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建筑 锡伯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国少数民族概况--锡伯族

西迁节 狂欢锡伯族的人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 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 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 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 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 犁 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 伯人是他们的子孙。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 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 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 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贝 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 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届时还要三五成群 到野外踏青摆野餐。
赛马和叼羊,是西迁后锡伯族人民才开展的体育活 动。每年端午节,他们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赛马和 叼羊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后来,由于与周围各兄 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经常举行多民族的赛 马、叼羊比赛。这不仅锻炼并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毅 力,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爱团结。 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结缘。小伙子向 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如 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 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 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 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 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锡伯古城观后感

锡伯古城观后感前几天去了锡伯古城,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的体验,现在就来跟你们唠唠。
刚到古城门口,就感觉像是穿越了一样。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大门看起来特别有气势,就像一个威严的卫士,守护着古城里的一切秘密。
走进古城,就像走进了一个锡伯族的历史画卷里。
那些传统的房屋,一间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房子的造型很独特,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我一边走一边在想,以前的锡伯族人在这些房子里是怎么生活的呢?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样,充满了欢笑和温馨呢?沿着小路走,看到了很多展示锡伯族文化的地方。
有一个屋子里全是锡伯族的传统服饰,哇塞,那些衣服可真是太精美了!各种颜色的布料搭配在一起,绣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花纹,感觉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件艺术品。
我当时就在想,要是能穿上这么漂亮的衣服,那肯定像仙女或者帅气的王子一样。
而且这些服饰还特别讲究,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穿着,这可真是把生活过成了一种仪式呀。
再往前走,还有锡伯族的传统弓箭展示。
我才知道原来锡伯族的射箭文化那么厉害,那些弓箭看起来就很有力量感。
看着那些弓箭,我仿佛能看到锡伯族的勇士们在草原上驰骋,拉弓射箭,保卫自己的家园。
我还试着拿了一下仿制的小弓箭,看起来简单,拿起来还真有点费劲呢,这才更加佩服锡伯族的勇士们了。
古城里还有一些锡伯族的美食。
我尝了一种叫做锡伯大饼的东西,刚拿到手的时候,热乎乎的,闻起来就特别香。
咬上一口,口感很独特,再配上一些小菜,那味道简直绝了。
我一边吃一边想,这大概就是锡伯族的妈妈们给家人做的美味吧,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在古城里逛着逛着,还碰到了一些穿着民族服饰的锡伯族同胞。
他们特别热情,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有一位老奶奶还跟我讲了一些锡伯族的故事,虽然有些话我听不太懂,但是从她的眼神和表情里,我能感受到她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总的来说,锡伯古城就像一本生动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锡伯族的故事、文化和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民族记忆的地方。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锡伯族、俄罗斯族

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
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 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 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 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 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 调味。
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八、节日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 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 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 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 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 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 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 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 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 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 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 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儿女、不赡养老人者,要受到社
会的谴责。教师在社会上受到特别尊重,本民族谚语说“不尊 重教师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视为体现一个家庭或家 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洁、保护水源、在公众场所保 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续的社会公德和个体德行方面的重 要表现。礼仪礼节则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 辈应答和气,久别重逢须行“打千”礼,逢重大节日、婚丧必 行跪礼及磕头礼。该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
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
锡伯族
11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
锡伯族建房选址一般选高处,注重防洪,
忌讳房屋迎着水渠,房院圈墙忌讳梯形。选完房
址之后还要祭祖。门窗的做工比较讲究,都嵌有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
锡伯族
15
锡伯族西迁过程
*
锡伯族
16
*
锡伯族
1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目录
一 民族简介
二 民俗
目
三 服饰
录
四 叠被格
五 图案
六 建筑
七 历史
*
锡伯族2一、民源自简介▪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其它地区
1.0
▪ 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 内蒙古 0.3
▪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 吉林 0.3 江、新疆
黑龙江
0.9
新疆
3.5
辽宁
13.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
锡伯族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介绍一下锡伯古城作文

