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训练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加强工程实践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王辑祥贺秋丽王庆华(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南宁市530004 wgxdx@)摘要:由于电力安全生产的特殊性,电力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依靠校外实习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建立校内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对学生从方案设计、图纸绘制、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试验调整、运行操作、事故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工程实践训练的基本情况,论述了工程实践训练提出的背景,探讨了工程实践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
关键间: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广西大学于2001年起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自行设计和安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校内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对学生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试验调整、运行操作、事故分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文论述工程实践训练的有关问题。
一、基本情况我校的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可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自动化、电力工程及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而且自动化专业《工厂供电》课程也到实践基地开设实验,每年实验的学生都有300多人,而且两个学期都有实验,利用率是很高的。
目前拥有装置40套,一次可容纳80名学生。
工程实践训练实验每一套装置,是以一台降压变压器和模拟一个10KV供电系统为对象,从系统的测量、控制、保护、信号、同期回路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训练。
每一学生都独立设计方案、绘制图纸并根据设计选择设备的型号和技术特性,然后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接线完成经核对后就可以通电检查,并进行操作和事故试验,特别是设置各种各样的事故和问题,让学生反复实践和探索。
为了使学生从理论上、技术上、方法上打好基础,我们开设了《电气工程实践训练基础》新课,编写了《电气接线原理及运行》新教材,由中国电力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己重印两次。
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分析.doc
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分析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创新教育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2007 年教育部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本科生创新教育迅速发展。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坚持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材料类人才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个性化创新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实践创新教育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实施科学管理,努力创新,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的特色。
1 创新实践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开阔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
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在科技创新中体现创造能力,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实现。
现代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重在自求、自知与自得,能力( 方法) 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
创新实践在大学本科教育过程中,通过基本的操作动手训练、观摩认识与创新实践,专业性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活动,以及综合实验与毕业论文( 设计) 等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认识社会与服务社会,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 全方位个性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传统的本科实践教育观念,虽确立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尚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独立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 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全方位个性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由实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条件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2. 1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与综述21 2021年第2期徐大伟1,史丽娟2,王玮琪1,赵 剑3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研究*摘 要: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意识,“新工科”的提出推动了高校实践型人才培养。
