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礼仪故事

合集下载

文明礼仪故事(集合19篇)

文明礼仪故事(集合19篇)

文明礼仪故事(集合19篇)文明礼仪故事第1篇今年,我校举行了争当文明学生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进行了半个学期了。

一些人对礼仪不重视,经常骂人,有时还乱扔垃圾,这也太不珍惜仅有的绿化了,太没道德了吧!我看见他们这样做,我正在埋怨他们,我犹豫了一会儿就把垃圾捡了起来。

一个品质高尚、讲礼仪的人,必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即使你不怎样出众也好,也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和祝福,从一件事就可以足够的看出你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文明礼仪,哪怕是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好,都能反映你整个人。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应该讲文明、懂礼仪。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他们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妈妈,当地球受到了伤害,最后的结果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所以我想:举行一次班会到是不错的办法,把要说的内容分成几部分:1、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2、校园文明大家谈;3、写出你心中不文明的行为;4、总结(班主任)。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我们身为一个学生,不仅要在一个方面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得更好;不仅要自己做得到,也要让自己的行动时时刻刻提醒每一个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做到了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将会变的更加美丽和谐……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时刻把文明记在心中,争当一个文明的好学生、好公民,作为新世纪的好公民,让我们一起共同创建、打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文明礼仪故事第2篇心平气和的刘铭传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中国现代文明礼仪故事

中国现代文明礼仪故事

中国现代文明礼仪故事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祖国的礼仪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修养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明礼仪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x队在街上通过。

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

那人以为他不认识x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x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

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总理道歉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教授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礼仪知识_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_礼仪知识_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呢,主要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发散出去,小编也整理了一些小故事,请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1:爱国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明清之际爱者顾炎武的。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2:尊敬师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

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

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

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文明礼仪中,包括许多细节,也有许多逐渐形成的习俗和规矩,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文明演化形成的。

下面我们来讲述一下几个关于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1. 孔子见鲁宣公:《论语》中有关孔子见鲁宣公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待君主的礼仪和忠诚。

孔子在楚国游历时曾经被楚王所赏识,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

后来,鲁宣公知道孔子的志向,便亲自邀请孔子回到鲁国任教,并派车迎接。

孔子看到鲁宣公的车驾,就立刻下车,改乘卑辞的马车。

这种乘坐方式表明了孔子对待君主的尊敬,也体现了“君
前不俯,言不虚发”的孝子之义。

2. 魏晋世家的传统:在魏晋时期,社会上非常注重家族
的传统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父辈传给子辈,而是整个家族因家族成员间的互动与维系而形成的。

在这个传统中,人们强调谦让、尊重父母长辈、孝敬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

3. 《太极拳体式法要》:太极拳是中国本土的武术之一,最初是由张三丰创建的。

在太极拳中,注重的是内敛和柔性的动作。

在太极拳的体式和动作中,也有许多传统的文化礼仪。

比如,起立时应先屈膝而后直立,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言行举止要谦虚、有节奏,以表现出太极拳文化的内涵。

上述几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文明礼仪的传统和演化过程,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这些文明礼仪现在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严格,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它们中找到一些启示,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的礼仪,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1. 孟母三迁:春秋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三次迁居,从而使得孟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韩信点兵:汉朝初年,刘邦要点兵征战民族老将韩信时,韩信以不会点名字为由推脱,结果却被刘邦看出了他的聪明才智,最终韩信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3. 孔子拜师问道:孔子年轻时流浪四方,拜师学习礼仪和道德,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4. 《左传》的故事:《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其中的故事很多。

比如,郑国有一位大臣因父亲去世而不能参加宴会,为了表示孝道,他在宴会现场舞剑三百余刺自己的腿,以示戒悔。

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人对文明礼仪的重视,无论是孝道、礼仪还是为人处世,都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思想和智慧哲理。

这些故事至今仍在中国文化中被广为传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文明礼仪的故事 (1)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

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

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

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

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

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

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

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

”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

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

”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

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

”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

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三篇

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三篇

文明礼仪三则精选文明礼仪三则精选一、千里送鹅毛“送鹅毛千里”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为了表示对唐朝的支持,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领袖派特使缅伯高向唐太宗献天鹅。