介绍一下锡伯古城作文
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介绍一下锡伯古城,这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
地方!
锡伯古城啊,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历史和故事的大宝藏。
一走进那里,仿佛
穿越回了过去。
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房子,带着岁月的痕迹,好
像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在古城里溜达,你能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玩意儿。
有传统的锡伯族手工艺品,那精致的程度,简直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
还有那些特色小吃,闻着香味
儿就能把你的魂儿给勾走,吃一口,那滋味,能让你的味蕾欢快地跳起舞来。
锡伯古城的人也特别热情好客。
他们总是带着满脸的笑容,跟你唠唠家常,讲讲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那种亲切劲儿,就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而且啊,古城里经常会有一些特别的活动。
比如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庆典,
大家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就算你只是在一旁看着,也
会被那欢乐的氛围所感染,不知不觉就跟着一起嗨起来。
总的来说,锡伯古城可不是一般的地方。
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
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要是你还没去过,那可真是一大损失,赶紧找个机会去
瞧瞧吧!。
民族特色建筑

客家围屋: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和平\幸福\安宁的象征.傣家竹楼:结构简单,款式大方,设计独特.陕北民居:窑洞,在山里打洞住宿,据说冬暖夏凉.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千姿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咱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为房,这要和他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房子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民。
哈萨克族民居:哈萨克的毡房大多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房屋高约三米,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左右,周是环形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至少搬家十几次,降冬季外,其他三季都用毡房,毡房盖的十分快两个小时就可盖好,所以很受当地牧民喜爱。
锡伯族民居: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游物民族和农区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现在锡伯族人多住正房,这种游牧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塔吉克族民居:塔吉克族住在世界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
“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为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
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
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
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
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
沈北锡伯族广场的描写

沈北锡伯族广场的描写沈北锡伯族广场那可是个超有趣的地儿。
一到那儿,就感觉像闯进了一个充满神秘魔法的大乐园。
那广场大得呀,就像巨人张开的手掌,能轻轻松松把好多好多人都给揽在怀里。
中间的锡伯族特色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巨人,稳稳地站在那儿,守护着这个广场的热闹与欢乐。
广场上的雕像可有意思啦。
那些锡伯族的英雄人物雕像,一个个身姿挺拔得像笔直的松树,感觉一阵风刮过来,他们能像超级英雄一样,一跺脚就把风给震回去。
而且雕像的表情那叫一个生动,好像下一秒就会从底座上跳下来,拉着你唠唠他们当年的英勇事迹呢。
地上的地砖就像一片片拼图,一块一块拼出了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地方。
有时候我都怀疑,要是不小心踩错了一块,会不会触发什么神秘机关,然后就被传送到锡伯族古老的部落里去了。
白天的时候,广场就像一个大舞台。
老人们在这儿打太极,那动作慢得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回放,一招一式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悠然自得。
小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就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个不停,活力无限。
到了晚上,灯光一亮,广场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
那灯光五颜六色的,像是有人把天上的彩虹给扯下来,绕在了广场周围。
跳舞的大妈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扭动着身体,远远看去就像一群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场面可太有喜感了。
广场周边的小吃摊就像一个个宝藏点。
那香味就像一只只小手,挠着你的鼻子,拉着你过去。
吃一口特色的锡伯族小吃,味蕾就像开了一场盛大的派对,各种美妙的味道在嘴里打架,最后都化为满满的幸福。
广场上的树也是各具特色。
有些大树枝繁叶茂,像一把把超级大伞,夏天的时候,在下面乘凉,就像躲在空调房里一样舒服。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就像树在偷偷讲着只有它们才知道的小秘密。
这里还有一些锡伯族文化展示区,那些古老的器具就像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儿,无声地诉说着锡伯族悠久的历史。
每次看到这些,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只不过这个对话有点一边倒,都是这些老物件在“说”,我在听。
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

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1. 引言锡伯古城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锡伯古城的历史和特点。
2.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锡伯古城•英文名称:Sibe Ancient City•所在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造时间:公元17世纪•风格特点:融合了汉、回、满、蒙等多种民族建筑风格3. 历史沿革锡伯古城建于17世纪,是当时锡伯族首领为了抵御外敌而修建的。
据传,当时锡伯族首领选择了这个地点作为城市建设的理由是因为它位于山河交汇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锡伯古城逐渐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清朝时期,锡伯古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
这些人们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和繁华,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锡伯古城还是当时锡伯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在这里举行。
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战乱中,锡伯古城遭到了严重破坏。
尽管如此,一部分历史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并于近年来得到修复和保护。
4. 城市布局锡伯古城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呈现出典型的汉字形状。
整个城市被高墙围绕着,墙上建有门楼和角楼。
城内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外城是居住区,内城是政府机构、商业街和宗教场所所在地。
内城是锡伯古城的核心区域,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皇宫。
皇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包括大殿、后花园、行宫和佛塔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汉、回、满、蒙等多种民族建筑风格,展示了锡伯族独特的文化特点。
外城是居住区,有许多传统的民居和商铺。
这些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风格简洁大方。
漫步在外城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5. 文化遗产锡伯古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是皇宫内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壁画和雕塑描绘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锡伯族、俄罗斯族 共27页

