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合集下载

微生物遗传答案-2

微生物遗传答案-2

微生物遗传答案-2微生物遗传学习题答案第2章遗传物质8.各种生物的DNA分子的A+G/T+C=1说明什么?而G+C/A+T 并不恒量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在DNA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在双链中,只有一个嘌呤严格与一个嘧啶配对,才能保证此关系;而G+C/A+T 并不恒等于1,只知道要使DNA稳定,只有A=T、G=C,所以显然G≠A、C≠T,DNA链中碱基的排列就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9. 根据下表数据请说明:微生物DNA RNAA+ T / G +C A+U/G+C A+G/U+C枯草杆菌 1.36 1.30 1.02E.coli 1.00 0.96 0.821)RNA和DNA的结构关系,RNA是从一条链转录呢,还是从两条链转录?2)RNA是否全部形成双链?答案:1)如果从两条链转录,则嘌呤必定等于嘧啶,而A+G/U+C=1,而所给数字显然不符,所以只能从单链转录。

2)RNA不可全部形成双链,若全部形成双链,则A+G/U+C必为1。

第3章突变2. 问题1. 说明突变型met A 1,met B 1,met A 2,met B 2,met-3,met-4的异同met A 1、met B 1、met A 2、met B 2、met-3、met - 4等都为met营养缺陷型。

A、B表示同一表型的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A 1、A 2表示得到的时间不同,或编号不同(B 1、 B 2同),met-3、met-4表示未知突变。

2. 突变型菌株基因突变如下:F因子带有半乳糖基因,染色体缺失半乳糖基因染色体为his,leu,lys,arg缺陷型染色体为阿拉伯糖、乳糖不发酵,叠N化钠、链霉素抗性染色体为重组基因突变,整合有λphage。

写出它的基因型。

答案:F’gal/his -,leu -,lys -,arg -,ara -, δgal-,agi r, str r, rec -(λ)F’gal / his, leu, lys, arg, ara ,gal ,agi r, str r, rec -(λ)3. ***突变体筛选(1)设计一种利用青霉素筛选lac-突变型的方法。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

作业——绪论1,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及其规律的科学。

或研究遗传物质的本质和传递及遗传信息表达和进化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间相似性的传递过程。

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2,拉马克的两个重要法则(1)用进废退:动物器官的进化与退化取决于用于不用,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进化,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每一世代中由于用于不用而加强或削弱的性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即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能遗传。

3,遗传学诞生于那一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

4,遗传学发展过程是如何概括的?(1)两个阶段:遗传学分为孟德尔以前(1900年以前)和孟德尔以后(1900以后)(2)三个水平:遗传学分为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3)四个时期:遗传学诞生前期;细胞遗传学时期;微生物与生化遗传学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

作业——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异固缩: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质着色不均匀,深浅不同的现象2、二价体:由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这种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3、端粒:染色体末端特化的着色较深部分。

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组成。

4、染色体组型分析:根据染色体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进行分析的过程。

5、体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二、唾线染色体的特点?1、巨大性和伸展性;2、体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3、有横纹结构:深色部位一带纹区,浅色部分一间带区。

4、多线性5、染色中心和5条臂三、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两者都不发生?有丝分裂: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减数分裂:3、染色体联会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两者都有:2、染色体复制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7、着丝点分裂四、某植物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2n=4),其中一对为中间着丝点,另一对为近端着丝点,是绘出以下时期的模式图。

微生物遗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遗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遗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遗传学是研究()的科学。

A.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B.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C. 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D. 微生物的生态和进化答案:A2. 微生物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不包括()。

A. 垂直传递B. 水平传递C. 有性生殖D. 无性繁殖答案:C3. 质粒是一种()。

A. 病毒B. 细菌C. 染色体外的DNA分子D. 细胞器答案:C4. 细菌的基因重组不包括()。

A. 转化B. 转导C. 共轭D. 突变答案:D5. 细菌的突变类型不包括()。

A. 点突变B. 插入突变C. 缺失突变D. 染色体重组答案:D6. 细菌的基因表达调控不包括()。

A. 转录调控B. 翻译调控C. 翻译后调控D. 染色体重组答案:D7. 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通常位于()。

A. 质粒B. 染色体C. 线粒体D. 核糖体答案:A8. 细菌的遗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不包括()。

A. 质粒B. 噬菌体C. 人工染色体D. 核糖体答案:D9. 细菌的基因组测序不包括()。

A. 基因组DNA提取B. 基因组DNA测序C. 基因组DNA克隆D. 基因组DNA转录答案:D10. 细菌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不包括()。

A. 群体遗传结构B. 群体遗传多样性C. 群体遗传进化D. 个体遗传变异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B. 微生物的进化和分类C. 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D.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答案:ABD12.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包括()。

