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
反转新闻原因探究及对策研究
反转新闻原因探究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庞大。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也难以忽视一个事实:一些新闻报道存在着偏颇、夸大、甚至是虚假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指的是原文和其传播的内容在广泛传播中发生了变化,通常是通过各种渠道、平台的传播而扩大、混淆或歪曲了原本的新闻内容。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信力带来了挑战。
那么,反转新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呢?一、反转新闻的原因探究1.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也使得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了挑战。
2.舆论导向和利益驱动在当今社会,一些媒体和平台更加注重点击量和流量,追求短期效益和眼球经济。
为了吸引关注和获取利益,一些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为了迎合社会热点,可能会故意夸大、歪曲甚至是捏造新闻内容,使得原本的新闻报道发生了变化。
3.信息真伪辨别难度加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信息真伪的辨别也变得愈发困难。
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能够轻易制造出一些虚假的音视频内容,使得人们在识别真假新闻上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也给反转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二、对策研究1.提升媒体素质和报道真实性媒体应当加强专业素养,严格把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报道新闻时,媒体应当坚守新闻伦理和价值观,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避免夸大和歪曲从而导致信息的反转。
2.推进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完善针对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现象,应当加强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对于故意歪曲事实、捏造新闻等行为,应当严肃追责,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公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应当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防范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反转新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晴雨表,承载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政府的重要职责。
然而,近年来,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不仅让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也引发了我们对新闻真实性、社会责任和媒体伦理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反转新闻的案例分析入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获得的感悟和体会。
一、反转新闻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媒体纷纷报道,称受害者被多名学生围殴,情况严重。
然而,经过警方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受害者只是轻微受伤,校园暴力事件被夸大。
2. 案例二:某明星被曝出轨,媒体争相报道,引发舆论热议。
不久后,明星方发布声明,否认出轨,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清白。
经调查,发现该报道纯属捏造,属于虚假新闻。
3. 案例三:某地发生地震,媒体迅速报道,称震级达到7.0级,救援工作正在进行。
然而,经过专家评估,地震震级仅为4.0级,属于轻微地震。
报道夸大了地震的严重程度,引发恐慌。
二、反转新闻背后的原因1. 盈利驱动: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不惜制造虚假新闻、夸大事实,以吸引读者关注,从而获得广告收入。
2. 竞争压力: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部分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制造热点话题。
3. 缺乏责任意识:一些记者和编辑缺乏职业道德,为了追求时效性,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
4. 监管缺失:在新闻监管方面,部分环节存在漏洞,使得虚假新闻得以传播。
三、感悟与体会1. 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必须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2. 媒体社会责任的担当: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对于虚假新闻,媒体应主动纠错,公开道歉,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3. 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反转新闻频发的背景下,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公众要学会辨别真伪,理性对待新闻,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2024年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范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时代,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平台快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和进行互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舆论反转现象,即原本的舆论方向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分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1.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并传播各类信息。
然而,由于信息真实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容易造成公众误解和误导。
2. 碎片化信息泛滥: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碎片化特点,人们容易接触到片面、断章取义的信息。
这些信息往往缺乏完整的背景和事实依据,导致公众对事件产生误解。
3. 情绪化表达: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公众往往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而非理性地分析和判断。
这种情绪化表达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导致舆论方向发生反转。
4. 媒体竞争压力: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部分媒体可能故意制造或夸大某些信息,以获取更高的关注度。
这种行为加剧了舆论反转现象的发生。
三、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的特点1. 事件发酵迅速: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个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发酵并引发广泛关注。
这为舆论反转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2. 观点多元化:由于公众背景、立场和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不同。
这种多元化的观点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导致舆论方向发生反转。
3. 难以预测:舆论反转现象往往难以预测,因为涉及众多因素和变量。
