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合集下载

《甲午殇思》读书笔记

《甲午殇思》读书笔记
走进甲午,是为了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甲午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是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 午殇思”专栏系列文章,邀请28位将校级
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
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
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
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甲午惨败,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 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 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 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 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 保能打必胜。
历史是可以铭记的。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 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 为必然。 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 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观念落后也要挨打,腐败军风摧垮常胜之师…血的教训 值得中国军人刻骨铭记,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落后就要挨打,思想观念落后也要挨打。
——甲午之耻,中国人会永远记住的,特别是 中国军人、中国海军,更应该牢记。
□120年后的今天,中国迎来一个新的开始!强盛的 开启!复兴的开启! □又逢甲午,勿忘国耻。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 现中国梦强军梦!120年后的今天,中国迎来一个 新的开始!强盛的开启!复兴的开启! □又逢甲午,勿忘国耻。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 现中国梦强军梦!
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竟被一个领土小、资源
乏、人口少的岛国、小国百般欺辱,真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惨
痛耻辱的一页。“系列”论述令人信服。国家穷则弱,又是一 盘散沙,国无凝聚力,人心无理想,清廷腐败是根源。如今

《甲午英烈邓世昌》读后感

《甲午英烈邓世昌》读后感

《甲午英烈邓世昌》读后感篇一《甲午英烈邓世昌》读后感读完《甲午英烈邓世昌》这本书,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啊!邓世昌,这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他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客,但在我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想象一下那激烈的海战场景,炮弹横飞,硝烟弥漫。

邓世昌指挥着战舰,毫不退缩,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我觉得他可能也害怕过,毕竟谁面对死亡能不害怕呢?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勇往直前,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能有他那样的胆量吗?也许我会吓得腿都软了,早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了。

可邓世昌没有,他毅然决然地冲向敌舰,这是怎样的一种英勇无畏呀!他的这种爱国精神,真的让我自惭形秽。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可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于安逸,忘记了先辈们的付出呢?如今,我们在享受着各种便利和幸福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想想邓世昌他们那一代人的牺牲和奉献?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不禁反问自己,我能做到吗?我不知道,但我想试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学习,也许这就是对英烈们最好的致敬。

邓世昌,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一路,因为有您这样的英烈,真好!篇二《甲午英烈邓世昌》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甲午英烈邓世昌》,这感触,真是多得不得了!邓世昌啊,他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那黑暗的甲午海战中闪耀着无比耀眼的光芒。

你说,在那样激烈残酷的战斗中,他怎么能那么勇敢?我一直在琢磨,也许是他心中那份对国家深深的爱吧,爱到可以不顾一切,爱到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现在,很多人天天就知道追星、打游戏,对国家大事一点儿都不关心,这能行吗?当时的局势那么糟糕,邓世昌他们的装备可能也不如敌人,可他就是不服输,就是要拼到底。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就打退堂鼓了?稍微有点儿挫折,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2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2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2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资料图片:19世纪后期的清军虽然装备了部分西方先进武器,但从组织形态而言仍是一支旧式军队。

【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彭光谦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乃至亚太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战争。

今天,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训:甲午之败败于“精神贫弱”在甲午战争中,清军一败涂地,显然不是器不如人。

我们通常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

这个“贫”和“弱”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贫”和“弱”,更加致命的是精神上的“贫困”和“衰弱”。

甲午之败是整个社会精神颓废、政权腐败、军队庸劣、国家意志萎靡的必然反映。

首先,内耗不已,国无统一意志。

清朝后期虽仍维持着一个庞大王朝,但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特别是最高统治集团权斗不止,公开分裂为所谓“帝党”和“后党”两大政治势力。

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都不是着眼于民族大义和国家最高利益,而是作为牵制对手、巩固权力的手段。

即使国难当头,也仍在“窝里斗”。

在此政治格局下,甲午未战先败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在兴办洋务过程中形成的洋务集团,更是具有浓厚的封建割据性。

他们将各自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私产,拥兵自重,相互倾轧。

正如梁启超所说,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军队、地方势力各怀鬼胎,自成体系,国家再大,也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可能集中国家意志,不可能制定连贯的作战方针,不可能统一调配资源,不可能协调各方面力量。