当路过绵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了出来,想给它洗澡。

出乎意料的是,天鹅张开翅膀,高高地飞向天空。

缅伯高伸手去抓它,只拔了几根鹅毛。

四个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缅伯高非常焦虑,他捶着胸口哭了起来。

随行人员敦促他说,“哭是没有用的,因为它已经飞走了。

”。

“让我们想一个补救办法,”缅伯高想,也只能如此。

当他们到达长安时,缅伯高拜访了唐太宗并赠送了礼物。

唐太宗看到这是一个精致的缎子包,就打开包,看到几根鹅毛和一首诗。

这首诗写道:“天鹅进贡唐朝,高山远行”。

绵阳河失去了它的宝藏,哭着倒在地上。

圣帝之后,可以饶了缅伯高。

礼物是轻的,感情是重的,鹅毛被送到千里之外。

唐太宗疑惑不解,缅伯高立即讲了这个故事。

唐太宗反复说:‘它很珍贵!多么珍贵啊!把鹅毛送到千里之外,礼貌是轻的,感情是重的!这个故事体现了给予者诚实的宝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的比喻来表示礼物很薄,但是感情非常强烈。

二.曾子的撤军曾子的《退席》来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当他坐在孔子身边时,孔子问他:“先贤先王有至高无上的美德,有精炼而深刻的理论。

当它们被用来教导世界上的人们时,人们可以和谐地生活,国王和官员之间没有不满。

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听了这话,曾子明白了老师孔子想向他展示最深刻的真理。

他立即从垫子上站起来,走到垫子外面。

他恭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不知道。

”。

请请老师教我这些真理。

在这里,“避开垫子”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

当曾子听说老师要教他时,他站起来走到垫子前向老师征求意见,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彬彬有礼的故事已被后人讲述,许多人也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

第三,连林和别人做爱林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大臣。

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

在“回赵”和“面池会师”两次外交斗争中,赵的尊严得到了维护,他的地位高于著名的廉颇将军。

关于礼仪的中国小故事

关于礼仪的中国小故事

关于礼仪的中国小故事导语:中国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颇多后世传颂的文明礼仪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仪的中国小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

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

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

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

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

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0xx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

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

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从文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

讲礼仪是有条件的,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我们要从小朋友就要教他们文明礼仪了,可以从小故事讲起。

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一直以来都在提倡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如今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人与现象,而这些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即便如此,从古至今也存在一些非常注重文明的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阅读ta们的故事,并且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一、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二、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在古代,文明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古人注重礼仪,既能体现出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也能传承文化,体现传统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人物。

据说,孔子年轻时曾为官,被狱吏抓住关进牢房,一家人丧气离家,唯有孔子的母亲在家守着。

当时,孔子在牢房里没有粮食,但每天都有人给他送饭,孔子感觉奇怪,便让他的弟子调查此事。

调查后发现,是孔子的母亲每天早晨做好饭菜送到牢房给儿子。

孔子的弟子去告诉孔子后,孔子感到很震惊,因为他知道母亲冒着危险冒着雨雪寒冬煮饭送饭给自己。

于是孔子决定释放并赎回了被押押的家人。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古代人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故事二: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信任孟子的才华和能力,为他创造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她在儿子小时候,常常耐心地讲解诗文,让孟子养成优秀品格,并不断强调自律和勇气等自我约束的美德。

但他们住的小镇不够适宜孟子的成长,孟母便带着孟子三迁。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孟子》中也在多处强调了师道尊重。

从孟母三次迁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注重家教、尊重教育,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

故事三:周文王射箭的小故事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被封为周朝的开国君主,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发扬者之一。

据记载,文王在狩猎时,发现天上一串十分耀眼的流星,便想着以祭礼的仪式去祈祷。

于是他开始在明洪谷修建了一座“崇寿宫”,并在那里祈天乞问,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示,结果文王成功地扳倒了大象、狗、鹿三只神兽,而在以祭礼的方式上天祷告后,他也成功地拿到了答案,而仪式成为了中国古代祭天主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尊重天文历法,同时也能看到古代的士人都非常注重礼仪,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2篇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古人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的文明礼仪小故事第1篇:礼仪故事大全集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下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之后,“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第2篇: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礼仪形象在第四次全国检察长论坛·滕州会议上,资深外交官鲁培新先生讲授了外交礼仪知识,他的几段亲身经历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也使大家颇受教益。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当月17日上午,叶利钦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我按照外交惯例在俄驻华大使的陪同下登上飞机,同叶利钦热情握手,并用俄语对他说:“热烈欢迎总统阁下首次访华,这天天气晴朗,天气也在欢迎您。