这使得相关部门和媒体在应对时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的影响1. 损害公信力:频繁的舆论反转现象会损害公众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社会公信力。
2. 浪费社会资源:为了应对舆论反转现象,相关部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调查和解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 误导决策:错误的舆论导向可能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导致政策制定偏离实际情况。
论后真相时代国内对“反转新闻”的研究
论后真相时代国内对“反转新闻”的研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如同置身于一个由数字编织的森林中,每一片树叶都可能是一则新闻。
然而,这些树叶并非都是翠绿鲜活的,有的已经枯萎,有的甚至带着毒素。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转新闻”,它们在初露端倪时往往光鲜亮丽,却在不久后露出丑陋的真面目,给公众带来误导和伤害。
反转新闻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悄无声息地埋藏在信息的海洋中,一旦引爆,其破坏力是惊人的。
它不仅扭曲了事实,更是对社会信任的一种侵蚀。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的量,更是质的保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反转新闻的危害性。
它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先是以夸张的手法吸引眼球,然后通过片面的信息误导公众。
这种新闻在被揭露真相后,往往会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和信任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能让这些有害的信息污染我们的信息环境。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反转新闻产生的根源。
一方面,媒体竞争的激烈使得一些机构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而不惜采取夸大、歪曲的手段;另一方面,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望和好奇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现象。
这就像是一场供需双方的共谋,最终受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基础。
我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媒体的行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也至关重要。
只有当公众具备了辨别真伪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反转新闻的生存空间。
此外,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监测和预警潜在的反转新闻。
这就像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安装了一个过滤器,能够及时清除那些有害的信息杂质。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成为维护信息真实性的守护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法律的支持,更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担当。
总之,后真相时代的反转新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媒体伦理、公众教育、法律监管等多个方面。
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社会责任探析——基于对2013年以来反转新闻案例的分析
2018.3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博士论坛一、反转新闻概念界定反转新闻作为概念最开始被提出是在2013年末,目前学者还没有对反转新闻作清晰地概念和定义,但反转新闻的描述总体包括三种类型:即受众态度的反转、事实反转、以及受众和舆情相结合的反转。
反转新闻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在前期媒体和公众只看到事物部分真相,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但随着事物的另一面或其他部分逐渐呈现出来,全部真相浮出水面,事情的进展与大众的态度在前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反转新闻不同于虚假新闻,所以本人基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给反转新闻做以下定义:反转新闻是指由于前期信息报道不全面,大众选择一致态度,引发强大舆论,但随着事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新闻信息趋于完整,最后公众态度发生转变,形成与之前舆论导向完全相反的局面。
二、反转新闻类型的分析本文对近几年的反转新闻案例进行了整理,发现新闻事件与舆论导向并不是一种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多种形态,反转新闻中新闻事件(A )与舆论导向(B )的关系事实上分为三种类型。
(一)新闻事件发生了反转,舆论没有反转目前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和争取利益的权利和方式,如若媒体或个人没有把握好度,稍有不慎,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反转新闻则会呈现事件发生了反转,舆论没有反转的现象。
如图1。
图12013年12月一则以“外国小伙扶老太被讹”为标题的视频发布在网上,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事发前期,网络上一片谩骂声,纷纷指责老太“倚老卖老”,但经过调查,是路人没有了解情况,下意识认为老太想讹钱,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外国小伙扶起女子遭讹”的描述。
事件发生了反转,并没有得到强烈的反映,网上更没有出现对被撞老太的同情,网友们依然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2015年“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和2016年发生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这两起事件的矛盾核心皆是旅游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冲突。
事件几乎经历了不只一次地反转,但网络舆论却没有巨大的差别反应,网友却认为事件疑点重重,与其说各执其词,不如说网友的关注度早已消退,当然难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近年来,反转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格外迅速,甚至成为了一种突破传统新闻模式的风格,然而这种新闻台风也经常遭受批评和驳斥。
那么,反转新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迫使我们深入探讨反转新闻的成因和舆论控制。
反转新闻,指的是通过扭曲或歪曲事实原貌的报道方式,从而使新闻呈现出截然相反或反转的现象。
这种新闻模式可以说是新闻媒体在迎合观众需求的结果,因为观众大多习惯于接受各种奇闻异事,而反转新闻便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手段。
此外,反转新闻有时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和点击量,因此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也是一种商业行动。
然而,反转新闻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危害。
第一,反转新闻的存在使得社会群体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和不信任,甚至引起了舆论焦虑和恐慌。
第二,反转新闻也容易引发社会群体的情绪波动和分化,从而打破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反转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常常受到政治和利益等因素的干扰,进而导致了新闻传播的不公正和扭曲。
那么,如何控制反转新闻的传播,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呢?首先,必须加强对新闻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些恶意编造或歪曲事实的新闻,应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其次,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在面对某些假新闻和反转新闻时,能够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最后,政府和媒体应该增强对于新闻传播的管控和引导,引导新闻舆论向着更加公正和客观的方向发展。