其次,苟且偷安,不以倭人为意。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

对此,清廷竟茫然无知。

当日本倾全国之力,试图以“国运相搏”,战争危机迫在眉睫时,清廷却依旧沉醉于“天朝大国”的迷梦,既对日本军国主义必然扩张的本质缺乏清醒认识,又对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的动向缺乏警惕。

编辑语: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编辑语: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压在心中的石头,横在命运中的坎儿,留在记忆中的噩梦,永远滴血的伤口……这些,被世人称为晦气和厄运的事儿,谁遭遇了谁倒霉,谁摊上了谁痛苦。

一个人如此,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如此。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

今年,又逢甲午。

中国,又被触痛。

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从今天起,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

同时,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军事名家将以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当代学者的文化良知,走进历史深处,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

既警示国人,也告诫他人。

既呵护亚洲,也关爱世界。

相信这组极有含金量的政论性文章,既能够激起我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国的奔腾热血,也能引发我们理性判断、对症下药的冷静思考;既能帮助我们梳理历史思绪,也能帮助我们增强时代担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

”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

”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辱,当有其力。

马年春节,在拜年的海量短信中,有这样一条特别提神提气:甲午重触中国痛,天马扬我汉唐风。

谁敢兴风作恶浪,叫他赎罪到祖宗。

一位将军和诗一首表达心志:回首甲午心惟痛,放眼新春梦汉风。

何惧鬼魅再作孽,策马待命箭在弓。

这样的文字让人读之热血沸腾。

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自弃。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

我们无权不殇思!(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读后感以前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但这本书就像一把大扫帚,把那些迷雾都给扫开了。

我就发现啊,这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打仗输了的事儿。

先说说那些个战争前的事儿吧。

当时的清朝啊,就像一个外强中干的大胖子。

看着好像还有点架势,实际上内部早就烂透了。

官场那叫一个腐败,官员们都忙着捞钱,对国防建设啥的根本不上心。

北洋水师看着好像挺厉害,可背后的问题太多了。

买战舰的钱都能被克扣,这就好比一个要上战场的战士,装备都被人动了手脚,还怎么打胜仗呢?再看看日本,那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小瘦子,虽然小,但是人家团结一心,一门心思就是要扩张。

全国上下都勒紧了裤腰带发展海军,为的就是能在海上和清朝一较高下。

这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人天天吃喝玩乐,另一个人拼命训练,结果从一开始就差不多能猜到了。

在战争过程中,那真叫一个揪心啊。

咱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其实还是很英勇的。

邓世昌那些英雄,驾驶着战舰冲向敌人的时候,那得多壮烈。

可是光有英勇是不够的呀。

日本那边呢,战略战术啥的都比较先进,而且准备充分。

咱们这边呢,感觉就是乱糟糟的,指挥也不顺畅。

这就好比下棋,人家每一步都想得很周全,咱们这边却走一步看一步,不输才怪呢。

读完这本书,我就特别气愤那些清朝的官员。

要是他们能少贪污一点,多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一点,也许甲午战争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同时呢,也特别佩服日本的那种进取精神。

我不是说侵略是对的,只是他们那种为了目标努力奋斗的劲儿值得学习。

甲午战争这一败啊,可把中国给坑惨了。

赔款赔得家底都快没了,还让列强们都看到了中国原来是个“软柿子”,都想来捏一把。

不过呢,这也像是一个警钟,把咱中国人给敲醒了。

让咱知道,再不变革,再这么夜郎自大,那就只能被欺负得更惨。

总的来说,戚其章先生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好好地看清了甲午战争这段历史。

我们要从这面镜子里吸取教训,可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重演啦。

咱现在强大了,但是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要继续努力,让咱中国在世界上挺直腰杆!。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2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2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②丁一平: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2014-03-12 12:59:53)转载▼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今年,又逢甲午。

中国,又被触痛。

为了痛定思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

草根博览综合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等官网集成报道。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②丁一平: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作者:丁一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核心提示:洋务运动失败必然首当其冲地影响北洋舰队。