”叶利钦听后很高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来到中国后,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你流利的俄语让我感到很亲切,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预兆。

”当晚欢迎宴会后,江泽民同志又举行小型宴会招待叶利钦,他亲切地用俄语称呼叶利钦小名“鲍利斯”,叶利钦听后紧紧握着江泽民同志的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外国领导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我很激动,我们的关系多么亲密啊!”叶利钦的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恰到好处的外交礼仪给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9篇)

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9篇)

文明礼仪的故事(精选9篇)文明礼仪的故事篇1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洪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许多,而且还有削减的趋势。

其次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

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校慢慢地,其次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其次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

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确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

等于我先占据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念都构成打击。

其次,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简单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

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日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嘛,不会犯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确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文明礼仪的故事篇2"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特别闻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育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谐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教导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即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尊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慧,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特别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敬重。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1周恩来不忘师恩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照顾。

2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土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3就餐礼仪就餐也是一种礼节的表现。

自己一家子或有客人来吃饭,要怎样做才是个懂礼仪的孩子呢?我们应该做到:饭菜准备好要入座了,应先请长辈入座,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

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同时,要主动给长辈添饭菜。

自己吃完饭要离开饭桌时要说“大家慢慢吃”。

做一个文明就餐的少先队员!4 待客与做客待客和做客是一种日常礼节,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表达自己的修养。

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热情接待,帮父母排座、递茶,及时送上饮品或点心,主动陪客人小朋友玩,不打搅大人的谈话,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

如父母不在家,我们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主人。

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谈吐要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接待老师应像接待长辈一样热情庄重。

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

⽂明礼仪⼩故事⽂明礼仪⼩故事(通⽤7篇) ⽂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下⾯⼩编为⼤家整理的是关于礼仪的⼩故事,⼀起来看看吧! ⽂明礼仪⼩故事篇1 ⼀、孔⼦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得知他的学⽣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

到达京都的第⼆天,孔⼦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中⼑笔,整顿⾐冠出迎。

孔⼦见⼤门⾥出来⼀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料想便是⽼⼦,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了弟⼦礼。

进⼊⼤厅后,孔⼦再拜后才坐下来。

⽼⼦问孔⼦为何事⽽来,孔⼦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所知,特地向⽼师请教。

”⽼⼦见孔⼦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的学⽣们请求他讲解⽼⼦的学识。

孔⼦说:“⽼⼦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师。

”同时还打⽐⽅赞扬⽼⼦,他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来逮住它,会游的鱼⼉我可以⽤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飞的鸟⼉我可以⽤良箭把它射下来。

⾄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上天的。

⽼⼦,其犹龙邪! ”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时,博⼠桓荣是他的⽼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设置⼏杖,像当年讲学⼀样,聆听⽼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数百⼈召到太常府,向桓荣⾏弟⼦礼。

桓荣⽣病,明帝就派⼈专程慰问,甚⾄亲⾃登门看望,每次探望⽼师,明帝都是⼀进街⼝便下车步⾏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师枯瘦的⼿,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文明像一把钥匙,可以把人们带入礼仪的殿堂;文明像一个指路人,可以在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文明像一缕阳光,可以让我们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供大家参考。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1荀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真可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文明礼仪不仅能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传统,更能体现出个人的学识修养。

讲文明,是一种美,懂礼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爱。

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文明伴我行。

古往今来,懂礼仪的故事数不胜数。

比如: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有一天,巴西国王莅临参观。

国王高高兴兴地看着一只小巧的盒子和听筒,发明家贝尔跑过来,请国王把听筒放到耳边,而自己在远处讲话,国王听到贝尔的声音,大为震惊,高声地说:“我的上帝,他竟然说话了!”这时,贝尔告诉国王,这是电话。