总之,反转新闻的存在给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是也必须认清它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通过多方的努力,我们相信反转新闻一定会逐渐消失,新闻舆论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客观的方向发展。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1. 引言1.1 反转新闻的定义反转新闻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内容与事实真相相背离的新闻报道。
这类新闻不但容易引起公众的困惑与误解,也可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反转新闻的定义包括信息不实、歪曲事实、篡改原意等情况,其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迅速且庞大,媒体竞争激烈,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得关注,一些媒体可能会故意制造反转新闻。
这种做法不仅有损受众的权益,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准确把握反转新闻的定义以及了解其出现的原因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对反转新闻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这种消极现象,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1.2 反转新闻现象引起的关注反转新闻现象引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具有煽动性、引起舆论热议和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反转新闻往往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这种突发性和非常规性使得反转新闻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受到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反转新闻的出现不仅引发舆论热议,也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产生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转新闻往往通过传播媒介迅速扩散,影响范围广泛。
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可能受到反转新闻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对于引起关注的反转新闻现象,各方应当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影响。
2. 正文2.1 社会背景反转新闻的社会背景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不透明性和失真性。
社会背景是反转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爆炸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庞杂和混乱。
各种声音和观点在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新闻事件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这种情况导致新闻报道时常出现片面性、失实性甚至是误导性的情况,进而引发反转新闻的产生。
论后真相时代国内对“反转新闻”的研究
论后真相时代国内对“反转新闻”的研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新闻包围,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反转新闻”。
这类新闻往往在初次报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事实的进一步调查,原本的报道内容被完全颠覆。
这种现象在后真相时代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反转新闻。
简单来说,反转新闻是指那些在初次报道后,由于新证据的出现或原有信息的误读,导致事实真相与最初报道相悖的新闻事件。
这类新闻往往因为其戏剧性和冲突性而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然而,反转新闻的危害不容忽视。
它不仅可能误导公众舆论,还可能破坏媒体的公信力。
更为严重的是,频繁出现的反转新闻可能导致公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在国内会出现这么多反转新闻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惜夸大或歪曲事实。
其次,部分记者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未能深入调查就匆忙发布消息。
再者,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也增加了信息失真的风险。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也至关重要。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案例。
例如,某知名媒体在报道一起重大事件时,坚持多方求证、深入挖掘的原则,最终还原了事件的真相。
这不仅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也为其他媒体树立了榜样。
总之,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素质和增强辨别能力等措施,我们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打造一个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环境。
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探讨
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了网络。
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众多便利,让信息、资源、人脉无处不在,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知识、娱乐、情感交流等。
同时,网络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网络上“反转新闻”的出现。
本文将对“反转新闻”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一、“反转新闻”是什么?所谓“反转新闻”,就是指从正面新闻中剪辑、拼接、歪曲、重组而成的一种虚假信息。
其特点是用表面看起来很合理的片段,却忽略了原来的语境,通过把某些细节隐藏起来,达到引导听众、读者产生错误判断的效果。
常见的“反转新闻”包括谣言、恶意编造、误传、误导、断章取义等。
这类错误的信息,往往会被不明真相的人转发给更多的人,甚至有时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必要的焦虑。
因此,“反转新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反转新闻”的危害1、影响社会稳定“反转新闻”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如果有假消息被相信,并且广泛传播,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对大事件的看法和立场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一些群体事件和冲突。
2、破坏社会信任“反转新闻”还可能破坏社会的信任度。
如果大家不信任媒体,不信任公共信息,那么社会信任度就会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会受到破坏。
3、误导舆论“反转新闻”还会误导舆论。
比如,一些假消息在传播过程中,易于滋生一些谈论和讨论。
这时,虚假的信息会对讨论产生误导作用,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三、“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反转新闻”的产生原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扭曲的价值观是其最根本原因,这是一些人利用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本,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将自己不负责任、不道德的行为正当化。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革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传播、传递错误信息,其负面影响也随之扩大。