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适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赛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课程维度+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多维一体;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092(2021)02-0021-03实践创新能力是现今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采取合适的实践创新模式,培养实践创新型大学生,也是目前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对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意识等问题,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推动了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竞赛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课程维度+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1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总数占比在90%左右,是社会人才培养、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知识更新速度快,对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和知识量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教师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只有理论了解缺乏实战参与经验,高校“双师型”教师力量非常薄弱。
(2)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陈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社会需求。
工程技术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研究
1 自动化综合物流 系统硬件平台
自 动化综合物流系统包含 自动化立体仓库 、 混 合式物流输送线 、 特种加工装备 ( 激光 内雕刻机 ) 、 R /D电子标 签系统等几 大部分。它涵 盖 了传感 FI 器、 计算机应用、 现场 总线 、 运动控制 、 过程控制 、 气 动、 生产调度等多项工程技术 , 系统使用标准的工业 元器件 , 采用模块化组合及开放式控制软件 ; 从元器 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到整个系统的多样化 的模块 组合 , 搭建了一个接 近工程实际的、 开放的 、 多学科 交叉融合的 自 动化综合实践与创新平 台, 为学生工 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一个 良好的工程技 术环境。
p af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to m
社会与科技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 工程 技术 人员 , 我 国工 科 毕业 生 在这 方 面 普 遍 存 但 在 着不 足 , 主要表 现 为 知识 面 过 窄 、 会 适 应性 差 、 社
缺 乏创新 。要转变 这 种 局 面 , 要 打 破学 科 与 专 业 就 局 限 , 重知 识领 域 的拓宽及 知识 的多 面性 ; 注 注重 知
Abta tT epo rs o esc t m k segneigq et ncm l a d js m s r gat h src : h rges ft oi y a e n ier u so o pi t , ut ati e — h e n i ce en c
n l g a le d o e h e n s o e s ce yf rtl ns ae t h a e e gn e n e h oo y h sar a y n tme t e d ma d f h o i t ae t.T ln sw o h v n i e r g tc - t t o i n lg o r h n ie a p iai n a d i n v t n a i t r r n r o u a . Die s id a d oo y c mp e e sv p l t n n o ai bl y a e mo e a d mo e p p lr c o o i v ri e n f
《2024年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为例》范文
《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以下简称“化工系”)致力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探讨化工系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化工系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明确了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基本原则,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良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化工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涵盖了基础理论课程,也包括了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同时,化工系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程内容上,结合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四、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化工系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室课程、实习实训、科研训练等多个环节。
在实验室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训中,学生可以在企业或实验室中实地参与生产或科研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在科研训练中,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五、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外,化工系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平台。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 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摘要:本文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紧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目标,探索出一条改革之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践行“大工程观”,改革工程训练基础实习内容;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施多元工程创新项目教学。
经过在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思路和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创新;项目教学近年来,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普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投入,在实习环境、设备升级及内涵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做出了贡献。