八、节日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 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 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 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 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 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 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
锡伯族
一、聚居地及语言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
悠久的古老民族,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 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 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 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 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 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四、文字 锡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创制于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于崇祯五年(1632年)后来在 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锡伯族文字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 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划有字头、字牙、 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 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 通用的标点符号。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人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因此,伊犁的锡伯人 被誉为“天才翻译”。 《察布查尔报》是中国目前惟一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六、饮食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 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 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 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 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 主。吃肉时,习惯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刀子,将肉 煮熟后,放入大盘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 盐和葱蒜拌成的佐料。习惯做猪血灌肠。也喜食 用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并配以蒜泥或葱花单 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 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 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 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 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 调味。
新疆锡伯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新疆锡伯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疆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而其中的锡伯族地区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锡伯族的文化,同时促进地区的旅游开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推动着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
本文将就新疆锡伯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探讨。
一、锡伯族的文化特色锡伯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可克达拉市。
锡伯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语言、服饰、习俗等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锡伯族人民崇尚勤劳、朴实、勇敢,他们的文化生活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锡伯族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旁遮普语,并且他们还保留了古老的文字“锡伯文”,这为锡伯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锡伯族的文化还体现在他们的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
他们的服饰十分华丽多彩,主要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锡伯族的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多为木质结构,外观雕梁画栋,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锡伯族音乐舞蹈更是让人流连忘返,锡伯族的舞蹈舞姿优美、动作独特,给人一种舒展自然的感觉。
二、文化保护的必要性锡伯族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文化保护的工作。
应当加强对锡伯族文化的调研和挖掘,通过对文化遗产、口述史等方面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锡伯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
要加强对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立文化保护基地、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锡伯族的文化。
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锡伯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工作,对于增强群众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旅游开发的重要性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
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
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
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
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
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
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
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和田居民住房既有新疆维吾尔族居民住房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和田地方特色。
和田少雨雪,多风沙,住房从这一特定环境出发,做到了开放与幽深相结合。
维吾尔族既好客又善歌舞,因此,住房中多有宽敞的客厅,可待客也可举办“麦西来甫”(歌舞聚会)。
和田以农牧业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虑放置农具、粮食的贮藏室,又要考虑牛棚、羊圈的设置。
农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间,所谓“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间、甚至十间’、二十几间。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
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
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锡伯族民间建筑。
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
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

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一、锡伯古城的介绍锡伯古城,坐落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雅县北部,是塔城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代表性古城之一。
锡伯古城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过两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既是锡伯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象征。
二、锡伯古城的历史锡伯古城座落在雪山和沙漠之间的沙雅河岸,经过两个世纪以上的漫长岁月,它已经成为中国新疆地区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之一。
锡伯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是为了加强对外防御而建造的。
在广阔的中亚地区,锡伯古城曾经是维吾尔族、锡伯族和蒙古族等民族交流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多元化的文化体系。
三、锡伯古城的建筑特色锡伯古城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它的砖石结构、以及特有的宣城瓦顶,以及一些独特的木质构件,体现了锡伯古城建筑的独特性和美感。
古城内部的街道和巷道呈现出典型的回纹状结构,建筑按照文化信仰和专业分工的原则进行布局,在布局的过程中保持了一定的代表性和对称性。
锡伯古城的建筑形态和构造已经被列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四、锡伯古城的文化内涵锡伯古城是新疆地区杰出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传承了锡伯民族的独特文化,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锡伯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食品、习俗和民族艺术,通过游览古城,你可以深入了解锡伯民族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感受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五、锡伯古城的旅游价值锡伯古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独特的历史城墙、风情街道、庭院建筑等景观,并可以感受到锡伯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元素的深厚底蕴和多元文化的风情。
同时,这里有丰富的游览资源和旅游配套设施,如西部表演等文化活动,游客们可以在亲身体验中体会到锡伯古城的独特魅力。
六、结语锡伯古城作为塔城地区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探寻和传承文化底蕴的重要场所之一,它凭借自身多元文化、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锡伯古城描述