另外,个别人为了使自己获得一些权利或名利,某些媒体为了引起公众对自己的关注而吸引读者阅读量也是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基于博弈论的反转网络舆情传播研究——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
情 不 断 产 生 和 广 泛 传 播 。 网 络 舆 情 是 指 作 为 主 体 的 民 众 通
过 互 联 网 对 作 为 客 体 的 社 会 中 各 种 现 象 问 题 所 持 有 的 信 、 ,
念
态度
、
、 意见 和情 绪的 总 和 。
随 着 对 一 些 新 闻 事 件 的 深 入
网
络舆情的
有效应对和网
络环境的
优化 。
关 键 词 反 转 网 络 舆 情 博 弈 论 榆 林 产 妇 坠 楼 事 件
[
】
基金 项 目
国 家社科基金项
目
“跨媒体
网 络舆情
大数据智 能获取
、
分析
与
处理 技
术及 应
用研
究”
编
(
号
:
X W 〗 8 B
1 0 9 )
[
]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最 ( CN NI C ) 新 发 布 的 第 4 1 次
者 新 闻 从 业 人 员 的 门 槛 降 低 了 他 们 对 新 闻 单 位 登 载 的 新 , ,
闻 进行转 载或复述时 ,
网 络 海 量 信 息 带 来 丰 富 的 素 材 和 资
源 , 为 了 能 够 吸 引 阅 读 者 的 眼 球 , 在 内 容 选 择 上 节 选 只 言 片
,
,
新 闻 价 值 丧 失 。
2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网
络
媒
体
新
闻
生产
与
新闻
专业
主义
要 求存 在
矛
盾
以 往 的 新 闻 生 产 机 制 下 记 者 只 向 传 统 媒 体 供 稿 专 业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
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近年来,反转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们以其“翻转常识、颠覆认知”的特点,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和焦点。
这种现象令人深感困惑,人们开始思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
本文将试论反转新闻的成因及舆论控制,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为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一、反转新闻的成因1.社会化传播网络的扩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这种社会化传播网络的扩大为反转新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为传播者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足够的审查和验证,有意或无意地传播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导致了反转新闻频频出现。
2.娱乐化报道的影响媒体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使得新闻报道不再以传递事实和真相为宗旨,而更多地以迎合受众口味为目的。
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成为了影响反转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更多的点击量,一些媒体不惜以夸张、变形的报道方式来呈现事实,以致扭曲了事实的真相,造成了反转新闻的出现。
3.公众对传媒的依赖公众对传媒的依赖也是导致反转新闻的成因之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往往依赖传统媒体来获取新闻信息。
传统媒体在报道中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多方面的利益影响,导致了报道的不客观和不准确。
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使得他们对所获得的新闻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和质疑,容易被误导和误解,也为反转新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二、舆论控制1.政府的监管作用政府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监管作用,对于反转新闻的舆论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保证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遏制反转新闻的产生。
2.媒体自律和社会监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应该加强媒体自律,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准则,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杜绝虚假、夸大和歪曲的报道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1. 引言1.1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扩散,反转新闻的出现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反转新闻,探讨其生成与传播路径,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一现象提供参考。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中,我们将分别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社交媒体对反转新闻的影响、平台算法和用户行为对反转新闻传播的影响、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角色对比,以及网络舆情监测与治理在反转新闻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和传播路径,为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启示和策略。
2. 正文2.1 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在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指的是原本真实的新闻或信息被经过篡改、曲解、断章取义等手段后重新传播,从而产生了与事实不符的误导性报道。
这种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容易出现,主要因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渠道多、覆盖广,使得虚假信息很容易迅速扩散开来。
反转新闻的特点主要包括:1. 虚假性强,常常包含谣言、假新闻、不实信息等;2. 传播速度快,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反转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大量受众;3. 影响力巨大,一旦虚假信息被大量传播,可能影响公众舆论,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转新闻的传播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对于正确辨别信息真伪、维护公共舆论环境至关重要。
2.2 社交媒体对反转新闻的影响社交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反转新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反转新闻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散。
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操作,将反转新闻迅速传播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加剧了其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舆情反转的看法和认识作文
舆情反转的看法和认识作文在当今信息时代,舆情反转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谓舆情反转,就是指在某个事件或话题的舆情发展过程中,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或态度突然发生了 180 度大转变,新的观点或态度逐渐占据上风。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让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也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舆情反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导致舆情反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很难得到保证。