但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各实习项目以离散形式存在,缺乏有机联系,对学生进行工程系统观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实习内容的比例仍然偏低;创新训练覆盖面小,缺乏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以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与实践“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工程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工程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以一种或几种核心专业技术加上相关配套的专业技术所重构的集成性知识体系,是创造一个新的实体[1],创造性是工程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工程创新具有复杂、综合、交叉的特征,这决定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的工程教育必然具有复合性。
所谓复合,其知识形态是学科综合与交叉,其实践形态是工程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与跨越[2]。
工程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技术背景,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整合运用的创新性工程人才。
1.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工程训练课程资源学科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很强的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合作企业联系紧密,这都是可以转化为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新增长点的潜在资源。
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的实践
卓 越 工程 师计 划 十分重 视提 高 大学 生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实践 能 力 和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 。如 何 设 置 合 理 的实践课 程 , 高他们 的动手 能力 、 提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是 高 校 面 临 的 挑 战 。工 程 实 践 与科
好 的基 础 。第 二 、 、 三 四阶 段 ( 科 创 I、I、V” 的 “ II I ) I 课 程 分别 面 向一 、 、 年 级 开 设 , 二 三 内容 从 调 试 局部 电路或 软件 , 计并 完成 包含 硬件 及 软件 的小 系统 , 设 到最终 能 够 自主设 计并 调试 较为 复 杂 的系统 。
1 课 程 总体 设 置 及 特 点
1 1 科创 课程 的 四个 阶段 .
求的模块 , 形成 同一级别。多个方 向的课程供学生 选择 , 大 的丰 富 了各 阶段 的 内容 。 极 每 个新 申报 的课 程模 块都 须 先经课 程 组讨 论 同
意, 并报 学 院及 教 务 处批 准 以后 才 能 实 施 。各 模 块 均要 有 详细 的课 程 大 纲 和 活 动 计 划 安 排 , 括 : 包 题 目、 学分 、 内容 、 预期 达到 的 目标 、 堂讲 座 的次 数及 课
摘要 : 本文介绍 了我校 : 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系列实践课程的设计原则 , 以四门相关课程 为例 , 明了四个阶段模块课 程的 内容及 设置思路 , 说 介 绍 了课程运行保障措施及教学效果。实践表明 , 该系列课程的实施 , 有效地调动 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 提高 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 关键词 : 工程实践 ; 科技创新 ;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 2 0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0 8 2 1 )30 6 -3 10 - 6(0 2 0 -0 1 6 0
论工程训练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论 工 程 训 练 对 大 学 生 创 新 素 质 的 培养
李 文 逸 ( 哈尔滨 工程大 学工程训 练 中心 黑龙 江哈 尔滨 1 0 0 ) 0 1 5
摘 要: 创新 能力 与素质是人 才综合 素质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本文 以大学生创新素质 为主 线 , 阐述 了创新能 力在 高等工程教 育 中的重要作 用, 井提 出在 r4. 1 实最教 学过程 中 , 养大 学生创新 能 力的途 径 , 培 通过对 大学 生创新 能力的培 养来加 强大 学生的 综合 素 质。 关键词 : 高等工程教 育 创新能 力 综合素质 工程训练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 7 1 2 0 ) 0a一0 2 —0 1 7 —3 9 ( 0 9 1 () 2 7 1 在 当今 时 代 , 技 发 展 非 常 迅 速 , 要 科 需 大 量 的 创 造 性 人 才 。 高 等 教 育 担 负 着 培 而 养 创 造 性 人 才 的任 务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 关 《 于 深 化 教 育 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 》 指 出 “ 等 教 育要 重视 培 养 大 学 生 的 中 高 创 新 能 力 、 践 能 力 和 创 业精 神 , 遍 提 高 实 普 大 学 生 的 人文 素 质 和 科 学 素 质 。 高 校 教 育 ” 应 重 视 学 生 素 质 和 能 力 的 培 养 , 别 是 大 特 学 生 创 新 素 质的 培 养 。 立 了 以 提 高 学 生 的 工 程 实 践 能 力 、 新 意 创 识 与 创 新 能 力 , 养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为 根 培 本 宗 旨 , 持 传 授 知 识 、 养 能 力 、 高 素 坚 培 提 质 协 调 发 展 的 实 践 教 育 理 念 和 以 能 力 培 养 为 核 心 的 实 践 教 学 观 念 。 此 背景 下 , 在 工程 实 践 教 学 极 大 的 提 高 了 学 生 在 课 堂 教 学 的 参与程度 。 在 实 际 教 学 过 程 中 注 重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 而唤 起 学 生 的 主 体 意 识 , 养学 生 的 从 培 主 动 精神 , 动 学 生 的 主 体 积 极性 。 代 教 调 现 育 理 念 要 求 : 授 人 以渔 、 把 方 法 教 给 学 “ “ 生 , 时 间 还 给 学 生 ”。 量 创 造 一 个 使 学 把 尽 生 潜 能 得 以 充 分 发 挥 的 环 境 , 养 学 生 学 培 会 学 习 , 被 动 继 承 性 学 习 转 变 为 主 动 创 把 造性 学 习 。 炼 学 生 自主 学 习 , 极 引导 学 锻 积 生主动参与 , 于动 手, 于探 究。 勤 乐 2 2 改 革教 学 方法 。 . 激发 学 生 的创新 意 识 教 学 方 法 要 体 现 出创 造 性 和 创 新 性 。 