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精)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性:指世代间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变异性:是子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
遗传性保证了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性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
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它是一种内在潜力,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可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这是一种饰变,但当在37℃培养时,则不产生色素,再在25℃下培养时,又恢复产生色素的能力。
微生物在遗传学中的地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培养;✧繁殖快;✧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直接性与一致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过程。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还为育种工作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向着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对此有着不同的猜测。
直到1944年后,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一)转化实验✧发现者:英国人Griffith于1928年首次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S型和R型✧过程:1944年Avery等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微生物遗传》课件
04
自然选育
利用自然变异选择有益的变异体,通过遗传稳定性和生产性状的鉴定,培育出新的菌种。
微生物遗传学应用
05
工业发酵是微生物遗传学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实现大规模生产各类发酵产品,如酒精、醋酸、酵母、抗生素等。
工业发酵中,通过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微生物菌种,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基因表达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影响。
详细描述
基因表达是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并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DNA的甲基化、染色质构象以及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致病性等方面。
微生物基因突变与重组
19世纪末期
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提出基因概念,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期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20世纪50年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
微生物遗传物质基础
02
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包括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
总结词
工业发酵的微生物菌种通常具有特殊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通过研究其遗传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发酵产品和工艺。
生物制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药物成分,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的领域。
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可以改良微生物细胞工厂,高效表达具有药效的蛋白质或其他活性分子。
生物制药中,对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和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开发新的药物候选分子。
生物环保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处理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领域。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
3、染色体层面 1)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差很大。 2)单倍体,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 3)部分双倍体。
•
4、核酸层面 DNA或RNA; DNA单链或双链; RNA单链或双链; bp(碱基对); kp(千碱基对); mp(兆碱基对)。
•
5、基因层面 基因: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
•定向培育一般是指用某一特定环境长期处理某一 微生物培养物(群体),同时不断对它们进行移种传 代,以达到积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 古老的育种方法。由于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变 异程度较轻微,所以培育新种的过程一般十分缓 慢。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相比 ,定向培育法带有守株待兔的被动状态。 •
•
•
•(1)用表面活性剂处理标准TMV,得到它的蛋白质; •(2)从TMV的变种HRV通过弱碱处理得到它的RNA; •(3)通过重建获得杂种病毒; •(4)证实杂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来自TMV标准株。 •(5)杂种病毒感染烟草产生HR所特有的病斑,说明杂种病毒 的感染特性是由HRV的RNA所决定,而不是二者的融合特征 •(6)从病斑中一再分离得到的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HR蛋白 质,而不是标准株的蛋白质外壳。以上实验结果说明杂种病 毒的感染特征和蛋白质的特性 是由它的RNA所决定,而不是 由蛋白质所决定,遗传物质是RNA。
无义突变:某碱基突变造成UAG,UAA和 UGA等终止码的出现,导致多肽链合成终 止,原功能丧失。
•
3、表型变化及其分离 1、营养缺陷型——是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
必需的营养物,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 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的突变型 。
2、抗药性突变型——指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 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 抗性的一种突变。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概述:遗传(heredity or inheritanc® 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基因型(ge no 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 no 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
饰变( 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1.1三个经典实验1. 经典转化实验:1928年F.Griffith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
1944年O.T.Avery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DNA是遗传因子。
S strun A2. 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证实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与TMV 近源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olmes ribgrass mosaic virus,HRV)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 )。
