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

合集下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圣才出品】

第十章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1.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答:(1)网络传播的传播特性①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速度较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更为迅捷,其时效性已由及时性变为即时性,只有广播电视直播节目能与之相竞争。

②信息传播的丰富性网络的海量信息及多媒体传播方式,使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及形式较以往任何大众传播媒介更加丰富与多样。

③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与无国界性,使其传播范围无限扩展,弗远无界。

④传播方式的超链接网络传播突破了线性传播的限制,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为大量信息建立了彼此间相关的联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

⑤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网络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实现了传者与受者、受者与受者之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2)网络传播的对网络言论的影响网络媒体的传播性对网络言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网络言论具有除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新闻评论的共同特点之外的一些个性特点。

其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选题的及时性与随动性网络言论的选题大都紧跟网上的热点新闻,及时或即时发表评论,形成热门话题;选题随着热点的升温而升温,随着热点的转移而转移。

②议论的自发性与互动性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匿名性使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现实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自发参与和自主评论;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又使网络言论的互动性得以充分实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交流、论辩与争鸣。

③观点的多元化与情绪化网络的开放性使多元观点找到了自由发表的空间;网络传播手段与方式的低门槛以及网络传播环境的虚拟性,又使网络言论具有情绪化、甚至非理性的特征。

④形式的多样性与随意性网络言论中既有传统报刊评论的体裁如专栏评论中的小言论、论坛评论及杂文等,也有BBS或聊天室上的即兴式言论,而且在写法及语言上也相当随意,不遵循以往的语言表达习惯,使网络言论在不拘一格的同时,显得良莠不齐。

2.网络言论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新闻传播学 同等学力申硕 专业课考前辅导复习笔记详细版 ——新闻编辑

新闻传播学 同等学力申硕 专业课考前辅导复习笔记详细版 ——新闻编辑

答:1.体现编辑方针。办报的立场与宗旨决定了报纸不能” 有闻必录“,必须对稿件进行选择。 2.服务广大读者。读者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是制约办报活动 6 分析与选择新闻稿件的意义 的因素,只有对稿件做出合乎读者需要的选择才能赢得读者 的欢迎。 3.适合版面要求。版面容量是制约用稿的重要因素之一,要 求对稿件有所选择。 答:1.判断稿件是否使用 2.判断稿件意义的大小 7 分析与选择新闻稿件的目的 3.发现稿件的潜在价值 4.检查稿件有何缺陷 5.确定稿件如何利用 答:1.通讯社来稿。 2.本报记者来稿 8 来稿种类 3.特约稿件 4.社会来稿。 答:1.采用通讯社稿件不得擅自修改其中内容,一旦修改只 许删减,不许增加。 关于通讯社稿件的处理需 9 2.经过修改的通讯社稿件,电头前必须加“据” 要的问题 3.关于国家政策法规、政府工作报告等重大政治、军事、经 济等方面信息不得改动,必须全文刊发。 答:1.校正。指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内容和写法。校正的范 围包括稿件中的事实、观点、语法、修辞、逻辑等各个方面 。 2.压缩。是指删除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加重点突出, 结构紧凑,文字精炼。是指删除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 10 新闻稿件常用的修改方法 加重点突出,结构紧凑,文字精炼。 3.增补。指为原稿增加和补充所缺少的而又需要的内容。包 括背景、注释、回叙、必要的事实和议论等等。 4.改写。在原稿的基础上重写,通常包括改变主题、改变角 度、改变体裁等等。 答:1.通读全文,准确把握稿件的思想内容,同时考虑如何 对它进行修改,包括稿件应改成什么样子以及由谁来改。 2.着手修改,就是把前一步设想的方案付诸实践。 3.改后检查,避免出现二次错误。
16 稿件发展的主要方法
答:配评论、加按语、配资料、配新闻
17 报纸的版面功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观念与工作原则3.1复习笔记一、公共关系的功能1.公共关系的功能与工作职责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公共关系管理具有传播行为的守望、协调、教育以及效益等基本功能。

2.公共关系管理的守望功能公共关系管理具有监察社会环境的变化,确保组织决策适应社会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守望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守望功能主要是依靠日常的公关信息搜集、舆论监测分析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3.公共关系管理的协调功能公共关系管理具有协调各种力量,协助决策层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协调功能主要是依靠提供公关咨询建议、传播沟通管理、关系协调管理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①公关咨询建议。