创造 性 教 学 , 指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运 用 创造 是 活动的一般规律 , 引导 学 生 以 积 极 的 态 度 、 运 用 创造 性思 维 、 充分 发挥 自身 的潜 力 来 吸 收 已有文 化成 果 , 探索 一些 未 知 问题 所 采用 的 各 种 教 学 方 法 , 过 采 用 多 种 教 学 方法 , 通 可 以 不断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心 理 素 质【 2 1 。 在 工 程 实 践 教 学 过 程 中 , 用 多 种 教 采 学 方 法和 教 学 手 段 。 开 展 多 媒 体教 学 、 如 互 动 教 学 、 例 教 学 等 。 课堂 上 教 师通 过 启 案 在 发 引导 , 极 开 展 课 堂 讨论 , 励 学 生 积 极 积 鼓 参 与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 养 和 锻 炼 学 激 培 生 的思维能力。 发主动思维 。 开 以 本 人 所 从 事 的 工 程 认 识 课 程 的 教 学 为 例 , 门 课 程 是 哈 尔 滨 工程 大 学 面 向 大 此 学 一 年 级 学 生 的 公 共 基 础 实践 教 学 。 教 在 学 过 程 中 , 局 限于 传 统 的 课 堂 教 学 , 不 而是 采 用 了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 通 过 工 作 现 场 教 如 学 、 媒 体 教 学 、 物 演 示 、 生 亲 自动 手 多 实 学 操作等方式, 教学实践过程中 , 在 鼓励 学 生 发 挥 创新 精 神 , 发 创 新 灵 感 , 学 生 不 墨 激 使 守 陈规 、 拘 泥 于 传 统 。 不 这些 面 向工 程 实 际 的 教 学 方 法 与 传 统 的课 堂 教 学 截 然 不 同 , 在 如 此 积 极 宽 松 的 课 堂 氛 围里 , 生 的 思 学 维潜 力 与 创造 能 力 得 以 充 分 发 挥 , 而 有 从 助于 培 养 大 学 生 的 创 新 人 格 。 2. 改变 考核 方 式 , 高 学生 创造 能 力 3 提 丰 富 考 试 形 式 和 方 法 也 是 培养 大 学 生 创 新 素 质 的 重 要 环 节 。 改 变 以 课 程 分 数 要 定 优 劣 这 种 只 注 重 结 果 而 忽视 过 程 的评 价 体 系 。 建 多种 形 式 结 合 的 动 态 的 、 方位 构 全 的 素 质 评价 体 系 。 考 试 方 式 进 行 改 革 , 对 并 不 是 要 完 全 否 定 现 行 考 试 方 式 , 是 在 以 而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素 质 的 目标 下 , 现 行 考 试 对 方 式 中 不利 于 创 新 素 质 培 养 的 方面 进 行 改 革 , 考 试 方 式 在 目前 的 教 育体 系 中 能 够 使 更好地 发挥培养 学生创新素 质的作用 。 首 先 应 打 破 单 一 考 试 模 式 的 局 面 , 据 专 业 根 特点、 课程 特 点 、 学 内 容 和 教学 对 象 的 不 教 同 , 当 增 加 开 卷 考 试 、 文 写 作 、 验 操 适 论 实 作 等 考 试 形 式 【。 3 】 例 如 在 工 程 认 识 教 学 过 程 中 , 据 课 根 程 性 质 特 点 , 变 了以 考试 为 主 的传 统 方 改 法 , 而 根 本 上 改 变 了学 生 被 动 应 付 考 试 从 的 局面 。 学 生 成 绩 评 定 的过 程 中 , 加 注 在 更 重 对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的 考 核 。 生 的 总 成 绩 学 由 平 时 成 绩 和 报 告 成 绩 两 部 分 组 成 。 时 平 成 绩 占 到总 成绩 的 7 %, 0 在平 时 的 课程 中 , 学 生 更 投 入 , 极 参 与 到 每 一 个 教 学 环 节 积 中。 程认识报告一 “ 意工程” 工 创 占总 成 绩 的 3 %。 告 由学 生 自主 选 题 , 0 报 自主 搜 集 资 料 , 成每 一 份 独 特 的 创 意 工 程 报 告 。 告 完 报 丰 富 多 彩 , 自动 黑 板 擦 、 庭 保 姆 机 器 如 家 人 、 保 汽 车 、 生 宿 舍 床 铺 的 改 进 设 计 环 学 等 。 做 创意 工 程 报 告 的 过 程 中 , 一 名 学 在 每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都 得 到 一 定 的 提 高 。 一 名 如 学 生 在报 告体 会 中这 样 说 :在 准 备 报 告 的 “ 过 程 中 , 需 要 收 集 大 量 的 资料 , 满 足 课 我 不 堂 所 学 的知 识 , 挥 自 己 的 想 象 力 与 创造 发 力 , 让 我 感 到 自己 更像 一个 大 学 生 了 , 这 自 己 的 学 习 能 力 和 求 知 欲 都 得 到 了激 发 。 ” 2 4提 高教 师 素质 。 高教 学质 量 . 提 在 创 新 教 育 这 一 系统 工 程 中 , 须 要 必 有 创新型的教 师。 一点对学 生创新能 力 这 的培 养 至 关 重 要 , 师 必 须 具 备 较 高 的 创 教 造 力和创新水平 。 教 师 需 要 不 断 加 强 学 习 , 乐 于 接 受 要 新观念 , 于吸取新知识 , 勤 勇于 探 索 。 善 改 自身 知 识 结构 , 充 自身 知 识水 平 。 学 校 扩 如 可 以 组 织 对 教 师 进 行 与 之 工 作 相 关 的 培 训 , 之 及 时 了 解 科 技 与 工 程 的 最 新 发 展 使 动态 。 高 工 作 能 力 与 学 术 水平 。 有 提 高 提 只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质 , 具 备 了 实 现 具 有 创新 才 精 神 的 、 素 质 人 才 的培 养 的 前提 。 高
加强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V 1 1 N .4 o.3 o
农 业 与 技 术
2 1 年 8月 ・ 8 01 1 ・ 0
实验室 、农建与能源 实验室六个模块。各模块的 教学 目标在学生培养方案中规定 。“ 中心”根据实 际情况 ,制定实训培养 目 。“ 标 中心”按能力训练 模块设立实验 室。可以更好 的满足学生培养的需
个 ;同时建有校外签协议基地 10 ,其 中挂牌 8个 基地 5 个 ,科技示范 园区校外基 地 4 个 。多元 4 2 化 的实习基地模式 ,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供
设备资源共享 。工程训练中心组成和功 能设置如 图1 所示 。工程训练中心分为金工实习工厂、动 力实验室、农机实验室、驾驶员培训学校、机 电
书。
现已与一 汽集 团、长春第二机床 有限公 司、 长春骏升农用运输机械制造有 限公司、长春齿轮 厂等多家单位建立 了良好 的关系。作为第二实习 基地 ,已经为学生进行创新训练提供了优 良的实
习条件 和 “ 刀实 枪” 的创新 环境 。 真
()实习成绩考核 3 上述考核合格后 ,根据各个环节 的实习成绩 , 最终确定实习成绩 ,分为优、良、中、及和不及
【 关键词】 院 工 专 ; 新能 农业 校; 科 业 创 力
中 图分 类 号 :G6 2 4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和 科 学技 术 的进 步 ,在 农 业 文献标识 码 :A
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问题 ,以及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 各环节不协调 问题 ,既能提高培养学 生的质量 , 又可以为其产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
我校早在 1 9 9 年在吉林省属高校中率先实行 9
完全 弹性 学分制 、辅修 制 ,本 科 生修 习年 限 3 6 年 ,学生 可 以提 前一 年或 延后 两 年 毕业 。弹性 学 分制 的实 施 ,有 利 于 知识 的更 新 和补 充 ,有 利 于 因材 施教 ,发 展 学生 的多 样个 性 ,有 利 于激 发 学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论文
