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4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及盖层1
石油地质学4. 盖层和生储盖组合
盖层遮挡能力排序: 岩盐─含盐的混合岩类─泥(页)岩─石膏(硬石膏稍次
)─砂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硫酸盐化石灰岩─含少量 泥质的石灰岩─泥质粉砂─致密砂岩。
3.2、盖层的厚度
盖层封隔性与厚度有关系吗?
实例一: 从盖层的物性封闭来说,盖层的厚度似乎对盖层的封闭
层,只要其排替压力大于下伏储集层中油气向上运 动的动力。
但是大量油气田勘探结果表明,最常见的盖层 的岩性主要为两大岩石类:一类是泥质盐类,一类 是膏盐类。其中泥质岩类常与储集岩层并存;而膏 岩盖层则多发育在碳酸盐岩剖面中。在特殊情况下 ,如在构造变动微弱的地区,裂缝不发育,致密的 泥灰岩也可充当盖层。
⑶ 含砂质、粉砂质等杂质会大大降低泥质盖层的遮挡能力。 ⑷ 矿物成份:蒙脱石吸收容量大,因此遮挡力强;交换络合
物中Na+高的其膨胀性、塑性、吸水性增大,毛管压力和渗透 性降低。
3.1.2、盖层的岩性—膏盐类
岩盐、石膏类盖层 膏盐类盖层基本不具有孔隙,其物性封闭能力比泥岩更
强,因而该类盖层是高质量的盖层,可遮挡高压气藏。其阻 挡天然气扩散的能力要比一般额泥岩强近一百倍,可以有效 地阻挡烃类的扩散损失。
越强,对盖层厚度的要求相应可以降低。 4)泥质盖层的砂质、粉砂质 百分含量及泥质系数
3.2、盖层的厚度
盖层封隔性与厚度的关系
(1)石油密度随盖层厚度增加而减小。但只说明<25m不足以保护, 厚度达一定值之后,密度不再增大,说明油藏已得到充分保护。 (2 )溶解气组分变化。25m内重烃含量随厚度减小而增大,线性关系。25m 时不再影响。 (3)甲烷随厚度上升而上升,到25m时不变。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
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
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
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4―1 油藏开发基础课件
• (2)多尔仁科夫分类 • 前苏联鞑靼石油科学研究设计院B.H.多尔仁科
夫与P.X.穆斯利莫夫等人将油田划分为高效油田 和低效油田两类: • ①主要含易动用储量的低粘度或高渗透率、较高 粘度的高产和中高产油藏,属于高效油田。 • ②低渗透和个别渗透率较好的中、高粘低产油藏 属于低效油田。 • 多尔仁科夫的这一分类,强调的是油田开发的效 果,展示油藏的天然条件似嫌不够,其对开发的 指导意义与应用比较受限。
油藏开发分类
• ⑩热采型稠油油藏。代表油藏有辽河欢喜岭、克 拉玛依六---九区、胜利单家寺等油藏,这些油藏 的共同特点是原油粘度极高(数百至数万mpa·s), 常规开采无产能,注蒸汽开采有满意的效果。
• (11)高凝油藏。代表油藏有辽河大民屯、大港 小集、河南魏岗等油藏,原油凝固点高达40℃以 上是其特点。
油藏开发分类
• 3)油藏基本类型分类标准及命名 • ①以原油性质、构造条件、储集层渗透率、储集
层岩石类型依次作为油藏基本类型命名的第1、第 2、第3、第4判别标志。 • ②每个基本类型,根据需要可再进一步细分命名 。
• ③基本类型确定以后,其他低级次判别标志特征 需要强调时,可作为辅助形容词命名应用,如砾 岩稠油油藏、砂岩低渗透油藏、低渗透断块油藏 等。
油藏开发分类
• 油藏开发分类的目的在于,归类展示各类 油藏的基本地质---开发特征和各自的差别 性,以指导具体油藏的科学合理开发。
•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多种油藏开发分 类方案,它们各有优缺点,又都有其存在 的历史,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意见。我们 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分类简介如下。
油藏开发分类
• 1、前苏联的油藏开发分类 • (1)马克西莫夫分类 • 前苏联学者M.H.马克西莫夫以油藏的天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储集层和盖层
缝)原生孔隙 沉积颗粒间:粒间孔、晶间孔等等
(2)次生孔隙 ①溶蚀、淋滤作用: 溶蚀孔、洞
②构造作用:构造裂缝
孔隙按大小的分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0.25mm
流体可在其中自由流动
②毛细管孔隙:孔隙:0.5-0.0002mm,裂缝:0.25-0.0001mm,
盖层
储油气层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 第四节 其它岩类储集层 • 第五节 盖层
基本概念
储集岩与储层
1.储集岩: 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reservoir rock)。( 但不一定含有油气) 3.含油气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 称含油气层(oil-bearing rock)。 4.产层(pay) :已经开采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
当单相液体呈层状流通过孔隙性介质时,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流量与岩样两端的压力差和截面积成正比,
而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和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几种渗透率的概念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 理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100 %
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 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e
Ve Vr
100 %
3、有效孔隙度的评价指标
特高孔隙度
Фe≥30%
高孔隙度
25%≤Фe<30%
中孔隙度
15%≤Фe<25%
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储集层和盖层
②根据其不同部位在流体储存和流动过程所起作用的差异分:
—— 孔隙 和 喉道
③根据大小,岩石孔隙分三类——
◆超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隙直径>0.5mm,裂缝宽度> 0.25mm,重力作 用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 ◆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径0.5-0.0002mm,裂缝宽0.25-0.0001mm,只 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微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 0.0001mm,在 通常温压条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又称束缚孔隙。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相同成岩作用下,石英砂岩储性比长石砂岩好。
②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源自a.粒度越大,φ e 、 K大;分选程度好,φ e 、 K大 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物性越好。 b.分选一定时: K与粒度中值成正比。
③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及磨圆度
a.理论上:→立方体排列,堆积越疏松,、 K大; →菱面体排列,堆积越紧密,、 K小; b.碎屑颗粒磨圆度越好,碎屑岩储集物性越好
与油气关系较为 密切的主要为:
冲 积 扇 砂 砾 岩 体
河 流 砂 岩 体
三 角 洲 砂 岩 体
海 岸 砂 岩 体
滨 浅 湖 砂 岩 体
浊 积 砂 岩 体
砂岩储集体形成环境与基本特征
沉积体系 冲积扇 砂体类型及特点 油田实例
砂砾岩体平面上呈扇形,纵剖面呈楔状,横剖面呈透镜 克拉玛依-乌尔禾油田三 状;颗粒粗杂;分选磨园差;孔隙直径变化范围大;扇 叠系。 根和扇中储集性较好。 包括河床、心滩、边滩、决口扇等砂体,剖面呈透镜状;长庆油田侏罗系延安组、 河床砂体呈狭长不规则状,可分叉,剖面顶平底凸,近 阿拉斯加普鲁霍湾油田二 河心厚度大;结构、粒度变化大,分选差;非均质性严 叠、三叠系。 重;孔渗性变化大。
第四章 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四、沥青封闭油气藏 储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层是由沥青组成。油 气藏在形成过程中,都遭受一些破坏,气极难保
存,以重油和沥青为主。
(油气藏开发受到重视,利用程度逐步在增长)
沥 青 封 闭 油 气 藏
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
(一)基本特点
含油气边界完全为非渗透性边界所限或在其
高线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关系。
(二)主要类型 (1)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形成的油气藏。
(2)盐刺穿油气藏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的油气藏。 包括: ①盐栓遮挡油气藏;
②盐帽遮挡油气藏;
③盐帽内岩性油气藏等。
(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并刺穿,形成岩浆岩体刺