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决策时,要向决策层和决策职能部门提供有关公共关系方面的情况和意见,行使决策参谋的职责。

②传播沟通管理。

公共关系应围绕着组织的目标主动开展各种传播沟通活动,通过传播沟通来增进本组织与各类公众的相互了解,进而影响公众舆论,创造有利于本组织生存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③关系协调管理。

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协调,不仅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还必须借助于大量直接交往的社会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广结人缘,建立广泛的、较为稳定的、有一定感情基础的社会横向关系网络。

4.公共关系管理的教育功能公共关系管理具有将组织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组织文化、优良传统、先进思想、科学知识贯彻传承、发扬光大的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依靠公关传播沟通、员工公关教育、公关市场教育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教育引导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手段,在内外公众之间寻求利益共同点的活动。

5.公共关系管理的效益功能①公共关系管理具有增进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确保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功能。

公共关系管理的效益功能主要是依靠做好公关管理的每个环节,以及公关策划、形象管理、品牌管理、信誉管理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的。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稿件配置【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稿件配置【圣才出品】

第八章稿件配置课后习题详解1.稿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答:稿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配置稿件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

每一单篇的新闻稿件,其报道范围、报道深度相对于无限变化的客观存在而言都是极其有限的,难以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也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稿件配置能够弥补单条稿件的这种不足,它以多篇稿件的组合或对稿件的发展,从多种角度、从各个层次上表现客体和深化主题。

(2)稿件配置有助于灵活多样地运用表现手法,加强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具体到任何媒介的某一条稿件,往往只能用一种体裁来表现主题。

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报道客体,单篇稿件在表现手法上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传播效果。

稿件配置特别是“稿群”的运用,能够弥补单稿在表现手法上局限性,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

(3)配置稿件有助于优化报纸版面表现风格特色报纸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系统,报纸的每个局部,像版、栏之类又是由若干具体的稿件组成的。

所以,新闻稿件是组成报纸的最小的元素。

不同的报纸,新闻稿件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不同,由此便表现出来的版面风格、专栏特色也就不同。

2.稿件组织的方法。

答: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同题组合即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或提要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或播出。

运用同题组合,首先要对稿件的主题与内容加以分析,以找出稿件的共同点。

确定统领这些稿件的共同的主题,以这一主题为基础制作稿件共同的标题。

同题组合稿件确定主题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同一性中归纳主题;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矛盾性中提炼主题。

②组合内容互为补充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互补性中概括主题。

(2)专栏组合专栏是报纸版面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稿件组合成的。

专栏有两类,一类是固定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

还有一类则是不固定的,非连续性出现的,编辑对这类专栏并没有事先的设计,而是在编排稿件时根据稿件之间的某种联系,临时将若干条稿件组合成一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专栏的形式出现。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结构与特点。

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并充分利用被没收的反动新闻机构的机器、设备等资财,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2)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特点①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公营报刊系统主体的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级、地(市)级乃至个别县级的党委机关报也相继创建。

②195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将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一个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在首都北京设立总社,并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大行政区设立6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

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与地方脱钩,工作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③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l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1950年起开始创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年后开办对台湾广播业务,至1956年每天播出5套节目,播音时间累计为38个小时。

④根据中国国情,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至1954年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l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对私营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答:(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在宣传报道上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私营报纸的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1.传播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就已出现。

至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前,它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1)口头传播①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的传播方式十分简单(呼唤、体态、手势等)。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的大脑功能及发音器官逐渐完善,才产生音节语言(大约几十万年前)。

此后,口头语言传播成为人类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

②口语传播的具体形式有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③由于口头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借助体语、标记、图式、声光等多种方式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辅助手段。

(2)手写传播①文字的产生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②书写材料的改进a.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公元l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这一技术传到高丽、日本,后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b.纸张发明后,手写传播更趋便利,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商人为获知商情,大量汲取各种信息,使得新闻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c.在数千年的手写新闻时期,具有今日新闻纸性质、正式载入史册而见诸后世的计有以下几种: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威尼斯及欧洲各国的手抄小报。

(3)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它是人类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①印刷术的演进a.公元7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用在版材上雕刻成图文的印版进行印刷。

