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医疗诊疗流程规范

合集下载

医疗服务工作流程及内容

医疗服务工作流程及内容

医疗服务工作流程及内容一、诊断与治疗流程1. 患者预约首先,患者需要提前预约医疗服务。

预约可以通过电话、在线预约系统或者医院前台窗口等方式进行。

在预约时,患者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就诊目的和症状描述。

2. 接待与登记患者到达医院后,会由前台接待员进行登记入院。

患者需要提交个人身份证明文件,并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表,这些信息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就诊目的、症状描述等。

3. 医生就诊患者登记入院后,将被安排见医生。

医生将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诊断,根据患者的描述和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医生可能会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一些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

4. 制定治疗方案诊断完成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理疗等多种方式。

医生将会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的内容、风险和可能的效果。

5. 治疗执行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患者将会被安排执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药物治疗时,医生会开具处方并告知患者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时,患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之后进入手术室执行手术;在康复理疗时,患者将会被安排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

6. 随访与检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疗效和病情改变。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定期复诊,抽血、拍片或者做其他相关检查以跟踪病情。

7. 结果评估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医生将进行结果评估。

针对不同的治疗方式,医生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包括病情缓解、治疗效果、并发症等。

8. 治疗总结患者治疗结束后,医生将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并给出建议。

医生会向患者说明治疗的效果、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预后,同时也会告知患者如何自我管理和预防。

9. 随访管理治疗结束后,医生将进行定期的随访管理,以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并根据需要进行干预和指导。

二、常见医疗服务内容1. 门诊服务门诊服务是医院提供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之一。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通知(2021)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通知(2021)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通知(2021)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太白湖新区社发局、济宁经开区软环境发展局,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省驻济医疗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405号),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关于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75号)有关要求,有效解决看病就医中“重复挂号、看病等候时间长、检查检验结果慢、医生问诊时间短”等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周全、更贴心、有温度的医疗服务,现就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等有关工作通知:一、简化就诊流程,提升诊疗效率1.建立门诊“全程诊疗便民服务”制度。

患者就诊当天无法取得检查检验结果的,由接诊医师为其进行复诊预约,保证复诊就医需求。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完善多学科联合门诊(MDT)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全科医疗作用,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提供用药指导,缩短诊疗时间,减少患者重复挂号。

到2021年底,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多学科门诊开设分别不少于20个和10个。

鼓励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立门诊会诊转诊机制,对患者所患疾病涉及同一院区、同一科室的,通过会诊转诊由医疗机构内部协助诊治,避免患者重复挂号。

2.提供网上预约精准服务。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整合打通网站、移动终端(APP、微信等)、自助设备等各类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号源共享,精准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

其中三级医院预约时段要精确到20分钟,二级医院精确到30分钟。

同时大力推动各类检验,检查项目预约服务,避免因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缩短患者预约后在医院等候时间。

3.优先保障分级诊疗预约转诊。

优先向医联体、医共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推动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集中解决“挂号难”问题。

基本常规诊疗经过流程

基本常规诊疗经过流程

太原九龙泌尿外科医院根本医疗流程根本医疗流程本流程依据医疗惯例接诊程序设计,合用于医院平时标准化医疗效力培训、运作、指导。

一、医疗行为准那么·以病人为中心,医患合作,“一对一〞同等交流;·以主诊为中心,首诊负责,各科配合,流程运作,标准医疗;·博爱行医,诚信待人,真挚效力,体谅关爱。

·交流“五不〞:与患者谈话中,不讲不文明的僵硬话、不讲与病没关的题外话、不讲不留余地的过头话、不讲不管结果的刺激话、不讲不负责任的谈论话。

·三个“留神〞:留神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变化、留神他们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希望、留意自我情绪控制和态度。

·“六心〞效力:听主诉及解说耐心;察看、检查仔细;语言上贴心;主动帮热情;询问上爱心;行为表达责任心。

二、医疗效力模式·链式效力:成立环环相扣的“健康家产〞医疗效力链,全程导医,全程陪护,链式服务。

·行为模式:如图示〔附 1〕三、医疗责任与义务1、责任:所有医护人员在医疗效力过程中,均负有医疗质量安全责任;负有医院文化流传、医疗效力宣传、品牌形象保护与推行责任;负有保护医院及社会全局利益和患者合法权益之责任。