穿接触油气藏。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②实用性。
(1)西北大学分类
A.构造油气藏
a.背斜油气藏亚类
1.与褶皱有关的背
斜油气藏
2.与基底隆起有关 的背斜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逆牵引
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 藏 4.与地下柔性物质流
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5.与古地形凸起和差
异压实作用有关的
油气藏
b.断刺穿接触油气藏亚类 8.刺穿接触油气藏
影响圈闭的有效性。
在水压梯度相同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的水
动力圈闭位置是不同的,圈闭向水头降落方向偏 移更多(图)。 分三种情况: ①如果α (地层倾角)>θo/w,该背斜既是气的圈
闭也是油的圈闭,气油界面、油水界面倾斜程度
不同(图);
②如果水动力使θo/w>α>θg/w时,只能圈闭气,
对油无效;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顶(最高点)到油水界面的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de)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de)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de)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de)重要理论基础课.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de)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de)可燃矿产.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de)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de)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de)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de),呈液态和稠态(de)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de)天然气.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de)天然气.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de)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de)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de)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de)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de)地下水,即油层水.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de)油层水.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de)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de)外延.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de)具有较大(de)粘度和密度(de)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de)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de)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de)天然露头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3气苗气苗是天然气(de)地面露头.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干酪根(Kerogen)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de)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de)分散有机质.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de)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de)深度称门限深度. 3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de)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de)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de)烃气.4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de)各种天然气.5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de)天然气.6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天然气生成及圈闭(de)形成具有阶段性,使不同地质时期形成(de)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de)天然气.这种不同时期形成(de)圈闭捕获源岩不同演化阶段生成天然气(de)过程,称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7低熟油(immature oil,亦译为未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de)各类低温早熟(de)非常规石油.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烃高峰阶段以前(相应(de)镜质组反射率Ro值大体上在%~%范围内),经由不同生烃机制(de)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de)液态烃类,包括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8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de)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de)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de)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de)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de)热力作用引起(de).9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de)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de)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10生油层与生油层系由生油岩组成(de)地层叫生油层.在相同(de)地质背景下和一定(de)地史阶段中形成(de)生油岩与非生油岩(de)组合称为生油层系.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de)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de)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de)细粒、致密岩层.3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de) 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de)发育程度. Pt=Vp/Vt100%4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de),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de)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de)比值. Pe=Ve/Vt100% 5绝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de)渗透率.6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de)渗透率.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de)孔隙和喉道(de)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de)运移1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de)排出(或运移).2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de)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de)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de)运移.3地层压力地下储层(或油层)内流体所承受(de)压力,称为地层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Pa.