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厦门大学0304年新闻传播考研卷
厦门大学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
传播理论卷
一、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媒介、受众参与理论、塔罗瓦尔宣言、容器人、上限效果理论二、简答题
、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你对象征文化的看法。
、请以自我成长的亲身经验,评析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简述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西蒙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
、简述新闻价值及其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包含哪几个方面内容。
补遗:
简述国家信息主权及其内容
广告公关卷
一、名词解释
观念广告策划、广告频度策略、认知不调和理论、公关目标管理、伯内斯二、简答题
、举例说明传播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策划在广告运作中的地位。
、产品成熟期的广告策略
、简述公关中建设型、进攻型、防御型、维系型、矫正型策略的特点
三、应用题
、中国将举办年奥运会,为此如果你为我国作国家形象广告,那么你觉得有那些“资源”可以利用?
、从传播学角度,谈谈脑白金的广告策略。
四、案例分析题()
从公关目标管理的角度,分析古代典故“焚券市义”。
厦门大学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
年厦门大学传播学试卷
名解
、大众传播
、符号
、麦克卢汉
、拟态环境
、知晓权
简答
、传播媒介的两层意思
、试述国际社会“新闻自由”
、互动过程种传播形式。
厦门大学新传学院经编命中考试原题分析报告(含部分2012真题答案)
《厦门大学2012 年考研真题原题命中报告之新闻传播学院》 思睿出品 必为精品 3/ 9
思睿厦大考研官网
www.xmkaoy
厦大新传 2012 考研真题与《复习精编》详细比对
因篇幅限制,该部分内容仅列出部分真题实例供考生参考,未列举到的真题都 可以 在《复 习精编》 的相应页 码找到具 体原题 ,欢迎广 大考生详 细比对。
思睿厦大考研官网
www.xmkaoy
新闻学与新闻学实务(共 15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共五题,命中四题原题
1.性诉求 (《复习精编》P301) 2.公共关系中的公众 (《复习精编》P380) 3.广告提案 (《复习精编》P580) 4.社论 5.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复习精编》P359)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全部命中
1.4P 和 4C 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互补(《复习精编》P584) 2.新闻记者专业化的趋向及意义(《复习精编 》P119~120)
四、综合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共两题,命中一题原题
1.某个公关活动中,假设要召开记者发布会,请拟写一个日程计划表。 2.举例论述,现场直播的策划和现场直播的实施。(《复习精编 》P376)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全部命中
1.新闻和评论的区别(《复习精编 》P171) 2.如何做好影像新闻(《复习精编 》P352~353) 3.简述产品生命周期与广告策略的关系 (《复习精编》P249~250) 4.请写出黄合水老师的广告五字诀中的“广告心理”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复习精编 》P281)
思睿厦大考研官网
www.xmkaoy
厦门大学 2012 年考研真题原题命中报之 新 闻传 播学 院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专业《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专业《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3分)1.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该报的筹备工作,是在黄遵宪带头下进行的。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
2、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 年4月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3. 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维新派创办的最有影响的报刊分别是《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梁启超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中提出的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4. “五四”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主编的报刊分别是《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公报》。
5.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是,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6.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社。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1.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有:①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宣传研究的权威。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宣传学上的经典之作;①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①对大众传播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即著名的5W模式。
①从外部功能上分析的传播的作用,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库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1)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立了《传播》一章,深刻论述了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对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学者。
(2)他主要关心的是人际传播,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
(3)库利关心的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是“镜中我”,这个概念说明,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1999-2012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1999--2012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试题厦门大学199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收专业:新闻学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研究方向:传播学、广告学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2.自年起,《遐迩贯珍》增出《布先篇》,这是我国中文报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3.上世纪末上海形成三家中文报纸鼎立的格局,这三报是4.王韬阐明了他的政论写作原则,这种政论写作原则,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5.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6.1900年1月25日创刊的是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之元祖”的报纸。
7. 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家。
8.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即。
9.黄远生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
10.1918年10月14日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1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是,1922年9月13日创办于上海。
12.中共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办过日报,大革命时期创办了,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
13.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是年在哈尔滨创办的。
14.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办于江西瑞金。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年5月1日创办的北京电视台。
15.1988年1月日起,台湾当局实施了年之久的“限证”、“限张”、“限印”等所谓的“一报三禁”,全部宣告解除。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2.简述邹韬奋的优良报刊工作作风。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试述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
2. 试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1999新闻业务试题一、填空题(共10分)1、〈〈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的(国名)2、中央电视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二套是---------,七套是-----------频道3、为新闻配资料是为了----------------------4、“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有--------------、--------------、---------、---------------、5、-------------------------------,屈指行程二万二、问答题(共30分)1、何谓同期声,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有何意义2、副刊配合新闻版应注意什么?可以不配合新闻版吗?(举例说明)3、评论性编者按的写作要求是什么三、能力题(共60分)1、把下述消息改写成今日新闻(20分),并制作复合型标题(10分)2、阅读通讯〈金戈铁马鏖战急〉,据此写一短评(800-1000字),并配上标题(30分)材料:关于子弟兵抗洪抢险的。
2011~2012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厦门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壮”分别收藏于______。