2、义务:所有医护人员在医疗效力过程中一定对患者执行“察看、注意、见告〞等法律义务,为患者供给满意的人文关怀效力。

此中:·察看:认真察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详细记录病情变化与病历,实时剖析处理。

·注意:医师不可以只限于惯例工程检查,同时一定注意患者特别病症、体征的专项检查。

不可以只是只听主诉,只限于单病种诊断,要提高对疾病鉴识诊断水平。

·见告:惯例检查、治疗、手术早先见告;病情变化、特别处理、治疗方式早先见告;危大病人急救治疗要早先见告患者家眷确认、署名。

3、岗位责任分工(1〕导医·前台导医:负责迎宾、咨询、推介、指引、登顾虑号。

·专科导医:负责招待、分诊、介绍医师、医疗效力〔陪护〕。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信息核对1.接待患者时核对个人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

2.核对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信息,与病历进行比对,避免误诊和误治。

二、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1.手术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采用无菌操作,在手术区域用无菌酒精消毒。

3.确保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三、正确诊断和评估1.根据患者病史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

2.针对临床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实验室检验。

四、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和药品1.根据诊断结果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途径进行。

1.手术前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消毒、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准备等。

2.手术过程中注意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3.手术操作结束后,正确处理手术器械和废弃物,并进行手术区域的清理和消毒。

六、注射操作规范1.检查药物有效期和规格,确保药品质量。

2.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进行注射,避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3.注射后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并记录。

七、记录和报告1.在病历中准确记录患者信息、诊断、治疗过程和效果等。

2.及时上报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它不仅可以确保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可以有效的规范临床医生的行为和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制定和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操作技术,以保证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安全。

另外,医疗机构应注重和扶持科研工作,不断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医疗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全科医疗诊疗模式

全科医疗诊疗模式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拓展
1 2
预防保健
加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家庭医生制度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医 患关系。
3
健康管理
开展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监测、评估和干预,降低 慢性病发病率。
国际经验借鉴与交流
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全科医疗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长期管理计划
全科医生为慢性病患者制 定长期管理计划,包括药 物治疗、生活指导、定期 检查等。
心理支持
全科医生关注慢性病患者 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
健康教育
全科医生通过开展健康教 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 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保健建议
根据个体情况,全科医生 提供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建 议,如疫苗接种、定期体 检等。
培养全科医生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提 高其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满
足全科医疗诊疗模式的需求。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明确全科医 生的职责和地位,提高其职业荣
誉感和归属感。
引进优秀人才
积极引进高层次、有经验的优秀 全科医生,提高全科医疗诊疗服
务的质量和效率。
医疗资源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等,以 提高全科医疗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调整医保价格体系
调整医保价格体系,合理确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体现全科 医疗诊疗服务的价值。
加强医保监管
加强医保监管,规范医疗行为,防止过度诊疗和浪费,确保医保资金 的有效利用。
患者就医体验提升

制定临床路径与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临床路径与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临床路径与规范诊疗流程临床路径与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在现代医疗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可以提高医疗质量,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临床路径与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和应用。

首先,临床路径的制定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合作,提高医疗效果。

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指导方案,其中包含了特定疾病或手术的全程管理流程。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医生可以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和规范的诊疗方案。

患者也可以通过临床路径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疗过程和预期效果,从而更好地参与决策,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其次,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医生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个人偏好来制定诊疗方案,导致同样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接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整合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为医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诊疗指南。

这样一来,医生可以更加客观地选择适合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此外,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路径的制定可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医疗错误的发生。

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可以确保医生按照最佳实践进行诊疗,减少因医疗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不良事件。

此外,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还可以促进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需要基于大量的研究和证据,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否则很难实施和执行。

最后,临床路径和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与规范诊疗流程的制定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合作,提高医疗效果;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过程全程规范化管理