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

在此历史时刻,我们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意义何在?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开拓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

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在努力奋斗,在此历史关键时刻,我们重新反思甲午海战的屈辱历史具有特殊意义。

这既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历史担当,更是实现“富国强军”和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全民族海洋、海权意识的现实需要。

可歌可泣的历史悲歌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其后的百多年间,英、美、日、法、俄、德、意、奥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9次之多,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84次。

殇思能知前耻 改革方能强国----读《甲午殇思》心得体会

殇思能知前耻 改革方能强国----读《甲午殇思》心得体会

殇思能知前耻改革方能强国——读《甲午殇思》心得体会甲午之耻国人皆有耳闻,《甲午殇思》一书,则是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等多位军事专家对甲午国耻的研究论述文集。

这其中,各人所写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国力相比较,有的从战略战术相比较,有的从国际法相比较,有的从国民性相比较。

然而殇思之后,从一名军人的角度来考量,有几点可以概括,以此来警醒世人:其一,国殇在政体;其二,军耻在贪腐;其三,强国必先强军,而强军则在创新。

国殇在政体政体之殇殇在旧制度。

其一,晚清当权者贪图享乐,无视国防,徒耗国库。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疏远直吏,重用宦官,偏听偏信,用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

而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则拨内库皇室经费的十分之一构建海军舰船。

上行下效,两国备战态势,高下立见。

其二,集团利益内斗,成战时之掣肘。

北洋海军在清朝很多人看来,非全国人民之北洋海军,而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北洋海军,打仗时皆各自为战,更有甚者甚至明哲保身、袖手旁观,这种现象,海战中体现在李鸿章等人的“保船”策略上,陆海协同作战中则更为严重,陆军怯战,期望保全自己,威海卫一役北洋水师最冤,岸防炮台不仅不攻日本舰船,反而遇到日军即行撤离,把大量火炮和弹药留给敌人,致使丁汝昌不得不派出敢死队冒弹雨冲锋,以期炸毁己方炮台保护舰队安全。

我想,倘若这是清廷的“海军陆战队”第一次作战,实在是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利益集团的斗争,葬送了整场战争。

其三,善战者不在其位,指挥者不谙战事。

曾有文章指出,丁汝昌作为水师提督,却是陆军出身。

这需要看到,水师刚刚创建,全国上下均没有海军将领可以任用。

丁汝昌获得重用,皆因为作战勇猛,有影响力。

但丁汝昌仅仅只有舰队的指挥权,战略的制定,清廷一味求和,哪里知晓兵家道理敢战能赢才能言和,如若战场表现软弱而去求和,只能是任人宰割的。

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丁汝昌无法统一指挥海陆军两部,又被“保船”战略牵制在海港内无法迎战来犯之敌,陆军既溃,海军只有在港内等待覆灭的宿命了。

《甲午海战》读后感-《甲午海战》读后感心得体会

《甲午海战》读后感-《甲午海战》读后感心得体会

《甲午海战》读后感-《甲午海战》读后感心得体会改革是进步的根本。

当一个方法或制度弊端过大时,为了寻到出路,必须改革。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甲午海战》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甲午海战》读后感【1】今天语文课上了一篇《甲午海战》,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

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

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

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

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

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

”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15)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15)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15)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今年,又逢甲午。

中国,又被触痛。

为了痛定思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

同时,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舒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军事学博士,大校军衔。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对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站在新的甲午坐标上回望过去,是为了让历史的智慧之灯照亮未来,让我们对未来看得更远、更准,以便更好争取和平美好的明天。

>>一、构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战略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

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依靠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掀起掠夺瓜分世界的狂潮。

面对这样复杂的战略环境,如何维护并发展自身的利益,是对清王朝战略能力的巨大考验。

但是,清王朝驾驭复杂环境的战略能力极为薄弱。

首先,在长期专制思想禁锢下,当时中国人的活跃思想被牢牢桎梏、扼杀,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如同带着沉重思想镣铐的囚徒,已经完全缺乏时代迫切需要的战略创新能力。