宋朝庆历年间,毕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

公元14世纪初,中国又出现了木活字印刷。

b.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并制成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

随后他用自己发明的印刷设施印出了《圣经》释义辞典。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
第一部分传播理论
第九章传播效果研究
考点一: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
1.传播效果的含义和层面
(1)传播效果的含义
①狭义和微观层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使传播对象发生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②广义和宏观层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有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构成和知识量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由认知、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化为人们的言行。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见表1-9-1)
表1-9-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3.第二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概念(见表1-9-2)
表1-9-2第二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概念
考点二: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见表1-9-3)
表1-9-3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见表1-9-4)
表1-9-4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考点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动物传播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动物传播的局限性有:(1)动物的信息传递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

(2)动物的信息传递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不伴随能动的意识活动。

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不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

2.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人类传播诞生的根本标志是语言的诞生。

(1)语言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协作中产生和发展的。

(2)语言的特性有:①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②巨大的灵活性;③发音的经济性;④无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见表1-2-1)★★★表1-2-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不使用任何机器手段。

(2)再现的媒介系统:部分使用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完全使用机器。

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掀开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篇章;反之,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媒介系统的发达,也使得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愈来愈重要。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绝对量的增加,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

它是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

(2)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①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②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而不再是体力劳动者。

③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而不是现金。

④全球贸易和跨国贸易成为主流。

(3)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从媒介普及的角度,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媒体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受到了广大同等学力考生的关注。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是评价考生在该专业领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准备方法以及应试技巧,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一、《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特点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型多样性:《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

考生需要既具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2.知识广度:该科目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媒体发展与变革、传播伦理与法规等方面。

考生需要系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3.时效性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内容与时事紧密相关,其中不乏涉及当前热点事件的考题。

因此,考生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动态,紧跟时事新闻,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应用。

二、准备方法针对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准备方法。

1.学科知识复习:系统学习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借助教材、参考书籍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结合习题进行巩固。

2.解析历年真题:分析和解析历年的考试真题,了解考试命题的规律和重点方向。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解答,可以找到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跨学科知识整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考生需要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的论文、书籍或者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增强对相关知识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4.创造性思维训练:考试中的论述题和简答题往往需要考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发挥。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第九章电视评论的特殊样式9.1复习笔记一、电视评论的特点1.定义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在电视媒介中的具体运用,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

2.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1)视听结合的评论在电视评论中,画面与屏幕文字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使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没有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2)形象化的政论电视评论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情感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

二、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1.画面(1)电视画面的组成画面是指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在银幕、屏幕或感光材料上呈现的形象。

电视评论的画面一般由现场画面、资料画面以及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等组成。

①现场画面。

即记者在采访现场摄录下来的有关环境状况、事物状态及人们动作、表情等真实情况的画面。

②资料画面。

即为表现节目主题而选用的有关事物原因、背景和发展脉络的以往拍摄下来的画面,包括影视资料和图片。

③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

即为节目主题及内容的需要,运用特技手法专门制作的表格、图形或活动影像。

(2)电视评论画面运用的原则①摆正画面在电视评论中的位置。

让画面为展示事实和佐证论点服务,并以此为前提拍摄、剪辑和运用画面,使其成为电视评论有机的组成部分。

②恰当处理画面与解说、论述性语言的关系,避免生硬的声画对位和过分的声画分离。

③在使用画面的过程中,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调动各种画面形式,灵活适用各种画面的表现技巧和编排手段,使画面语言更为丰富,以增强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音响电视评论的音响包括现场音响与资料音响两大部分。

同期声是电视声音符号系统中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第八章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8.1复习笔记一、广播评论的特点广播新闻评论(简称“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介的具体运用。

广播评论的特点和要求是:快捷、浅显、平易、生动。

二、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包括:广播谈话、评论员(主持人)评论和音响评论。

1.广播谈话(1)广播谈话的定义广播谈话是一种“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价事物与分析问题,以聊天或交谈的手法,力图模仿或直接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

(2)广播谈话的形式广播谈话在播出时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漫谈式,对话式与座谈式。

①漫谈式广播谈话采用谈话的写法和口吻,在播音员播报评论稿件的过程中,营造一种与听众进行拟态交流的氛围。

②对话式广播谈话变一人口播为两人对播,消除了一人口播的单调感,通过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呼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评论的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听众的思维,使其置身于对话与交锋之中。