为直观反映地层压力(de)大小,工程上常使用水压头(de)概念,水压头相当于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de)高度,表达式为: h=P/(ρwg)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de)聚集与成藏1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de)场所,由二部分组成,即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包括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de)遮挡物. 2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de)最大限度(de)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de)上倾方向.3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de)等势面垂直(de)最大高度.4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de)构造等高线所圈定(de)封闭区(de)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de)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de)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de)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de)闭合油气低势区.5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de)最大高差.6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de)最高点到最低点(de)海拨高度.油气柱高度则更多地反应盖层(de)封闭能力及水动力(de)条件.7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de)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de)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de)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若储集层厚且油水界面较高,与其底面不相交时,只有外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de)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8构造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de)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de)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9背斜圈闭(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de)背斜,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de)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10断层圈闭(油气藏)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de)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11裂缝性背斜圈闭(油气藏)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de)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de)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de)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12刺穿圈闭(油气藏)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de)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13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de)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de)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14不整合圈闭(油气藏)指储集层(de)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de)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中聚集油气形成不整合油气藏.15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de)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de)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16复合圈闭在自然地质条件中,由单一因素控制(de)圈闭是很少见(de),而较多(de)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我们将储集层上方或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de)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第七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de)关系1地温梯度在地壳上层(深约20~130m)之下,温度随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de)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100m表示,地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2地层压力孔隙介质中流体所承受(de)压力,也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层而言又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3地层压力梯度即地层压力随深度(de)变化率.两种压力梯度:静水压力梯度,方向垂直,一般为定值m.另一种为动水压力梯度.4异常地层压力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不等.前者>后者为异常高地层压力;前者<后者为异常低压力.5压力系数地层压力/静水柱压力、实际地层一般>1.6流体压力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封闭层分割(de)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箱内生储盖齐全.它分为主箱和次箱,水平封闭划分为主箱,垂直封闭层进一步划分为次箱.7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液体能维持液相(de)最高温度称为物质(de)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它也不能凝结为液体.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de)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8深盆气藏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de),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de)非常规天然气藏,因分布在盆地深部或构造底部,故称为深盆气藏.它不是一种特殊天然气,也不是赋存于盆地某一深度线以下(de)天然气.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1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de)同一面积内(de)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de)总和.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2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de)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de)构造.3隆起盆地内大面积(de)相对上升部份,底盘埋藏浅,其沉积表层常发育不全,厚度薄,沉积物粗.甚至,底盘露出水面而成为剥蚀区.隆起翼部常有地层超覆和岩层尖灭出现,它是捕捉油气(de)场所,在形态上,隆起略呈椭圆形及长条形,它(de)形成多与基岩块断升起有关.4坳陷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大面积相对下降占优势(de)负向单元,底盘埋藏深、沉积表层厚,地层发育全而连续,沉积物细,与隆起常以大断裂为界,是盆地内有利生油区.隆起与坳陷常相伴而生,对应而存在,两者紧相毗邻,隆起起着分割拗陷(de)作用.5斜坡是坳陷向盆地周边抬升(de)部份.