A. 转化B. 转导C. 共轭D. 突变答案:ABC13. 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包括()。

A. 点突变B. 插入突变C. 缺失突变D. 染色体重组答案:ABC14. 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包括()。

A. 转录调控B. 翻译调控C. 翻译后调控D. 染色体重组答案:ABC15. 微生物的遗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包括()。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二部分)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二部分)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二部分)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生长,繁殖,活菌染色法,菌落形成单位(cfu),同步生长,生长产量常数(Y),恒浊器,怛化器,连续发酵,嗜冷菌,中温菌,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耐氧菌,厌氧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PRAS培养基,厌氧罐,亨盖特滚管技术,厌氧手套箱,摇瓶培养,曲,曲法培养,通风曲,污染,巴氏消毒法,间歇灭菌法,连续加压蒸气灭菌法,梅拉特反应,石碳酸系数,抗生素,抗代谢药物,选择毒力,(抗生素)效价,半合成抗生素,6-APA,生物药物素。

2.什么叫典型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延滞期有何特点?如何缩短延滞期?4.指数期有何特点?处于此期的微生物有何应用?5.什么叫生长速率常数(R)?什么叫代时(G)?它们如何计算?6.稳定期为何会到来?有何特点?7.什么叫连续培养?有何优点?为何连续时间是有限的? 8.什么是高密度培养,如何保证好氧菌的高密度培养? 9.目前,一般认为氧对厌氧菌毒害的机机制是什么?10.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规律如何?如何调整? 11.微生物培养装置的类型和发展有哪些规律?12.什么叫发酵罐?试用简图表示并注明其主要构造和运转要点。

13.现代试验室中,培养厌氧菌的“三大件”是什么?试设计一表格比较三者的特点。

14.试述生产实践上微生物培养装置发展的几大趋势,并总结其中的一般规律。

15.试列表比较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的异同,并各举若干实例。

16.利用加压蒸气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时,常易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17.影响湿热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对待? 18.试以磺胺及其增效剂TMF 为例,说明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机制。

19.什么叫抗菌谱?试举五例。

20.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分几类?试各举一例。

21.什么叫抗药性(耐药性)?其产生途径有哪些?试以磺胺药为例加以说明。

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刘祖洞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刘祖洞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

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2)rr × Rr(3)Rr × Rr 粉红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XwDd×wwdd(3)Wwdd×wwDd(4)Wwdd×WwDd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1)TTGgRr×ttGgrr (2)TtGgrr×ttGgrr解: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即蔓茎绿豆荚圆种子3/8,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圆种子1/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

杂交组合TtGgrr ×ttGgrr:即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矮茎绿豆荚皱种子3/8,矮茎黄豆荚皱种子1/8。

6.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

(完整版)遗传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遗传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微生物的遗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的遗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的遗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所有微生物答案:D2. 微生物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不包括()。

A. 无性繁殖B. 有性繁殖C. 基因重组D. 基因突变答案:D3. 以下哪种微生物遗传变异是可遗传的()。

A. 表型变异B. 环境引起的变异C. 基因突变D. 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C4.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

A. DNA复制过程中B. 细胞分裂过程中C. 有丝分裂过程中D. 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A5.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

A. 二分裂过程中B. 有性生殖过程中C. 无性生殖过程中D. 细胞融合过程中答案:B6. 微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是()。

A. 质粒B. 染色体C. 线粒体D. 核糖体答案:A7.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微生物遗传工程范畴()。

A. 基因克隆B. 基因编辑C. 基因治疗D. 细胞培养答案:D8. 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

A. 转录水平B. 翻译水平C. 翻译后修饰D. 所有以上答案:D9. 微生物的基因组是指()。

A. 一个细胞内所有基因的总和B. 一个细胞内所有DNA分子的总和C. 一个细胞内所有RNA分子的总和D. 一个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分子的总和答案:B10. 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技术不包括()。