其次,清王朝长期闭关锁国昧于历史浩浩潮流,很晚才认识到外来威胁是来自海上,很晚才认识到海上威胁绝非海盗行为,而是对整个王朝和制度的挑战。

第三,当此转型关键时期,最需要一个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领袖及其团队的筹划和决断时,运转200多年的大清王朝却正走向没落,权力核心昏庸无能,缺少必须的战略统筹能力。

第四,政治体制僵化落后,官场上下人人各怀鬼胎、尔虞我诈,早已失去战略执行能力。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甲午战争史》(戚其章),此是正史,大量电文、数据、会谈,读起来自不量力。

但是今天小编还是想在这分享一些《甲午战争史》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甲午战争史》读后感前不久中国开始打捞甲午战争时我国的战舰,船上还存留着当时水军的残骸,看着水下的情景我还想再感受一次甲午战争的历史。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当时在清政府的通知下虽然兴起了洋务运动,拥有了和当时的列强抗衡的能力,但是却不思进取,靠着国外媒体的吹胖而沾沾自喜,仍然沉浸在亚洲最强世界第六的荣耀当中,殊不知,卧榻之处已有饿狼,弹丸日本举全国之力,建造战舰,天皇带头捐款。

战备力量迅速发展,已然超过中国,而中国政府此时在干什么呢? 在抽调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过六十大寿,完全没意识到日本此时的狼子野心。

而北洋水军的领导者李鸿章此时亦是完全个人乐观主义,认为日本不是外患,不足为虑。

殊不知他的这一错误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这次起义是朝鲜底端人民对封建帝制的反抗,在朝鲜政府的几番恳求下,中国派兵增援,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兵了,这一次起义被国际化,起义被压制,圆满结束,然而撤兵问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中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而日本坚决不认同,不撤兵,中日战争在朝鲜爆发。

日军装备精良,清军节节溃退,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落,反观日本,气焰高涨,侵略的心态支持着他们,日军打到了鸭绿江畔,再往前挺进,就是我们的本土了,尽管清军有效布防,但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炮火,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装备上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声势上就不如对方,清军根本无心恋战。

随后日军占领旅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办法,日军随后乘胜追击,占领了大半个辽东半岛。

我们所看的《甲午海战》其实只不过是甲午战争史上唯一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部分。

北洋海军刚刚操练完看见远处有一缕黑烟,当即认为是日本军舰,很快组织进攻,定远舰的第一发炮弹拉开了黄海战役的序幕。

甲午战 争读后感

甲午战 争读后感

甲午战争读后感《甲午战争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甲午战争犹如一道深深的伤疤,铭刻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与伤痛。

当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悲愤与感慨。

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 年,是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回顾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统治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清朝,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贪污成风。

统治者们只顾自己的享乐,对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置若罔闻。

在军事上,虽然耗费巨资建立了北洋水师,但由于管理不善,训练不足,装备陈旧,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且,在战争中,指挥混乱,战术失误,根本无法有效地抵御外敌的入侵。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迅速增强。

他们积极扩充军备,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

在战争中,日本军队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其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割让台湾等地,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片国土沦丧。

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这场战争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强大自己,就会被别人欺凌。

当时的中国,虽然在经济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和日本。

科技的落后,军事的薄弱,制度的腐朽,都使得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毫无还手之力。

然而,甲午战争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现状,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变革运动,都是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兴起的。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悲痛和愤怒之中,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甲午战 争读后感

甲午战 争读后感

甲午战争读后感《甲午战争读后感》提起甲午战争,我的心就像被狠狠地揪了一下,疼得难受。

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疤。

我仔细翻阅了那些关于甲午战争的资料,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我看到了一艘艘战舰在海面上破浪前行,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那不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惨烈战斗。

我印象最深的是黄海海战。

那时候,咱们的北洋水师可都是一群有血有肉、怀揣着报国之志的热血男儿。

邓世昌,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他指挥着“致远”舰,就像一头勇猛的狮子冲向敌阵。

炮弹在周围炸开,火光冲天,可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恐惧。

“致远”舰多处受伤起火,船身倾斜,可邓世昌没有退缩。

他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下令全速撞向敌舰。

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和勇气啊!他心里想的,肯定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当“致远”舰渐渐沉没,邓世昌落入海中。

