚至身处绝境反而无所要求,倒也能变得现实与真实了。
可见拥有的越多,越容易迷失。
就像葛劳斯特之言:我有眼睛的时候反而摔跤,没眼睛了也就不用担心前途无路了。
人性的高贵----公主与天使爱要怎么说出口,这是一个问题。
考狄利亚因为没有说而异常悲惨。
姐姐们的华丽表白后,却站在了爱的反面。
最后的结局是,无法说出口的爱更值得人们珍惜。
考狄利亚之死是最能产生悲剧美的。
因为她是完美的,她是天使、真善美的化身。
这种美的毁灭令人心痛、不忍与同情。
对于爱不善于表达在嘴上的她认为“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面对李尔愚蠢的问题考狄利亚可以说一个善意的谎言那么所有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或者是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然而正是由于她性格中的诚实严谨这部悲剧拉开了帷幕。
只是直到结尾她才又再次出现。
考狄利娅的缺席为李尔提供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让李尔在努力重获爱的同时找到成为另一个自己的可能,从而完成了人性的复归。
这正如奈茨说到的那样“本剧认为最基本的生活现实是考狄利娅的爱与宽恕。
但是这种爱就像一切最值得赢得的贵重东西一样要你竭尽全力才能赢得。
你得坦白承认你确有这种爱的需要你得真正虔诚、谦虚你得忍痛除掉一切和至善不协调的东西一句话你得准备忍受一切。
”其实这种爱就是一种媒介,是考狄利娅在这部剧中所肩负的使命。
使命达成了那么她也该离去了,考狄利亚之死,成就了李尔王,成就了他从兽性向人性的转变!考狄利亚就是这么一个闪耀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笔下人文主义者鲜明个性及高贵品质的典范。
她有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当老国王要把国土分给女儿们并让她们表达对自己的爱时,不是迎合父亲的虚荣,投其所好。
高纳里尔说:“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稀有的食物⋯⋯。
”二女儿说:“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直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李尔王心满意足。
同样地期待考狄利娅用语言来形容她对自己的爱。
考狄利娅却说道:“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份不多,一分不少。
”不加修饰的表达触怒了身为国王的父亲,他愤然断绝了父女关系,取消考狄利亚一切继承权利。
在真诚与狡诈面前,考狄利亚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真诚!尽管结果会失去一切。
在真与假、美与丑的鲜明对比中,考狄利亚不为物质和地位逢迎的个性熠熠生辉。
她有对孝道的尊重。
已被父亲抛弃而远嫁法兰西的考狄利娅得知父亲被姐姐们虐待并神志不清饱受病痛的折磨,她说:“谁要是能够医治他,我愿意把我身外的富贵一起送给她”。
“一切神圣的秘密、一切地下潜伏的灵奇,随着我的眼泪一起奔涌出来吧!帮助接触我的善良的父亲的痛苦!快去找他,快去找他,我只怕他在不可控制的疯狂之中会消灭了他的失去主宰的生命。
”这发自内心的呐喊是考狄利亚对孝道的理解及父亲的尊重。
这种尊重,无关权势利益,而是人性中最自然也是最善良的真情告白。
她有对爱情的坦诚。
在她父亲宣布抛弃她而法兰西国王选择她时,她说:“陛下,我只是因为缺少娓娓动人的口才,不会讲一些违心的言语,凡是我心里想到的事情,我总不能在没有把它实现之前就放在嘴里宣扬;要是您因此而恼我,我必须请您让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淫邪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唯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这时候的考狄利亚充满了对爱人对爱情的至诚之心。
尽管考狄利亚最终以悲剧命运结束,但我认为,考狄利亚是个备受莎翁和读者宠爱的人物。
考狄利亚死去,然而她真诚、善良和仁爱的高贵品格鲜活了下来。