斜坡与隆起(de)翼部相似,常存在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等圈闭,是油气运移聚集(de)良好场所.6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地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de)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de)构造,是油气聚集(de)基本单元.7油气聚集带是在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de)一系列油气田(de)总和.8含油气区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有统一(de)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de)沉积坳陷,称为含油气区.9沉积盆地在漫长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保持地貌盆地)接受沉积(de)区域.10含油气盆地凡是地壳上有统一(de)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de)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了油气田(de)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11含油气系统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de)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de)物理——化学动态系统.第九章几种重要(de)含油气盆地1盆地(de)盖层含油气盆地(de)盖层(又称表层)就是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底盘之上(de)沉积岩层.2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de)盆地.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但一般将前陆盆地系统中(de)深坳陷部分称作前渊.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3裂谷盆地也称伸展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和沉陷形成(de)盆地.伸展构造是指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de)各种构造变形.裂谷盆地和构造所形成(de)背景可以是各种不同(de)构造环境下,如重力滑动、拉张、挤压、扭动和上拱等条件,并可出现在岩石圈演化或威尔逊旋回(de)各个发展阶段.4克拉通盆地Kober1921年用(kratogen)克拉通表示地壳上较稳定(de)部分,与造山带相对照.Stille(1936)改称作Craton,泛指以前寒武系为基底(de)稳定地区,包含地台和地盾,有时也包含了古生代增生褶皱带.二、填空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de)成分和性质1组成可燃有机岩(de)主要元素是碳和氢,还含少量(de)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各种可燃有机矿产(de)主要元素组成相似,表明其原始物质具有共同(de)来源,多来自动物、植物有机残体.近十年来,对石油成因(de)研究,发现同煤类有着一定(de)关系,尤其在光学特征上具有某些规律性(de)联系.2石油与煤类在元素组成上(de)区别:煤类所含碳量比石油中(de)多,而氢比石油中(de)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C/H比值以石油和沥青最小,煤类最大,并且随碳化作用(de)加剧而增加. 3各种可燃矿产从物理状态(de)角度可分为气态(de)、液态(de)和固态(de)三类.4组成石油(de)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其中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剩下(de)元素总含量一般只有1~4%.5含硫量小于1%(de)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de)为高硫原油.常以%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de)界线.石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de)灰分.6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7石油(de)物理性质,取决于它(de)化学组成.8石油(de)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9石油相对密度变化较大.20℃时,一般介于~之间.相对密度大于(de)石油称为重质石油.10石油相对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de)密度小,深色石油(de)密度大.但是,归根到底,石油(de)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de)含量,石油组分(de)分子量,以及溶解气(de)数量.一般说来,密度小而颜色浅(de)石油常为石蜡性质(de),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和润滑油;密度大而颜色深(de)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de)沥青质. 11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12石油(de)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石油中(de)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13引起石油旋光性(de)原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de)碳原子.14由于烃类难溶于水,因此,石油在水中(de)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同(de)分子进行比较,烷烃溶解度最小,芳香烃最大,环烷烃居中.15石油(de)凝固和液化温度没有固定(de)数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间可以出现中间状态. 16烃类气体中依据其甲烷所占(de)比例(即干燥系数,C1/ΣC1-5),将天然气分为干气、湿气两种类型,其干燥系数(de)分界线为.17 天然气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气(气水化合物);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气;按演化阶段分为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18油田水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各种物理、化学作用(de)差异性,其矿化度和化学组成有相当大(de)差别.矿化度一般随埋深增加而增加.19油田水(de)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20常规原油与重质油在元素组成上有区别,常规原油(de)氧、硫和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则含量高.21石油中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咯、吲哚、咔唑(de)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de)中性含氮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de)重要生物标志物.22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酸性含氧化合物中环烷酸最多,占酸性物质90%以上,易与碱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极易溶于水,因此,油田水中环烷酸盐可作为一种含油气性直接指示标志.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de)出现可说明所在地区在过去某个时期内曾有油气生成过,亦即具有生油条件.可是,另一方面油气显示(de)出现又说明油气藏可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de)破坏. 2天然油气显示按其物态可分为液态、气态和固态三个主要类别.3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de)岩石,通常多为砂岩.砂岩按其被浸染(de)程度可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石油有机说(de)核心就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包括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2沉积有机质包括有机溶剂可抽提(de)沥青,不溶于有机溶剂(de)干酪根. 3沉积岩中(de)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须经历一个碳、氢不断增加而氧不断减少(de)过程,即为一个去氧、加氢、富集碳(de)过程.4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四种类型.