一些不良媒体或个人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从而导致舆情的反转。
公众的情绪和态度也会影响舆情的发展。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公众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舆情的反转。
一些利益相关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故意制造舆情反转,从而误导公众。
舆情反转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它会影响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
如果舆情反转频繁发生,公众就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它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舆情反转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情绪波动,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公共秩序混乱。
它还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如果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舆情反转,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为了应对舆情反转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从而避免被误导。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舆情的发展动态,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舆情反转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需要加强对舆情反转的研究和应对,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和管理,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规避对策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规避对策“反转新闻”是指原本真实的新闻事件被故意歪曲、篡改或编造成虚假信息进行传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规避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新闻娱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有时会故意渲染、夸大或歪曲事实,以致使原本真实的新闻变成了“反转新闻”。
2. 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性地报道事实,甚至捏造虚假信息来迎合特定群体的需求。
通过制造“反转新闻”来吸引眼球,从而赚取黄金广告费。
3. 社交网络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量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迅速传播。
虽然这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也为“反转新闻”提供了温床。
虚假信息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快速扩散,误导公众。
4. 缺乏监管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监管难度也随之增加。
一些不法分子或不道德的媒体卖家便看中了这一点,故意制造“反转新闻”来牟取暴利。
二、规避对策1. 提高媒体素质媒体应当强化职业操守,坚守新闻道德,摒弃娱乐化和煽动性报道,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和可信度。
2. 加强舆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的监管,严格打击“反转新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公众利益。
3. 提高公众素质公众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轻信或盲从网络信息,避免成为“反转新闻”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4. 加强新闻教育加强新闻教育,提升公众的新闻素养和媒体素质,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空间,让公众学会正确看待新闻,不被“反转新闻”所蒙蔽。
5. 提倡网络道德网络媒体应自觉提高道德水准,杜绝缺乏责任感和信任度低的报道,加强自我监督,不传播“反转新闻”。
6. 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警惕意识,让公众明白“反转新闻”的危害性,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范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信息传播方式。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场域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舆论反转。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的概述舆论反转,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公众认知的偏差以及媒体报道的片面性等因素,导致公众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在短时间内发生180度大转弯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尤为突出,给社会舆论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舆论反转现象的产生原因1. 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虽然加快,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却难以得到保障。
一些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
2. 公众认知的偏差:由于个体差异、教育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公众对同一事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被放大,从而导致舆论的反转。
3. 媒体报道的片面性: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或流量,对事件进行片面的报道,忽视了事件的背景和真相,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反转。
四、舆论反转现象的影响1. 信任危机:舆论反转现象会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对社会的整体诚信体系产生怀疑。
2. 社会秩序受影响:舆论的反转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
3. 司法公正受质疑:在某些涉及司法案件的舆论反转中,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影响司法独立和权威。
五、应对策略1. 加强信息监管: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2. 提高媒体素养:媒体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原则,避免片面追求流量和点击率。
3. 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颡力;同时引导公众在接受信息时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相信传闻和谣言。
网络传播时代“反转新闻”频发原因及影响
网络传播时代“反转新闻”频发原因及影响作者:邓浩然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8期摘要:在现如今的网络传播时代,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在一天之内剧情发生一次甚至多次反转,转换速度极快,这就是所谓的“反转新闻”,这似乎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常态”。
本文主要论述“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并简要提出如何应对“反转新闻”。