③座谈式广播谈话是由两人以上直接参与,在交流与讨论中对事物或同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展开讨论或论辩的谈话类评论。

2.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1)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的定义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又称为口头评论,是一种与播音员播诵的广播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自己播讲的评论形式。

(2)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与口播评论员文章的不同①它将评论的写作者与播出者合二为一,由评论员(主持人)直接播讲自己写作的评论,有助于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写作风格与播出方式的和谐统一,以便更准确、更充分地传达评论的内涵。

②与代表媒介编辑部的评论员文章相比,评论员(主持人)评论虽然同样反映媒介的态度和倾向,但不直接代表编辑部发言,它以个人名义发表看法,从特点到手法均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③评论员(主持人)的口头评论往往比其他口播评论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在现场直播或热线直播节目中经常采用,并多为离开文字稿的即席分析与点评,更容易发挥广播快捷、灵活的优势。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曲折发展14.1复习笔记一、新闻传播事业的超前发展与全面调整1.新闻传播事业的超前发展①1957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大跃进期间,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②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1958年,《红旗》杂志在北京创刊。

③“大跃进”兴起后,县级党委机关报以及面向工人和农民的企业报、农民报在“大跃进”高潮中大批出现。

体育报也开始问世并迅速发展。

④电视事业的早产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超前发展的一大标志。

2.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调整60年代初,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新闻传播事业也从超前发展转为全面调整。

各地的市级日报按规定一律被并入省报或改为晚报。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停办。

国民经济调整结束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好转,新闻事业也由收缩再次转入发展时期。

二、新闻工作方针在挫折中改进1.“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与“政治家办报”的提出①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会议期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进行谈话,一再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

②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反右派运动的兴起。

③在反右派运动前夕,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主张,发展了“全党办报”思想。

政治家办报是指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

2.“大跃进”宣传与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①1958年5月“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后,报刊、电台和通讯社无不大唱赞歌,出现了以大放高产“卫星”为主要标志的“浮夸风”,还错误地宣传了“唯意志论”,错误地批判了所谓的保守派、观潮派、秋后算账派以及悲观论、条件论等。

②1960年后,党和国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新闻界认真回顾与总结了前几年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左”的错误,恢复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编辑概论【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编辑概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编辑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流程。

答:(1)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报纸编辑工作是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

①策划是指报纸定位设计和新闻报道策划。

②编稿是指分析与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

③组版是指配置版面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2)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①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纸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多道工序组成的,报纸编辑工作各工序安排的程序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②编辑工作流程的内容包括报纸由创刊伊始至出版问世这个完整的生产周期中,编辑工作的各项工序。

依序是: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版组、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和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校对与签发。

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信息反馈并处理信息是贯穿始终的一项工作。

2.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答: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1)统筹决策——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①报纸的深度和可信度,要由编辑对来自各方面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编排,向读者传递并得到读者认可,才能确立。

②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审视形势、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精心设计报纸的编辑方针和整体形象,确立报纸的风格。

③随着社会发展、媒体进步,新闻报道改革的逐步深入,编辑还要认真策划新闻报道的全过程,组织报道力量,从高于记者的观察视角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作出具体指导,帮助记者从大量的事实中提炼值得报道的题材,发现更好的报道角度,写出优质新闻稿。

(2)再次创作——新闻素材的再创造性二次加工①编辑面对的是已经成为文字的新闻稿,处于全局位置,有利于对稿件作冷静分析,报道原则与政策把握相对较为准确,有利于发现记者未意识到的问题或新闻事实潜在的价值。

②编辑面对的不是单件新闻事实,而是众多的稿件,有利于好中选优,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第七章公关活动规律与公关策划7.1复习笔记一、公共关系活动规律1.公关状态与公关活动(1)公关状态分析①公共关系状态,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社会组织与公众所形成的关系情况。

它主要通过公众对组织整体形象和具体行为所持的态度评价来判断。

②公共关系状态是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实施、效果评估的依据,又是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公共关系状态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出发点,又是公共关系活动(改变原有状态)的结果。

③人们一般把公关状态分为“消极型”与“积极型”。

“消极型公共关系状态”是指各方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公共关系状态。

“积极型公共关系状态”是组织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活动之后所形成的公共关系状态。