A. Sanger测序B. 454测序C. Illumina测序D. PCR扩增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遗传学是研究微生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科学。

答案:遗传、变异2.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可以是__________的,也可以是__________的。

答案:自发、诱发3.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方式实现。

答案:有性生殖、转化、转导4. 微生物的质粒是一种__________的DNA分子,可以在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复制和传递。

微生物遗传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微生物遗传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1、解词多组分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在一些RNA病毒中,RNA分子的容量有限,如果要增加遗传信息量,则需将病毒的基因组分段保存在2个或多个RNA片段中,以在病毒粒子中形成2个或多个RNA分子,此类病毒中的这些遗传物质称为多组分基因组。

多分体:在不同病毒粒子中含有不同的RNA片段,只有几种含有基因组中不同RNA 片段的病毒粒子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有效的侵染,在某些植物RNA病毒中存在这种多分体现象。

类病毒:一种小分子单链环状RNA分子,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结构和化学组成比普通病毒简单,不需要辅助病毒便可侵入敏感的宿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朊病毒(Protein infection,Prion):一类侵染动物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这类蛋白质能与寄主脑组织中的核酸相互作用,使脑组织海绵状损伤,引起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

重叠基因:具有部分公用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即同一段DNA携带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蛋白质的编码信息。

重叠的部分可在调控区或结构基因区,常见于病毒和噬菌体基因组中。

串珠结构:60bp的间隔线状DNA双链作为连接丝,将许多核小体串联起来并盘绕形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呈念珠状,即为染色质的串珠结构。

核小体(nucleosome):由H2A、H2B、H3、H4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核心和一分子组蛋白H1以及大约200bp的DNA缠绕而组成,直径一般为10nm。

2、问题Ⅰ、简述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特点。

病毒:核酸类型有DNA和RNA之分;核酸分子有单链和双链之分;空间结构有开放型和闭合型之分;基因组有多组份型和单组份型;有多分体现象;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

原核生物:原核微生物遗传物质分子量较病毒大而比真核微生物小,DNA与微量的组蛋白相结合,形成超螺旋脚手架结构;某些细菌只有一条环状双链DNA,某些拥有两个环状DNA,有些则一条环状、一条线状DNA;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一般情况下,一个细菌细胞只有一套基因组,其DNA含量在细胞间期十分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基因组在DNA上一般是连续排列。

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习题集,答案

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习题集,答案

1.Griffith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

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转化因子。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无毒的R型细胞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全部遗传信息。

4.H. 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生殖道支原体,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拟核。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重复,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遗传丰余。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Woese等人提出的三域学说。

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于真细菌,有的则类似于真核生物,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CCC型、OC L 型。

13Col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

遗传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各章习题及答案《遗传学》试题库一、《遗传学》各章及分值比例:(x%)(一)绪论(3-5%)(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5-8%)(三)孟德尔遗传(12-15%)(四)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5-18%)(五)数量性状的遗传(10-13%)(六)染色体变异(8-10%)(七)病毒和细菌的遗传(5-7%)(八)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5-7%)(九)基因突变(8-10%)(十)细胞质遗传(5-7%)(十一)群体遗传与进化(10-12%)二、试题类型及分值:(x分/每题):1.名词解释(3-4)2.选择题或填空题(1-1.5)3.判断题(1-1.5)4.问答题(5-7)5.综合分析或计算题(8-10)三、各章试题和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教材1章,3-5%)(一)名词解释:1.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2.遗传与变异:遗传是亲子代个体间存在相似性。

变异是亲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二)选择题或填空题:a.单项选择题:1.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拉马克(4)魏斯曼2.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1859(2)1865(3)1900(4)19103.普遍认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就是(3):(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4.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b.填空题:1.mendel提出遗传学最基本的两大定律是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2.morgan提出遗传学第三定律是:连锁、交换定律;3.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4.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是:遗传、变异和选择(三)判断题:1.后天赢得的性状可以遗传(×);2.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将构成物种(√);3.遗传、变异和人工挑选将构成品种、品系(√);4.种质同意体质,就是遗传物质和性状的关系(√)。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2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2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习题A部分一、选择题1. 青霉(Penicillium)和曲霉(Aspergillus)的无性繁殖产生()。