关键词:“反转新闻”;原因;影响;解决对策一、网络传播时代“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一)直筒式传播模式缺乏把关传统媒体的信息输出,都是具有一套严谨的把关制度,新闻信息要通过记者、编辑、总编或导演等,层层审核,才能最终通过媒体面向受众。
而在非常讲求时效性的网络传播时代,这一套把关制度显然不适合新的传播模式。
从发现新闻热点、到抢写新闻稿、再到抢发新闻稿,这样一种直筒式的新闻生产模式在网络传播时代诞生。
但在新闻生产模式中间缺少了过滤、求证及审查环节,“反转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二)直播式传播模式缺乏沉淀在传统媒体中,例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发布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周期,除非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否则每个周期内发生的新闻都会在下一周期固定时间一起发布,这就使得许多信息得以沉淀,新闻媒体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对各种信息进行辨证,从而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性。
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新闻语境中,媒体发布信息的模式是动态直播式,没有信息的沉淀过程,极容易造成“反转新闻”。
(三)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2016年11月末火爆网络的“罗一笑事件”,很多微博大V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和微博上转发罗尔的推文,而他们的转发行为也影响了他们的粉丝,随后掀起了转发高潮。
这些大V对于新闻本身并不深究,对于他们的转发所引发的一系列的连带后果也并不考虑负责。
由此可见,网络意见领袖对于网络传播时代“反转新闻”频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记者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个别记者业务能力不强,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专业问题不能深入实际,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为抢发稿件便草草进行预测和定论。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分析——以微博APP评论区舆论反转现象为例
第12卷第24期 Vol.12 No.24 2021年12月 December 2021一、网络舆论反转定义与概况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发的当今时代,对此现象的解读与分析存在多个角度。
以微博评论区为例,探究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应当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传播受众和媒体这两方面进行探索,在通过演绎推导的方式分析成因的同时,探究现象带来的影响以及问题解决方案。
(一)网络舆论反转的定义网络时代,大众发声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丰富,舆论产生的场域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以及人际交往中“社交圈”的口头语言传播方式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一种虚拟化、数据化的讨论。
网络平台的广阔性与延展性使舆论讨论平台范围扩大、影响力提升,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场域日新月异。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领域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网民意见、态度及其情绪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1]。
舆论的产生基于传播的大部分受众对事件较为一致的认识与看法,而在发声如此便捷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造成了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的走向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更容易使得人们的看法发生改变,舆论风向同时产生转变的情况。
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和广泛性提升了这种情况产生的频率,扩大了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由此产生。
(二)微博平台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分析微博平台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获取信息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因独有的热搜功能以及独特的用户网络模式和话题讨论模式,其具有使某一话题形成热点、获得关注进而受到广泛讨论,产生和放大影响力的基础。
微博评论区也随之成为用户讨论形成舆论的场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在微博平台频频发生,以评论区讨论的形式展现出来。
2020年6月,在社交网络上高考冒名顶替的案件进入了大众视野,一时间舆论轰动。
山东济宁人苟晶在微博平台上称自己曾连续两年被他人冒名顶替。
关于网络反转事件研究报告
关于网络反转事件研究报告网络反转事件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反转事件也愈发频繁。
网络反转,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某一事件或言论引发大规模争议,并出现集体行动的情况。
这些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相关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研究网络反转事件的特点、影响和解决方法。
二、网络反转事件特点1.传播速度快:网络反转事件通常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迅速引起用户关注和参与。
2.舆论集中:网络反转事件往往会形成舆论聚焦,集体行动的参与者迅速增加。
3.信息不对等:网络反转事件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传播速度快的消息往往比官方消息更具影响力。
4.社交媒体主导: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网络反转事件发生、传播和整合舆论的主要场所。
三、网络反转事件的影响1.企业形象受损:企业参与网络反转事件或被网络反转事件牵连,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影响用户信任度和经营效益。
2.社会秩序动荡:网络反转事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如示威、骚乱等,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3.个人隐私泄露:在网络反转事件中,个人信息和隐私很容易被公开和滥用,给个人的生活和安全带来威胁。
四、网络反转事件的解决方法1.加强舆情监测: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网络反转事件的动态和趋势。
2.及时回应和主动传播:企业等相关方面应及时回应网络反转事件,在公共媒体上进行正面的沟通和宣传。
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预测和预防可能引发网络反转事件的因素。
4.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强化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加强网络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五、结论网络反转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和问题。
了解网络反转事件的特点、影响和解决方法,有助于减少负面影响和损失。
通过加强监测、回应和传播,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并保护个人隐私,可以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反转事件。
基于舆论反转事件探究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RADIO &TV JOURNAL 2019.04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原有的一对一的传播格局及舆论生态被打破。
网络新闻的个性化、垂直化使得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高效。
