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专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城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守好实现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底线,切实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以进一步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弥合城乡差距、不断实现社会繁荣及公平正义、不断改进政府执政理念的理论深化和总结。
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内容重点推进,不仅要让农村转移人口有房住,而且要享受城乡居民平等的公共福利,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镇化是现阶段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而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城镇化的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关系,不断满足城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要加强城市的软硬件建设,构建层级有序、规模合理、分布协调的城镇体系,使其更加符合民众意愿、回应民众诉求、保障民众权益。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注重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
乡村振兴,人才比投资更重要
乡村振兴,人才比投资更重要作者:聂姚来源:《新城乡》2018年第06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切忌单纯重视“锦上添花”,严重忽视“雪中送炭”,导致农村内部的二元结构加剧。
党的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战略大幕正式拉开。
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五个具体路径,人才振兴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具挑战性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其内生动力,还吸引了外部力量的入驻,这几股力量交汇在一起后如何起到1+1>2的效果,这不仅需要考验当地政府的智慧,更是需要顶层设计的思考。
急需三种人“人才问题比集合土地资源更难解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郭晓鸣说。
在乡村振兴中,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郭晓鸣认为,现在急需三方面人才。
首先是经营人才。
目前留在乡村的,很多是自给型的老农,无法完成现代农业生产,这就需要回引“返乡的”,引进“下乡的”,重视“留守的”。
从字面上很好理解“返乡的”和“下乡的”,“留守的”是指当地发展型小农,与自给型小农不同的是,他们致力于扩大生产,以经营和赚钱为目的。
“在这三类人中,前面两个类算是新农人,留守农村的大户,不一定是新农人,但是他们都是我们乡村振兴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应该让他们留得下、稳得住、能发展。
”郭晓鸣对本刊记者说。
其次是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振兴,特别是在丘区、山区。
技术人才需要解决“肠梗阻”的问题。
过去,技术服务人员,主要锁定在县、乡,现在新的制度设计应当是必须下沉到村,能够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
农民还要对他们服务时间、成果进行打分,用考核挂钩服务人员的工资、职称等。
同时,现有的技术人才要有新的政策激励。
目前,有些地方可能很多技术是公益性的,因为农民没有购买技术的能力,应当让公益性的技术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让技术人员服务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
比如说崇州的农业服务超市,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补贴,桤泉镇农业服务超市,把各项农具和服务明码标价,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工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等“一站式”服务。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者:何树平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15期核心提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坚定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战略部署,城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持续深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0.79%提高到57.82%,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数量少能级低、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优化、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品质不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把加快城镇化步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我们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推进各级城镇梯级协调的城镇化,构建人城融合家园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一)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宜居优势更加彰显,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解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经验与问题
解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经验与问题作者:郭晓鸣丁延武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5年第04期作者名片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奖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四个试验区的四种创新A.温州创新:以“三改(土改、产改、金改)”为基础系统性构建农村现代产权制度体系。
B.闵行创新:以全面性权益确认和参与式股份化改革重构集体经济组织。
C.武汉创新:以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体系为支撑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D.甘井子创新:以保障转城农民合法权益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
受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管理办公室委托,2014年7月至9月期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评估组对浙江省温州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上海市闵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湖北省武汉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和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建设试验区等四个试验区进行了全面性的中期评估。
在分别完成四个试验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如下五个方面的结论性评估意见。
组织实施“一一三两”作保障各试验区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实施规范、风险可控,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原则、一个目标、三个并存、两个注重”的改革工作推进机制。
——一个原则。
即充分遵循了影响全局、继承创新的基本原则,既切合了各地的具体实际,是对前期改革的继承发展,又具有一定的适度超前性,与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精神保持高度一致;较好实现了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的目标。
——一个目标。
即农民受惠的基本目标,都将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改革的基点,不仅改革的主要出发点之一瞄准了农民持续增收,而且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高度关注保护农民的各项基本权益。
——三个并存。
即形成了“三个并存”的改革思路。
一是统一性和差异性并存,不仅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对改革的统一指导,同时允许选择“一镇一策”或“一村一策”差异性的具体推进路径;二是规范性与过渡性并存,都尽量地从现有法律法规中寻找改革依据,同时针对法律空白研究出台过渡性的地方办法;三是现实性和发展性并存,改革上不仅重点解决现实性的问题,同时高度关注改革后的发展性问题。
以人为核心推城镇化发展