锡伯古城描述
锡伯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东部。
这座城市建于公元562年左右,是锡伯族的发源地和重要文化中心。
锡伯古城是一座被城墙围绕的古老城市,城墙高达9米,长约3公里。
城墙上建有城楼和角楼,以及瞭望塔和箭楼,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防御能力。
城墙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古代城门、碉楼、庙宇、佛塔和古代居民的房屋等。
锡伯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等多种民族的文化元素。
城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被认为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此外,锡伯古城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锡伯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马蹄寺和锡伯圆明园等。
锡伯古城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每年的锡伯族火把节和葫芦节等传统节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锡伯族的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锡伯族的美食、欣赏传统的歌舞表演、参观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感受到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总之,锡伯古城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古老城市,它美丽的景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 1 -。
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

锡伯古城的介绍和历史锡伯古城,位于中国黑龙江省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的发源地和文化中心。
它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锡伯古城的历史和特色。
锡伯古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
当时,锡伯族的祖先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聚居地。
古城位于黑龙江流域的平原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锡伯古城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旅行者。
锡伯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锡伯族传统文化和汉族建筑风格。
古城内有许多精美的宫殿、庙宇和民居,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锡伯族的建筑技艺和艺术才华。
古城的街道弯曲而狭窄,两旁是古老的石板房,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除了建筑,锡伯古城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
每年的锡伯族年节,古城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这些活动包括歌舞表演、民俗游戏和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锡伯族的文化。
古城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锡伯族的祖庙,也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祖庙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供奉着锡伯族的祖先神像。
每年的祭祀仪式都吸引了数以千计的锡伯族人和游客前来参加,场面盛大而庄重。
除了祖庙,古城中还有许多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展示了锡伯族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传统服饰、工艺品和文献资料等。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博物馆,了解锡伯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锡伯古城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古迹,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每年,锡伯古城都会举办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学者前来交流和合作。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也推动了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尽管锡伯古城的历史悠久,但它并没有停滞不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如今,古城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网络。
然而,古城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研究者。
锡伯族民居特点_民居工艺

锡伯族的人们在很多民居中都是独门独院的,而且也是有着属于自己的院落,对此锡伯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锡伯族民居特点锡伯族民居有哪些特点锡伯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嫩江流域。
清朝伊始,为保边疆安宁,清政府在伊犁设置将军府,伊犁成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清政府派遣锡伯族部分青壮兵丁,携带家眷西迁,屯垦戍边。
锡伯人聚居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伊犁河南岸河谷盆地,是新疆通向哈萨克斯坦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北道和南北疆交通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伊犁门户之称。
西迁的锡伯人执行了清政府的牛录制。
“牛录”是清朝八旗军事组织的基层建制,每一牛录为300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锡伯军民迁驻伊犁河南岸设立锡伯营,划分为8个牛录,每一个牛录为一个作战单位。
一直到1937年撤消锡伯营后,牛录制才随之撤消,但当年8个牛录所形成的8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留着,“牛录”变成了行政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的住房多是独门独院,院落南北长东西窄,四周栽树并围以矮墙。
院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大门在前院。
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搭固定棚,在里侧墙角砌锅台,设厨房。
后院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
牲畜圈、厕所、菜窖都在后院或房山头。
房屋一般为三间,坐北朝南。
锅台和北方满族的一样,设在中间的堂屋,通东西耳房的火炕。
窗扇雕刻有图案,玻璃窗上有剪纸装饰。
而东北的传统锡伯族民居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来住。
过去房屋中都有“安巴纳罕”(大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
南炕由爷爷奶奶或父母睡,北炕由客人睡,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贵客来时请之坐卧。
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卧,因为西炕靠山墙立佛龛供佛。
火炕高60至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5个烟道组成,火炕(环炕)的烟道都是互通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渐渐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为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建筑锡伯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锡伯族建筑早在清代,锡伯族就在东北及新疆形成了村镇。
锡伯族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住宅和庙宇两方面,建筑的门框、窗和屏风上都会雕刻精美的图案,还有茶楼也是锡伯族建筑中较为特色的一种建筑,别具一格。
茶楼是锡伯民俗风情园里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
古色古香的内厅设计颇有新意,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六七个农村妇女自发成立的锡伯民间歌舞队。
为了继承和发扬锡伯民间歌舞,她们从察布查尔县城文工团请来了退休的老演员葛峰晓为她们指导。
在没有服装和资金的情况下,这些妇女自己想办法克服。
现在,每当游人进入茶楼,她们都会表演具有锡伯族风格的歌舞。
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
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
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
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
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
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
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
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
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
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
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
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
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
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
较多。
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
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
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