看,多讲文明、讲礼仪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美满。

守秩序的列宁。

十月革命胜利后,伟大领袖列宁一直日理万机,简直是“全世界最忙碌的人”,但他仍坚持到理发店去理发。

有一次,它到理发店去理发,那里已经等候着很多人了,列宁便问谁是最后来的一位。

人们都知道列宁的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

列宁却回答:“谢谢同志们。

这是要不得的,因该按班次和守秩序。

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

”说完就找了个椅子坐下来,看报纸等候。

看,伟大的领袖列宁都这样讲文明、讲礼仪。

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小学生,就更应该讲文明、讲礼仪了。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一条河,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文明礼仪是一棵树,一棵永远高大的树。

讲文明,懂礼仪,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文明礼仪的当代小故事事例2星期二的下午,学校利用各班的班会时间,召开了“文明礼仪我先行”主题活动。

我们要走出校园,新姿倒是地区考察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并且要及时改正。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她的礼仪文化被人们誉为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精致、完整的,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和高雅品味。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几个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

一、舞狮传说“舞狮”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源远流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在一年的春节期间,一个可怕的妖怪来到了一座小村庄,请千家万户准备食品,否则会毁坏村庄。

当时,村里的人们巨大的恐惧之中,却有一群勇士,他们决定踏上保护村庄的道路。

夜幕降临,勇士们挥舞着刀枪手持着火把,朝着凶猛的妖怪扑了上去。

此时,一座庙宇里的狮子听到了呼叫声,便毫不犹豫的冲了出来,它在往外冲的时候,跳过了一道大沟,与勇士们一同重创了妖怪。

从此以后,舞狮便逐渐传承并流传至今,成为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活动。

二、敬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敬茶文化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之一。

在中国,敬茶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传说在唐朝时期,应经云师为医生遇到一位和尚,该和尚朴实无华,然而应经云师看见他倒茶的那一瞬间,竟然产生了“千杯无味,不如一盏香” 的感觉,这个瞬间深深地震撼了他。

从此以后,茶具越做越小,茶越来越浓,人们喝茶也越来越注意品味,从中领悟到一种宁静的生活滋味。

三、嫁衣传说在中国古代,嫁衣有舒适、美丽、合身等一系列考量因素。

对于女孩子来说,穿着一身嫁衣嫁到远方的家庭,是顺应历史的传统规范,也是父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而精致的嫁衣则象征着父母对准备嫁出去的女儿亲情关爱和美好祝愿。

据传说,在宋代,有一个穷苦的母亲和女儿,女儿即将嫁到远方的丈夫,但他们贫苦到没有办法做出一件好看的嫁衣,母亲看着女儿的苦状,便决定用她自己的衣服来做一个精致美丽的嫁衣。

这个嫁衣,成为了妇女传承祖先美德的纽带和习俗。

四、敬老文化中国的敬老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然而在急起直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铭记我们的祖先,一个健康、坚韧、宽容、明智、阅历丰富、智力超群的老人,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的。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

文明礼仪的故事6篇文明礼仪的故事 (1)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

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校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

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是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

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打击。

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

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给,文化人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文明礼仪的故事 (2) 下课了,我转过身去,想跟好朋友徐凌天聊天,可是,徐凌天哭了,于是,我问他的同桌孙家成,徐凌天为什么哭。

原来,孙家成在做作业时,徐凌天在一旁不停地烦他,最后,孙家成不胜其烦了,一拳头上去,就把徐凌天打哭了。

身为中队长的我当然要调解,于是,我努力想安慰徐凌天,可他硬是连头都不肯抬起来,没办法,我只好去找朱老师,朱老师都把徐凌天叫去谈话了,徐凌天还是老样子,于是,我对徐凌天说:“徐凌天,你不该烦孙家成的,向他道个歉吧,好吗?”“可是孙家成打我了!”徐凌天边哭边说。

听了徐凌天的话,我便对孙家成说:“不管怎样你打人是不对的,向他道歉吧!”孙家成似乎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脸涨的通红,他对徐凌天说:“对不起,我不该打你!”徐凌天也向孙家成道歉了,他伸出手,对孙家成说:“我们和好吧!”孙家成同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篇二: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 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

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

”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

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

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

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 1 2 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