医疗过程全程规范化管理

管理资源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管理资源不足,如人力、物力、财力等,难以满足医疗过程全程规范化管理的需 求。
解决方案
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管理环境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管理环境复杂多变,如政策环境、法 律环境、社会环境等,对医疗过程全 程规范化管理带来不确定性。
解决方案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 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环境,提高 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05
医疗过程全程规范化管理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某医院医疗流程优化实践
总结词
通过医疗流程优化实践,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详细描述
某医院针对医疗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包括简化就诊流程、优化科室协作机制、加强医疗 文书管理等,有效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制定管理措施
针对医疗过程的不同阶段,制定 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范。
建立管理组织
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负责医疗过程全程规范化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
由医疗专家、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管理工 作。
明确管理职责与分工
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实施管理措施
医疗信息管理
医疗信息标准化
制定医疗信息标准,实现医疗信 息的共享和互操作。
医疗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提高医 疗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
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医疗人力资源管理
医护人员培训
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医护人员绩效管理

急诊科医疗服务与处理流程制度

急诊科医疗服务与处理流程制度

急诊科医疗服务与处理流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急诊科的医疗服务与处理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及时、科学、规范地接受急诊医疗服务。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行业标准和医院内部管理规定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急诊科的医疗服务与处理流程,全部急诊科医务人员、护理人员以及相关支持人员必需遵守本制度。

第二章急诊科医疗服务流程第三条急诊接诊与分诊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接诊人员进行初步登记,核实基本信息。

同时接诊人员应尽量安顿患者及其家属,供应必需的心理支持。

2.接诊人员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特征,进行初步分诊,并布置就诊优先级。

3.急诊医生依据分诊结果,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诊断和治疗。

4.如有需要,急诊医生可以请示主治医生或专家,进行会诊和协商治疗方案。

第四条医疗诊断与治疗1.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如试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急诊医生应订立认真的诊疗计划,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3.急诊医生应及时采取必需的治疗措施,包含予以基础治疗、急救措施等,确保患者病情的稳定。

4.急诊医生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应依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注意操作技巧和感染掌控。

5.急诊医生应及时记录患者诊疗的认真信息,包含病情察看、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

第五条医疗评估与转诊1.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的变动,进行定期或需要时的评估,确保治疗效果的及时掌握。

2.急诊医生在评估结果表明需要转诊的情况下,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布置转诊事宜。

3.急诊医生应与转诊医院的医生进行沟通,供应完整准确的病情资料和转诊看法。

4.急诊医生应填写好转诊病历和转诊同意书,并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的同意。

第六条医疗质量掌控与安全管理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诊科医疗质量掌控与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2.急诊医生应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依照规定使用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操作安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评价指南培训—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评价指南培训—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18/17
3.1.2 规范诊疗
【B-1】设立专门职能科室,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和考核。 ‒ 设立专门职能科室、专(兼)职人员负责机构规范诊疗的管 理和考核工作,必须有健全的诊疗规范管理体系,有持续改 进的核心制度并能够落实。 ‒评价方式方法:
1.是否设立专门职能科室 2.有无专兼职人员 3.查看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33/17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案例讨论】
‒ 某机构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医疗的 副主任为第一责任人,①其成员由药学、医技等 科室部门负责人组成,并成立科室质量与管理小 组,由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②,各科室并在 年初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③,职能部门 在第一季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进行资料收集分析, 发现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④,通过总 结原因,制定改进措施,⑤并对相关科室进行考 核、督导,职能部门在第二季度未发现同类问题 出现⑥。
‒ 卫生技术人员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不得超范围执业。
‒ 机构外聘专家应依法办理执业机构备案或执业地点变更手 续。
4/17
3.1.1执业管理
【C-2】执行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 业准入相关规定
‒ 评价方式方法: ‒ 1.现场抽查某医护人员的执业资格和执业注册是
否存在超范围执业, ‒ 2.现场查看是有存在非卫生技术人员存在参加诊
27/17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C-2】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 成立由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由相关医务人员为成员的科
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 评价方式方法: 1.现场查看相关科室是否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小组 2.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一、背景肝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包括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多种类型。