以人为核心推城镇化发展作者: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5年第06期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围绕省市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做大主城区、做特小城镇、做优新环境,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但由于受体制机制、资源要素、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广安区城镇化建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寻找解决之策,以此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五方面打牢基础——坚持规划引领,城镇布局更加合理。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前瞻性和互动性,高标准修编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
目前,已完成官盛新区50平方公里的概规和15平方公里的控规编制,基本形成10平方公里的道路骨架网络;启动了16个小城镇总规修编、10个重点小城镇的控规编制,恒升、花桥等5个小城镇的总规和控规修编已完成。
——树立精品意识,城镇开发特色彰显。
按照“市政设施成景观、片区开发建精品、城镇建设显特色”思路,实施组团推进、成片开发,幅射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全力推进精品楼盘开发,启动实施白塔、萃屏等九大片区开发,加快建设龙城名都、新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塑造了山水宜居休闲城市的响亮品牌。
大力推进重点城镇建设,融合民俗文化,彰显城镇特色,花桥镇、恒升镇被纳入全国重点镇、全省百镇建设试点镇,官盛镇、龙台镇等8个乡镇被列入全市50个特色集镇。
——配套基础设施,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大力实施乡镇“五个一”工程(即建好一处休闲绿地、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所标准化公厕、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污水处理站)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区城镇道路总长65公里,道路硬化率达100 %,自来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0%;建成片区垃圾压缩中转站3座、污水处理站9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92%。
——注重规范管理,城镇形象大幅改观。
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努力提升城镇发展形象。
四十年接力领跑,如何再跨越
四十年接力领跑,如何再跨越阚莹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众多改革的先行者。
回望当年,思考如今,四川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再擎大旗,未来的改革突破点在哪里?为此,《新城乡》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郭晓鸣。
未来改革关键点新城乡:四川农村改革为何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郭晓鸣:第一,四川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之所以能成为发源地,是由于四川农村本身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极度贫困的矛盾在四川表现得特别尖锐,所以四川农村自下而上表现出强烈的改革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农村很多前期的重要改革都在四川发生发展。
第二,由于先期进行改革,农村发展的一些矛盾、冲突也在四川较早地表现出来。
比如说农民大规模离土进城,引发土地流转、经营方式、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等问题。
由于改革较早,这些问题比其他地区也先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改革会先人一步。
第三,四川农村改革有继承性、系统性、渐进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改革更容易产生可行的系统性改革成果,不是孤立碎片化的改革过程。
第四,四川由于改革率先启动、探索,较早地获得了改革红利,这些成功经验的示范,辐射效应相对更强,使得四川农村改革的影响力更大。
新城乡: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四川农村改革呈现怎样的特点?郭晓鸣:第一个特点就是现在四川农村改革进入攻坚性阶段。
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都到了一个关键点,如果实现重大突破,就可能使得改革红利大幅度释放。
第二个特点是基层推进改革的需求强烈。
由于旧的问题累积,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四川农村改革不完全是顶层设计的改革,而是多种矛盾倒逼出来的改革。
第三个特征表现在主体性改革和配套性改革联动推进。
除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三大主体改革之外,包括金融改革、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等等都在联动推进之中。
新城乡:你刚刚提到四川农村改革有多个关键点需要尽快突破,有哪些关键点?需要怎么样突破?郭晓鸣:当务之急,要全面提速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_方辉振
DOI:10.16029/ki.1008-410x.2013.04.004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4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方辉振 黄 科 [摘 要]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和权益保障问题,二是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强调人本、公正与和谐,并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实现三大转变,即从“物本”转向“人本”,从“效率”转向“公平”,从“征服”转向“和谐”。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要尽量降低农民工城镇化门槛和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包容性城镇和大力实施“三融合”工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难题是调整农民市民化的利益格局,其中最现实的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和“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根本出路仍在于发挥改革红利、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核心;人的城镇化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4-0063-06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科技被视作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
近期,新型城镇化成为热门词语,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切期盼,都指向新型城镇化这个焦点。
新型城镇化这个“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已得到了公认,但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却有多种不同的解读[1]。
本文试就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做一探讨。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由“乡”到“城”的转变城市化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解读。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认为主要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社会学认为主要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主要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陈锡文2015年12月07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也面对许多重大挑战。
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没有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已进城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此基础上,提高全体城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任务之一。
当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类型城镇落户的政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
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建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城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
分类指导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要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
专业功能县城如何修炼“必杀技”