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子代与亲代生物学的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基因型(genotype):细菌的遗传物质。
●表型(phenotype):基因表现出的各种性状。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
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复制——半保留复制特点——复制中易发生错误—基因突变蛋白合成——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基因与基因的转录结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质基因结构非结构基因——编码功能蛋白质基因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染色体(chromosome)①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②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③约含有5000个基因;二、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1、质粒的特征:①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②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③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④质粒的转移性。
⑤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2、质粒的分类(1)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①接合性质粒②非接合性质粒(2)根据质粒在细菌内拷贝数多少①严紧型质粒②松弛型质粒(3)根据相容性①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②不相容性——不能同时共存*可借此对质粒进行分组、分群。
微生物的遗传和育种
微生物育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社会影响
随着微生物遗传和育种技术的不 断发展,人们需要关注相关的伦 理、安全和环境问题,以确保技 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
经济影响
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有望为工 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带来巨大 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关注技 术的成本和商业化前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土壤修复
微生物育种技术可用于土壤修复领域,通过改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空气净化
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能力,通过微生物育种技术 可以改良这些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用于空气净化。
05
未来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高效地修改微 生物基因,从而改良微生物的性状和 生产性能。
代谢工程育种
代谢途径分析
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 了解各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调控机制。
代谢流量调控
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 性或改变代谢流量的方向,以提 高目标产物的合成效率。
细胞工厂构建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 改造,构建具有特定代谢特征的 细胞工厂,实现目标产物的定向 生产。
基因编辑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在医药、农业、工 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用于生 产新型药物、改良农作物、提高微生 物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等。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 在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来改良 和优化生物功能。
VS
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例如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微生物 来生产燃料、化学品、药物等,同时也有 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
微生物学-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
2,T2噬菌体感染实验
用 32P 标 记 病 毒 的 DNA , 35S 标 记 病 毒 的 蛋白质外壳。然后将这两种不同标记的病毒
分别与宿主大肠杆菌混合,结果发现:用含 有35S蛋白质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大 多数放射性留在宿主细胞的外边,而用含有 32PDNA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32PDNA 注入宿主细胞,并产生噬菌体后代,这些T2 噬菌体后代的蛋白质外壳的组成、形状大小
• 2) 如果转导DNA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其上的基 因仅经过转录而得到表达,就成为流产转导 (abortive transduction),其特点是在选择培养 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DNA不能复制,因此群 体中仅一个细胞含有DNA,而其它细胞只能得到 其基因产物,形成微小菌落。
• 3)被降解, 转导失败,在选择平板上无菌落形成。
大肠杆菌基因组特点:
1,遗传信息是连续的。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有些功能相关的RNA基因也串联在一起。4100 个 基 因 , 2584 个 操 纵 子 , 16SrRNA 基 因 ---23SrRNA基因----5SrRNA基因串联在一起。
3,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多为单拷贝。rRNA 基因多拷贝,7个rRNA操纵子。
将待测样品与从老鼠肝脏抽提的酶混合在 一起适当保温后,用直径约2~3mm的圆形滤纸 片吸取待测样品,放置在含有鼠伤寒沙门氏细 菌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的基本培养基平板中央, 370C培养16~24小时。如有诱变作用,则在滤纸 片周围即可长出回复突变的菌落,由于试验纸 片的化学药剂向四周扩散而形成自然的浓度梯 度,故在浓度最高即离试验纸片近的地方,细 菌会全部被杀死,因而无菌落形成;而离试验 滤纸片较远的适宜地方形成回复突变的菌落最 多。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概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所谓遗传,讲的是发生在亲子间的关系,即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而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推动了物种的进化和发展。
在学习遗传、变异内容时,先应清楚掌握以下几个概念:(一)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遗传型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具有某遗传型的生物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二)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所以,它与遗传型不同,是一种现实性。
(三)变异指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在群体中以极低的概率(一般为10-5~10-10)出现,性状变化的幅度大,且变化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四)饰变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其特点是整个群体中的几乎每一个体都发生同样变化;性状变化的幅度小;因其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例如,Serratia marcescens(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它把菌落染成鲜血似的。