2.______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3.于佑任创办的“竖三民”报是______三家报纸.4.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______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5.______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宣告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6.标志着古代新闻传播开始向近代新业过渡的两种传播样式是____________。
7.英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办于______年。
8.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______9.美国广播业的“三强”指的是____________。
10.______有“电视之父”之称。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舆论2.社会责任论3.新闻价值4.意见领袖三、简答题(每题l5分,共30分)1.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四、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我国加入WT0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2.美国学者德弗勒把媒介内容按“趣味”分为三个范畴。
请用德弗勒的理论举例分析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节目及其存在的原因。
参考答案:厦门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分别收藏于______.答: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巴黎国立图书馆。
2.______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答:1872。
2015年中国人民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国人民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苏报案”【分析】中国新闻史的考查范围,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压革命派办报案件,难度一般。
回答思路:总体介绍、案件始末、深远影响。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为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
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案”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镇压爱国革命运动的事件,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企图用高压政策将革命的声音禁锢起来。
但是同他们的愿望相反,这次事件发生以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更加迅猛,革命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声势。
2.约翰·古登堡【分析】古登堡是外国新闻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金属活字印刷是近代新闻传播的基石,难度一般。
答:约翰·古登堡(1397—1468),是一名德国工匠,是金属活字和近代印刷工艺的发明者,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贡献。
1450年前后,谷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其印刷方式与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有了截然的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厦门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199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收专业:新闻学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研究方向:传播学、广告学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北宋,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急选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2.自1855 年起,《遐迩贯珍》增出《布先篇》,这是我国中文报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3.上世纪末上海形成三家中文报纸鼎立的格局,这三报是《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
4.王韬阐明了他的政论写作原则,这种文章所贵,在乎记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斯即佳文。
至其工拙,抑末也。
的政论写作原则,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5. 1896 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6.1900年1月25日创刊的《中国日报》是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之元祖”的报纸。
7. 章太炎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家。
8.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9.黄远生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耳能听,手能写,腿脚能奔走。
10.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1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是《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办于上海。
12.中共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办过日报,大革命时期创办了《热血日报》,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解放日报》。
13.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在哈尔滨创办的。
14.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年创办于江西瑞金。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1958年5月1日创办的北京电视台。
15.1988年1月日起,台湾当局实施了36年之久的“限证”、“限张”、“限印”等所谓的“一报三禁”,全部宣告解除。
(1951年6月10日起)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1.行文自由,不拘一格;2.语言平易,使用俗语、欧式句式;3.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020-2022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2022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名词解释1.《申报》2.邹韬奋3.话语分析4.数字反哺5.新闻价值简答1.新媒体语境下议程设置特点2.精准营销和传统广告营销的区别、操作题1.体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栏目策划。
四、论述1饭圈治理的理解和认识2021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名称解释(每小题6分)1.实证研究;2.扎根理论3.信息过载;4.四全媒体;5.随机抽样。
、简答题(每小题25分)1.从tik tok事件出发,谈谈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挑战和机遇2.试用一个传播效果理论,分析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论述题(每小题35分)1.请谈谈你对人工智能人机关系的看法2.请结合你在新冠疫情中的经历,谈谈“信息疫情”的特点,以及在“信息疫情”下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方法和意义。
2020440科目代码:440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招生类别:考生须知:答遇必须使川黑() 色水《圆珠)笔:不得立接在试卷《试题纸) 或稿纸上作答: 凡未按上述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
责任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6 分,共30 分)1、评论2、《新青年》3、媒介素024、议程设置功能5二、简答题(每题1 分,共48 分)2、简要说明影视作品中特写镜头的作用:3、简述广告定位到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36 分,共72 分)1、欧关传统媒休对内容收费的模式早已有之。
1997 年,《华尔街日报》采用了在线付费阅读。
起先,对网站所有内容进行收费,后来改用分类内容的付费方式。
作为“付费墙”模式的代表,《纽约时报》一直以来颇受业界关注。
2011 年3 月,《纽约时报》成功创立“付费墙”(Paywa11)制度对网络版读者进行收费。
在实施后6 个月,《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完成了对其广告收入的超越。
证明“付费墙’制度的成功。
2017 年11 月6 日,财新网在国内率先启动新闻内容全向收费,日前我国纸媒只有财新传媒、“三联中读”、《南方周木》三家推行网络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二、名词解释1.传播流2.媒介的生态环境三、简答题1.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有哪些。
2.内容分析法作为大众传媒研究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四、论述题1.从传播学角度说明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劣势,并说明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2.从控制分析角度说明新闻寻租现象的成因与可能的解决方法。
2015年厦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善)及详解二、名词解释1.传播流答: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2.媒介的生态环境答: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
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
无论是麦克卢汉还是波兹曼,他们的根本关注点是技术,尤其是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
技术、媒介与社会成为媒介生态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元素。
三、简答题1.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有哪些。