(2)公关活动类型①宣传性公共关系活动。

其特点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向公众传递组织的各种信息,加强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程度,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②交际性公共关系活动。

其特点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交朋友,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直接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信息网络。

③服务性公共关系活动。

这是一种以向社会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为手段的公共关系活动。

目的在于以实际行动和看得见的产品获得公众的了解与评价,用事实影响并改变公众。

④公益性公共关系活动。

这是以各种精心设计的公益性活动、赞助性活动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

它以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人物为主要活动对象,通过调动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树立组织形象、改善公众关系的目的,追求的是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⑤征询性公共关系活动。

是指以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主测验等形式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

2.公共关系活动规律:公关活动模式(1)公关活动的几种模式①纳格(Neger)和阿伦(Alien)的轮盘模式②马斯顿(Marston)的螺旋模式③柯特利普(Scott M.CuttliP)和森特(Alien H.Center)等人提出的④环状结构模式(2)公关活动的阶段①公关事前调查。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总论)【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总论)【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一章总论考点一:传播与信息★★1.信息与社会信息(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其功能是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同时反映事物的内部属性、结构、状态、相互联系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指除了人的生理或生物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3)社会信息的特殊性①社会信息及其传递不仅仅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或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

②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产物。

2.社会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社会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也指一定系统内的社会信息的运行。

(2)社会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互动、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具有社会关系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

③社会传播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进行的双向交流行为。

④社会传播的进行需要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考点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在社会信息系统内进行的。

其基本形态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它们都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信息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运动规律,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2.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基本系统(1)布克里的环境适应五要素①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②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③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④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⑤要有保存并扩散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开放性。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考点一: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又称信源。

(2)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收者或反应者。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或传播工具、手段,是讯息的搬运者,是将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和环节相互联结的纽带。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

2.传播过程的特点(1)动态性——体现为讯息在特定渠道内的流动和传受双方的互动。

(2)序列性——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联结是传播过程的序列性。

(3)结构性——传播过程是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

3.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见表1-4-1)表1-4-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考点二: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系统模式下,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信息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信息系统的本质特点:(1)每个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个体系统,有其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并非孤立,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或组织,形成群体和组织传播。

(4)群体和组织传播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联结。

较为有名的系统模式有马来兹克的系统模式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等。

2.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1)总过程理论以田中义久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

这种理论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2)总过程理论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即传播,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第九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及其特征9.1复习笔记一、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新闻事业1.两种新闻事业及其差异(1)两种社会制度和新闻事业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两种社会制度下运作着两种新闻事业,即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2)两种新闻事业的基本体制和运作模式的差异①新闻事业的所属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所有制性质。

区别不同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除了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属于非所有制性质的具体经济制度也会反映到新闻事业的内容和形式当中。

2.两种新闻事业的根本区别(1)两种新闻事业的性质不同。

资本主义的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上,多数新闻机构属于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大部分新闻机构都是属于公有。

(2)管理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社会主义新闻机构一般实行事业化管理和企业化管理两种管理制度。

(3)对新闻事业的调控方式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直接对法律负责,一般不使用行政干预手段。

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实行“党管媒体”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

(4)新闻事业整体的宗旨及实现宗旨的手段不同。

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方式和其他隐性手段控制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使其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服务。

无产阶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通过党对新闻事业明确和强有力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事业。

1.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1)党的报刊的宣传活动是工人阶级政治行动的一部分,党的政治性机关报必须由党来领导。

(2)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宣传的最高准则。

(3)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及党的其他出版物,都必须遵循党的政治纲领,阐明党的立场,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外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外国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新闻传ຫໍສະໝຸດ 业的诞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 三个发展阶段。 1.口头传播 口语传播的具体形式有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 行吟诗人的说唱,等等。 由于口头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借助体语、标记、图 式、声光等多种方式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辅助手段。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重要 里程碑,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公元 105 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这一 技术传到高丽、日本,后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在数千年的手写新闻时期,具有今日新闻纸性质、正式载入史册而见诸后世的计有以下
三、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正式提出这一主 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约翰·弥尔顿。1644 年,弥尔顿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 出版自由思想,即《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于 18 世纪开始在英、法、美广泛流传,影响日益扩大,至今在西方仍 被认为是关于出版自由的经典论著。 2.美国独立战争和新闻出版自由的确立 ①独立战争期间,出现了一些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1776 年,托马斯·潘恩 出版了他的政论小册子《常识》。《常识》在舆论上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 ②1789 年,美国国会在 1788 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的基础上增加了 10 条修正案, 此法案(又称《人权法案》)于 1791 年 12 月正式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 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 请愿、诉愿之自由”。 3.法国大革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一部分历年真题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2014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学试卷I.新闻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竖三民”2.埃德加·斯诺3.北岩报团4.新闻把关人5.新闻线索6.辅题7.同题组合8.社论9.实况广播10.电视专访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2.简述新闻采访的任务。