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体中的一切个体都不产色素。
如果重新降温至25℃,所有个体又可恢复产色素能力。
所以,饰变是与变异有着本质差别的另一种现象。
上述的S.marcescens产色素能力也会因发生突变而消失,但其概率仅10-4,且这种消失是不可恢复的。
从遗传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微生物有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结构简单,个体易于变异;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累积不同的最终代谢产物及中间代谢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以及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等。
微生物遗传学课件
基因组学定义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学科,包括基因的发现、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调 控以及基因组进化的研究。
基因组学研究旨在揭示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生物体的表型和 功能。
基因组学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新药的研发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基因组测序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的 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生物修复的应用
在土壤、水体、空气等污染治理领域广泛 应用,有效解决了许多环境问题,改善了
人类生存环境。
生物修复的原理
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富集 等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 物质,降低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程,涉及到多种酶的参与。
转座重组
指DNA分子内部的转座元件在不 同位置之间移动的重组过程。转 座重组需要转座酶的催化,实现 DNA片段在不同位置的复制和移
动。
Hale Waihona Puke 突变与重组在微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
通过突变和重组技术,可以对微 生物进行基因敲除、敲入和基因 修饰,实现基因表达的调控和代
谢途径的改造。
微生物遗传学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遗传学概述 • 微生物基因组学 • 微生物突变与重组 • 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微生物进化与系统发育 • 微生物遗传学应用
01 微生物遗传学概述
微生物遗传学定义
微生物遗传学定义
微生物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遗传、变异和演化的科学,主要关注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突变与进化等基本问题。
通过调节翻译起始和翻译过程 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如核糖 体结合位点的选择和mRNA的 稳定性等。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按是否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 来分:
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具有选择标 记(如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 型),只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温度、 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分离到。
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无选 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 型),能鉴别这种突变体的惟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 落并找出差异。
免疫蛋白,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 受其伤害。
4.4 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 即诱癌质粒。 • 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
• 当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
菌的DNA释放到植物细胞中。这时,含有复制基 因的Ti质粒的T-DNA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 色体发生整合,合成正常植株所没有的冠瘿碱类, 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 成癌细胞。
子进行转化的生理状态。
,交换重组
感受态:促进 自溶素的表达, 使细胞表面的 DNA结合蛋白 和核酸酶裸露 出来,从而使 其能与外源 DNA结合并对 DNA进行切割, 只有一条链能 与特异蛋白结 合进入细胞。 另一条链被核 酸酶降解,产 生的能量用于 核酸链的进入。
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 切图谱等方法
3 质粒的种类:
1、大肠杆菌的F因子 2、细菌抗药质粒(R因子) 3、大肠杆菌素质粒(Col因子) 4、Ti质粒 5、降解质粒 6、毒性质粒
4.1 F–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称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U
A-BU
(2)与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直接引起碱基置换
该类诱变剂与碱基起化学反应,改变碱基的结构,导致错配。
亚硝酸:G-C
A-T 转换互变
各种烷化剂 :G-C
A-T 互变
羟胺:只引起G-C
A-T 转换(专一性与C起反应)
亚硝酸:对碱基的主要作用是氧化脱胺作用(使氨基变为酮基, 改变配对性质,引起碱基转换)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ruce Ames教授于1966年发明, 因此称为Ames试验
标准菌株要求: 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murium) 组氨酸营养缺 陷型菌株(his-)的回复突变率(为了增加试验的敏感性,该菌株 还应包括另外两个突变,一个是造成细胞表面透性增加的深度 粗糙突变型,另一个是丧失切除修复能力的缺失型)。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或back mutation): 突变体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 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表示方法: 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strr 和 strs 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
(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203
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 效应的突变型。
常用的条件致死突变是温度敏感突变,用ts(temperature sensitive) 表示,这类突变在高温下(如42℃)是致死的,但可以在低温(如 25-30℃)下得到这种突变。
(一)自发突变
(二)诱发突变
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 因素显著提高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
(二)、诱发突变
诱变剂(mutagen): 凡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因素统称为诱变剂 碱基类似物诱变剂; 与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嵌入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 诱变剂的种类
物理诱变剂 :辐射和热 生物诱变剂 :转座因子
表型:
同上,但第一个字母大写,别表示缺陷型和野生型。
(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
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
特点: 正选择标记