试析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摘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紧密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出发,对教学体系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实践。
文章从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创新出发,本文论述了在工程训练中开展创新实践的必要性,介绍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战内容。
关键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32-02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社会科技人才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的智力源泉。
我国经济体制正在改革,势必需要大批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园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所遇到的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是通过工程实践进行的。
同时,工程实践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份,无论是从大学本身的教育目的而言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言,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思想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及交流合作,也学习到了全世界各区域工程教育的发展,例如美国的“回归工程”的工程教育改革思潮、香港理工大学的“工程培训中心”模式等。
这些都为国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教学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目的,加快进行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坚持以加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宗旨,营造高起点、高质量、现代化和体现大工程意识的真实的工业氛围,为学生创建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完善的创新实践机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从“被动学习、被动实践”向“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转变,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创新实践融入工程训练全过程。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
轳”吣。
鲎!垫堕丝盟垫堡竖立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王成军沈豫浙(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现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作用,提出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工科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方案。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程素质;创新能力;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引言工程素质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
它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新知识和颓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必须接受过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素质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一思维的方式而掌握,技能必须通过训练以行为的方式而掌握,而能力是在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在对未来工程师一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工程意识和T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这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
1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现状由于现存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工程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脱节和不相适应的地方: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或滞后于工程实际需求;学历教育的重点仍然没有转变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忽视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的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掌握;忽视了各门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仍然存在重视书本,轻视实践的“重道轻艺”现象。
这些传统的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导致了很多_【科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工程训练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实习环节存在“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的现象,结果是学生难以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T程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其“上手慢”、创新能力差。
创新工程实践心得体会(通用5篇)
创新工程实践心得体会(通用5篇)创新工程实践心得体会(通用5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工程实践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工程实践心得体会1刚开始的时候听说工程训练这个课,我一直不明白到底上做什么的,看了课表后才明白上的是动手能力的课。
让我们在一个从未了解的东西中去探索,发现,也开发了我们的潜能,起到动手又动脑的作用。
对于我个人,我认为这次训练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
无论是操作还是理论,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规范了自己做事的行为。
我们首先上的是工程实践概论,这是一堂理论课,没有去车间实际操作。