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是由于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de)好坏直接决定岩层储存油气(de)数量,渗透性(de)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de)产能. 2按岩石孔隙大小,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第五章石油与天然气(de)运移1油气运移(de)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2一般认为油(de)初次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水溶相为辅.理由是油在水中(de)溶解度过低,水不能大量溶解原油.3油气初次运移(de)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de)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裂缝.4目前普遍认为油气(de)二次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这是因为油气进入储层后(de)物理、化学环境(de)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 5油气二次运移(de)主要通道为储层(de)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6大规模(de)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de)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因为这次构造运动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和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de)平衡. 7油气勘探(de)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找凹陷、钻高点、探边缘.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de)聚集与成藏1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de)场所叫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即储集层、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de)遮挡物.2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de)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de)聚集,具有统一(de)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3任一圈闭(de)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de)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de)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de)主要因素.4按张厚福(de)观点,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de)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5圈闭(de)大小,主要是由圈闭(de)有效容积确定(de).它表示能容纳油气(de)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de)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de)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de)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6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de)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7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六大要素,油气藏(de)形成和分布,是它们(de)综合作用结果.8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de)物质基础.好(de)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 9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de)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de)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de)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de)圈闭中可能只含水.10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一个充满了石油(de)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de)聚集天然气(de)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de)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de)有效圈闭.11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de)圈。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油田开辟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光、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惟独油藏,称为油田;惟独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中只聚集了油,算是油藏,只聚集了气,算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举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举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具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阶段,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
石油工程概论 储集层和盖层PPT课件
风化,在表层出现一个风化孔隙带,使孔、渗
增加,便成为油气储集层。
储集空间
主要是风化孔隙、裂隙,以及构造裂缝,
多发育在不整合带及古地形突起上,构造条件
可使裂隙形成有一定方向性和连通性的裂隙密
集带。
第55页/共76页
三、泥质岩储集层 •比较致密性脆的泥质岩产生较密集的裂缝; •泥质岩中含有易溶成分如石膏、盐岩等,经地 下水溶蚀形成溶孔、溶洞,成为储集层; •泥质岩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储层,主要是次生 作用(风化、溶蚀、构造)形成孔、缝、洞系统的 结果; •岩性致密,形成条件较复杂,物性变化大;
原生孔隙
粒间孔隙
第26页/共76页
粒内孔隙
第27页/共76页
填隙物内孔隙
第28页/共76页
裂缝(隙)孔隙
第29页/共76页
•粒间孔隙,指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 胶结物充填而留下来的孔隙空间,一般有 喉道粗,连通性较好等特点,是砂岩储层 最主要、最普遍的孔隙类型。 •粒内孔隙,碎屑颗粒内部原有的空间部 分所保留下来的孔隙。
5、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度和 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但没严格 的函数关系,碎屑岩 储层、孔隙度和渗透 率一般有一定相关关 系。碳酸岩储层、孔 隙度和渗透率一般没 有相关关系。
第21页/共76页
一般地,孔隙度相同时,孔、喉小的比孔 喉大的渗透率低,孔喉形态简单的比复杂的渗 透率高。 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使 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主要有:
第56页/共76页
以上大量储层形成特点说明,形成储层的 岩石类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孔隙和 渗透性。任何岩类只要在一定的孔隙性和渗透 性,都有可能形成储集层。
因此,储集层的研究,应该多方面进行, 既注意一些已知储集层岩类,也不能完全忽视 一些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的未知储集层岩类, 扩大找油、找气领域。
油气田形成的四大要素
3.2.1 油气田形成的四大要素
三、 油气的盖层
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
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 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3.2.1 油气田形成的四大要素
三、油气的盖层
•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问题3:良好盖层具备 的条件是什么?