随着生活方式不健康和饮食习惯改变,肝病的患病率日益增加,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规范肝病患者的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情的进展及复发率,我们制定了这一份标准化肝病全程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高患者对肝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管理意识;2. 提高患者治疗遵从性,减少治疗中断和拖延;3. 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降低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率;5.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管理流程1. 患者确诊首先,患者需经过具备相关资质与技术的医疗机构的检查和确诊。

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病因学检查等,确诊后患者与医生进行治疗方案制定等交流。

2. 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等内容。

3. 严格的药物管理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必要的药物处方,并要求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医生需要对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

4. 定期复诊患者需要定期回医院进行复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5. 患者教育与康复医生需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肝病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同时,医生需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指导,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 遵从性管理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遵从性。

7. 管理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

四、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 临床路径制定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病,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明确每一步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2. 基本建档建立患者的基本建档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及具体实施办法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及具体实施办法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首诊负责制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首诊医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而应及时到岗、热情接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

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第二章实施办法第二条、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积极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第三条、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第四条、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医院条件所限或患者家属要求,需要转院者,首诊医师应详细交代病情,书写记录,并由患方签字。

第五条、急诊科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如会诊意见不一致,不能决定收住病房,由急诊科主任裁决,如果急诊科主任不在或裁决有困难,正常工作时间由医务处裁决,夜班或节假日由总值班裁决,仍有困难时请示值班院长或医疗院长。

在未做出裁决前,由急诊科室负责诊治,不得推诿。

1第六条、凡属涉及多学科的危重抢救患者,相关科室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开,各科室所做相应检查及处理应及时记录。

首诊科室在抢救过程中始终负责患者生命体征,并起主要协调作用。

第三章附则第七条、医务处负责对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

第八条、违反该制度,造成差错、纠纷、事故,使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受到威胁,医院利益受到损失,或者医院声誉受到损害者,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处理,视情节轻重,可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记过等处分,并酌情停止医疗工作。

全程医疗质量管理

全程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报告医疗安全事件,确保事件得到及时、准确的上报。
完善医疗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建立科学、高效的医疗安全事件处理流程,确保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减少损害。
加强医疗安全事件分析和整改
对发生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和教训,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 事件再次发生。
鼓励创新和探索
鼓励医务人员勇于创新和探索,尝试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医 院的医疗质量改进注入新的活力。
谢谢聆听
针对各类医疗技术操作,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确保医护人员能够 正确、规范地执行各项技术操作。
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预防和减少 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队伍建设
01
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
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医疗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05 患者满意度提升
优化患者就医流程
简化挂号流程
通过线上预约、自助挂号 等方式,减少患者现场等 待时间。
优化诊疗流程
合理安排医生出诊时间, 减少患者等待和奔波。
完善检查流程
提供一站式检查服务,缩 短检查等待时间。
加强医患沟通和互动
提高医生沟通技巧
培训医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以便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通过定期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 充分认识到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安全防范意 识。
强化医疗安全知识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和专业的医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医 疗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3
加强医疗安全实践演练

肿瘤全程管理规定(3篇)

肿瘤全程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肿瘤防治工作,提高肿瘤诊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其他单位。

第三条肿瘤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规范、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肿瘤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肿瘤预防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肿瘤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肿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第六条开展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七条加强职业性肿瘤防治,对接触致癌因素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第八条开展烟草控制,减少烟草制品消费,降低肺癌等肿瘤发病风险。

第九条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肿瘤发病风险。

第十条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减少环境污染对肿瘤发病的影响。

第三章肿瘤诊断第十一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肿瘤诊断制度,提高诊断准确率。

第十二条肿瘤诊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诊断依据充分,符合医学规范;(二)诊断结果明确,便于后续治疗;(三)诊断流程规范,减少误诊漏诊。