在课上,老师先讲了一些工程训练课相关内容,比如什么是工程训练课啊,工程训练课包括什么啊,为什么大学生要修这门课啊以及在车间实际操作时应当注意的一些安全问题等。
其实说实话,我当时听了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可能是因为没有实际去操作过的原因。
后来,老师又跟我们讲了一些上课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不能穿高跟鞋啊,不能穿短裤啊等一些课堂纪律。
在后来的课程中,我都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觉得以前做事毛毛躁躁的自己竟然也能把事情做的井井有条。
二.锻炼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想对每一个同学来说这都是最直观的收获吧。
我个人在这上面收获颇丰。
以至于后来见到所有坏的东西我都想自己去修理。
令人欣慰的是我修好了宿舍的饮水机,要在以前我肯定是尝试也不会尝试一下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钳工课程,印象深是因为它累人,我一度觉得把那么粗一根铁柱锯断是不可能的。
在经历了手臂前后机械运动近10分钟后,我还是光荣的把它锯断了,伴随而来的是手臂的酸痛和锯条的发烫。
接下来还要经历打磨的过程,总的来说,钳工届时一个字,累。
工程训练创新方案
工程训练创新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领域的创新也日益受到重视。
工程训练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关键环节,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因此,本方案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工程训练创新方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
二、目标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新的工程训练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将团队合作融入到工程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从工程训练中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方案内容1. 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
通过设计相关的工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通过项目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目可以包括实验设备的自行搭建、机械结构的设计与制作等,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
不再以传统的“一切从零开始”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展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 开设创新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开设创新设计等相关课程,使学生从课程中获取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4. 加强实践指导和评价。
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指导他们寻找创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成果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提高其创新意识。
四、方案实施步骤1.明确课程目标。
设计新的工程训练方案前,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纳入到方案中。
2. 开展师生研讨。
通过师生研讨,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工程训练方案,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师生研讨的结果,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4. 进行实施与评估。
按照计划进行工程训练方案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性。
工程训练创新想法方案
工程训练创新想法方案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工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大学工程院校在工程训练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如何通过工程训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工程教育的重要课题。
2. 创新意义工程训练创新意义重大。
首先,工程训练创新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新性的工程训练,学生可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工程训练创新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
通过工程训练创新,学生可以结合学习和实践,积极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最后,工程训练创新是提高院校声誉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优秀的工程训练成果,能够提升院校的学术声誉,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创新方案为了有效推动工程训练创新,我们提出以下创新方案:(1)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全过程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开展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孵化实验室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引入一些符合实际应用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一种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或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术训练模式。
针对工程领域的科研训练,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3)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一种通过到企业或实验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方式。