• ①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大的压力;
据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的沉积有机质仅有5%-10% 可转化为烃类。而运移出烃源岩的烃类最多不到已 生成烃类的10%,也就是说运移出去的烃类最多仅 为生油岩中有机质的1%。
一、生油气层
3.2.1 油气田形成的四大要素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指 标
干酪根的颜色及H/C~O/C原子比关系
干酪根残渣颜色由黄色变为褐色至黑色
OH
OH
CH2OH
薄荷醇
新薄荷醇 维生素A (Vitamin A)
• 甾族化合物也叫类固醇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 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 结构特点:甾体化合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含有环戊烷(D 环)多氢菲甾核,并且在甾核上一般还含有三个侧链。4个环分 别用A、B、C、D标明。C10、C13上常连有甲基,称为角甲基, 它们都位于环平面的前方,用实线表示。C17上常连有不同的烃 基、含氧基团或其它基团。C3H上一般有羟基。“甾”作为象形 文字相当形象地描述了该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常见的甾族化合物, 多以其来源或生理作用来命名。
• 6 有机质的丰度指标为什么泥页岩与碳酸盐岩的不一样?
• 7 储集层的基本物性参数有哪些? • 8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 9 衡量圈闭优劣要考虑三个因素是什么 ?
4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的渗透率无论在垂向上或横向上都有很大的差 别 , 一 般 变 化 在 0 . 0 0 1 - 1 μm2 之 间 , 最 高 可 达 几 个 μm2。 Калинко(1983)按渗透率大小将储集层分为7级(下表) 。对石油和天然气储集层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2020/4/12
储集层渗透率分级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 逸散的岩层。盖层主要起封闭作用,它对油气的 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天然气 藏对盖层的要求比油藏更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 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 性、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等。其中孔隙性和渗 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性,也是衡量储集层 储集性能好坏的基本参数。
Φt=Vp/Vt×100% 孔隙度反映储集层储集流体的能力。储集岩的 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多,但是它 不能说明流体是否能在其中流动。岩石中不同大小 的孔隙对流体的储存和流动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 的。根据岩石中孔隙大小(孔径或裂缝的宽度)及 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
2020/4/12
2020/4/12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是用渗透率来表示的。渗透率是 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向量,也就是说,从不同方向测得的岩 石渗透率是不同的。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提出了绝 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 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 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 代,属加里东期;
4)元古代:震旦纪、青白口、蓟 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 期,其余属晋宁期。
§1 生油层
4、面积及厚度
分布面积越大,厚度越大,有机质的总量越大,则 生烃量越大。但单层厚度很大的块状泥岩因往往欠压 实,会抑制生烃能力,不利于排烃。
×1.22(或1.33)。
10
§1 生油层
11
2 、 氯 仿 沥 青 “ A” 含 量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 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 组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 、胶质、沥青质)。
较好的生油层氯仿沥 青 “ A” 在 0.1% 以 上 , 非生油岩低于0.01%。
§1 生油层
3、总烃(HC)含量
为氯仿沥青“A”中饱和烃芳香烃含量。我国陆相主力油 层 总 烃 >410×10-6, 平 均 为 550~1800×10-6, 好 的 为 1000×10-6, 较 好 >500×10-6 。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其总量 的70-90%,所以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 质类型研究的主体。
一般认为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最大,且以 生油为主,Ⅲ型生烃潜力最差,且以生气为