答: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受众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传播信息,这是媒介最为首要、也是最为主要的功能,媒介通过向受众提供信息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处于客观世界永恒变动和社会关系现实需要中的受众,也迫切需要通过媒介来了解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来满足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
(2)受众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
这是由我国新闻媒介信息产业的属性决定的,媒介作为企业,是以追求赢利为目标的,而追求赢利的途径便是争取受众。
(3)受众是媒介效果的最终鉴定者。
媒介效果的大小和功能的发挥,最终要通过其争取受众的多寡反映出来,因此媒介无不注重发行率、收听率和收视率,而也只有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受众,才能为媒介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
(4)受众是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一方面,受众通过来信来访、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等方式与媒介发生直接接触,或给媒介提供新闻线索,或发表意见建议,或丰富了媒介自身的内容和内涵;另一方面,受众通过发行率、收听率和收视率以及受众调查等抽象的方式,间接影响新闻媒介方针路线、业务工作等的调整,给新闻媒介以反馈,促使其努力适应受众的需求。
群众路线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媒介的发展离不开受众,媒介也理应向受众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5)受众是媒介宣传内容的宣传对象。
(6)受众是媒介的服务对象。
我国新闻媒介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我国新闻媒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7)受众在媒介面前是具有法定权利的公民。
受众是公民,这是一切国营和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公民具有法律赋予的一定的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新闻媒介在新闻活动中应以不损害公民的上述权利为前提,为受众提供平台使其得以行使这些权利,并自觉接受受众的批评与监督.2.内容分析法作为大众传媒研究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答:(1)内容分析法定的含义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2)内容分析法的作用①系统性,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
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
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
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
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
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
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②客观性,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
这包括两层含义:a.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
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
b.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③定量性,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
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
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
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
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
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
“定量”并不排斥解释。
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3)内容分析法的局限性①字里行间的涵义难以捉摸,形成编码困难,意义可能有多种,可能存在多于一种模型解释同一概念。
②不能作为唯一推论的资料,须配合其他资料才能做定论。
③对于尚未出现的议题,缺乏研究的相关资料难以达到现成资料的内涵。
④不能体现用户的主观感知。
四、论述题1.从传播学角度说明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劣势,并说明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答:(1)手机媒体的优势①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
手机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线性方式传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线性方式的点播和下载,实现了实时性传播和异时性传播的共存,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正在发布的新闻,而且可以了解过去发布的新闻。
同时手机是一种随身媒体,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新闻信息。
与需要在客厅、卧室、办公室或者汽车等固定地点接收信息的其他媒体相比,其新闻发布与新闻接收之间的时间之差更小,基本做到即时发布、即时接收。
②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媒介大融合,使新闻传播走向全媒介化。
手机是数字化多媒体终端,既接收音频、视频,又接收图文、数据。
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
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来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采用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站、手机播客等不同的形态实现新闻传播的意图,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
在这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间的分野不再具有意义,手机集成了他们的能力,成为一个全媒介的媒体。
③第三,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性行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大众传播占居主导地位,被视为“大道消息”,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状态,被视为“小道消息”。
手机的媒介化改变了这一格局,手机用户之间的人际传播在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已经不让于大众传播。
特别是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和地震、海啸、疫病等灾害事件,手机用户进行的人际传播常常快于、广于大众传播。
这一点,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多数人是利用手机获得或发布了有关这次地震的消息。
第四,消除了传与受的界线,使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
传统媒介是单向的,你传我受,所谓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并且常常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手机不仅是手机报纸(国内的悦无线)、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终端,还是移动电话的终端,无线互联网的终端,可以做到一边收看收听新闻,一边通过电话,短信和WAP网等多种方式与手机媒体的内容运营商进行即时的、直接的交流、沟通和反馈。
“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高质高效。
(2)手机媒体的劣势①尽管受制于技术标准、政策、商业模式、终端等因素,手机媒体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加明显,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手机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
②手机媒体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如屏幕小、电池不足等。
③对手机媒体监管存在不少难点,诸如: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手机用户的海量性、跨地域传播带来的挑战、政策法规滞后等。
在中国实行手机和网络实名制不切实际而且存在负效应。
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要学会运用手机媒体,特别是面对当今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运用手机这一最新媒体,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3)手机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①手机媒体与舆论引导突发事件中,信息的时效性往往成为舆论引导的关键。
“危机发生后,公众处于信息饥渴状态,伴随着信息恐慌的流言等,会像雪崩一样愈演愈烈。
”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到达受众的信息往往容易被人们当成权威的信息接受,并向外传播,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过程中,逐渐形成人们对事件的共同认识,舆论便初步形成。
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无可比拟的时效性,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冲破媒体管理层的“信息封锁”,导致传统主流媒体社会控制力减弱,从而影响舆论的形成。
②手机媒体与“公民记者”手机媒体使普通群众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日渐成为民众参政的一个重要平台。
近几年,“公民记者”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普通人通过新媒体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③受众地位的提升在以往传统的传播环境中,作为传者的新闻媒体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往往占有强势舆论资源,掌控着舆论的话语权,其舆论影响力较大,因而处在舆论传播的“核心”地位。
而那些在舆论资源上不占优势的公众,所拥有的话语权有限,其舆论影响力也相对微弱,因而处在舆论传播的“边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