A.外生的孢囊孢子B.外生的分生孢子C.外生的节孢子D.外生的游动孢子2. 酵母菌的菌落类似于()。

A.霉菌菌落B.链霉菌菌落C.细菌菌落3. 指出错误的回答,真菌的无性孢子有:()。

A.分生孢子B.接合孢子C.游动孢子D.节孢子4.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无性繁殖是:()。

A.裂殖B.芽殖C.假菌丝繁殖D.子囊孢子繁殖5. 指出错误的回答,根霉菌的孢子囊具有:()。

A.囊轴B.囊托C.囊领D.囊梗6. 酿酒酵母的无性繁殖是:()。

A.一端出芽B.二端出芽C.多边出芽D.三端出芽7. 指出错误的回答,真核微生物包括有:()。

A.真菌B.粘菌C.枝原体D.原生动物8. 木耳(Auricularia)的有性孢子是:()。

A.担孢子B.子囊孢子C.接合孢子D.卵孢子9. 子囊孢子总是:()。

A.单倍体B.二倍体C.a或b兼有10. 某些酵母菌上下两细胞连接处呈细腰状,通常称为:()。

A.有隔菌丝B.无隔菌丝C.假菌丝11. 寄生真菌靠吸器吸收养料,吸器存在于:()。

A.寄主体外表上B.寄主细胞外表上C.寄主细胞间隙中D.寄主细胞里面12. 根霉菌的假根是长在:()。

A.基内菌丝上B.气生菌丝上C.匍匐菌丝上D.附属菌丝上13. 指出错误的回答,青霉菌的无性结构有:()。

A.足细胞B.分生孢子梗C.梗基D.副枝14. 指出错误的回答,曲霉菌的形态结构有:()。

A.足细胞B.分生孢子梗C.小梗D.副枝15. 酵母菌细胞壁中含有:()。

A.甘露聚糖B.葡聚糖C.A和BD.几丁质16. 匍匐曲霉(Aspergillusrepens)的有性生殖产生:()。

A.子囊孢子B.卵孢子C.接合孢子D.无有性生殖17. 啤酒酵母菌的生活史属()。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细胞具有核膜、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一类微生物。

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菌体主要以菌丝状态存在,异样生活的一类微生物。

真菌特点:1、有边缘清楚的核膜包围着细胞核,而且在一个细胞内有时可以包含多个核2、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3、产生大量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4、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真菌细胞壁:固定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各种外界因子(渗透压、病原微生物等)损伤等功能。

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蛋白质和脂类。

低等真菌中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陆生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

鞭毛、纤毛:有些真核微生物细胞表面长有或长或短的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丝状物,形态较长、数目较少的称为鞭毛,而形态较短、数目较多者称为纤毛。

真核微生物的鞭毛和纤毛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真核微生物的鞭毛、纤毛较粗构造上具有“9+2”型,原核微生物的鞭毛没有这些结构,整个鞭毛是由鞭毛蛋白构成的。

酵母菌细胞壁特点:具有三层结构-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复杂分支状聚合物,其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子。

葡聚糖是维持细胞壁强度的主要物质。

还含有少量类脂和以环状形式分布于牙痕周围的几丁质。

用玛瑙螺的胃液制得的蜗牛消化酶,可用来制备酵母菌的原生质体。

牙痕:酵母菌特有的结构,酵母菌为出牙繁殖,芽体成长后与母细胞分离,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标记。

光显镜下无法看到,荧光染料染色或用扫描电镜观察,都可以看到牙痕。

细胞质膜: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其质膜的构造和功能上相似,主要差异仅是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质种类不同而形成的。

化学组成中,真菌细胞的质膜具有甾醇,而在原核生物的质膜中很少或没有甾醇。

在酵母菌细胞膜上所含有的各种甾醇中,尤以麦角甾醇居多。

细胞内膜:真核细胞中有细胞器存在,各种细胞器都有内膜包围,其化学成分组成与细胞膜相同。

细胞膜的功能:1、用以调节细胞外溶质运送到细胞内的渗透屏障2、细胞壁等大分子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装配基地3、部分酶合成和作用场所。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2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2