真善美,这是人性的闪光点,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当今的家庭、社会中,一些人的道德缺失,不也是因为权势利益而造成的人性的迷茫吗?山高水低、河东河西,一切在变化之中,只要人对真善美的信仰不变,人就会拥有美丽与幸福,社会就会不断走向美好!真理的回答-----傻瓜与智者“弄人”几乎是一个完美形象的结合体,是智者的化身。
善良、机智、幽默、乐观主义、忘我精神、助人为乐、旺盛的生命力等等优良的品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是众人眼中的“傻瓜”,李尔说弄人,“简直是揭我的疮疤”,是个“好尖酸的傻瓜”;高纳里尔说他“七分奸刁三分傻的东西”,“父亲,您这一个肆无忌惮的傻瓜不用说了”;肯特则说:“傻瓜,你从什么地方学会这支歌儿?”。
一个弄人,应该努力于奉承和娱乐主人。
他却似乎很会惹李尔生气,甚至毫无顾忌的讽刺李尔。
总是以调侃的语气揭李尔的伤疤:“真理是一条贱狗,它只好躲在狗洞里;当母狗站在火边撒尿的时候,它必须被鞭子赶出去。
”(这里粗俗的话语暗喻讽刺李尔被女儿赶出去的事实)。
“你这光秃秃的头顶连里面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脑子。
”如此尖锐的话语,从一个“傻瓜”的嘴里吐出,不会有人跟他计较。
或许是因为他戴鸡头冒有挖苦、讽刺的权力,可用机智、幽默的口吻来说话。
他有了鸡头冒不只敢以真理刺激李尔,冀其改正;也敢大无畏地讽刺两个长女。
我们可以猜想,弄人装疯卖傻,为的说出真理。
可见弄人的机智幽默与忠诚。
弄人看似疯言疯语,甚至有些粗俗鄙陋,但是他的话语中富有哲理。
他通过看似幼稚的问题,其实是对现实情况透彻精辟的比喻。
如他说“为什么一个人的鼻子生在脸中间?”“因为中间放了鼻子,两旁就可以安放眼睛;鼻子嗅不出来的,眼睛可以看见。
”这些话在当时深层含义是在嘲讽李尔王盲目自大,错怪了小女儿而轻信了两个大女儿的奉承拍马的谎言,也在告诉李尔和读者,不要盲目轻信,用心灵去分辨好坏善恶,揭开虚伪的面纱。
又如他对李尔说:“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语;多掷般子少下注;莫饮酒,莫嫖妓;呆在家中把门闭;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叹口气。
”这一段押韵歌谣的核心是现实意义上如何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开源节流,如何谨慎小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心不至于影响未来的发展。
这种思想价值观念和李尔王是完全不同的。
他希望通过资本主义模式下的思想来影响封建国王李尔,让他惊醒一个资本与权利的时代的到来。
这可以说是他世故机智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你应该懂得些世故再老呀”。
这样一个地位卑下,滑稽幽默又机智的“傻瓜”,跟随着凄惨的李尔。
无论李尔痛苦暴躁发疯怒号,还是茫茫荒野凄风苦雨,如影随形地陪伴。
“聪明的人全都飞散,只剩下傻瓜一个;傻瓜逃走变成混蛋,那混蛋不是我。
”弄人在风暴中一步也不离开李尔,仍然以幽默娱乐贤君,痛苦仍不失幽默,他忠于李尔到了忘我的程度。
尊重自己的个性与情感的弄人爱憎分明,如他对李尔既嘲讽又有衷心的劝告与保护,对李尔的两个女儿则无情尖锐的批判。
他不只爱憎分明,也很懂得爱,幽默的爱,如他对考狄利娅的崇拜。
因为他是人,就有爱美之心;尤其是爱灵魂之美,所以考狄利娅被放逐后,“这傻瓜老是闷闷不乐”了。
从弄人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的力量,平凡民众中的伟大。
他最后帮助肯特救李尔于危难,又显示民众无处不在。
他功成后隐退,不居功,也显示出小人物(民众)伟大的心胸。
死亡与拯救“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撼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这部亲情悲剧其实是一部王者之书,最后新王的诞生,恰恰体现了这部作品另一个意图:如果人性危机、政治生活不幸陷于混乱,怎样的人才能成为新的王者,才能使国家会获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