他的随从想用救生圈救他,可他却拒绝了。

他养的那条爱犬“太阳”也游过来,试图救他,咬住他的衣袖,可他毅然决然地把狗按入水中,自己与战舰一同沉入大海。

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深沉的爱国之情啊!再看看咱们的装备,那些老旧的战舰,怎么能跟敌人的坚船利炮相比?可咱们的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敌人的炮火。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的。

那些官员们,只知道贪图享乐,中饱私囊,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

想到这儿,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咱们国家的财富,都被那些贪官们挥霍一空,哪还有钱去更新装备,训练士兵?而日本呢,他们全国上下一心,拼命发展军事,早就对咱们虎视眈眈。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我们失去了太多。

割地赔款,让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老百姓们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到处是哭声和叹息声。

可咱们中华民族是打不倒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觉醒了。

他们开始寻找救国的道路,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一直在抗争,一直在努力。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27—30)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27—30)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二十七)王晓彬: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

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

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

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

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

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

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

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

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要标志,晚清军事改革在海军建设方面达到了顶峰。

晚清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育多兵种军事人才,并聘请了英法专家担任军事智囊。

在开明督抚大臣的努力下,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学堂逐步建立起来。

同时,清政府还先后派出数批90余人到西方国家学习军事。

北洋海军主力舰只的管带均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其中部分还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崭新的近代海军军种制度,并对陆军兵种制度进行了局部改革。

1888年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兼采英德等国海军制度优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军种制度确立的里程碑,代表了甲午战争前晚清军事制度改革的最高成就。

“只变事不变法”流于表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军事传统和保守战略思维的大国里,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情况下,洋务派能取得这些成就实属不易。

甲午殇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

甲午殇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甲午殇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
作者:
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4年第07期
【编者按: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军事专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甲午殇思》将报纸刊发的27篇5000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万字的完整版,新增3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

全书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展示并分析比较了战争双方的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在外人眼中的形象等宏观、微观诸多方面,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整场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该书作者队伍阵容强大,既有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其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反思重点也较为多样——宏观处从国家制度到军队建设,从文化力对比到海防思路分析;微观处从战略设置到战术执行,从国际法运用对比到谍报战后果,不仅让人开卷即有收获,同时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这里特刊发收录在该书中的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甲午殇思》,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等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本报“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自3月3日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在本系列报道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和《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的采访,就甲午战争谈了自己的看法。

本报特刊登此文作为本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以飨读者。

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刘亚洲: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

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

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

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

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一、制度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

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

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

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

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

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

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纵论甲午以史为镜振兴中华——评大型历史政论报告《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纵论甲午以史为镜振兴中华——评大型历史政论报告《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纵论甲午以史为镜振兴中华——评大型历史政论报告《军事
名家的甲午殇思》
尹均生
【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百年伤痛.又逢甲午,《军事名家
的甲午殇思》,以全方位的严肃思考,深邃的世界眼光,剖析了甲午之败的根本原因;以宏伟浩荡的气势,火辣悲壮的抒情,颂扬了为国捐躯英灵的爱国主义胸怀;以富国强兵的理念,以史为镜,鼓舞全国人民捍卫疆土的决心和勇气.集历史事实、严肃政论、浓烈抒情于一体,是当今政论体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尹均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5
【相关文献】
1.民族复兴道路正义的历史诠释——评《冷眼甲午:看日本军事帝国的构建和暴发》[J], 杨伯江
2.对甲午战争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最新成果——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J], 王晓

3.对甲午战争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最新成果——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J], 王晓秋;;
4.军事后勤保障视野中的甲午战争殇思 [J], 霍炬
5.《甲午殇思》: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J], 罗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午重触中国痛_我们无权不殇思_读刘声东_张铁柱_甲午殇思_郭玉军

甲午重触中国痛_我们无权不殇思_读刘声东_张铁柱_甲午殇思_郭玉军

作者简介:郭玉军,山东省髙青县第一中学历史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摘要:对中国而言,甲午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