同时,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逐渐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并且建立了一个平等的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受众通过“公共意见表达空间”可以自由即时地参与事件的讨论。
受众实现了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提供者身份的转变,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引发对社会事件的激烈讨论,影响着舆论的走势。
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人次,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信息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表现为信息传播形式的丰富以及信息传播平台的多元化。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着信息传受双方的媒介环境和传受双方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新闻生产方式快速革新,媒介接近权在互联网时代成为现实。
“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建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互联网突破了时间上和地理上的障碍,为信息交互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传播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准入门槛较低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自主性、隐蔽性使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民的媒介参与度不断提高,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对社会事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
二、舆论反转的特点舆论反转就是指一起事件经过舆论发酵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后,引发了各方的持续关注。
随着专业媒体的介入调查,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事实和之前传播的故事迥然不同,新闻真相和舆论发生巨大反转,继而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高潮。
(一)舆论议题容易引起关注舆论所围绕的内容都是较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大都属于社会新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具有话题性,事件被小部分群体转发评论后,在人群中迅速形成舆论,随着媒体的跟踪调查和报道,更多真相被曝光,继而舆论发生反转,引发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次讨论。
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作者:赵宇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纵观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很多都发生了“舆论反转现象”。
如凉山“格斗孤儿”事件的反转,“罗一笑”事件的反转等。
舆论反转现象的频频发生一方面说明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传播者的新闻素养有待提高,新媒体信源信息可信度存疑。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众缺乏理性科学的思维,盲目的追随舆论风向而没有独立的思考。
本文就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探析,并对如何防止舆论反转的再次发生提出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反转;贴标签思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让普通大众在报道中的话语权有了实质性提高。
这对于强化舆论监督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容易引发“舆论反转”现象。
“舆论反转”就是指新闻报道之后出现的舆论导向多次变化的情况。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演进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的“舆论反转”现象,而“舆论反转”现象又与舆论的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一直扮演着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无论是读者来信还是媒体机构开设的热线都是公众反映诉求的方式,并最终通过媒体的力量形成舆论。
因此,这种基于传统媒体建构的舆论是可信可控的。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日益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舆论演变的重要场所,新兴媒体凭借着海量多元化信息与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媒体由于其信源可信性、信息发布者的媒介素养较低、过分追求“眼球经济”等原因造成了网络舆论场充满变数与不可靠性,舆论环境愈发动荡,反转频现就是最好的见证。
2016~2017年,有多起热点新闻事件经历了舆论反转。
例如凉山“格斗孤儿”事件、“罗一笑”事件等。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一)乱“贴标签”现象影响公众对舆论事件的理性判断贴标签指的是根据事件涉及或者接近的人物和其他事项,先对事件作出一种不加深入调查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个群体、某类事物的刻板印象来评判具体的人、具体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
————————————————————————————————作者:————————————————————————————————日期: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新闻
学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基于对反转新闻的考察
任晓利丁家佳
【摘要】反转新闻作为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梳理其产生的原因、互动的形式与机制,需要运用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进行阐释解读。
通过话语交往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背后包含的话语策略,其中涉及话语建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情绪与理性的双重拷问、媒介素养与社会秩序的约束。
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以期明确其中利弊,从而重构有益的舆论环境,借此弥补海量信息拥堵带来的传播意义的缺失。
关键词自我建构;话语表达;媒介偏向
当今社会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社会新闻事件逐渐成为网络媒介关注的重点,媒体与公众在网络中展开互动博弈,上演着一场场观点交锋的盛宴。
对此,国内外学者多有研究。
国外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舆论场、话语建构方面的阐述,理论框架比较成熟。
国内学者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进行案例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但是,国内学者对于网络事件本身的研究则较少涉及,缺少对于网络事件主体感受和认知的体现以及对话内容的策略分析。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天津爆炸事故中女子骗捐事件”为例进行分析,采用“舆论生命周期理论”进行阐释。
针对舆论背后的社会思潮进行分析,试图研究其形成的动因、互动形式、主体动力、表达的深层次动机等因素。
一、话语互动:话语建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
网络事件虽然在线上发生发展,但线下的积极互动仍然必不可少,二者的差别在于群体活动的表现不同。
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有时扮演热点事件发布者的角色,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愿。
在此阶段,舆论处于出现时期。
(一)网络事件主体的话语表达