微⽣物学课后习题答案21、什么是⾰兰⽒染⾊?其主要步骤是什么?其染⾊机制是?答:1)、⾰兰⽒染⾊法是细菌学中⼴泛使⽤的⼀种鉴别染⾊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

未经染⾊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以分类鉴定。

⾰兰⽒染⾊属复染法。

2)、⾰兰⽒染⾊法⼀般包括初染、媒染、脱⾊、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法是:1)涂⽚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来⽔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染约1分钟。

5)⽔洗,⽤吸⽔纸吸去⽔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脱⾊,20秒后⽔洗,吸去⽔分。

7)蕃红染⾊液(稀)染2分钟后,⾃来⽔冲洗。

⼲燥,镜检。

3)、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醇或丙酮脱⾊处理时,因失⽔反⽽使⽹孔缩⼩,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松散的肽聚糖⽹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醇脱⾊后仍呈⽆⾊,再经沙黄等红⾊染料复染,就使⾰兰⽒阴性菌呈红⾊。

2、⾰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有什么不同?简要说明结构特点及成分?答:1)、⾰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细胞壁较厚,约20~80mm。

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壁⼲重的50~80%。

此外尚有⼤量特殊组份磷壁酸(Teichoic acid)。

某些⾰兰⽒阳性菌细胞壁表⾯还有⼀些特殊的表⾯蛋⽩,如A蛋⽩等,都与致病有关。

⾰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细胞壁较薄,约10~15nm,有1~2层肽聚糖外,约占细胞壁⼲重的5~20%。

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习题集,答案

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习题集,答案

1.Griffith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

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转化因子。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_无毒的R型细胞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T2的全部遗传信息。

4.H. 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生殖道支原体,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拟核。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重复,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遗传丰余。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Woese等人提出的三域学说。

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于真细菌,有的则类似于真核生物,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CCC型、OC L 型。

13Col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的物质基础
1、解词
多组分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在一些RNA病毒中,RNA分子的容量有限,如果要增加遗传信息量,则需将病毒的基因组分段保存在2个或多个RNA片段中,以在病毒粒子中形成2个或多个RNA分子,此类病毒中的这些遗传物质称为多组分基因组。

多分体:在不同病毒粒子中含有不同的RNA片段,只有几种含有基因组中不同RNA 片段的病毒粒子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有效的侵染,在某些植物RNA病毒中存在这种多分体现象。

类病毒:一种小分子单链环状RNA分子,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结构和化学组成比普通病毒简单,不需要辅助病毒便可侵入敏感的宿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朊病毒(Protein infection,Prion):一类侵染动物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这类蛋白质能与寄主脑组织中的核酸相互作用,使脑组织海绵状损伤,引起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

重叠基因:具有部分公用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即同一段DNA携带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蛋白质的编码信息。

重叠的部分可在调控区或结构基因区,常见于病毒和噬菌体基因组中。

串珠结构:60bp的间隔线状DNA双链作为连接丝,将许多核小体串联起来并盘绕形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呈念珠状,即为染色质的串珠结构。

核小体(nucleosome):由H2A、H2B、H3、H4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核心和一分子组蛋白H1以及大约200bp的DNA缠绕而组成,直径一般为10nm。

2、问题
Ⅰ、简述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特点。

病毒:核酸类型有DNA和RNA之分;核酸分子有单链和双链之分;空间结构有开放型和闭合型之分;基因组有多组份型和单组份型;有多分体现象;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

原核生物:原核微生物遗传物质分子量较病毒大而比真核微生物小,DNA与微量的组蛋白相结合,形成超螺旋脚手架结构;某些细菌只有一条环状双链DNA,某些拥有两个环状DNA,有些则一条环状、一条线状DNA;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一般情况下,一个细菌细胞只有一套基因组,其DNA含量在细胞间期十分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基因组在DNA上一般是连续排列。

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细胞核有核膜包裹,核内存在多条线状dsDNA;DNA和组蛋白组成核小体,线状DNA双链缠绕在核小体上形成串珠状染色质;每一染色体只含有一条线状双链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基因组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Ⅱ、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染色体外遗传物质。

答: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细胞的非固定成分,也能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但它们不是细胞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附加体和共生体。