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

关键词:甲午战争;殇思甲午重触中国痛,我们无权不殇思!———读刘声东、张铁柱《甲午殇思》郭玉军(山东省髙青县第一中学,髙青256300)2014年,又逢甲午!岁月沧桑,甲子轮回。

穿越120年前的战争硝烟,我们追寻历史的踪迹。

那场败局,就像一颗未曾取出的弹片,使我们民族的胸口之痛从未消散。

祭奠那场远去的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殇思。

一、甲午重触中国痛,多少血泪在心中!在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共有11名管带,7名殉国,近3000官兵血洒海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岛屿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

战争败得让人不堪回首,败得让人锥心泣血!此后的60年,日本成了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1.“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4年,民族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光绪帝含泪挥毫,“此日慢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写下悲怆的诗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仓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邹增祜在《闻和议订约感赋》中尖锐地写道:“元戎甘割地,上将竟投戈。

……向来无一策,富贵只求和。

”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要求废约拒和,并发出改良政治、挽救民族危机的强烈呼吁。

国内许多报纸都充满了反对割台、主张继续抗战的激烈言论,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的呼声。

当台湾人民听到割台凶讯时,“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台湾省举人汪春元等上书都察院,强烈抗议割让台湾,表达了台湾人民“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坚强决心。

台湾各阶层人民还联名发布檄文,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也曾试图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图为清政府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火炮。

(资料图片)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以日本取得侵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惨败而成为历史,此后新兴的日本帝国开始疯狂扩张,最终走入毁灭的深渊,而中华民族则在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进行百年复兴的奋斗。

今年又是甲午年,中日都在纪念和反思这场战争。

日本一些极端分子采取的纪念方式是纷纷踏入靖国神社“拜鬼”,追求当年侵略胜利的“荣光”。

那么,我们这代中国人应当如何认识120年前的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又告诫了日本与世界什么?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日本,选择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虽能得逞一时,但最终会将国家民族带入毁灭的深渊。

侵略战争确实曾给日本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

早在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就提出:“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他的思想对其学生——后来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等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改革推动日本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由封建武士道精神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军国主义怪胎,扩张侵略成为日本国家的发展道路,战胜中国、称霸亚洲的思想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想法。

在将中国作为战争对象后,日本首先吞并了与清朝有朝贡关系的琉球,继而多次实施军扩计划。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约30%作为军费。

明治天皇每年还从皇室经费中捐款30万元补贴海军,全国官员薪俸的10%用于海军,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举国一致进行“国运相赌”的战争冒险。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首次获得巨大的战争利益。

日本不仅取得朝鲜的控制权,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获赔白银2.3亿两(含3000万“赎辽费”),以及新开通商口岸等,还夺得价值1亿多两白银的战利品。

首次战争赌博使日本获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回报,从上到下狂妄满满,野心进一步膨胀。

甲午战争胜利刺激日本更沉迷于对外侵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部疯狂的战争机器,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

1900年,日本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其出兵人数在八国中最多,并大肆掠夺京津地区,屠杀中国人民。

在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日本是最大受益国之一,获取了赔款的很大份额,并获得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

1904年,日本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方式发动日俄战争,并以倾国之力疯狂下注,动员近120万兵员参战,伤亡人数近28万,最终从沙俄手中抢得中国的旅顺、大连以及辽东半岛,并控制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趁火打劫,发动对德国的战争,夺取了德国在中国青岛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的德属岛屿。

连续的胜利使日本错误相信,只要有举国武装的决心和毅力,走军国主义和战争的道路,就能够征服世界。

此后,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对中国又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挑起了对苏联的“张鼓峰事件”,对美国发动了“珍珠港事变”,在一次次复制战争进程中,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使日本民族招致灭顶之灾。

回顾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扩张的历史,走的是战争冒险—获益—再冒险的畸形道路,直到彻底失败。

战争确实使日本连连获益,但侵略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必然,正如中国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后连本带利一起清算。

历史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中国,腐朽与落后是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惨败的总根源。

只有通过全面改革,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才能真正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清王朝的军事变革曾经打造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和相当规模的军工企业。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封建统治阶层内部发起了以军事近代化为核心的洋务运动,在军队建设和军事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