浏阳号称“中国烟花之乡”,仅花炮产业集群2021年就实现总产值261亿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功能定位将县城划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5个类型,明确了县城建设涉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等5个方面。
这也是“专业功能县城”的表述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总体上是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特殊阶段和挑战相关联,我国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意味着需要最大限度地释放、扩大内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鸣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就成为重要经济腹地,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区域。
广大县城在大都市和农村间承上启下,县城的发展对整合农村资源、提升农村消费起到关键作用。
县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的一步棋。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城经济规模较小、产业体系相对单一,可以通过特定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培育,向“小而美、小而专”方向发展,修炼县城“必杀技”。
它们凭什么脱颖而出?《意见》提出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
事实上,诸如昆山、丹阳等经济强县能够从全国上千县城中脱颖而出,这些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经济“必杀技”。
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盘活资源、推动县城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县一主业’的确是发展趋势,但是这些专业功能县城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在构建一种多元互补的新态势,这是一种多样并存的专业化。
”郭晓鸣说。
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中,昆山已连续多年拔得头筹。
近年昆山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8亿元,比上年增长关注时政专业功能县城如何修炼“必杀技”│文本刊全媒体记者曾那迦467.8%。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革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革作者:聂志鸿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新型城镇化”这个词条被广大百姓所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
当前城乡问题与矛盾依然较为突出,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革,让城市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简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是: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不足之处。
三是: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改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制度改革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一)新型城镇化更强调“质量”从城乡建设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质量”,不再单纯追求速度,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信息化产业,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建设新城镇。
(二)新型城镇化就是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新农村建设,就是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就地转移融入城镇,实现自主式的城镇化,与市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
它强调搞城镇化并不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抛弃农村,大量涌入城市,而是通过建设农村,使农村繁荣起来,成为嫁接乡村和城市的新城镇。
(三)新型城镇化就是农民市民化在我看来,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注重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城市的优越生活条件,同市民共同享有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积极引导他们改变原有意识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城镇化没有先例,再加上我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指城市和乡村两种管理制度,地区划分为城市型和区域型行政区域,人口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这就形成了我国的“城中村”。
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
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作者:蔡昉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2期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文/ 蔡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个城镇化战略新理念。
这一新理念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更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国情。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历史必然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城镇化率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根据2015 年的数据,被世界银行划分在低收入组的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 美元) 城镇化率平均为31%,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 ~4086 美元之间) 城镇化率平均为39%,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 ~ 12616 美元之间) 城镇化率平均为64%,而高收入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616 美元) 平均城镇化率则高达81%。
可见,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同时,由于从较低收入水平向更高收入水平跨越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果,城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然而,从国际经验还可以看到,不仅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推进节奏参差不齐,推进方式千差万别,而且城镇化带来的结果也并非全是正面的,甚至出现普遍性的痼疾——“城市病”。
“城市病”不仅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上屡见不鲜,如今更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就是这种负面结果的一个缩影。
这种病态无法使城镇化惠及民生。
因此,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要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城镇化的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_任远
区规模的统计,城市的规模在扩大。
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扩大,这种城市本身的扩张会有很多的问题。
城市是什么?一个简单的解释是:相当多的、自己不生产所需粮食的人们长期生活地。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定义。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要素:第一是稠密的人口,第二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第三个很重要———是长期生活地。
现在来分析这三点,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有了充足的劳动力。
但是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吗?大量的外来人口有多少是能够长期在城市生活?外来人口大部分从事的还是服务行业、重体力劳动,长期在城市生活面临重重困难。
城市的扩张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困难,如城市交通、教育、住房等等。
在城市数量没有扩大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镇并没有起到消化的作用。
对镇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
费孝通先生在江苏所做的小城镇研究,那是比较早的时候,其实就是有产业支撑。
我们可以从这里面去找到支撑全国各种各样的镇的发展的模式或者道路。