含有DNA的细胞质颗粒,即附加体,既能以完全自主的状态存在,也能组入到染色体上,成为染色体的一部分。

进入细胞,与细胞建立起特殊的共生关系的一类物质即共生体。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附加体如R质粒(抗性因子,使E. coli.抗一定浓度的抗菌素)、F因子(决定性别,有F因子的E. coli.为雄性------供体)等;共生体如
果蝇的σ因子(含有σ因子的果蝇对CO2很敏感)、草履虫的卡巴粒等。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组,包括各种细胞器基因组如线粒体、叶绿体、动粒、中心粒、膜体系等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如细胞共生体基因组、细胞质粒基因组。

Ⅲ、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特点。

答: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①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②结构简炼,基因组的序列大部分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③存在转录单元多顺反子;④有重叠基因,包括基因内基因、部分重叠基因、一个碱基重叠;⑤基因是连续的,基本不存在内含子成分,因此在转录后不需要剪接加工,并且,决大多数区域都无重复序列;
⑥在转录调控中存在操纵子结构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①基因分布在多个染色体上,基因组庞大,远大于原核生物;②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基因不连续,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⑥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⑦复制起点多,缺少明显的操纵子结构;⑧具有端粒结构;
⑨基因组转录后的绝大部分前体RNA必须经过剪接过程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⑩转录和翻译在时空上都是分离的。

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点。

答: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1)其表达调控存在于转录和翻译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的每一步骤中;
(2)调控多以操纵子为单位进行,将功能相关的基因组织在一起,同时开启或关闭基因表达,既经济有效,又保证其生命活动的需要;
(3)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根据操纵子对调节蛋白(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的应答可分为正转录调控(启动或增强基因表达活性)和负转录调控(关闭或降低基因表达活性),根据操纵子对某些能调节它们的小分子的应答可分为可诱导调节和可阻遏调节;
(4)转录水平上的调控决定于DNA的结构、RNA聚合酶的功能、蛋白因子及其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
(5)细菌的转录与翻译过程几乎在同一时间内相偶联。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翻译过程包括氨基酸的活化、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伸、肽链的终止、蛋白质的前体加工等步骤,其中与基础代谢和细胞组成有关的基因呈低水平、组成型表达,其他基因的表达量与细胞类型和发育周期有关,但是即使在诱导条件下,真核细胞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一般只在2-10倍之间,而在原核生物中,在诱导和非诱导两种条件下基因表达可达1000倍。

Ⅴ、不同类型的生物基因组的大小范围、碱基对的长度。

Ⅵ、各种生物的DNA分子的A+G/T+C=1说明什么?而G+C/A+T并不恒量说明什么?
答:在DNA中,A、G、C、T分别代表脱氧核苷酸中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四个碱基,一般在真核生物dsDNA中,碱基互补配对,A=T、G=C,A+G/T+C=1说明该生物的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以对应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由于两种嘌呤或两种嘧啶的比例不确定,它们的数目由基因的类型而定,因此G+C/A+T 并不恒等于1。

Ⅶ、根据下表数据说明:
微生物
枯草杆菌E.coli
DNA RN
A
A+T/G+C
1.36
1,00
A+U/G+C
1.30
0.96
A+G/U+C
1.02
0.82
1)RNA 和DNA的结构关系,RNA是从一条链转录呢,还是从两条链转录?
2)RNA是否全部形成双链?
答:1)dsDNA中,由于A=T、G=C,转录时A=U,因此两条链转录后必有A+U/G+C =A+T/G+C且A+G/U+C=1,而所给数字显然不符,所以只能从单链转录。

2)若RNA全部形成双链,根据上题则A+G/U+C=1,所以RNA不可全部形成双链。

Ⅷ、如果细菌环状染色体的复制是双向的,并且从固定的复制起点开始,每个复制叉以16um/min的速度移动,细菌染色体长1280um,完成整个染色体复制所需的时间是多少?当细菌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没分裂1次,也就是说第一轮复制尚未完成就开始第二轮复制,此时染色体有几个复制叉?
答:通常细菌的DNA分子都是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复制,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复制叉从复制起点开始沿着DNA链连续移动,一般是以双向等速方式进行复制,而双向复制在起始点处产生两个复制叉,所以该细菌完成整个染色体复制所需的时间为1280 um /(2×16um/min)=40min。

根据上述分析,此时存在两个复制子,因此有四个复制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