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排名前列的海军舰队。

1888年正式成军时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定远”、“镇远”号铁甲舰的排水量均达7335吨,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

同期,清陆军也逐步走向近代化。

清政府仿照西方列强,邀请军事顾问,购置或自产武器装备,引入西方的军事训练,逐步向近代军队过渡,甲午战争中的援朝清军也装备了现代武器。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貌似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令人痛惜,发人深思。

究其根源,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必然导致军事改革失败的结局。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

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进行全局的改革。

尽管购得部分“坚船利器”,发展制造及重工业,但政治腐朽和体制落后以及形成的腐败最终阻碍了军事变革,导致单一领域的改革最终失败。

沉没在军港内的北洋水师军舰(资料图)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慈禧太后为个人享乐,置国家于不顾,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为博慈禧一欢,各省督抚相约“报效”白银数百万两。

皇家穷奢极侈,官员也放胆胡来。

受命购买军舰者中饱私囊,负责军需供应者则“偷盗抵换”,导致海军炮弹量少质差。

“帝后两堂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清廷内部倾轧,地方和军队更是派系林立,将领们把军队作争权夺利的资本,战时只顾自保、互不配合。

军队腐败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腐败导致军队训练荒废、纪律败坏,毫无战斗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官兵上岸在妓馆闹事,引起事端,致数十人伤亡。

事后李鸿章不但不处理,还开脱说“武人好淫,自古而然。

只要彼等追求功名,自可就我绳尺”。

北洋水师自将领以下,不少军官长期在基地刘公岛营造店铺出租给下级敛财,开设鸦片烟馆、妓院,甚至参与走私,训练弄虚作假,生活骄奢淫逸。

陆军同样如此,牙山战役主帅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谎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大连守将赵怀业提前将其私产装船运走,却将大量枪炮和弹药留给日军。

旅顺守将龚照玙未见敌军就乘船逃往烟台。

日军仅6天就攻占清朝经营多年的远东第一大军港。

李鸿章幕僚罗丰禄曾描述说:“倭人常谓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

”这样腐朽的朝廷,这样腐败的官僚,这样堕落的军队,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朝廷、军队都有许多忧国忧民、正气凛然之士,但已无回天之力。

甲午战争的失败中断了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势头,中国国运衰败从此加速,民族灾难从此加深。

然而,正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了新的转折,从而揭开中国近代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历史告诫世界:须共同防止军国主义复活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世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义务。

日本战败投降后,曾有不少日本人对战争进行反省,大多数日本人民厌恶战争。

日本还制定了“和平宪法”,宣称永不再战。

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官员多次向被侵略的中国和其他国家道歉。

然而,与德国全民族深刻的战争反省相比,由于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除产生右翼思想的文化根源、社会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年轻一代已经开始淡忘伤痛。

日本民众的这种心理,被一小撮右翼分子所利用,他们大力美化战争,沉迷于昔日“胜利的荣光”,推行反华政策,导致日本国家右倾化现象日益严重。

特别是安倍晋三执政以来,其一系列举动表明日本正在向军国主义的道路越走越远,严重威胁亚洲与世界的安全。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必须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两面性,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总结甲午战争以来的日本对外侵略史,不难发现,日本往往具有极端的两面性,一方面高呼爱好和平,欺骗民众与世界,另一方面又挑起事端,不宣而战。

对于日本的这种两面行径,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严加防范。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准备。

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为必然。

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今天,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保能打必胜。

最后,我们还应团结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

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甲午战争120年来的历史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

战后,日本正是因选择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迅速发展为高度现代化的经济强国,日本正是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当局妄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这种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径必然引发地区不稳定。

我们要团结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团体,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广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实企图,让世界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的野心,阻断日本右翼分子绑架日本人民走向战争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当政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如妄图再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与亚洲邻国和世界为敌,必将重蹈失败覆辙。

同时,个别大国也不能忘记当年因“纵虎为患”的绥靖主义而导致的惨痛教训。

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本质没有变,若个别大国再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离间利用,纵容日本,养虎为患,必将重蹈历史覆辙的悲剧,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亚太各国带来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