(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 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所以很容易分离得到。)
独立性
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它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
可诱变性 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提高(10-3~10-6 ) 稳定性 可逆性 基因突变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 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反 向的回复突变。
三、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如何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
三个经典实验: 1.变量实验、 2.涂布实验、 3.影印实验
(1).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定义:位于染色体或质粒 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 细胞中。又称“跳跃基因” (2). 转座因子的特点
1) 在转座时,通过转座因子的复制,可将新形成的拷贝以非同 源重组的方式转移到染色体的新部位上; 2) 都携带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具有转移位置的功能, 是转座所必需的;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机制
一、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 变(10-6-10-9 )。它是生物进化的根源。
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 • 有害代谢产物引起; • 互变异构效应引起的碱基配对错误; • 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 ; • 转座因子的作用。
2)Newcombe的涂布实验(1949)
选用对T1 噬菌体敏感的 E.coli,以相等数目涂布于 12个平板上 约繁殖了12.3代
在涂布过的一组中, 共长出抗性菌落353 个,比未经涂布过的 (28个菌落)高得多
3)影印实验(replica plating )Joshua Lederberg and Esther Lederberg(1952 通过使菌不接触抗性环境而检查其抗性菌落的方法
证明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
1)变量实验(fluctuation analysis)Salvador Luria & Max Delbruck(1943)
对噬菌体T1敏感的E.coli 对数期培养物 ,稀释至103/mL,分装两试管,各10 mL
甲管
乙管
与甲管分装的各小管 同时保温24~36h
HNO2
A C G
H(次黄嘌呤) U X(黄嘌呤)
A-T H-T H-C A-T
AT GC GC AT 不引起突变
H-C
G-C
甲基磺酸乙酯(EMS) 烷化剂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引起碱基上某些能形成氢键的 集团发生烷基化。 甲基磺酸甲酯(MMS) 烷化位点主要在鸟嘌呤的 N‐7位和腺嘌呤的N‐3位上, 硫酸二乙酯( DES ) 烷化剂 烷化后的碱基也像碱基结构类似物一样能引起碱基配对的错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NTG) 误。 氮芥、硫芥 烷化剂的另一作用是使嘌呤整个地从 DNA链上脱下来, 环氧乙烷 产生一个缺口,在与缺口相对应的位点上就能配上任何一个 碱基,从而引起转换或颠换。
Ames试验
斑点试验和平板掺入试验
方法步骤
• 1.菌株鉴定 用于测试的菌株,需经基因型和 生物学性状鉴定,符合要求才能投入使用。 菌种:TA97、TA98、TA100和TA102 鉴定项目:(1)脂多糖屏障丢失 (2)R因子 (3)紫外线损伤修复缺陷 (4)自发回变 (5)回变特性——诊断性试验
1.化学诱变剂
(1)碱基类似物----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一类与正常碱基结构相似的物质,称为碱基类似物。 如:5-BU, 8-NG, 2-AP等。 它们在DNA复制中能掺入DNA 分子中,由于其产生异构体的频 率高,因此发生的错误配对可引起碱基的置换。 A-T 加入5-BU A-T A-T G-C A-BU
(3) 热 短时间的热处理也可诱发突变,热的作用是使胞 嘧啶脱氨基而成为尿嘧啶,从而通过碱基配对错误而 引起GC→AT的转换; 另外,热也可引起鸟嘌呤‐脱氧核糖键的移动, 从而在DNA复制时出现包括两个鸟嘌呤的碱基对, 在下一次的DNA复制中该碱基对错配就会引起 GC→CG的颠换。
3. 生物诱变剂(转座因子)及其诱变机制
3)两端都有正向或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3) 根据分子结构和遗传性质,转座因子可分为3类: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 仅含有编码转座所必需的转座酶的基因,两端存在9~41bp的反 向重复序列 。但其插入可干扰基因的正常读码序列,导致基因失 活或引起突变。 转座子(Transposon, Tn) 除转座基因外,还有抗药性基因。分为复合转座子和复杂转座子 Mu噬菌体 是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性噬菌体。它在几方面不同于另一 种温和噬菌体λ:第一、Mu DNA几乎可以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 任何一个位点上;第二、 DNA 两端没有粘性末端;第三、会引 起宿主的被插入基因的基因突变。
2. 物理诱变剂及其诱变机制
紫外线,x-射线,γ –射线,快中子,超声波等 (1) 紫外线(UV) 紫外线是实验室中常用的非电离辐射诱变因子,其作用 机制主要是能引起: DNA链的断裂、 DNA分子双链的交联、 嘧啶的水合作用 相邻碱基形成嘧啶二聚体(TT,TC,CC)等。 其中最主要的效应是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 胸腺嘧啶二聚体通常出现在同一DNA单链上两个相邻 的胸腺嘧啶之间,也可出现在两条DNA单链之间。两种情 况导致结果不同。
四、基因突变的类型
1. 按照突变的表型分类: 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选择性突变株 (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或其它的 选择性条件下迅速选出或鉴别出)
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非选择性突变株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突变型及其分离
(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素 、碱基等)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 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
很多烷化剂除了能诱发点突变外,还能诱发染色体畸变。由于 染色体畸变常为辐射所诱发,所以这些物质又称为拟辐射物质。 NTG: 诱变作用强,称为超强诱变剂(突变率1%); 能诱发邻近位置的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即所谓并发突变。
(3) 移码突变的诱变剂-嵌入诱变剂
吖啶类染料(如原黄素,吖叮黄(橙),ICR类等)具 有类似碱基对的扁平结构,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 间,使DNA结构变形,导致 DNA在复制过程中的滑动, 引起DNA链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核苷酸,产生移码 突变。 ICR:一系列烷化剂和吖啶分子相结合的化合物
(2) X‐射线、γ‐射线、快中子
X‐射线、γ‐射线、快中子等属于电离辐射。以X‐ 射线为例解释该类诱变剂诱变机理: X‐射线的诱变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1) 直接作用是引起DNA双链间氢键的断裂、DNA单 链的断裂、不同DNA分子之间的交联等。 (2) 间接作用是电离辐射能从水或有机分子中产生自 由基,这些自由基作用于DNA分子,引起缺失和损伤。自 由基对嘧啶的作用更强烈。 此外,X射线还可能使细胞中形成一些碱基类似物, 突变由这些碱基类似物所诱发。与紫外线不同的是,电离 辐射可通过玻璃和其他物质,穿透力强,能达到生殖细胞 ,因此常用于动植物的诱变育种。
2. 按照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的改变情况可分为三种: 同义突变
表型不发生改变(密码子是简并的,如CGU变成CGC, 但都编码精氨酸);
错义突变
改变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改变了;
无意义突变
终止密码子(UAA, UAG, UGA)
其它突变类型
毒力、生产某种代谢产物的发酵能力的变化等在实际应用 中具有重要意义突变类型, 一般都不具有很明显或可直接检测 到的表型。其突变株的获得往往需要较大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