同样,针对工程领域的实习实训,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高波张建超冯国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6期[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2022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TZD20-13);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JJG171)[作者简介]高波(197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建超(197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研究;冯国杰(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3-04-06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3]。
“工学”并举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总第110期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的优良传统,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精心设计“倡个性、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和实践基地建设,稳步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积极探索和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蓝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
学校历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以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树立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观念,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基本原则,精简理论教学学时,稳定实践教学学时,加大了选修课比例,建立了由“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强化理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与理论基础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构筑创新教育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完善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的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突出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充分实现计划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项目和内容,充分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
目前已形成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4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工 程训 练 中心 有 丰富 的教 学 资 源 , 而校 内许多学生 在进行创新 实践 及科技
能力 的教 育培养体 系 ,其 内涵也从 传统
的 “ 习工艺知识 、提高 动手能力 ”朝 学 着 “ 增强 工程实践 能力 、培养创新 精神
和创 新 能 力 ” 方 向 发 展 。基 于 此 , 国 内
开放 和训练 时数 开放两层 含义 。理想状 态下 ,训练时 间点开放 即学生在 任何 时 间点 ,包括 晚上 、周末 和节假 日,都能 进训练 室参加训 练 ;训练 时数开放 即学
、
改革工程训 练教 学体 系、 内容
分析 问题与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同时 ,教
师在整 个过程 中教学 能力和水平 也得 到
课外 科 技制作 和参 与科研 活 动 的平 台 。 构建开 放型工程 训练体 系 ,正是 达成 这
一
学应该进 行哪些创新 改革 ,这仍是 有待 探 索与研 究的课题 。本文 立足培养 学生
工 程实践 能力和科 技创新 能力 ,将 工程 训 练与科 技创新制作 相结 合 ,对 工程训 练教 学体 系 、内容和方 法 等进 行改 革 ,
中心 教 师组 织 学 生 答 辩 ,并 设 立 奖 项 。
目标 的有效手 段 。工程训 练 的开放 可
归 结 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 ) 练 时 间的 开 放 一 训
训 练 时 间 的 开 放 ,包 括 训 练 时 间 点
以上改 革 的实施大大 激发 了学生 的 实 习兴 趣和创造 热情 ,并提高 了其独 立
二 、构建全 方位的 开放式 工 程训练
教 学 模 式
我 国高等 教育正 在逐 步实现 由传统 的应试教 育向现代 的综合创 新型 素质教 育转化 。工程训 练作 为学 生的动手 实践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2020年第19卷第12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王燕【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高。
我国各项体制的完善,仍然满足不了现行科研的需求,这需要全民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驱动。
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其科研素质,为我国科技创新增加新的活力,更好地培养科技化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本文深入探讨能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如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导师科研项目的助手等,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创新能力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能力培养【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燕(1982 ),女,黑龙江鹤岗人;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要求各行各业的国民均要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大学生是我国总体实力的生力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的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目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笔者认为卓有成效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如大学生挑战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参加导师的各项科研活动及大学生科技节等方式的驱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驱动。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一)各种大学生挑战竞赛的驱动。
目前,大学生挑战竞赛例如像各种各样的挑战杯,大学生建模大赛和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等比赛,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针对所有领域的建模大赛等,也有各个领域自己的大学生挑战竞赛,例如轻纺专业的学生有包装大赛、食品专业的学生有食品大赛、电子机械专业的学生有机器人大赛等。