第十三条肿瘤诊断应当采用以下方法:(一)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二)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身体各部位,发现肿瘤相关体征;(三)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粪便等检查,评估肿瘤标志物水平;(四)影像学检查:X射线、CT、MRI等检查,观察肿瘤形态、大小、位置等;(五)病理学检查:活检、穿刺等,获取肿瘤组织,明确肿瘤性质。

第十四条肿瘤诊断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负责。

第四章肿瘤治疗第十五条肿瘤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第十六条肿瘤治疗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手术治疗:适用于肿瘤可切除的患者;(二)放疗:适用于肿瘤局部治疗,减少肿瘤负荷;(三)化疗:适用于肿瘤全身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四)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特异性靶点,抑制肿瘤生长;(五)免疫治疗: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

2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模式

2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模式
1. 具体说明该病预防、高危个人筛查的服务内容 2. 应用适宜技术和方法进行疾病及其合并症的早期 筛检
3. 提出该病的转诊指征
4. 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的疾病管理内容
5. 康复要点
6. 护理要求
7.中医中药及其其他替代医学服务
8.患者管理
第三节 全科医生的临床推理
全科医生与所有医生一样,
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别并处理病 人的疾患。首先要明确本次诊断 的目的与性质。
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机制、病程特点、治疗要点、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及其预防、预后,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4.充分发挥病人及其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病人建立为自己 的健康负责的观念,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5.让病人理解终身带病生活的含义,帮助病人适应环境。
6.评价病人与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病人
5、缓解现有的症状:如使用激素、止痛药、抗抑郁药、 抗炎药等。 6 、让病人舒适而有尊严地死亡:如缓解症状 、减轻痛
苦、维护病人的自尊和尊严、提高生命质量等。
(二)临床处理的基本思维程序
一般分三个阶段: 1.处理(治疗)方案的扩展阶段,要考虑尽 可能全的各种备选方案; 2.不适合方案的排除阶段 ; 3.最佳处理方案的认定阶段。
6. 根据新的证据复习并提出新的诊断假设
7. 检验新的诊断假设 8. 作出临床处理决定
四、全科医生临床诊断程序 (一)临床资料收集 1、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
2、全科医生对心理、社会资料的采集:如病
人对于其疾患的期望、对疾患的感受以及与该疾 患相伴随的恐惧等。
(二)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程序与判断过程
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郑振佺 教授

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一、总体概述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TQC)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以全院为整体、以全员为参与者,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控制患者全程诊疗的质量活动。

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益的的提高,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针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制定出一份实施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全员参与、高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防止发生医疗事故,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1. 大力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 建立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实现全程质量控制着重质量溯源和事故预防。

3. 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医学伦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4.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质量管理,非必要情况不使用手工记录。

5. 同时务求在质量管理中实现经济转型,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三、具体实施(一)医院领导班子的承诺1. 确认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性2. 确定制定方案的时间周期和整体目标3. 确定重点和治理方向4. 关注医院的经济、社会和法律责任5. 确定实施时间表和时间节点(二)医疗质量信息化平台的建设1. 以时间和地点为基础建立医疗质量信息化数据库。

2. 建立医疗质量信息化顾问组,对各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维护。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机密性。

3.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的全程信息化追踪。

(三)患者投诉处理与治理1. 对医疗事故、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的管理和处理。

2. 提供及时有效的投诉处理机构,使患者有信心在医院就诊。

3. 采用定期分析和改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处理和治理工作的效能和效果。

(四)医疗质量管理与检查机制1. 安排专业人员对医院各个环节进行全系列监管和评估,找出隐患。

2. 采取全面、多角度、多元化的手段进行质量检查,以保证质量标准的全面到位。

医疗就诊流程规范制度

医疗就诊流程规范制度

医疗就诊流程规范制度1.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的医疗就诊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高效和质量。

适用范围包含全部就诊患者及医务人员。

2. 诊疗预约和挂号流程2.1 网上预约患者可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或移动电话应用程序进行网上预约。

具体步骤如下:—登录医院网站或应用程序,进入预约挂号系统;—选择就诊科室和医生;—选择就诊日期和时间;—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提交预约申请后,确认预约信息并等待系统反馈。