网络社交媒体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人数多,传播效果明显且低风险。
此外,微博的匿名性、开放性、及时性的特点,使事件当事人大多选择在微博发布消息表达诉求。
种种原因推动了反转新闻的出现。
反转新闻是指在事件报道初期舆论集中谴责一方,随着事件真相的揭露,剧情发生反转,舆论的矛头也随之转向,展现出情节的戏剧化和大众态度的逆转。
在信息刺激强度和注意力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网络事件主体为使所发布的信息获取更高的关注度,会有意识地采用特殊的叙事策略。
对立性的标题、大量煽情的语句和内容的运用、戏剧化与冲突化情节的穿插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热度和关注度的上升。
在天津爆炸事故发生期间,广西一女子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谎称父亲在爆炸事故中不幸去世,引发大量网友通过微博“打赏”功能共捐款九万多元。
在其第一条微博里描述其父亲发生爆炸时还在上班,打电话却联系不到他,着力突出自己一个人在家害怕、担忧的心情。
在随后的两条微博中,她运用同样的叙事策略进行话语书写。
随着事件关注度的提升,在一片同情悲悯之后,有网友开始质疑其真实性。
经过调查发现,该女子的父母仍然健在且并未去过事故现场。
最后,由于情节的严重性,该女子以涉嫌诈骗罪被批捕。
真相一经揭露,就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众多网友直呼受到了欺骗。
综观事件主体的话语表达,她虚构了一个受害者家属的身份,通过煽情化
的语言和悲情化的情节建构灾难事故的悲惨情境,刺激大众的情感共鸣,引发网民的同情与悲悯心理,进而把网民抽象的心理支持转变为实际的金钱捐助行为。
由此可见,社交网络的匿名性,让用户摆脱了身份束缚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责任感,使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易于实现。
(二)网友和意见领袖的共同助力
微博作为公众意见表达的平台,成为社会公众情绪宣泄的重要出口。
作为舆论传播的参与者,众多的网友在舆论浪潮中推波助澜。
出于内在心理机制的运作,网民对于与自身关联程度较高的社会事件,尤其是涉及弱势群体、公众利益、群体情绪的事件参与感或卷入感较强。
其中,微博大V 作为意见领袖,他们享有更多的话语表达权与意见影响力,其转发、评论能够直接推动舆论的发展。
著名作家张嘉佳作为微博大V 拥有众多粉丝,在该女子的微博引起关注不久,就通过转发微博并用“打赏”的方式给予捐助,此举间接扩大了该事件的关注度和可信度,使得众多网友把对他本人的信任转嫁到对此事真实性的信任上,纷纷慷慨解囊。
在该事件的真实性引发质疑之后,张嘉佳发布微博称委托朋友正在查证,借此回应众多网友的质疑,并缓解网民受骗后的激动情绪。
在调查核实之后,张嘉佳发表了长微博,解释事件经过,表达自己的歉意,意在消除该事件引发的负面影响。
(三)媒体跟进报道
当舆论处于整合期,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会给事件的当事人和相关群体施加压力,在此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舆论管理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在该女子被批捕之后,主要网络媒体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易、新浪、腾讯
等都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也及时跟进报道,舆论焦点从最初的“灾难无情人有情”式同情到“欺骗、消费大众善心受严惩”式批判,反映社会惩恶扬善的主流是非观念,通过主动地议程设置来缓解网民的激愤心理。
经过前期舆论的出现、存活到整合,经过不同的话语互动,网民的意见及情绪得到了疏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对于事实真相的揭露报道促使舆论声势逐渐降低,直至舆论走向消散期。
总而言之,媒体“应当从当前的引导网络舆论的自发性行为上升到自觉性行为层面,积极发挥专业组织的优势,以网络权威专业信源的角色来强化网络议程设置功效,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
二、对话管理:媒介素养与社会秩序的约束公民的正当利益诉求应当被重视,但是在主体多元化的网络微博平台,多方观点的碰撞、或褒或贬意见的交杂十分常见。
因此,需要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与协调,缓解当前信息拥堵与冗余引发的焦虑感。
(一)媒介素养影响舆论走向
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以及多元传播无疑加大了媒体对于事件真实性、客观性的核查难度与人力成本,“新媒体筑构起了一个开放快捷的舆论空间,促使海量的意见表达蜂拥而至,但表达质量良莠不齐,有见地的和无意义的个人意见掺杂在一起,反而不利于形成有序、有效的意见表达,更达不到推动实践妥善解决的目的。
”意见表述作为一种社会动作具有建构性,良好的媒介素养通过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来推动舆论走向正轨。
对于面向大众的媒体来说,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发挥媒体反映舆情的作用,媒体应该加强媒介素养,凭借公众赋予的监督权倒逼真相,
而不是“公器私用”谋求私利,以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引导舆论,消除不良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素养体现为相对理性的态度,面对网络事件做到不主观、不臆断,有助于消除流言传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另外,网民身份与背景的差异化使他们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对原始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改成为可能,避免了传统单一的意见声音,这种主体多元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信息传播的自我净化以及自我修正。
此外,媒介素养包含求证意识。
从自身来看,这意味着网民在最初接触信息的时候应怀有质疑态度,凭借媒介素养对于模糊信息待真相发掘之后再做评判。
从外部条件来看,不同意见公开对话、交流空间的建立、信息发布和言论表述的规范化,极大的促进了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
(二)舆论秩序的重建
网络社会使信息的公开透明得到加强的同时,匿名性也引发了信息生产、发布和内容解读的复杂性。
网络群体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各自为营,因为意见相左,容易激发情绪对立,使舆论秩序产生混乱与动荡。
从媒介接触的层面来看,对底层大众的身份认同的书写很容易转化成为一种新型的认同逻辑,“在网络时代,社会大众越来越热衷于给人或事贴上标签,特别是对那些意图借助网络扩大某事件影响力的议题发布者们,更是把标签化作为常用的修辞策略手段。
”而标签化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它在以自身的直观性和生动形象的特点推动事件传播的同时,也因为片面化、主观化丢失了信息应具有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限制了事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引发网络舆论无序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冲突对
立、阶层分化等,这制造了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景观,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面对突发事件,公众在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发展、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中,基于自己利益的诉求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表达了多种多样的舆论,这有助于平等的实现。
但面对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网络舆论的多元化和平等性若得不到理性引导,将增加公众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难度,还可能导致谣言的肆意传播,误导公众,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
众多反转新闻事件当中,受害者多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而类似事件的相继发生强化了民众的刻板印象,推动网民的情绪化意见迸发。
在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着社会结构性转变所带来的道德震动,解决舆论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民愤,从而推动建立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为良好的舆论秩序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