3.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4.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有哪些个性特征?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分析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2.联系新闻工作实际,阐述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四、实务操作题(30分)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经推出,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

最多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

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

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

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
13.1复习笔记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1.公营新闻传播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①报刊网: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公营报刊系统主体的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级、地(市)级乃至个别县级的党委机关报也相继创建。

②通讯社网: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将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一个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在首都北京设立总社,并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大行政区设立6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

③广播电台网: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1950年起开始创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年后开办对台湾广播业务。

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

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2.对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在宣传报道上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私营报纸的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
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

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新闻机构自身遇到了许多困难,党和政府开始采取合并改组等新措施,并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形式对私营新闻机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私营报纸发展。

③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

3.新闻教育机构的调整与发展
①党和政府对旧新闻教育机构进行全面改造。

凡国民党直属的新闻教育机构实行一律停办的政策,对其他新闻教育机构则实行改造与整顿的政策。

②党和政府又尝试创办新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校。

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
1.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
①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新闻总署,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及其业务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

新闻总署成立后,制定与颁布了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②1952年8月,新闻总署被撤销,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重新取代政府部门直接主管新闻事业与新闻工作。

2.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被确立为新时代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

①为了加强新闻工作与社会实际、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各省、市委机关报实行“采编合一制”,即将采访工作与编辑工作合而为一。

②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

1953年,中宣部提出了“报纸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原则。

195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强调报纸批评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使报纸批评工作进入了有序轨道。

③在探索与改进新闻工作方针的过程中,新闻界还努力学习与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

3.新闻报道业务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这一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新闻报道业务的建设,集中在经济报道、政治报道和思想文化报道三个方面。

在新闻报道业务方面,新闻界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①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还存在着对苏联经验的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②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5月,刘少奇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问题。

毛泽东、刘少奇的几次谈话,为即将到来的新闻工作大改进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2.《人民日报》改版与新闻工作改革的兴起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宣告改版,改版的重点有3条: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1956年8月,中央和各地的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先后投入新闻工作改革的热潮。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1956年七八月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后,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

4.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3.2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结构与特点。

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并充分利用被没收的反动新闻机构的机器、设备等资财,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2)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特点
①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公营报刊系统主体的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级、地(市)级乃至个别县级的党委机关报也相继创建。

②195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中央人
民政府新闻总署将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一个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在首都北京设立总社,并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大行政区设立6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

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与地方脱钩,工作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③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1950年起开始创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年后开办对台湾广播业务,至1956年每天播出5套节目,播音时间累计为38个小时。

④根据中国国情,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至1954年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对私营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答:(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在宣传报道上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私营报纸的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

(2)至于私营广播电台,其播出节目则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对于私营新闻机构出现的错误或失实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

对于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的私营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3)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新闻机构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经济上难以为继,自行停办者越来越多。

根据这一新情况,党和政府开始采取合并改组等新措施,并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形式对私营新闻机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私营报纸发展。

(4)《大公报》是第一家走上公私合营道路的私营报纸,1950年7月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

接着,《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

至1953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

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5)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新闻法制?
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实行新闻法制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实行新民主主义政策,新闻事业既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甚至还有外国商人经营的,因而继续沿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管理体制与方式显然已不可行。

因此,党和国家决定由人民政府通过法律手段领导与管理全国新闻事业,实行新闻法制,以适合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实际情况。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新闻法制的具体措施
①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新闻总署,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及其业务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

与之相应,各大区设立新闻出版局,各省、市设立新闻出版处,管理当地的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

②新闻总署成立后,制定与颁布了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关于严格遵照统一发布新闻的通知》、《关于报纸采用新华社电讯的规定》、《关于邮电局发行报纸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关于各报应保守国家秘密的指示》等,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