2.2 现场挂号患者也可选择现场挂号。

具体步骤如下:—前往医院就诊大厅或挂号窗口;—填写挂号登记表,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主诉等;—提交登记表,获得挂号序号和就诊卡。

3. 就诊前的准备工作3.1 就诊前检查在进行某些特定检查或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

具体步骤如下:—预约相关检查时间;—携带医生指定的检查项目,包含病历、化验单等;—依照检查项目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和地方完成检查。

3.2 就诊前注意事项•预约就诊的患者应提前到达医院,办理挂号手续;•携带相关证件和就诊卡;•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准备好干净的衣物;•如需禁食或特殊饮食准备,应在医生引导下进行。

4. 就诊流程4.1 候诊患者办理挂号手续后,依据医院的候诊系统,在等待区等待就诊,注意维持秩序。

4.2 接诊当患者的就诊号码显示在候诊区的屏幕上时,患者前往指定就诊科室或医生办公室。

4.3 问诊与初步诊断医生对患者进行认真询问病情和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

医生依据患者的症状,初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供应相应的医疗建议。

4.4 诊断和治疗方案订立医生依据初步诊断结果,订立认真的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病愈措施等,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的原理和可能的风险。

4.5 特殊检查和手术布置对于需要特殊检查或手术的患者,医生会布置相应的检查或手术时间,认真解释注意事项和准备工作。

4.6 沟通和知情同意医生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解答患者的疑问,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3篇)

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3篇)

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范本)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

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其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

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医院临床诊疗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诊疗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诊疗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医院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包括门诊、急诊和住院部门。

所有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

三、临床诊疗流程1. 患者就诊登记: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医务人员应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史等,并为患者建立电子病历。

2. 临床诊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进行病情分析和诊断。

3.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医务人员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治疗、手术治疗等,并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

4. 诊疗执行:医务人员应按照治疗方案执行诊疗程序,注意用药安全、手术安全等,确保患者的治疗过程安全可控。

5. 诊疗评价: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出院工作:医务人员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做好出院工作,包括出院医嘱、复诊安排等。

四、质量管理要求1. 临床诊疗质量评估: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临床诊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和提高。

2. 医疗差错处理:对于医疗差错的发生,医院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向患者进行赔偿和道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 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应建立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医疗设施、手术器械、病房等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确保医院环境卫生。

4. 药品管理:医院应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减少药品滥用和误用现象,提高用药安全。

五、安全管理要求1. 患者安全:医院应重视患者安全,加强医疗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

2. 医疗设施安全: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施安全可靠。

3. 医务人员安全:医院应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培训。

六、监督管理1. 监督机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和治疗效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国卫医发〔2018〕8号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8号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

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设,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我委制定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制订本辖区的具体细则和实施工作要求,加强解读和宣贯培训,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要点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4月18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门诊就诊流程管理制度

门诊就诊流程管理制度

门诊就诊流程管理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门诊就诊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保障患者的权益而订立的。

全部医院职员都必需严格遵守该制度,确保门诊就诊流程的顺畅进行。

2. 门诊预约2.1 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线上平台或到医院前台预约门诊就诊。

2.2 医院应供应多种预约方式,以方便患者选择。

2.3 医院接到预约后,应及时确认患者的预约信息,并告知患者具体就诊时间和地方。

3. 登记挂号3.1 患者到达医院后,应前往挂号处进行登记挂号。

3.2 患者应供应有效的身份证件和相关病历资料进行登记。

3.3 挂号处应设立充分的窗口,并布置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挂号手续。

3.4 患者应依照相关规定缴纳挂号费用。

4. 医生接诊4.1 患者完成挂号手续后,依照标识等待呼叫。

4.2 医生应依照预约信息和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接诊。

4.3 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必需的体格检查和辅佑襄助检查。

4.4 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订立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

5. 检查检验5.1 患者需要进行检查或检验时,医生应向患者认真说明检查或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5.2 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检查或检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适或风险,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5.3 检查或检验结果应及时录入患者病历,并由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