通过这些竞赛的准备,可以充分发挥团队各位同学的特长,并凝聚教师的新想法,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参赛同学都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极致,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需要
与内在要求 。目前 , 普遍存 在工 程教 育与工业 界脱节 , 高校 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 。那么在大众化教育背景 J 下高等工科院校如何 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 结 合 我们学校工程实践教学 改革及 工程训 练教学 体系 实施的 实际状况 , 介绍我们 的一 些做 法。
的开展 阐述提高大 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的研究与 实践 , 并对进一步培养 大学生科 技创新 精 神和提升创新 能力提 出一
些 思路 。
关键词 : 工程训练 ; 学生 ; 大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6 2 G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3 (0 10 0 3 3 10 - 86 2 1 ) 2— 0 2一O
收稿 日期 : 1 0 3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8— 1 0
二、 构建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 力培养平台
20 0 6年初 , 为贯彻实施 “ 三大” 教育理念 , “ 围绕 应用型”
人才培养 目 , 升学 生 的工 程实践 能力 和创 新素质 , 标 提 我们
整合 了学校 的相关资源 , 加大资金 投人组建 了工程训练与 并 基础 实验 中心 ( 以下 简称 为工程训 练 中心) 。它的主要功能
获得 了重要进展 J 目前 , 。 已有 3 高校 的工程训 练 中心 3所
是途径” 。始终坚持以国家 和社 会需求为 导向 , J 以建设 教
学服务型科技大学为目 , 标 走学科交叉、 文理交融、 综合创新 之路 , 推动着人才培养方案 的不断创新 。其核心思想是学工
的人要精通工 , 的人要懂 得文 , 学工 懂文 才会致工精 通。非
基于工 程训练提升大 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的 研究与实 践
李海越 , 李文双 , 志刚 邳
( 黑龙江科技学 院 工程训练与基础 实验 中心 , 哈尔滨 102 ) 5 0 7
摘
要 : 明确 高等工科 学校加 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 工程训 练教 学和科技创新活动 在 结合
系, 专业覆盖 面为 10 0 %。该 体系不仅 在于提高大 学生 工程 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 同时也为 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奠定 良
好基础 。
许多高等工科 院校 培养 的人才 主要 以应 用 型高级专 门
人 才为 主, 这种类型人才 的显著 特点 是 : 掌握较 扎实 的基 在
本 理论基础上 , 应具有较高 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 的科 技创 新 能力 。加强大学生科 技创新 能力 的培养 工作 是科 技发 展
之一就是 :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 素质。在工
基金项 目: 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 目“ 黑龙 加强工程训 练内涵建设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 O01) (090—21.2 作者简介 : 李海越 ( 96一) 男 , 16 , 黑龙 江宾 县人 , 中心副主任 , 教授 , 工学博士 , 从事 现代集成 制造、 品全生命周 期管理和 产
2 世纪 的经济 主要体 现 为知识 经济 的竞 争 , 1 其竞 争形
一
式主要表现为高水平人才 的竞争 , 尤其是创新 型高科技人才 的竞争。这些人才的典 型特征 是 : 有强 烈 的创 新意识 、 具 顽 强的创新精神和综合 的创新能 力。高等 学校在 国家创 新体
、
创新工程实践教学理念 , 为创 新教育奠定基础
质人才 , 是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重要 方式 。
教育协会( SE 报告 , AE ) 工程 中的十大 学科前两位 分别是 机 械工程和电机 工程 。工 程训练 是提高大学生 工程实践 与 J 创新能力的有 效途径 。 教育 实践 中 , 们逐 步 确立 了 “ 我 大德 育 、 大工 程 、 实 大
工的人要懂得工 , 非工 的人要 围绕工而学 , 方可致文为利器 。
被评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 。因此 , 新时期如何充 分 在 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作用 , 如何在提高大学生的工程 素质 和 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 上进一 步提升 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 显
得颇为重要。
通过我们多年的工程实践, 构建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 内的应用型人才 融 意识 、 素质 与 能力 的工 程训练 教学新 体
2 1 年 2月 01 第3 0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 f e og agCl g f d ct n ora o H i nj n oeeo uai l i l E o
F b 2 1 e .0 1 V0. 0 No 2 13 .
di1 .99 ji n 10 —73 .0 10 . 1 o:0 36 /. s.0 1 8 62 1 .20 4 s
所谓 “ 工程” 是指 “ , 有判 断 地运用从 研究 、 验和实 践 经 中所 获得 的数学与 自然科学知识 , 造经济地利用 自然物质 创 和力量的方法 , 去为人类 谋福利 的专 门技术 ” 。据美 国工程
系 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建设创新 型 国家负有义不容辞 的神圣 使命。大学 教育 , 育人为本 , 加快 培养具 有创新 精神 的高 素
工程实践教育研究 。
一
3 — 2
提 高 综合 创新 能 力 ,全 面 提升 创 新 素质
为鼓励大学 生 的创 新 热情 , 构建 长 期 的创新 环境和 氛 围, 学校在工程训练 中心建 成 了大学生创 新作 品展室 , 用来 展示大学 生在各种科 技创新 活动 中研制或创 作的各种优 秀
践” 教育理念 , 大德育” “ 是先导 , 大工程” “ 是背景 ,大实践” “
自 19 年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发 展项 目 97 ——世界银行 贷款“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 目以来 , 项 在首 批 1 所 试点高校 1 的带领下 , 国各高校工 程训练 中心建设 快速 发展 , 全 在工 程 实践教学理念、 课程建设 、 教材 改革 与建设 、 学成果 奖、 教 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名 师奖 、 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等 七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