主持人韩康:风笑天同志是社会学的专家,他用很专业的社会学的分析的方法、工具,包括原来费老讲的非常经典的城镇化发展的案例,来给我们解读和分析城市化最基本的概念,让我们对城镇化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丰富、丰满,谢谢。
下面请任远同志发言。
[作者简介]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任远(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如果说城镇化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工业化和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则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快会被基本吸纳,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总量都已经下降,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出现,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从“重视非农化的城镇化”过渡到“重视市民化的城镇化”。
也就是说促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逐步市民化和实现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整合,促进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和长久居留下来,通过流动人口市民化保障流动人口的社会权利,并因此构造出新兴中产阶级,推动生活方式变化和消费发展,并支持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西部农业大省人口城镇化的挑战与选择——以四川省为例
土地城镇 化均衡 发展 ,进 一步 平稳 、有序 、公平地 推进人 口城 镇化 ,必须着 力构建新 型城镇 化模 式 ,让农 民带 着财产 权利 有选择 性地进 入不 同类 型的城镇 , 同时给 予农 民工与本 地户 籍 人1 2同等的城镇 化政 策 。 :
[ 关键词] 西部农 业 大省 ;人 口城镇 化 ;财产权 利
四川 省 人 口城 镇 化 工 作 成 效 显 著 , 总 体 上 呈 有 序 化 和 规 范 化 之 势 。 例 如 , 四 川 省 城 镇 化 率 从 2 0 0 6年 的 3 4 . 3 %上 升到 2 0 1 1年 的 41 . 8 % ,年 均 增 长 4 % ; 同 时 ,全 省 农 业 户 籍 人 口 比重 从 2 0 0 6 年
的 7 6 . 3 % 下降到 2 0 1 1年 的 7 3 . 8 % , 年 均 下 降
0 . 8 % 。虽 然 四 川 省 城 镇 化 速 度 ,特 别 是 农 业 户 籍
人 口减 少 速 度 ,相 对 较 慢 ,但 各 级 政 府 在 促 进 人 口
城 镇 化 方 面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机 制 体 制 创 新 ,取 得 了 一
1 . 完 善 土 地 征 用 制 度 , 探 索 失 地 农 民 与 园 区 的 “ 共 建 共 管 ”,变 过 去 的 “ 土 地 换 现 金 ”、 “ 土 地
换 住 房 ” 等单 一 的一 次性 补 偿 方 式 为 现 在 包 括 住
而变 为 市 民 的 人 数 为 5 1 . 4 5 万 人 , 占 比 高 达
[ 中图分类号]F 3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4— 0 6 3 3( 2 0 1 3 )0 2— 0 6 8 —0 5 党 的 十 八 大 提 出 ,要 “ 推 动2 1 2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作者:王喜国刘芳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城乡协调,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当代的现实化。
人的城镇化,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亦就是实现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我们党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导向,是我们准确把握城镇化规律、确立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当前,推进人的城镇化主要路径有:首先要转移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次要提升人,使人的能力素质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再次要发展人,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根本价值;目标导向[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3-0033-07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果。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城乡融合规律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1]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开大门,让城乡要素流动起来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6XIANGCUN KEJI 2019年5月(中)打开大门,让城乡要素流动起来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要素。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借东风、引外力、注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农村,人口虽多,却只有两类人,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村居民。
城市和乡村本是命运共同体,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日前公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要素。
业内人士表示,要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激励城市人才入乡戏好要靠唱戏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
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越发突出。
从部分地区抽样统计看,务农农民50岁以上的普遍超过90%,农业从业者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普遍占到90%至95%。
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认为,解决人才供给问题,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要让农村想进城谋生的人,在城镇安居乐业,也要让城里想为振兴乡村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还要让那些想为家乡作贡献的返乡人士,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
总体看,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的阶段,但也出现了农村人口外流放缓趋势,各种回乡入乡现象增多。
目前,全国返乡入乡人员累计超过780万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40%以上,此现象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各地纷纷出台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措施。
例如,江西省分宜县出台促进人才发展“十六条”,吸引返乡创业经济体96家。
新型城镇化须重视处理好三个关系
作者: 侯水平 张鸣鸣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出版物刊名: 西南金融
页码: 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政府利益格局;城乡关系;农民福利
摘要:新的一轮城镇化更加强调城镇在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平台作用,更加强调城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中,经济体制中的利益关系不合理以及经济政策的不完善是新时期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视角出发,新型城镇化须重视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事责、财权、财力匹配关系;二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科学合理配置关系;三是农民集中居住以破解土地瓶颈制约过程中的保障和增进农民福利的关系。
我国城镇化建设探析
我国城镇化建设探析
周忠;孙开庆
【期刊名称】《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且"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周忠;孙开庆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四川行政学院工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政策体系建设探析
2.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探析
3.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探析
4.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公路网规划建设探析
5.我国北部省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以河北省欠发达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