6. 处方开药6.1 医生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开具合理的处方。

6.2 处方应包含患者的个人信息、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等内容,并加盖医院印章。

6.3 患者应凭处方单到药房领取药品,并依照医生的叮嘱使用。

7. 随访回访7.1 患者完成治疗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7.2 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治疗的预期效果和可能显现的不良反应,并为患者供应相应的建议和引导。

8. 投诉处理8.1 医院应设立投诉受理部门,接收患者投诉并进行处理。

8.2 患者可以通过书面、电话、线上平台等方式进行投诉。

8.3 医院应及时受理投诉,并进行调查和处理,最终向患者反馈处理结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程医疗诊疗流程规范
为加强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预防纠纷发生,根据《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责任过错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特制订本规范。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分诊咨询处、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
a. 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

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

c.收住院。

d. 我院不具备收治条件的危重病人,按转院流程转院。

(2)第二次就诊:
接诊医师应:a.病情好转,继续治疗;b.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或调整治疗方案;c.请上级医师会诊或收住院。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或疗效仍不明显,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b. 转上级医院。

二、病房医疗:
l、入院24 小时内
(1)一般病人入院30 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急危重患者5分钟内必须上治疗措施,视情况先抢救后检查或边抢救边检查。

(2)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与家属沟通,下达病危/病重通知(通知书一式两份);书写好医患沟通记录及家属知情签字。

(3)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情记录、24小时内完成入院病历,重危病人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或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

2、入院三天内
(1)完成五大必检常规+有针对性的诊断及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检查项目,检查报告单于检查后24小时内归入病历。

对异常检查结果病志中要进行分析和检验(或检查)复查。

(2)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对病情诊断已明确或仍不明确者,均需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并做好沟通记录,由患者或家属签字。

3、住院病人管理
(1)住院医师每天上下午至少查房2次,值班医师接班及下班前必须对新入院病人、重危病人、手术病人查房;晚班医师必须在睡前和早交班前查房,科主任必须每天查房。

重危病人必须床前交接班及书写交接班记录。

(2)一周未确诊者或治疗无疗效,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

(3)两周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或转上级医院诊疗。

(4)患者住院3天内;住院期间病情变化;输血、手术、麻醉、特殊诊疗;重要医嘱或药物更改;诊疗方案改变;自费诊疗项目及患者出院,均必须有知情告知及患者或家属签字。

4、病历书写
(1)基本原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不得随意涂改,打印病历必须手签名,无执业资质医师书写的文书必须要由有执业资质的上级医师签名。

(2)完成时限:入院记录、手术记录、他科转入均需在住院后、手术后、转入住院后24小时内完成,日常病志:首次病情记录8小时内完成;重危病人至少每天1次,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普通病人3天1次,手术病人术后3天每天1次;主治/副主任医师首次查房24小时内完成,每周不少于3次。

(3)内容:主诉(主要症状/或体征+时间)与现病史、第一诊断及主要治疗方案相符合;现病史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真实、准确,与主诉及诊断函接一致;诊断主次排列不颠倒,诊断依据明确,无漏诊;手术记录准确,与医嘱、收费、术后首次病志描述一致。

(4)输血患者,必须有输血前、后输血评估及输血中的输血记录。

5、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①药物选择:a 按疾病诊疗规范或指南用药;b. 合理使用抗菌素;
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
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

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
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
②.三级以上手术及二级手术患者并有复杂多个疾病患者,必须进行术前病历讨论并制定相关预案。

③.按手术常规操作;
④.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6、转归:
(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

(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 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一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或好转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并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即可出院。

2、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3、自动出院者必须在《自动出院知情告知书》上签字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并进行出院后随访(时间根据病情需要,一般出院7天应进行第一次随访)。

(四)医技检查
1、急诊患者随到随检,诊检科室尽早发出报告。

2、出现“危急值”检查结果,须立即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相关临床科室报告。

3、所有检查报告单均必须由执业资质医师(或检验师)审核签发,无资质的实习人员不得单独发报告。

2018年11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