主,Ⅱ型介于两者之间。
§1 生油层
(三)成熟指标
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沉积岩 中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但是有机 质只有达到一定的热演化程度才能开始大量生烃。勘探实 践证明,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油气勘探成功率较高。所 以生油岩的成熟度评价也是决定油气勘探成败重要因素。
3
§1 生油层
一、生油层的地质特征
1、岩性特征
1)细粒岩石:泥岩、页岩、碳酸盐岩; 2)富含生物化石或有机质; 3)环境:还原环境,主要为暗色(褐、
灰褐、黑色等);
2、岩相古地理特征
从沉积环境或岩相看,一般在利于生物 大量繁殖、保存的低能环境。主要在浅海 (潮间或潮下低能带)、海湾、泻湖、深 ~半深湖、前三角洲等相带;
1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及盖层
§1 、生油层 §2 、储集层概述 §3 、碎屑岩储层 §4 、碳酸盐储层
§5 、其它岩类储层 §6 、盖层 §7、岩石类型与生储盖关系
2
§1 生油层
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生油层系:具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和非生 油层组合; 含油层系:有储集层存在的生油层系。
有机碳含量是指沉积岩中所含的与有机物质有关的碳元素含量。作为有机质丰度指标, 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实际上是剩余有机碳含量—生油岩中有机碳是油气生成逸出后,岩石中残留 的有机质中的碳含量,故称剩余有机碳含量,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生油岩级 别 差 中 好
非常好 极好
泥岩 (%)
<0.5 0.5~1.0 1.0~2.0 2.0~4.0 4.0~>8.0
碳酸盐岩 (%) <0.12
0.12~0.25 0.25~0.50 0.5~1.00 1.00~2.00
★生油层内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机质转化 成油气,大部分仍残留在生油层中;
★且碳又是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最 稳定的元素,剩余有机碳含量粗略代表 生油岩内的有机质丰富程度。
★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剩余有机质碳
4
§1 生油层
5
3、年代特征
凡是有生物存在的时代都有源岩存在; 源岩丰度以晚古生代至今最发育,与生物 繁荣期相对应,其中高峰期为中生代;
世界占烃源岩总数% 40
占储层总数%
30
太
早
晚
20
古
古
古
代
生
生
10
、
代
代
中 生 代
新 生 代
元
0
古
Pr 代∈ O S1 D C P T J K E N Q
4、氨基酸含量 氨基酸总量高,且氨基酸/剩余有机碳:低,好; 氨基酸总量低,且氨基酸/剩余有机碳:高,差;
12
§1 生油层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并非愈高,生烃愈大,这是因为它还取决于有机质 的类型和成熟度。因此,评价烃源岩还需研究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演化。
13
§1 生油层
14
(二)有机质的类型
烃源岩中有机质(干酪根)的类型不同,其 生烃潜力、产物的类型及性质也不同,生油 门限值和生烃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 异与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一)丰度指标
岩石中有足够数量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有机 质含量是决定岩石生烃潜力的主要因素。通常采用有机质丰度
来代表岩石中所含有机质的相对含量,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潜 力。目前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主要包括
有机碳含量(TOC) 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
9
§1 生油层
1、有机碳含量(TOC)
据日本学者K.Magara(1978)系统研究,认为粘土岩生油层单层厚 30~40米、砂岩储集层单层厚10~15米,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生成和聚集;而那些单纯巨厚块状泥 岩和单纯块状砂岩的发育区,对石油生成、排烃、聚集都不利。
8
§1 生油层
二、生油层的地球化学指标
§1 生油层
喜山期 燕山期 印支期
海西期
加里东
隐
晋宁期
生
宙
6
隐生宙(宇)
又称前古生代或前寒武纪。指 寒武纪以前时期。
距今约46~5.7亿年前,占整个 地质时期近90%, 隐生宙时期 发生过多次地壳运动和气候变 化,元古代地壳运动在我国先 后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 宁运动、蓟县运动。
显生宙(宇)
距今5.7亿年以来,有大量生 物化石出现的时期。
§1 生油层
喜山期 燕山期 印支期
海西期 加里东
晋宁期
7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 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 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 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 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 在三叠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